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接著講「修學大乘」,修學大乘這四個字,就是直接告訴我們,你要修學大乘佛法,不要學一些不了義法,不要學一些外道法,或是世俗法,直接學習大乘,發大乘心,求出三界圓證菩提,這個是修學大乘。
那麼大乘裡面,最契眾生根器的無外乎淨土法門,而淨土法門之中四種念佛,與眾生最能相應的是「持名念佛」,佛號不能間斷,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提起正念,這個就是修學大乘,那麼修學大乘你還要了解大乘的經典,你還要了解大乘的道理,如何是心性,如何是實相,你要去了解,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戒經上講的這些戒律,你要去了解,什麼是大乘的戒律,什麼是大乘的行持,所以不是只有念佛就好,你還要持戒,你還要行六度萬行,這個都是修學大乘,你具備了這些基本的正知正見以後,要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剎修學大乘,所以說一切時都要修學大乘,一切處都要修學大乘,一切微細境界中都要修學大乘,在在處處不離大乘佛法、不離正念、不離彌陀,這個就是修學大乘,念念銷歸自性,時時不忘本心,這個就是修學大乘。
我們剛才講的這大乘導歸到淨土宗,你修學淨土宗,但是不能排斥其他宗派,不能排斥其他的用功方法,否則你就是修偏了,你修錯了,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受一非餘。魔所攝持。」你只執著「持名」才能究竟,其餘都不能究竟,那你沒有正知正見,沒有得到佛法的精髓,你是偏見,你自己修學大乘,你用持名的方式來念佛,不排斥其他的方法,不排斥人家持咒,不排斥人家讀經,這個才是正知正見,那麼只有念佛還不夠,還要廣修六度,廣發普賢的十願,要能斷貪瞋癡,能修戒定慧,這個都是修學大乘,要能受菩薩戒,能持菩薩戒,能夠念念不忘,不忘自己是大乘行人,這個是修學大乘;修學除了自己修學,再來勸他人修,不光勸人道的眾生修學大乘,也為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的眾生,你都勸他們修學大乘,將你修學大乘的功德,迴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心量,你要這樣學,這個才叫「真修」。
我們剛才講的這大乘導歸到淨土宗,你修學淨土宗,但是不能排斥其他宗派,不能排斥其他的用功方法,否則你就是修偏了,你修錯了,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受一非餘。魔所攝持。」你只執著「持名」才能究竟,其餘都不能究竟,那你沒有正知正見,沒有得到佛法的精髓,你是偏見,你自己修學大乘,你用持名的方式來念佛,不排斥其他的方法,不排斥人家持咒,不排斥人家讀經,這個才是正知正見,那麼只有念佛還不夠,還要廣修六度,廣發普賢的十願,要能斷貪瞋癡,能修戒定慧,這個都是修學大乘,要能受菩薩戒,能持菩薩戒,能夠念念不忘,不忘自己是大乘行人,這個是修學大乘;修學除了自己修學,再來勸他人修,不光勸人道的眾生修學大乘,也為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的眾生,你都勸他們修學大乘,將你修學大乘的功德,迴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心量,你要這樣學,這個才叫「真修」。
所以我們不光自己學,自己修學,還要勸別人修,勸人家來學習大乘佛法,你看到這些動物,你做超度法會,你都希望這些眾生一同來學大乘佛法,不管你看不看得到,你遇不遇得到,總是希望眾生學習大乘佛法,修學大乘佛法,所以說勸惡道的眾生修學大乘,能令惡道眾生出離惡道得生善處,乃至成佛;勸人天的眾生修學大乘,能令人天善法增上,乃至圓滿菩提;你勸二乘人修學大乘,讓他們能夠捨棄二乘,捨不了義行,令其到達無餘涅槃;你勸菩薩修學大乘,令他心心念念流入如來一乘覺海,成滿菩薩所發大願。所以說勸一切眾生都修學大乘,使眾生一生圓滿成佛,讓二乘人能棄捨小乘,讓菩薩能夠一超直入,所以我們要自己修學,也要同時勸一切眾生修學。自己修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微細境界當中,都要能夠不忘大乘佛法,不忘大乘戒律,不忘念佛,不忘正念;在一切的善行上都要銷歸自性,這個才是修學大乘。那麼勸他人,勸十法界的眾生,都能修學大乘,令一切眾生能夠圓成佛道,能夠永脫輪迴,所以這個是修學大乘的意思。
同修們自己要做,自己要學,還要了解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談的就是真如實相,談的就是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,所開出來的法門,教你念佛、教你持咒、教你持戒,種種的行持、種種的行儀,就是要你明心見性而已,就是這個目的,縱然你求生淨土也是為了要明心見性,因為明心見性才是真正的成佛,若不明心,念佛、持戒種種的善法是外道法,不是佛法,這是達摩祖師講的,達摩祖師得佛心印,乃至我們淨土宗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說,學佛念佛要是不能明心見性,要是不求圓成佛道,那麼這個念佛也都是枉然,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。
所以念佛、修學大乘佛法,最重要的是「明心見性」,那你要想要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,你必須得了解大乘佛法,你必須得清楚大乘佛法,所以不光是念佛,你還要讀誦大乘經典,你還要去聽聞解說,聽聞善知識解說大乘經典,那麼還要同時勸別人一起來修學,一起來了解大乘佛法,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大乘佛法,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我們這裡學習大乘佛法,所以這個需要靠大家去推廣,靠大家一同來護持。以上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「修學大乘」,希望你們回去能仔細聽,因為範圍非常地廣,境界非常地微細,希望能夠仔細聽、仔細思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