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

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三



菩薩戒正說三
「復從天王宮。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。為此地上一切眾生。凡夫癡暗之人。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。初發心中。常所誦一戒。光明金剛寶戒。」
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下生南閻浮提菩提樹下,為此地的一切眾生,特別是為了想成道的眾生,還有覺得自己業障深重的眾生。所謂「凡夫癡暗」之人,「凡夫」就是業障深重,「癡暗」就是愚癡不明心地之人。幾乎來學佛的都是為了明心見性,所以學佛要抓得到宗旨,你願意學,佛就為大眾慈悲宣說,你當體領納,自然能夠成就無上佛果。所以《梵網經》講的就是盧舍那佛於初發心,心地中常誦這一戒,這一戒不是十重四十八輕,十重四十八輕是枝葉,這話是寂光律師以及憨山大師告訴我們的。眾生要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,當體成佛。就是因為不明了,所以為你開十重四十八輕,為你開二百五十條戒,乃至八萬細行、三千威儀都只是為了見性而已。所以修行要依光明金剛寶戒而起修,持戒要持光明金剛寶戒,不是在枝葉上打轉!要是明白了光明金剛寶戒,十重四十八輕自然具足。若是不明,縱然持亦是有缺。所謂「唯佛一人持淨戒,其餘皆名破戒者。」正是這個道理。佛常誦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初發心時。便成正覺。成就慧身不由他悟。」重點是:你能不能與如是觀行相應,能不能體得光明金剛寶戒,這才叫持戒。說「持」實際上無所持,所以說「無所持」而具戒。跟凡夫講「持」,又變成執了,那不是真的持。跟你講不持,你又放逸了,就變散。所以說講經不好講,講戒也不好講,教你持戒,你就持到戒相上去了,不知本性如同光明金剛,「光明」是智慧之相,「金剛」代表極其堅利,依此無作戒體,能斷一切煩惱,所以是盧舍那佛所誦。這「誦」不是口誦,智者心行,愚者口誦。愚癡之人嘴巴誦戒,心不持戒,與戒體不相應。真正有智慧的人與戒體相應,所以說智者心行。盧舍那佛是大智者,所以從初發心便誦戒。是誦光明金剛寶戒,他只誦此一戒,所傳的只傳這一戒,十重四十八所為護的,就是為護這一戒,護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。什麼叫「護」呢?並不是真心本性有缺陷、戒體有缺陷,有些人執在事相上,這裡是講頓超的大戒;不在聲聞戒上打轉,那些是有修、有持、有毀、有犯。
無作戒體不可毀犯,就是眾生的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。既不可毀犯,為什麼說毀犯?因為迷失,所以才說毀犯。什麼是不殺生?後面會講到,「無能所」才是真正的不殺,與智相應,不然都名殺生。斷煩惱是殺生,證菩提是殺生,因為一證菩提煩惱就斷,有取、有捨是殺生,都是不明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這個戒叫一乘戒,不是二乘戒,既不是聲聞戒,也不是人天戒。人天的戒:有持、有犯、有毀、有損!這個戒不可毀損,不可破壞。「從本已來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這個就是光明金剛寶戒。
是盧舍那誦,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,盧舍那誦。我亦如是誦,汝等諸菩薩也應當如是學。後面偈頌說:「受持是戒已。轉授諸眾生。」這是眾生本有,不從外得。所以菩薩戒可以自己求,聲聞戒要和尚傳,因為這是眾生的本源心地,而且要廣為流傳。有些人說:「沒有受過菩薩戒的,不能聽戒」。這是胡說八道,跟盧舍那佛的本願相違背。盧舍那佛在《梵網經》後面講,叫我們流布此經,既然說要流布,就是大眾都可以看。比丘戒、比丘尼戒後面沒有說要流布,它規定只有出家人可以看。但是菩薩戒是人人可看、人人可學、人人可受,最好天天看,就是你本具,不從外得。
聲聞戒是有犯,佛才有制。有制有犯,有犯有制。菩薩戒是如來初成菩提的時候一時頓說,是本性顯現,沒有所謂先犯後制,不假外求,所以是真正的戒,其他都是幻化之說。所以《法華經》說:「我此九部法。隨順眾生說。」這九部法當然就包含聲聞戒,目的是入大乘為本。這戒就是大乘戒,玄義講到「大乘制教」,制教就是戒律,大乘戒律屬大乘毗奈耶藏攝,所以盧舍那佛誦光明金剛寶戒,你們也應當如是誦。所有受菩薩戒的、未受的、未經過儀式的,都應當如是誦。於一切時、一切處不起一念分別,就是誦戒;不起一毫執著,就是持戒;眼見色,耳聞聲,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,就是持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不是很抽象!非常地實用。這一戒持好了,比丘戒也具足了,比丘尼戒也具足了,乃至五戒、十善統統具足。所以,受菩薩戒前不用先受五戒,特別是《梵網經》,它是一乘的,只要持光明金剛寶戒。光明金剛寶戒就是常住真心,所以念佛就是持戒。有些人想:「我念佛就好,不要持戒。」不對,念佛就是真正的持戒。持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正的念佛,因為與佛心相應。念佛要是不與佛心相應,要是排斥戒律,甚至毀壞戒律:說要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了凡四訓》這都是毀壞戒律,不與佛心相應,所以要懂得怎麼持。乃至持戒時取相、對境生心、在戒相上分別……等等,統統都是毀戒,都與常住真心不相應。寂光律師提倡梵網戒,人稱他「光明金剛」,是真正的律宗大德,要學律可以跟他學。在現代,我找不到真正可以介紹給你們學律的,因為統統著相,沒有一個講真實話,沒有一個能夠悟入光明金剛寶戒,所以要學戒就跟寶華山的三昧寂光律師學,他是真正會戒律的,不著相,所以他能中興律宗。
律宗衰敗就是壞在「執相」這兩個字。所謂「波離螢光增罪結。維摩大士頓除疑。猶如赫日消霜雪。」有兩位比丘犯了戒,心裡面非常地難過,找優波離尊者懺罪,維摩大士看到他們,愈懺罪愈重,所以把他們兩個叫過來,告訴他們業性本空,戒體本具,這兩人當下頓證無生法忍。所以真正會持戒的,不在於執著這些戒相。這是現在非常大的問題,甚至有的連戒相都不學,這問題更大。我說不要執著戒相,但不是不學戒相,話要聽清楚,沒聽清楚那是你的過失。有一些人錯解,說:「好,我不執著」。結果,他就不守戒,就亂來了,那叫「波旬眷屬」。
現在很多出家人都不守戒,看著世間書,講著世間話,到處與人攀緣,道場不講戒律、不講經典。或是有些表面講經典、講戒律,其實只是掛羊頭賣狗肉,統統都已退轉到世間法去。甚至在三寶殿中告訴信徒戒律沒有用,要學《弟子規》才能把佛法學好,這種行為就是破戒,背大向小、心好俗典,是犯菩薩波羅夷罪!受了菩薩戒,真正有得戒,這人絕不會背大向小。更不要以為十重四十八輕中,自己只犯了輕,不對,這是犯重!因為退菩提心,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就名為犯重。如果迷而未忘,暫時迷,那才是犯輕,名輕垢罪。若是永遠忘,甚至還到處叫人學世間法,那就是犯重戒。即使沒殺生、沒偷盜,還是犯重。因為心背大乘,「心背大乘」就是不學大乘。或是說大乘沒有用、是不著邊際、是高談闊論,或說戒律沒有用,這都屬犯重。現在甚至有的出家人,自己破了戒還不曉得,出家人受戒是從沙彌戒,再來是比丘戒,一直到受大乘菩薩戒,圓滿三壇大戒。結果,有些出家人受完大乘菩薩戒以後,又跑到泰國去受南傳戒,南傳是比丘戒,是小乘,正犯了「背大向小」。這一講現在一大堆老和尚全部都犯了,不過沒關係,不要掩飾,去懺悔就好,再重受。像這種行為就是背失戒體,就是因為不明無作戒體。如果真的明了無作戒體,就不會受了菩薩戒又跑去受一般的戒律!若強說這是攝善法,菩薩戒的善法,是講稱性的,二乘戒不稱性,是隨事而制。所以有一些二乘戒,到現代就不適用,那是依當時的因緣制的,有些東西在現代根本沒有,也不會犯,也不必持,所以沒有持戒或犯戒的問題,要知道怎麼持戒。
佛教、律宗要興盛,這一本《梵網菩薩戒》一定要提倡、要讀誦、要讚歎、要廣為流傳。能流傳這部經,生生世世不墮惡道。即使沒受戒的也可以誦,因為這是你本來面目。所以盧舍那佛誦,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應當如是誦。
「是一切佛本源。一切菩薩本源。佛性種子。」
所以光明金剛寶戒,是一切佛的本源。不光是盧舍那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,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佛,因為盧舍那佛是本尊,講這部經,習慣用盧舍那佛,讓你明了什麼是一切諸佛的本源。要成佛一定得學《梵網經菩薩戒》,如果不學、不受,不能成佛。學五戒是得人天。學菩薩戒是菩薩的根,成佛的根。若聽外面的法師胡說八道,那你是阿顛迦—無善根,那就沒有辦法了。若有法師告訴你,你要保人身,持五戒。你要告訴他:「我不保人身,我要做佛」,要他給你做佛的方法,如果他拿不出來,叫你先做人,你就不要跟他學,跟祖師學看古德的書一樣可以成就,更是親近大善知識。學佛就是要做佛,跟六祖大師一樣,六祖初見五祖弘忍和尚時,就講:「我是來做佛的」,又說: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大家也應當這樣學,進佛門是來做佛的,不是來保人身的,佛門不賣保險。外面人亂說,你卻相信,那就沒有辦法,是你善根不夠,所以對於這「光明金剛寶戒」無法領納。
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,頓制的一乘了義戒法,連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都沒有能力參加,大家現在有因緣遇到,福報真是太大了,應當直接信受。
現在的出家人,不教你學大乘,反而教你學人天,拿一本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想矇騙大眾。依名字來判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人天乘。從人天乘當中講一些小乘法,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是對娑竭龍王說的,娑竭羅龍王是畜生道的龍王,所以說:「菩薩有一法」—十善法可以救你出惡道,這是教畜生修十善,沒有錯。要是娑竭羅龍王直下承擔:「我不做人,我龍身直接成佛」,那就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,直下頓成。所以說「成佛的法華」。這龍女的善根非常好,比娑竭羅龍王還要殊勝,所以娑竭羅龍王示現做一般的龍,本地雖是大菩薩,但是他示現了,就代表他是龍身,是瞋恨心,畜生道是愚癡相。真正能頓成的是大乘,而且特別是淨土法門,修行不歷次第,凡夫即凡身而頓超,直證阿鞞跋致。所以講的都是一乘了義,都是大乘圓頓之法,不是一般五戒可比。而且學菩薩戒就具足五戒,學五戒沒有具菩薩戒。這點要清楚,一定是學菩薩戒具五戒,學五戒不具菩薩戒,後後勝於前前。菩薩戒包羅萬象,它是一切佛的本源,一切菩薩的本源,是眾生的佛性種子,所謂「佛種從緣起。是故說一乘。」「佛種從緣起」不是叫人出家。「佛種」就是講:眾生有佛性種子,故名佛種。「從緣起」,緣就是要假熏煉。所以要修行、要念佛、要持戒,就像大摩尼寶,雖體性明淨,而有礦穢之垢,若不加以種種熏煉,若人唯念寶性「終無得淨」,終究沒有辦法清淨。眾生佛性亦復如是,本自清淨,但要透過修行,修行雖然「有修」,但只是除掉垢穢而已,不是真的另外有寶可得、有戒可持、有戒可得,所以才叫真正的光明金剛,這是本地風光,真正的無作戒體,不從「有作」而得,有作不能得,要心真的無念無相才能得,所以你們現在聽,只是先識得、解得,還沒有悟得,要是真的悟得了,那真的是一帆風順,功超累劫,就是《楞嚴經》講的,若悟本根與不悟者,日劫相倍。你要能悟圓通根本,什麼叫圓通根本?就是真心本性。與不圓根,日劫相倍。你修行一日勝過人家多劫,所以真的功德無量,不可思議。所以這個光明金剛寶戒是眾生的佛性種子,這佛性種子大家都有,所以為什麼分判—順理稱性發起分,這些才是真正的順理,因為眾生本具,因為是菩薩根本,是諸佛本源,所以隨順佛性而說此戒,而制後面的十重四十八,乃至比丘二百五十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以及五戒十善,目的是要你見性。一再地強調,所以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非常重要,不能忘失。什麼都可以忘,這一戒不能忘。要知道自性本自清淨,所以不殺生,本自清淨所以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淫欲。淫欲就是邪淫,邪淫就是淫欲,正淫還是淫,都是淫欲。實際上,淫欲沒有所謂正跟邪。為什麼佛制不可以邪淫,這邪淫是什麼呢?但凡淫欲具名為邪,後世學人不知道這層道理,以為:夫妻就可以正淫,實際上正好墮落。所以要知道,佛制不邪淫的意思:「但凡淫欲具是邪」,除非你是大菩薩再來,那目前沒有看到,所以就不說。你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,才能持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,才能學、才能修,所以這裡是順理稱性發起分。
「一切眾生。皆有佛性。一切意識色心。是情是心。皆入佛性戒中。當當常有因故。當當常住法身。」
這裡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乃至於一切意識色心,「意」就是第七末那;「識」就是第六識,能夠思量、能夠分辨;「色」就是所對的相分;「心」就是第八阿賴耶識。所以「一切意識色心。是情是心。」是「情」,就是有情;是「心」,就是它有心。特別強調一切有情眾生,皆入佛性戒中。所以你本來就入!戒體你本來就具足,故名無作!受戒不講這個,那後面的戒就沒辦法修、沒辦法持。這裡告訴你,你所見到的一切色相,不管是在凡夫位、還是在聖賢位,全部都入佛性戒中。正是所謂「心包太虛。量周沙界。」一切意識色心,就是唯識宗講的:色法、心法。心法再開為三,就是心、意、識。色法就是相分,心法就是見分。見分、相分統統都入佛性戒中。所以是彌勒菩薩來教授菩薩戒,就為了讓你了知萬法唯心、萬法唯識,那你就得戒了。文殊菩薩作羯磨,羯磨讓你返本還源!識得光明金剛寶戒,也就是用般若智慧見到實相。得戒和尚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也就是盧舍那佛,這是傳戒。立個「三師和尚」給你作代表,讓你知道這表法,實際上,目的就是要你見自本心而已!所以「一切意識色心。是情是心。都入佛性戒中。」「戒」就是佛性,「佛性」就是戒。
「當當常有因故。當當常住法身。」是眾生的本因,眾生要依此起修才能成佛,叫「稱性起修」。這才是無作戒體,無作戒體一受永受,因為你明白了,故名得戒。要是忘失了,那就毀戒了。說毀也不是真的毀而是你迷了、忘失、被境界所影響、被自己情緒所影響,不知道一切意識色心,皆是虛妄,皆是佛性戒中攝。在《楞嚴經》叫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;《法華經》叫一乘實相;《涅槃經》叫如來藏;《華嚴經》叫一真法界;《梵網經》叫光明金剛寶戒;《圓覺經》叫大光明藏,講的都是「常住真心」,都講這件事,這是一切眾生本因。《圓覺經》講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。皆依圓照清淨覺相。永斷無明。方成佛道。」一開始就告訴你,依圓照清淨覺相。就跟這一部經一樣,還沒宣戒相受十重四十八輕的時候,就先告訴你戒體。當對於前面不甚明白,後面才又再跟你宣戒相,若前面已明,戒相就不用宣了,所以說為一切利根的眾生。「鈍根」是指凡夫癡暗之人,為這類眾生再宣戒相,目的也是要你明白光明金剛寶戒。十重四十八輕就是依光明金剛寶戒而生出來的,所以眾生修行要依佛性,這點最重要。若明白了那修行持戒就一帆風順、一馬平川!是真正的得戒,所以「當當常有因。」當然是我們修學的因,故名「當當常有因」,正正當當的,「當當常住法身。」依此光明金剛寶戒修行,能證法身,能得解脫,能入般若,你本性的般若智慧能打開。
說法身就含三德: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三德秘藏。我們不斷地強調,受戒就是受這個,大家去看看,戒場若沒有講就不如法。經中盧舍那佛先講,講過以後,才為你宣戒相。如果你不解,就不名「解法師語」,若不解法師語,後面跟你宣戒相也沒用,受戒有何益?若解法師語,故名「盡受得戒」,都是第一清淨者。不管你是國王、王子、宰官乃至黃門、淫男、淫女統統都是第一清淨者,因為佛性當中一塵不染,這是常住法身。所以光明金剛寶戒,能夠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。《圓覺經》上也是如是說,依圓照清淨覺,盧舍那佛初發心也是這麼學,他沒有學《弟子規》。這講起來就很好笑,盧舍那佛沒有說要學世間典籍,沒說先把人做好再來受戒!他說:我初發心便受此戒,佛不妄語,所以能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不光釋迦牟尼佛如是說,盡虛空遍法界、遍塵道、同類世界、異類世界乃至微塵中世界、世界中世界……,統統都是如是說,重重無盡!皆是盧舍那佛發心處、盧舍那佛說法之處、乃至盧舍那佛成佛之處。初發心就如是,所以不是教你學世間法,大乘菩薩戒為什麼這麼重要?你要曉得,這是常住法身!
「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。是法戒。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。吾今當為此大眾。重說十無盡藏戒品。是一切眾生戒。本源自性清淨。」
這裡總結。如是十波羅提木叉,波羅提木叉叫做「順解脫」,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,那就不能隨順而得解脫。波羅提木叉也叫「別解脫戒」,它是道共戒。就是有別於二乘、有別於人天、有別於「定共戒」。什麼叫定共呢?著相有所持,故名「定共」。所謂「道」者以離相為體。若無所持,離相與道相合,故名「道共戒」。定共跟道共,是這樣揀別的,其道理可明。
所以就是有所執而產生的戒,「定共」。跟無所執而本自具足的戒,「道共」。這就可以揀出定共與道共,所以故名為「別解脫戒」,不是外道戒,也不是二乘戒,不是人天戒。道共戒與成佛之道相應,順此戒能成佛,背此戒不能成佛,所以向、背可明,「向背」:向就是順此,背就是背此。要是著相了,那真的叫「別解脫」了,不用解脫了。這種「別解脫戒」,是講這一生想解脫,是沒有辦法的,持得再好,也不能解脫。只為著相的緣故啊。黃檗禪師說,學道之人,於一切法總不用學,唯學無求無著。「無求」即心不生,「無著」即心不滅。不生不滅即是佛。講得真是慶快直捷,直指人心。所以,一切宗派所指都一樣,就看你能不能領會得。
這裡講十波羅提木叉,之前講光明金剛寶戒唯是一戒,為什麼這裡又說十?因為一即是十,這「一」就是根本,光明金剛寶戒是根本,十波羅提木叉是枝末,從根本生枝末,從枝末了達不離根本,如截瓊枝,「瓊枝」是珊瑚,寸寸是寶,如析栴檀,片片皆香。雖然是枝末,但是,條條是寶。所以不要因為是枝末,你就輕視它,不要認為十戒是枝末,持金剛寶戒就行。實際上,你是不想持,不想受約束。為什麼你覺得約束呢?因為你心裡面好樂世間,你放不下,你的習氣伏不住,所以你覺得戒約束你。你看盧舍那佛會不會覺得約束?不會,是真正的大自在。是法戒,「戒」即是法,「法」即是戒。戒能通佛法,佛法就是戒。戒能證法身,法身就是戒,所以是法戒,是三世一切眾生應當頂戴受持。「過去,現在,未來,名為三世」。頂戴受持,不是拿著戒本把它放在頭上,那是形容詞,「頂戴受持」是把它當作最重要的,不敢毀犯。
所以說:「吾今當為此大眾,再重說十無盡藏戒品」,此處再講心地戒法。故名「無盡」,是跟真心本性相應,故名「十無盡藏」。十條不是看到的固定這十條,所對的境緣千差萬別,統統都是所防的境界。「能防」的是無作戒體。「所防」的是這十重四十八輕,所對的境界。能所不二,故名無盡。舉十條只是講個大概,不是真的只有十條。古來祖師大德說菩薩戒十萬條,十萬條不是真的十萬條,是形容無量無邊,所以說為無盡藏戒品。這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,本源自性清淨,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。所以佛講經,先教你以何為本,講戒是教你怎麼依止。所以盧舍那佛,一出來坐蓮花臺,「臺」有高顯義。「蓮花」代表依止圓滿。就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是依止圓滿,是一切眾生戒,就是你本性具足的,不假外求。五戒十善是外求之戒,人天小善、小福。所以講:著相持戒生天。凡夫迷失本性,妄修五戒生人道,妄修十善生天道,認斷滅空,妄認涅槃,證阿羅漢,不了本心,捨二邊取中道,妄證菩薩,都不成佛。盧舍那佛不斷地強調,菩薩戒的根本是你本源,是你本淨,是你本來就如此,明白這件事很重要。比去戒場演禮還重要,戒場演禮只是做個形式。佛法重實質。實質就是「明了光明金剛寶戒,明了無作戒體」,這是實質,才是真的。能體會到這一點,你就得到盧舍那佛給的真實之利,獲得真實之利,就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就能住真實慧,永斷無明。剛好與《無量壽經》三種真實相應,就能圓滿成佛。這裡不斷地強調是眾生戒,不是畜生戒,不是人天戒,是十法界一切眾生戒。十善業是佛教娑竭羅龍王的戒,是教其生人道的戒。菩薩戒是眾生本具,這一戒,攝五戒、攝十善、攝比丘戒、攝比丘尼戒,乃至式叉摩那戒,它統統攝。但後面的沙彌戒、比丘戒……,不能攝菩薩戒,這要做揀別,因為比丘戒之類的戒是有犯才制的,所以不能攝,這裡是講本性具足。
「我今盧舍那。方坐蓮華臺。周匝千華上。復現千釋迦。一華百億國。一國一釋迦。各坐菩提樹。一時成佛道。如是千百億。」
這是「重頌」,就是再說一次。顯示「攝末歸本」,跟前面講的內容,大致一樣,盧舍那佛於蓮華臺藏世界,示現成佛,這裡還講到他的蓮華臺。一般世間人中的蓮華,是十片葉子,此處不論基因突變或是基因改造之事,天上的蓮華是百葉,佛菩薩是千葉。道證法師所畫的阿彌陀佛像就是千葉寶蓮。釋迦牟尼佛放光宣說楞嚴神咒時,也是千葉寶蓮,統統都是千葉。「周匝」是指在他的旁邊。周匝千葉寶蓮華,是說他坐在千葉寶蓮華上。千葉寶蓮每一葉現一釋迦,一共有千釋迦,那麼一華葉當中現百億國,所以一葉就代表百億日月,一個百億日月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一國當中有一釋迦,百億日月當中,每一日月算做一國,這一國就有一個釋迦化身,所以如是千百億。算起來有一千個百億,然後每一釋迦再化身百億,所以叫千百億,百億乘以一千,實在不可數。各於閻浮提菩提樹下示現成佛。所以說此方釋迦示現成佛,十方一切釋迦皆示現成佛,就是這個道理,故名「一時頓成」,這是講千百億釋迦,是化身,而千釋迦是報身。所以常讚歎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」就是從這裡來的。有千百億這麼多,各於菩提樹下示現做佛。
「盧舍那本身。千百億釋迦。各接微塵眾。俱來至我所。聽我誦佛戒。甘露門即開。」
盧舍那本身找千百億釋迦回華藏世界,也就是蓮花臺藏世界,百萬億光明紫金宮中。盧舍那佛為其宣說心地戒品,聽佛誦光明金剛寶戒,也就是心地戒。所以大眾聞已,甘露門即開。「甘露」有三種:一是能除病、一是潤澤、一是充饑。肚子餓了喝甘露,可以有補充能量的作用。甘露還能滅惡,能夠除病,也就是代表「攝律儀戒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。甘露能夠充饑,饒益有情,代表「饒益有情戒」。甘露,能夠潤澤眾生,利他即是利自,利自即是利他,除潤澤眾生,同時莊嚴自身,代表「攝善法戒」,以諸無上妙善戒法攝受眾生。所以叫「甘露門即開」,三聚淨戒就顯現了。
「是時千百億。還至本道場。各坐菩提樹。誦我本師戒。十重四十八。」
釋迦牟尼佛接微塵眾回到華藏世界聽佛誦戒已,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,還至菩提樹下出定以後,再為大眾宣說這一乘了義的梵網戒法。依凡夫的想法,一定想:那他什麼時候說華嚴呢?所以前面講次第十住處說法以後,再跟你講戒法,幾乎是同時說,甚至華嚴就是梵網;梵網就是華嚴,不一不異,所以莫作二邊解。把它分判成兩邊,那你就不能契入佛境界。所以「還至本道場。各坐菩提樹。」誦盧舍那佛初發心中常誦一戒—光明金剛寶戒。乃至於後面為諸眾生開「十重四十八輕戒」。
「戒如明日月。亦如瓔珞珠。微塵菩薩眾。由是成正覺。是盧舍那誦。我亦如是誦。汝新學菩薩。頂戴受持戒。受持是戒已。轉授諸眾生。諦聽我正誦。佛法中戒藏。波羅提木叉。」
這一段是在講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如同日月一樣。「日」能夠破暗;「月」能得清涼。所謂「菩薩清涼月。常遊畢竟空。眾生心垢淨。菩提影現中。」這是月亮所代表的意義。所以這光明金剛寶戒如同日月,他的光明如同日月,能破暗、能得清涼。也如同瓔珞珠能嚴飾佛性,瓔珞就是你們現在戴的珠寶,瓔珞珠能莊嚴色身,但是呢這裡的瓔珞是代表能莊嚴法身。你修持菩薩戒、你修學佛法都是在莊嚴自性,在嚴飾法身,所以亦如瓔珞珠,如同瓔珞一樣。所以你們不用再去買珠寶了,持戒就是珠寶。茉莉夫人持八關齋戒,她身上的光明超過海神給與的寶藏,比海神給的寶藏還要亮。不打扮,她持八關齋戒不打扮,身上透出來的清淨莊嚴更勝於有打扮之人。所以亦如瓔珞珠啊,那八關齋戒如此,梵網戒更是如此。所以,下面說的「微塵菩薩眾。由是成正覺。」因為菩薩都了此光明金剛寶戒啊,都了達,就因為這個而成正覺,所以釋迦牟尼佛講《圓覺經》一開始就告訴你,一切如來皆依圓照清淨覺,才能永斷無明方成佛道,乃至修行當中不遭歧路、不被魔所攝持,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譬如以塵揚於順風。有何艱險。」就好像風吹過來了,你把灰塵、塵沙順風而揚,那麼風自然把這個塵勞—灰塵給吹掉;「塵」就是代表煩惱,「風」就代表智慧,就是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叫「譬如以塵揚於順風。有何艱險。」「彼如堅冰。汝如熱湯。不日銷殞。云何敢留。擾亂禪定。」怎麼敢擾亂你修行,所以能夠破魔,為什麼受了戒,天魔驚怖,因為有無作戒體保護你,你識得他的伎倆、識得他的花招。告訴你他們的花招,就是告訴你:這個世間你要得個人身,所以你要先做世間人、先孝順,講一些相善之法來亂菩薩法,再加上一些因果、輪迴、感應等等,還有幾句佛教的名詞;講一些世間法來亂菩薩法。一般世間人無有智慧,不能了達什麼是大乘,有很多是初學,根本沒有辦法去接觸到一乘了義的經典,所以就被他蒙蔽了。你現在受了,你現在聽了,你就不會受其所害,你就是法王的真子。後面會講到,「位同大覺已。真是諸佛子。」。你能常作如是信,戒品已具足,是真正的大慈大悲。

「是盧舍那誦。我亦如是誦。」盧舍那佛誦什麼戒呢?誦光明金剛寶戒。也就是安住常住真心;五祖忍和尚講的「守本真心,妄念不生,我所心滅」,這就是誦戒。所謂「半月半月誦」,一般人以為是半個月誦一次戒,那就是著文字相。「黑」代表一切昏暗之處,「白」代表一切光明之處。也就是要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染、淨的境緣當中,皆不忘失本性,故名半月半月誦戒,這才是誦戒。「是盧舍那誦」,盧舍那佛沒有時間相,只為方便利眾,才為你說「半月」,當然可以照著做。「是盧舍那誦。我亦如是誦。」不光盧舍那本尊如是誦,乃至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。汝新學菩薩也應當如是誦戒。經文到此都還沒宣戒相,所以很明顯地就是教大家「直念本心」,直誦光明金剛寶戒,這才是真正的戒。「汝新學菩薩」是叫著現前大眾,大家都是新學的菩薩,要頂戴受持。「受持是戒已。轉授諸眾生。」應該怎麼樣誦呢?要廣利群生,教大家一起誦,就是把大乘佛法推廣到十方法界去,轉授諸眾生。常說「佛佛唯傳本心,師師密付本意」從這裡就能看得出,千佛、千百億佛,盧舍那佛統統都如是說。法身佛、報身佛、化身佛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說。唯傳本心、密付本意,所以這一部經是大乘圓頓經典,不是一般凡小方便法可比,從這裡就看得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