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

楞嚴經上說世界怎麼來的 │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(2)

 




 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】   (精彩節錄)


楞嚴經上說世界怎麼來的


悟顯法師 講述


爾時世尊。告富樓那。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。如來今日。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。令汝會中定性聲聞。及諸一切未得二空。迴向上乘阿羅漢等。皆獲一乘寂滅場地。真阿練若正修行處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

富樓那等。欽佛法音。默然承聽。

這個時候世尊告富樓那以及會中的阿羅漢,說:「如來今日,普為此會大眾講說勝義中真勝義性。」在《成唯識論》裡面講到,勝義有四種:

一世間勝義:謂蘊處界等;

二道理勝義:就是四諦法;

三證得勝義:講二空真如;

四勝義勝義:就是講一真法界。

所以叫「宣勝義中真勝義性」,就是講一真法界,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。

此後窮法界之緣起,所以叫「勝義中真勝義性」。

阿練若:翻作中文叫寂靜處。是按照《華嚴經》說菩提場為阿蘭若處,是謂一乘寂滅場地,以法界性為本修因,所以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。按照華嚴的一乘寂滅場地,這個才是真正的阿練若正修行處。

所以佛說「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」

於是「富樓那等。欽佛法音。默然承聽。」

佛言。富樓那。如汝所言。清淨本然。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。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。

富樓那言。唯然世尊。我常聞佛宣說斯義。

這裡佛就告訴富樓那說:如你所說,清淨本然,這山河大地怎麼來的?那我現在告訴你:你常聽我講到,所謂的「性覺妙明本覺明妙」。富樓那說:有。這心性的道理他常在聽。

所以他說:「唯然世尊。我常聞佛宣說斯義。」所以富樓那他不光常聽,他還能說。

但等你真正跟他開示細節的時候,就像前面那樣子仔細地分別的時候,他又聽不懂。所以他聽說「性覺妙明本覺明妙」這個心性的道理,他是懂的。

「性覺妙明本覺明妙」後面再來作解釋。

這只是佛給他提的一個問題,你有沒有聽過我講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的道理?「性覺」就是講真如自性,「本覺」就是具有的妙明真性。本來覺悟,而且就具有妙明的功能。

「明」就像光能夠照。為什麼佛門常用「照見」?而不用「看見」,用照見,因為那心在照就像鏡子在照,不取相,不著,不光能照見,而且還有自照的功能,所以叫「性覺妙明本覺明妙」。

這裡重點是要問他下面這個問題,

佛言。汝稱覺明。為復性明。稱名為覺。為覺不明。稱為明覺。

佛說:你說覺明,是本性自明,才稱為覺,還是心不覺,必然要有一個心來明於覺性,所以說「為覺不明。稱為明覺。」

所以前面第一個,「為復性明。稱名為覺。」這是詰問心真如門;「為覺不明。稱為明覺。」這是講心生滅門。這是按《起信論》上說的,真心有二種門。

將要明「妄依真起」,所以先立一真法界之源頭以為迷悟的根本。所以特別講常談的「性覺妙明、本覺明妙」這兩句話,開啟這邊的兩個問題來問富樓那,他說:你說覺說明,為是覺性本明,不假明而明之稱為覺,是「本明」叫做覺?這是問心真如門。還是覺性不明,必須藉由心來明,才稱為「明覺」,這是講心生滅門。世尊立定雙關,要引富樓尊者講出「必有所明」這句話,以作為眾生起妄的根源,所以叫「造妄之端」,「造」就是造作的造,「妄」就是虛妄的妄,「端」就是開始的意思。所以註解裡面講:佛性有三,一個叫「正因」,一個叫「了因」,一個叫「緣因」。天然妙性本自圓成,不假功勛,所以叫「正因」佛性。但是要假善知識、善緣來開發,所謂「佛種從緣起」,所以叫「緣因」佛性。知道緣因佛性,知道人家給你開示說有佛性,你知道正因佛性以後,要透過修行而後方能開悟,修而後悟這叫「了因」。此中「性覺妙明」就是指正因佛性,「本覺明妙」就是指了因佛性。「了因」就是他必須返妄歸真,要起修。「緣因」就是包括我們看到的種種助緣,包括善知識開示、祖師開示,這就是緣因。所謂「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」,是同樣的道理。所以「以借始覺之功而顯本有」,「修」是修行,屬修而後成者也!你要藉始覺的功德來開發本覺,此二佛性總是一心,可是佛把它拆開來問富樓那,所以這裡等於給富樓那設了兩關,讓他來答問,其實佛知道他一定會選「必有所明」。看下面:

富樓那言。若此不明名為覺者。則無所明。

佛知道富樓那,以及二乘人都不懂,所以前面富樓那他講地水火風不相容,這就是二乘不知道法界的緣起,不知道法界唯心,所以說二乘是不了義。他知道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想,所以他滅除六識的妄想,所謂「集苦之因」,二乘把它滅掉,入了第九次第定,但他不知道山河國土大地怎麼來的,他才會以為水火性沒有辦法融通,包括因為他有取證,所以他認為「必有所明」。所以佛問「汝稱覺明。為復性明。稱名為覺。為覺不明。稱為明覺。」是本性自明,還是不明,所以起心要來證取這涅槃、證取真如覺性。因為二乘都有取證,佛知道,所以問他這個問題,佛其實已經知道富樓那必然回答「必有所明」。

這富樓那說:「若此不明名為覺者。則無所明。」那意味著就是一定要有所明,才能夠得涅槃、見性等等的,包括發神通,這個是富樓那,也講出所有人,其實不光是二乘,包括凡夫都有取證的心。連他都有這個問題存在,認為「必要有所明」。

「若謂不假明以明此覺者,則但有其明而無所明之覺。」富樓那認為有一個能明之心與所明之覺,所以必有所明,若此不明名為覺者,則無所明,那他要取證什麼佛果,那就沒有辦法證得真如,必然有個真如可證,必然有個覺性可明,所以他才會講出「若此不明名為覺者。則無所明。」這就像佛門的宗匠在教學,用問答把學人逼到極處,才講出這句「必有所明」,這一講,學人就露餡了。從這裡就看到二乘人的問題在哪裡,二乘人不知道法界怎麼來,所以認為水火性不相容,地跟空不相融通,「周遍法界」這個道理他完全不懂,所以他才說:我等會中有阿羅漢,都已經證果了,怎麼阿難懂了,我們卻沒有懂?還有一個,就是他認為必然要有個佛果可取,有個心性可證,所以說「必有所明」。

要知道:一旦你有所明,那就不是真如了。

佛言。若無所明。則無明覺。有所非覺。無所非明。無明又非覺湛明性。性覺必明。妄為明覺。覺非所明。因明立所。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

 

科題上說:生滅門中依無明不覺而生三細相,這「三細相」在蕅益大師的《文句》裡面,他說你如果去配這文,義理也是可以的,但是它會造成經文的內容文勢有點斷續,沒有辦法接上。但是如果硬要配也是沒有問題。

這裡世尊說:「若無所明。則無明覺。有所非覺。無所非明。無明又非覺湛明性。」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佛先講給富樓那聽,他說:如果你說的「若無所明」,那此覺則不明,「則無明覺」,無覺可明。可你雖然這樣講,可是「有所又非覺」,因為覺無能所,但「無所」你又不明,無所明,那你這個明要明什麼?你要明於覺體,你修證你要取證個什麼,你又沒有辦法取證。可是無明它又不是覺湛明性,這覺湛明性它又不是無明。

這裡我引用《文句》,《楞嚴文句》來作解釋,他說:「若無所明則無明覺」,必然這個就是要取「有所明」,不知「有所」就不是覺性了,既然破其所領之非,又恐彼轉計無明,所以佛又講:「無所非明,無明又非覺湛明性」,無所又復非明,無明又不是覺湛明性。因為「性覺必明」,因為性覺妙明本覺明妙,它就不屬於無明。「有所非覺」這一句話顯示覺性不墮明這一關,「無所非明」這兩句顯示覺性不墮不明這一關,所以惟其非明與不明,所以本來不屬於迷也不屬於悟,而為迷悟作根本也。這是顯示真如自性,不屬於迷悟,不屬於明與不明。這段話的意思是要這樣講。

「性覺必明」是覺義,「妄為明覺」是不覺義。然真覺非有所可明,所以叫「覺非所明。」「因明立所。」因為有一個妄明之心就是起念,要來明於覺體,就產生有能所,「所既妄立。」有虛妄的現象,就「生汝妄能。」產生出虛妄的妄心。「覺非所明」就是業相,「因明立所」就是現相,「生汝妄能」就是轉相,「轉相」就是有一個虛妄的、了境的妄心,所以叫轉相。

這裡「覺非所明」,就是講若有所明則屬無明,這個就當三細相的業相來看,就是起業,無明生起來,以此妄明之無明,迷覆絕待的真心。迷失絕待的真心,就形成了相待相。

此一「所」字,則虛空、世界、眾生之相,就已經涵蓋在「因明而立所」,這「所」字裡面。包括世界、眾生、虛空都在這個現相當中,這個「所」就代表現相。因明立所,所以就當「現相」。然而所既妄立,因為它是對待的,必然有妄心去攀緣,所以將本性寂照妙明的智光轉為能見的妄見,所以叫「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」就當轉相,就轉為妄見。「三細相」就在這裡顯現出來。

一般我們是不按三細六粗講,這裡直接這樣順過來,「性覺必明」,這就是真如本性自明,起念「妄為明覺」,就必然起了一個照境之心,與覺體相待,然「覺非所明」,既然有所明,則因妄明而立妄所,妄所既立就產生妄能。在起了念以後產生了境界相,有了虛妄境界相,產生了能見相。

在《楞嚴經》它是先明所,無明起念以後,它先講境界相,因為「能、所」是對待的,是同時成立的,有能則有所,可是你講話時你總有前後順序,你總要先講一個所,或是先講能。這裡《楞嚴經》是先說「所」而後說「能」,那在《起信論》中是先說「能」而後說「所」,先有能了境界的妄心,而後所了的妄境就產生了。

無明對於覺體不明,起念要明於覺體,就是自心取自心,也就是頭上安頭。經文後面講的演若達多怖頭狂走,也就是發神經。

無同異中。熾然成異。異彼所異。因異立同。同異發明。因此復立無同無異。如是擾亂。相待生勞。勞久發塵。自相渾濁。由是引起塵勞煩惱。起為世界。靜成虛空。虛空為同。世界為異。彼無同異。真有為法。

這裡講「無同異中。熾然成異。」當起無明產生了能見相跟所見相,「三細相」一出來,後面就全真起妄,「無同異中」是講真如自性沒有同相跟異相,但因為無明的緣故而產生能所,變成了有能有所,那就有同跟異。「熾然成異」就是全真起妄。「異彼所異。因異立同。」這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,那在同裡面又有異,異裡面又有同,所以說「異彼所異,因異立同」,因為有不同的,與不同的這一類它又歸為跟它相似的這一類,叫「因異立同」,有了同與異,「因此復立無同無異。」所以同異發明這兩個互相對待。為什麼用同跟異?就像我們在分類一些東西,這些物質屬於最大的,像人,人也分類好多種,有這種習性的、那種習性的,但是講同的話他是有情,那與他相對的就是世界,這就是異;世間裡面,它有它相同的一類,但是世間裡各個物質它有差別,這是講用同異來看。

那「同異發明。因此復立無同無異。」一般講無同無異是講我們的眾生相,異的話就是講他的境界,同的話就是講能了的妄心,妄心摶取少分四大,有了根身器界,才有同異發明,所以立眾生相就是一念妄心中「無同無異」相,你不可說同,因為各個身軀不同;你不可說異,因為都有八識名為有情,所以叫「無同無異」,不可說同不可說異,這個是總出妄相。

下面就是要講六粗相。

「如是擾亂。相待生勞。」這就是智相。「勞久發塵。」這個是相續相。「自相渾濁。」自心取自心,這是執取跟計名字相。

「由是引起塵勞煩惱。」這是起業跟業繫苦相。那麼什麼叫做「如是擾亂。相待生勞。」擾亂相就是講六粗,就是一真法界妙圓心中湛然常寂,今天既然迷妄有世界、眾生、虛空、動靜相互對待,所以擾亂生勞,勞則妄生分別。

在妄生分別,取妄生分別當六粗相裡面的「智相」,這個「智」不是一般所謂的般若智,而是「虛妄分別」,同樣講智慧的「智」,在不同的地方它的用法是不一樣的,所以不能依文解義,一定要能解得如來真實義。

這裡講的虛妄分別,就是指六粗相當中的智相。那麼「勞久發塵。」勞久就是不斷地分別,擾亂生勞,「勞久」就是相續相。經文沒有講得特別清楚,這是祖師把它歸類出來的。「自相渾濁」,是自心取自心,就是六粗相裡面的執取跟計名字,所以前面蕅益大師講文勢會斷,他雖沒有很明確地講出是六粗這裡,是後面的人去作解釋。所以「自相渾濁」,就當執取相跟計名字相。由是引起塵勞煩惱,業起,苦必隨之,當業跟業繫苦相,煩惱起來了,就起惑造業。

上所言同異者,以起而動者為世界,以靜者為虛空,則彼無同無異恐濫於真,乃指之曰真有為法是眾生相也!彼無同異真有為法,就是指眾生相。

為什麼用「同異」,你要講說同相是虛空,異相是世界,因為它會變異會動。「無同無異」就是講不屬於世界、不屬於虛空,對待的就是眾生,這樣解也可以。

我們剛才講的妄心跟妄境,妄心摶取妄境,你不可說眾生是同,不可說眾生是異,非同非異,無同無異,就是指眾生,這樣解過來也可以。因為它這個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道理是一樣。

特別補充一下這裡講「彼無同異。真有為法。」就是指有情眾生。

下面講世界相續。

覺明空昧。相待成搖。故有風輪執持世界。

因空生搖。堅明立礙。彼金寶者。明覺立堅。故有金輪保持國土。堅覺寶成。搖明風出。風金相摩。故有火光為變化性。

寶明生潤。火光上蒸。故有水輪含十方界。

火騰水降。交發立堅。濕為巨海。乾為洲潬。以是義故。彼大海中。火光常起。彼洲潬中。江河常注。

水勢劣火。結為高山。是故山石。擊則成焰。融則成水。

土勢劣水。抽為草木。是故林藪。遇燒成土。因絞成水。交妄發生。遞相為種。以是因緣。世界相續。

那世界是怎麼來的?「覺明空昧。相待成搖。」「覺明」就是一念妄明明於覺體,產生了頑空,頑空就是一個靜相,有靜就有動,動的就是你的妄心。妄心在動,就相互對待,成搖者:就是妄動的意思,因為這樣的關係,於是幻現出風輪執持世界,就是有風輪在這個世界,以現在人所能理解的,他認為風輪就是講地球外面有一個大氣層,包裹世界。可以這樣理解。因空而生搖,所以說風輪依空輪而住,就是依虛空而住,因空而生搖,相互對待,因為你有風跟空,「空」的對待就是「有」,所以「堅明立礙。」堅固妄明於覺性,產生了堅礙之相,所以幻有金寶。這金寶怎麼來?明覺立堅而來的。妄明之心,明於覺體,產生對待,而立了堅固之相,就叫「明覺立堅」,故有金輪保持國土。所以你看這國土裡面,都含有鐵的物質、金屬物質或是稀土……等等的。

「堅覺寶成」就是堅覺之寶既然出現了,剛講的搖明之風又妄出。因為你還在對待,還在妄動,「風金相摩。」風與金互相摩擦,有摩擦則生熱,產生了火光為變化性。所以說風摩擦會產生熱,那是真的。像飛機外面的那層漆,它都有防止高溫的功能,不然飛機飛一飛會自己燒起來。飛機它在高速的情況下,在大風之下,如果沒有這層漆保護,機身,它會產生高溫,經上說:風金相摩產生火光是對的,這是有的,因此「故有火光為變化性。」

「寶明生潤。」既然有堅覺之寶,為什麼會有寶?你看玉它都含水,它有潤相,就是濕潤之相。「火光上蒸。」火光又上蒸,火又燒起來,「故有水輪含十方界。」所以有水輪含十方界。這裡講的就不是只有一個地球,而是講整個法界,所以你要是從地球外的大氣層來說是風輪的話,從我們想象中是可以這樣講的。但還有其他的星球,還有整個虛空法界,這裡是講整個虛空法界。故有水輪含十方界,包括地球上它也是這樣構成的。

「火騰水降。交發立堅。」火騰,火是上升的,水是下降的,一個在燒,一個在流。「濕為巨海。乾為洲潬。」水的力量大,就變成巨海,火的力量大,互相交互,就乾為洲潬,「洲潬」的「洲」是大洲的簡說,就是大塊的陸地。「潬」就是像水中的沙堆。就是像小島或是像大陸一樣這麼大的一個面積。水性多的話,就像太平洋這麼大的一個海。

「以是義故。彼大海中。火光常起。」因為這個道理,大海中火光常起,所以有海底火山。「彼洲潬中。江河常注。」就像我們中國的長江跟黃河。「水勢劣火。結為高山。」水跟火又相對待,當水比火勢力比較低,劣於火,水比火還低,結為高山,所以高山裡面不是沒有水,山越高水越多。就像青海,青海那邊都是高山,我們中國的長江、黃河都從那裡來的。高山它裡面還是有水,只是它的火勢很盛,地殼變動把它推高起來,所以說水勢劣火,就結為高山,所以你去敲擊這山石,它會產生火花或是產生溫度,你去摩擦而產生溫度,你去把它融化了它會變成水,就像金子,火燒它又變成液態,能把它熔化。

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山石你都去用火燒,它就會變成水了,那個不一定的,這是講一個大概,因為石頭有太多種了,現在的科學就看到就有很多種。

下面講「土勢劣水。」

有高山就有土,土勢劣於水,水多就「抽為草木。」「林藪」就是草木茂盛的地方。所以你用火一燒草木,把水去掉,它又變成土。草木你去絞它,把它打爛,它又變成水,所以有所謂的生菜汁、蔬菜汁。

如此「交妄發生。遞相為種。以是因緣。世界相續。」這個世界相續,總的來說不離一念無明妄心,因為妄為明覺,因明而立所,因所而彰能,有「所」就有「能」,「能」為妄覺,「所」為頑空,妄覺是明,頑空是昧,所以叫「覺明空昧」。妄覺產生是明,頑空是昧,所以覺明空昧二法相待,相待成搖,「搖」就是互相對立,產生作用,法爾成搖,就有風輪執持世界。可見這風輪就是一念心中的動相。

「空既生搖。」虛空當中,既然有風輪在那裡動,對動成靜,所以堅明立礙。謂妄明之中,一種堅礙相與動相對產生金寶,所以金輪保持國土,這金輪是一念中堅固之相而已。「即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」就是金寶,金寶就是妄明覺體。所謂「明覺立堅」,是妄於覺體上產生的虛妄堅固相,這前面都講過。

這裡就簡化來講:

風輪就是一念心中的動相而已,火輪就是一念心中的動、靜二相,相摩相對待,一切的水就是一念心中金火二妄而蒸成,都是一念妄想而已。所以「一念妄心。全具四大。於四大中。火性常騰。水性常降。交互發生。立諸堅礙。」所以才有山河大地。

如果水勝則為巨海,火勝則乾為洲潬。大者為洲。小者為潬。這個就解釋到了。然大海也是心中妄火互立,所以火光常起,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,所以江河常注。如果妄心之中水勢甚劣,火勢甚勝,那麼就變成高山,山石只是妄心中水火凝結而成,所以擊則成燄。融則成水。這裡是要會歸唯心。

所以有些人他所知障重,他就沒有辦法理解這一段經文,因為他講的一個很原始的道理,原始的道理它就沒有那麼多細項,我們中國人很善於統整、歸類,所以它就歸為地水火風,不離這四大,不離虛空,你要細究每一個裡面都有地水火風,只是每個物質地水火風比例不同,所以每種物質就會有不同的物態及不同的功能作用。你要是拿這東西就說那不是其他的,要去毀壞、要去推翻原始的道理,是說不過去。所以在看這個道理時,你所知障要放下,你要按照佛經上的來理解。

所以前面講現代人說的:風輪就像大氣層。好像有形容出一個東西,實際上因為這是如來所見的境界,我們還沒有辦法看到,因此你就是當一個參考就好,講得很像,但是也是立所知。這裡正是要破所知,不是要增長你的所知障,所以要用這樣子來解釋。

如果妄心中土勢甚劣,水勢甚勝,就變為草木,這草木只是妄心中水土抽出,所以「燒」還變成土,「絞」還是得水。可見地水火風全是妄心中物,以此妄物,於妄心中交互發生,遞相為種,以是因緣,妄有世界相續,除卻妄心之外,並無少許法可得。

我們這裡是要講地水火風四大皆空,眾生不達妄心所現的四大,四大當體即空,都是一念妄心所成。以前的文章在解《楞嚴經》時還有配上五行的,說到五行,那就變成有相生相剋。實際上五行也不能相生相剋,既然相剋怎麼會相生?「剋」就是互相敵對,有這個去剋那個,所以說相生相剋甚違經旨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。這一部《楞嚴經》顯一切唯心,不可以用世間妄計去解釋,連五行都尚且不能解釋,你用現在所謂的分析地質、分析物質去細部地這樣分析,那立了所知障之後,就更沒有辦法去理解,為什麼地水火風只是一念妄心!所以為什麼說末法的人所知障重,就是重在這裡,表面上你看科學好像講了很多東西,是沒有錯,是分析很多的物質現象、自然界現象,包括這地球科學,但是這地球到底怎麼來的,它還是沒有找到源頭,還是各有各的說詞;世尊在這裡就講出來了:是一念妄心所現,就像夢境所現虛妄相一樣,因為我們執地水火風為實有,佛用這樣的解釋,善巧方便地說明,讓我們明了原來都是「覺明為咎」,僅是一念妄心所產生的世界相續之相。講到的東西都是很原始的,很原始的東西其實它不複雜,你用複雜的觀念去理解原始,你沒有辦法理解原始那個道理,因為它都歸類過了。

就像外國人他沒有辦法理解中醫,中醫講的「陰」跟「陽」,到底什麼是陰跟陽?他們沒有這個概念,他們只有講冷跟熱,這他能理解;那「虛」跟「實」他們就沒有辦法理解。所以中醫的「八綱辨證」是西醫他們就沒辦法理解的。一樣的道理,因為中醫醫學是歸納統整法,歸納得很精。一般世間的醫學看起來它又能找到病毒,又能找到細菌,搞了很多,好像都有針對某一種細菌或病毒去做分析,但是實際上他們抓不到重點。世間人也是,他能分析物種,分析礦物、動物、植物等等的,但他抓不到重點,他搞不清楚人哪裡來?世界怎麼來?他這就是尋枝摘葉,捨本逐末。就是這個道理,他逐末,也不是說他逐末全部不對,只是說這樣你要找根本是找不到的。

為什麼說佛理難懂,就是因為這樣,眾生有所知障。一逐末就容易墮到所知障裡面,有些東西它是精簡歸類,這個世間不出地水火風空,每一物其實都含有地水火風空,它都有這樣一個道理存在。所以你不可以用世間那一套去理解佛經,是沒有辦法解釋的,連「五行」尚且沒有辦法,五行已經算是把世間作精細分析後分類歸納,但是它還是沒有辦法理解佛法所說,何況你用現在世間這種科學的認知,它只能理解某一部分。

所以你一定是要用佛法去明了這個世間,你不能用世間法來明了佛法,這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就有講的,他說:阿難你要先棄捨聲聞緣覺小乘法,我才會為你開示大乘。你連小乘法都要捨棄,何況世間法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所以,你要用世間的科學來理解這裡講的:「地水火風只是一念妄心所產生的虛妄現象。」他根本沒有辦法理解,因為他著相了,著在世間法的相中去分析。所以他連人哪裡來的他都不知道,他還認為是進化的,由爬蟲這樣進化,進化成猴子再變成人。應該講是退化才對,是人造了惡事退化,不斷地退化,退成爬蟲,你也可以反過來這樣看,這樣看也挺有道理的。

我們講人,一個人他亂了五常,會說他是畜生,畜生裡面還有低等的畜生,對不對?中國人腦筋是很好的,外國人腦筋有時候是單向的,他從爬蟲類看,他說猴子進化以後尾巴縮短了,所以變成人。那你為什麼不說猴子是人退化,人變成了猴子,長出尾巴,你應該這樣反過來推論。你看猴子不如人,那是不是人退化?本來是天人,會飛。天人降德貶墜變成世間人,出生在這裡投胎,受胎獄之苦,所以他本來是能飛行,當人他五通的功能就沒有了。所以是退化,從天上退化下來。想要進化要怎麼進?修行。

我們不是全盤否定他的進化論不對,有進化也有退化,有進就有退,你不能單向思考。那到底這六道四生怎麼來的?這裡就是講的「無同異中。熾然成異。」講到很原始的心地上的問題,那就不是在現象上去找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,應該講「先有無明妄心」才對,那些在現象上去找,永遠都是對待法。對待就是相待的,先有雞還是先有蛋,他腦筋轉到死胡同裡面去,所以他後來有些人他腦筋稍微好一點,他說這是哪一個物種又變異過來的,找到後來,他在找單一原始那東西,他也找不到,為什麼?因為它在相待法裡面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世間人見到了相待法的末端,他就以為就像雞生蛋、蛋生雞這樣一個相續相,其實他在那裡找,他永遠都找不到,永遠鑽不出來,如蛇鑽竹筒,跟迷宮一樣,所以龍樹菩薩講「諸法無生」,立「劫初穀不生」,「劫初」這一法無生,無生則沒有一物再生於它,不管世間任何一物,當體即是無生。所以他立了這個論,牢不可破,一下子就講到根源上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