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六】 (精彩節錄)
文殊菩薩揀擇圓通
悟顯法師 講述 ......
於是如來。告文殊師利法王子。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。各說最初成道方便。皆言修習真實圓通。彼等修行。實無優劣前後差別。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。誰當其根。兼我滅後。此界眾生入菩薩乘。求無上道。何方便門得易成就。
這裡要請文殊菩薩揀擇圓通。
佛說:你看這「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。各說最初成道方便。」都說他們的修習能夠得真實圓通,「修習」就是「修習佛法」。他們的修行是沒有「優劣前後差別。」一般人不懂,他會以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才是最殊勝的,其餘二十四個是不行的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你看經文上佛講:「彼等修行。實無優劣前後差別。」只是「我今欲令阿難開悟」而已,就是今天要令阿難開悟,讓這裡的眾生知道這「二十五行。誰當其根。」包括阿難在裡面。不是說二十五個圓通裡面只有耳根圓通才行,而是二十五個圓通裡面每一個都可以達圓通,但是每一個圓通,根有利鈍。所以前面講「發覺初心二決定義」的時候,就先告訴你每一根它的功德差別。到這裡講了二十五行,最後再為你揀擇,說是耳根圓通。因為每一個都能入道,你總得挑一個利根的來入道。
這裡多數的人絕對是耳根利,只要他出生在這娑婆世界,多數還是耳根利。這二十五人中的其他二十四個是比較特殊的,他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修,這就代表門門都能入道,但是觀世音耳根圓通是特別針對此方的眾生,這裡的眾生耳根是最厲害,最適合拿來修行。
所以為什麼說念佛要攝耳根,像「聽經」就是以音聲為教體,以耳根來聽經、以音聲來宣揚佛法。這裡的眾生就是以音聲為佛事,因為他的耳根特別利,包括畜生道的眾生也是一樣,雖說是二十五行,實際上只要是出生在這個世間,他的耳根都是相當利,都能夠具有圓通,只是說在耳根之外他還有其他的根一樣也很利,所以他用他那一根來修學;不是說鼻根利的,或是用鼻識或是用身識、舌識修的,他的耳根就不利,不是這回事,不要誤解。
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彼等修行沒有優劣的差別,只是今天欲令阿難開悟。在佛門裡面真的有些人他會誤解,認為只有耳根才能成就,甚至認為〈念佛圓通章〉也不行,認為唯識宗也不行,他認為「耳門圓照三昧」就是修禪;誰說「禪」一定是從耳根,若是「禪」的話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都是開悟之處,哪有說一定從耳根,所以說你不能把〈耳根圓通章〉定義為只是禪宗的修行方法,不能這樣講。
因為佛在世的時候,沒有所謂宗派的問題,佛就是講一個修行方法,讓你去修而已。你是禪宗的,能不能用耳根?可以。你是密宗的,能不能用耳根?可以。淨宗的也是用耳根,都可以。所以佛說:「何方便門得易成就。」大家修行其實離不開「耳門圓照三昧」,是這樣子的。
所以這二十五行他們的耳根同樣都是利的,不會說觀世音菩薩耳根比較利,而文殊、普賢耳根就不利,不是這樣子。實際上這些大菩薩有的他是示現的,他到此方這個世界,哪怕是來示現的,他也是示現耳根特別利,一樣的,只是說他在同樣利的同時,他還有別根也很利,包括從「識」上入,從「色塵」上去開悟的,這點一定要知道。
因為我有聽過,有人認為:耳根才能成就,沒有修學〈耳根圓通章〉,就算念佛也不行。實際上念佛不會離開〈耳根圓通章〉,末法有些人不解經義,於是就產生偏見,所以我特別要講明這一段:彼等修行沒有優劣前後差別,只是欲令阿難開悟。
文殊師利法王子。奉佛慈旨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承佛威神。說偈對佛。
這裡是文殊菩薩揀擇圓通。
三乘等觀性空得道,並沒有修行優劣前後差別,所以說門門皆可入道,門門皆可還源,只是要找一個入手處而已。文殊告訴我們的是從耳根來修學。
覺海性澄圓。圓澄覺元妙。
「覺海」是比喻「真覺」就如同大海,其性澄寂圓滿,湛然圓通,所以叫「覺海性澄圓。」
「圓澄覺元妙。」這「澄圓」跟「圓澄」只是倒過來講而已。這「圓澄」是講覺性元來妙明,絕諸對待。「澄」就是澄清湛寂的意思,都是形容詞。不屬迷悟,所以叫「圓澄覺元妙」。妙明沒有迷悟的差別。這半句偈就是顯示一心的真源。後面還有一偈半,六句。
元明照生所。所立照性亡。
迷妄有虛空。依空立世界。
想澄成國土。知覺乃眾生。
這六句是依真起妄。
元明體中本有大智慧光明,遍照法界,本來沒有能所,唯是一真,只因無明妄動,起了一念妄想而已,因為此無明而立妄所,所以叫「元明照生所。」這裡的「照」就是起了一念照境之心,「能所心」就頓然顯現,所以叫「元明照生所。」本來元明,但是起了一念照心就產生了所相,所相既立就亡失本性,「亡失」就是忘失,忘失了本性,所以叫「所立照性亡。」本來妙明之真空由無明力故,變成無知的頑空,所以叫「迷妄有虛空。」這「迷妄」就是無明,因為無明而有虛空。依此虛空,「虛空為同。世界為異。」它是相待的,有同有異,同異發明,所以說「依空立世界。」
「想澄成國土。」虛妄的妄想持續加重,就變成了無情的國土。「色雜妄想,想相為身」,就變成這裡講的「知覺乃眾生。」就變成有情的眾生。
這是講眾生「背覺合塵」,故發塵勞有世間相。後面也是一樣,一偈半教你背塵合覺,就是教你返妄歸真。來看,
空生大覺中。如海一漚發。
有漏微塵國。皆依空所生。
漚滅空本無。況復諸三有。
虛空、世界、眾生皆因迷妄而有,所以說「迷真起妄」。虛空雖廣大,然於大覺心中就猶如海中的一個水泡而已。所以說「如海一漚發。」更何況是依虛空所立的世界,那是更為渺小,所以說「有漏微塵國。皆依空所生。」「漚滅空本無。」當大海中的水泡破了,它原來裡面的水其實還是大海水。這「漚」是水泡的意思,比喻作「無明」。一旦一念無明、一念迷妄破了,哪還有所謂世界、國土、眾生?何況「三有」。所以後面經文講:「汝等一人發真歸元。此十方空皆悉銷殞。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。」所以說「況復諸三有。」這是解釋返妄歸真。
歸元性無二。方便有多門。
這就講到重點,你要返妄歸真,就應當作如是觀。這就是頓悟一心不假方便,真實歸元之性本無有二;本來沒有二,所以說「歸元性無二。」但是隨根器之不同,那方便就有多門。這二十五門沒有優劣前後差別,那你總得選擇一門來修行,雖說門門都可以入道,但是你不可能門門入。就像一個人要進城,你不可能同時從四個城門進入。或是像以前的北京城,大的門起碼有九個門,你不可能同時從九個門入,你總得找一個方向進去,一入,那就算是到了,以前講:你進了這個城門就算你到了北京城,不管你是從哪一個門入,或是你從正陽門入,或你從東直門、你從西直門、德勝門、安定門……,你只要進了,那就是進到北京了。所以說「方便有多門。」
這「歸元性無二」,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,都是要見性,就像大家的目的一樣都是要到北京城,它有九個門你都能進去,進了就算是到了北京。所以說「歸元性無二。方便有多門。」這是講一般修行沒有優劣前後的差別,但是你總要選一個門來契入。
聖性無不通。順逆皆方便。
初心入三味。遲速不同倫。
聖性無往不通,沒什麼好揀擇,順逆都是方便,無論是隨順佛性,或是逆無始織妄業流;不管你是「遮」,或是「照」,你是從「妙有」入手,或是從「真空」入手,都是方便。但以初心方便,如果「順」則易入,收效就速,如果「逆」則難入,收效就遲;就像舍利弗,他教修行的方式用錯了,他教一位冶金的弟子去修不淨觀,教一位在墳場工作的去修數息觀,這就是不契機。
佛教他們兩個修行方式換一換,很快就證果了。所以說「初心入三味。遲速不同倫。」要揀擇圓通,挑一個方便來入手,一般人是沒有能力挑的,所以佛讓文殊菩薩為我們揀擇,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他大智大慧,自然有能力來觀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。⋯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