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】 (精彩節錄)
無明破盡之後 會不會再迷
悟顯法師 講述
富樓那言。若此妙覺。本妙覺明。與如來心不增不減。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。如來今得妙空明覺。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。
這裡是富樓那他聽到如來開示「從悟至迷」;因為依妙覺明心迷妄而生山河大地,富樓那他就產生一個疑惑,說:如來如今已經證得妙空明覺,「妙空明覺」也就是證得常住真心。這是在形容而已。那麼山河大地何當復生?如來如今已經成就,何時會生山河大地?這一段是要顯示「覺不生迷,本無生滅」,所以才有這利樂有情問的問答,這問答就是要為我們來向如來請問,讓如來為我們說出「本無生滅,覺不生迷」的這個道理。所以富樓那在這裡問:那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迷、再產生習漏?因為前面富樓那聽到佛說妙覺明心無狀忽生山河大地,就是「從悟到迷」,那如今如來已經悟了,那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迷。
佛告富樓那。譬如迷人。於一聚落。惑南為北。此迷為復因迷而有。因悟而出。
富樓那言。如是迷人。亦不因迷。又不因悟。何以故。迷本無根。云何因迷。悟非生迷。云何因悟。
佛言。彼之迷人。正在迷時。倏有悟人。指示令悟。富樓那。於意云何。此人縱迷。於此聚落更生迷不。
不也。世尊。
富樓那。十方如來亦復如是。此迷無本。性畢竟空。昔本無迷。似有迷覺。覺迷迷滅。覺不生迷。亦如翳人。見空中華。翳病若除。華於空滅。忽有愚人。於彼空華所滅空地。待華更生。汝觀是人為愚為慧。
富樓那言。空元無華。妄見生滅。見華滅空。已是顛倒。敕令更出。斯實狂癡。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。
佛言。如汝所解。云何問言。諸佛如來妙覺明空。何當更出山河大地。又如金礦。雜於精金。其金一純。更不成雜。如木成灰。不重為木。諸佛如來菩提涅槃。亦復如是。
佛就問富樓那:有一個人在一個村子裡面,「惑南為北。」以為南邊是北邊。佛就問他:迷路的這「迷」是怎麼來的?是「因迷而有。」還是「因悟而出。」是因為迷而產生迷?還是因為悟而產生迷?這「迷、悟」是譬喻,是講我們眾生的無明從哪來,這「無明」是從覺悟而產生的?還是從迷惑而產生的?是同樣的道理。所以佛問:「此迷為復因迷而有。因悟而出。」就相對於說:你這無明是從迷惑而來,還是從悟而來?
富樓那就說:「如是迷人。亦不因迷。又不因悟。」為什麼?因為「迷本無根。云何因迷。」怎麼可能因迷?你要找這個迷,它在哪裡?它沒有根;「悟非生迷。云何因悟。」「悟」它也不生迷,所以不可能因悟。既然是「悟」,就不是迷。
所以佛說:「彼之迷人。正在迷時。倏有悟人。指示令悟。」「富樓那。於意云何。此人縱迷。於此聚落更生迷不。」佛就問富樓那:這迷人正在迷路的時候,剛好有一個悟人,「悟人」就是指佛。眾生在迷的時候,佛來教導他。「富樓那。於意云何。此人縱迷。於此聚落更生迷不。」佛問富樓那,這個人在迷路的時候,有一個人來告訴他這個路怎麼走,之後他還會迷路嗎?富樓那說:「不也。世尊。」他已經知道路了就不會再迷路。
所以佛告富樓那:「十方如來亦復如是。此迷無本。性畢竟空。」「昔本無迷。」就是從來沒有迷,因為一念無明而「似有迷覺。」所以為什麼說無明是虛妄的,說為「似有」。「覺迷迷滅。覺不生迷。」你一旦覺悟這迷,把它覺破,這迷就消滅了,覺從來不生迷,如果覺能生迷,那就不叫真覺,所以說迷是沒有根的。
「亦如翳人。見空中華。」就像眼睛有病的人見到空中華,「翳病若除。華於空滅。」如果這個眼翳除滅,空中虛妄的華也就消滅了。「忽有愚人。於彼空華所滅空地。待華更生。」有一個笨蛋,還在那邊等華再出現,「汝觀是人為愚為慧。」你看這個人到底是愚癡還是有智慧的?富樓那說:「空元無華。妄見生滅。」空中本來就沒有華,妄見有虛妄的華在空中生滅。「見華滅空。已是顛倒。」見到虛空華在空中消滅,已經是顛倒。「敕令更出。斯實狂癡。」還在那裡等它再出現,「斯實狂癡」是說這人根本是神經病,「狂癡」就是精神有問題。「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。」怎麼在這裡分別這狂人到底是愚笨還是有智慧?這個人根本發神經。
「佛言。如汝所解。」佛說:就像你這裡所理解的,「云何問言。諸佛如來妙覺明空。何當更出山河大地。」你就像這個愚人一樣,怎麼還在那裡問:如來妙覺明空,覺悟以後,何時會再生山河大地?就像一個人看到虛空華,華於空滅,還在那裡等它什麼時候會再出來。你的眼病治好了,眼瞖就沒有了,所以說「覺迷迷滅。覺不生迷。」這迷沒有根,這也是顯示無明沒有根本,就是無端妄出。佛又說:「又如金礦。雜於精金。」就像金礦裡面有真金,「其金一純。更不成雜。」《圓覺經》中講的,把金礦煉成了真金,「一成真金體。不復重為礦。」所以其金一純,更不成雜。如來成佛就不會再墮為眾生。也就是「如木成灰。不重為木。」就像木頭因為被火燒成灰,「木頭」就比喻作煩惱,被智慧火燒成灰那灰就不會再變成木頭,煩惱滅了就不會再有。「諸佛如來菩提涅槃。亦復如是。」這裡佛用迷失方向,也就是「迷路」,來作譬喻。讓富樓那知道「昔本不迷,今亦無悟」,沒有所謂迷跟悟,這是講到最究竟處。「空華」這個譬喻就是讓我們知道,「真」原本就沒有虛妄,「悟」不會生迷。「金」的譬喻就表示覺性不變,就如同真金一樣。「如木成灰」這個譬喻就是顯示果德無生,這都是講到最究竟處。「果德無生」就是顯示本來具足。既然無生,就本自具足。這個「迷」它為什麼沒有根?這是一般人在學佛的時候就會產生的疑問,「無明」是怎麼來?覺悟了以後會不會再有,其實在《楞嚴經》這裡都解釋得很清楚,就像:「迷」是怎麼來的?因迷而來?還是因悟而來?佛說:「迷」不會生迷,因為它沒有根本。就像你把方位搞錯了,難道是聚落的問題?還是你自己的問題?但是你自己本來是不迷的,怎麼會產生出「迷」來?你去找它,它沒有根本,沒有來處、沒有去處,所以說沒有根本。既然說「悟」,悟是不會生迷的,你既然說為「真如」,它就不屬於迷惑,所以只是似有無明,似有八識妄見,似有山河大地,重點在於「似有」,不是真的實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