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

楞嚴經白話直解─清淨明誨章 電子書

 


電子書下載

楞嚴經白話直解─清淨明誨章

悟顯法師 講述

清淨明誨章

佛告阿難。汝常聞我毗奈耶中。宣說修行三決定義。所謂攝心為戒。因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

「毗奈耶」翻作中文叫「律」,你要修學得定得慧必然要以戒為根本,所以說「攝心為戒。」攝心方能為戒,不攝心那就不叫持戒了,持再多的戒,都如同持牛戒、持狗戒一樣沒有用。所謂「攝心」,是攝什麼心呢?是「攝歸心性」。這才是根本戒,下面就會講,這才是「性戒」,才稱性,也就是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依此戒能發種種戒,所以能生種種「定」,能發種種「慧」,能出生無量定慧,這個叫「三無漏學」。所以要「攝心」才能為戒,所謂「攝心」不光只是攝心不動而已,而是要「攝歸心性」,就像前面講的一樣,要「依不生滅圓湛性成。」所以這裡就包含著「事相戒」,包含著「無作戒」,這樣講才圓滿。因「戒」才能生「定慧」,所以是以「戒」為首要,因「定」才能發「慧」,這個叫「三無漏學」。

下面教持四種根本戒,就是讓他斷除「發業」與「潤生」二種無明。用四根本戒,所謂淫、殺、盜、妄,斷掉發業及潤生二種無明。

阿難。云何攝心我名為戒。

這是先講你要修三無漏學,要以戒為本。《楞嚴經》以「戒淫」為首。戒有多品,以這四根本戒為先,《梵網經》其他大乘菩薩戒,都以「不殺生」為首,這一部經以「斷淫」為首,從「利生」上說以佛性種子而觀眾生,所以一般講的就是先「斷殺」,這裡要講真修,那是先「斷淫」。所以說「其心不淫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」這是這部經的特別之處。《梵網經》上說:盧舍那佛坐千華臺,一葉一釋迦,奉盧舍那佛的教導,以心地法門和光明金剛寶戒宣傳流通於十方,所謂「若人受佛戒則登諸佛位」。所以「釋迦出世說法四十九年,是傳盧舍那佛所說的光明金剛寶戒而已」,這是憨山大師講的。所以說以攝心為戒,「戒」是什麼?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說「攝心為戒」,這「戒」它是指歸到光明金剛寶戒上面去,即使殺、盜、淫、妄事相戒也不會離開光明金剛寶戒,這就是所謂「法法相通,佛佛道同」,若你了解佛法,那你就知道,你要是不了解佛法,你看到這裡,明明前面講要依「圓、通、常」,要依圓通本根,就是講的「圓明、圓妙」,到這裡又變成二乘的事相戒,那你等於退轉了,這就是因為不解《楞嚴經》;不光這裡不解,你連前面的七處徵心也不解,所以有些人解《楞嚴經》解到後來又退回去了,變成在那邊繞圈圈,原地打轉。比如說有人講「捨識用根」,蕅益大師說講這個話的人就是邪說,為什麼?可以引經文來證明,你連「七處徵心」你都沒搞懂,你才會認為要捨識用根,《楞嚴經》前面就告訴你「心在哪裡」?他取「根中之性」,所謂「根中之性」不就是說潛伏在根裡嗎?就是七處徵心,心在身內,身也是根,潛伏在眼根裡,如琉璃碗,那你前面都沒搞懂,所以看到後來你才會覺得要「捨識用根」,那你說要「捨識」,你怎麼捨識?唯識宗「轉識成智」,就講得很好。《楞嚴經》從來沒有一句話講捨識用根,也沒這個義趣,你去《楞嚴經》找,有沒有「捨識用根」這四個字?沒有。有沒有這個義趣,那更沒有。因為有人說經文上沒找到,那義趣有。那你看哪邊有?根本沒有。如果說「捨識」,彌勒菩薩的識就捨掉,識捨掉,那誰來成佛?彌勒菩薩他沒有教我們捨識用根。他說:「我以諦觀十方唯識。識心圓明。入圓成實。遠離依他及遍計執。得無生忍。斯為第一。」這個是彌勒菩薩,他教「觀唯識」,他沒有教觀捨識,所以講捨識用根是跟《楞嚴經》講的完全不同。

而且《楞嚴經》教什麼?教你耳根圓通,耳根圓通裡面,講的根、塵、識性這三個,一根脫了,其他的六根自然銷復。所以不是把這「識」給捨掉,「識」沒有辦法捨,他是「轉」的。因為根本從頭到尾沒了解過《楞嚴經》,不解實相,你才會認為捨識用根是對的;講這個話,有些人聽了氣死,但這是事實。因為是末法,我知道現在很多人用「捨識用根」胡說八道,亂講一通。最早這講法從哪來的?是交光大師講的。有人說「交光大師往生淨土」,往生淨土是他的事情,但佛法講得不圓,講得有缺漏,也是他的事情。所以是要依經典,不是說他是個大師,他是個有名氣的人,有往生淨土,他講的捨識用根就絕對是對的,這你就變成「依人不依法」。所以他前面沒搞懂,到這裡它就變成事相戒。

憨山大師他是懂的,他非常懂,不是只有懂一點,大師他全懂。所以大師告訴我們,這裡講的戒,就是《梵網經》上說的「唯傳光明金剛寶戒」,所以說「云何攝心我名為戒。」戒是攝歸光明金剛寶戒,以此作基礎,然後從這裡開展出四種清淨明誨,也就是根本的「性戒」。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「體」,而四根本戒是「遮用」,它是遣除煩惱的,是遮除你的煩惱。所以他要講根本戒前,他先講「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但傳盧舍那佛所說「光明金剛寶戒而已」,這是真實的,一切戒、一切大乘戒皆以心為體,所以叫「云何攝心我名為戒。」這一句話就很重了。一般講「攝心為戒」,多數人就會認為:我把妄心、攀緣心收攝回來,然後調息。實際上不是,是講「攝歸心性」,這個才是重點。

若諸世界六道眾生。其心不淫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

這一段祖師說: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傳盧舍那佛所說的金剛寶戒而已。金剛寶戒不能只有「體」而沒有「用」,所以戒淫、殺、盜、妄就是它防非止惡的作用,這個就是戒體,還有戒的「相用」,這裡說這四個根本戒。這一大段就是有名的〈清淨明誨章〉。這裡說:如果這個世界六道眾生,心若不淫,自然不隨生死相續。眾生會相續就是因為有欲貪為本,今天願出生死,必然以斷淫為第一。

汝修三昧。本出塵勞。淫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禪定現前。如不斷淫。必落魔道。上品魔王。中品魔民。下品魔女。彼等諸魔。亦有徒眾。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魔民熾盛世間。廣行貪淫。為善知識。令諸眾生落愛見坑。失菩提路。

學人修行本來可以出塵勞,但是「淫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縱然這個人有智慧,而且不是一般智慧,而是「多智」,乃至「禪定現前。」但是淫如果不斷,「必落魔道。」也就是說他來生必然是墮在魔道的。「上品魔王。」一般魔王就是指第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王,他有一點點的禪定功夫,但是淫心沒有斷,所以他還是在欲界,只是他是欲界最高層,「中品魔民。下品魔女。」那魔民魔女就很多了,或是他的徒眾,也就是魔王的徒眾。「彼等諸魔。亦有徒眾。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」他們覺得自己都能夠成就無上佛道。經文上講:「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魔民熾盛世間。廣行貪淫。為善知識。」就是說在末法的時候,很多魔子、魔孫、魔民熾盛在南閻浮提,也就是在這個世間,廣行貪淫為善知識,「令諸眾生落愛見坑。失菩提路。」包括現在末法所看到的種種的邪淫,包括同性戀等這些都是廣行貪淫,甚至他覺得眾生平等,為什麼不能同性戀?說老實話,所謂「眾生平等」,是講眾生的心性平等,不是講他的欲望,你不可以本末倒置,沒有道德,那就沒有辦法談什麼平等了。

汝教世人修三摩地。先斷心淫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

這是教導世人「修三摩地。」也就是修道想要得三昧。那要「先斷心淫。」也就是淫心要斷掉,這個是「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。」所以〈清淨明誨章〉第一個是先斷淫。因為按照大乘來說,一般都是先斷殺,但是這裡它是以成道為主,所以是先斷淫,這是「如來先佛世尊」,包括釋迦牟尼佛,也包括過去諸佛如來,賢劫千佛、過去莊嚴劫千佛,乃至未來星宿劫千佛,都是這樣教的,因為佛佛道同,這是第一決定清淨明誨,「清淨明誨」就是清淨,「明」就是光明,「誨」就是教誨,開發心地光明,使心地恢復本來就有的清淨,所以叫「清淨明誨」。

是故阿難。若不斷淫修禪定者。如蒸沙石。欲其成飯。經百千劫。只名熱沙。何以故。此非飯本。沙石成故。汝以淫身求佛妙果。縱得妙悟。皆是淫根。根本成淫。輪轉三塗。必不能出。如來涅槃。何路修證。

如果淫心沒有斷,「修禪定者。如蒸沙石。」就像你把沙石放到鍋子裡面去蒸,想把沙蒸成飯,哪怕你蒸上個百劫千劫,那也只是熱沙而已。為什麼?因為沙不是飯本,沙石不是米,它不可能煮成飯,所以他說:「汝以淫身求佛妙果。」你以這個淫身來求佛妙果,「縱得妙悟。」縱然開悟了,「皆是淫根。」根本的這淫心沒有斷掉,所以叫「根本成淫。」

「輪轉三塗。必不能出。」那還是在三塗裡面輪轉,沒有辦法修證如來的涅槃。所以說「如來涅槃。何路修證。」意思就是:你要怎麼來修行而證得涅槃?所以佛說連三塗都尚且出不去,何況人身?人身也沒有辦法得到,何況修學成佛?

這是講到根本成淫的問題。

必使淫機身心俱斷。斷性亦無。於佛菩提。斯可希冀。

這「淫機」,「機」就是像機關一樣,也就是發動的由頭。講義上講叫「發動之由」,就像以前是弓弩的弩牙,現在就是像槍的扳機一樣,你要開槍,必然要有一個扳機,才能作開槍的動作。淫機的「機」就是根由。要淫欲,你必然要有個根由,那身的根由就是淫心,淫心的根由就是心放縱攀緣,所以他說:心之淫機是因為念頭的弛放,必使一念不生,身心二途俱斷。所以說「必使淫機身心俱斷。」「斷性亦無。」就是做到連能斷淫的都沒有,也就是「能所皆空」,就叫「斷性亦無。」「於佛菩提。斯可希冀。」

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。

所以他說必斷才是真的,「必斷」就是淫心必斷,「於佛菩提。斯可希冀。」成佛才有希望。

如我此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

他說修禪之人如果不斷淫,如以甘露灌溉毒樹,灌溉越深則毒氣越盛,所以必落魔道。所以你在末法要修行,一定要按照佛經上說的做,你不能按照你自己想的,或是哪一個人說的,那就是「依人不依法」,依人不依法最終就是「波旬說。」

這個是講第一個清淨明誨。

再看第二個,

阿難。又諸世界六道眾生。其心不殺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

這是第二個,講不殺戒。修禪如果不斷殺,必墮鬼神道,所以這裡講「又諸世界六道眾生。其心不殺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」自然就不會流轉三塗,也不會在三界輪迴。

汝修三昧。本出塵勞。殺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禪定現前。如不斷殺。必落神道。上品之人。為大力鬼。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。下品當為地行羅剎。彼諸鬼神。亦有徒眾。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鬼神熾盛世間。自言食肉得菩提路。阿難。我令比丘食五淨肉。此肉皆我神力化生。本無命根。汝婆羅門。地多蒸濕。加以沙石。草菜不生。我以大悲神力所加。因大慈悲。假名為肉。汝得其味。奈何如來滅度之後。食眾生肉。名為釋子。汝等當知是食肉人。縱得心開似三摩地。皆大羅剎。報終必沉生死苦海。非佛弟子。如是之人。相殺相吞相食未已。云何是人得出三界。

這裡講的修學佛法、修學三昧,本來可以出塵的,但是「殺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這跟前面講的一樣,前面講「淫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這裡是講「殺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不然「縱有多智禪定現前。」如果殺心不斷,像這個人要是得罪你,你想把他殺掉,或是害他,這都是殺心不斷。而且在殺裡面特別還講到吃眾生肉,佛經上教我們要素食,所以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素食。包括你吃肉,這也是殺心不斷,「如不斷殺。必落神道。」

「上品之人。」是大力鬼,中品是「飛行夜叉諸鬼帥等。」下品是「地行羅剎。」所以上品之人禪智勝於殺業,但是他殺業還沒斷,神通大,福德大,所以為大力之鬼。也就是天行夜叉諸鬼王,如川嶽等這些鬼王,人間會供奉他。中品之人,禪智跟殺業正等,神通福德比上品之人還要再差一點,就為「飛行夜叉諸鬼帥等。」飛行夜叉就是空行夜叉,如山林的鬼神城隍。下品之人,禪智劣於殺業,神通也比較小,福德也比較少,就為地行羅剎,噉人精氣,就像大海邊羅剎鬼國一樣,羅剎是飛行的,他會吃眾生,殺心熾盛。所以佛講經不光是對人道的眾生制這殺戒,對鬼神道他也是制殺戒,一樣的意思。佛講經通三界,不是只有對人,在這三界裡面,你要修行就是要吃素,這是沒得說的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的,祖師大德都奉行。

早年佛法傳到中國來,那時候很多出家人他不知道要吃素,後來《楞伽經》傳來,佛經陸續傳來越來越多,越來越完整了,大家才知道要素食。所以你看出家人一律素食,正宗的佛教它就是吃素的。因為末法有很多旁門左道或是附佛外道,他是沒有吃素的。

這些鬼神也都有徒眾,「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」他們認為:我吃肉也可以成佛。「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鬼神熾盛世間。」佛滅度後就有這些鬼神熾盛世間,都說吃肉得菩提路,這些人要麼是被鬼神附身了,要麼就是鬼神現前了,在那裡信口雌黃胡說八道,說吃肉能夠得菩提路,能夠成佛。經文上講「阿難。我令比丘食五淨肉。此肉皆我神力化生。本無命根。」講「五淨肉」,就是佛開五種條件,叫你看看有沒有符合這五種條件的,如果有,那才能吃;就像釋迦牟尼佛去度人,有個女眾,她因為死了兒子,所以很難過,求佛救她兒子,釋迦牟尼佛就叫她去其他人家門口找一種草,這種草必須具足一個條件,就是這家人他家是沒有死過人的,於是這個女的就去找,她到處問,結果家家戶戶都有死過人,所以說這種草是找不到的。佛說這五淨肉也是一樣,他是叫你去找,有沒有符合這五種條件的淨肉?肉本就不淨,怎麼會有淨肉呢?所以這是叫你反觀,表面上是容許你吃,但實際上是叫你反觀,是制止你,所以佛說當時這肉是他「神力化生。本無命根。」佛說:「汝婆羅門。地多蒸濕。加以沙石。草菜不生。我以大悲神力所加。因大慈悲。假名為肉。」「汝得其味。」使你們有東西吃。

但是「奈何如來滅度之後。」吃肉眾生「名為釋子。」釋迦牟尼佛就講:你吃肉就不是佛弟子,不管是出家或在家你都不是,你受過三皈也沒有用,你也不是,所以這點一定要清楚。有很多人是假學佛人,假佛弟子,或是假和尚,都有。

他這裡講的「汝婆羅門。」五天竺悉號婆羅門就是婆羅門國,地多蒸濕,什麼叫「蒸濕」?就是過炕(烘乾)謂之「蒸」,過潤謂之「濕」,也就是特別乾或是特別濕,或都是砂石,長不出草菜,長不出五穀,所以說「草菜不生。」

如果佛不以神力化五淨肉,或是化成稻粱蔬菜,他沒有辦法過活,這「五淨肉」第一個不見殺。第二個不聞殺。第三個不為我殺。第四個自己死。第五個鳥吃剩的。

但是以現在來說,交通很發達,農業很發達,比三千年前那是發達太多。連在鹽鹼地都有辦法種稻。所以現在人再吃肉這是不應該的,而且吃肉沒有慈悲心,所以說佛是「因大慈悲。」神力化現,只是「假名為肉。」也就是說這肉是假的,不是真的有命的。所以佛說:汝等當知,這吃肉的人好像很懂佛法,縱然好像開悟,得了禪定,得三昧正受,但是皆是大羅剎,「報終必沉生死苦海。非佛弟子。」所以你學佛要修行,不管你受什麼戒,都是要吃素的,這都是《楞嚴經》裡面說到的。「如是之人。相殺相吞相食未已。」互相殺害,殺害眾生,互相吞食沒有停止,這個人沒有辦法出三界。

下面用《大乘入楞伽經》講的,佛說:「大慧!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,斷而不食獲大功德,凡愚不知如是損益,是故我今為汝開演,凡是肉者悉不應食。」這個就是在《大乘入楞伽經》裡面講到的,釋迦牟尼佛是禁止佛弟子吃肉的,所以素食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的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又說到:

「大慧!凡殺生者多為人食,人若不食亦無殺事,是故食肉與殺同罪。」所以你吃肉就是殺生,為什麼會殺生?為了人要吃;人如果不吃,那這殺就沒有了,所以說吃肉就是殺生,與殺同罪。因為有些人他會狡辯說:我只是吃肉,我沒有殺。

你要吃肉你必然要奪眾生的命,你奪眾生的命,那就是殺生,所以如果你不吃,那就沒有「殺」這件事了,所以不吃肉「殺」自然就斷掉了。

又說:「大慧!未來之世有愚癡人,於我法中而為出家,妄說毗尼壞亂正法,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。」這就是講末法時,有出家人胡說八道,妄說毗尼壞亂正法,「妄說毘尼」就是把戒律亂說,倒說經律,破壞正法,甚至誹謗釋迦牟尼佛,說釋迦牟尼佛也讓眾生吃肉,說釋迦牟尼佛教弟子托缽時,人家給什麼他就吃什麼。實際上佛陀僧團不是這樣的,肉食是有挑掉的,而且大部分的印度人都知道修行人就是吃素,從古到今都是這樣,包括現在印度也是,大概有百分之五十,一半以上的人吃素,甚至有的小區他們的社區都是素食的社區,還有的省份規定是不能吃蛋的,這些都有。印度有它的素食文化存在,人家看到修行者,知道他必然是素食,所以佛教大家修行,他也是提倡素食。末法中有出家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,說釋迦牟尼佛也是讓眾生吃肉,因為是去托缽,連佛都吃肉,因為他也是托缽的。這就是妄說毗尼壞亂正法,這種人就是妖魔鬼怪再來。因為《楞嚴經》上說,「如我此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」

再來看,「大慧!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,是漸禁斷令其修學;今此經中自死他殺,凡是肉者一切悉斷。」諸處說「遮十種許三種」就是指「三淨肉」,還有這十種肉是可以吃,目的是什麼?為讓這些沒有辦法一下斷的漸禁斷。今此經中自死他殺,凡是肉者一切悉斷,都是不能吃的。

再看,「大慧!我不曾許弟子食肉,亦不現許亦不當許。大慧!凡是肉食,於出家人悉是不淨。」所以佛說:我從來沒有讓弟子吃肉,過去沒有,現在沒有,未來也沒有。也就是說未來的出家人也是,包括在家人都一樣,都是不准吃的。因為說「佛陀弟子」一定包含四種: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。佛說:「大慧!凡是肉食,於出家人悉是不淨。」所以有些學小乘的,他自己胡說八道給自己亂開緣,他說:「你看,我這肉是五淨的,或是三淨肉,我只有吃肉,我也沒有殺生。」那你看看佛教小乘觀不淨觀,乃至自身不淨,何況是肉食。所以,肉對於出家人、對修行人來說都是不淨的。

再看,「大慧!若有癡人,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,當知是人惡業所纏,必當永墮不饒益處。」所以你要是聽到有出家人講或是有在家人講「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」,這些都是愚癡的人。所謂「若有癡人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講:如果有這種愚癡之人,毀謗如來,說如來也讓眾生吃肉,甚至如來也吃肉。佛說這些人罪業深重,必當永墮不饒益處。這「不饒益處」就很廣了,「饒益處」就是豐饒福報大的地方。「永墮不饒益處」,就是下三惡道。所以你要是誹謗釋迦牟尼佛,說如來聽許吃肉,那你一定會墮三塗的。

再看,佛說「我之所有諸聖弟子,尚不食於凡夫段食,況食血肉不淨之食。」什麼叫「諸聖弟子」?就是這些大阿羅漢,尚且不食於凡夫段食,何況是血肉不淨之食。阿羅漢他可以入定,他可以不用吃飯,他是禪悅為食。所以你說佛教修不淨觀,觀這世間及自身不淨,那你還在吃肉,你怎麼觀不淨?

再看,《象脇》與《大雲》,《涅槃》、《央掘摩》,及此《楞伽經》,我皆制斷肉。所以說在諸大乘經裡面,包括這裡講的《楞嚴經》,都是教我們要吃素的,大乘菩薩戒、梵網戒都是教要吃素的,不可以吃肉。這是在《楞伽經》裡面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說:我在很多地方都有講到,都是禁止吃肉的。我講過這世間沒有三淨肉,這話到底出自於哪裡?就是出自於《楞伽經》。三淨肉不能吃,沒有三淨肉。這裡就引用經文來作說明。

經云:「不想不教求,此三種名淨;世無如是肉,食者我訶責。」吃三淨肉是佛所訶責,因為世間沒有三淨肉。所謂「不想不教求」就是不想、不教、不求。因為這世界上沒有(不教、不想、不求而能獲得肉食的。)所以叫「不想不教求,此三種名淨,世無如是肉,食者我訶責。」所以你要是遇到出家人告訴你三淨肉可以吃,那是他講錯,他教錯了,這出家人是要被佛罵的。這就像《楞伽經》中講的:末法中有這種癡人,「癡人」就是愚癡、白癡。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,當知是人惡業所纏,必當永墮不饒益處。我只是引用了一點點《大乘入楞伽經.斷食肉品》的經文,挑一些裡面比較重要的出來講,詳細的你們可以自己去看,裡面講得很清楚,沒有所謂的三淨肉。因為剛好講到清淨明誨,所以引用出來。

汝教世人修三摩地。次斷殺生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。

這是第二決定清淨明誨,先斷淫次斷殺。

是故阿難。若不斷殺。修禪定者。譬如有人。自塞其耳。高聲大叫。求人不聞。此等名為欲隱彌露。清淨比丘。及諸菩薩。於歧路行。不蹋生草。況以手拔。云何大悲。取諸眾生血肉充食。若諸比丘。不服東方絲綿絹帛。及是此土靴履裘毳。乳酪醍醐。如是比丘。於世真脫。酬還宿債。不遊三界。何以故。服其身分。皆為彼緣。如人食其地中百穀。足不離地。

這裡講的是顯示持犯的得失,就是持戒跟犯戒的得失。

佛說如果「不斷殺。修禪定者。」「譬如有人。自塞其耳。高聲大叫。」就是我們講的「掩耳盜鈴」一樣的意思。你把耳朵塞起來,然後高聲大叫,還希望人家聽不到,這叫「欲隱彌露。」也是我們中文講的「掩耳盜鈴」、「自欺欺人」。

「欲隱彌露。」「欲隱」就是想要隱藏,但是實際上他藏不住,所以叫「彌露」。「清淨比丘。及諸菩薩。」在走路的時候尚且「不蹋生草。」「蹋」就是「踏」,連生草都不會去踩踏,何況用手去拔生草,在戒律上也有制定不蹋生草。「云何大悲。取諸眾生血肉充食。」所以比丘戒裡面就有講到,連草都不讓踏,何況你去吃眾生肉,所以說「云何大悲。取諸眾生血肉充食。」他說「若諸比丘。不服東方絲綿絹帛。」東方絲綿絹帛就是我們中國的,我們很喜歡絲綿絹帛,是出口大國,從古代就是專門出口絲綢,乃至後面唐朝出口瓷器、茶葉。早期就是出口絲綿絹帛,以及此土的靴履裘毳,「乳酪醍醐。」這是乳製品,你能夠不吃、不穿這些皮毛的東西乃至絲織品,佛說「如是比丘。於世真脫。」他就能夠做到真正的清淨,「酬還宿債。不遊三界。」

所謂的東方的絲綿絹帛就是一些絲織品,一些精致的東西,容易讓人家生懈怠的,乃至「土靴」就是長筒的鞋子,「履」就是鞋子,「裘」就是皮裘,「毳」就是鳥獸的羽毛。主要是現在人講的皮草,穿動物的皮毛,拿來當作衣服。要是在印度北邊接近高原,是比較冷,以前沒有這麼多保暖的東西,現在有,而且很多,用現代科技就能做到保暖,所以你不用再去穿眾生的皮毛。所以說「如是比丘。於世真脫。酬還宿債。不遊三界。」這是他真正在修行的。還有一個是「乳酪醍醐。」乳酪醍醐就是乳制品,這「乳酪醍醐」在大、小乘戒律裡面都是可以的,佛制戒是可以吃的。今云不「服」者,「服」就是服用,也就是「吃」。能夠不要吃就不要吃,能少吃就少吃。至於「靴履裘毳。」小乘戒裡面都可以穿,大乘戒裡面也沒有說全部禁止,但是現在其實是做得到的,所以要盡量去避免。在現代你想要一些穿得暖,想要保暖的,鞋子要耐用,是都做得到的。所以要盡量避免使用,不要去傷害眾生,能夠不穿就最好不要穿,這是好事。

剛才講到的「比丘。於世真脫。酬還宿債。不遊三界。」為什麼?因為你穿這些東西就跟牠結到惡緣。「如人食其地中百穀。足不離地。」這話是怎麼講?就像人吃「地中百穀。足不離地。」如同劫初之人,身體有光,足有躡雲,就是他會飛,他不是像人一樣用走的,但是因為吃了地上的自然穀,以致足不離地,他就飛不起來了。所以說人是從「光音天」下來,吃了地中百穀,又造惡業,所以他又往下墮落。你想要真正找「眾生是怎麼來?」其實是退化的。畜生道是人退化的,或是其他道的眾生退化,是這樣子來的。所以應該講「退化論」是比較正確的。但也有進化,因為畜生道的眾生牠修善,或是業報盡了,牠就生人天,也有的,所以說現在講的進化論只講對了一半。要以當初來說的話,你看到畜生,看到爬蟲、蜎飛蠕動之類,這是退化來的,這在佛經上有講,真憑實據,現在的科技是沒有辦法研究到,那你就要用禪定。

必使身心。於諸眾生。若身。身分。身心二塗。不服不食。我說是人真解脫者。

這是讓眾生能夠身不要穿這些皮草,心不要貪吃肉食,當然包括口也不要貪吃肉食。所以佛說這是「真解脫者。」「我說是人真解脫者。」再來,是以實相印來印定,

如我此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

就是讓「身心二塗。不服不食。」這個才是真解脫,如果「不如此說。」反認為佛法裡面,世尊還讓人家可以吃肉,或是說吃素只是中國佛教才有,其他的沒有,實際上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。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佛法都應該吃素,所以佛說你要是吃肉,那你就不是佛弟子。如果「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」所以縱然你得禪定,你也是大羅剎,不要說你要明心見性,你學小乘你也是一樣的,學大乘也是一樣,都要素食。「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」「波旬」是魔王的名字,翻譯為殺者,惡者。不依照佛所說的,那就是魔說。

阿難。又復世界六道眾生。其心不偷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

六道的眾生要是心能夠不偷盜,就不會「隨其生死相續。」

再來看,

汝修三昧。本出塵勞。偷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禪定現前。如不斷偷。必落邪道。上品精靈。中品妖魅。下品邪人。諸魅所著。彼等群邪。亦有徒眾。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妖邪熾盛世間。潛匿姦欺。稱善知識。各自謂已得上人法。詃惑無識。恐令失心。所過之處。其家耗散。我教比丘循方乞食。令其捨貪。成菩提道。諸比丘等。不自熟食。寄於殘生。旅泊三界。示一往還。去已無返。云何賊人。假我衣服。裨販如來。造種種業。皆言佛法。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。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。若我滅後。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。能於如來形像之前。身然一燈。燒一指節。及於身上爇一香炷。我說是人無始宿債。一時酬畢。長揖世間。永脫諸漏。雖未即明無上覺路。是人於法已決定心。若不為此捨身微因。縱成無為。必還生人酬其宿債。如我馬麥正等無異。

這是講修行三昧本來可以出塵勞,但是若你「偷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所以縱然你有禪定,你有多智,「如不斷偷。必落邪道。」邪道有哪幾種?「上品精靈。」就是盜日月之精氣而食者的神靈;「中品妖魅。」就是盜人精氣為妖魅鬼;「下品邪人。」所謂「邪人」就是鬼魅所著,這被鬼魅所附身的。「邪人」是中邪的人。這裡講的邪人是講中邪的,這是下品的。「彼等群邪。亦有徒眾。」那些邪人也都說自己能夠成就無上佛道,也有徒眾。「我滅度後。末法之中。多此妖邪熾盛世間。」很多這種所謂「鬼神附身」的在那裡狂妄說法,「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」說他自己成就了,「熾盛世間。潛匿姦欺。」「潛匿」就是潛藏、隱藏,內心潛匿。「姦欺」就是欺誑,虛偽欺詐。懷著這種欺騙眾生的惡心,「稱善知識。」就是詐現威儀,詐現有德,「詐」就是詐騙的意思,假裝好像有德。「各自謂已得上人法。」這些邪人、妖魅、精靈都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,專門欺騙這些沒有正知正見的人。所以說「詃惑無識。」令其失去原有的菩提心、求道的心。「所過之處。其家耗散。」遇到這類邪人,騙走他財物,偷了他的錢。佛說:「我教比丘循方乞食。」就是佛教比丘托缽,「令其捨貪。成菩提道。」要捨貪,以成菩提,乃至要這些比丘「不自熟食。」也就是不自己煮,而是去托缽,以前是這樣子。

「寄於殘生。旅泊三界。示一往還。」就是講你只是來三界,在這裡旅遊的。這一生報盡,就是「示一往還」。一生報盡去已無返,你就成道了,你就出三界,比丘修行就是這種心態。

經文講:「云何賊人。假我衣服。裨販如來。造種種業。」也就是說佛教的比丘乞食、成道,他不是想從眾生處求得什麼財物乃至名聞,因為出家人都知道:這一生報盡了要求生淨土,要出三界,這才是真的,在這世間只是像旅行一樣。所以不會像他們那些偷盜的、騙人的,求人家恭敬,或求清名,或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,這些都不是比丘所求。蕅益大師講「好清名者」不要來出家,因為「好清名」也是貪欲,這種人你不要來出家。

所以佛說「云何賊人。假我衣服。」「假我衣服」就是偷穿我的僧服、偷穿我的袈裟。「裨販如來。造種種業。皆言佛法。」「裨販如來」的「裨販」就是出賣,「裨販如來」就是講利用佛教、佛法來騙錢,來造種種業。「佛法」當然是不能造業,但因為他們詐現威儀、詐現禪相,「潛匿姦欺。」他們騙人,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講的「神棍」,這種「附佛外道、神棍」還說他自己是佛教,講的是佛法。佛說這些人不是真正出家人,也不是真正比丘,甚至這些人學的是小乘,這都是害眾生,疑誤眾生墮無間獄。「墮無間獄」有兩種意思,一個是這些裨販如來的人將墮無間獄,一個是被害的眾生也墮無間獄,所謂「一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佛說「若我滅後。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。能於如來形像之前。」如你要發心修行,於如來像前。「身然一燈。燒一指節。及於身上爇一香炷。」就是燃香供佛或燃指供佛。就像去受戒時他們燃香供佛,所以燃香供佛是有經典依據的。有人說那是雍正皇帝那個時候提倡的,其實不是的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。所以近代這一百年的一些佛教講法,你聽聽就好,參考就好,還是要依據經文,要看經典,有人說是以前雍正皇帝怕有些逃犯假冒出家,因為大家剃光頭,他要做個揀別,所以他就讓出家人頭上燃香,既是供佛也是消業,那也是考驗他是不是真出家,這是雍正皇帝那個時候是有這事情,但也有經典依據,也沒有錯。但雍正還是依據佛經,所以你不能說這是雍正皇帝提倡的我就不做;就像有些愚癡的人,他說:「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,我幹嘛吃,我也不是聽梁武帝的,我是跟佛學。」既然你跟佛學,那我們看看,梁武帝是依佛經提倡的,我們也是跟佛學,所以吃素是佛陀教我應該做的,雍正皇帝他也是依佛經提倡的,所以是一樣的,你不要斷章取義。這裡經文講「我說是人無始宿債。一時酬畢。」這能銷宿世的惡業。

「長揖世間。永脫諸漏。」就是再不來世間輪迴,六根也不漏失功德了,「雖未即明無上覺路。」縱然他沒有馬上知道大乘佛法怎麼修學,但是「是人於法已決定心。」「若不為此捨身微因。」如果不種這小小的善因,「縱成無為。」「縱」就是縱然、縱許的意思,實際上是不可能的。佛說這人縱然成就無為,還是會墮落的,「必還生人酬其宿債。如我馬麥正等無異。」必定再生於人間,償還他的宿債,如同佛受馬麥之報一樣。

佛教諸比丘等不自熟食,就是讓他知世間無常,不過是旅居於此而已,就像旅遊一樣,去已就不會再回來,這就是這裡經文講的意思。一般的眾生他不達五蘊虛假,總想多取資財以養身命,這種的就不是出家比丘,你藉如來的形象用以騙錢、騙取也就是偷盜,就是「裨販如來。」將來一定要償還的。

為什麼佛這裡教「身然一燈。燒一指節。」這就是讓你消掉宿世的身業,他有偷盜的業,如果你不這樣做,你業障還是沒有銷;就像佛一樣,示現在毗蘭邑王馬廄當中,吃馬麥三個月,因為他過去生罵比丘應吃馬麥的。所以說用一惡言尚且受這樣的報應,何況是多貪,多貪那你必然要償還。

你看佛已經成佛,都還示現有馬麥之報,何況你還沒有成就,還多貪眾生的供養,或是說欺騙眾生,貪取眾生的供養,這都是必須要償還的。

汝教世人修三摩地。後斷偷盜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。

所以說六道眾生其心不偷,自然不隨其生死相續,這是第三決定清淨明誨。

是故阿難。若不斷偷。修禪定者。譬如有人。水灌漏卮。欲求其滿。縱經塵劫。終無平復。若諸比丘衣缽之餘。分寸不畜。乞食餘分。施餓眾生。於大集會。合掌禮眾。有人捶詈。同於稱讚。

佛說:所以阿難,如果不斷偷,貪眾生供養,騙取或是偷眾生的東西,偷常住的都一樣。就像一個「水灌漏卮。」「卮」就是古代的一種圓形的盛酒器。「漏卮」就是卮破漏。酒器是破漏的,你怎麼灌都不會滿,所以「縱經塵劫。」也沒有辦法成就,所以佛教比丘「衣缽之餘。分寸不畜。」就是不要貪求,不求多,「乞食餘分。」有多的就施予饑餓的眾生。「於大集會。合掌禮眾。」在大集會當中能夠恭敬一切眾生,「有人捶詈。」有人打你或是罵你,「同於稱讚。」要當作是在稱讚你。要知道這是在消業障,佛教我們這樣存心,這樣子用功。

必使身心二俱捐捨。身肉骨血。與眾生共。不將如來不了義說。迴為己解以誤初學。佛印是人得真三昧。

「心不起瞋,身不加報」是為「身心二俱捐捨。」乃至觀自己身肉「與眾生共。」就是講「平等無二」。自己與眾生同一體性,所以叫「身肉骨血。與眾生共。」不要聽那些方便的話或是不了義的話,在佛經中,如來也有講一些方便之語或是一些不了義法,你不要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佛法,自害害他「以誤初學。」「佛印是人得真三昧。」佛說這個人終究會成就三昧。

下面是以實相來印定,

如我所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

跟佛講的一樣,那是佛說,跟佛講不一樣的,就是波旬說,所以不必理會。縱然再有名氣,神通再大也是波旬,不用管他。

再來是第四個:不妄語戒。

阿難。如是世界六道眾生。雖則身心無殺盜淫。三行已圓。

這是一小段。

「世界六道眾生。」雖沒有「殺盜淫。」這「三行已圓。」就是都已經做得好。

若大妄語。即三摩地不得清淨。成愛見魔。失如來種。所謂未得謂得。未證言證。或求世間尊勝第一。謂前人言。我今已得須陀洹果。斯陀含果。阿那含果。阿羅漢道。辟支佛乘。十地。地前諸位菩薩。求彼禮懺。貪其供養。是一顛迦。銷滅佛種。如人以刀斷多羅木。佛記是人永殞善根。無復知見。沉三苦海。不成三昧。我滅度後。敕諸菩薩及阿羅漢。應身生彼末法之中。作種種形。度諸輪轉。或作沙門。白衣。居士。人王。宰官。童男。童女。如是乃至淫女。寡婦。姦偷屠販與其同事。稱讚佛乘。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。真阿羅漢。洩佛密因。輕言未學。唯除命終。陰有遺付。云何是人惑亂眾生。成大妄語。

前面講「三行已圓。」但如果大妄語,於三摩地也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。什麼叫「愛見魔」?就是愚癡,起增上慢,所以叫愛見魔。為什麼?因為他「未得謂得。未證言證。」他沒有成就,卻說自己成就了,沒有出三界,卻說自己出三界,「求世間尊勝第一。」還告訴其他人說:「我今已得須陀洹果。斯陀含果。阿那含果。阿羅漢道。辟支佛乘。」乃至十地菩薩或是十地地前的菩薩,「地前」就是十地以前,就是「三賢位」。

「求彼禮懺。貪其供養。」這是佛說的「一顛迦」,一顛迦就是斷善根。「銷滅佛種。」愚癡到極處。「如人以刀斷多羅木。」「多羅木」在南印度建那補羅國之北,有貝多羅樹,樹葉長廣光潤,諸國書寫,以前都寫在貝多羅樹葉上,所以我們佛經又叫「貝葉經」,你把重要的東西記在貝多羅樹葉上面,「以刀斷多羅木」,把這個樹砍斷了,它就不會生長,就死掉了。所以說「如人以刀斷多羅木。」就像斷善根一樣,「佛記是人永殞善根。」無復正知正見。這是說他會很長的時間沒有正知正見,當然將來業報盡,還是會慢慢遇到佛法,還是會慢慢走上正途,就看他的緣。「沉三苦海。不成三昧。」沒有正知正見,必沉三苦之海,不能成就三昧。佛說:「我滅度後。敕諸菩薩及阿羅漢。」在末法之中,示現「作種種形。度諸輪轉。或作沙門。白衣。居士。人王。宰官。童男。童女。乃至淫女。寡婦。姦偷屠販與其同事。」示現各種身形、身分,「稱讚佛乘。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。真阿羅漢。」他們示現不同的身分,接引眾生來學佛,但他絕對不會透露出他自己是菩薩、是阿羅漢,「洩佛密因。輕言未學。」不會把他本地的修證洩露出來,要人家來恭敬他。「唯除命終。陰有遺付。」除了命終之時。你看一下我們中國的這些祖師大德,像寒山、拾得這兩位在家菩薩,或豐干和尚、永明延壽大師、善導大師這些都是命終時才講,他不會活著時就惑亂大眾。所以佛講「云何是人惑亂眾生。成大妄語。」這個人說自己是菩薩,自己是阿羅漢或是說別人是。現在有的他說不說自己是,他說別人是,顯示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,能知道那個人是佛菩薩再來,這類故意說別人是,意思就是:你看我識得出這個人是佛,那個人是菩薩;暗示人家來恭敬自己,佛門裡面也有這種的。不然就說那個人是祖師、那個人特別有修。這祖師、佛、菩薩、高僧、大德都是他來印證的,這類的言行也是大妄語。為求人家來恭敬,就隨便去讚歎人家,你不要看他以前不讚歎人,就想說他讚歎大概是不會錯,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子,所以要有智慧。現在的人他不講自己是佛,因為佛經已經講了,說自己是佛,那你是妖魔鬼怪,他故意講別人是佛,那等於「他來印證」,那這個人也是妖魔鬼怪,胡說八道。為什麼?你能印證人家,連佛你都印證了,那你豈不是古佛了嗎?是不是?用這種暗示方式,暗示自己是佛,暗示自己是菩薩也不行,任何一切的形式,任何方法來欺騙眾生,這都是大妄語。「洩佛密因。輕言未學。」「輕言」就是撒謊,騙初學佛的人,為求他來恭敬你,這是不可以的,乃至騙老修也是不可以的。為什麼說「輕言未學」?因為初學好騙,老修不好騙,有的老修很我慢的,覺得他自己就是佛,幹什麼還去拜你。所以騙那些初學的,叫他來恭敬你,這是不可以的。或是說印證別人是佛,自己都還沒有修證,才看兩本經就去印證別人是佛,或是印證別人是祖師。你看現在外面有人還印證人家是淨宗第幾代祖師的,簡直胡說八道,淨宗祖師豈由他去認定,這個是錯的,淨宗祖師目前就是到十三代。

所以教世人修禪定要斷妄語,才能入三摩地。

汝教世人修三摩地。後復斷除諸大妄語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。

所以第一個斷淫,第二斷殺,第三斷偷,再來就是斷大妄語,所以是殺、盜、淫、妄。「偷盜」就欺騙眾生,騙眾生的供養。

是故阿難。若不斷其大妄語者。如刻人糞為栴檀形。欲求香氣。無有是處。我教比丘直心道場。於四威儀一切行中。尚無虛假。云何自稱得上人法。譬如窮人妄號帝王。自取誅滅。況復法王。如何妄竊。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。求佛菩提。如噬臍人。欲誰成就

佛說如果不斷大妄語,就好像把人的糞便刻成栴檀木的形狀,你想要從糞便裡面求得栴檀氣味是不可能的,因為終究是糞便,即使刻成栴檀的形狀還是糞便,不會有栴檀香,所以說「無有是處。」佛說:「我教比丘直心道場。於四威儀一切行中。尚無虛假。」教比丘也就是教弟子們。以直心真誠心為道場,「四威儀」行住坐臥,就是在生活中,尚且不做作、不虛假。「云何自稱得上人法。」怎麼會欺騙眾生,說自己是佛或是印證別人是佛,叫人家恭敬。「譬如窮人」就像一個窮人「妄號帝王。」撒謊說自己是皇帝,這是要誅九族的,「自取誅滅。」根本是自己找死。以前假冒欽差或是假冒皇帝,那都是很重的罪,「況復法王。如何妄竊。」何況是法王,你怎麼敢妄自冒充,佛為諸法之王,那你造了多大的罪。從前你騙人家說你自己是皇親國戚,或說那個人是皇親國戚,或兩個聯合起來欺騙人家尚且都有重罪,何況是冒充法王。

所以,因地心不真誠,果地必然不能成就,就是「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。」「迂曲」就是繞遠路,就是不能成就,永遠在那裡打轉。

「求佛菩提。」這種人想要求佛菩提「如噬臍人。」就像一個人用嘴巴去舔他的肚臍,口跟肚臍差得非常遠,是舔不到的,所以說沒有辦法成就。

若諸比丘。心如直弦。一切真實。入三摩地。永無魔事。我印是人。成就菩薩無上知覺。

如果說這比丘「心如直弦。一切真實。」自然能「入三摩地。永無魔事。」佛說:我印證這個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。這「知」也可以當「智」,是無上智覺的意思。

最後以實相來印定,

如我所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

所以說「心如直弦。」心沒有委曲之相,就是入道之根本,永無魔事。講義上講:梵網戒品十重四十八輕普攝一切,名為性戒,是以「佛性種子」等觀一切;此經以真修務斷生死根本,「務斷」就是務必斷除生死根本。淫、殺、盜、妄這是性業,以斷此四根本戒為主,若能持此四戒,則一切枝末永不現行。所以這裡已經跟《梵網經》的諸品,包括三聚五篇:三聚淨戒是菩薩戒,五篇是比丘戒,盡在〈清淨明誨章〉裡面。這裡是講持四根本戒,「制斷發業、潤生二種無明」,就是斷除發業、潤生二種無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