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三十)




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,經文第一行,「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進定慧六波羅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」這是法藏比丘發願行六度波羅蜜。那麼上一次講到的,行忍辱波羅蜜,這個忍辱波羅蜜一般人都能曉得,就是忍受人家對你的糟蹋跟侮辱,上一次說的,忍辱仙人的公案,那麼修行在成佛的過程當中,你還要忍受境界對你的誘惑。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業力。所以呢!業力現前了,他就不知不覺隨業力而去。什麼叫做業力?這個業力就像你現在認為什麼事情非做不可,沒有這樣做不行。這就是一種業力的展現!所以你還要能夠忍受,業力對你的牽引、牽引你、你要能夠回過頭來,要親近善知識。這個善知識呢!現代人都會認為是哪一個法師,或是有名的,或是自己心裡面好樂的,那麼佛在經上講這個善知識是要能夠幫助你成道的。《圓覺經》講:無作止任滅、心遠二乘者遠離四病,他的知見是大乘的知見,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病,這四個問題。心呢是嚮往大乘、不著聲聞緣覺境界,聲聞緣覺這就是小乘,不了義法。那麼你要向這種人學習。那現在呢!要找這種人很少,所以啊!你就依大乘經典,依祖師大德的學就可以。這叫親近善知識,所以你忍辱不光是人家侮辱你,人家讚歎你,你也要能夠心不動搖!不隨人家的讚歎,而生歡喜心,生好樂心,這個你才真正做到忍辱波羅蜜。順逆皆不動,都不動心,那麼要能夠忍受修行剛開始不得力的這個過程,很多人出家、學佛剛開始都很勇猛精進,但是呢!到後來出家久了,學佛久了他就鬆懈了。他就不能夠勇猛精進了,出家很多都說要接眾,開方便開到後來呢!自己就變成眾生了,自己就是凡夫了,就退菩提心了,再來人家一恭敬-大法師、大和尚、法會一做、錢一收那真的就是因果怕和尚了。什麼事都和尚說了算,他就不講因果了,不講修行,肆無忌憚。所以這個你也要能夠過得去,這些都是忍辱,辱就是侮辱,就是障礙你成道,障礙你成道的包括順境逆境,都是障礙都是羞辱,一般人覺得逆境是羞辱,順境對你的道業也是一種羞辱,人家說你有修說你清淨,說你念佛念得好,持戒持得圓滿。說你有學問,通宗通教。你就志得意滿,這個都是忍辱沒有修好。被這些路上的花花草草,花花草草給欺騙了,停在道路中間。停下來看、拍照,想要占有這些路上的景色,甚至以為走到半路了,他就算是成就了。這個都是忍辱沒有修好,所以要能夠看的破這兩關。古德講兩頭勘驗,順境一頭、逆境一頭,這兩頭勘驗啊!順境、逆境當中你都過得去。逆境是什麼?障礙你的,學了佛以後,錢財生活上的障礙,身體上的障礙,有些人學佛無始劫來的業力會顯現,障礙他學佛。有的是冤親債主,有的是自身的自業,自己的業力。本來想說吃素,很好覺得會健康。吃了下去,吃了素食以後,最不健康的人就是你。為什麼?過去生宿世的殺業沒有斷,沒有消掉,所以你這一生一吃素,馬上就來障礙你。或是你過去生人家吃素,你障礙他,你在旁邊說風涼話,你夾葷的給他吃。誘惑他破壞人家的梵行,這些都導致你在這一生要修行的時候,業障現前。這些都是逆境,家人障礙你,不讓你學佛,你聽經他在旁邊吵鬧,你讀經他叫你找事給你做,
這都是障道因緣啊。或是當你發心你想要來道場用功的時候,一下這個事情,一下那個事情。而且這個事情你都還覺得非做不可,沒有你在場不行,這個都是障道,學佛要看破、要放下、要勇猛心,這些世間事你搞了幾十年了,你不要再搞了,這是對年紀大的人說的。那對年輕的呢,這些事情你還要搞幾十年,現在也不要再搞了-對年輕的說的。所以無論年紀大的、年紀小的,年紀大的,這些事情你做的世間事你做了幾十年,年紀輕的你要做這些事做幾十年,你為什麼不現在放下?我看到很多居士要來修行、要來念佛聽經,世間事就一大堆,一下兒子的、女兒的、先生的、太太的、家親眷屬的、公司的、那都是業太重,家庭的業、公司的事業,家叫家業,都是業。業力太重啊,這都是逆境,障道因緣,你要能夠突破、能夠貫穿它,不要被它擋住了,如同力士,大力士,以前打仗的將軍,猛將啊,一人與萬人敵,一人敵百萬大軍,這些業力就像百萬大軍一樣,你要能穿得透它,不要被它障住了,不要被它繫縛住了,給它綁手綁腳的,任它驅使你,這逆境你要打破它,這是忍辱。順境呢,沒有這些人障礙你,軟冤家來了,你要修行,你先生你太太就開始關心你了,來軟的,唉呀!不要這麼用功啊,平常上班多辛苦啊,多累啊,要多休息。好啦!你一聽心軟了,就開始退轉了,他就開始找你,唉呀!我們去哪裡吃飯啊、去哪裡逛街啊、去哪裡玩啊、台灣玩不夠出國去玩啊、帶小孩啊,他就是想方設法來軟的不讓你修行,你還愚癡的以為家庭和樂很好,你不知道樂是壞苦,這就像牢獄啊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:「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。」種類珍寶就是你心裡面好樂的東西,世間人大部分人無外乎好財啊,這些都是繫縛住你的,你被它框住了,被它鎖住了你沒感覺,你還覺得很自在,每天都好像活在忉利天宮一樣-這軟冤家,來軟的你克制不住,克制不住你的情欲,克制不住你的愛欲,那再聽到人家講,學佛要學《弟子規》啊,你就完全崩潰式的退轉,崩潰式退轉喔,全部退光光喔,你本來還有一點抵抗力了,再聽到人家說學佛要從基礎做起,要孝養父母、要把家庭先顧好,那你就是崩潰式退轉,這都是忍不過順境的考驗,在家人是這樣,出家亦復如是啊,有的出家人,不讀經不學經教,出了家發好心修行用功,也是聽到人家說要學《弟子規》,要把家裡先顧好,他就開始回家,穿著袈裟回家照顧他爸爸照顧他媽媽,照顧他的妻子兒女,這個就是不像樣啊,崩潰式退轉啊。所以你要知道,忍辱波羅蜜沒有這麼好修,要破壞你道業的這些方法手段,千奇百怪,你防不勝防,怎麼樣才能過呢?你要有道心,絕對不退轉,絕對不改變,不改變修行的立場,世間話講立場,不改變你修行的願。只有用道心才能夠突破,沒有道心,沒有想求道,你忍辱波羅蜜不會成就,逆境來馬上就倒,有人是倒在逆境當中,有人是倒在順境當中,看他的習氣,業習,有時候順逆境界一起來,逆境完之後給你來一個順境,逆境就像演黑臉的,順境就是演白臉的,一黑一白啊,拷問你啊,所以這個忍辱不能成就,所以你們要學佛,真正要能夠踏入佛門進來,為什麼擺彌勒菩薩?告訴你「萬法唯識。」從心所現的是虛妄的,告訴你一入佛門擺了四大金剛,四大天王,天王殿,告訴你要有金剛的道心,護持你的正念,護持善念,這善是求道的心,所以天王殿都是護法,剛開始你入佛門要保護你的道心,知道這一切都從心所現,是假的,那你才有道心,才能進到後面的大雄寶殿啊,大雄寶殿是什麼,成就啊!才能真正入佛門,真正來修行,來成道啊,天王殿的第一個啊你能不能入門,門打開了你進不進的去,你到中國看,我們中國的佛教,這寺院都有天王殿,你要知道它代表的意思,不是看到彌勒菩薩坐在那裡笑哈哈,著相啊!學佛要心生歡喜,講一些空洞的東西,沒有用啊,彌勒菩薩學〈唯識觀〉,了知「萬法唯識,從心所現」,識心轉現的一切的影像一切的作用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不要執著,你不要管是果上轉因上轉,這都是名相,都是虛妄的,現前身心世界不可得啊,《金剛經》講: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-彌勒菩薩的表法。你以為彌勒菩薩是相宗的……性宗跟相宗一樣啊,你才能夠入得了佛門啊,一入佛門就告訴你萬法從你的心所現,從你的識所變-根本。不是教你起愛欲啊,你以為彌勒菩薩的慈悲是愛欲心啊,不是啊,了知萬法唯識,所以你能不能修忍辱,你要學佛,你們現在有的有讀經的背經的,能來道場共修的、用功的,幫道場做事的,你能不能持續,這些順逆當中,這指外境,還有一個你自己的業,自己道心有沒有退,沒有聽經,你一個禮拜聽一個小時的經,這嚴重不足,用現代話講,你營養不良啊,眾生的發心就像小樹苗,剛開始出來,你天天都要讓它照到陽光,要讓它喝到水,讓它能夠行光合作用。那眾生的菩提心也是一樣,剛開始發的時候,你要能夠熏習佛法,這佛法正知正見,有智慧就比喻做陽光啊,比喻做水啊,潤澤它,你要是一個禮拜才給它澆一次水,我看不用一個禮拜,三天就壞掉了,那何況是末法的眾生,一個禮拜聽一次經、念一次佛,這不夠啊,平常在家就要用功,道場的共修不要去,這個才是真正在修行啊,不然你們的發心很快就壞掉了。從前世尊的弟子天天聽經,天天修行,祖師大德也是天天,每天都這麼用功,每天都這樣熏習,才有一點點功夫啊,長慶禪師坐破七塊蒲團才開悟啊,你們蒲團有沒有坐破一塊,人家是怎麼修行的,人家是怎麼用功的,我們要學,不是要你學形式,要你學發心,二六時中正念不要忘失,常常親近善知識、親近道場、親近佛法,身上呢要帶著經書,帶經書不是給你保平安的,你要是過馬路不守規矩,照樣被車撞啊,連經書都被撞爛掉了,那個保不了你平安,帶經書在身上,常常看。那麼在現代,古代的人,他是帶《楞嚴經》,你們要帶《楞嚴經》也可以,我們精舍的法寶都是特別設計的,要求字體不能太小,書的體量不能太大,方便攜帶,《楞嚴經》你看不懂,帶《圓覺經》,內容大同小異,看你哪一本經得力你就帶哪一本經,也可以,喜歡讀《金剛經》的,喜歡讀《無量壽經》的也可以。那現在手機很方便哪,你要帶一套《大藏經》在手機裡面都沒有問題,不過你們不會看,在程式當中,下載一些你喜歡看的書、看的經典、祖師大德的開示,有空就把手機打開,直接閱讀,我們精舍的網站很方便,不用下載,你就可以看了,我們的程式,會自動偵測你是手機、還是電腦、還是平版,完全自動的,所以你們要懂得利用啊,這都是幫助你們熏習佛法,這幫助你不退轉啊,修忍辱波羅蜜啊,順逆境界都過了,沒有對待了、沒有煩惱了、沒有二法了,你波羅蜜就成就了,這是「常行布施及戒忍」,下面講的「精進定慧六波羅」,精進定慧,精進就是用功,精進,不要懈怠。有些人以為-我讀一部經算精進,念一句佛號是精進。重點不在於你一部經或一句佛號,重點在於你煩惱能不能斷,煩惱能斷才叫真正的精進。這釋迦牟尼佛會觀機啊,他說有的眾生喜歡廣分別,這廣分別是什麼?就是佛細細為他說明,講得清清楚楚的,有的眾生喜歡這樣;有的眾生呢喜歡略說,講得簡單的,所以你看經有的長有的短,像《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非常的長,《心經》只有兩百六十幾個字,非常的短。《華嚴經》,在中國的,就傳到中國來的,有八十卷,它這個《華嚴》有八十卷啊,有一些經只有一卷,也能得力,所以不是在於哪一部經,有人念一句佛號可以得力,有人要加持經咒,念咒。像從前參禪的祖師,他話頭參不透,他就持《楞嚴神咒》,用神咒的威力消除他宿世的業障,再參話頭,然後才開悟見性。所以不是只有一種方法,目的是要見性要斷煩惱,這才叫精進,與心性相應,所有的經講的都是諸法實相,裡面用詞譬喻不相同而已啊,對應不同的人事物而說的,目的就是讓你見性成佛,念佛要念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這才叫做見性。參禪要打開本來啊,話頭要能參得透啊,密宗修行要三密相應啊,華嚴要能入法界啊,唯識要能入圓成實性。都是一樣的,不管你怎麼修。華嚴有《法界觀》、《妄盡還源觀》、《三聖圓融觀》等等的.......觀門。目的是要入法界。天台宗一心三觀、一心三止,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修行,摩訶止觀、十乘觀法,目的就是要你見性,一樣的意思,所以呢能夠成就、能夠斷煩惱這叫精進。精就純一,怎麼樣做到純一呢?煩惱斷了才純一,也就是說你修行的方法要如法這才純,才能夠往菩提道上精進。是不是一定用一種呢?那不一定,看你的根器。看你的根器,有人持《往生咒》非常得力喔,那要不要持名呢?看他的根器、看他喜好;也可以持也可以不持,《往生咒》得力;有人持《大悲咒》得力,大悲咒能不能斷煩惱?絕對可以;有人持《藥師咒》、念藥師佛得力,那你都可以去做,看你怎麼修行。有人要同時使用兩種或是多種,這佛在經上都有講,看他的根器來配合,所以為什麼你看《禪門日誦》,早課念《楞嚴咒》,《楞嚴咒》就是《楞嚴經》的濃縮版本-密說,所以早課念《楞嚴神咒》。晚課呢?念《彌陀經》、拜《八十八佛》消宿世的業障,你要說拜佛、拜一尊阿彌陀佛難道不能消嗎?也可以消啊。但是《八十八佛》有他宿世的願力,能不能消?也能消,所以看你的因緣。那麼精舍就是提倡持名念佛,你自己要再加修什麼,那你自己看著學習。我們只要求你對於佛法核心的道理,你要能夠明白。學佛不搞世間法,別無所求,唯求見性;學佛不見性,你想要求生極樂世界,六祖惠能大師講:迷人求東求西,東方人造業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業求生何方呢?你到極樂世界去,沒有另外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再給你去了,西方人造業怎麼辦?這六祖大師是救你啊!他不是批評淨土啊,讓你認清事實真相、認清佛法的宗旨。禪宗是佛教的核心、是如來的正傳,正法眼藏,其他的都是枝葉而已,淨土宗那更是方便當中的方便,念佛也是為了明心而已,離開這個沒有商量處,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裡面講的:要求末法的弟子以心為宗,任何的經、咒、修行的法門,不可以與他所傳給摩訶迦葉的這個真心相違背。《楞伽經》講的:「佛語心為宗。無門為法門。」禪宗的,佛教的中心點。天台、華嚴、其他的三論,統統不能離開這個原則,淨土宗也不例外。釋迦牟尼佛講:離開這些原則是波旬所說。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,釋迦牟尼佛傳法摩訶迦葉,告訴後世的弟子,修學所有的法門,不可離開佛性、不可離開真心本性。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契入,可以從經教契入、可以從持咒契入,你可以直指,但是不能離開這個。所以《楞伽經》講的沒有錯。《楞伽經》是禪宗印心的經典,一開頭告訴你,佛語就佛說,心為佛教的宗旨,教外別傳,無門為法門,顯自覺聖智境界,自覺聖智境界,自覺就是自己覺悟自心,自覺聖智不從外得,自覺聖智境界這叫精進波羅蜜。所以你不要被大乘八個宗派往八個方向去了,八個方向是同歸一心,禪、教、密、律、淨。性宗、相宗。性宗:華嚴、天台、三論;相宗:法相、唯識統統都以佛心為宗,不能離開。離開,釋迦牟尼佛說:這是波旬所說,波旬就是魔王,魔所攝持。所以聽經你要會聽,哪一個法師給你講:離開了這個原則走偏了,講的再好聽都是魔說。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傳到日本去,日本視為國寶;現在有一些很多沒什麼知識學問的說它是偽經,只要講心性的、只要講正法的,他就說它是假的,存心跟釋迦牟尼佛過不去、存心破壞佛教,那麼他的言行在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裡面也有講到,末法很多人自以為是,說他這個經是假的,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了。所以你精進要依什麼。下面講:定、慧。定就是禪定;慧就是智慧。禪定、智慧。禪:外不著相;定:內不動心。不著相、不動心叫禪定。現在外面很多教禪定的,那個四禪八定,那不是佛門這裡講的禪定,那個是凡夫禪、外道禪。你去學小乘那個內觀,那叫二乘禪,二乘禪。你學經教那是屬於有相的、有漸次的禪法。佛教講的禪是出世間上上禪、第一義禪。第一義禪,不落痕跡的,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這是禪。像我們跟你講這個經教,這個算是漸禪,這不是頓禪喔,所以你要搞清楚-很多人講禪定、禪;有的禪-教你坐在那裡打妄想啊、修神通的,他也說它是禪。很多外道拿著禪來附會,有的他也懂得引禪宗公案,講一些話頭,不過看起來都是話尾啊。禪宗的話頭有沒有意思?沒意思的。「橋流水不流」什麼意思?沒有意思呀!水是流動,橋是不動的。傅大士偏偏告訴你橋是流動,水不動。為什麼呢?他斷你的妄見啊。讓你心無行處啊!心無行處即是見道啊。這個是禪宗啊!你不要以為兩隻腳在那裡一盤,打個彌陀印、打個法界定印,弄一些五花八門的手勢、手印啊,這個教一些那種著相的方法那個叫禪,你要知道凡夫禪、外道禪、二乘禪。所以禪定要知道-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「外不著相。內不動心。」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也是他空拳誑小兒,騙小孩的。真正的見性哪有什麼內外著相不動心的,內外怎麼分啊?你們要是遇到六祖,你要問他:「您的內跟外怎麼分?」所以他是騙騙你們這些不懂的。人家問他:「六祖大師,您往生後去哪?」「我自有去處。」我自己知道要去哪裡。根本無著落處啊!所謂大千世界是沙門一隻眼啊,哪有什麼去處啊!哪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給你去啊?什麼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、北方阿閦鞞佛,那都是指方立向、著相不見性的法門啊!這是上根利智。他懂得什麼叫禪;禪定。你不要說我講得高,佛法就是如此哦,就是門風高峻啊!以前講叫門風高峻啊,所以為什麼佛講禪宗的心法在楞伽山講,楞伽山翻作中文叫不可到啊,山的形狀是越黑;這風雨交加的時候越明顯啊,晴天的時候看不到這座山啊,告訴你在纏有佛性,真正晴空朗然的時候,也無心也無佛可得,佛就在這座山講經-楞伽山。接待他的是夜叉王,夜叉翻作中文叫可畏鬼啊,極可畏啊,它能吃鬼啊。所以什麼叫禪定?「外不著相」無相可著,心本自無相,起作用的時候不著相。「內不動心」心如如,本來就不動。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。真的沒有內外可以給你分啊!說個內外那是學人不懂啊,所以你看六祖惠能大師「何期自性。本不生滅。」這句話講得多好啊,沒有生、沒有滅啊。禪宗不是談玄說妙啊,禪宗講的是事實真相。你們不要說我今天在《無量壽經》的講座批評淨土啊,淨土確實是方便啊,誰說的呢?釋迦牟尼佛說的。你去看《觀無量壽經》他說末法的眾生無法見佛啊,那要怎麼才能得見啊?他教你十六觀門。所以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身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啊,然彼如來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;異方便嘛,不是真的。所以你要知道-我們修的這個都是佛的方便法,接引你見性而已,你不要再去找什麼這世間法當方便法,那個不會見性的。你可以學禪、你可以學教、你可以持名、你可以念佛、持咒,這都是方便,你不要搞世間法,那個不是方便。所以不著相、不動心故名禪定。這個對禪定的解釋非常的好,非常的圓滿,要找這麼好的解釋找不到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識得字啊,不要說小學畢業啊,根本不認識字啊,所以佛法在於悟心,不在於你識字多少,你放不放得下?轉不轉得過啊?六祖以後還有一個密雲悟禪師,他也是不認識字、也是開悟、也是見性啊、禪宗的祖師啊。所以你不識字有沒有關係呢?跟學佛沒有關係。你讀到博士能不能成就呢?不一定。所以這是定;禪定。慧呢?就是般若。我們常用《心經》講得什麼叫慧呢?什麼叫般若呢?「照見五蘊皆空」這是慧。照見;你不要用名相,照住、照見這個。照見就是什麼?見到五蘊皆空。《心經》講得很直接,見到五蘊皆空以後,就度一切苦厄,這裡面沒有次第的,這是般若、這是慧。所以你說你有開智慧,你照見五蘊皆空了嗎?有些人覺得學佛腦筋變得比較靈光一點,比較會跟人家搞人情了,他就覺得智慧有增加,那個不是智慧,那叫世智辯聰,只會增益邪心,不能出離生死大難,還會招致生死、輪迴。那個不是智慧,佛法講的智慧,照見五蘊皆空;照見「色陰」本如來藏,「受想行識」本如來藏,六根、六塵;六根、十二處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七大,本如來藏、妙真如性。「性真常中。求於去來迷悟生死。了無所得。」這才照見五蘊皆空啊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啊,即如來藏。如來藏是什麼?就是真心本性啊!眾生迷了叫如來藏啊,眾生本具,但是不識得,所以稱它為如來藏。迷了叫意識。如來藏是形容這個真心是眾生本具的,這話要講清楚。所以眾生身中有如來的不生滅性含藏其中-叫如來藏性。所以告訴你「陰入處界」陰就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十八界就根塵識,六入就六根,十二處就六根對六塵,六根對六塵不離七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根、識,七大;皆如來藏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:「如我按指。海印發光。汝暫起心。塵勞先起。」「汝暫舉心。塵勞先起。」所以同樣的動作,人家是海印發光。從前就有人問祖師:為什麼佛按指是海印發光?為什麼我們眾生是塵勞先起呢?祖師拿棒子修理他。他說:把釋迦老子捉來打三十棒,把釋迦牟尼佛捉過來修理,都是海印發光,沒有所謂的塵勞先起的問題。這就是禪!直指人心。你不要告訴我:生活就是禪。你的生活每天都在苦惱,在那裡打妄想呀,那怎麼會是禪呢?那是纏縛的纏,束縛你,那個纏;不是禪宗的禪。雖然都是海印發光,你在煩惱當中也是海印發光、也是五蘊皆空啊。但是呢你就是空不掉,你空不了。所以要假修成。永嘉玄覺大師講的:修證即不無,但是真心本性染汙不得,沒有辦法染汙它。所謂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如同驪珠一樣獨耀于滄海,驪珠就是太陽;桂輪,桂輪就是月亮,孤朗于中天。如同太陽,日月不可磨滅,不因明暗而消滅啊,這就是真心、這就是本性啊!不從心外而得。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智慧,這個智慧你有了,你就到彼岸了─六波羅蜜;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。所以你要會修啊。你不要說:唉呀,菩薩行。跑去搞世間事、幫助眾生,這叫菩薩,那是好聽,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否?你能照見五蘊皆空嗎?你能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嗎?不行,就要趕緊修持用功,趕緊用功。照見五蘊皆空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在這個正道上精進不退叫「精進定慧六波羅」。這個法藏比丘懂這個道理,這個是大乘佛法。有一些人他以為自己他很客觀,以為自己很客觀,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哪有大、小乘的分別。誰告訴你沒有的?大、小乘的分別就是釋迦牟尼佛分出來的。祖師大德分科判教判出來的,確實是有。不著聲聞緣覺境界,不著小乘啊!《法華經》,這個《淨名經》講的,《淨名經》就是《維摩詰經》,講的:樂小法者就是小乘。釋迦牟尼佛看的,《法華經》的〈化城喻品〉裡面就有講小乘。告訴你它只是暫止化城而已,並不是真的,那城是幻化出來的,小乘的境界不是真實境界,有餘涅槃不是真正的無餘。所以你不要看他好像很客觀的分析,他很主觀而且很無知,非常無知的客觀。你要搞清楚,在末法破壞大乘佛法的人特別多,你不要被他的學位給迷惑了,你不要被他的師承給迷惑了。他師承誰都不要緊,重點是他有沒有依經而說,依著經典而講。他說他也有依經呀,這個經是不是了義經典?了義經典當中,他是不是依智而說,不是依識;識會變,智不變。會變者生輪迴,不變者他的作用是出離的,這是彌勒菩薩講的:分別是識,不分別是智。這意識跟智慧,他教你依智不依識。智起作用的時候,在前五識叫「成所作智」;成就一切功德、成就所做啊,對境完全不分別,不隨境轉,成就功德。第六意識呢本來是分別,但是轉為妙觀察。第七意識是我執,轉為平等性,沒有自、他二相。第八意識本來是含藏異熟種子,習氣在那裡熏發鼓動,轉成大圓鏡智,圓照法界。這依智不依識,轉識─八識成四智。所以這個是波羅蜜呀,法藏比丘懂。那後面呢這個「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」這個是他的──也是他的願望。簡單稍微講一下。沒有得度的有情眾生令他得度,是要他成佛。像大家在修行是已度啊,已度之者要讓他真正圓滿成就。沒有度的要讓他來學。這大開方便之門,普攝一切根機。所以你看淨土法門,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就是他因地的發心,所以他果地上直接就顯現出來。所以這個是他的願;但是呢他懂得怎麼種這個正因。法藏比丘修行,你看有沒有學《弟子規》? 有沒有學世間法?有沒有用這個《感應篇》? 沒有啊;他用的是佛法。末法的眾生根器特別差,那更不能用世間法,更應當學佛,直接學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你直接學佛,不要用世間法,不要接觸這些世間,這叫斷這個你的這個障道的因緣。前面講你要能夠忍得過,要能夠轉得過去。所以你看看法藏比丘他怎麼修行─「棄國捐王。行作沙門。號曰法藏。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」又能發願,又有念慧力,自己又有定力,能斷煩惱,念慧力,能夠使自己的道心堅固不動,修行精進,沒有人能夠超過他。所以這是他修行用功的方法。他依佛所教,現代的人不懂,倒說經律,說:你看他根器這麼好,所以不用這些世間,不用從基礎做起。胡說八道。把不了義法迴為己解,認為是了義的基礎,把不了義認為是了義,把不了義法認為是了義法的基礎,所以修行不會有成就。法藏比丘之所以能成佛,沒有搞世間法,所以你看他「所有國城。聚落。眷屬。珍寶。都無所著。」統統不執著,全部放下。他會不會想說:唉呀,我回去再孝順一下我的父母,家庭再和樂一下。從來沒有這個念頭。「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志。莊嚴妙土。」這是真正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所以你看他怎麼修的?什麼樣的願?你就不會被迷惑了。這個就是我要推薦的大善知識。你跟他學,絕對沒有問題。他不會給你指錯路,他不會給你開這些邪方便。你跟法藏比丘學,他是真正的善知識,而且這個善知識已經成佛,已經成佛。「今現在說法」,就是現身說法,讓你們大家來學習啊。距離我們很近吶,「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」啊。「一念即到,不隔毫端」,這一念哪一念?願意放下自己貪瞋癡的這一念,這一念破十萬。所以你要懂得,不遠啊。那麼這個意思,這一段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