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戒正說七
第三、淫戒
「若佛子。自淫。教人淫。乃至一切女人。不得故淫。淫因。淫緣。淫法。淫業。乃至畜生女。諸天鬼神女。及非道行淫。而菩薩應生孝順心。救度一切眾生。淨法與人。而反更起一切人淫。不擇畜生。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。無慈悲心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這一條淫戒教眾生,一切男女不得故淫。所謂「淫」,就是心攀緣。妄見有男女相,就是犯淫。乃至你與人攀緣、說話世俗,一切皆淫,故名「非道行淫」。好樂鬼神、好樂世間、好樂出世間,都是非道行淫。因為與光明金剛寶戒不相應故。所以,佛制菩薩不可以虛妄攀緣,應當與淨法相應,更應以淨法與人。如果你的妄心按捺不住,於六親當中互相攀緣,故名「六親行淫」。好樂鬼神、好樂世俗、因果、善惡等法,這就是與鬼神行淫。
總上來說:不擇畜生,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,無慈悲心、無孝順心,不順佛性、妄加攀取,這都是犯了淫戒。故名犯重。
所以不要以為出家人不會犯,如果你好樂世間,都算是行淫。但妄取一法,故名淫欲。凡夫好樂世間,是行淫於世間;羅漢好樂偏真涅槃,住著於惡取空,阿羅漢住著於斷滅空,故名出世間行淫;菩薩認為有法可修、有漸次可行,是名菩薩行淫。因為是妄加取證、妄加攀緣,乃至一念貪明之心,無明生起,而忘失光明金剛寶戒,都算是行淫。所以菩薩戒的淫戒範圍非常地廣,不同於五戒。五戒只在於人道,重點在於不邪淫。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淫,因為只要是淫,就是不正的;五戒有所謂的正淫,因為它有夫妻。菩薩沒有男女相,但凡起一念攀緣之心,在人事上攀緣、是非、往來,這些統統都算是在六親當中行淫。受菩薩戒應當淨法與人,不要跟人家攀緣、講是非,不要妄取世間一切法,應當安住正念。學佛人要老實念佛,心要能安住在佛號上,人家聽了你念的佛號,這就叫「淨法與人」。不然一切皆名淫欲法。
所以一直強調,菩薩戒不是五戒,跟你想的不一樣。很多戒場都把菩薩戒講成五戒,把出家戒也講成五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也都講成五戒,講到後來,出家人都不像樣了。看律宗衰敗到今天這樣子,若我知道卻不說,那就是我吝法。所以,我們才不得已,來開這菩薩戒講座,因為戒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,本自具足,修學淨土也不忘戒律。什麼是戒?什麼是律?大家都應該知道,所以才開這菩薩戒講座,為大家說清楚,所以叫「菩薩戒正說」。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菩薩,菩薩所作的要與佛性孝順心相應,不能像個俗人一樣攀緣,找很多藉口,去結交豪貴;心裡又人情不捨,這統統都是淫欲!淫欲就是心裡有情、有所欲求,乃至有取有證,都是淫。認為心外有一法可攀,都是淫。所以,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,才能夠行菩薩行、修菩薩道。不能「自淫」:自己攀緣,又令一切眾生攀緣,乃至於六親間攀緣,這都與道不相應,非是道,故名非道。真心本性不妄取一法。所以前面講「殺戒」,了知煩惱性空,無煩惱可斷,煩惱即菩提,故名持不殺戒。如果不知煩惱性空,認為有煩惱可斷,故名犯殺,是菩薩波羅夷。所以,要當菩薩就是這樣。自性「不予取」,本自具足一切萬法,不起能所對待之心是名不盜。但是你妄加攀緣、妄加取著,是名盜。
自性沒有男女相,無能所對,所以不起一念無明,認為有法可取、有法可證,故名不淫欲。這才是菩薩戒。如果忘失本性,故名犯重;不忘失,暫時迷惑,則犯輕。正要忘而未忘,犯「偷藍遮」。這才是菩薩戒,不能講成五戒,五戒是得人身,不能成佛!菩薩戒是成佛的基礎、成佛的根。
第四、妄語戒
「若佛子。自妄語。教人妄語。方便妄語。妄語因。妄語緣。妄語法。妄語業。乃至不見言見。見言不見。身心妄語。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。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。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所以說佛法要講一乘法,如果不說一乘法,那就是邪業、邪語、邪見,是打大妄語,落於二法當中。菩薩說法須說一乘了義,方名不妄語;你所說的,能令眾生證得真如實相,故名不妄語,其餘皆是妄語。妄語戒就是如此。你不能「見言不見」,「不見言見」。或「身心妄語」用你的身、心,乃至用你的眼神在欺騙眾生。你沒有修證,說自己有修有證;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,說自己有達到,乃至無解作師,明明不懂,還把菩薩戒講成五戒、講成人天善,這些都是在打大妄語。所以說在戒場傳戒的這些戒師,幾乎條條菩薩戒都破掉。因為他自己不了光明金剛寶戒,不知道菩薩戒該怎麼做,還亂教人。甚至「自妄語。教人妄語。」不但自己講世間話,自己不講一乘了義法,還教人家不要學、不要看,四處說大乘法考據不到,讓人退失大乘正信,這統統都是「教人妄語」,教人講不了義語;「不了義語」是虛妄語。唯有說一乘法、流布一乘了義,才是真正持不妄語戒。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,如果反令眾生起邪見、邪語、邪業者,就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「波羅夷」又叫斷頭。當然,菩薩無頭可斷,但是,會退失菩提心,故名斷頭。所以不可以打妄語,乃至在事相上,不可以在和尚面前妄語、在諸佛面前妄語。世間人打妄語無外乎都是邪知邪見,找了許多理由、藉口說:「我是在度眾生、在幫助眾生」,這些統統都算是打妄語。文中的因、緣、法、業:妄語因、妄語緣、妄語法、妄語業,是打妄語的過程。前面已經講過,所以如上可知。這是妄語戒。
講戒就是要告訴大家光明金剛寶戒,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,不名持戒。因為此一戒是盧舍那誦、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,乃至一切菩薩已學、今學、當學,應讀誦、應善學。學佛不能只學五戒,五戒只在事相上;菩薩戒能稱性。所以講一乘法可以稱性,講權乘沒有辦法。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打妄語呢?這答案佛在《法華經》就講:「我此九部法。隨順眾生說。」佛不是要欺騙眾生,只是眾生不能接受,所以方便善誘,令入一乘,令入大乘佛法。所以說:「入大乘為本。以故說是經。」乃至「終不以小乘。濟度於眾生。」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沒有小乘法,唯是一乘了義。所以經中云:「唯此一事實。餘二則非真。」「唯有一乘法。無二亦無三。除佛方便說。但以假名字。引導於眾生。」目的在令三乘趣入於涅槃。這都是真實語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,就是要講一乘了義。受了菩薩戒,應當宣說一乘了義,這才是真實語、不妄語,其他都算是妄語。所以在持戒的時候,要知道所說的話,能不能令眾生生正語正見,如果不行就是妄語。所以你要了解,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佛性。當你在面對境界,將要犯戒的時候,你心要趕緊放空,迴光返照,才能心不攀緣,語無虛妄,這樣持戒才能成佛。不然,就像文殊菩薩所講:「持犯但束身。非身無所束。元非遍一切。云何獲圓通。」持戒要如何得圓通?要是沒身的話,持戒就無所束,又要怎麼調攝身、口、意?所以,就是從身而見性,要了解無作戒體是眾生本具,方名持戒,方能得圓通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中優波離尊者說:「我以執身。身得自在。次第執心。心得通達。然後身心一切通利。斯為第一。」所以優波離持戒不是只在事相上。他先執身,次第執心,然後身心不二,身心一切通利。不然,如果只執在事相上,甚至把菩薩戒認為跟五戒一樣,那就正所謂「波離螢光增罪結」,你是在增長無明、增長罪惡,因為你不知萬法唯心,不知性具光明金剛寶戒,受菩薩戒就在受此一戒。出家人受了菩薩戒,就不要再去受南傳小乘戒了,這樣做的人都是退失大乘心。因為眾生性具三寶,你誤聽人言,就打妄想,認為還要去受個小乘戒才圓滿,這就是退失大乘,退失大乘心就是毀謗三寶。
第五、酤酒戒
「若佛子。自酤酒。教人酤酒。酤酒因。酤酒緣。酤酒法。酤酒業。一切酒不得酤。是酒起罪因緣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。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若起一念計度、分別、妄想即名酤酒。我們講戒是要告訴你真正的菩薩戒。現代的人很會思量、打妄想,常想東想西,這都叫酤酒。「酤」就是估算,也就是去買賣。當你在這世間,思量、分別、估算、計較,猶如酤酒一樣,眾生總在起心動念,酤算要買賣幾升的酒、幾度的酒……,這統統都是酤酒。
所以,起一念計度、分別,無論是分別世間、分別出世間,在世間籌量計畫,打種種妄想,統統都是酤酒。所以你自己應當生明達之慧,能夠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知妄想本空、無明非有,是名持酤酒戒。這才是真正的不酤酒,否則一切皆名酤酒。世間人很會打妄想、很會算計。人生不過百年,卻有千年之憂,這統統都算是酤酒。這些算計、分別的念頭、行為,起罪因緣,能夠讓你墮三惡道、讓你永遠輪迴,是名「生罪之因」、「起罪因緣」。所以,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。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所以菩薩戒條條稱性,犯一即是犯十。不會說這一條犯了,另外一條沒犯,其實都犯到了。所以菩薩戒十條,破一條就是全破,沒有其他的商量處,因為都忘失本性。菩薩戒不能捨戒,要怎麼捨?捨一條都不行,這十條哪一條可以捨?捨一條就是全破了。想捨一條,就表示你犯波羅夷,才想捨。菩薩戒是要這樣持。
現在律宗確實衰敗了。這部經十幾年前,我就想講,心想,律宗還有人,我們學淨土宗就不插手。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無作戒體,沒有人教怎麼持戒,都只是在戒相上分別、計度,看來沒有辦法,只好講了,不然就是吝法。
以上都是酤酒、都是起罪因緣、都不能生無生之慧,不能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。何謂「明達」?明心見性方名明達。若通達心性故名「達人」。達人是佛教講的話,不是世間話。所以中國人要是離開佛法,真的是不會講話了。你在言語動作當中,流露的其實都是佛法。所以不能妄生計度、分別。學佛如果不達心性,總在名相上生分別、在教義上起對待,都是酤酒,都不能開發明達之慧。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,一切戒入一戒,即是光明金剛。猶如《華嚴經》的因陀羅網境界門,猶如《華嚴經》的周遍含容觀,因為這是大乘菩薩戒,不是小乘戒。凡夫、權、小,沒有辦法聽受。大家是來學大乘菩薩戒,若能解法師語,了知光明金剛寶戒、了知無作戒體,方堪受戒。你能了達無作戒體,縱有七逆,當下消除。所謂「端坐念實相。眾罪若霜露。慧日能消除。」再重的罪都能消。所以要知道怎麼持戒。這是第五條酤酒戒,簡單講過去。實際上,若廣說,即使再給我一百個小時,我也講不完。
第六、說四眾過戒
「若佛子。口自說出家。在家菩薩。比丘。比丘尼罪過。教人說罪過。罪過因。罪過緣。罪過法。罪過業。而菩薩聞外道惡人。及二乘惡人。說佛法中非法非律。常生慈心。教化是惡人輩。令生大乘善信。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這是「說四眾過罪」。凡是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的,縱然不謗,縱然依經而說、說好聽話,統統都算犯說四眾過罪,因為退失大乘善信故。
所以大家看,現在佛門講《弟子規》的,都是說四眾過罪。誰要是與他們攀緣,統統都是犯「說四眾過罪」。佛門不講人情,凡是講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罪,是大邪見者,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善信。你不要情見,還跟他好來好去,這些人都是佛法中罪人,是大惡人,壞亂佛門,是罪大惡極,不可救藥。佛法以心性做為基礎,不是以世間做為基礎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講: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出家人如果不講大乘經,都是說四眾過,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正信。這一條不是拿來給你做「鄉愿」使用,尤其是末法,有很多鄉愿,佛在《涅槃經》有講:無論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,只要看到他做佛門中非法非律,乃至像學外道、學世間法、像《弟子規》……等,你統統都要如法苦治,不然你是佛教中罪人、佛教中賊。你去看《涅槃經》,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交代的。誰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,你喝斥他,你有無上功德;你如果不喝斥他,就是說四眾過。所以菩薩戒條條要稱性。如果這人沒有過失,你說他有過,你中傷他、毀謗他,無論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,你都算犯說四眾過罪。這也是其中一點意思涵蓋,但是最重要的,「要令生大乘善信」。如果他說「大乘非佛說」,這就是毀謗佛法,你要善言勸導。如果他認為學佛要學世間法,這也是毀謗大乘。說佛法中非法非律,說「大乘不行,要先學小乘、學人天」,這都是毀謗大乘。你應當勸他,也就是「教化是惡人輩」。如果你的資質不好,你要勸他看祖師的,要告訴他:「你看錯了、你想錯了」。要「令生大乘善信」。「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如果你受了菩薩戒,跟人家講:「你可以退戒」。或是「你學大乘、要先學小乘、學人天、學《弟子規》這些做基礎」,講這些話,統統都是犯菩薩波羅夷。所以我們講:犯一條,一切皆犯。後面佛會告訴你:「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」。「說四眾過」是這樣的。要是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,這才不犯。你看,釋迦牟尼佛看到破戒的出家人、犯律的出家人,都直接喝斥他。如果你按文字上解,這一條要是套在釋迦牟尼佛身上,那釋迦牟尼佛天天說四眾過。佛講戒經也是在說四眾過,他不光說四眾,四眾還不夠多,而是說七眾,不光七眾,連畜生、地獄、餓鬼,統統都說。所以,這條戒的目的,是要你能生大乘善信,不能毀謗佛法,不能毀謗出家人,若這位法師、這位居士能講大乘法,那你要讚歎他,要擁護他,護持他。你不要看他戒沒有持好,這裡沒做好,或哪邊事相上沒做好,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:「其人戒足雖羸劣。善能說法利多人。」這個人雖然戒沒持好,但是能善說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。若有供養是人者,則為供養一切佛。所以要能夠護持,這是大乘菩薩戒教我們的。
所以要搞清楚「說四眾過」,很多人很喜歡去攀緣一些有名的法師,看誰名氣大就跟他攀緣,說自己的師父是誰,說跟誰學過,……這統統都是攀緣。重點是要看這個人知見正不正?如果不正,你去讚歎他,你去跟他往來,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,統統都是說四眾過。即使你口不出惡言,你的身跟意去攀緣到,這都是說四眾過,因為菩薩戒是論心的,所以你自己要搞清楚,不能跟這些外道惡人一起毀壞正法。學佛要從心性入手,念佛亦復如是,如果離開心性之法都是外道。所以達摩祖師講:學佛須是見性,成佛也須是見性,若不見性,一切戒律、因果等法,乃至修善、造惡統統都是外道法,都是邪見人。若你與他們攀緣,你去讚歎這些帶有邪見的出家人,都是「說四眾過」,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。所以,不是好人也不得罪,壞人也不得罪,一昧鄉愿地讚歎,只是為了「我相」可以得存,為了自己的名利,為了自己有地方住,我有東西吃……,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。因為你說了後,令四眾對於大乘退心了,產生無量的過患,故名說四眾過。當然,如果這個人沒有犯戒,他能講大乘法,而你毀謗他,也叫「說四眾過」。我們是因義而說。所以要令眾生生大乘正信,如果你不令生大乘正信,就是說四眾過。愛講是非的人要清楚,講一句就犯一條,都是說四眾過。要看自己所說的話,能不能利益眾生,使生大乘正信,這點很重要。
第七、自讚毀他戒
「若佛子。口自讚毀他。亦教人自讚毀他。毀他因。毀他緣。毀他法。毀他業。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。惡事自向己。好事與他人。若自揚己德。隱他人好事。令他人受毀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如果你讓佛法受加毀辱,就犯波羅夷罪,你讚歎那些非法非律,讚歎那些邪見人,都是自讚毀他。「毀他」的「他」就代表大乘。如果毀謗大乘,就是自讚毀他,《弟子規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統統都是外道法,所以身為正信佛弟子,對於那些在提倡世間法的出家人,包括在家人,都不能去讚歎,不然都是在自讚毀他。甚至,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在網路上,為護持大乘正法而嚴厲破斥,做到了才叫持不自讚毀他戒。因為身為佛弟子要護法!如果你為自揚己德,顯示自己很圓融,外道法也能接受,這就是「自揚己德,隱他人好事」。把光明金剛寶戒的光明隱蔽住、把佛性功德隱蔽住,這就是令佛性受毀,是犯菩薩波羅夷罪。至於文字上的解釋,只要依祖師的解,自然可知了。我講一些你們沒有注意到的:如果你口自讚毀他,包括意自讚毀他,身自讚毀他,亦教人,這是「自作教他」,「見作隨喜」,是講你去隨喜印、去散播這些世間書,以致毀壞佛法。令他人受毀,乃至令他人善根斷,那你就犯殺。令他人取著世間法,你就犯盜。令他人於世間取愛欲不捨,你就是犯淫。令他人不解實相,你犯大妄語。乃至為了顯示自己很圓融,倒說經律認為什麼外道都可以學、都可以修,自揚己德,隱蔽佛法的殊勝,讓眾生佛性受毀,令他人斷善根,就犯「自讚毀他」,或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正信,這就犯「說四眾過」,讓眾生起世間計度分別,就是犯了「酤酒戒」。
所以一犯一切犯,一切皆犯。菩薩戒一通全通,一戒具足一切戒,一切戒是一戒,此「一戒」就是光明金剛寶戒,如果真的了解,自性非色非心、非因果等法,納受戒體,自然從頭通到尾。所以不能講世間話,讓人起計度分別,不然就是犯酤酒。如果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,也是說四眾過,也是自讚毀他,所以一戒具足一切戒。所以要講光明金剛寶戒,會了,就能行。如果念佛而忘失佛性,自揚己德,忘失本性故名自讚毀他。以心持法,不知法法唯心,故名自讚毀他。認為有自、有他,亦名自讚毀他。廣說是無量無邊,即使一百個小時,也講不完。到這裡是第七條,所以不要犯了菩薩波羅夷罪。
第八、慳惜加毀戒
「若佛子。自慳。教人慳。慳因。慳緣。慳法。慳業。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。隨前人所須。一切給與。而菩薩以惡心瞋心。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。有求法者。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。而反更罵辱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所以,同理可知,如果人家乞法要學佛,你給他指錯了路,你不給他佛法,你分別門派,統統都是慳惜加毀。你反而更加罵辱他,侮辱他,統統都是犯了這一條戒。這條不光只是講要錢而已。世間人要跟你要錢,你要看自己的能力,如果是惡求多求,當然可以不必給他,所以行這一戒要含有智慧。如果他是要學佛,你卻把他指到世間法去,甚至還藐視罵辱他,說:「你沒有學《弟子規》沒有基礎」。讓他退失大乘善信,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。由此可知,提倡《弟子規》的出家人、在家人,條條犯波羅夷,條條犯墮,都是墮落。所以不能在佛門提倡《弟子規》或任何世間法,因為損法財、滅功德,所損的是功德法,讓你不能成就,讓你退失菩提心。若有人來求佛法,一句一偈,你若不給他,心裡吝法,想:「我給了你,教會你了,你比我強……」,在此生高下心,是犯菩薩波羅夷罪。如果跟你乞要一針一草一線,你心中認為:「東西是我的」,你的我相深重,不能捨,那是菩薩婆羅夷。但如果你知道他拿去之後要造業,那你不能給他,給了他是你造業,你也犯。有時候「持」是不犯,有時候「持」是犯,所以還是要依光明金剛寶戒。盧舍那佛常誦一戒,誦就是行。一戒能常誦、能行、能運心,再拓展開來,用在所防的境界上,你就會有大智慧,這就是般若。你要是給眾生世間法像是《弟子規》、人間佛教……等,這就是是慳惜加毀。《法華經》釋迦牟尼佛講:「大乘平等法。若以小乘化。乃至於一人。我則墮慳貪。此事為不可。」「為不可」即是不可為的意思。釋迦牟尼佛終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,終不以人天乘幫助眾生,不然都是慳惜加毀。毀什麼?毀其佛性。所以講菩薩戒,行菩薩戒,都要能夠與大乘相應,能夠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,自然懂得怎麼修行。所以學佛以明心見性最重要,哪一個宗派都一樣,明心為上,這是最根本的。
第九、瞋心不受悔戒
「若佛子。自瞋。教人瞋。瞋因。瞋緣。瞋法。瞋業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。善根無諍之事。常生悲心。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。乃至於非眾生中。以惡口罵辱。加以手打及以刀杖。意猶不息。前人求悔。善言懺謝。猶瞋不解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這一戒略講重點。要是起一念瞋心,就是菩薩波羅夷。若起一念瞋火,認為有煩惱可燒除,乃至起諸觀法,就是所謂的「加以手打及以刀杖」,欲除斷煩惱,都是瞋心不息,因為你不知道煩惱性空,不知道五陰非有,不能當體頓悟。反而自瞋,教人瞋,還教人家起種種造作,妄加除斷,「以心除心,以法除法」,都是瞋心不受悔。所謂「悔」者,是了知業性本空、罪性本空,是名真正受悔。所以當在唱懺悔偈,是懺悔罪性本空。何謂「瞋心受悔」?當人家跟你懺謝的時候,你要知道自己這念瞋心是空的,罪性本空,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。所謂的「悔」,就是在拜懺時,所念的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這才是真正的懺悔。要是起一念認為:有法可除罪。都是「以惡口罵辱。加以手打及以刀杖。」乃至除斷之意不息,都是瞋心不受悔。
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,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,菩薩戒就是如此,自己要做到「無我」,若是有「我」就有瞋,就有受悔與不受悔。所以要令眾生能夠常生悲心,能起無諍之事。如果你鬥亂兩頭,落於「是」、落於「非」上,統統都是瞋心不受悔。真正的菩薩是「其心潔白,猶如雪山,忍辱如地,……不著如風。」你的心本來就是如此。
講這十戒是告訴你,本心對於境界就是這樣運用,念念無不銷歸自性,法法無不當體即真。所謂「鬱鬱黃花無非般若,白雲流水盡是真如」,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薩戒。如此才叫十無盡戒,如果你變成五戒,就叫「有盡」,變成八關齋戒,也「有盡」,乃至比丘、比丘尼戒,統統都是「有盡」。因為不見性,所以有盡。從第三條講到這裡,你就知道什麼叫「十無盡藏戒品」。為什麼跟十發趣、十長養、十金剛、十地菩薩說?只為不見性,不了光明無作戒體,所以不能法法無盡,仍舊落於有修、有證上,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,不了「諸藏純雜具德門」,所以再為你重新開示十無盡藏戒。菩薩修行總是落在漸修、功勛位上,不是法王真子,這是第九條、瞋心不受悔戒。
第十、謗三寶戒
「若佛子。自謗三寶。教人謗三寶。謗因。謗緣。謗法。謗業。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。一言謗佛音聲。如三百鉾刺心。況口自謗。不生信心孝順心。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。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,更強調自性三寶。
何謂「謗法」?佛在經教裡說:如果生起四種謗—增益謗、損減謗、相違謗、戲論謗。所謂不了當體即空,妄謂一切法是實有,是「增益謗」。不了體空能生諸物,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,是「損減謗」。不知自性「有不礙空、空不礙有」,起亦有亦無見,不知自性非有非無,這是所謂的「相違謗」。如果不了達佛性「雙照有無」,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「非有非無」—不屬有,也不屬無,是所謂的「戲論謗」。
所以如果不明心,俱名謗法,都是毀謗三寶。乃至「見外道及以惡人。一言謗佛音聲。如三百鉾刺心。」迷失佛性者謗三寶,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。「三百鉾」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。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。眾生長劫輪轉,不能成佛,就是因為造此「謗三寶」的罪業。所以盧舍那佛制戒,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,於自性體上起四謗:增益謗、損減謗、相違謗跟戲論謗。
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「雙遮雙照」之理,空不礙有、有不礙空。而空、有不妨同時顯現,不妨同泯。雙泯不妨雙存,雙存不妨雙泯,唯一無礙境,稱性圓融,名為法界,這是「周遍含容」。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,才叫不謗三寶。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,此處略說如是。
看到有人毀謗大乘,毀謗正法,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,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:「要僧讚僧」。問題是:他是僧嗎?如果是出家人,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。因為他不曉得,他才會去學世間法、去推廣世間法,認為《弟子規》可以學。那些都是謗法。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,甚至有出家人,反而來講:「人家這也是做善」。問題是,這個善出不了三界,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,佛法如果只剩五戒、只剩《弟子規》這些世間善法,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,而不是佛教,根本不殊勝。出家人這一身袈裟,名為法界藏身,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,一心現無量法界,無量法界攝歸一心,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,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。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,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,不能稱為沙門,不算出家,是不堪受供養。
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,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,要轉四謗成四益,如此修行才有根本、有基礎,才會真正成道。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,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,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。所以不能捨戒,若是捨,就是忘失戒體,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,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。如《楞嚴經》所說:「元依一精明。分成六和合。」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,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,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,那你就是凡夫。因為本是一精明,如同光明金剛寶戒,而你妄見有十條,妄見有四十八條,乃至有八萬四千條,都是「分成六和合」。所謂「法身流轉五道,名曰眾生」,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,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,而在算計估量,這都算是酤酒。
所以要清楚,任一條即是一切,菩薩戒深徹廣博,此處只能略說少分,如海中一滴之水,但是一滴之鹹味,無不皆遍大海。一滴之潤性,與渤澥之潤性無差。這佛性戒中,佛性就在戒中。佛性即戒,戒即佛性,不在別處,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只要能返照心源,自然見得本法。若見得本法,就是真正的修行人。即使身為在家相,亦是出家兒,是真正的出家,是真正學佛,這才叫受菩薩戒。
「善學諸仁者。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。應當學。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。何況具足犯十戒。」
這是教大家應當學,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。乃至一念背失,就是「犯如微塵許」,何況具足犯重,那真是徹底迷失了。有的人在戒場受戒,出家人教你:「哪一條戒做不到,就可以捨」。他教錯了。菩薩戒若捨戒,捨一條就是捨全部,徹底迷失了,這是一次犯十條,這件事大家要清楚,菩薩戒不能捨戒,它是盡未來際,一受永受。
「若有犯者。不得現身發菩提心。亦失國王位。轉輪王位。亦失比丘。比丘尼位。亦失十發趣。十長養。十金剛。十地。佛性常住妙果。一切皆失。墮三惡道中。二劫三劫。不聞父母三寶名字。以是不應一一犯。」
如果有犯,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、退戒,皆是失菩提心,菩提心一失,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,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,乃至十發趣、十長養、十金剛、十地,地地皆失。因為迷失本性,妄修善法,是名魔業。即《華嚴經》所謂「忘失菩提心。修諸善法。是名魔業。」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。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,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,五戒是講給人天、講給惡道—畜生、地獄、餓鬼這些眾生聽的,他們想得人身,所以學五戒。如果想成佛,佛就為他講《法華》,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,當下頓成佛。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,否則一切位皆失,人身也失,比丘、比丘尼位亦失,都不得名為比丘、比丘尼。那些人受了菩薩戒,卻忘失菩提心,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、學人天的,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、比丘尼。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,拿人家紅包,受人頂禮,這都是虛貪信施、濫膺恭敬。《楞嚴經》說:死了以後,更生十方阿鼻地獄。千萬億劫求出無期。當然,更不能「無解作師」,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、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,那你不能傳戒、不能講戒,不然,佛法無邊,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。
「一切皆失。墮三惡道中。二劫三劫。不聞父母三寶名字。」
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,時間長達二劫、三劫,「劫」可以去查佛學字典,之前在《無量壽經》講座當中都有講過。無論是大劫、小劫,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,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、不聞父母名字,聽不到佛法。因為人家要學佛,你卻給別人世間法。你以不淨法與人,你傳世間法給人家,錯告訴人家:「學佛就是把人做好、把五戒持好」。那你是忘失菩提心,所以不聞父母名字,不聞三寶名字。所謂父母就是「智度菩薩母。方便以為父。」乃至佛法僧三寶、覺正淨名稱,你都聽不到,生下來就是個棄嬰,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,永棄佛法邊外。在佛門中,是以智為母,以方便為父,「方便」就是修行的方法。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,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,你也得不到要旨,抓不到綱領,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。忘失菩提心,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,所以不可以犯。
「汝等一切諸菩薩。今學。當學。已學。如是十戒。應當學。敬心奉持。八萬威儀品當廣明。」
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,所以說:「應當學。」已受戒的,今學。未發心、未受戒的,當學。現在的菩薩是已學。如是十戒應當學,而且要敬心奉持,不要有一念暫忘。五祖弘忍大師講要「守本真心」。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,不落妄想當中。所以不應犯。
「八萬威儀品當廣明。」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,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,只來中土兩卷。是我們福報不夠,只能得知一點名相。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。
「佛告諸菩薩言。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。」
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。
很多人持菩薩戒、修菩薩戒,只在戒相上打轉,不了無作戒體、光明金剛寶戒。縱然受戒猶如未受,雖出家猶如在家。即使念佛,還是念念執著、念念貪取、念念攀緣,總是不能見性,不能成道。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,學佛不是越學越笨,而是要學般若。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,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,不動念,般若智慧自然發起,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。到時心空無住,自然朗然心通,見自本性。
講菩薩戒,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,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。十戒的戒相可以忘,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,此一戒即具一切戒,是佛法中戒藏,是波羅提木叉。若順此,名為解脫;若不順此,名為墮落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云:「能觀心性者。究竟解脫。不能觀者。究竟沉淪。」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,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。如果忘失,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,頂多生天,不能成佛。
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