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真正的菩提路 │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(10)

 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】   (精彩節錄)


真正的菩提路

悟顯法師 講述


阿難。從乾慧心。至等覺已。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。如是重重單複十二。方盡妙覺。成無上道。是種種地。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。奢摩他中。用諸如來毗婆舍那。清淨修證。漸次深入。阿難。如是皆以三增進故。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

從乾慧心到等覺,「如是重重單複十二。方盡妙覺。」才契入妙覺「成無上道。」

佛經講「等覺」就是等似妙覺的意思,又稱為無垢地菩薩,與妙覺位雖然相似,但是沒有斷除最後一品無明。

這裡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」就算到十地,前面十地是講因圓,因地心圓滿,因圓後面是果滿,果滿他就是算等覺,等覺後面他還有一個位次,就是妙覺位。如果一般的等覺菩薩,還有生相無明未斷,未能究竟佛果,還需要再深入用功,所以說「方盡妙覺。成無上道。」可是他就不算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因為他對於前面十地菩薩,已經算是成就了,《四教義》上說:「若望法雲,名之為佛」,真菩提路他是在因行當中,他在因位的,還在路上,還沒到達目的地。再看經文,

作是觀者。名為正觀。若他觀者。名為邪觀。

就是依照經文講的,你是正觀。若作他觀是邪觀。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解釋,祖師會解釋的比較清楚。

他說這裡總結觀行以明圓證一心,泯同果海,成無上妙覺之果,因為從始終乾慧二地,從始到終這乾慧二地,古來解者不一,就是解釋的人很多,學者難憑,這個就是沒有徹底看見佛法的源頭。九界眾生因三種流名為五住煩惱,感二種生死。所謂五住者:第一個欲愛住地,第二個色愛住地,第三無色愛住地,第四見一切住地,第五無明住地,這五住煩惱,感得二種生死,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。那三種流就是欲流、有流、無明流。這五住煩惱前四個都是欲流跟有流,所以是分段生死。那麼這個在初信位的時候就已經斷掉了。按《楞嚴經》上講,初信位就斷掉,無明住地算是無明流,所以感得變易生死,到佛果才徹底圓滿斷除。這一部經從生死染緣這上面來看,它著重在一個字,在哪一個字?在流字。你出流他就變眾生,入流他就是開始修行。所以從六根上來看,你看經文講:六根叫做流逸奔境。

首楞嚴大定總名金剛如幻三昧,下面經文講的:「是種種地。皆以金剛觀察漸次深入。」

所以從這裡就知道:初乾慧地就用金剛觀照,發心之初,志在直斷生相無明,所以不是只有等覺後心才斷,以此經文證明,則最開始的乾慧地就用金剛心任運先斷欲、有二流,所以出分段生死,所以才叫「欲愛乾枯。根境不偶。」他的欲流跟有流,它就是先斷掉。經文都可以證明,那麼現前殘質不復續生;又講到「如澄濁水。沙土自沉。清水現前。」此則「名為初伏客塵煩惱。」這個都是經文的證明。

這個無明流,從入信以來,就是初信位,他就知道要斷掉。但是無明深厚,不是你想斷,它就能斷。所以經歷五十四位直至等覺後心,等覺加一個後心,就是妙覺位,生相無明才真的除掉。所以無明在觀心中就斷除,經文講:「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金剛心中他用金剛觀照,從乾慧地他就已經在用,還是知道要斷生相無明,他就曉得,所以從初信位他就已經斷欲流跟有流。無明流的話,他是知道要斷,但不是你想斷就能斷,經歷五十四位真菩提路,因為前面乾慧地就算是一位,所以總共來說是連同初信一直到十地,他這算是五十五位,所以叫「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。」所以從乾慧地到等覺,他是在斷無明,那麼五住究盡,二死永亡,五住究盡祖師講得很簡,就是五住煩惱他全部究盡斷除,叫五住究盡。二死永亡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全部銷亡,無明流到此才乾,乾掉以後,我們就算是他入妙覺位,所以妙覺跟等覺,其實一個就是差在有能力斷惑跟沒有能力斷惑,就差在這裡。有能力斷除生相無明他就算入妙覺,等覺就是等似妙覺,但是他沒有能力斷惑的,妙覺他是已斷惑的就是如來。所以常聽到妙覺位,你要真的入了妙覺位,那就無佛無眾生,生相無明就沒有了,生相無明就斷掉了,斷掉以後就沒有度眾生、發願的問題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所以妙覺他就永斷變易生死,就是經文講:「去泥純水。名為永斷根本無明。」所以說修行的位次有五十五位,但觀照沒有先後的差別,只是他功夫的淺深而已,以此經文證明那就沒有疑惑了。

再看,經文講:如是重重亦有多解,經文講:「如是重重單複十二。」我們從華嚴位位勝進來了解自然就明白了,就是最開始以三種漸次為發覺初心,三種漸次,「一者修習。除其助因。二者真修。刳其正性。三者增進。違其現業。」圓成一心以為勝進,前面你修行三種漸次,才入乾慧地;乾慧地以後再用功,入了初信位,圓成一心以為勝進,之後入了信位,位位經歷次第這樣修行,到第十信融成一心,契入住、行、向,包括四加行,最後入了初地,他是一心融成一心,怎麼講?入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……到十信,然後入住、行、向位位皆然;又再加四加行,又融前三賢位的觀智,比如說他是在四加行的,第一個加行,他又融合前面三賢位的觀智,你是十信位,第十信又融前九信的智慧,契入初住,初住又融前十信,契入二住,二住要融前初住契入三住。所以最後到十地融前諸位,稱為因窮,然後再入於等覺,名為果滿,就是剛才講了四加行融三賢位觀智,然後入初地,初地一樣的再融四加行的觀智入二地,二地再融初地以及前面的觀智,再入三地,一直到第十地,也是融前諸位名為「因窮」,再契入等覺名為「果滿」,會歸寂滅一心乃入「妙覺位」,就是到最後他是契入妙覺的,所以叫重重,一重又一重,所以先以次第為單,次第就是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……,然後再來融前一心,就融攝前面的位次,契入後位,所以叫單複十二,憨山大師說:「以先歷次為單,後融一心勝進為複,蓋單十、複十有二也!」《楞嚴文句》上說:「從此金剛乾慧。重歷信住行向加行地等。凡有兩重十二。方盡妙覺而成無上道也。」

所以是這樣解的,每一個位次融前,然後又自己各各單個歷別,歷別就是次第,次第又融前,那就剛好符合《華嚴》的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。」所以用《華嚴》的位位勝進就自然明白了,還是要看《華嚴經》你才有辦法了解。再看,

經文裡面講到奢摩他就是止,毗婆舍那就是觀。天台三止三觀正符合《楞嚴經》的義趣,所以三止三觀是符合《楞嚴經》的,而不是《楞嚴經》要講三止三觀,因為學到後來就本末倒置了,是天台三觀符合《楞嚴經》的義趣,是《楞嚴經》來印證智者大師的,而不是佛要講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。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觀符合《楞嚴經》,最開始從是漸修安立聖位,到這裡總結如是皆以三增進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;前面講三增進故到十地,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看到這段經文,從初乾慧地通為基本為一位,十信到四加行,加十地為五十五位,是以前面位次為因,以等覺為果。等覺是如來逆流,然後一般的菩薩又順行而至。「如是菩薩順行而至。覺際入交。名為等覺。」順法性流而入果海,因果相接,所以叫名為等覺。十地是因位,等覺是果位。是這樣子。所以叫覺際入交,名為等覺。

《華嚴》它不立信位,他就一開始他就是講:初發心時就便成正覺,成就慧身不由他悟。這部經它不一樣,因為它從三種漸次安立聖位,意思相同,但是跟《華嚴》的圓宗有點不太一樣。因為《華嚴》它是以十二因緣原是如來普光明大智願海,《華嚴經》它是這樣子,煩惱即菩提,這裡是安立聖位,安立聖位他煩惱要斷,斷了以後前進,原則上這個是有一點小不同,一個是修行上講你總得有斷證,《華嚴》它是位位圓融,他要講的就是一心,講的是無礙法界。所以他一開始一念信心他就安住,初發心時便成正覺,因果同時,憨山大師說:《華嚴經》上講因果同時,唯說稱性法門周遍法界,所以說即得菩提,他不說斷證;因為他的修行,他的功用,其實他背後就是他斷證存在。只是此經的意旨,這部《楞嚴經》的意旨是在逆生死流,所以就是次第入於一心,頓悟漸修,次第這樣修上去,《楞嚴經》經文說到:「理則頓悟。乘悟併銷。事非頓除。因次第盡。」叫豎盡一心,豎就是講次第,橫它就是超越的意思。所以他用安立聖位,就差在這裡。看的人應該要知道,是有一點差別,實際上菩薩上面沒有差別,你次第跟圓融沒有差別,只是在修行上,所以佛安立聖位來告訴我們,他是位位勝進的,這個是菩薩的位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