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鏡錄卷五 (精彩節錄)
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
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
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
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......
問。此說真妄二心。為是法相宗。為是法性宗。
答。準華嚴演義云。論云。三界虛妄。但是一心者。若取三界虛妄。即是所作。便屬世諦。今取能作。為第一義。論釋唯是能作。今經云三界唯心轉者。則通能所。然能所有二。若法性宗中。以第一義隨緣成有。即為能作。所有心境。皆通所作。以不思議熏。不思議變。是現識因故。若法相宗。第一義心。但是所迷。非是能作。有三能變。謂第八等。唯識論云。又復有義。大乘經中說三界唯心。唯是心者。但有內心。無色香等外諸境界。此云何知。如十地經說。三界虛妄。但是一心作。故心意與識。及了別等。如是四法。義一名異。此依相應心說。非不相應心說。心有二種。一相應心。所謂一切煩惱結使。受想行等。皆心相應。以是故言。心意與識及了別。義一名異故。二不相應心。所謂第一義諦。常住不變。自性清淨心。故言三界虛妄。但一心作。是相應心。今依法性。故云第一義心。以為能作。言轉者。起作義。亦轉變義。
問。如上所說。真妄二心。但是文理會歸。何方便門。得親見性。
答。妄息心空。真知自現。若作計校。轉益妄心但妙悟之時。諸緣自絕。如古佛悟道頌云。因星見悟。悟罷非星。不逐於物。不是無情。又寶藏論云。非有非空。萬物之宗。非空非有。萬物之母。出之無方。入之無所。包含萬有。而不為事。應化萬端。而不為主。道性如是。豈可度量。見性之時。自然披露。所以古偈云。妄息寂則生。寂生知則現。知生寂已捨。了了唯真見。又信心銘云。前際知空。知處悉宗。分明照境。隨照冥蒙。一心有滯。萬法不通。去來自爾。不用推窮。
如學人問黃檗和尚。祇如目前虛空。可不是境。豈無指境見心。
答。甚麼心向境上見。設爾得見。元來祇是照境心。如人以鏡照面。縱得眉目分明。元來祇是影像。何關汝事。
問。若不因照。如何得見。
答。若涉因。常須假物。有甚麼了時。汝不見道。撒手似君無一物。徒勞謾說數千般。
問。他若識了。照時亦無物。
答。若是無物。更何處得照。汝莫開眼寱語。復云百種多知。不如無求。乃第一道人。
宗鏡錄卷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