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

你的心在哪裡?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三顯見性無遷

 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二】  

 (精彩節錄)


你的心在哪裡?


楞嚴經 十番顯見 三顯見性無遷


悟顯法師 開示 


我們看到《楞嚴經》的第二卷。

其實在第一卷的末後,以蕅益大師的科判來說的話,就已經算是進入了「十番顯見」。

所以我們現在是在「十番顯見」當中。




爾時阿難及諸大眾。聞佛示誨。身心泰然。念無始來失卻本心。妄認緣塵分別影事。今日開悟。如失乳兒忽遇慈母。合掌禮佛。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。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。

這個時候阿難跟大眾聽到前面佛講的開示,「身心泰然」是身心輕安泰然。

這個「念」有懺悔的意思。懺悔無始來失卻本心,這個「失」實際上是迷失,而不是真的沒有了。它是講迷失本性。「一迷為心。決定惑為色身之內。」所以妄認緣塵分別影事。把六塵緣影當作是自己能分別的真心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「認妄為真」。把這生滅的意識當作是真的。「今日開悟。如失乳兒忽遇慈母。」這失乳兒是講就像一個嬰兒他沒有母乳可以喝;沒有母乳可以喝又是嬰兒,那可能會死亡。如今,就像這失乳嬰兒忽然遇到了他的母親,得飲母乳,自然就不至於餓死。

「合掌禮佛。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。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。」阿難合掌禮佛,說:希望如來顯示出身心,到底哪裡是真、那裡是妄。以及現前什麼是生滅?什麼是不生不滅?發明生滅之性與發明不生滅性。所以叫「二發明性」,這意思是這樣子。實際上生滅與不生滅同一心性,所以說「求於去來迷悟生死。了無所得。」這是後面經文說的,也可以說是佛法所要說的。

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。我昔未承諸佛誨敕。見迦旃延毗羅胝子。咸言此身死後斷滅。名為涅槃。我雖值佛。今猶狐疑。云何發揮。證知此心不生滅地。今此大眾諸有漏者。咸皆願聞。

這是講波斯匿王之前先學外道,沒有學佛。

「迦旃延」這是外道的姓。名「迦羅鳩馱。」他認為什麼呢,計一切法亦有亦無。那還有一個外道叫「刪闍夜毗羅胝子。」毗羅胝是她母親的號,所以叫毗羅胝子,「子」就是跟他媽媽姓的。在當時天竺有很多這種,要麼是從母親的姓、要麼是從父親的姓。還有一種就是父母,父親的姓跟母親的姓合起來用。

這個外道計諸法自然。所以西域外道雖多,而所立的無外乎「斷見跟常見」所以叫「斷見外道」或是「常見外道」。他們不管怎麼講都離不開斷見跟常見,這種就是外道。他不可能理解心性、理解諸法實相。所以現代有人說:「我要學佛,我要先學世間法、學外道法」。這完全錯誤,是邪知邪見。

所以波斯匿王他沒有學佛以前,他是先學外道。所以他會認為說此身死後斷滅。所以他說我昔未承諸佛誨敕,跟迦旃延還有毗羅胝子學習,都說這個身死後斷滅,就叫「涅槃」。涅槃就是「圓寂」的意思。他說「我雖值佛。今猶狐疑。」我雖然現在學佛了,可是以前的邪知邪見存在心中,現在聽佛你這樣講,講「不生不滅。」我還是懷疑,我還是搞不清楚狀況。那麼「云何發揮。證知此心不生滅地。」我們對諸法實相的道理,對心性的不生不滅的道理,我們應該怎麼來了解,「今此大眾諸有漏者。咸皆願聞。」這是說大家都希望能夠聽聞。

佛告大王。汝身現在。今復問汝。汝此肉身。為同金剛常住不朽。為復變壞。

世尊。我今此身終從變滅。

佛言。大王。汝未曾滅。云何知滅。

世尊。我此無常變壞之身。雖未曾滅。我觀現前念念遷謝。新新不住。如火成灰。漸漸銷殞。殞亡不息。決知此身當從滅盡。

佛言。如是。

這一段就是世尊要為我們開示外道的斷見顛倒,要破外道見。

這裡釋迦牟尼佛就問波斯匿王,他說:你這身現在在這裡,我現在問你,佛說:「汝此肉身」,你這個肉身,是跟金剛一樣常住不朽?還是會變壞?「金剛」是我們講這個世間上最堅固的物質。波斯匿王他就回答說:「我今此身終從變滅」!波斯匿王說他這個色身終究是會壞掉的。佛就反問波斯匿王:「汝未曾滅。云何知滅。」你都還沒消失、還沒死,你怎麼知道你這個色身就一定會衰敗。

那波斯匿王回答世尊:「我此無常變壞之身」,我現在雖然身體還沒消滅,可是「我觀現前念念遷謝。新新不住。如火成灰。漸漸銷殞。」就是他現前念頭不斷的變化,沒有安住之處。「如火成灰」,如火燒木頭燒成灰燼,它不是一下子燒成灰,它是漸漸燒成灰,所以叫漸漸銷殞。就是我們人慢慢地一點一點地「變老」,體力、身體機能慢慢地衰亡。所以叫「殞亡不息」。就是這樣觀察、推論下來,決知此身當從滅盡。

世尊為他印可,所以說「佛言。如是。」

大王。汝今生齡已從衰老。顏貌何如童子之時。

世尊。我昔孩孺。膚腠潤澤。年至長成。血氣充滿。而今頹齡。迫於衰耄。形色枯悴。精神昏昧。髮白面皺。逮將不久。如何見比充盛之時。

佛言。大王。汝之形容。應不頓朽。

王言。世尊。變化密移。我誠不覺。寒暑遷流。漸至於此。何以故。我年二十。雖號年少。顏貌已老初十歲時。三十之年。又衰二十。於今六十又過於二。觀五十時。宛然強壯。

那佛就再問:「大王。汝今生齡已從衰老。」大王你現在已經變老,你現在的顏貌、你的氣色,跟你小時候,有什麼差別?」波斯匿王就回答說:我小時候皮膚是非常好的。所以說「膚腠潤澤。」「年至長成。血氣充滿。」到青年的時候,就是我們講的年輕人血氣方剛。「而今頹齡。迫於衰耄。」到他現在已經六十,年紀這麼大,就感覺自己老了。「形色枯悴。」看起來也不像以前那樣年輕了,精神也不是像年輕的時候那麼好,血氣充滿;頭髮也白了、臉皮也皺了,也知道自己將死,這個就是無常觀。讓你看人會老,會生老病死,所以說「髮白面皺。逮將不久。如何見比充盛之時。」跟年輕的時候怎麼能比。

「佛說:大王。汝之形容應不頓朽。」佛說:大王,照你這麼講,你不是一下子就變老的。而是慢慢、慢慢地衰老。

波斯匿王回答世尊,他說:「變化密移。我誠不覺。」就是在這個期間,有微細的變化,我沒有辦法非常清楚地去知道,但是「寒暑遷流。」每年有冬天有夏天,就這樣子過了幾十年,在寒暑遷流中我變衰老了,所以說「漸至於此」。「何以故。」為什麼?「我年二十。雖號年少。顏貌已老初十歲時。」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還要老。

這一段這樣講很好!因為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很年輕:「我二十歲,我比三十歲時年輕」,你不能這樣看,你要倒回去看。我二十歲的時候比十九歲老,我二十歲的時候,我比十歲還老。

所以波斯匿王有他的善根。他說:我年二十是年少,已經比十歲的時候還老,「三十之年。又衰二十。」三十歲的又比二十歲老,「於今六十又過於二」,他現在六十二歲,回想五十歲的時候,還是很強壯的。

世尊。我見密移雖此殞落。其間流易且限十年。若復令我微細思惟。其變寧唯一紀二紀。實為年變。豈唯年變。亦兼月化。何直月化。兼又日遷。沈思諦觀。剎那剎那。念念之間不得停住。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

佛告大王。汝見變化遷改不停。悟知汝滅。亦於滅時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。

波斯匿王合掌白佛。我實不知。

佛言。我今示汝不生滅性。

大王。汝年幾時。見恆河水。

王言。我生三歲。慈母攜我謁耆婆天。經過此流。爾時即知是恆河水。

這裡波斯匿王講他自己的觀察。

他說:世尊,「我見密移雖此殞落。」「密移」就是它慢慢地在變化,秘秘地在變化,從年輕一直到老,所以說「雖此殞落」。「其間流易且限十年。」也許是十年一變,他當初是這樣想,那如果再仔細一點想,「其變寧唯一紀二紀。」不一定是十年、十二年,再看也許是一年,「實為年變。」又不是一年,可能每個月都有變化。再看仔細,不是只有每個月有變化,每天都有變化。那這「每天」怎麼來?實際上不離剎那。再「沈思諦觀。剎那剎那。念念之間不得停住。」沒有辦法停住,「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所以人一生下來就往死亡前進,這是沒有辦法停的。

波斯匿王他說他觀察到自己這樣子變化,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所以他知道「我身終究將會死掉。」

這下面就是要破除他認為「死後斷滅」,這種錯誤的觀點,其實認為身死了以後就沒有了,這是包括現代人也都會有的錯誤的「斷滅見」,也算是邪見。

「佛告大王」,世尊就問大王:「汝見變化遷改不停。悟知汝滅。」你觀察到這變化遷改不停,於是你知道你終究是會死亡的。那「亦於滅時」,在這個生滅變化當中,你知道你身中有不生不滅?「汝知身中有不滅耶。」這個就是佛法。一般大家所認知的世間法是沒有辦法知道的,外道也沒有辦法知道的。

「波斯匿王合掌白佛。我實不知。」他說自己是完全不曉得。「佛言。我今示汝不生滅性。」佛說:我現在就直接告訴你什麼叫做「不生不滅」,這在禪宗講也算直指人心。

世尊問波斯匿王幾個問題:「大王。汝年幾時。見恆河水。」你什麼時候知道有這條恆河?這恆河它是我們西藏的雅魯藏布江的下遊,就是恆河水。大王你什麼時候知道這條恆河?波斯匿王回答說「我生三歲」,三歲的時候他就有印象,他媽媽帶他去拜耆婆天,「耆婆天」就是長生天。經過恆河,那時候就知道這條是恆河水。

佛言。大王。如汝所說。二十之時。衰於十歲。乃至六十。日月歲時念念遷變。則汝三歲見此河時。至年十三。其水云何。王言。如三歲時。宛然無異。乃至於今年六十二。亦無有異。

佛就問他:「大王。如汝所說。」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還衰老,這已經算是很好的覺悟,但還是不知道眾生身中佛性不生不滅,他只觀到這色身衰敗;觀到他這個心,念念遷變,但是他不知道在變化當中,有所謂的不生不滅。

那麼這裡講,「乃至六十。日月歲時念念遷變。」為什麼會到六十歲?就是每天這樣子過日子,生滅不停,變老了。「則汝三歲見此河時。」佛說:你三歲的時候,知道這條恆河。到你十三歲的時候,這河水如何?

波斯匿王回答說:一樣。「如三歲時。宛然無異。乃至於今年六十二。亦無有異。」

這裡佛為什麼問他看恆河水?佛藉由外相,就是山、河,這種較不容易有變化的東西來顯示,它是幾十年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,讓波斯匿王反觀「見性不滅」;讓他反觀能見之性,不因年紀長幼,而有所遷變,不會隨著這色身消滅。

所以波斯匿王回答:跟三歲時無差異,到現在六十二歲,恆河還是那個樣子。

後面這個重點就來了。

佛言。汝今自傷髮白面皺。其面必定皺於童年。則汝今時觀此恆河。與昔童時觀河之見。有童耄不。王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佛言。大王。汝面雖皺。而此見精。性未曾皺。皺者為變。不皺非變。變者受滅。彼不變者元無生滅。云何於中受汝生死。而猶引彼末伽梨等。都言此身死後全滅。

王聞是言。信知身後捨生趣生。與諸大眾。踊躍歡喜。得未曾有。

前面佛問他:你什麼時候看到這個恆河?他說:三歲的時候看到。這問答至「波斯匿王他回答,說直到六十二歲的時候,恆河還是恆河。」是佛藉由外在的環境,不容易改變的山、河,長時期的存在,來讓他反觀,顯「觀河之見」。

這一段佛說:「汝今自傷髮白面皺」,你在這裡感嘆頭髮白了、皮膚也皺了。比小時候確實是變老了。

這裡佛告訴他什麼叫不生不滅性。佛說「則汝今時觀此恆河。與昔童時觀河之見。有童耄不。」前面是讓他比較,三歲時看的恆河到六十二歲看的恆河,有沒有差別?他說「沒有差」。佛這裡再叫他反觀,你三歲時候的觀河之見,到你現在看恆河,有沒有年紀大或年紀小的差別?

這波斯匿王很厲害,他能反觀,他說:沒有差別。佛言:大王,你現在雖然變老,而能見的這個見精,從來沒有改變。「性未曾皺」,就是沒有變老。眼睛是拿來顯色,你頂多就是眼顯色的能力比較衰弱一點,但是能見的性並沒有衰弱。

這裡還要回到前面經文去,因為前面有講,如果說是眼能有見,那一個人在暗室中突然開燈,因為燈而能有見,那應該叫做「燈見」,不能叫「眼見」。所以說燈只是顯色。如是見者,是眼非燈;眼能顯色,如是見性,是心非眼。

因為波斯匿王是從開頭聽到現在,所以他知道,於是他說「不會改變」。為什麼?因為前面已經顯示過了,你頂多是髮白面皺,頂多是眼睛顯色的能力衰了,但是見精不曾衰老。所以說「汝面雖皺。而此見精。性未曾皺。皺者為變。不皺非變。」會衰老的它就會變化,就像你的眼根、你的耳根,它會變壞、變老,所以年紀大了會有重聽,眼睛看不到,這個是有改變。那「不皺非變。」不會改變的是什麼?就是這裡講的見精,「而此見精。性未曾皺。皺者為變。不皺非變。」變者終究是壞滅的,是會受滅。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不變的見精,也可以講「能見之性」,從來沒有生滅過,「云何於中受汝生死。」你在這當中雖然有生死,它不受生死。「而猶引彼末伽梨等。都言此身死後全滅。」末伽梨就是外道,佛就跟波斯匿王說:你就不要再存這種外道的斷滅見了。

「王聞是言。信知身後捨生趣生。」王聽了之後,知道身後捨生趣生。他的心從來不隨色身生而生,色身滅而滅,也就是不隨生滅。即使這色身衰老了,它也沒有所謂生死的問題。這一念常住真心也沒有生死的問題,不是斷滅的。「與諸大眾。踊躍歡喜。得未曾有。」大家聽了就知道身中有不生滅性。這裡講的是破外道的斷見。

阿難希望佛就現前身心,拈出不生滅性,可是這個道理不容易講,所以藉波斯匿王來為大眾開示。從三歲觀河以至於老,形骸雖變,而見水之見性不曾改變。即此不變之性即是真性也!以此足以證明,變者受滅,不變之性不會隨著生死。不會隨著這個色身而遷謝,所以說「真性常存」。怎麼還引彼末伽梨等外道所說?因為這些外道認為死後斷滅,什麼都沒有了,他就叫涅槃,這是錯誤的。

「如何引彼末伽梨等,都言死後斷滅?」大王你不要再認為外道的斷滅見是正確的,外道的斷滅見是錯的。

「真常之性即就此身於是乎顯矣!」意思就是: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就在這裡直接為我們顯現出來。從波斯匿王這個問答,顯示身中有不生滅性。王聞此言,信知身死不入斷滅。

以上是破外道斷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