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世音菩薩成道日─農曆六月十九 |
一心觀禮,彌陀化身,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,
返聞自性,成無上道,修菩薩行,往生淨土,
願力宏深,普門示現,循聲救苦,隨機感赴,
若有急難恐怖,但自皈命,無不解脫,
萬億紫金身,觀世音菩薩。
悟顯法師 開示
我們在菩薩戒講座裡面,有跟大家談到,持戒最究竟的修持方式,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「無所持而具戒。」現在一般的人,對於字面上可能會有不理解的地方,依文解義,那就三世佛冤。看到「無所持」,他就以為不要持戒、不要修行,就可以成佛了,就是具戒了。就會用《六祖壇經》講的「心平何勞持戒」,但是重點是你心平了嗎?所以看經研教不能依文解義。教我們「無所持」,無所持是什麼?無所著啊,持者,著也。著在戒相上,不叫持戒;偏於理上,也不叫持戒,要理事圓融這才叫持戒。
教我們「無所持」,在世間不起殺心,不持於殺,即名不殺;不持於盜,即名不盜;不持於愛染,就是即名不淫。所以教我們的「無所持」正是持戒,正是具戒之時。所以為什麼我們講,你心要無染著,要不攀緣、不打妄想、不起妄念、不著相、不住有為、不住無為,這才真的叫做「持菩薩戒」。從此你能了達本性清淨光明,無有絲毫染著,不從心外而得,那就稱之為「具戒」。
通途的人他不能了解,所以只在戒相上,不了解戒性,所謂戒性就是性戒的意思,性戒就是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你能了達,才能真正做到於一切法而無所著,那才算是祖師教我們的真正的持戒用功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,所有的法門都名為持戒,念佛法門亦復如是。所以教你持戒念佛,念佛持戒;持戒參禪,參禪持戒,學教念咒亦復如是。
要知道這個戒之體,即是眾生的真如佛性,所謂「無作戒體」就是實相戒體,不從心外而得,不因造作而得,一切眾生本自具足。現在跟你講,雖然你了達本自具足,但是總是對境生心,在自己妄想的境界當中打轉,被境界轉,被妄念轉,所以雖然是你本具,可是你不明。為什麼我們講的,所有的法門,你都要明心見性才是究竟。持戒亦復如是,持到究竟就無所持。跟你講布施,則無所捨,沒有心外法,哪有能捨所捨。教你精進,真正精進不起身心相,所謂「修進了無所起,習忍達無所傷。」念念法法都是銷歸自性,教你見性不著相,所以稱為「大圓滿覺」。
什麼叫「大圓滿覺」?就是你見相不著相,知道相由心生,這心不是別人的心,就是你的常住真心。世間人講相由心生,他沒找到根本,他以為是自己現前的這個妄心在那裡生相,實際上能現一切相的,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,所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」實際上心跟識,一個是體,一個是作用,體跟用完全相同。就像冰,它的本質是濕潤的,它的相用在圓則圓,在方則方;在圓杯的時候它是圓相,在方杯的時候呈現的是方相,但是它的性是濕潤的。眾生業識妄起,則有海嘯,則有種種的波浪。如果眾生心平不取相、不分別,那麼海天一映,海跟天是完全打成一片。所以我們學佛還是那句老話,要得到根本,你要找到根本,心是一切法的根本,萬法唯心。你要了解什麼是真心本性,你就不會依著文字作解,甚至曲解經典,曲解文字的意思。所以希望這一句話,祖師開示的好話,你要能正確地使用,不要聽到「無所持」,就以為不要持戒了,不要修行了。你就以為起貪瞋癡就是佛性的作用,按照理來說沒有錯,貪瞋癡也是佛性的作用,但是它作用感現的境界就是三惡道,因為三惡道也是佛性的作用啊。
你要是起戒定慧,顯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土,所安住的就是常寂光土。因為戒定慧能斷三毒,能去貪瞋癡,貪瞋癡去掉了,真心本性朗然顯現。所以對於經典,對於祖師大德的開示,你要能夠深解義趣,如果你不能解,那是宿世業力所致,你要多禮佛求懺悔;懺悔過去生毀謗正法、障礙正法、破塔、破僧種種的這些惡業,那麼這些惡業經由你懺悔,逐漸消除以後,你對於經典才能夠明了,對於佛法才能夠通達,你就不會依文解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