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品第一
第一講
第二講
第三講
第四講
第五講
第六講
第七講
妙法蓮華經今解
悟顯法師 講述
序品第一
第一講
《妙法蓮華經》,請掀開經本,看目錄的部分。
要講經前,依照慣例,也是規矩,我們講五重玄義。這部經是天台宗很重要的經典,當然不光只是天台宗,它是如來一代時教相當重要的一部經,我們用五重玄義,為大家先做個介紹及概要,讓你能夠大概了解這部《法華經》。
「五重玄義」也就是有五個大科,這五個大科,第一個是「釋名」,第二個是「辨體」,第三個是「明宗」,第四個是「論用」,第五個是「判教相」。
「釋名」就是解釋經名、介紹翻譯的人。「辨體」是告訴你,這部經以什麼作為「根本」,以什麼為「體」,也就是「依什麼而說」的,所以叫辨體。再來,知道「本經體性」以後,要明白本經的「宗旨」,要跟你講明這部經是什麼宗旨,所以是「明宗」。那麼,宗旨既然知道了,我們在這部經可以得到什麼好處、利益,那就是第四個「論用」。知道這部經的力用之後,你要曉得這個「用」到底究不究竟?所以就有第五個「判教相」。看本經屬於佛陀一代時教當中,是屬於何「教」?有的是「不了義」的;有的是「大乘通教」的,「通」教是通大、小乘;有的是「大乘別教」,「別」教就是有別於小乘教,還有一個「大乘圓教」,「圓」教就是圓滿的大乘佛教,講的是不歷次第,即身成佛。在佛門天台宗裡面,常用乳製品來形容一代時教,先是生乳,再來是酪、生酥、熟酥以及醍醐,以此來作為分判,讓大家能夠清楚。
那《法華經》者,是法喻立名,它的經題含有兩個,是依「法」跟「喻」,來作為立題,屬「法喻立題」。此經以實相為體,是以一乘因果為它的宗旨,斷疑生信是本經的作用。讓你知道眾生都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當作佛,在教相上它是以無上醍醐為教相。簡單講《法華經》的五重玄義。
再回到最前面「釋名」,解釋《法華經》這部經的經名。它是什麼意思?妙法的「妙」就是指我們的真心本性,從心顯現一切諸法,所以叫妙法,叫做妙法。以蓮花作為比喻,所以叫《妙法蓮華經》,世出世間的因果都不離真心本性,看這部經,你就可以知道,而且真如自性人人本有,本來就如是清淨,不假修成。不像外道、二乘,「外道」他要求個寂靜,「二乘」要取個涅槃,都是有取、有著,不了自性,都是不如法。所以佛陀出世,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:眾生本有如來智慧德相。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都圓圓滿滿,沒有絲毫欠缺。你不要害怕你現在業障很重,你不要害怕你煩惱習氣可能斷不掉,這些想法才是業障中的業障。你把這業障給消掉,把疑心給斷掉,你相信自己自心本自清淨,你就得到這部妙法的利益了。
那為什麼取「蓮花」呢?是取因果同時。「蓮花」是花跟果同時,蓮花開的時候當中有蓮子,就是告訴你,現在即使在凡夫地,你發心作佛,你的真心本性、真如自性跟果地上是完全相同,所以說始覺合本覺即是究竟覺。你現在是開始覺悟了,這始覺之心跟本覺之理沒有差別,所以是因跟果同時,這個道理你要懂。所以取蓮花作比喻,蓮花代表在染而不染,所以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、「生死即涅槃」,這部經講的是一乘了義,不是二乘、不是人天乘。我跟你講,二乘跟人天乘都是不了義法,你不用學。這部《法華經》裡面,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得一清二楚,「十方佛土中,只有一乘法,沒有二乘」,如果你不曉得這個道理,你不是佛弟子,即使你出家,你是假和尚。像很多同修都受了菩薩戒,你不懂得這道理,你行菩薩道,你行得不圓滿,這都是法華經上佛親口所說的道理。所以你要知道,十方國土中,就只有一乘法。釋迦牟尼佛出世就為了講一乘了義,沒有別的目的。《法華經》為什麼稱為最殊勝的經典,稱為「經中之王」,就是世尊在此經中把他的本懷,和盤托出。憨山大師說:「不讀《楞嚴》,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;不讀《法華》,不知如來徹底救世之悲心。」不讀《法華經》,你不了解如來的用心、他的慈悲心,但是只要你細讀《法華經》,你就可以看得到,如來救度眾生的悲心。尤其是在現代,處處邪師說法,真是比恆河的沙還多,一個不小心學錯,你就萬劫不復,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就完全喪失掉了。所以我們講這部《法華經》,讓你知道世尊出世到底是為了做什麼?讓所有的學佛人知道,佛法的核心是什麼?最重要的部分你要能夠曉得,其他的都是枝葉。所以說《華嚴經》是根本法輪,《法華經》是攝末歸本法輪,中間那些三藏十二部統統都是枝葉,不管是律宗的經典、禪宗的、教下的經典統統都是枝葉,只有《華嚴經》跟《法華經》堪稱根本,由此可見這部經的重要性。你這一輩子能看到《法華經》,都是不可思議的善根,何況你能親自聽聞,尤其是在末法,世尊講:「能說法人。亦難開示。堅固深信。時亦難遭。」能講的人不容易,能聽的人更不容易,所以你要珍惜自己的善根,要把握這短短的時間,聽經不要中斷、不要缺課,要發菩提心接受釋迦牟尼佛給你的授記。以上是簡單跟你講《法華經》的經題。
這部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是四大翻經師之一,苻秦的國主苻堅知道在西域龜茲國有一位高僧叫鳩摩羅什,所以特別從長安起鐵甲兵七萬,命呂光為大將前往迎請。軍隊到達龜茲國,把龜茲國團團圍住,國王沒有辦法,如果不交出羅什大師,那必然生靈塗炭。羅什大師知道了,就跟著他來到中國。當他到達中國的時候已經改朝換代了,就是姚秦的時代。
羅什大師帶來了很多經典,就在姚興的逍遙園(在秦嶺南麓,圭峰之下,也就是現在陝西戶縣的草堂寺),這草堂寺在逍遙園,大師就在那裡翻譯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在現代《法華經》總共有三個版本,我們選擇的是羅什大師的版本,因為這個版本流通最廣,大家讀起來也易持易記,可見羅什大師翻譯得非常地好。他翻的經典沒有任何問題,怎麼證明呢?在他往生以後,他的舍利塔前生出蓮花,大眾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會有蓮花?就開塔一看,原來是大師舌根生出蓮花,這就是中國人講口吐蓮花,你讀《法華經》就是口吐蓮花,你講說正法,就是口吐蓮花,正法當然是指一乘了義,從這個瑞相我們就知道法華經不可思議。鳩摩羅什大師不是凡夫,他是七佛譯經師,也就是過去七佛,他都幫世尊翻譯經典,所以他翻的經相當地如法,而且能夠流通得非常廣,這是羅什大師的功德。又有一件事情,可證明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,都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的地方。
在中國唐朝的時候,終南山有位道宣律師,是專門修持戒律的;因為他持戒精進,感應了天人給他送飯,他所吃的飯是天上的人給他送飯吃。有一天,道宣律師因為年老,走路就跌倒了,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,就來把他扶住了。他一看,是天人來護持他,就問:「為什麼世間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,那是什麼道理呢?」天人就對道宣律師說:「鳩摩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—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由他來翻譯—因為他生生世世都發願:『有佛出世,我就要來翻譯經典!』從過去七佛到現在,都是他翻譯經典;也因為這樣,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,一點錯誤都沒有。」
過去七佛是哪七位呢?第一位是毗婆尸佛,第二是尸棄佛,第三毗舍浮佛,第四是拘留孫佛,第五拘那含牟尼佛,第六是迦葉佛,第七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。由這一點證明,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是完全正確。以上是簡單介紹經題跟人題。
再來,第二個:辨體。也就是說明本經的體性,本經是以實相為體。實際上,小乘經是以「生滅六識」作為染淨的根本,大乘所講的是以「不生滅佛性」作為根本,所以大乘經典以實相為體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離經一字。即為魔說。」這個「經」就是指「真如實相」,離開真如實相,這些經典都是魔說,都不如法,不光是指佛經,包括現代講經的人,如果他不講實相、不講真如實際,只給你講一些心靈上的小語,講一些人天乘似是而非的觀念,或是掛著講大乘,其實內容是退回人天乘的,這些講場都是不如法、都屬於是魔說,這種講演、座談在現代是非常地多,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據我們觀察:還是因為這些講經的人他本身不用功、不上進。來學佛的人自身好簡便,不願意聽「五重玄義」、不願意聽「十門開啟」,所以他就掌握不到聽佛經典究竟該學什麼?佛陀是依什麼來講經?終歸是自己害了自己,也沒有辦法去責怪別人。現代很多講經的人不會五重玄義,但這卻又是講經者的必修課程,當一部經來,應判屬何教?講經的人一眼就要能夠看穿,不可以不定、不可以懷疑。你學佛要有正知正見,你對五重玄義要能夠了解,不然人家拿一部偽經給你,像現在常看到的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,這部經就是偽經,一般的學佛人不曉得,因為他看不出來,以為它講的是孝順,實際上它是在毀謗出家人,它不教出離。那部偽經裡面描述那些阿羅漢還一把鼻涕、一把眼淚,要知道,阿羅漢是離染著、離了欲想,如果連世間的愛欲都斷不掉,怎麼可能證阿羅漢!
佛陀要入涅槃時,只有阿難尊者在傷心難過,為什麼?因為阿難尊者沒證阿羅漢,阿羅漢已經離了世間的五欲六塵,遇到世間人認為會傷心的事情,他只是知道,但他不會心隨境轉。
所以就曉得,你們現在看到的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是偽經,那個不可以看。那為什麼很多人他沒有辦法揀別?就是因為他對於經典不了解,只是人云亦云。自己沒有辦法辨別,佛法講的是什麼,聽到講孝道,就跟著唱和。佛法不是講世間法,如果佛法是講世間法,那你學世間法就好了,不用來學佛。佛法是教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,教你明心見性之法,不是講世間孝順這些事情,所以《大智度論》講:「外道相善。亂菩薩法。」外道都會講一些好像是五戒十善的事情,來遮蓋大乘佛法。現在很多出家人包括講經的、講戒的,很多都變質,很多都退轉了,什麼原因呢?就是他對於經典不了解,對於心性不了解,所以他後來就退轉了。還有一些他是被名聞利養給度走了,常常做法會收錢,受恭敬禮拜,他就迷惑顛倒,就以為自己好像真能超度眾生,其實這些都是「我相」太重了,才有這種錯覺。那你們的「我相」在哪裡呢?你們的「我相」就是你們著相的地方,你看到他出家的形象,你就以為他是個出家人,這就是你們著相的地方。眾生怎麼著相呢?就在這裡著相。
你看他穿著袈裟,但是你還要仔細看他講經的內容,他說法的內容是什麼?不是穿著袈裟的,他就一定等於是出家人。你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教人離欲,自己是不是用功修行?這才是一個出家人基本的標準。他如果真的是這樣用功精進修道,不論他有沒有修證,你供養他都有功德,相反地,他不用功不精進,專營世務,你供養他沒有絲毫的功德,因為他不是出家人,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著相,要能離相。
實相者,以「空寂」為體,你一著相,即使你以為你解了實相,其實你還是著相,所以心要空,縱然解了,也不存絲毫的知解,這才是真正解得。所以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,以此實相為體,你修行必然能夠達到究竟,不然你會變成外道、二乘,或是沒有達到圓滿的修證。
所以講經是不是依實相而說,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不是依實相而說,他所說的這些內容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一律視為魔說、外道說。你不用管他的名氣,你不用管他的形象,你不用學、你不用供養他,這一點很重要,你要懂得這一點,你就能保護自己的善根。這是講這部經以實相為體。
再來是「明宗」,本經以一乘因果為宗,什麼叫「一乘因果」?第一個、一乘就不是凡小,「一」則不二,「一」者就是一心,一心之乘,所以叫做「一乘」。「乘」就是什麼?能夠乘載你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,以一心之理而乘,講的是頓證,所以這部妙法蓮華經,就是告訴你「因果同時」,讓你知道眾生身中就有佛性,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:「知一切法即心自性。成就慧身不由他悟。」這就是一乘因果,這是本經的宗旨。眾生都有不生滅性,縱然你現在迷惑顛倒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地非常厲害,你業障再重,你福報再淺、再小,都有佛性,你只是迷失本來,才妄認無明妄想、老死等等,以為是自身、自心之相。實際上,「十二因緣當下本空,無明本自非有」,就像你作夢的境界一樣,這個夢境不是實有的,你在夢中種種境界,無論是苦、是樂,仍舊都是幻化,但眾生就是不曉得,所以把夢境當作真實的,認妄為真,在夢中又再作夢,作好多個夢,幻現出十法界。
一旦夢醒,這十法界當下頓消,誠如永嘉大師所說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。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所以,一切世間的現象都是虛妄相,你不用在這裡當作實有。有人在問:「那怎麼把它化空?」我問他:「你作夢的時候,一覺醒來,還需要化空嗎?」說個「把夢境化空」,只是你不覺而已,不覺,你就跟著境界走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若能轉物。則同如來。」如果被物轉,那就變成凡夫。無論是如來、無論是凡夫,只是名字之差別而已,一個叫如來、一個叫凡夫。真如佛性沒有所謂的顛倒與覺悟,所以叫「如如」。這就是所講的一乘因果,也就是這一部經的宗旨。
第四是「論用」,是「斷疑生信」為用,這一部經能夠斷眾生無始的疑惑,直指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斷除「二乘不能成佛」的疑惑,斷除「女人不能成佛」的疑惑,能斷你對於佛法當中種種的疑惑,能對於大乘生無上的信解。對佛法除了「信」,還要有「解」,現代人只信,只信不解就叫「迷信」;只解不信那叫「邪見」。為什麼他解了卻不信?因為現代有很多搞文字、做研究報告的,他對於佛法名相很會說、很會講道理,但對於佛所說的真理他不信,心裡不信,他就不願意轉,來到佛門,他就只說一些滑頭話,講一些相似語,那就不是真正信解之人。相信這種人,你們在佛門裡面看得很多。我們是看得更多了,有的學佛幾十年的,他能解佛經,可是他不信佛經,真信了,他就會老實,就會想修行、想轉變。
很多人他是能信,可是他不解,所以人云亦云,都是以「人」為師,不是以「法」為師。我們告訴你要「以法為師」,這才叫做真解真信。你以人為師,你相信這個人,那是沒有用的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「以法為師」,用四依法作為我們的依止:依法不依人;依義不依語;依了義不依不了義;依般若智慧,不依妄想情識。你這樣信解才是有根有本。所謂「斷疑生信」,是說這一部經,能斷除你對於佛法的種種疑惑。你想到你自己業障重:也結過婚、有小孩,之前也殺過生,甚至有些有墮胎拿過小孩種種的業障;或是持戒沒有持好,有犯戒的、破戒的,你心中對於這些事情很罣礙,起種種懷疑,不曉得能不能成佛?這些問題在這一部經中統統為你消除。甚至,在小乘經裡面講的:一闡提、阿顛迦是不能成佛;女身也不能成佛的情況,在這裡佛統統為你消除。
所以《法華經》稱為「經中之王」,在四十九年當中,最尊、最勝無過其上。有些人想:《華嚴經》也是「經中之王」。但是我告訴你:《華嚴經》,你沒有本事參加。雖然是「王」,可是你遇不到。佛教裡有一句話講:「饑逢王膳不能餐。」意思是:你肚子很餓,快要餓死了,可是你遇到國王的膳食,你沒辦法吃。《華嚴經》,凡夫與二乘絕分,而且如來是住在自受用境界當中說的,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些大阿羅漢都沒有參加。唯獨《法華經》,是化身釋迦牟尼佛,為此地的眾生開演,所以堪稱「經中之王」,一乘了義,殊勝中最為殊勝,難得中最為難得。所以你要能夠慶幸,要能夠相信,不要懷疑。這一部經作用是斷疑生信。那至於內容呢?到裡面你就體會得到。
最後是「判教相」,此經是以「無上醍醐」為教相。天台宗的祖師把如來一代時教,分為五個段落,所謂的:「生乳」,生乳就比喻作「華嚴時」;再來是「酪」,就是「阿含時」;再來是「生酥」,就是「方等時」;再來「熟酥」,就是「般若時」;最後「無上醍醐」,就是「法華、涅槃時」。印度有很多的乳製品,乳製品不斷地提煉,到最後,最上等的乳製品就是醍醐。那為什麼把「華嚴」比喻叫生乳呢?生乳,就是生的牛奶,一般小孩沒辦法吃,是把我們比喻作小孩。小朋友生下來,你讓他喝生牛奶,他沒有辦法喝,喝了他會感到不舒服。就像這裡的眾生,一開始跟你講《華嚴經》,說你就是佛,這邊的人沒有辦法接受,所以權開方便,跟你講阿含、講方等經典、講般若經典,最後跟你講法華。等於是不斷地提煉你的善根,不斷地淘汰,一直到法華涅槃時,方能稱如來的本懷,宣說一乘了義,所以判為無上醍醐。
以上簡單講五重玄義,那你對於這部經就大概能夠知道。這部經,一樣按照科判分為三大部分:請看經本目錄的部分,倒數第三行〈序品第一〉,這序品,第一品就是「序分」,是這一部經發起的「由序、因由」,說明佛為什麼講這部經。在序分裡面可以看到,佛是什麼樣的因緣來說,這是序分,在第十五頁的地方,是講〈序品〉。再來,從〈方便品第二〉,第二品是〈方便品〉,一直到經本的第四百六十八頁〈普賢勸發品〉,這部分都算是「正宗分」;末後是「流通分」,從第四百七十八頁的倒數第四行「佛說是經時。普賢等諸菩薩。」至末後「作禮而去。」結束,只有一小段而已,祖師判為流通分,這就是經開三分。
在經開三分當中,正宗分裡又開了四個,所謂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這四個大科。看目錄,從〈方便品〉一直到〈法師品第十〉,是「開」佛知見。〈見寶塔品第十一品〉是「示」佛知見。從〈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〉一直到〈囑累品第二十二〉是「悟」佛知見。最後〈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〉一直到〈普賢勸發品〉,在流通分之前的,都算是「入」佛知見。
以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搭配清涼國師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來看,「開、示」為信、解;後面「悟、入」為行、證。這是從經典開三分中的「正宗分」裡面,再開為四個大科,從目錄這樣跟你講,你就非常地清楚了。這是依祖師大德所教,為你分判這一部《法華經》。在講經的正科班當中,專業的說法叫「分科判教」。大科知道就可以了,小科就不必再說了。
接下來請看經本第十五頁,〈序品第一〉。
如是我聞。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。
這是一小段。
「如是我聞。」很簡單:如是《法華經》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。「師資道合」之時,稱為「一時」,也就是根器成熟時。經歷世尊四十九年的淘汰,到法華會上,眾生的根器成熟,所以稱為「一時」。
「佛住王舍城。」這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,佛在王舍城中的靈鷲山,在這裡宣講。「如是我聞。……。」這部分,就含著六種成就,我們之前在講《無量壽經》玄義的時候,就有跟大家講過「六種成就」,哪六種呢?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眾這六種。「如是」這二字是信成就;「我聞」就是聞成就;「一時」就是時成就;「佛」就是主成就;「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」是所謂的處成就;後面經文的「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」等等的,這是所謂的眾成就。
所謂「法不孤起。仗緣乃生。」法不孤起,要種種的因緣,才能夠成就這個法華盛會。所以法華盛會,千載難逢,世尊講,你能聽聞《法華經》,就如同優曇花,這優曇花三千年才開一次。你能聽聞法華,能歡喜讚歎,能不生絲毫的疑惑。釋迦牟尼佛講:「是人甚希有。過於優曇華。」你比優曇花還殊勝、還尊貴啊!能夠前來聽《法華經》講座,或是能夠聽聞《法華經》,你們的善根都是不可思議。你發心前來現場聽經,這個功德不一樣,在網路上聽,那是輾轉聽,功德就沒有現場這麼大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但是,只要能夠聽聞到,這功德就都不算小了。即使輾轉至第五十個人聽聞《法華經》,這功德也勝過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成就阿羅漢果!所以你要珍惜這宣講《法華經》的機緣,這幾天你都要來,不要放逸、不要懈怠、不要嫌遠,要來種這大善根。
《法華經》已經開講,你能夠得遇法華的盛會,你就不是五千退席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那些不能來的,沒有因緣來的,甚至不願意聽的,那些人福報確實不足;還有毀謗的,那就是五千退席的人了。你聽聞之後,你要能夠直下信受,才算是真得遇法華盛會。你不要認為現在的科技發達,在遠方也可以透過網路聽經,那叫「輾轉聽聞」,不是真正來到我們道場聽經,這功德確實是有差別的,而且應該說是「差得不少」。
講到「如是我聞」,從前祖師大德對「如是」這兩個字,一定大大解釋一番,那麼我們就把它省略掉,詳細義趣你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,簡單講「如是」的意思就是諸法實相。「我聞」,就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。你現在在這裡聽聞,也等同聽釋迦牟尼佛所說,因為這一部經是世尊所說。那麼從「聞」,你要能夠發聞、思、修三慧,聞而思,思而修,這三慧,這三個沒有先後、沒有間斷。聽聞,要馬上能夠隨文入觀,隨文入觀要能夠體會到如來的智慧,這智慧不是只有如來有,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。有的人聽經,他只修定而已,「定」還不夠,還要講「聞、思、修」三慧。「我聞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「一時」就是你深信大乘之時。對於大家來說,這一時就是深信大乘之時。「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」是大乘法生時,能諦信法華之時,如來就現於自心王舍城靈鷲山中,為眾生說法。所以智者大師讀《法華經》,入法華三昧,親見法華一會,儼然未散。因為都是自心所現之相,沒有心外之法,所以就可以證明我們所說的是符合實相之理,祖師也是這樣親證的。你現在能深信,能夠不懷疑、不生疑謗,就是親自到了法華會上,世尊會為眾生授記。這《法華經》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宣說,過去古佛也如同今佛一樣宣說《法華經》,未來彌勒菩薩乃至賢劫千佛,都會說《法華經》,這是通三世的。這在〈序品〉裡面就可以看得到。
下面講的:
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
這是講,來參加的大比丘,有一萬兩千人,這在佛經裡面算是大法會。像你們現在看到有人去辦所謂的「大法會」,敲敲打打、哼哼唱唱的,那個不叫法會,真正的法會是講經,尤其是講大乘經的,才稱為「大法會」。因為取它的意思是「大乘」,所以叫大法會。不是指人很多、場地很大在那裡敲敲打打、哼哼唱唱的,那個不叫法會。
所以我們道場是大道場,講的是大乘,所以叫大道。不是場子很大、廟子很大,現在有的廟子蓋很大,但裡面沒有道,都是想辦法用各種名目挖信眾的錢,根本沒有給你出離生死之法。當然,也是你們沒有求道的心,如果眾生有求道的心,做居士有求道的心,佛法也不會變質。
所以你就要知道,自己要用功,要向上努力、精進,不要總是想學一些方便的、簡單的。在法華會上沒有方便、沒有簡單,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開近顯遠。所謂「開近顯遠」,開「近」就是講它的「跡」,它所示現的現象,叫跡;顯「遠」是說它的遠地、它的「本」,也就是顯示會中的阿羅漢,他們遠地(因地)是什麼佛再來,這顯示眾生遠地就是如來。
所以只要能見到佛,你或是合掌或是低頭,或是稱一聲「南無佛」就皆已成佛道,意思是:就都已經開啟了自心本具的佛性。所以這部經不可思議,你能夠聽聞,確實是難得。經中「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」,是說:與會的都是大比丘,都是聖賢僧。
下面:
皆是阿羅漢。諸漏已盡。無復煩惱。逮得己利。盡諸有結。心得自在。
這是講阿羅漢。
有些人就會懷疑,他說:這一部經,明明是一乘,怎麼會前面先標阿羅漢?其實,正是因為標阿羅漢,才顯示它一乘。什麼原因呢?這些阿羅漢都迴小向大,像舍利弗、大迦葉等等的這些弟子,都迴小向大,他們知道自己從前所學的小乘,都是不如法、都是不了義的。所以後面舍利弗、大迦葉才感嘆,他今天聽聞《法華經》,才知道佛法是什麼,他才感覺到自己是真正佛弟子。這就表示:不學《法華經》、不學一乘了義,就不是佛弟子。像大迦葉是小乘上座部的上首,他也在法華會上。
現在有很多穿著小乘衣服,看似學小乘法的人,說話時總是有意地在言詞上毀謗大乘,或誤導一些原本學大乘的初學人,退轉去學小乘,這類假小乘人都是魔子魔孫。你不要看他表面掛「原始佛教、原始四聖諦或原始……」,我可以給你肯定,其實那些都是魔子魔孫。為什麼?因為連小乘他們的祖師都已經迴小向大了,他還不願意跟隨,他這就叫「背師叛道」。
所以凡是你聽到有出家人叫你不要學大乘,要學小乘才原始、學小乘才有根本,這些人都屬背師叛道者。我們用《法華經》就可以作證明。你看法華會上,舍利弗、目犍連等等這些弟子們,當初都是學小乘法。連翻譯經典的羅什大師,當初也是學小乘,後來聽聞大乘佛法,反回去度他小乘的和尚,羅什大師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跟他辯論,他的小乘和尚終於回心轉意,反拜羅什大師作和尚,他說:「我是你小乘的和尚,你是我大乘的和尚」。
所以翻譯經典的人,當初也是學小乘的,後來連他都迴小向大。可見這一部經,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非常地殊勝。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經中有講到這些大阿羅漢,標阿羅漢是因為這些阿羅漢都是迴小向大,而且這些阿羅漢都是小乘的論師,都是小乘人的祖師,算祖師中的祖師。他們知道自己以前所學的,不是真正究竟,所以統統都放下,都迴小向大。你不要看現在外面有些人說他們是什麼原始佛教等等的,甚至有人用世間心理學,充當小乘法在教你,我告訴你:那些都是外道,都是背師叛道的人。我給你講得很明白,你不要去學小乘,學小乘你沒有辦法成佛,只有學大乘經才能成佛,大乘經裡面才有「授記作佛」這件事。
怎麼知道的呢?舍利弗在法華會上就疑惑了,他說:世尊從來沒有說我們可以成佛啊!當今世上學小乘的這些人,哪一個人有像舍利弗這麼厲害?連這麼厲害的人,佛都沒為他授記,直到舍利弗迴小向大,深信大乘,佛才為他授記,說舍利弗將來,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成佛,叫「華光如來」。到後面經文大家就知道,千二百弟子皆蒙佛授記。所以學小乘不能成佛,這是可以肯定的,不光女眾不能成佛,男眾也不能成佛。既然是不能成佛的法,怎麼能作為成佛的基礎!所以釋迦牟尼佛說:那是方便說,不能達到究竟的,小乘法沒有辦法究竟,唯有迴小向大,才能成就。直接學大乘,不光你學佛能成就,連「阿顛迦」,這阿顛迦就是沒善根的、斷善根的,即使毀佛、害佛的、謗佛的,連提婆達多這種人,聽聞大乘佛法也都能成佛;畜生女、龍女,乃至蜎飛蠕動都能成佛,所以這部經稱為「成佛的法華」。你要學小乘、學人天乘,那是絕對不能成就,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倒說經律的人,他是在欺騙你,你要信佛所說。
我們講經,依佛所說、依經典所說、依了義所說、依第一義所說,你要能夠斷疑生信。你今天來到這法華盛會,一定要諦信不疑,你非大乘不學,只願意學大乘,不願意學小乘。釋迦牟尼佛說:那你真正是法器,在後面經文就有講到,什麼的人堪受法華呢?就是「非大乘不學」的,只願學大乘,但是他不排斥小乘。你不要認為學了大乘就一定要排斥小乘,不是喔。有一些善根不夠的,即使為他講一些小乘,也是要攝歸進大乘。只是小乘法確實不究竟,不能成就佛道。佛在法華會上「開權顯實」就告訴你:小乘法統統都是方便說,只為顯示一乘實教,也就是「真實之教」,釋迦牟尼佛出世要說什麼?佛就是要讓眾生學一乘法。而且不光釋迦牟尼佛出世說一乘,佛佛都如是說。看〈序品〉就知道,來參加的都是阿羅漢。這些阿羅漢「諸漏已盡。無復煩惱。」他們的斷證在阿羅漢,三界中的見、思二惑,全部都斷除,沒有任何的煩惱,所以叫「諸漏已盡。無復煩惱。」「漏」就是煩惱。因為煩惱會漏掉你的功德,所以稱為漏。「漏」已經沒有,就是煩惱都沒有了,所以他成就阿羅漢。下面講:「逮得己利」自己已經煩惱斷盡了,「自利」已經得到了,「盡諸有結。心得自在。」所有的結使:五利使、五鈍使,全部都沒有了,所以他心得自在,這是讚歎阿羅漢。這在經教裡面叫「歎德」,讚歎他們的德行,顯示他們修證的位次,叫「顯位歎德」,讚歎這些大阿羅漢的德行以及他的修證。
下面講:
其名曰。阿若憍陳如。摩訶迦葉。優樓頻螺迦葉。伽耶迦葉。那提迦葉。舍利弗。大目犍連。摩訶迦旃延。阿㝹樓馱。劫賓那。憍梵波提。離婆多。畢陵伽婆蹉。薄拘羅。摩訶拘絺羅。難陀。孫陀羅難陀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須菩提。阿難。羅睺羅。如是眾所知識。大阿羅漢等。
這是舉幾位上首來作代表,「上首」除了有「代表」的意思以外,還有一個就是「模範」,像現代人講的模範生。在阿羅漢裡面,他們的道業精進,堪為眾中的模範,所以稱為上首的阿羅漢。憍陳如尊者,在佛門裡面代表「得度第一」,憍陳如尊者過去生中就是《金剛經》中所說的「歌利王」,歌利翻成中文叫做惡王,他污蔑忍辱仙人引誘宮女嬪妃,並且用節節支解來殘酷迫害仙人,也就是把身體割成一一小段。但是世尊心安如海,冤親普度,不但沒有起瞋心,還發願要度歌利王,就是這個歌利王成為第一個得度的弟子,並在弟子中列為得度第一。這是當機眾,代表這一部經,給你的是得度第一之法。阿若憍陳如翻作中文叫「知本際」,他在佛陀的座下是第一個得度的,他是怎麼得度的呢?「知本際」才能得度,如果不知本際,不能得度。現在有些人學佛修行,他覺得自己發了神通了,或是能夠看到什麼,或是翻開經典能夠有無量的意思湧出,他就覺得他得度了。實際上他有沒有見性?他有沒有了生脫死?沒有!因為對於真如實際,他不了解;他對於眾生本具的佛性,茫然無知,甚至還在通靈、通鬼神、預言災難,口中喜歡講些吉凶禍福之事,瞎說哪一個人是某某佛再來,哪一個又是菩薩再來,喜歡講這種話的,那些都不是真正得度。阿若憍陳如尊者告訴我們,什麼叫做真正「得度」,是叫「解本際」:能解了諸法實相。解本際才叫得度。
那第二個呢?「摩訶迦葉」,是傳佛心印的傳人。
摩訶迦葉翻作中文叫大飲光,名畢缽羅,他的父母祈禱此樹而得生子故以此為名,大迦葉尊者宿世為冶金師,與一貧女,這一個貧女即是紫金光比丘尼,他們用黃金莊嚴塔像。自那時以來,九十一劫,身常紫金光聚。金光晃耀,吞乎餘光,故名飲光。名字加以大者,揀別其餘迦葉,因為佛陀有許多弟子都叫迦葉。此尊者財富無量,看破出家,常行苦行,頭陀第一。梵語頭陀,此云抖擻,以十二行頭陀,抖擻塵勞煩惱。迦葉尊者年老,仍然不捨頭陀苦行;佛陀哀憫其年邁,勸令休息;迦葉尊者頭陀如故。世尊讚歎有頭陀行,佛法久住。此尊者未曾入滅,世尊囑付將佛陀的三衣傳與彌勒佛;現在雞足山行走,待彌勒佛出世,有緣者到中國雲南雞足山就能見到他。
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。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二品云:「梵王至靈山,以金色波羅華獻佛,拾身為座,請佛為眾生說法。世尊登座,拈華示眾,人天百萬,悉皆罔措。獨有金色頭陀,破顏微笑。世尊云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這就是「拈華微笑」的公案。世尊傳心於迦葉,為禪宗初祖,迦葉尊者再傳於阿難尊者,為二祖。在此經列為上首中,標舉大迦葉,代表此經傳佛心印,將佛心印傳授給我們。
第二講
《妙法蓮華經》第十五頁,經文倒數第一行。
其名曰。阿若憍陳如。摩訶迦葉。優樓頻螺迦葉。伽耶迦葉。那提迦葉。舍利弗。大目犍連。摩訶迦旃延。阿㝹樓馱。劫賓那。憍梵波提。離婆多。畢陵伽婆蹉。薄拘羅。摩訶拘絺羅。難陀。孫陀羅難陀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須菩提。阿難。羅睺羅。如是眾所知識。大阿羅漢等。
「優樓頻螺」翻作中文叫「木瓜林」。他跟伽耶迦葉、那提迦葉,三個是兄弟,也就是所謂的「三迦葉波」,就是這三位,他們本來也都是學外道,後來歸心佛法。優樓頻螺迦葉是「供養第一」。「伽耶迦葉」翻作中文叫做「城」,他是代表「教化第一」。「那提迦葉」翻作中文叫做「江」,代表「精進第一」。這三個無不都是顯示我們自性的功德,堪受供養,心無高下,用功精進,心不退轉,善化眾生,令出煩惱稠林,這都是性德功能。他們兄弟三個人,未出家前都是事火的外道;他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母,所以就專門恭敬火,向火叩頭頂禮來拜火。
在《瑞應經》上說,世尊成道後,觀察有緣的眾生,令因緣成熟者皆悉得度,從摩揭陀國出發,度化當時的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迦葉。世尊來到此,先向迦葉借宿在一處有毒龍的石室,並入火光三昧降伏毒龍,迦葉人等非常驚歎,隨後世尊便住在迦葉的石窟中,並觀察因緣現種種神通而度化之,最後三迦葉等一千名事火外道都皈依佛法出家,大家如果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《瑞應經》,裡面有完整的公案因緣。
舍利弗尊者翻作中文鶖鷺名優波提,初在母胎之時,已能寄辯母口。八歲登座,論勝十六大國論師,未出家前是刪闍耶外道大弟子,後來聽到馬勝比丘所念之無常偈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。」而捨外道與目犍連師兄弟,帶了二百名弟子在佛陀會下出家。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,代表「智慧第一」幫助佛陀傳法度生,其功至偉。
大目犍連尊者,大目犍連翻作中文叫「大採菽」,也叫「胡豆」—胡人的豆子。他們的名字有些是依住處立名,各有他的因緣,所以就不再多說。目犍連大家都曉得他是「神通第一」,舍利弗尊者是佛右面弟子。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。」尊者神通甚廣。例如舉一城釋迦族,上升梵天;外道移山,制之不動,止耆婆之車。焚得勝之殿及降服毒龍等等公案因緣。
佛門有一個公案叫做目連救母,目連就是這位尊者,目連尊者的母親雖然拜神,可是不信佛。並且還毀謗三寶、所以往生之後,就墮到地獄。目連尊者神通第一,他就遍觀世界,找他母親;一看,他母親因為毀謗三寶墮在地獄。看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,沒有飯吃;於是,他就托了一缽飯,給他母親送飯去。他母親因為貪欲重墮在焰口鬼,所以尊者給她的食物,她都無法食用,因為焰口鬼的喉嚨細得跟針一樣,口中又出火,所以一開口要吃飯食物就被燒掉了,根本無法進食。目連尊者雖然神通第一,但是神通敵不過業力,所以就向世尊請問,求釋迦牟尼佛救他的母親,世尊告訴他:「你母親因為毀謗三寶,罪業太重了!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,可以救得了。想救她,應該在七月十五,佛歡喜日、僧自恣日這一天,有很多聖者修行成就,你可以為你的母親供養這些聖人,用這個功德迴向超度。所以每年到了這一天,每一個寺廟都有盂蘭盆法會,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和現生的父母,這就是盂蘭盆法會的由來。
再來,摩訶迦旃延,這是文飾尊者,他是南天竺婆羅門族,曾為阿私陀仙的弟子,受師遺命而皈佛陀,代表「論議第一」。這一位尊者才藻詞華,縱橫善巧,讓外道無不悅服,所以稱為文飾尊者。有外道問:「惡人死後受苦,應當回還;死而不還,知無他世。」就是人死後受苦,苦報受完應當回還至人間,如不還到人間,就可以認為並無來生。答言:「如世罪人,被繫牢獄,寧得歸否?」尊者回答就像一個犯罪坐牢的人還能出來嗎?又問:「善人生天,何亦不歸?」外道又問那善人呢?尊者答言:「墮廁得出,肯再入否。」就是墮入茅坑被救出來,還肯再墮下去嗎?如是辯才,故稱為「論議第一」。
阿㝹樓馱,是無貧尊者,代表的是「天眼第一」,也就是阿那律陀,在過去世鬧飢荒的時候,他以恭敬心供養,施辟支佛一缽飯,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善報。世尊說法時,他常常在睡覺,佛呵斥他:「咄咄何為睡,螺螄蚌蛤類,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」於是尊者奮發精進用功,經七晝夜,他用功精進,勤奮不懈,後來眼睛看不到,雖然肉眼不見,但是佛教他「樂見照明金剛三昧」,使他不因眼根能觀見十方,觀三千大千世界,如觀掌中菴摩羅果,就好像看手中之物一樣,非常地清楚、非常地明白,這就是他心眼無障,得半頭天眼,代表的是天眼第一。
劫賓那,是房宿尊者,「知星宿第一」。「知星宿」就包括現在西洋算命、中國的算命。其實這些算命都是佛教的東西,在大藏經密教部的經典裡面都找得到,傳到中國就變成像一般的民間信仰。很多道教裡的經咒其實都是取自佛教的,包括作法的儀式,很多都是佛教密宗的儀式。那西洋的占星術怎麼來的呢?你們現在看到的天蠍座等等的這些星座,都是佛教裡面講的星宿。怎麼知道的呢,你到敦煌石刻裡面去,你就看得到,在一些變相圖裡,畫有一些星宿的圖案,那些都屬於密教部的,這點由敦煌石刻可以作為佐證、作為印證。你們現在看到的占星術是佛教的東西。那為什麼不提倡呢?它不是沒有效,但因為這些東西畢竟是世間法。
要抓得到學佛的宗旨,要能夠出離苦海,這些都是可以隨心轉變。你心能轉物,心不隨境轉,不隨習氣走,你的命自然就轉。很簡單,像你們現在坐在這裡聽經,你的命就轉變,跟俗人不一樣,你想想:要是你沒學佛,這個時候你在家幹嘛?你來聽經,現在就在轉變你的命運,你如果隨順世俗,隨自己的業力走,搞不好還發生什麼意外。這就是命不一樣!為什麼?因為你在家,就自然隨著你的習氣走。可是你來到了道場,你來學道,你就跟你世俗的業分開,所以你現在來聽經,就是在轉變命運,你學佛到道場共修就是在轉業。要是你沒有來聽這一場講座,你現在在家裡可能正看著電視,可能吃著晚餐,或是在盯著小孩的功課,也可能正在發脾氣等等的。所以你來佛門裡面修行,那就不一樣啊!
這裡講到「星宿」,若去過敦煌石窟,從裡面壁畫你就可以得到印證;像去過敦煌石窟的同修就曉得,他們的專家對於石窟內的狀況有很多疑惑都不能解。可是,如果你真正了解什麼是佛法,知道佛法是什麼,你對佛法有深入,一去看就知道了。它裡面就畫著十二星座的星象,當地的導遊也覺得很納悶、很奇怪,說為什麼有西洋的占星術在這敦煌石刻?照理來說這是外國的東西,實際上不是,這是佛教的東西。這一點是他們所謂的專家還沒發現,實際上,他們都只是我們講的:「外行的看熱鬧」,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法,所以都只是去看他們能理解的藝術部分,如果你真正了解佛法,內行的你,就可以看到門道:敦煌是一個閉關中心。他們是在那裡修行用功的,距離市區說遠不遠,說近不近,要補充食物糧食都非常方便,而且人煙罕至,也幾乎沒有戰亂,所以你就知道那個地方是好修行。而且在山洞裡面根本不會熱,甚至要是再仔細點研究,你會知道它裡面的建築方式及使用材料,很多都是依照佛經裡教的去建造,也就是密宗所謂的「壇場」,壇場的一些作工跟一般世俗的東西不一樣。所以你進到洞窟裡面感覺特別舒服,心容易安定下來,修行容易成就。你看它是一窟一窟的,那些很多都是用來閉關的,就像關房。所以在它的後山,有大概十幾個、二十個人居住的地方,可以護持這些修行人用餐,給他們送飯。一般人不懂,以為它只是石雕藝術。我跟他們的人講,我說:「真正要呈現藝術,應當在市區發展,怎麼會跑到這偏僻地方來雕刻。」它布局都像關房,可想而知,有很多石窟其實都是用來修行、成道的地方。再去看它的地理位置跟環境,這個道理就非常地清楚,這點基本的知識我在這裡講出來給大家了解,希望大家的錯誤觀念可以改一下。這是講房宿尊者—劫賓那。
再來,憍梵波提翻作中文叫「牛呞」,這位尊者是「受天供養第一」。牛呞尊者就是過去生毀謗佛教出家人,他笑阿羅漢誦經像牛吃草,那個老比丘跟他講:「我已經證阿羅漢了,你趕快懺悔,不然必墮三惡道。」尊者當時候馬上懺悔,雖當下懺悔,但還有餘報,這餘報就是五百世做牛,受業報盡投生為人,還有餘報,就是他的吃飯的時候嘴巴動作就像牛在吃東西,所以稱他牛呞尊者,人家看了也會笑他,所以佛就要他別待在人間,去天上受天供養,他代表的是受天供養第一,他不在這人間受供,因為他證阿羅漢,人家要是笑他,果報是非常地悽慘,所以佛讓他到天上去,受天供養。
離婆多—星宿尊者,又翻譯成中文名為假和合,他是父母祈禱星宿而生。在釋論裡有講到:尊者夜宿空亭,看到兩個鬼爭奪屍體,要尊者來評理,到底這個屍體是誰的。尊者心想無論說是誰的,都皆不免受害,所以據實而答。大鬼聽了非常憤怒,拔了尊者的手足而食,小鬼則取屍體手足補上。尊者因此而作觀想,究竟我現這個身是我的,還非是我的?若是我的身體,剛才明明被吃掉,而我此身盡是他人的身體;若非我的身體,為何有此身隨著我走?遇人即問:你見到我的身體嗎?舍利弗尊者說:這個人容易得度,他已經自知無我。就為離婆多尊者開示:這個身體本是他身,不屬於你。離婆多尊者在這裡悟到此身虛假和合,遂而證果,心不顛倒,代表的是「無倒亂第一」。
下一位,畢陵伽婆蹉—餘習尊者,生於舍衛城婆羅門家,尊者用功極為精進,即使風雨也持續用功,故稱「不避風雨第一」。稱他餘習尊者是因為他有一次要過恆河的時候,他叫恆河女神「小婢」,要她讓水不要流動,他要過河,可是因為對她口氣很不恭敬、很不禮貌,這恆河女神一狀就告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,釋迦牟尼佛要餘習尊者跟她懺悔,結果他還是叫她「小婢」,跟她懺悔。佛就要殑伽女神妳勿怪,這是他過去生五百世做婆羅門,「婆羅門」在印度是相當高貴的身分,所以驕慢的習氣很重,雖然學佛證果了,他傲慢的習氣還沒有除掉,所以稱他為「餘習尊者」。
再來是「薄拘羅」—善容尊者,代表「壽命第一」,因為容貌善好,所以稱為善容。他過去生持不殺生戒,所以得九十一劫不受貧夭,也就是不受短命的果報,又曾供養一位生病的僧人感得五種不死的果報,五種不死分別為火不能炮、湯不能煮、水不能淹、魚不能噬,刀不能割,這五樣名為「五不死」。所以常勸大家要吃素,不要殺生,你就不遭橫死的果報。因為善容尊者持不殺生戒,即使把他丟到水裡,也淹不死他,用火也煎不死,被魚吞了也沒死,魚叉插到魚腹也沒有把他插死,而且壽命非常地長,因為他有持不殺生戒的功德,他連殺生的念頭都不動,所以他得健康長壽,不遭橫死的果報。所謂「橫死」就是現代人講的發生意外。所以你想要健康長壽,你想要修行沒有障礙,你們一定要吃素。
學佛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吃素,你不要有太多的理由,總說這也沒辦法,那也沒辦法。辦法是人想出來的,不管你身處何方,只要你肯做,就一定有辦法,所以我們要求佛弟子一定要吃素,受菩薩戒那更是要吃素,不然你非菩薩。你吃眾生的肉,就不是菩薩,菩薩是要度眾生的,不是吃眾生肉的,吃眾生肉的叫羅剎,你受的是菩薩戒,不是羅剎戒。菩薩戒的弟子也不煮葷腥,不幫人家買葷腥,你或許會覺得很不通人情,可是你顧「人情」就會造業,一旦造業,你自己就要受報,還會惱害眾生,也就是前面講的,你會遇到意外,遇到倒楣的事情。而且佛在經上講,你吃葷腥,修行不會成就,修什麼都一樣,絕對不會成佛。想要得禪定,也沒辦法得禪定;想要得三昧,也沒有辦法得三昧;念佛也不會得念佛三昧。
現在很多淨土宗的學人,為什麼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?他肯定是吃葷腥,他一定是犯了佛所制定的戒律,所以他念佛、修行不會成就,不會得三昧。學佛學幾十年還是迷惑顛倒,也就是現在人講的還是「很不像樣」,不像學佛人的樣子,就是因為他沒有遵守佛陀的教誡,回家去還煮葷腥給家裡面的人吃。有的人還講,那是戒場法師說可以的。那他不如法,說得不對,你不能聽,你要聽對的。他說得不對,他會下拔舌地獄,若他披著袈裟,會下袈裟地獄,這是他的果報。我告訴你,末法很多出家人都是整批整批下地獄的,為什麼呢?我們之前看佛經,覺得很不可思議,為什麼出家人會整批下地獄,原來都是講戒不如法、傳戒不如法、講經不如法,而且自己也沒好好修行用功,所以他的罪報無邊,而且又喜歡貪信眾的供養,希望人恭敬他,貢高我慢,犯錯了也不願意懺悔,難怪那些人都下三惡道。當然,你要清楚,不是每一個出家人都下三惡道,我們是講那些不守佛戒的、不願意學佛,又沒有在佛法上深入的出家眾。當然,在家眾也一樣,地獄門前僧道多,僧道只到門前,地獄門裡面在家眾更多,關的是在家人。所以你要清楚,不要認為我們只講出家人,出家人尚且這麼嚴重,何況是在家人!你在家你還不好好修,你以為你生在末法,是在家人易成就,「末法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」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。你在家裡動不動就是兒子、女兒或先生、太太,不然就是爸爸、媽媽、公公、婆婆,柴米油鹽等等這些事情。這還不含特例、意外的,你的兒女要是聽話,這一生還平安無事,要是叛逆一點,在外頭給你闖禍了,你自己就要擔心。這些事情擾亂你,讓你不能修道。你在公司,我們不講你賺大錢,就只吃飯糊口而已,你就要動多少腦筋,費多少心思,種種的雜務、種種的事情,讓你心一刻都不能停下來,你怎麼可能容易修行。那種話只是一些不想受戒律約束、不想受道場規矩約束的人,在那裡胡說的,他認為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。實際上,是要萬緣放下,不管在家出家,你到如法的道場修行,是這樣子才能成就。為什麼?因為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教他的弟子都住阿蘭若,連他的弟子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,都住阿蘭若,他們那麼好的根器,都住阿蘭若聽佛講經,或得三昧、或開悟、或得天眼通,或得法眼淨。「法眼淨」就是初果,他們都還要住在阿蘭若,何況你是末法的凡夫。所以,自己的腦筋要清楚,自己是什麼根器,俗話講「人貴自知。」自己根器不好,心容易散亂,對事情容易黏著,自己就要避開這些障道因緣,自己心裡要放下這很重要,關係到修行能不能成就,這部分是介紹善容尊者。
再來,摩訶拘絺羅,拘絺羅翻作中文叫「大膝蓋」,這是因他身體的特徵而立名。他是舍利弗的舅舅,平日與自己姊姊論議,怎麼說怎麼贏,但是自從他姊姊懷胎後,姊姊每次辯論必定勝利。所以他知道他姊姊胎中必懷著智者。自己掂量做弟弟講輸自己的姊姊,尚且是小事,將來做舅舅辯論輸給外甥,那豈不讓人笑話。所以他發奮,到南天竺國,讀四圍陀典非常精進,用功到沒有時間剪指甲,人們都稱他為長爪梵志,十六年後學成歸來,要與自己的外甥論議,但是他的外甥已經隨佛出家,即至佛所。他便前往世尊的住所與釋迦牟尼佛辯論。他跟世尊說,如果他贏了,便要舍利佛還俗回家不跟佛學,如果自己輸了便殺頭謝罪,釋迦牟尼佛答應他的條件,讓拘絺羅尊者先立論,拘絺羅立一切法都不受,佛就問他那你說的這句話你受不受呢?拘絺羅尊者心想,完了,如果說受,那就自語相違,說不受,那就與世間相違,兩頭俱墮,這下子要砍頭了,他便倉惶逃走,但心想大丈夫一言既出,怎可失信,於是回來,甘心殺頭,世尊告訴他,佛法中沒有辯論輸了殺頭這種事,你可以剃髮出家,尊者奉教,在佛法中用功精進,破除外道邪見,而後證得阿羅漢果。他代表的是「辯才第一」。
再來是難陀,是指《佛說放牛經》裡的難陀尊者,跟佛的親弟弟難陀不一樣,一般講難陀就是講放牛難陀,他是一個放牛的人,聽佛講經,在《放牛經》裡面開悟,佛教他怎麼成就,他證阿羅漢,代表的是「妙聲第一」,音聲很好。
下一位孫陀羅難陀,孫陀羅難陀就是佛的親弟弟,跟前面的那個難陀不一樣,一般做揀別加上孫陀羅,孫陀羅是他太太的名字。孫陀羅難陀,孫陀羅翻作中文叫「艷」是妻名。難陀翻成中文是「愛好」、「歡喜」,連著妻子為名。
他是四月九日出生,具足其三十相,在大眾中出現,常常被誤認為釋迦牟尼佛。可見這位尊者儀容善好,故稱為「儀容第一」。孫陀羅長得非常美麗,可以說是當時印度第一美女,所以難陀一見她就被她迷住了!釋迦牟尼佛看他弟弟的因緣成熟了,就想要度這個弟弟出家,於是佛設方便,到王宮裡化緣,看到弟弟來供養了,他就叫孫陀羅難陀,把飯菜送到祇桓精舍去,弟弟不願但又不敢違背佛的意思,只好硬著頭皮把供養送到祇桓精舍,一送去之後,佛就把他的頭給剃了要他出家,孫陀羅難陀雖然出了家但是整天想逃跑,於是世尊用神通帶他到到天上看天女,孫陀羅難陀看著天女,一看就著迷,於是就問天女:「這裡,誰是你們的主人啊?」天女說:「我們的主人是佛的弟弟,叫孫陀羅難陀,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修行。他等到這一生結束之後,將來就生到天堂;我們這一些天女,都是陪伴孫陀羅難陀的。」孫陀羅難陀這下高興了,心想有天上有這麼多的美女來陪伴著自己,這一定要發心修行!早就把孫陀羅給忘了,也不想孫陀羅,只想這一些天女了;於是回去就用功修行,求著生天。他用功修行,修了很多時候;佛看他不想孫陀羅了,就告訴他,天上你看過了,我帶你去看看地獄如何?於是就跟著佛到地獄去,在地獄中他看見,有一鍋油,這一鍋油很滿的,有兩個鬼在這地方看著這個油鍋,兩個鬼在那裡打瞌睡,孫陀羅難陀就問其中一個鬼,這油鍋是要給誰用的,鬼回答說:「到這油鍋受罪的人,離他到這裡來受罪的時間,還很遠。」他說:「因為佛有個弟弟,叫孫陀羅難陀,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了。他修天福,將來生天;等天福享盡的時候,他就要墮落,下到地獄,就到這個油鍋。」孫陀羅難陀一聽,嚇了一大跳,於是佛把他帶回來,就為他說法,尊者依教修行,而後證果。
再來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翻作中文叫「滿慈子」,是他父親的姓加母親的姓,這兩個人的小孩,所以叫「滿慈子」,尊者辯才無礙,常常為眾生說法,代表的是「說法第一」。
再來,須菩提,相信你們在《金剛經》裡面都有看過,須菩提翻作中文叫「空生」,空生代表的是「解空第一」。尊者一出生時,家裡裡所有的珠寶都空了,所以叫空生。他的父親著急了,去找一個算命的來算,算了之後「既善且吉」,非常吉祥,所以又名善吉。過了七天之後,他家裡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,又叫善現。
阿難,翻作中文叫「慶喜」,又可以翻成無染,是白飯王的兒子。佛是淨飯王的兒子,所以他是佛的堂弟。在佛成道日的時候出生。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,又聽見宮中生子,所以非常高興,認為今天大吉,是歡喜的日子,所以小孩就叫歡喜吧。阿難尊者隨佛到了天宮、龍宮,見到其中極美的婦女,都不會生喜愛的念頭,所以又稱為無染。阿難出家隨侍世尊二十五年,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,迦葉尊者也稱讚阿難: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」所以阿難尊者代表多聞第一。
羅睺羅,翻作中文叫「障礙」、「遮障」。因為他有閉覆的業障,他在母胎裡,六年才出生。為什麼會有這種障礙呢?因為羅睺羅的前生也是個修道人,自己在山洞裡修行。有一次打坐的時候,有一隻老鼠跑來跑去,擾亂他用功,想把牠打死,又不能犯殺戒。最後想了一個辦法,就拿一種帶刺的東西,把老鼠洞堵起來,這隻老鼠就被困在洞裡出不來。這樣經過了六天,才想到老鼠被困在洞裡,雖然不會擾亂我,不過在洞裡沒有東西吃,會被餓死的。心裡越想越不安,也就無法用功。於是就把帶刺的東西拿開,好讓老鼠出來。因為這個因緣,把老鼠堵在洞裡關了六天,致使今生投胎到他母親肚子裡時,被關了六年才生出來,所以才有閉覆之障。羅睺羅是密行第一,密行就是他修行時別人看不見,人家都以為他在玩耍,他出家時才九歲,跟大比丘一樣證了阿羅漢果。大家很奇怪,他只是個小孩,天天在玩耍,是怎麼修行證果的呢?佛就對大家說,他修行用功,你們不知道,這是密行,故稱為「密行第一」。
「如是等眾所知識,大阿羅漢等」,這裡是舉上首,代表的都是我們的性德,心性的功能。
下面:
復有學無學二千人。
學無學,「學」就是學人,實際上自稱學人,這個工夫都不簡單,是初果到三果的果位;「無學」是阿羅漢,是四果,無學位。這裡是講有學與無學二千人。
下面:
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。與眷屬六千人俱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。亦與眷屬俱。
摩訶波闍波提翻作中文叫「大愛道」,有一部經叫《大愛道比丘尼經》,這部經在家人都可以看;但出家人的戒—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在家人絕對不能看,看了以後必墮惡道,道安大師講「盜看出家戒等於五逆罪」,中國歷代的祖師都知道。近代有一些出家人不懂,認為在家人也可以看,沒什麼不行的。你若遇到這種出家人,你自己就要小心,他是妖魔鬼怪再來,他講一些模棱兩可的話,引誘你下三惡道、引誘你下無間地獄。出家戒律,在家人絕對不能看,不管是哪一位法師說的都一樣,這是佛門鐵的原則,不能改變。《大愛道比丘尼經》沒有問題,在家、出家都可以看,它是一部經,它不是出家戒,裡面講的就是佛為女眾開緣出家的因緣,講八敬法,講到女眾的八十四種業習,上面叫「醜態」,我們現在講叫「業習」,也就是你的習氣。八敬法一定要遵守,不遵守就不是比丘尼,現在有一些比丘尼很囂張,公開在電視、媒體上反對八敬法。要知道,一旦反對,她就不是比丘尼了,那些人都是在破壞佛教,你看她那假和尚的樣子,「假和尚」就是她只剃個光頭,穿著長衫,反正長衫買一件也很便宜,幾百塊而已!剃個光頭去戒場拿三顆香珠往頭上一燒,她不願意遵守比丘尼戒,可是她又說她是比丘尼,她反對八敬法,那就不是比丘尼。她所現的形象只是「乍現沙門」而已;假裝出家人來受人家恭敬供養,她這型態,只要還出現一天,隨時隨地都是在破壞佛教,隨時隨地都在造業。如果你想知道,會下地獄的人生前長什麼樣子,你就去看:凡是反對八敬法的,這個破壞佛教的比丘尼一定下地獄。也有一些出家的比丘,他不懂戒律,也說沒有八敬法,這實在很糟糕,這種出家人,死後都在三惡道,我們講三惡道就一定包含地獄道。你不用管他曾做多大的功德,開著多大的廟,有多少信眾,那些都沒有用,只是在造更大的業而已。那種地方沒有道,那只是場子很大,「道」沒有很大;我們這裡是大道場,因為講的是大乘之道、修行之道,不是像他們廟蓋得很大間,那裡面未必有道。要依佛陀的教誡,要能夠深信諸佛的經法。
摩訶波闍波提是佛的姨母,她發心出家,這個因緣在《大愛道比丘尼經》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。
「與眷屬六千人俱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。」「耶輸陀羅」翻作中文叫「華色」,就羅睺羅的母親,她也前來參加這法華的盛會,聽佛講經。「亦與眷屬俱。」前面是聲聞眾,後面是菩薩眾。
菩薩摩訶薩八萬人。
來了八萬位這麼多的菩薩,代表了「心」具八種性德之用,這八種性德就是「八識」,八識轉過來就是「四智」,實際上八識它在起作用還是性德之用。「萬」代表萬法唯心,所以你修行學大乘,你就能解經,不墮諸數,不墮在數上。這是講經文「菩薩摩訶薩八萬人」。
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。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。轉不退轉法輪。供養無量百千諸佛。於諸佛所植眾德本。常為諸佛之所稱歎。以慈修身。善入佛慧。通達大智。到於彼岸。名稱普聞無量世界。能度無數百千眾生。
這些大菩薩有八萬,前面是讚歎他的德行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,是在無上菩提道上永不退轉,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。「陀羅尼」翻作中文叫「遮持」,遮惡持善。也翻作「總持」,這兩個意思都能說得通。就是總持一切功德,滅除惡法,就叫陀羅尼,滅惡生善叫陀羅尼。這些菩薩都具足陀羅尼樂說辯才,善能說法,妙辯無礙。「轉不退法輪」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。所說的法,是令眾生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現在外面有些人很會講,但所講的都是一些世間話、邪辯才、世智辯聰,那些不是真正在轉法輪。「輪」有輾碎的意思,摧碎的意思。所謂「法輪」是藉由佛法能輾碎你的煩惱。所以你聽到的講經內容,要能讓你能離相,讓你能破惡,降伏你的煩惱,這才是轉法輪。而且「破惡」要破至究竟,像講一些五戒十善,那雖也是破惡,但是未能究竟,所以佛直接講大乘,這才是最究竟之法,經文這裡講「轉不退轉法輪」,說的法令眾生不只修行得不退轉,而且將來即使他沒有學佛,也不退轉,所謂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」,如《華嚴經》講:「食少金剛。決定不消。」意思是:學了大乘法,就如吃了金剛,「金剛」是物質中最堅固的,不會被你腸胃消化掉。佛法就像金剛一樣,不同於身形之雜穢,可以永遠都跟著你。你聽聞大乘後永不退轉,就像這部《法華經》,聽了《法華經》,你學佛永遠不會退轉。就像念佛一樣,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,這些法都是大乘法,都能快速地滅除你的業障。小乘法就沒有辦法,小乘法要次第修,慢慢修,慢慢來。可是當你在臨終的時候,只要能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其利益之大,不是二乘所能相比的,也不是權教所能比的。淨土法門是大乘法,是頓超之法,不歷次第,所以稱為不退法。
下面講:「供養無量百千諸佛。於諸佛所植眾德本。」這些大菩薩到十方遍供諸佛,所以相信有法華盛會、有《法華經》的講座,他們也會來護持,因為所謂「諸佛」不光只講現在佛,還包括過去佛、未來佛,像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,燃燈佛是過去佛,就像你們大眾聽佛教化,聽到講佛經的,能夠修行的,這就是未來佛,他們都能供養;所謂供養,不光只是給你錢,給你金銀財寶,他還護持你修行。所以,你真正要修行,就交給佛菩薩安排,佛菩薩會護持你,你一心一意向道,你也不用擔心這些修道的障礙,這些都是大菩薩會供養、會護持。那麼,「於諸佛所植眾德本」,在諸佛的會下聽經聞法,學習眾多的德行。下面講:「常為諸佛之所稱歎。以慈修身。善入佛慧。」這些大菩薩,常為諸佛之所讚歎,讚歎他的功德,讚歎他的修持;「以慈修身」,所以對菩薩而言,慈悲心很重要,要能對眾生慈悲,要能夠忍辱,能夠代一切眾生苦,「以慈修身」,說他們是用慈悲心來莊嚴自身,這個「身」不是肉身,而是法身、報身,所以說「以慈修身」。「善入佛慧」不光只有慈悲心,在慈悲心當中有智慧。世間人雖有慈卻沒有智,那就是感情用事,一廂情願;單有智慧而沒有慈悲,眾生是感受不到的,所以要「悲智雙運」,因此這些大菩薩,常為諸佛之所讚歎,以慈悲心作為修持。而且「善入佛慧」,這點很重要,很多人雖修行,但就是不能「善入佛慧」,不知道「佛慧」是何物?不知道諸佛如來的智慧是什麼,搞不清楚,盲修瞎練。這些大菩薩知道佛慧,而且能夠善入。
下面講:「通達大智。到於彼岸。」通達般若大智,而且到達涅槃彼岸,也就是遠離煩惱了。下面說的:「名稱普聞無量世界。能度無數百千眾生。」這些菩薩他們的名稱普聞於無量的世界,能度無數百千眾生。菩薩的名號、諸佛的名號都有功德,你聽了都能消業障;世間人好的名利並沒有功德,你自己很有名,大家都知道,雖鏡頭搶著拍,但是那些都沒有功德。世間人要的名利,要的名聞,只是增長自己的「我相」而已。菩薩名稱普聞,能利益十方無盡的眾生,眾生凡聽到菩薩名號的都能得度,都能夠不下三惡道。或許你們有因緣可以接觸得到,有一些人犯很重的罪,要執行死刑前,在刑場的入口,都有地藏菩薩的像,只要這死刑犯對地藏菩薩作禮合掌,他絕對不下三惡道,這是地藏菩薩的功德。所以你不要以為佛菩薩的名號沒什麼,他的功德之大,不可思議,菩薩名號功德都能滅除這人一生所造的罪。你能看到佛菩薩的像,聽到佛菩薩的名號,都能消災免難,縱然業障重到還是下三惡道,也能夠聽聞佛法。雖然在三惡道,可是福報很大,不受苦難,只有那個身形而已,所以佛菩薩名號功德非常地大。原則上,你命終時能聽到諸佛如來的名號,就能不下三惡道,除非你心中又起別的念頭,那就會有所增減,那就不是佛菩薩名號的問題,還是你自己心裡面業力的問題,是你不能信受。
下面講:
其名曰。文殊師利菩薩。觀世音菩薩。得大勢菩薩。常精進菩薩。不休息菩薩。寶掌菩薩。藥王菩薩。勇施菩薩。寶月菩薩。月光菩薩。滿月菩薩。大力菩薩。無量力菩薩。越三界菩薩。跋陀婆羅菩薩。彌勒菩薩。寶積菩薩。導師菩薩。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。
這是菩薩眾,相信你看到這些名號,你就知道他們確實是名稱普聞無量世界,能度無數百千眾生。相信大家都知道「文殊菩薩」,在菩薩眾裡面代表「智慧第一」,也就是「般若智慧」,他是七佛之師,過去早已成佛,叫「龍種上尊王佛」,現在示現文殊師利菩薩。再來是代表「慈悲第一」的「觀世音菩薩」,在阿彌陀佛滅度以後,他會接著成佛,叫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,世界換了個名稱,叫「眾寶普集莊嚴世界」,這是介紹觀世音菩薩。再來是「得大勢菩薩」,得大勢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,代表「都攝六根」,你的心不散亂,能以他的智慧力令眾生遠離三塗六道輪迴,所以叫「令離三塗。得無上力。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。」這是介紹大勢至菩薩。再來是「常精進菩薩。」既然常精進就沒有間斷,沒有間斷地趣入佛智,所以叫常精進菩薩。接著是「不休息菩薩。」長時不廢沒有休息,他跟常精進有相同之處,只是用的名稱有點不同,實際上「不休息」就是精進,「精進」就不休息,同樣的意思。再來,「寶掌菩薩」,他不滯二乘,善說法要,這是寶掌菩薩,從掌中出一乘法接引眾生,所以名為「寶掌」。再來,「藥王菩薩」,這藥王菩薩發願「於刀兵劫作大藥王」,他是賢劫最後一尊佛,也就是樓至如來。再來,「勇施菩薩」,他的意思是「以出世法施予一切眾生」,勇施菩薩,他也是頓超的,他之前在因地的時候,犯了很重的罪,也是因為聽聞一乘了義法,才得到解脫,你們可以仔細去看他的公案,現在人叫故事,但故事可以是造假的,可以是人編的,但是佛門講公案,公案就是真實的事情,不是一般的故事。再來,寶月菩薩,是代表三諦,「寶」代表三諦,「月」代表三智,所以叫「三諦如寶,三智如月」,以一心貫通三諦,開明三智,這是寶月菩薩。再看「月光菩薩」,月光菩薩代表圓妙三智,能夠除一切熱惱,這是月光菩薩代表的意思。再來,看「滿月菩薩」,以三智圓明能夠無有缺減,所以叫滿月,也就是圓滿的三智。下面,「大力菩薩」,境智冥合名為大力。什麼叫境智冥合?也就是「心境一如」名為大力,這是大力菩薩的意思。後面一位是「無量力菩薩」,無量力菩薩應緣拔苦,能應緣拔苦,名為無量力,什麼樣的因緣他都能夠顯現,都能夠拔眾生的苦,那這要相當大的智慧,相當大的悲心,所以叫「無量力菩薩」。後面,「越三界菩薩」,就是超越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超三界,是超眾生自心的三界,了知三界唯心,名為「越三界」。不是像阿羅漢一樣有個三界可出,有個涅槃可取證。這越三界菩薩,他的功德跟阿羅漢的越三界是不一樣的,他知道三界唯心、萬法唯識,也是心境一如,所以才真正越三界。再來,跋陀婆羅菩薩,這個菩薩大家都很熟悉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賢護菩薩,「跋陀婆羅」翻作中文叫「善守」。賢護菩薩,他是娑婆世界成就的菩薩,跋陀婆羅菩薩善能守護一切的功德,名為善守。再來是彌勒菩薩,「彌勒」就是慈氏,是候補佛,代表是「慈悲第一」,慈無能勝。下面一位「寶積菩薩」,積「三智」之寶,名為寶積,這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這三智你要能夠知道,名相就你們去查,我就不再講了。下面「導師菩薩」,引導眾生能入一乘之道。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。這些都是大菩薩,一共來了八萬人,這些大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,已經跟大家簡單介紹聲聞眾跟菩薩眾。後面要介紹天眾,從欲界天開始:
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。復有明月天子。普香天子。寶光天子。四大天王。與其眷屬萬天子俱。
「釋提桓因」翻作中文叫「能作」,他是三十三天的天王,在欲界天,他屬於地居天,地居天的天王,與眷屬,有二萬天子,復有明月天子,普香天子,寶光天子,這都是他欲界天的天眾,還有四大天王,也就是大家在佛門寺院的天王殿中,供著的這四大天王;與其眷屬萬天子俱,所以,來了一萬,這麼多的天人,這是指欲界。下面看:
自在天子。大自在天子。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。
這裡是欲界天的頂,「自在天」就是化樂天,「大自在天」就是他化自在天,這些天的天王以及天眾也都前來參加,與其眷屬有三萬天子俱。再來是色界:
娑婆世界主。梵天王。尸棄大梵。光明大梵等。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。
這是色界,娑婆世界主「梵天王」,「梵」就是離欲。娑婆世界的梵王,初禪天的天王,尸棄大梵,「尸棄」翻作中文叫「火」。從火光三昧入定能夠斷除世間的欲望,所以叫尸棄大梵,他是禪定,入火光定,這是初禪天的天王。再來是二禪天的天王,「光明大梵」,與其眷屬萬二天子俱,這是色界天。再來講到二禪,實際上在色界裡面,擁有權力的只有到初禪,後面二禪、三禪,就像我們現在人講的「無政府狀態」,有天王的名,沒有天王的實權,因為他們已經離開了世俗人講的「管理制度」,他們會自理,因為他住在更深一層的禪定當中,所以沒有國王、百官這種領導統治管理的政府制度。二禪以上,就沒有所謂的天王來管轄。所以在佛經上講的娑婆世界主,其實一般是指第四禪天,就是「摩醯首羅天王」,也就是「大自在天王」,不是前面的大自在天子。他是摩醯首羅天王,是娑婆世界主。但是,因為他只有其名,他沒有實權,所以一般說「娑婆世界主」就是指初禪天的天王—「尸棄大梵」,簡單跟大家介紹。以上是指天眾。後面是龍眾—
有八龍王。難陀龍王。跋難陀龍王。娑伽羅龍王。和修吉龍王。德叉迦龍王。阿那婆達多龍王。摩那斯龍王。優缽羅龍王等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這是代表龍眾的八個龍王。「難陀龍王」剛剛前面有講過,難陀翻作中文叫「歡喜」,牠跟「跋難陀龍王」是兄弟,難陀是兄,跋難陀是叫「善歡喜」,是弟。下面的「娑伽羅龍王」娑伽羅翻作中文叫「鹹海」,住在鹹海裡面,娑伽羅龍王,也就是海龍王。你們看到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牠啟請的。法華經後面的〈提婆達多品〉中,龍女成佛,這龍女就是牠女兒,娑伽羅龍王的女兒,在法華會上示現作佛,牠爸爸也前來參加了。再來看「和修吉龍王」譯為寶有龍王,牠是九頭龍王,住普現色身三昧。下面,「德叉迦龍王」牠是「多舌」龍王,得樂說辯才。下面,「阿那婆達多龍王」,阿那婆達多翻作中文叫「無熱惱」龍王,沒有龍的種種的苦,金翅鳥不會吃牠,沒有熱沙、沒有熱惱。下面,「摩那斯龍王」這是以牠的身形來立名,身體很大,翻作中文叫「大身」,稱大身龍王。再看下一個,「優缽羅龍王」,優缽羅翻作中文叫「青蓮華」,牠居住的地方有青蓮華,所以就用作為牠的名稱。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這是龍眾。下面講緊那羅王:
有四緊那羅王。法緊那羅王。妙法緊那羅王。大法緊那羅王。持法緊那羅王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這是帝釋的歌神。緊那羅他長得跟人很像,只是他頭上有一個角,又稱為「疑人」,像獨角獸一樣。但不是說他是獨角獸,不然他也會生氣!所以有一些寺院裡面的緊那羅王相是那樣子,緊那羅王很能奏樂,像現在人講的:有歌唱天才。法緊那羅王表「四諦法」,妙法緊那羅王表「十二因緣」,大法緊那羅王表「六度」,持法緊那羅王是總持前面三法,所以叫持法緊那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下面看:
有四乾闥婆王。樂乾闥婆王。樂音乾闥婆王。美乾闥婆王。美音乾闥婆王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「乾闥婆」,他以香為食,你點香,他就會來,他是天樂神。所以天樂神有:乾闥婆王:樂乾闥婆王、樂音乾闥婆王、美乾闥婆王。美音乾闥婆王,四個。所以又叫做「嗅香」,他擅長奏樂,有音樂天分,代表以「五分法身香」饒益眾生、愉悅眾生,這是乾闥婆王的表法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再來是「阿修羅王」,
有四阿修羅王。婆稚阿修羅王。佉羅騫馱阿修羅王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。羅睺阿修羅王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有四個阿修羅王。「阿修羅」翻作中文叫「無端正」,這裡來了四個阿修羅王。「無端正」這是修飾過的好聽話,實際上就是現代人講的很醜,阿修羅他的長相很奇怪、很醜,可是阿修羅女卻長得特別好看。「婆稚阿修羅王」,「婆稚」翻作中文是「被縛」,被抓住了,他被帝釋天所縛,所以叫婆稚阿修羅。以及「佉羅騫馱阿修羅王」翻作中文叫「廣肩胛」,他的肩膀很寬、以此作為名稱。再來「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」,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脾氣很大,常常跟帝釋天打仗,一不高興就興兵相伐。他的女兒是舍脂夫人,舍脂夫人就是阿修羅女。阿修羅王長得很醜,可是阿修羅女特別好看,她的舞蹈、她的音樂都能夠誘惑人。所以有些人在罵女眾像「阿修羅女」,長得挺好看的,心卻不好、脾氣又特別大。阿修羅女亦復如是,她長得相貌很好看,可是脾氣很大。但你出去不要這樣罵!萬一她有聽我們講經,她聽懂了,知道你在罵她,一生氣、那就變名副其實的阿修羅女。
「毗摩質多羅阿修羅」的「毗摩質多羅」翻作中文叫「淨心」,清淨的心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,也就是「舍脂夫人」的父親,他釀不出像帝釋天那種好酒,向帝釋天討要,帝釋天不給,兩邊就為了酒在打仗。甚至他認為,他的能力也不小,為什麼要聽帝釋天管,所以他也會出兵攻打天宮。這是介紹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。下面,「羅睺阿修羅王」的「羅睺」翻作中文叫「障持」,也就是「遮障」。在《法華經》中代表「能障有、無兩邊,持中道義」,所以叫障持。羅睺阿修羅王他生氣的時候,他站起來可以一手把月亮遮住、一手把太陽遮住,四天下全部都黑暗,他能夠遮敝日月,所以他的能力也不小,稱為「障持」。羅睺阿修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,這是阿修羅眾。
下面看:
有四迦樓羅王。大威德迦樓羅王。大身迦樓羅王。大滿迦樓羅王。如意迦樓羅王。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「迦樓羅」翻作中文叫「金翅」,也就是大鵬金翅鳥,有四位迦樓羅王。第一個是「大威德迦樓羅王」,能威攝諸龍,故名大威德。第二是「大身迦樓羅王」因為牠的身形非常地大。金翅鳥要是停在我們這南贍部洲,南贍部洲大概沒有辦法容牠的身,牠的身體很大,牠可以化作天宮、自己進去居住,牠算是畜生道裡福報最大的,比人都還大。第三是「大滿迦樓羅王」,金翅鳥是吃龍的,大滿迦樓羅王牠的雙翅可以震海水,看到龍牠可以隨意搏取,搏撮龍來作為自己的食物,所以龍很怕金翅鳥。下面是「如意迦樓羅王」,這如意迦樓羅王的頭有如意珠,所以叫「如意」。牠不光頭上那個如意珠厲害,牠的福報大到當牠想吃龍的時候,龍會自己飛來牠的口中給牠吃。所以龍王很煩惱,讓金翅鳥這麼吃,牠都快絕子絕孫了!所以龍王趕快去求釋迦牟尼佛,佛就教牠受三皈依,還把袈裟分給牠的龍眾。這樣一來,金翅鳥看到披著袈裟的龍,牠就不敢吃。「袈裟」的功德在這裡就可以顯現。這是介紹如意迦樓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下面講:
韋提希子阿闍世王。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各禮佛足。退坐一面。
還包括韋提希的兒子。「韋提希」翻作中文叫「思惟」,「阿闍世」翻作中文叫「未生怨」,他也前來參加。底下:「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各禮佛足。退坐一面。」這是簡單跟大家介紹來參加的大眾,這些大眾都有大威德、大福報。你們能來參加的,亦復如是,都是過去生種了不可思議的善根,所以你這一生能夠聽聞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能夠不中斷地參加這講座,那就代表你福德圓滿、功德圓滿,希望你們能夠有耐心地聽下去。
第三講
爾時世尊。四眾圍繞。供養恭敬。尊重讚歎。
前面是介紹來參加聽講《法華經》的大眾,把六種成就裡的「眾成就」講完。當大眾雲集,這時候世尊坐在法座上,四眾圍繞,「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」,這是代表對說法者,也就是對佛恭敬的表現。大家可以學起來,不然也不曉得應怎樣恭敬三寶,你恭敬三寶,自己的身心就要收攝,不要放逸、隨便,不要打妄想,這樣就是一種恭敬的表現,不是只有作揖禮拜而已。你自己心能收攝,你能夠不放逸你的行為,就是恭敬供養。再看下面:
為諸菩薩說大乘經。名無量義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
世尊講《法華經》之前先講《無量義經》,這部《無量義經》在天台宗算是很重要的經典之一,是為《法華經》作一個開端。有機會我們也會講這部《無量義經》,因為現在講《無量義經》的人很少,都是用演的,比手畫腳也比不出真實的義趣。佛門的大乘經典沒有人說,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,所說都是導歸到世間法去,變成世間的善事,變成生滅法,都不是在教修行的。甚至弄到後來變成開醫院、做回收、斂財,這些都不是經典的真正義趣。所以,學佛要能遇到正法,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你遇到了,你就要好好把握,要能夠認真地聽講,認真地來修行。「修行」是佛教裡面最主要的課題,而不是做善事,「做善事」未必真能利益眾生,甚至有時候,這些沒智慧的人在做善事,反而還破壞佛教,不但沒有修到任何的功德,造的業還鋪天蓋地。像俗人講的:造滔天大罪。「滔天大罪」是沒有辦法靠一點小善去彌補的,因為他破壞了正法,破壞了出家人的形象,讓大家以為「出家」就是去做點善事,講幾句善言善語;或是以為佛教講的就只是世間的孝道,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佛教根本不用傳到中國來,因為中國本身它就懂得。佛教為什麼會傳到中國來?就是因為它講的是「明心見性」,這是中國百家學說裡面都沒有的,而且佛教真正能達到究竟圓滿。
唐太宗李世民跟玄奘大師說:中國老子的《道德經》也不錯,看能不能翻成印度話,送到印度去流傳。結果玄奘大師反問唐太宗:你覺得佛教怎麼樣?唐太宗回說:「佛教很究竟、很圓滿」。玄奘大師說:「那你把老子的《道德經》送到印度去,那豈不是被人家笑話」!所以李世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。李世民跟玄奘大師非常地好,常常向玄奘大師請教問題,李世民真正深入佛教,他知道佛教確實超過中國老子、儒家的學說。甚至佛教把李世民的痼疾都治好了,他因為常年征戰,身上很多毛病,沒有辦法治得好,看什麼御醫都沒有用,常到驪山山腳下的華清宮洗溫泉也沒有用,直到後來遇到杜順和尚—華嚴宗初祖,教他放生、大赦天下,他的病就不藥而癒。一般人都以為李世民身上的病是去洗溫泉洗好的,實際上不是,是他放生,是他大赦天下,所以你就知道放生的功德。
「說大乘經。名無量義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」從這句就知道:修學大乘、講說大乘,ㄧ切諸佛如來都會護念你,比你請保鏢還有效,他護持你的善根,護持你,使你修行沒有障礙。但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有道心,不要聽人家的幾句話你就退轉了,也不要因為在佛門求財求不到,你就退轉,佛門不是讓你來求財的,如果你學佛只是為了要求一些人天福報,那真的是太可惜了!佛教是教了生死的。世間人有一點人天福報,他就很滿足,覺得很溫暖了,實際上這都是得少為足。凡夫只要家庭幸福,有一點錢,生活資用不缺,他就覺得很滿足了,實際上,這就是堪忍的眾生。「娑婆」翻作中文叫「堪忍」,也就是說這裡的眾生,堪於忍受現狀、安於現狀,好樂世間法、好樂小乘,這些都是娑婆世界眾生的業習。所以你學了大乘,你自己要做轉變,要能夠向上提升,要把你的根器,從下根轉成中根,從中根轉成上根,這樣學佛才叫「有進步」。
你從前不吃素,你現在吃素;從前不念佛,現在念佛;從前放不下,現在能放下,這都是業障在消除的現象,根器在轉變。實際上,消業並沒有很困難,你只要做到佛教你的東西,你這業障自然就消了。大乘經裡面講「業性本空」,並沒有實體的業障可得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講:「假使惡業有體相者。十方虛空不能容受。」由此可知惡業是沒有體相的,所以從你心念上一轉,業障就消掉了,這就是「佛所護念」,這就是學菩薩法,這就是教菩薩法。
「教」不光只是講,自己還要有修學,你真正在修,佛才能護念你。你要求世間名聞利養,縱然讓你求到,你也是迷惑顛倒。不求這些東西,福報反而更大,因為你無欲,心沒有貪著啊!沒有欲望福報就大;你看天上的天人,人為什麼會生天?越往上去他的欲望越淡,欲望越淡福報越大,這是可想而知的。所以像釋迦牟尼佛真正斷除煩惱,堪受一切眾生供養,是真正的「應供」。釋迦牟尼佛對於世間這些,他都看得開、都能放下,他才是真正有大福德者。眾生常稱讚佛是「福慧二足尊」,正是此意,就是因為他徹底地放下身心世界。下面看:
佛說此經已。結跏趺坐。入於無量義處三昧。身心不動。
佛說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直接證明給我們看:入無量義處三昧。什麼叫「無量義處三昧」呢?現在的人認為《無量義經》就教你做一點好事,講一些慈悲、器官捐贈……這些東西,那些不是啊!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無量義處三昧,在《無量義經》裡面講,所謂「無量義者。從一法生。其一法者。即無相也。如是無相。無相不相。不相無相。名為實相。」菩薩安住於此,故名「住無量義處三昧」,這就是《無量義經》。所以「無量義者。從一法生。其一法者。即無相也。」你心裡著相,就不能入無量義處三昧。所以,心要無相,觀到徹底,本自無相。你現在著相的這個業習,如「虛空花」,虛空的花並非實有,如「水中月」,如「鏡中像」。你說你自己著相,實際上徹底無相給你著。所以說:無量義者從「一法」生,哪一法?一法就是實相。實相無相,無相不相,沒有所謂的有相跟無相,所以叫「無相不相;不相無相」,連這個不相也無,所以叫「不相無相」。所以不得已給你立個名,那叫「事實真相」、叫「實相」。這個經文聽起來有點繞舌,但是把真實的義趣說出來,能入於此境界者,就是住無量義處三昧。
所以你見一切諸法就知道它本空,見一切諸法就知道唯心自性,因為它不入斷滅。這個道理你要深入經藏,你才能了解。不是靠做一些好事情,心向外攀緣……,比賽捐錢,看誰錢捐得多,捐得多當委員,或當個大護法,那都還是著相啊!那些人將來都墮在阿修羅道。我說墮阿修羅道,只是講他捐錢時的高下心,如果在這裡面起瞋恨貪瞋癡,那就不是阿修羅道,果報就一定比阿修羅道還差。所以你看末法有一些畜生,牠的福報很大,能繼承幾億美金的財產,出門有名貴的轎車可以坐,還有下午茶時間,專門的設計師幫牠設計衣服,幫牠打理生活所需,還受到法律的保障,還有律師幫牠辯護,這些都是過去生在佛門裡面修福,但是愚癡,墮在畜生道享福。那如果所修的福,反而破壞佛教,那就連畜生道也沒份!就下到餓鬼道去,或做鬼王,雖然有福,但是身體有很多痛苦。如果覺得捐錢很了不起,蔑視佛教、褻瀆佛教,那就墮地獄道。所以你要知道這其中的因果,到佛門來捐錢,不是你捐了錢就等於你會護持佛法,要懂佛法才能護持佛法,不懂佛法你怎麼護持?錢只是屬於貨幣,貨幣它可以買東西,可以做這個世間的交易,可是沒有智慧的人,他不能利用它來護持佛教,所以叫「人能弘道。非道弘人。」所以這個觀念你要懂。
這裡講世尊入無量義處三昧,什麼是無量義?無量義者即是實相,實相者就是眾生本覺心體,這本覺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。《楞嚴經》上講,為什麼現在會有差別呢?「由汝妄想。迷理為咎。」迷失實相的道理,所以叫「由汝妄想」,你因為「起念」打妄想,以至於迷失了佛性,「迷理為咎」,不斷地妄想下去,這迷情沒有息滅,所以才產生了世界、國土、眾生。經上說的「化迷不息。有世界生。」這當下,你要反觀:「當知虛空。生汝心內。猶如片雲。點太清裏。況諸世界在虛空耶。」十方法界在你心中,猶如片雲點太清裡,就像太虛空裡面的ㄧ片雲朵而已。所以你就知道心性的廣大,這虛空法界從心想生,你能了解這個道理,這個就是入無量義處三昧。三昧的名稱有很多,其實它的道理都是相同,只是入的方式有些微不同而已。像《圓覺經》講二十五輪,先修、中修、後修,所謂「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、禪那」,這三種漸次,有先、有中、有後,所入的都是我們真心本性,並沒有任何的差別,《楞伽經》講的「自覺聖智境界」,也就是「自心本來就是如此」啊。這是跟你講無量義處三昧。
「身心不動」,不是說像塊木頭,定在那裡不動,都不起妄念。必須要「不作意,不攀緣,也不守,也不隨」,那才真正安住在無量義處三昧之中。它不像有些禪定,需要守。有些定功不深的,他需要「守」;定功深的,他可以「任」。隨種種境緣,先「保」以後要「任」,這是修行的關鍵。剛開始要守,守久以後就不守了;不守以後就能任運隨緣,那他就安住在這「也不守,也不任」,真正真真實實的安住,這是證得本來,所以叫身心不動。下面講:
是時天雨曼陀羅華。摩訶曼陀羅華。曼殊沙華。摩訶曼殊沙華。而散佛上。及諸大眾。
這個時候天上散花供佛,這「曼陀羅華」翻作中文叫白色的花,它有一個意思叫「適意」,適意就是讓你感覺很舒適;「摩訶曼陀羅華」,就是大朵白色的花;「曼殊沙華」就是赤色的花、紅色的花;「摩訶曼殊沙華」,就是大朵赤色的花。散這些白色跟紅色的花供養佛,以及現場大眾。這是以花來供佛。那麼下面:
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
釋迦牟尼佛入無量義處三昧,當天人供養供花這個時候,「普佛世界」,就是一切的世界,顯現六種震動。為什麼講普佛世界?因為世界唯心,六種震動,就代表六根要出脫無明,所以叫六種震動。這六個分別是:動、起、湧、震、吼、覺,這六種震動。三形三聲:「動、起、湧」是形,你感覺到形狀;後面「震、吼、覺」這三個是音聲,你感覺震動的音聲。「動」就是動搖不安,「起」就是從下升高,「湧」就是凹凸出沒,「震」就是隱隱有聲,「吼」就是砰然地發響,「覺」就是令物驚悟、令物驚覺。這是顯現六種震動,那表法就是代表六根脫出無明、打破無明,所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這是依照永明延壽大師所說:六根脫出無明,所以顯現六種震動之相。華嚴會上講「六相十八變」,它加六個,再乘上所謂的遍起、等遍起,所以就有十八種。一個是顯現在這個娑婆世界,「等遍起」是顯現在十方法界,所以它這裡用「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」,也等於像華嚴的六相十八變。六種震動,它有十八個遍起。所以你就知道,這最重要的就是表法,它代表的就是六根超出無明,那「十八」也一樣,十八界唯心,都是表出脫無明。《楞嚴經》講的:十八界本如來藏,五陰本如來藏,六入本如來藏,十二處本如來藏……,都是六種震動代表的意思。這裡簡略地說六種震動,經文有「普佛世界」,也可以算是十方法界。很多人沒有辦法講清楚,「六種震動」,因為不知道它代表的意思。我們依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,他這個表法非常地圓滿,符合如來的真實義。下面看:
爾時會中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天。龍。夜叉。乾闥婆。阿修羅。迦樓羅。緊那羅。摩睺羅伽。人。非人。及諸小王。轉輪聖王。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
釋迦牟尼佛入定顯現出六種震動這瑞相,它不是地震,地震會傷人,它是瑞相;在會中的比丘、比丘尼,「比丘」翻作中文叫「乞士」,「比丘尼」翻作中文叫「乞士女」,「優婆塞」是「近事男」,「優婆夷」是「近事女」;天、龍、夜叉,「夜叉」翻作中文叫「疾捷鬼」,他移動速度非常地快;「乾闥婆」翻作中文叫「嗅香」;「阿修羅」翻作中文叫「無端正」;「迦樓羅」翻作中文叫「金翅」;「緊那羅」翻作中文叫「疑神」;「摩睺羅伽」翻作中文叫「大腹行」,大腹行它是天龍八部其中一部,牠是蛇的頭,身體是人形,可是牠沒有腳,牠的下半部還是像蛇一樣,牠是爬行,是用腹部行走,只是牠有手,有人的中間二肢部分,所以叫做大腹行,又有一個說法叫「大蟒神」,牠長相像大蟒蛇,牠是八部鬼神之一。來參加的都是統領他們自己部族的王,也就是統治者,來參加的摩睺羅伽是摩睺羅伽王,是真正有大威德者。「人及非人」,非人就是不屬於人道的眾生。「及諸小王、轉輪聖王」,小王就是國王,像阿闍世王;轉輪聖王就是金、銀、銅、鐵,這四種轉輪聖王,大眾都來參加法華經這個盛會;「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」這是講世尊入定,大眾歡喜合掌,一心觀佛,心不散亂。聽經時,心不散亂自然能得利益,能開智慧,能消業障。因為你心不散亂,你的思想見解就開始放下,你思想見解開始放下,你的業障就消,你不會有很多「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」,你是放下你的世間知見,來接受佛經的教誨,你是真正來學習經教。所以為什麼說聽經業障會消,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收攝身心。再來就是因為世尊說法,這經典有消業障的作用,能夠開啟你的智慧。所以讀經會開智慧,能使惡業消除,就像古代官僚裡有一個官妓,口吐蓮花香,有知道她宿命者,說她過去生是持誦《法華經》,此生感得口吐蓮花香,怎知是真的?因為問她平日有無讀經,她回:「平時忙,哪有空!」拿《法華經》給她,她讀誦流利,拿其他經典,官妓卻無法讀,所以知道這事是真的。
而羅什大師是舌出蓮花,當年鳩摩羅什大師是在草堂寺翻譯出《法華經》,他圓寂後火化,唯舌頭燒不燼。其弟子收其舍利,建造舍利塔以紀念之。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」。在舍利塔的塔亭前,有一口井,這口小井,是鳩摩羅什大師在世時,他與三千弟子的飲水井,它又名「蓮花井」。羅什大師火化後,他的骨灰和舌舍利都埋在旁邊的塔下面,當年這口井裡生出一朵蓮花來,後來循著挖掘,發現這朵蓮花是從羅什大師的舌舍利上長出來的。大師圓寂前曾說:「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,那我的舌頭就燒不壞。」由此證知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典決定無誤。
讀《法華經》就有這麼大的功德,像古代有人發願要為亡者讀《法華經》七部,都還沒有讀,他要迴向的這亡者就已經超脫了。連發這個心,就有這麼大的功德,何況你能親自聽聞!這部經是經中之王,你這輩子能聽得到,真是不容易的事情!彭際清居士講: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。」用在這一部經上,完全恰當,所以大眾歡喜得未曾有,一心觀佛。下面:
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世界。
佛的眉間有一個「白毫相」,是兩根毫毛盤在一起。一般你看世尊的相,有的眉中間會嵌一顆寶石,實際上這是表佛的毫相,白毫相是他的相好之一,稱「眉間白毫」。從這白毫裡面放光,所以叫「白毫相光」,照東方萬八千國土。其實,佛光在照是「遍照」,無法不照。後面講到日月燈明如來,你就曉得。佛在放光是遍照,那為什麼這裡特別指「東方萬八千世界」?因為這萬八千世界就是表「十八界」,各具百界千如,十八界就是我們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也就是指我們的根身器界,具百界千如!
「百界千如」這是天台宗講:十法界裡有十法界,每一法界有十如是,所以叫千如;也就是我們心所緣的一切境界。簡單講就是心所對的這些境界相,稱為百界千如啊!
「東方」有發起之意,為什麼毫相光照東方呢?它是代表著「開明眾生的本心」,讓你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。所以代表這「十八界」各具百界千如,就是「心境一如」的意思。一般人聽經,只知道世尊放光很亮,照東方萬八千世界,照很遠、照很多世界,卻不知道它表法的意思,你只要依祖師大德講的,你就曉得這一部經是要說什麼。有一些時候,釋迦牟尼佛說法,他不用語言文字,他用放光,因為光音天的人看得懂光代表的意思,就像你們在路上,看紅綠燈,紅色就代表「停」,綠色就代表「行」,所以它代表的意思不同,這是舉例光代表的含義,所以光音天的人知道放光的表法,有的大菩薩他也知道。所以你看,為什麼佛門裡面要舉辦大型的講座都會有懸幡,又點香、又敲鐘、又敲鼓……,都是在集眾(召集大眾)的意思;像我們道場用的這個幡,你可以仔細看,這個幡是如法的幡,你在外面看到做法會的那個幡是不專業的,幡是供具,不可以寫佛菩薩的名號,這點你們要懂。當然,我跟你講正確的,但你不要出去指責他錯,他會很生氣;現在的人很多都自以為是。我們這個幡是按照敦煌石窟壁畫上的去做,這幡中間的字,要寫「弟子某某至誠頂禮供養」,它是有點像名牌的意思,以前都是那些王宮貴族在拿,由他們當功德主,來辦法會,祈請說法,或祈請法會的儀式,他們手裡拿這幡,上面會寫著他的名字,這是如法的。你上面寫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,寫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……,那是不如法的,因為「幡」是拿來供養佛菩薩他們的,怎麼會寫著他們的名字,這是說不過去的。這是祖師大德那時候還在,傳下來的,可能到民國初年經過戰亂,所以連幡怎麼寫也不知道,都搞得亂七八糟的。所以我們這次講座把幡懸出來,你看了就知道,這幡是如法的幡。好,這段講的是放眉間白毫相光,照東方萬八千世界。
下面講:
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。上至阿迦尼吒天。於此世界。盡見彼土六趣眾生。
這光明非常地熾盛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阿迦尼吒天。「阿迦尼吒天」就是色界天頂,也就是我們講的四禪天頂。因為到色界以外,「無色界」就不是居住在這個國土,不是有形質的,所以一般只講到色界。這裡佛光照到阿迦尼吒天,阿迦尼吒天就是色界天頂,叫色究竟天。這光透徹六道,於此娑婆世界,盡見彼土六趣眾生,看得一清二楚,所以前面的表法,在後面就可以看到,得到印證。從光中顯現,就是代表「心境一如」,如果不一如的話,就不能顯現,所以祖師大德的表法不是憑空捏造,或是穿鑿附會而來。有一些人在講法,他用的表法,是屬於穿鑿附會,那就不是真正可取的。再看後面經文講的就知道。
又見彼土現在諸佛。
又見到他方佛土的諸佛。下一句:
及聞諸佛所說經法。
見到佛,並聽到佛在說法。再來經文說:
並見彼諸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諸修行得道者。
前面講的是教化主、教化經法。這裡是講「僧」,是依法而修的僧人,所以都見得到佛法僧。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諸修行得道者。」這就是僧人。前面是見佛,中間是聞法,後面是僧人。再看下面:
復見諸菩薩摩訶薩。種種因緣。種種信解。種種相貌。行菩薩道。
這是講見到菩薩,都是大菩薩。「種種因緣。種種信解。」是講菩薩是修什麼因,怎麼與眾生結緣,這菩薩怎麼來學法,怎麼來信解佛法,來行道,乃至這些菩薩的相貌,他都見得一清二楚,都是唯心所現。大家聽了「唯心所現」會覺得很玄,其實一點都不玄,每一個人都作過夢,你在作夢的時候,這夢中的境界,就是你心所變現的。佛法講「唯心所現」,你就可以從這裡去體會。你現在就在作大夢,這夢中的境界是你心所現的,只是你不能覺悟。眾生迷就迷在這裡,你跟他講作夢,他知道夢中境界是唯心所現,可是他醒過來,坐在這個講席上,你跟他講這個世界是唯心所現,他就會冒出很多知見,說有很多科學家是怎麼講、哲學家又怎麼講……,他的世間知見就來了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:「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」這些觀念邪見就會障礙你見性,所以你做不到無心,你一聽到「唯心所現」,你就起種種知見,當然,幸好有這一句話,你才能覺察到你有種種知見,不然,沒有遇到佛法,你都會認為這世間所有事情、狀況都是正常的。你覺得人生下來,就是會生、老、病、死,很正常,生下來就是要讀書,好像讀書完就應該找個工作,找個工作還要結婚、結婚完就認為應該生個小孩,把小孩養大了,自己退休,接著就是老死。對於這一切,你都覺得是正常,你覺得人在生活當中,就應該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有種種如意與不如意的事情。因為你沒有學佛,所以對這些你都覺得是正常的,你就跟著你的業力去走,持續生死輪迴。
一旦學佛,你修行就可以轉變,就能心不隨境轉,心不隨境轉就是如來。如來不是很高,如來就是指眾生,就是你現在本有的心,你現在在運手動足的這一念心,這就叫做「如來」。那你現在為什麼不「如」呢?為什麼有來去呢?就是因為你生心動念,所以不如。你生心動念以後又著相了,所以接著有生滅、有來去,所以你把本來的三十二相,變成了「美惡好醜」。本來是佛身,變成了眾生身,所以佛講「如來」不是指別人,就是講你自己,講我們眾生本來的面目。不假修成,只要你離相。所以經中世尊一開始入無量義處三昧,就是告訴你:要離相、無相,要真實地安住,這一部經是「一乘」,所謂「一乘」就是直指人心,直示眾生本有佛性,可謂是和盤托出,沒有絲毫的保留,就叫一乘。透過種種的故事比喻,就是要指示眾生本有佛性。外行人看這《法華經》經中講了很多故事,相信很多學佛學很久的人,看《法華經》也還是看故事,因為你不解心地(心性),所以你不曉得它裡面是直指本心,一定要有祖師大德開示出來,你才能夠懂。所以《法華經》難講,我們的講座你們能來聽,這功德是不可思議!能夠信受,那更不可思議!有的人他的福德不夠,沒辦法信受,他來不了,或是他就退席了,他覺得:怎麼可能人馬上就是佛!這部經是一乘了義,不同於凡小(凡夫、小乘)的經典。這邊講見到菩薩「種種因緣。種種信解。種種相貌。行菩薩道。」下面:
復見諸佛般涅槃者。復見諸佛般涅槃後。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。
這是前面講的佛在世,見到諸佛涅槃,也見到諸佛涅槃之後,起七寶塔供養舍利,這是見到整個六道眾生的狀況,所以皆是從心所現,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你就知道祖師表法,表「心境一如」,表「十八界」各具百界千如……。裡面講六道四生、菩薩、聖賢,這都是講十八界具百界千如,義趣完全正確,絕不是穿鑿附會。有一些外道會穿鑿附會,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外表是小乘的外道,說它講的小乘裡面有淨土、也有禪。你不要相信他,他講的那是錯的,他是附佛外道,他知道小乘不究竟,他就趕快套進大乘的名詞,也講一些淨土、講一些禪,辦禪修、禪坐、也講中道實相,讓你搞不清楚、迷惑顛倒。
跟你講,禪有好幾種,我們這《法華經》是大乘,大乘是講最上乘禪,小乘那是聲聞禪,甚至我們看到那些外道在講的禪,連聲聞禪都不是,因為他都還在這身心打轉,不算聲聞禪,那頂多是世間的四禪八定,色界天的禪,你修了也出不了三界,連學小乘都成不了佛,何況你學人天!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學小乘不能成佛。所以大迦葉、舍利弗才知道從前所學不是真正的佛法,趕快迴心學菩薩道,後面〈方便品〉佛告訴我們:「我雖說涅槃。是亦非真滅。」小乘人都以為「涅槃」是真的把煩惱給滅掉了,其實不是。釋迦牟尼佛講:「諸法從本來。常自寂滅相。」後面又告訴你「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」常住於法位之中,這「法位」就是真心本性,就稱為「法位」、「法住」,這是心性另外一個名稱。我們「真心本性」有很多種名詞:又叫「第一義」、又叫「如來藏」、又叫「不生滅心」等等的很多詞,又叫「法住」、「法位」,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。世間相常住此心中,是心所現,絕不是二乘人認為的斷滅,更不會是現在你看到外面那些,說他自己是原始佛教的附佛外道,他說他教的東西裡面也有淨土、也有禪,也有大乘的東西,其實他是要來破壞真正的大乘,等到你進去他的團體以後,他就會開始毀謗大乘,你不要看他講什麼「客觀」分析,說他也學過很多,參訪過很多大乘的善知識,他雖參訪過大乘善知識也沒有用啊!大家誰都可以去參訪,因為他就是都沒有得法,才會跑去學小乘外道法。善財童子去參訪,是每參一位善知識,他都得法。現在人嘴上講參訪,其實是去玩的,找個地方去上個拜帖,去拜訪、拍照,拿攝影機攝影、握手、合掌,互相講一些寒暄的話,他就說他去參學,實際上就是在佛門裡面炒作新聞,所以你不要受騙上當。真正的祖師、真正的大德,修行人不搞這一套,不搞這種名聞利養,只有那些心好樂世間名利的,好樂人家恭敬的,他才會絞盡腦汁、機關算盡,從這當中去欺騙眾生,跟你保證,你學他那個法,絕對不會成就。你要學佛經上所教的,你不要被他用幾個「原始佛教」字眼來唬弄你就上當了。再來,老實告訴你,佛教最原始的就是《法華經》、最原始就是《華嚴經》。最原始的佛教,根本沒有二乘,十方佛土中沒有二乘法,《法華經》上釋迦牟尼佛說只有一乘。不懂得上進的「樂小法者」,他就認為說:「你這樣子說是在毀謗我們小乘啊。」其實,這話只是為掩飾他的不思上進。你看舍利弗、目犍連,他們智慧很高,聽到佛這樣說,馬上就迴小向大,發心轉了;他們絕對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在毀謗他、在罵他,這就是他們善學,知道佛在提獎他,幫助他們提升,所以馬上就發心轉變。所以你看,真正善學的跟不善學的它的差別,就在這裡。不善學的,你一講他過失,他馬上起煩惱、起瞋恨,說:「你怎麼都在毀謗我,你怎麼都找我麻煩、找我問題。」實際上,我們不是在找麻煩,我們是依照佛所教的,要提獎他、幫助他提升;佛告訴你二乘不究竟,要提升起來,佛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,沒有二乘。沒有人要毀謗他們,修行人連修行時間都不夠用了,哪還有心思去毀謗他們?就是他自己不用功,聽到人家講大乘,他就起煩惱障,聽到大乘經他就有偏見煩惱。所以在末法,你要是懂得這些外道邪師的伎倆,你就不會受騙上當。現在我們都把他們歸類為附佛外道,因為他說他小乘裡面也有禪宗、也有淨土、也有念佛……。其實小乘根本不相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怎麼會有淨土宗?小乘根本不了萬法唯心,怎麼會有禪法?他根本不曉得「三玄三要」,怎麼會臨濟宗?雲門、曹洞、法眼等等的教學手段。所以那些都是附佛外道,附會在大乘中,大乘法殊勝,因為我們學大乘的人多殊勝。他為了要名聞利養,就要來依附、貪一點名利,那些初學者不懂,才去跟他學。我們長時在佛門裡面熏修,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就不會上當,今天講出來給你們聽,希望你們能夠明辨。
好,再看:
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。今者世尊現神變相。以何因緣而有此瑞。今佛世尊入於三昧。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。當以問誰。誰能答者。復作此念。是文殊師利。法王之子。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。必應見此希有之相。我今當問。
這是彌勒菩薩出來請問文殊菩薩。為什麼讓彌勒來問呢?到經文後面你就會知道,彌勒他代表了世間人:求名、好名利、著相,不能有大智大慧,所以由彌勒菩薩請問大智文殊菩薩。實際上,彌勒菩薩是大權示現,代眾生請問,這叫「利樂有情問」。因為世間人看到世尊放這樣的光明,顯現這樣的瑞相,不懂得要請問,也不知從何問起,所以由彌勒菩薩出來利樂有情問,這是彌勒菩薩大慈大悲之處。「慈悲」不光只是你受了傷,給你上點藥、打個針,給你藥吃,或是救濟一些生活上的貧苦。彌勒菩薩開眾生的本心,開眾生的大慧,是大慈大悲讓眾生能了,一切法唯心所現。彌勒菩薩在此經前面算是一個示現,到後面你就知道,他早就參加過法華盛會了。他說:「今者世尊現神變相。以何因緣而有此瑞。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顯現這個瑞相。「今佛世尊入於三昧。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。」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,世間人沒有辦法了解,二乘人沒有辦法了解,所以彌勒菩薩出來請問,「當以問誰。誰能答者。」你們能回答嗎?沒有人能回答,就是因為都是著相者,都不見性,所以不能回答,或是智慧力不夠。「當以問誰。誰能答者。」沒有人可以問,又復作此念,唯有大智能答;所以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,文殊師利菩薩「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。」過去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久遠劫來早已成佛,所以他心裡想文殊菩薩是法王之子,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,「必應見此希有之相。我今當問。」那他可以算是問對了。所以他請文殊菩薩開解我們眾生的迷悶,為我們傳授大智大慧。下面:
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。及諸天龍鬼神等。咸作此念。是佛光明神通之相。今當問誰。
不光彌勒菩薩有疑惑,大眾都有疑惑,見到這個瑞相不知道怎麼回事?所以心中有這樣的疑惑,應當要問誰才好?再看下面:
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。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。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。
彌勒菩薩也想了解,大眾也想了解,所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以及與會的天龍八部,也都是這樣想。彌勒菩薩有他心通,大眾動個念,他都知道,所以他出來請問。下面經文:
而問文殊師利言。以何因緣。而有此瑞神通之相。放大光明。照於東方萬八千土。悉見彼佛國界莊嚴。
彌勒菩薩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,請文殊師利菩薩為大眾來解答。所以要知道,在佛門有疑惑要問,不要亂問,很多人都亂問,問:「我女兒嫁這個先生好不好啊?生兒子要取什麼名啊?將來才會有名、有錢。」在佛門問這種問題,都是不善問;你看彌勒菩薩問的問題,這就是真正的「學佛問答」。世間一般人,凡夫或二乘人是沒有辦法請問的,因為這是如來的境界,必須是大菩薩才能略知一二,或是曾經見過的,他才來示現利樂有情問。從此可知,彌勒菩薩將來必然宣說《法華經》,因為世尊講《法華經》他來請問。每一尊佛都是如此,三世諸佛都一樣,過去佛也是這樣、現在佛也是這樣、未來佛也是這個樣子,彌勒菩薩在這裡就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現。
你聽聞了《法華經》,你還要去弘揚正法,去弘揚《法華經》,這《法華經》就是一乘,凡是一乘經典皆應流通,你如果不會講,講不出來,就拿祖師的來學習,照著祖師的所說,要透過真實修行,不要用自己的意思,不要自己猜測、猜想、推算,你可能會錯意。所以要當一個法師,你要真正用功修行,要修行大乘,要深入經藏,所謂「法師」不是只有出家人,在家人一樣可以做,只要你肯修、肯學、肯弘揚。如果你不會講,你就把我們的講座分享出去,把我們的文字檔分享出去,那你的功德等同講經的功德,都是在流布大乘,這功德之大,唯佛能知。因為你是幫助佛法弘揚,縱然聽到的人是輾轉聽聞,你的功德也不可思議!
你看到彌勒菩薩的示現,為眾生來請法,你也要為眾生來流通正法。「請法」不光只是請問,還有「請轉法輪」,把正法流通出去;「法輪」者就是「碾碎」之義,能摧碎一切邪見,能破一切外道。你自己不會講沒有關係,你透過這樣的分享佛法,你自己的智慧會打開,你從前看不懂佛法的地方,一定會看得懂,我自己就是這樣子過來的。看不懂佛經就流通正法,除了自己用功,還希望大家能夠接觸佛法,你種這個善因在前面,你得到的果報,就是你對於經典能通達明了,這是肯定的。所以,你說你看經看不懂,不光是我們之前跟你講的,是你佛號念得不夠、念得太少,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你沒有流通正法,現在要流通正法非常地容易又快。從前要搬著一堆書,開著車子到人多的地方去流通,現在你只要在網路上,在社群網站上,你就能夠流通正法,而且只要幾秒鐘而已,所以現在的人修福的管道非常多,修的福報又非常大,你要會用這些工具,不要只上網聊天、講廢話。現在台灣每個人平均每天用手機的時間都超過一個小時以上,但很多時間都在講廢話,或看一些不必要的資訊,亂看各種新聞,只是讓自己的心更亂、更煩惱、更擔心。這些對你修行都沒有幫助,你要去流通正法,把我們佛法講座、開示影音流通出去,把正法流通出去,讓大家都能聽聞一乘。我們這道場就是修學大乘的,修學一乘了義的,你把我們的東西分享出去,你就成就無量功德,這是福慧雙修!你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地方,會因為你這樣去修福、這樣去修慧,而有所悟入。修福包括自身做好事,可是流通佛法法寶這樣的好事當中,是帶有一乘的智慧,所以你是同時在修慧,正是福慧雙修,那你得的果報,當然是福慧具足,從前不懂的地方自然貫通;正因為你幫助眾生能夠得聞正法,所以這功德非常地大,也非常容易做,但你自己要肯做,你不肯做,那真是當面錯過!有福的人就會想做,他會想要流通大乘,知道可以修福,但沒有福報的人就會當面錯過。要有福慧,你就能流通,但也不是你想找誰去修福,他就能去做,流通還是要有福慧,你能識得這是大乘正法,這樣發心去流通,讓這正法遍滿法界,使這世間減少災難,眾生減少痛苦,讓他們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而不是只認為佛教就是在做一些好事、善事,講講孝道,講講一些因果,做超度這些而已。達摩祖師講:「若不見性。因果等語。是外道法。」不是正法,所以成佛須是見性,若不見性那不是佛法,持戒也不是佛法,修善也不是佛法,這都是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的,也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。為什麼?因為達摩祖師傳佛心印,他是佛法的正傳。所以他的話就等同佛說,我們知道達摩祖師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示現,是大慈大悲利益眾生。所以你要知道,學佛不是只做一些世間善事而已,世間善事要做,但不是佛教最主要的事情,那些世間善事各人去發心、隨分隨力做。學佛的佛弟子一定是以修學佛法為最主要課題,其他的都是次要。凡是會影響你修道的這些外緣,即使是再好的事情,再大的善事,你都要避開。你要懂得,學佛是以修道為主,不能令心散亂,不能去學外道法。
第四講
於是彌勒菩薩。欲重宣此義。以偈問曰。文殊師利。導師何故。眉間白毫。大光普照。雨曼陀羅。曼殊沙華。栴檀香風。悅可眾心。以是因緣。地皆嚴淨。而此世界。六種震動。時四部眾。咸皆歡喜。身意快然。得未曾有。
這在經典裡面叫做「重頌」,就是用偈頌的方式把問題再重新說一次,也顯示這問題的重要性。因為大眾見到佛的瑞相,不知是何原因,沒有辦法請問,所以彌勒菩薩再用偈頌,把他的問題再詳加說明。他一開始講:「文殊師利。」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,「導師何故」,這「導師」就是指釋迦牟尼佛。「眉間白毫。大光普照。」佛眉間的白毫相光,放光照明,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「雨曼陀羅華。曼殊沙華。」乃至有「栴檀香風」,這栴檀香就是沉水香,就是現在你們知道的沉香,它這風裡面有沉香的香氣,像你們在讀經的時候,有時候專心讀,會有聞到這檀香,就是栴檀香。這個原因,有可能是天人路過,合掌恭敬聽你讀誦經典,也有可能是佛菩薩現前來加持,或是你在用功的時候、或是念佛的時候、或是聽經的時候,很多時候都會有這種瑞相,那是你心清淨感受到的。但是,你不要好奇務怪,「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」如果你覺得很特殊、很特別,每一次讀經都希求這樣的感應,那麼到後來你就會迷惑顛倒。就像現在有一些人,念佛念一念,有一點神通,或是預言災難、或是講哪一個人是佛菩薩再來等等妖言惑眾的話,這些都是自討苦吃。因為他不是真正有成就、不是真正明心見性,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暫得如是。非為聖證。」你只是暫時有這樣的能力,不是真正得三昧、不是真正斷除煩惱,所以即使有這些瑞相,見佛菩薩、見到天神種種的這些瑞相,你都不要覺得奇怪;或是見到惡相,你也不要害怕。有些人用功,會見到冤親債主現相,你也不要害怕,這個境界本自是幻化的,只要心裡保持正念,它自然就銷歇。很多人在這裡走了岔路,就是因為他好樂神通、好樂鬼神,這種現象在現在佛門裡面不少,而且越來越多有名的法師開始迷惑顛倒,常常講這些鬼神附身的事情,所以自己修行一定要注意。
「栴檀香風。悅可眾心。」就是大眾聞到栴檀香,心地輕安,得到悅可。「以是因緣。地皆嚴淨。」大地變得清淨,沒有垢穢。下面經文講:「而此世界。六種震動。」世界六種震動,就是代表六根超出無明的束縛,所以大地六種震動。《楞嚴經》上也有講,你修行用功,這山河國土大地都會震動,所謂「汝等一人。發真歸元。此十方空。皆悉銷殞。」十方的虛空都會粉碎掉。所以你就知道,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境界,都是你妄心、妄識變現的,並不是實法。永嘉大師講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。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這是真實的現象。你在這裡世間受到的痛苦、嚐到的快樂,你都不要當作是真的,一切都是虛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所以不要心隨境轉。你一旦心隨境轉,你就必受這虛妄的輪轉,受這苦報。你要能知道這六種震動所代表的意思,要知道你現在所見的這些現象是虛妄相,你心裡要能夠放得下,只要放得下,這虛妄境界自然就影響不了你,你心裡如果放不下,這虛妄相就影響得了你。其實,不是現象影響你,而是你自己心住著了,自取煩惱,所謂「庸人自擾之」。並不是現象擾亂你,因為這現象仍舊是你妄心所現,所以佛法教你看得破這世間只是虛妄相,「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」能看破這個根身器界本非實法,亦非父母所生的,都只是自心的業力所投影出來的。所以,學佛人你要能在這裡覺悟,佛教不是在搞世間法的,是教你看清真相。
現在有很多法師看經典他也不看清楚,只看了一半。明明佛在經上講:孝養父母的方式,用世間法是不能圓滿的。可是,他卻只看到這裡,不去想想:「既然世間的孝養不能圓滿,那怎麼樣才能圓滿孝道呢」?佛在經上講,你要度你的父母親學佛,要讓他信解大乘、要讓他持戒、要讓他深入經藏、讓他能了生脫死,做到這樣才叫做「孝順父母」,這是佛門講的孝順。所以你看,釋迦牟尼佛成就了,就到忉利天講《地藏經》,回去教他父親念佛,這些做法都是讓父母出三界、出六道輪迴。《地藏經》裡面怎麼孝親尊師?不是教你幫父母洗腳、不是用《弟子規》教你。他用的是「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」,相信你們都很清楚,覺華定自在,「覺華」就是自性之華,安住此大覺之華中,於一切法皆能自在,叫「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。」就是教你要用功,教你安住三昧,用這三昧力超度你的六親眷屬,《地藏經》是這樣子教你來做到孝親。這是地藏菩薩示現「要依心地」給我們看,這心地就是眾生的本性,唯有這樣才能超拔眾生。因為地獄相也是從心所現的,只要眾生明了心地,不隨妄境而轉,那自然就能夠超脫惡道。所以佛門講的孝順是這樣孝順,不是世間法。釋迦牟尼佛在《佛說父母恩重經》裡面講:你盡世間的孝道都不稱為孝順,只有讓你父母學佛才叫做孝順。偏偏一般的出家人,他看經只看前面,以為做世間的事都沒有辦法圓滿孝順,那他就再更努力、再做更多一點,就是有這種再怎麼看也不懂經典意思的人。佛就已經清楚告訴你,你做再多都是不孝,你做那些枝葉有什麼用?你是要讓你父母學佛、讓他少殺生才對。像你祭祀祖先,你不要用葷腥,都要用素食,這就都是在幫助你的祖先先亡超脫惡道。如果你用葷腥去祭奠他,反而加重他的罪業,把他害得很慘啊!
世俗人認為的好,並不是真正符合因果的好。所以修行人就應該知道,佛教講的孝順是該怎麼做。現在佛門很多出家人迷惑顛倒,在家人也迷惑顛倒,全都是因為不解實相,不解大乘經的義趣;他們不是著鬼神、就是著世間法,還認為可以藉這兩樣出離輪迴。我們舉一個比喻:臺北有一座一百零一層的大樓,你現在要從一樓到一百零一層樓,「小乘法」就像走樓梯,你不用走到二十層樓你就已經腿軟了,「大乘法」就像坐電梯直達最高層樓;那「人天乘」是隔壁那棟樓的樓梯,只是遠看好像跟一零一是合在一起的,其實根本就走錯了,可是真正入佛門,了解佛教的人一看,就知道它原來是分開的,它是隔壁棟樓的樓梯,你走錯了!用這個例子來比喻你們就能非常清楚了。佛法登峰造極,只有大乘能夠速證無生、速離惡道,但是小乘法、人天乘不行啊!像你們在佛門裡做法會寫的超度牌位、做的經懺佛事都是大乘佛法,只有大乘法才有超拔的力量,小乘法不可能。就像淨土宗能夠讓你從凡夫地速證阿鞞跋致,這真正是不可思議!這對學通途唯識、通途經教的人來說,你會覺得不可能,絕對做不到!怎麼凡夫地可以速證無生呢?你若是按通途的經教、小乘法、大乘初入門的,它是沒有辦法啊。大乘初門唯識所講的唯識,它的八個識不能互用,它沒講到這一層。大乘終教的唯識,就是真正圓滿的唯識教,有講到八識可以互用,一識就具足八識,這是不可思議的!因為八識共一個心體,我們簡單講一下,有一首偈頌:「八個兄弟一個胎。一個伶俐一個呆。」伶俐的就是第六意識,呆的就第七意識,又叫傳送識,只會做傳送的動作,「五個門前做買賣。」就是前五識—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在門前做買賣。「一個在家把帳開。」是指第八阿賴耶識。但這八個兄弟都是同一個胎、同一心體,只是作用不同。在大乘經裡講還可以互用,所以《楞嚴經》講諸根互用,這就是真正明心見性以後,所能達到的境界。其實你現在也有少部分的諸根互用,只是你體會不到而已,等有機會講到這部分的經典時,再來仔細說明。這裡講到六種震動,「時四部眾。咸皆歡喜。身意快然。得未曾有。」大眾聽聞非常地歡喜,從來沒有過。下面:
眉間光明。照於東方。萬八千土。皆如金色。從阿鼻獄。上至有頂。諸世界中。六道眾生。生死所趣。善惡業緣。受報好醜。於此悉見。
佛從白毫當中放光,照東方一萬八千佛土,這些佛土受佛光的照耀,皆如金色,也就是金黃色。從阿鼻獄,阿鼻翻作中文叫「無間」,就是無間地獄,上至阿迦尼吒天,就是「有頂」,就是色究竟天,諸世界中所有六道一切眾生,他們的「生死所趣、善惡業緣、受報好醜」,在這光中全部顯現。這就是「光」能顯現,「光」會說法。所以,佛說法不是只有用口說,他能放光,光中能顯現出世界,像現在人講的「投影」;其實,投影還不足以形容如來光中顯現六道四生種種的真實狀況,真還沒有辦法形容。當你看到的時候,如對目前、如處一旬,「一旬」大概就是你手臂張開來的距離,叫一旬。「悉於此見」,大眾在光中見到這一切善惡業緣、受報好醜。下面:
又睹諸佛。聖主師子。演說經典。微妙第一。其聲清淨。出柔軟音。教諸菩薩。無數億萬。梵音深妙。令人樂聞。各於世界。講說正法。種種因緣。以無量喻。照明佛法。開悟眾生。
所以諸佛出世就是講經。這裡講:「又睹諸佛。聖主師子。演說經典。」為什麼稱為「師子」呢?「說法無礙」,名為師子。所說的法能摧碎邪見;所謂「獅子一吼,百獸腦裂」,都是如此。「聖主師子」是讚歎佛為「師子」;或是讚歎佛說法如「獅子吼」。所以你看,由此可知諸佛出世是「演說經典」;「微妙第一」,皆說微妙第一義諦。「其聲清淨」,所說聲音清淨,沒有不好的音聲。有些人的聲音不好聽;聽起來粗魯、聽起來令人生邪念,那些都不是清淨的音聲,佛的音聲是清淨的。「出柔軟音」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「感化眾生、慈悲攝受眾生」,眾生聽了心地會柔軟,所謂「心地柔軟」就是他自己的「我見、我執」就不再那麼堅固了,世間人講「心防」就不再那麼堅固了,對於自己的執著也就能放下了。所以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冤親債主、無形眾生,只要你念佛菩薩名號、讀經,他們願意放過你,這都是因為佛菩薩有這些能力。佛有柔軟音、有安穩光、有慈悲光,照耀惡道的眾生,使他瞋心消除,慈心生起。所以為什麼說讀經有很大的功德,正是此義,就是因為佛出柔軟音。「教諸菩薩」,這「菩薩」不光只是有修證的大菩薩,還有一些初發心的,像你們現在受了菩薩戒,就是初發心菩薩。那還沒受菩薩戒的,是未發心的菩薩,也算是一種菩薩;雖有想學,但還沒有因緣受戒。所以為什麼我提倡:「你們趕快去受菩薩戒」,如果連去受這儀式的發心都沒有,那就根本不用講你真正想作佛,所以受菩薩戒是很重要。
這裡講:「教諸菩薩」不光只是菩薩而已,當然包括六道的眾生。「無數億萬」這數量是無數億萬,這「億萬」是比喻數量多,多到不可勝數,沒辦法算。「梵音深妙。令人樂聞。」佛說法的音聲令人聽了非常地歡喜,所以叫「梵音深妙。令人樂聞。」佛「各於世界。講說正法。」這是說佛在各個世界當中講說正法。你看到佛出世是為了說正法、為了說一乘,所以你們來學佛要會學。來佛門要聽正法、聽一乘,你在學地就要這樣存心:「我來佛門,我要學一乘法,我要學大乘佛法,因為諸佛如來就是講一乘法。」你自己要這樣希求,要這樣發願,說:「我到佛門裡來學佛,就是要學一乘,不是學世間法,不是學一些人情世故,這樣講也可以、那樣做也可以……。」你不要作如是念,千萬不要隨便,進佛門就是要學一乘法,有這樣的發心,佛力會加持你,那你就會遇到了正法。如果你要學一些人情的,那妖魔鬼怪會加持你,你就會遇到一些不教你持戒的、不教你吃素的魔道場,或是不講求佛教戒律的附佛外道,他告訴你:學佛很自在啊,不用戒律啊……。那遇上這種地方、這種人,你就要小心啊!因為他也沒有戒律可言,他也可以對你為所欲為,可以欺騙你、侵犯你,他也可以侵占你的財物,那你自己就要小心。所以你一定要懂,正規的佛門是講戒律的,你不要想你是初學,開始先學一些方便法、簡單的,其實你是沒真想學。有些人學了二、三十年,都還說「我要學方便法」,這表示他學的「方便」法並沒有引入他趣向真實。要知道,如來開方便是為了要讓眾生來學一乘法;但現在的寺院、出家人所謂的「方便」,不是來接引眾生學佛的,而是來接引眾生的錢,他開的方便目的是要名利,是要養他的廟的,這話講得已經很白,你們應該都懂。
佛門所謂的「方便」是為了要你入一乘,就像末法的眾生,業障特別重,釋迦牟尼佛就為你開個方便,開什麼方便呢?開「念佛法門」這方便法。教你「持名念佛」這個方便法,目的是要你「明心見性」。即使要你求生淨土,也是要你「明心見性」,目的都一樣,只是先後差別而已。釋迦牟尼佛不會給你講一些世俗話,縱然講俗諦法,也是讓你從這當中開悟,讓你證阿羅漢、讓你證無生法忍,所以你要會學。佛出世在這世間,是為了講說正法,那你來學佛,就要發願:「我是來學正法的、來學一乘的。」那你就不會遇那些外道邪師。你們這個年紀也都算成人了,相信都會挑食,那你不妨來佛門裡面挑一挑,選擇第一等的食材,第一營養的就是大乘。以大乘法為食,滋養法身;以大乘法為食,滋養你的慧命;不學二乘、不學人天,我跟你講真的,那些一點用處都沒有,不光沒有用,而且學了還會變成外道。龍樹菩薩講:「你學二乘、阿毗曇論,學到後來就會變外道。」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在大、小乘經典裡面都有授記的,說龍樹菩薩將在佛滅度後會來教化眾生,來弘揚大乘。現在外面有些人對龍樹菩薩有所批評,這是在造口業,根本是跟釋迦牟尼佛的旨意相違抗。當然,相信那些都是波旬子孫,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認證的;馬鳴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認證的,其他的人就沒有。小乘裡面沒有任何的論師是受佛認證,受佛印可,說他可以教化末世眾生,可以弘揚大乘,只有龍樹跟馬鳴菩薩,是在經典裡面由佛授記,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,所以真實不虛。大家去看吉藏大師的《三論玄義》,裡面都有引出經典,證明大乘佛法確實殊勝!龍樹菩薩跟馬鳴菩薩他們的修證受到釋迦牟尼佛的認證,所說的話絕對可信。
經裡講:「種種因緣。以無量喻。照明佛法。開悟眾生。」所以說法要說最了義的法,聽法要聽最了義的,要令眾生開悟。所謂「開悟」,不是你「覺察到自己有一個過失」叫開悟,那太膚淺了!你那心起起伏伏、上上下下,時時隨境轉,那不是開悟。「開悟」是講什麼?是講「開明本心」!
我們一直講,「見性」才叫開悟。你從言語、行為上去覺察過失,那些個都是枝葉;要從心地上下手,這才是從根本。永嘉大師講:「但得本。莫愁末。」你得到根本,就不愁枝末。因為你對心性明了,有一些你的煩惱、過失,不用刻意轉,它自己就轉過來了。可是,若你不學大乘,你業障沒有消,你只從枝葉上去下手,那就真的會像夏蓮居老居士講的,他從前學佛沒找到根本,在境界上,總是順境來迷惑,逆境來又退心。這就叫「順迷逆復退。貪去瞋又起。尚未忘得失。何況絕憂喜。粗境猶迷向。細微可知矣。」這麼粗的境界尚且迷惑,那微細的境界,那更是迷惑!全都是因為修行沒找到根本,這是真正修行人他過來的經驗。歷朝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從根本下手,這就是大乘—先悟後修。先悟我們的真如佛性,而後再起修,這就叫「稱性起修」,大乘佛法都是如此修的。大乘歸類有兩種修行方式:一個就是「頓悟頓修」,一悟以後煩惱當下銷落,這是頓悟頓修,當下圓成,當然這也是過去多生多劫以來積累的善根。一個是「頓悟漸修」,這是通途的方式,多數人都是漸漸地修,它這「漸漸修」不是要你變成小乘再往上修的那種次第修,它是「漸除煩惱」,漸漸地把煩惱消除,「頓悟漸修」是這樣修的。不管什麼法門都一樣,或是學禪的、學密的、學教的、學淨土的、學戒的……都是一樣。
學戒的,要先悟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那你持戒才能持得圓滿,如果不悟,所做的都是盲修瞎練。所以為什麼說:「持戒得生天」,沒有辦法作佛。是誰胡說持戒能作佛的?必須要悟心才能作佛。外道也持戒,甚至有些外道戒比佛門戒律還嚴!那為什麼佛教的戒可以成佛,外道戒卻不能作佛,因為佛教講的是「明心見性」。如果不明心,念佛只是因果法,來生得個善報,沒有辦法作佛、成佛!所以要知道,往生淨土也是一樣,淨宗的祖師講:「法門無量,明心為要。」在無量的法門中,「明心」是最為重要,因此說「一切法門。明心為要。」如果不明心見性,這些教法都是虛設。所以經文說「照明佛法。開悟眾生。」用種種的因緣比喻來講說心性;或說心性如虛空、或說心性如水、或說心性如火等等,種種的比喻,就是為了讓你見性而已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善說法,也叫做方便說法,能導人識得心性,才叫方便說;現在的人不會講佛法,講一些世間法,他也自我美化說:「我這個叫方便」,那是他世間心作祟自以為是的方便。佛門的方便是「善用譬喻」,讓你能夠了解什麼是實相,這才是佛法,就是要揀別出佛教跟世間法的不一樣。因為很多人在這裡沒有辦法揀別,所以我們才不斷地為你說明;因為現在邪師說法實在太多,你一不小心就被迷惑了。因為你自己有世間習氣,所以人家講一些迎合你習氣的話,你馬上就顛倒,那顛倒的速度比你覺悟的速度還快,你好不容易學了佛,若沒有正知正見,只要人家講幾句世間話你就會迷惑顛倒,所以一定要長時熏修佛法。下面講:
若人遭苦。厭老病死。為說涅槃。盡諸苦際。若人有福。曾供養佛。志求勝法。為說緣覺。若有佛子。修種種行。求無上慧。為說淨道。文殊師利。我住於此。見聞若斯。及千億事。如是眾多。今當略說。
「若人遭苦」,如果有人體認到這世間苦,厭老病死想出離,佛就為他說涅槃,讓他覺悟,解決他的苦,這裡是講聲聞乘。「四諦」是講四諦法,也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,四諦是略觀,比起「十二因緣」,它屬於比較不圓滿的觀法,是較劣的。下面經文:
若人有福。曾供養佛。志求勝法。為說緣覺。
如果這人有福,過去生曾供佛,想要求殊勝之法,他的根器比較好,佛為他說十二因緣法,十二因緣細觀為勝。這是講一般的通途修學,包括二乘裡還有分勝跟劣。所以十二因緣觀為勝,四諦觀為劣;因為四諦簡化,十二因緣較為微細。佛針對這一類眾生,為他說十二因緣;針對厭老病死、遭苦惱的、想出離的人,佛是為他說涅槃。「盡諸苦際」,也就是為其說滅苦之法。下面經文:
若有佛子。修種種行。求無上覺。為說淨道。
若有人想要修行的,想要求無上覺的,佛為他說淨道。「淨道」就是修學六度波羅蜜;修六度、除六蔽;六度反過來就是六蔽。「蔽」就是蓋覆的意思,蓋覆你的佛性。所以修六度可以除去你心中的煩惱,把蓋覆你佛性的這些煩惱給除掉,佛性就顯現了,所以說「求無上覺。為說淨道。」經中彌勒菩薩叫著文殊師利菩薩,他們可以算是同學了。他說:「文殊師利。我住於此。見聞若斯。及千億事。」彌勒菩薩看到這光中顯現這些現象,有千億種事。「如是眾多。今當略說。」他還要再為我們再大略地說明一下,到底他看到了什麼?下面:
我見彼土。恆沙菩薩。種種因緣。而求佛道。
他見到這些國土裡面,有恆河沙數的菩薩。為什麼說「種種因緣」呢?因為每個人在因地遇緣不同。但是大家都發心求佛道。也就是說,就像你們現在學佛,每一個人學佛的因緣不同;有的人是因為家人往生了,透過助念來接觸佛法;有的人是遇到一些苦難了,想要解脫苦惱。有些人則是感情的事情,有些人是家庭的因素種種不同的因緣。
當然,你發心要來學佛,你在現在的佛門裡面,如果你能學到大乘佛法、學到正法,那就沒有問題,我們可以用大乘法教你出離苦難,所以你能求得到無上道;那如果不幸,你遇到不善法,遇到一些外道,他教你通靈、神通,像有些人遇到家庭因素,像:先生外遇、小孩子不乖!她就去求神問卜,求看看哪一個通靈的可以告訴她,她先生跟他外遇的對象,還有她,過去生是什麼因緣?我講起來有很多人都在笑,你們自己就知道;或是問:她這個兒子過去生與他是什麼因緣?那個通靈的,就跟你講一套讓你心安的話,但眼前雖心安,回去了以後呢?還是起煩惱,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啊!仍再求再問,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啊?要燒多少紙錢,要繳多少錢來幫你消災,可是你繳了錢,煩惱還是在,災還是沒有消,有人這樣子被騙了很多錢,而且也沒有得到正知正見,所以我們說那種人他是在欺騙你。其實,很多問題都還是在你們自己,遇到這種不正見的、算命的、假和尚的、假道士的……不然就拿個羅盤,到你家看風水,在那裡轉啊轉的。或有一些有點神通的,說你們家幾世的祖先在討債,要你燒多少錢等等的,什麼都有,花招百出,我們聽過不少,這就是末法的現象。有一些人他懂得到佛門來,可是這佛門裡面多數也不給你正法,不教你出離,還是用些世間法給你,妄想用世間法解決問題。像你要是遇到我們,我們會跟你講:「這個世間是虛妄的,你要懂得放下,你執著並不能解決問題。」只有透過修行,你才能轉得過來。修行是從根本修,你心裡面那個執著的念頭,你把它放下,拿來念佛,久而久之這個念頭就不見了。因為念頭是虛妄的,你很難過、很難受的這感覺,透過念佛、透過持咒,自然就放下了,這就是佛菩薩名號的功德。
你再深入經藏,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,你就不那麼在意了,眾生會受苦就是因為把這世間當實有,在這當中認為有我、有法,「法」是屬於我的。認為「先生是我的,太太是我的,兒子是我的,財產是我的,房子是我的,……」可是卻不知道「我」在哪裡!所以,你可以作如是觀:「你現在有的這些東西都是你的,可是「你」在哪裡啊!卻找不到。」二乘人在這裡知道「諸法無我」,大乘是從這裡反照,再更進一步:從無我當中識得有真我。要知道,這一切法當中無我,這「無我」就是「體空寂」,體空寂不妨有幻作用力,所以方便說為「我」,方便用一用,拿來利益眾生,「從空出假」是起作用。
二乘是墮在空裡面。大乘懂得從空出假,起作用,一切法但是假名而已,真如本性靈明不昧,從來不曾被這些虛妄的名相、虛妄的相想給蓋覆住,只是我們自己認法為實有,所以教你化空,不是教你著空。把它化空以後,這個「能化」的觀智就是般若智慧,這般若就是真我,修行是這樣修。現在世間人懂得預防醫學,其實這個預防醫學,它就像佛門裡面講的「滅身療病」,哪邊有問題,就哪邊切掉,覺得可能哪裡會有癌症,哪個器官就先割掉。當世間人知道這個東西會要了他的命,他就把它切掉。如果手會長瘤,他就認為手會要了他的命,就把手切掉;腿會長,會要了他的命,把腿切掉;哪邊會傷害他性命,他把哪邊捨掉,認為他會得卵巢癌,把子宮拿掉;他會得膀胱癌,把膀胱拿掉。但是,那個「他」是誰?那「他」又在哪裡?全切了,也找不出哪個是「他」,沒一樣是「他」!這就叫「四大體各離。誰為和合者。」所以世俗人只懂得愛命,卻不知「命」是什麼,不知「我」是什麼!那你不是認為這個身是「我」嗎?如果大家執著的「我」是這個身體的話,那他為什麼把這個身給切掉呢?看看是不是無論切掉哪一部分,或切掉多少,心中認知的「我」,也沒少半分啊!所以徹頭徹尾這個「我」就不屬於這個身,所以叫「虛靈湛寂」。其實你也不知道你自己是誰,你再怎麼執著,這身也不是你,從這裡你就可以見性了,修行就這樣反觀。當然,那個醫學部分我們就不做評論,不在我們講經的課題當中,只是就現代人的認知,所講的預防醫學,讓你去想想,哪一樣是你的,若你認為這個身是你,你為什麼把它丟掉,既然都可以開刀拿掉,那到底什麼是你?你說你的命,命又在哪裡?這是讓你反觀,不是叫你找命,是讓你把執著在自己這色身上的妄念給打掉。佛門用的這個方式,是教你反觀,而不是叫你去找答案。
就像禪宗,教你參念佛的是誰?是你在念佛上,我問你「念佛的是誰?」不是教你去找那個「誰」,你去找那就叫話尾。「話頭」是用這話把你一下子給點醒,所以叫參究。很多禪宗的學人,參「念佛的是誰」,越參越沒味道……越參越沒味道,時間因緣到的時候,就打開本來,親見本性。為什麼?他的妄想煩惱全部都掃掉,只要他一起念,他就起「念佛的是誰」?「起念的是誰」?把其餘妄想給打掉,他久而久之就契入,此念「無所從來,無所從去,既無來去之相,又何物當情」,心空豁然,親見本來,這即是禪宗講的參究。所以佛門教你參是誰?剛剛這樣問你,器官都割掉了,你又是誰?不是教你找誰,只是讓你把著於色身為實我的這個妄念、這個「妄我」把它打掉而已,這就像你生病了,給你開個藥,把你病治好了,那藥也沒有了。藥到病除,就像以智慧火燒煩惱薪,煩惱材薪燒掉了,火也沒有了,只剩灰歸於大地,咸歸於心地。禪宗的話頭,或我們剛剛詰問的這些,就只是要把你的妄想給除掉而已,並不是真的叫你去找「有誰啊?哪一個是我?」讓你真找到的「那個」終還是別人,所以祖師講的只是自悟自心而已,不向外求。《法華經》是一乘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這個就是一乘。
所以話頭你要會參,不是參話尾,像現在很多人參的話頭,那個不叫話頭,那叫話尾啊!提不起疑情,疑情就是把你的妄想給斷掉,才叫疑情。如果不能斷妄想,還起種種妄想,著在這個覺受身心的覺受上,這個不行。不會學的人就以為我們這樣講是著空,因為他又把我們的話作空解,認為是一種空的觀念或見解,不是啊!這是讓你直接明心見性,這都是祖師大德的手法,令學人開悟。「說法」要讓眾生能夠開悟、能夠成就佛道,所以經文講「恆沙菩薩。種種因緣。而求佛道。」下面:
或有行施。金銀珊瑚。真珠摩尼。硨磲瑪瑙。金剛諸珍。奴婢車乘。寶飾輦輿。歡喜布施。迴向佛道。願得是乘。三界第一。諸佛所歎。或有菩薩。駟馬寶車。欄楯華蓋。軒飾布施。復見菩薩。身肉手足。及妻子施。求無上道。又見菩薩。頭目身體。欣樂施與。求佛智慧。
這裡是講捨外財跟內財。捨金銀珊瑚、真珠摩尼、硨磲瑪瑙、金剛諸珍……。修行人對這些要能捨,所謂「能捨」是指心裡捨、心地捨。你心地能捨,你事相上自然能捨。有些人是心地不捨,事相上捨,每天都還來道場看看「我捐的東西,你們有沒有用啊?」這就是在心地上沒有捨。他只是布施了一樣東西,還每天罣礙,看道場有沒有用他布施的東西。有用,他就好高興,沒有用,就好難過,像這樣,他不是真的捨。所以要知道,布施是要對治自己的慳貪。如果對錢慳貪,你就要捨財,盡量捨,你不用怕會沒有,這是斷除你自己的煩惱,你捨,就是把你的煩惱給捨掉。你不能慳貪,要懂得布施,有一些人很慳貪,他心裡不想布施,他就說:「修行人修道不需要用這麼好。」其實這是他慳貪,沒有學佛。你看那些大菩薩,金銀珊瑚、真珠摩尼……都拿出來供佛,護持正法、護持佛教,從這裡面,他捨除了他的煩惱,同時護持正法,這是自利跟利他兩樣一起做。我們精舍不像其他一些道場,講一些功德,叫你來捐錢,我們最重視的是要教你斷煩惱。捐錢是每個人修自己的福慧,你自己要發心去做。但道場不能用種種的暗示,或是變相跟你要錢,或直接要。有些人是直接要錢,讓居士起煩惱,那這道場不是修道的地方。你做居士的,自己要懂得護持正法,是正法道場你就要懂得護持,這也是應該的,作為佛弟子、作為菩薩戒弟子應當如是,這個要懂得。
「金銀珊瑚。真珠摩尼。硨磲瑪瑙。金剛諸珍。」是講七寶。「奴婢車乘。」這是講奴僕、馬車,他都能供養。現在是沒有奴婢,就是親自到道場發心來做義工,這都算是發心供養。「寶飾輦輿。」這「輦輿」就像以前的轎子,後稱皇帝坐的轎子叫做「輦」,「寶飾輦輿」就是在輦輿上裝有七寶來嚴飾,叫「寶飾輦輿」。「歡喜布施。」歡喜做種種布施供養,這都是修自己的福慧。「迴向佛道。願得是乘。」都迴向希望能契入大乘。所以你在佛門裡面,你布施時要肯做、要多做。你供養三寶,福報確實是無量無邊,確實是不可思議。佛門公案:像「貧女供佛」或經上說供養佛一經幡,風吹此幡一轉,得一轉輪王位,即使幡碎為微塵,一微塵一小王位。所以你看,這福報有多大!你能印送經典,你能護持正法,能夠安定道場,或是出錢,或是出力,或是在道場修行時你守規矩,或是讚歎如法道場,這都算是護持正法,特別是在末法,能有殊勝的道場,能有講說正法的道場,能有修學一乘的道場,這功德殊勝唯佛能知。這功德是一定要做的,一定要護持,用自己的能力、用自己的財力、用自己的人脈關係護持正法。我們常講:把你的能力發揮出來,不是發揮出來賺錢,而是發揮出來護持正法,這點就很重要,要讓佛法可以流通,讓正法可以久住,這樣就是你在「供養金銀珊瑚。真珠摩尼。……以寶飾輦輿、歡喜布施、迴向佛道」,護持不光只是拿金銀珠寶、拿錢而已,就是利用你的能力來為佛教、為眾生發心來做,因為這些都是珍貴之物!也許你沒有這些金錢,但你有這些能力,發揮你的能力,來護持正法,更勝於金錢,讓更多沒有學佛的人學佛,這才是真正護法。不是只有拿錢來護法,拿錢只是其中一種,如果你使用你的能力,把你的時間貢獻出來,這都算護法,也都算是以金銀珊瑚、真珠摩尼、硨磲瑪瑙來歡喜布施,用寶飾輦輿歡喜布施。「輦輿」就是乘坐之物,能夠弘揚大乘,弘揚一乘,就是以寶飾於輦輿之上,令大法、令大道可以弘揚,以此來「迴向佛道。願得是乘。三界第一。諸佛所歎。」這個功德福報是三界中第一,是為諸佛所讚歎的。所以護持正法、供養三寶,是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報,這福德不可限量,沒有辦法說。特別是護持一乘了義,的功德之大,我們之前有講過: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個比喻,「你護持一乘了義,護持《法華經》,勝過有人以滿閻浮提的七寶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,直至他們八十歲,再以佛法教他們,使他們一時皆得阿羅漢果。」你的功德勝過那人百千億倍。那大布施者所做,甚至不如第五十個輾轉聽聞到《法華經》一偈,所發隨喜功德的人。相反地,你毀謗正法,你毀謗修學一乘法的人,《法華經》是一乘,你毀謗讀《法華經》的人,等同於謗修學一乘者。你只要毀謗他,這罪惡大過你一劫以惡口罵佛,連續不斷罵佛一劫,你看這罪惡有多大!所以要懂得護持,懂得來隨喜,懂得弘揚正法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殊勝,所以諸佛讚歎。這都是菩薩行,所以你們受菩薩戒,若想成佛道的,都要這樣做。下面:
或有菩薩。駟馬寶車。
這「駟馬寶車」就是這車有四匹馬,寶車上有「欄楯華蓋。軒飾布施。」是七寶裝飾在欄楯華蓋上,「布施」就是裝飾在駟馬寶車上,這些是外財,布施來供佛,護持正法,「復見菩薩。身肉手足。及妻子施。求無上道。」這裡是講內財,就是放下他的家親眷屬來出家,「身肉手足」他都放下,自身放下,兄弟姐妹親情他都放下。這「手足」可以當作是兄弟姐妹,包括你放下自己的四肢色身、妻子兒女,你都放下,來出家行道。「又見菩薩。頭目身體。欣樂施與。求佛智慧。」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為求法而捨身,「析骨為筆,剝皮為紙,刺血為墨」,都是頭目身體布施給佛法,為求一偈而捨身,這個色身他都能放得下,這是很大的功德、很大的道心,你做不到,你也要歡喜讚歎,你要能學習。
第五講
經文:
文殊師利。我見諸王。往詣佛所。問無上道。便捨樂土。宮殿臣妾。剃除鬚髮。而被法服。
這是彌勒菩薩見到世尊眉間放光,光中顯現這些菩薩在因地所行的修持方式。他說:「我見諸王。往詣佛所。問無上道。」諸王請問大乘佛法。
在十方佛土中,只有一乘法,沒有二乘,也沒有三乘,這是世尊在《法華經》告訴我們的。學佛的人要清楚這個道理,不然不能成佛,看後面的經文你就能知道,如果你學佛證阿羅漢,你不了解世尊出世只說一乘了義,佛說你這個阿羅漢也不是佛弟子。所以舍利弗、大迦葉這些尊者,聽聞世尊這麼說,馬上都回心轉意,他在法華會上講:「我今天才真正聽到佛陀的正法。」世尊在經中為大眾授記,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。我們之前講過,二乘法說女身不能成佛,只有大乘才有,所以唯有學大乘才是真正的了義之法。彌勒菩薩看到這些國王「往詣佛所。問無上道。」他們聽了佛開示以後,便捨世間的五欲六塵、宮殿、臣妾……,他都放下。那你們聽聞佛法,知道學佛好,你能不能放下家庭?我不要求事相上,但你心地上要能放下,且不教你出家,你能不能來道場共修?能不能來聽經?如果你連你家的門都走不出去,那你說,你要怎麼出三界?其實,這一扇家門沒有擋住你,擋住你的是你的業,是你心裡面的那份罣礙。說到底,你也不知道自己在罣礙什麼,這一件事情罣礙完了,又有別的事情會罣礙,所以稱為「生死輪迴」;這件事情結束了,又有別的事情發生,這叫「相續不斷」。經中這些國王聽聞世尊說法,「便捨樂土。宮殿臣妾。」聽經後,他的這些大臣他都放下、親戚朋友他都放下、妻妾恩愛他也都放下,「剃除鬚髮。而被法服。」也就是他出家學道。由此你就知道佛教的殊勝。順治皇帝《讚僧詩》講:「黃金白玉非為貴,唯有袈裟披肩難。」他說黃金白玉不是最珍貴的。你在世間做什麼豐功偉業,那都只是幻化而已,所謂「萬里長城今猶在。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萬里長城到現在都還在,但秦始皇這個人已經不在了,就像《讚僧詩》裡講的:「古來多少英雄漢,南北山頭臥土泥。」已經化成泥土、化成灰塵。那都是世間庸俗之人,唯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還存在,所以宋仁宗讚歎佛舍利:「三皇掩質皆歸土。五帝潛形已化塵。夫子域中稱至聖。老君世上亦言真。埋軀只見空遺塚。何處將身示後人。惟有吾師金骨在,曾經百煉色長新。」就是講我們大眾心裡面認知的中國古代的聖人,「埋軀只見空遺塚。何處將身示後人。」他死後,把他埋到土裡面,就剩下一個墳墓,什麼都沒有了。「唯有吾師金骨在,曾經百煉色長新。」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還存在,世間無比堅利的東西都沒有辦法毀壞它,這就顯示佛法是不生不滅法;而《法華經》就是佛陀的真身舍利。佛在經上講的,你供養《法華經》、你學《法華經》就是供養佛陀的舍利,因為《法華經》是如來的真身,你縱然不起塔、不修廟,你供養《法華經》、你修學《法華經》,也就是修學一乘,你就等同供養如來。由此就知道一乘了義的殊勝,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比。有一些人會覺得講他們是二乘,好像是貶低他們了,實際上,就像學校一樣,老師教學生是希望學生都能上進,老師告訴他的學生:「你只在一年級學習是不行的。」可是這學生是不懂事的壞學生,老師教的,他也不聽;學長教的,他也不聽。這「學長」就是諸大菩薩,「老師」就是釋迦牟尼佛,好心教他要上進,他不願意上進,反而還覺得老師、學長找他麻煩,最後還拿起棍棒打老師、打學長。這些毀謗大乘的人亦復如是,他們是佛門裡的壞學生啊!所以把人家提獎他、提攜他的好意,認為人家是在貶低他、在找他麻煩,這就是愚癡無智人,是佛教的壞學生,真是講再多都沒有用。釋迦牟尼佛想幫助他們也沒有辦法。這群壞學生後來反謗佛經、反謗大乘。這些壞學生,老師要幫他,他不但不願意接受,反而還打老師、還打學長,這一類毀謗大乘的人就是我們講的壞學生。佛教也有壞學生,就是那些不想上進的小乘人,就是佛門的中輟生。然後他還反說大乘經沒有依據,說佛並沒有講。其實不是沒依據,是他缺課沒來聽,或是只聽一半,或是不能接受、聽不下去就走掉了。就像有一些人沒有來參加我們的講座,他反在外面胡說,說我們沒有講《法華經》。這只是舉個比喻,實際上,是他沒來參加。
小乘法是怎麼來的?佛在《文殊問經》告訴我們,一切的小乘諸部不出上座部跟大眾部。上座部是以大迦葉為首,大眾部以婆師波羅漢為首。這兩部是出自於大乘,所以是從大乘出生小乘。佛法不是世間人從小變大的概念,以為從小乘冒出大乘。因為小乘根本沒大乘的義趣,大乘卻有小乘的內容。
那麼這些小乘人是怎麼來呢?文殊菩薩講,就是這些學人聽不懂大乘法,所以從佛所講的大乘法裡面挑他自己聽得懂的,到別的地方去修行,所以就變成現在的小乘諸部。這是文殊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。在近百年來,很多人都認為是從小乘法裡冒出大乘,實際上是錯的。古代的祖師,像玄奘大師,以及傳法來中國的這些高僧,他們都知道是先有大乘,之後才有小乘的。也許受到民國初年戰亂的影響,以訛傳訛,所以一些正確的說法忘失了。連這經幡怎麼做都搞不清楚,近一百年來中國的佛教徒很多都搞錯了,所以一定要看祖師大德的,我們講的這真相就是出自於祖師大德的註疏。所以你要清楚,學佛就是學大乘,真正的佛法沒有小乘。小乘法不是佛說的,為什麼說不是佛說的?因為不是佛出世說法的心願,他只是接引你,開方便接引你入大乘。實際上十方國土當中只有講一乘法,沒有講小乘法。你可以去看《無量壽經》、看《華嚴經》、或看《維摩詰經》,經中說,他方世界的菩薩都很訝異,什麼叫小乘法,沒聽過啊﹗幾百萬的菩薩沒有聽過,都很好奇啊!他們說什麼叫「樂小法者」?他們沒聽過!其實就是講這娑婆世間的眾生,為他講一些小乘法,講一些人天小善,他就得少為足,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「小確幸」,意思是「得少為足」。以為學佛這樣就夠了、這樣大家就可以取暖了,沒想到要上進。我們學佛要上進,不能學點人天善法、小乘法就心滿意足,這離佛真正要教的一乘法還遠得很啊。這個真相、道理要依經典來說,不能依現在外面那些人的胡說八道。祖師大德引得出經典,所以我在這裡實話告訴你小乘怎麼來,你要曉得。連小乘的大迦葉、婆師波羅漢知道自己所學的不了義,全部都迴小向大了,五百弟子都在法華會上受記。所以學佛就是學大乘,學大乘才能究竟地解脫。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你學小乘的論典,學到後來就會變邪見、變撥無因果,這還不光只是指世俗撥無因果。小乘搞不清楚這世界怎麼來的,人為什麼會有六識,他也搞不清楚,總墮在生滅相當中,所以是不究竟法。法華會上但說一乘,沒有二乘,這是《法華經》的宗旨。所以你看那些聽聞大乘法的諸王,他們就懂得要放下、要出家。下面:
或見菩薩。而作比丘。獨處閒靜。樂誦經典。
見到菩薩作比丘相。菩薩是講他的發心,比丘是講他的形相。獨處閒靜,在那裡誦經。下面:
又見菩薩。勇猛精進。入於深山。思惟佛道。
又看到光中顯現這些菩薩勇猛精進,或是常行不坐、常坐不臥,也就是經行、用功。像般舟三昧、別峰三昧,別峰三昧就是指般舟三昧,是以九十天為一期,是站著念佛、繞佛,沒有坐下來,這樣精進;或是「常坐三昧」又稱「一行三昧」,打坐也是九十天一期,入於深山,思惟佛道,這樣用功行道。現在有些人閉關,關是閉了,心沒有閉,在那裡打妄想,那就不是真正閉關了。下面再看:
又見離欲。常處空閒。深修禪定。得五神通。又見菩薩。安禪合掌。以千萬偈。讚諸法王。
又見到菩薩離欲,「常處空閒。深入禪定。」這禪定不是四禪八定,而是法界定。你在大乘經看到禪定就要想到是法界定,是自性本定。知一切法當體即空,名大禪定,這是大乘講的禪定,心不隨一切相生滅。當然,他是見到心體,所以他不隨生滅,能安住了,這才叫禪定。而不是著在捨受上,現在外面有些地方他講他在禪修,其實只是在捨受裡打轉,得個輕安、得個放捨苦樂以後的感覺,其實還是墮在覺受裡面。修禪定會發神通,若你入法界定,所起的五種神通是道通。但如果你是修一般的禪定,那這五種神通只是暫得如是,而不是長久的。你不要看到有些人,念佛念一念有神通,他知道你過去生跟你先生什麼因緣;跟你兒子什麼因緣,你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忤逆你;你又跟你男朋友什麼因緣啊……,現在很多人喜歡問這些事情,這不是真正的解脫法。什麼因緣並不重要,重點是要知道「緣起性空」,一切法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要知道「生滅去來本如來藏」,這樣你才算是真正知道。《淨名經》講的:「深入緣起。斷諸邪見。」才知道因緣所生皆如來藏,皆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相,只是假名而已,並非實法,在現「相」的當下是當體即空,這個叫做「深入緣起」。「斷諸邪見。」就是把你心中誤認為這相續相是真實的、是長久的錯誤觀念,把這個邪見斷掉;把在一切法當中認為「有我、無我」這些邪見都把它斷掉。因為不管有我或無我,總是墮有、無二邊。大乘法它不這麼說,大乘法講的無我,是真的無我,無我不離假我,假我的當下即是無我。凡夫不懂一切法無我,認為生滅當中有個真我;二乘人不懂,以為生滅當中沒有個我。那沒有個我,又是誰來取證,誰來證涅槃、誰來證阿羅漢、菩薩!那不妨有我、無我,說有我,只是隨事立名,隨眾生心,而立此假我之號,實際上沒有我相。所以大菩薩能凡、能聖,非凡聖之所能,他能示現凡夫、能示現聖人、能示現畜生,他都能現,都是因為明心見性以後,起的海印三昧威神力,這是海印三昧啊!《華嚴經》講:「或現童男童女形。天龍及以阿修羅。乃至摩睺羅伽等。隨其所樂悉令見。眾生形相各不同。行業音聲亦無量。如是一切皆能現。海印三昧威神力。」自性有海印三昧的功能,如海澄清無波,炳現一切現相。說「如鏡現相」,這樣你就能懂。實際上這海印三昧,每個人都有。再跟你講實話,不假修成。但有取證的心,就等於撥波求水。所以百丈禪師講:「靈光獨耀。迥脫根塵。」所謂「靈光」是指真心本性。靈光獨耀意思是說,真心本來就不受根塵的束縛。「體露真常。不拘文字。」不是文字所能形容。「心性無染。本自圓成。」真心本性沒有受絲毫的染汙,當體即是,每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不用修。
那要怎麼讓它回復呢?「但離妄緣。即如如佛。」這點很重要。你的心能離開妄緣,不隨生滅變化,當下成佛,這是講一乘,是頓超的。其他的法門、修法都還要次第地慢慢來。禪宗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「但離妄緣。即如如佛。」這「離妄緣」就是關鍵之處。很多人都只知道心性無染,本自圓成,可是他不曉得要離妄緣,所以心還是在那裡四處攀緣,還是隨情造業,縱我為非。達摩祖師講的:「道者以寂滅為體。修者以離相為宗。」離相就入無量義處三昧,這是講大乘怎麼修行。你不要覺得很難,講的這些都是眾生的本分事,就是你本來的面目,經典講的就是我們自己。不是有一個真性、有一個真如,讓你來取證、讓你來修,把煩惱給滅掉,把它給修出來。所以常問你,煩惱滅,滅了以後去哪兒?煩惱生,生又在哪裡?所以生滅無所從來,無所從去,當體即空。這話已經講得很白了,你不要做「取證」想,有取、有證,那又不是了;那「無取無證」呢?也不對。所以叫「取不得。捨不得。不可得中只麼得。」就於不可得處,迴光一鑒,就一念頓悟了。世間人就是落在取捨當中,所以你看到我們講的這道理,好像講得很玄,實際上,一點都不玄,只是你迷失而已。給你講白了,你直下體認,當下便了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要說的,法華但說一乘,一乘就是講真心本性,人人本有。這才是真正的佛法,其他的經典都是枝葉,因為一切法門明心為要。
經文講他在深山裡面修行,所以講禪定、講神通。神通就是從體起用,這個神通是真正的神通,不是妖通、不是鬼通、不是術通。咒術有一些是術通。下面:「又見菩薩。安禪合掌。以千萬偈。讚諸法王。」這段是講見到菩薩讚佛。
復見菩薩。智深志固。能問諸佛。聞悉受持。又見佛子。定慧具足。以無量喻。為眾講法。欣樂說法。化諸菩薩。破魔兵眾。而擊法鼓。
這是在光中見菩薩,「智深志固。」智慧深廣,誓願堅固。「能問諸佛。」菩薩能夠善問諸佛法要,就像是你們現在講的「學佛問答」,善能問答。菩薩聽佛開示以後,悉能受持。「又見佛子。定慧具足。以無量喻。為眾講法。」又見到佛子定慧具足,以無量的比喻為眾說法,而且是欣樂說法。「化諸菩薩。破魔兵眾。」破除眾生心地上的邪見,也破除外道、二乘。「而擊法鼓。」擊法鼓就是宣示正法,也就是開講正法。這「法鼓」是指天上的法鼓,忉利天的天人,如果享樂享過頭,迷惑顛倒了,這法鼓就會大震,法鼓會出音聲告訴他們世間無常。叫他們要修行,天人們就會覺醒過來,想到要修行,他們就會集會,請世尊說法,或請菩薩說法,這是講天上的法鼓。現在外面有人也說他的道場也是法鼓,遇到那個法鼓,你就要注意了,那是世間法的鼓,裡面沒有提醒你要修行出離,那裡面都是搞世間法,弄一些人間佛教的活動課程,去了就是墮落。人間佛教就是佛門講的外道法,根本心不在道上,天天就想著人間的事情要怎麼運作,只會令你更貪著,繼續輪迴。大家要知道,這人間的事情都是虛妄,直接放下就對了,無論你怎麼做、怎麼安排都不會圓滿,都是妄心所生的萬種法。只要把妄心除掉了,這些法自然當下銷歇。你不要聽他們亂講,用一些佛學的名詞,說「人間的佛教」,說「佛法在人間」,話說得很好聽,但真相是佛法不是只有在人間。佛說法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,不是只有在人間,你看來參加法華會的天龍善神、諸大菩薩,此界的、他方的。所以連立義都已經錯了,世間話叫「思想根本」都是錯誤的,從根本上就不對了。所以你學佛,不要學人間佛教,學佛要學一乘了義,那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。學人間佛教絕對無法成就,沒有一個成就的。你看,學一乘了義,每個都得佛授記,畢竟作佛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十方佛土中。只有一乘法。」佛說法只說一乘。怎麼會有二乘、怎麼會有人天呢!有人說人天、小乘這些叫方便,其實是錯誤的。佛法有真俗二諦,佛在《涅槃經》中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親口講,如果他所說的俗諦,也就是「方便法」,不能讓你悟得真諦理,悟得一切法空,他說他寧可不說這種法。意思也就是說,你所聽到的那些俗諦佛法,如果不能讓你了解佛法所講的真諦理,那這個俗諦不是真的。外面那些人間佛教所謂的方便,根本不能入真實,《思益經》講,末法就是有這種「惡比丘」,他說有相法,壞亂大乘、壞亂佛法。「既說為惡。」,既然說是惡比丘,「理是邪見。」,他的知見必是邪、是錯的,障礙大法流通。「應當破除。」佛弟子應當把它破掉。怎麼破呢?你不要學,就破了。你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了,你不要去學人天乘,萬緣放下,一心學佛,那邪魔外道就不攻自破,這是真實話,都有經典可依。
所以你看到現在外面很多掛著佛教招牌,或是出家的、在家的,不會講大乘佛法的,都說他自己是在方便接眾,那些其實都是魔子魔孫。他有很多理由,為他的不懂佛法作掩飾、作藉口。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樣教化,你看這些法華會上的菩薩怎麼修行?有沒有像你現在看到的外面那些佛教道場,亂搞一通!這些大菩薩都是精進行道,全是這樣修的。很多人說他自己不會修行,如果不會修行,那你來看看《法華經》,經文一開始,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,你就知道你要聽什麼法了,所以很簡單,一點都不難。其實就是你不肯看,然後自己習氣又重,聽人家講一些世間話,你習氣就起來了,你就迷惑顛倒。所以自己要警覺,常常看經教、常常聽講經、常常看祖師大德的開示,你就不會迷惑。所以正知正見很重要,佛法要興盛,知見要正,所以我告訴大家:「若要佛法興。除非知見正。」你知見不正,佛法不會興旺,即使有錢,捐錢蓋大廟,佛法也不會興旺,那是場子大,不是道大。佛法要興盛,知見要正。正知正見就是學一乘,這道理非常清楚,因為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,就是為了講一乘佛知見地,而不是講那些人天法、不是為講二乘。是你不能信受大乘,他講一些世間話接引你進來,一旦進來了,這些東西就不用了。所以學佛該怎麼學,你觀念要清楚。
又見菩薩。寂然晏默。天龍恭敬。不以為喜。又見菩薩。處林放光。濟地獄苦。令入佛道。
他又看到菩薩「寂然晏默。」不說話,「天龍恭敬。」也不動心,不以為喜。又看見菩薩「處林放光。」在樹林當中放光,照地獄眾生,濟地獄苦,令地獄的眾生能夠學佛。所以你看,這都是善巧方便。「放光」就是比喻用種種的方式教化眾生。這「光」是代表智慧,教化眾生的方式裡帶有般若智慧,所以叫「放光」,能濟地獄的苦。地獄的苦,沒有般若是沒有辦法出離的。佛門有一首破地獄真言,叫:「若人欲了知。三世一切佛。應觀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」這是破地獄真言,你讀誦這偈,就是讀般若。你想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麼來的?「應觀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」這就是用般若來教化眾生。這一首就是有名的破地獄真言,所以要用般若才能破除。這地獄就是你自心所顯現的虛妄相,是虛妄的惡相,因為迷失本性,隨情造業,造業以後受報。隨著你的情欲在造業叫「隨情造業」,造業以後,你就受三塗的苦報。一定要有般若智慧,而不是一般世智辯聰,要有般若智慧,你才能出離。所以經文講「濟地獄苦。令入佛道。」就是用般若。這「放光」就是指般若。
又見佛子。未嘗睡眠。經行林中。勤求佛道。
又見到佛子,學佛人他不睡眠,也就是不懈怠,常行精進,「經行林中。勤求佛道。」
又見具戒。威儀無缺。淨如寶珠。以求佛道。
這是持戒,威儀不缺。威儀不是只有身體的威儀。現在有些學佛人、出家人專門學律的,他只有身上的威儀,這還不夠,還要知道心地的威儀,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。就像優波離尊者在楞嚴會上講:「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,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,然後身心一切通利。」他「執心」就是契入光明金剛寶戒。優波離尊者是這麼修的,所以「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。」持戒是要這樣持的,所以經文講「威儀無缺」,才能「淨如寶珠」,這寶珠就比喻作我們的真心本性,如同如意珠一樣,隨心應量。如意珠能雨眾寶,眾生想要什麼,就跟這如意珠講,它就會給你,也就是代表一切法從心所現。所以持戒要持到淨如寶珠—自性的寶珠顯現,以求佛道。那不光只是求佛道,已經成無上道。所以修行,方法要對、原則要對。看到這,很多人去受戒,戒場沒跟你講什麼叫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什麼叫「無作戒體」,無作戒體長什麼樣子?既然是「無作」,那你觀想為什麼能得?這道理沒講。什麼原因也搞不清楚,你作觀想這叫「有作戒」。給你們大概講一下:無作戒體就是眾生的心性,眾生無作戒本來具足,但你迷失本來、迷失無作,也就是眾生的心性,所以藉由觀想,藉由熏習的因緣,這叫「有作戒」。然後復本心源,究竟清淨,領納戒法、領納不生滅性;領納不是真的有一個戒跑到你身體裡面來,或有一道光,或有一道雲跑進去。它只是作個表法,方便說「進入」,其實你本來具足。所以受戒時,你作觀是要這樣作。你去看南嶽慧思大禪師所寫的《受菩薩戒儀》,永明大師所寫的《受菩薩戒法》,裡面都有講到。你不要聽現在外面那些人講菩薩戒,都是亂講一通,都跟祖師講的不一樣。而且,一場講座講下來,都是在講世間話,東家長西家短,不然就是講他道場的事情,不然就推銷他自己。那根本沒有在講戒,都是在妄說毗尼,壞亂正法。
要學菩薩戒,你去看祖師的,可以看南嶽慧思大禪師,看寂光律師的《梵網直解》,你就能知道什麼是菩薩戒了。看不懂,就看精舍的《菩薩戒正說》、《菩薩戒增益》,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,全部是依照祖師大德所說、依照無作戒體所說、依光明金剛寶戒所說,所以稱為「正說」。不是我們自己說叫做正說,是佛的正說。現在外面流通的菩薩戒戒本,甚至戒場的戒本,我拿來看,他們標點都標錯,連佛在講戒體,他都看不懂。傳戒的人,連佛在宣揚菩薩戒的戒體,標點都標錯,那表示你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叫戒體。戒體尚且不懂,你怎麼得戒?你所受的戒,你所表現出來的,都只是裝模作樣而已,說你破戒都還是太抬舉你了,你根本沒戒可破,從來沒有得戒啊!傳了幾百堂、幾千堂菩薩戒,戒體搞不清楚啊,怎麼得戒?沒有人得戒啊!就像你到銀樓,你要打造金器,店裡它有模子,卻沒有金子;戒體就像金子一樣,戒相就像模子一樣。你要成就一尊金佛,一定要有金子,不能只有模子。所以受戒,戒體很重要,比戒相還重要。戒相千差萬別,一舉手一投足、一揚眉一瞬目都是戒相,問題是你不懂戒體,戒相持得再好,也是裝模作樣。
這裡講到持戒,所以出家人你要懂得什麼叫「具足戒」,具足戒就是「知一切法即心自性。成就慧身不由他悟。」這就是具足戒,戒就具足了,不然你要去哪邊受具足戒?懂這個道理最要緊。六祖大師講: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。」能夠了這個道理,就是受了具足戒,這些道理在大乘經典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,偏偏現代人不看經,在《瓔珞戒經》裡面也講得一清二楚。《菩薩瓔珞戒經》都有告訴你菩薩戒是何道理,現代人不看,要嘛就只看一半,不然就是看不懂。連句讀都標錯,在講戒體竟然完全不知道,那可見傳的人也沒得戒。你現在趕快迴光返照,知道這個道理,就算得戒了。說你得戒,不是我說的,是《菩薩戒經》上講的,能解心性的道理,能了光明金剛寶戒才叫得戒,不然都不名得戒,都只是做個儀式而已。所以有人問我說:「要去哪邊受戒?」我也不敢講,因為講了以後它就變質了,我們曾私底下跟同修講過一些道場,講了以後就變質了。起碼我可以保證我們精舍不變質,因為這是我在帶的地方,這道場就是講一乘,就是修學淨土的,絕對不會變質,其他的道場我們沒有辦法管。所以你們受戒,就參加個儀式,有參加過就好,重點是道理要搞清楚,知道怎麼修,這個最重要。不是說儀式不重要,也是要具有這個儀式,但是實質你要掌握得到,如果真有傳戒道場能夠把菩薩戒真正傳給你,那是最好。
又見佛子。住忍辱力。增上慢人。惡罵捶打。皆悉能忍。以求佛道。
這是講修行,能夠忍受人家對他的惡罵捶打,他都能忍。你們有一些障礙或是被人家排斥,或是被人家罵,像世間人常常會罵,例如你不守婦道、不盡責等等。你只來要學佛,他就說你不盡責,他會說:「你看你學佛,都沒有照顧家裡。」「這麼迷,都不顧別人感受。」等等的。這些都是惡罵捶打,你都要能忍,這是他在考驗你,當然也是他自己在造業,造很大的業,來生都是下三惡道。你要禁得住人家這麼說你,因為你過去生也是這樣毀謗人家,這樣障人家的道,現在人家這樣羞辱你,你要能夠接受,一旦業障消了,過去就好了。也許是妳先生,也許是你兒子,也許是妳婆婆,或是妳公公這樣罵妳,或是你的兄弟姊妹、朋友這樣數落你,你都要能夠忍受,因為他們不懂,這點你要能夠知道。經文講:「增上慢人。」增上慢人當然包括二乘,還有這些世間人。什麼叫增上慢?就是覺得自己有個什麼,自以為很懂世間法、很圓融,這就是增上慢人。他會告訴你:「佛法要圓滿,世間法也要圓滿。」其實他講這個話就最不圓滿,想要圓成佛道,世間法一定要捨掉,所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這是教你在世間法裡面覺悟,不是教你離不開。若佛法不離世間法,那你所學的這佛法,根本不能讓你離開六道輪迴,那你學佛幹什麼?佛法就是要離開這世間,要出六道輪迴。如果你學了佛,哪一位法師跟你講佛法不離世間法,是要你執著、貪戀世間的,那個佛法你不要聽,那出家人你千萬不要親近。為什麼?他所說的話,絕對不能讓你離開六道輪迴,意思就是他叫你還要繼續六道輪迴,那你學佛何益?受戒何益?捐獻供養何益?這種人根本不堪受供養。你供養法師,是用你的資財護持三寶,那三寶為什麼值得你護持呢?因為他教給你的是「出離法」,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出離法,因為這樣才值得供養、值得護持。如果他告訴你的佛法,不能讓你出世間,那就不用護持,所有佛弟子都要有這個正知正見。佛教是講出三界六道輪迴、講明心見性,所以當這些增上慢人在障你的道時,自己要能夠忍受,以求佛道。人家越障礙,你要越精進,包括找你麻煩、障礙你吃素的,你自己都要精進,不可以有絲毫的退心。
又見菩薩。離諸戲笑。及癡眷屬。親近智者。一心除亂。攝念山林。億千萬歲。以求佛道。
又看到有菩薩,怎麼修呢,「離諸戲笑。」有些出家人講經,在講座上講一些笑話,譁眾取寵,這不是真正的佛法講座。常大笑、喜歡笑,心就常常散亂。所以說菩薩離諸戲笑,及癡眷屬。你看到你的家親眷屬,有很愚癡的、有理說不清的,你最好離他遠一點,你要清楚,即使是你兒子也一樣,凡是愚癡的,你要遠離,是遠離愚癡。要聽得懂,心不隨他叫遠離,不是把他趕出去啊!趕出去叫棄養;也不是把你父母趕走,你要聽得懂,是心不隨他的意思,叫離癡眷屬。「親近智者。」智者是什麼?在現代,智者就是經典,「一心除亂。」攝念歸佛,攝心在佛號上,就能一心除亂。做到一心,就必然除亂;除亂其心必一,這是一心除亂。所謂「攝念山林。億千萬歲。」是說有菩薩在山林當中,這樣地修行用功,經歷了億千萬歲這麼長的時間,來求佛道。
或見菩薩。餚膳飲食。百種湯藥。施佛及僧。名衣上服。價值千萬。或無價衣。施佛及僧。千萬億種。栴檀寶舍。眾妙臥具。施佛及僧。清淨園林。華果茂盛。流泉浴池。施佛及僧。如是等施。種種微妙。歡喜無厭。求無上道。
這部分是講用飲食供佛,用醫藥供佛,供佛、供僧。講供僧就要知道,所要供養的是修行人,你不要著相,看到穿著出家衣服的,你就以為他是出家人,不是這樣,你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在修行。講平等供養,是平等心供養修行人。不是拿去護持一些附佛外道,幫助他坐大來破壞正法,助紂為虐。你心雖平等,卻沒有智慧,你沒智慧去亂做,這種平等心是要造業的。一定要有智慧,所以佛門叫「悲智雙運」,平等心是悲,那在大悲當中要有智慧,悲智雙運,供佛及僧。「名衣上服。價值千萬。」就是珍貴無比、好的衣料,要能布施捨離,「或無價衣。施佛及僧。」或是無價寶衣拿來供佛供僧。這部分你們應怎麼做呢?就是把你的時間,把你的空間,拿出來護持正法,拿來修學佛法,或是流通正法,都算是施佛及僧。你不要一看到經文,就想你自己也沒有千萬的衣服,怎麼辦?就起煩惱了,不是這意思的,學佛、學經典不要著相。你的這個身就無價,拿來修行,就是施佛及僧,就算是供養佛菩薩,供養聖賢僧。「千萬億種。栴檀寶舍。眾妙臥具。施佛及僧。」供養千萬億種栴檀寶舍、眾妙臥具。能善安住名為「眾妙臥具」。能夠證五分法身香,就是布施「栴檀寶舍」,五分法身香都是自性之心香,這就是供佛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講:「諸供養中。法供養最。」法供養中,如說修行供養為最。我們講經符合經典的義趣,所以你要這樣供養才對,當然,事相上你也可以隨分隨力做,如果你很貪著這些東西,你就要捨掉,也是對治、也是修行、也是布施,包括「清淨園林。華果茂盛。流泉浴池。施佛及僧。」所謂清淨的園林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就是「清淨園林」;能修種種利生的妙行,就是「華果茂盛」;以柔軟音、以一乘法潤澤眾生,就是「流泉浴池」滋潤眾生,供佛及僧。要知道,修行要這樣修,你不要著文字相,看到經文這樣寫,就想我去買個花園,買個豪宅來供養。當然你有這個心,你有這個願力,也都是修自己的福慧,但更重要的就是你懂得怎麼修行。我們精舍不會跟你要錢,或暗示你要給錢,要是其他的法師看到這一段,一定大說特說:「你看,佛叫你們要供養,錢要拿出來啊。」我們就只告訴你怎麼安住清淨園林,自己能安住就是施佛及僧。自己能安住,自己就是僧人,《無量壽經》上說:「假令供養恆沙聖。不如堅勇求正覺。」正是這個道理。「如是等施。種種微妙。歡喜無厭。求無上道。」最後還是結歸無上道,你修種種行、行種種法,都是迴向無上佛道。下面經文:
或有菩薩。說寂滅法。種種教詔。無數眾生。或見菩薩。觀諸法性。無有二相。猶如虛空。又見佛子。心無所著。以此妙慧。求無上道。
或有菩薩說寂滅法,「種種教詔」就是種種的教導,教無數的眾生。或見菩薩觀諸法之性,諸法同一性,所以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、平等一性。虛空在哪裡都是空,不管是台灣的虛空,還是美國的虛空,它都是空的,平等一性。所以說「觀諸法性。無有二相。」「又見佛子。心無所著。以此妙慧。求無上道。」所以是以此「空慧」求無上道,要知道修行就是這樣修。很多人說他不會修行,《法華經》這裡都有講應該怎麼修行,看到人家怎麼修,你就懂了。
文殊師利。又有菩薩。佛滅度後。供養舍利。又見佛子。造諸塔廟。無數恆沙。嚴飾國界。寶塔高妙。五千由旬。縱廣正等。二千由旬。一一塔廟。各千幢幡。珠交露幔。寶鈴和鳴。諸天龍神。人及非人。香華伎樂。常以供養。文殊師利。諸佛子等。為供舍利。嚴飾塔廟。國界自然。殊特妙好。如天樹王。其華開敷。
這是彌勒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說的,又有菩薩在佛滅度後,供養舍利,又見佛子造無數恆河沙的塔廟,「嚴飾國界。寶塔高妙。五千由旬。」這顯示他不是只造小廟、小塔,而是造大塔大廟。「由旬」是長度、距離的單位,印度的軍隊一天走三十里或四十里就稱為「一由旬」,以由旬為基礎乘以五千,所以說是五千由旬。高度五千由旬,縱廣正等二千由旬,一一塔廟懸千幢幡,幢幡上有珍珠交絡,而且有「寶鈴和鳴」,它有鈴鐸會發出聲響。這是說蓋大道場,修學大乘正法。「諸天龍神。人及非人。香華伎樂。常以供養。」你有能力你可以這樣做,若是沒有能力這樣發心,你就一樣地「依教而修」,也就是所謂的造塔廟,就是所謂的「懸諸幢幡」,就是所謂的「香華伎樂。常以供養。」
「文殊師利。諸佛子等。為供舍利。嚴飾塔廟。國界自然。殊特妙好。如天樹王。」天樹王就是「波利質多」樹王,它生長在忉利天宮,它的樹葉覆蔭有五十由旬這麼廣大,其華開敷。這是講諸佛子等,供養舍利,嚴飾塔廟,蓋寺廟建塔,國界自然殊特妙好。你發心建立寺院、建立道場,以後你成佛,國界自然是淨土,如同天樹王「其華開敷」,如天樹王廣覆蔭眾生一樣。
佛放一光。我及眾會。見此國界。種種殊妙。諸佛神力。智慧希有。放一淨光。照無量國。我等見此。得未曾有。佛子文殊。願決眾疑。
這是彌勒菩薩他說,佛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,我及眾會。見此國界,種種的殊勝妙好。「諸佛神力。智慧希有。放一淨光。照無量國。」這是讚佛的神力以及智慧稀有,放一白毫淨光照無量國,我等大眾見此,得未曾有,請佛子文殊師利菩薩,願決眾疑。
四眾欣仰。瞻仁及我。世尊何故。放斯光明。佛子時答。決疑令喜。何所饒益。演斯光明。佛坐道場。所得妙法。為欲說此。為當授記。示諸佛土。眾寶嚴淨。及見諸佛。此非小緣。文殊當知。四眾龍神。瞻察仁者。為說何等。
這是彌勒菩薩以偈頌,再請文殊菩薩為大眾說明。所以你看裡面的經文,他說:「四眾欣仰。瞻仁及我。」瞻仰文殊菩薩以及彌勒菩薩,大家都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放斯光明?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「佛子時答。」佛子就是指文殊菩薩。請文殊菩薩「決疑令喜」,能夠為我們作解答,令大眾歡喜,這樣可以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。佛放光到底是何原因?是要做什麼?所以叫「何所饒益。演斯光明。」
「佛坐道場。所得妙法。」是說佛入無量義處三昧。「為欲說此。為當授記。」是要說諸佛的境界,還是要說授記之法。所以「示諸佛土。眾寶嚴淨。」在光中現種種的瑞相,及見諸佛,彌勒菩薩知道此非小緣。所謂「法不孤起。仗緣乃生。」他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,知道這個因緣非同小可,所以請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。「文殊當知。四眾龍神。瞻察仁者。為說何等。」這「仁者」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,四眾弟子以及我們現前的大眾,「瞻察仁者。為說何等。」是希望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。
為什麼一直強調文殊菩薩呢?因為你聽《法華經》要瞻察文殊,必須以大智慧方能契入,所以你應當「瞻察文殊」。以智慧為前導,才能契入《法華經》,得法華三昧。這裡經文為什麼一開始是以文殊菩薩作為最基礎的回答,來為大眾分別解說放光獻瑞的原因,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學《法華經》要以般若為前導,以智慧為前導,所以叫瞻察仁者—瞻察文殊。你們大眾要學習《法華》,要懂得瞻察文殊,瞻察文殊就是用般若智來觀察,以大智慧來觀察。你現在沒有大智慧沒有關係,就是把你的小乘知見給放下,這就是趣向佛慧,這就叫做「大心凡夫」,你才能夠真正解得一乘了義。
第六講
爾時文殊師利。語彌勒菩薩摩訶薩。及諸大士善男子等。如我惟忖。今佛世尊。欲說大法。雨大法雨。吹大法螺。擊大法鼓。演大法義。
這是文殊菩薩受彌勒菩薩所請,為大眾來作解答。文殊師利同時告訴與會的大眾,包括彌勒菩薩以及諸大菩薩、來參加的這些天龍八部、善男子等。「如我惟忖。」這「惟忖」就是他思量、思惟。「今佛世尊。欲說大法。」佛將要說大乘法要,而且這是大乘中之最上乘,因為直指眾生自心是佛,所以稱為「大法」。此大法如同「大法雨」,能潤澤眾生;如同「大法螺」驚悟眾生,令眾生可以覺悟;如「大法鼓」破眾生的煩惱,震裂眾生的煩惱;演「大法義」,這是讓眾生起正知正見。所以世尊說一乘了義,必然有這些功德,能夠潤澤眾生,使眾生菩提心苗得以增長,使眾生的邪知邪見可以消除。所以你們聽經、你們看經,你就應該要懂得,聽經是能消除邪見的,而不是增長世間知見。
聽佛講經,為什麼能消業障呢?就是能夠提升你的慈悲心,破除你的邪知邪見。邪知邪見當然包括你世間的知見,還有佛法講的「能所對待、妄認生死以為實有、……」,這些都是邪見,這些邪見都能夠從你聽經當中去把它破掉。佛法講五利使,「五利使」就是特別指在知見上的錯誤,知見錯誤很好導正,非常容易斷掉,有的人聽經,聽一聽,五利使馬上就斷掉。因為你知見轉過來,這些邪知邪見自然不起了,它可以馬上就斷掉。但是,五鈍使難除。「五鈍使」就是你的習氣,習氣需要透過時間去對治它。所以修學大乘要先講頓悟,先頓明自心之理,你錯誤的知見,自然就沒有了。中國的祖師大德在教學人時,他不管你怎麼修行,你問他佛號怎麼念?打坐怎麼打?事相上怎麼修?他不會跟你講太多,他最重視的是知見,你有沒有正知正見。你的知見如果不正,你怎麼打坐都沒有用,你看自古有很多人都在打坐,為什麼有人打坐,他能得禪定、有的人卻著魔、有的人證阿羅漢,釋迦牟尼佛打坐成佛,同樣都是打坐的動作,就是在於他的知見不同。當然,也不能說祖師完全沒有教事相上的修行,只是更偏重在於你的正知正見。知見不正,是沒有辦法修行的,尤其是大乘佛法。學淨土宗也是一樣,修念佛法門,如果你的知見不正,不管你是念得快、念得慢,或是哪位祖師教你這樣念,都沒有用。因為你知見不正,心對於世間還是貪染,你放不下,這就叫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。喊破喉嚨也枉然。」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就是知見不正,不願意學經典、不願意學經教,所以你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、什麼習氣,根本是在盲修瞎練。
現在有一些學淨土的人,他說他只要念一句佛號,這樣就對了,這話乍聽之下不錯,可是他對於佛法根本的道理,他搞不懂,自己習氣起來他也不知道,時時認妄為真,迷己逐物,念念在這六塵當中攀緣。他還以為他自己放下了,是在念佛,其實處處著相,分別好醜。所以他雖然念佛,最後只是得點人天福報而已,不會成就,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知見不正。
世尊說法,必然能夠給大眾真實的利益,而且是大乘佛法的利益。文殊師利菩薩講,世尊即將說大法,「雨大法雨。吹大法螺。擊大法鼓。演大法義。」演暢大乘佛法的義趣,就叫大法義,因為是甚深第一義。
諸善男子。我於過去諸佛。曾見此瑞。放斯光已。即說大法。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故現斯瑞。
這裡先下了一個伏筆,文殊菩薩告訴大眾,也是告訴我們,這個法難信,非常難信!他說他於過去諸佛時,曾經看過這樣的瑞相,世尊放光以後,即說大法。所以「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」過去佛將說《妙法蓮華經》之前,一定是做這樣的示現,顯現這樣的瑞相,代表一切法不離自心。從心現百界千如,所以照東方萬八千佛土,一切國土彌不周遍,於光中顯現菩薩因地的種種修行,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。顯現這四十九年來,所有教化之事,於一光中顯現。代表所有教化之事,以「會歸一乘」作為其根本,作為其教學的宗旨,所以眉間放白毫光,可見這瑞相的殊勝,這是祖師大德講的。
這是《法華經》發起的〈序品〉,相當地重要,所以文殊菩薩說「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。」如今放光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「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要令眾生都聽聞到這殊勝的大法,這法不容易相信啊!即使聽聞了,也不一定能接受。不要說一乘了義之法了,我跟一些學佛人講,跟他說你學佛不用學世間法,不用學《弟子規》。連這點他就不能接受了,何況是一乘!他怎麼樣就還是堅持,說:「做人還是得孝順」。怪了,我又沒叫你不要孝順。他還是堅持要學世間法來作為學佛的基礎,這種人就是沒有學佛的善根。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,就專門喝斥這種貪著世間法的人,「堅受不肯捨。」堅決不願意放下。「不求大勢佛。及與斷苦法。」不願意求法學出離。他會找藉口說,人要相信因果,所以要學《了凡四訓》。其實他是想要求得世間的物質名利,他來學佛不是真正想要了生脫死。所謂的相信因果,念佛成佛這就是因果。你要怎麼相信因果呢?因果很簡單,你現在肚子餓了,這是因,吃了飯會飽,這就是果。眾生每天時時都在因果循環中,你還要怎麼樣才相信!所以,這些人心裡就是貪著世間法,我叫他要放下,他根本放不下。你連世間法,你都放不下;你連二乘都沒有辦法學,何況是大乘佛法,更別說是學一乘了義了。講到大乘佛法,連二乘人他都害怕,有很多的人就是沒辦法信受。他總認為學佛還是得搞搞世間法,所以叫他放下,他覺得很難信,怎麼可能!淨土宗講的念佛,十念、一念頓證阿鞞跋致。講這個給他們聽,他們絕對不信,最可憐的是連他自己不信都還不知道。你要是聽了我講,你肯回頭,你知道自己錯了,你真的放下世間,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,那你算是開始入門了。肯放下二乘知見、放下外道知見,那你還有救,如果聽了這真話,你還不願意放下,或是連自己沒放下,你都還不知道,那就真的很糟糕了!像很多的人,其實他自己沒有放下,他也完全不曉得,他完全不曉得自己不信淨土、不信大乘。你跟他講,他還說:「我信。」他這「信」,只是嘴巴信。否則我告訴你世間法要放下,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呢?就是因為你不信嘛。佛門淨土宗講信願行三資糧,你連第一個「信」,相信阿彌陀佛的這個基礎都沒有了,你怎麼說你願生淨土。教你放下這世間,你都不願意,你就在那裡起大煩惱胡說:「人沒做好,怎麼能作佛!」那你看古代的那些人,他做了好人,他作佛了嗎?
佛不是從做人而來,佛從悟心而來,連禪都不是坐臥可得,何況佛。佛豈是做人可得,佛是明心見性。你學一些不了義法,那個不能成就,你這知見轉不過來,跟你講一乘,你絕對不能接受,這裡只是〈序品〉而已,到後面世尊要正式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你必然退席,你就會起大煩惱。因為世尊講這部經,人天驚怖,善根不夠的,會自然淘汰。你不願意聽、不願意學,我也不會留你,釋迦牟尼佛有威神力、有大智慧力,會自然讓你走人,自然淘汰。所謂「是小智已出。眾中之糟糠。佛威德故去。」這個法難信,釋迦牟尼佛會讓你沒辦法聽,或是突然不願意來聽,因為你不能接受,你也沒這個福報善根,所以聽到一乘法,你就起煩惱業障。這部經告訴你,你就是佛!大眾很多都懷疑:「我就是佛?我還有煩惱啊!」就已經跟你講,煩惱性空,你偏就是很多疑問。煩惱性空、貪瞋癡性空、戒定慧也性空,告訴你貪瞋癡就是戒定慧,你一定要起大煩惱、一定要謗佛。連舍利弗在法華會上都還起煩惱,你的智慧不如舍利弗啊!所以你要趕快轉過來,求佛加持,發大乘心,求無上道。
為什麼這一品,我們花這麼長時間來講,就是要給你做個發起的由序,讓你在這裡先做個準備,知道將說大法,不是講一般的權乘、一般的小教。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,這是世間難信之法,世間人難信,因為他世間知見放不下。所以你自己要能夠發菩提心,求無上道,沒有聽過的法,要發願去聽、發願去學,要提升自己的道業。在這裡文殊菩薩先給我們講出來,必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故現斯瑞。
諸善男子。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。
菩薩要講他過去所見到的,「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。」「阿僧祇」翻作中文叫「無央數」,就是現在人講的很久很久以前,非常久。
爾時有佛。號日月燈明如來。應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間解。無上士。調御丈夫。天人師。佛。世尊。
這裡講佛十個德號,號日月燈明如來,這如來是冠在日月燈明下面。「十號」,有些是省略如來、有些是省略世尊。就是省略前後,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,但是都可以講得通,都是佛的德號。這是講過去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。日月燈明的「日」代表定,「月」代表慧,「燈」代表化他,都是光明。定慧化他之德,所以叫「日月燈明」;也代表心性、自性。日光能照天下,月光能照黑夜,日月所不及者,室內燈光能照,所以叫普照一切,這兩種解釋都講得通,第三種也可以。還有不同的解釋,不同的說法。如來的名號功德無量無邊,可以用權、實二智來解釋,「日月」是實智,「燈」是權智,權巧方便接引日月所不及的眾生,就是指那些沒辦法一下子接受真諦的眾生。所以,對於世間法來說,二乘所說的是真諦法,跟你講涅槃,講苦集滅道,這是真諦;但對大乘來說,二乘那就算俗諦法。為什麼呢?為接引沒有辦法馬上學大乘的眾生,而開俗諦法,它說的「真」,不是真正的涅槃。二乘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,所謂:「我雖說涅槃。是亦非真滅。」二乘的涅槃是諸法唯有滅相,唯是寂滅之相。它是滅掉諸法,心不緣一切法,內守幽閒,住在寂靜地當中,但所緣的境界還是法塵,《楞嚴經》講: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。」所以不是真正究竟法。對於大乘來說,這就是俗諦,《法華經》講叫「化城」,這部分到後面〈化城喻品〉,就會跟你說明。二乘人所證的如同化城一樣,不是真的寶所。經上說那些商人去尋寶,路上累了,不願意再走下去,所以佛就跟他講個涅槃,幻化作一座城池,讓他暫時休息,不是真正找到寶物,這部分講到後面經文時你就會知道。
「如來。應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間解。……」這些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。所謂「應供」是應受供養;「正遍知」就表示正知見,遍知一切眾生根欲、根性;「明行足」就是對於修行明了,而且做得圓滿;「足」就是滿足;「善逝」就是善於示現涅槃,令眾生能夠對佛法生欣樂心,對於佛法能夠生珍惜的心;「世間解」就是解世間,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;「無上士」:以前稱有知識、有學問的人為「士大夫」,那我們稱佛為「無上士」,也就是有知識者裡面最有知識的;「調御丈夫」就是善調煩惱;「天人師」是天上人間第一之導師;「佛。世尊。」,「佛」是覺悟;「世尊」就是世人所尊敬。這就是如來的十個德號。那麼,下面:
演說正法初善。中善。後善。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純一無雜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為求聲聞者。說應四諦法。度生老病死。究竟涅槃。為求辟支佛者。說應十二因緣法。為諸菩薩。說應六波羅蜜。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成一切種智。
這裡說的正法,初中後都是善法,但是,初非中,中非後,後非初中,這個要搞清楚。講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薩乘,三法俱善沒錯,但是菩薩乘不是聲聞乘、不是辟支佛乘。這在《無量義經》裡面就講到,江水、河水、海水。所以為什麼佛先講無量義,雖然跟你講三乘,但是義趣不同,你解的不同,你得法、得果、得道也不同,所以有些人講,小乘的經典裡面有大乘的內容。其實只有大乘的文字,並沒有大乘的義趣。就像大乘講涅槃,小乘它也講涅槃,名字雖同,但其義不同。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義經》裡講,雖然都叫涅槃,義趣不同。我給你舉一個比喻,你就很容易清楚了,國小有數學,國中有數學,高中有數學,大學有數學,博士班有數學,同樣都叫數學,但是裡面的內容不同,所以雖然都叫涅槃,但是裡面的境界不同。中國的道教,它也講空,也講無為,但是它的無為是「有個無為」,並沒有離開我相,所以還沒達到究竟。而佛法所講乃是一乘的無為,無為而無所不為,裡面有我、無我,隨緣善立,沒有所謂我與無我,所以可以方便示現我、方便示現無我,這個就自在了。
所以跟世間所講的無為,雖同樣都叫無為,講得並不一樣。在佛法裡面有初中後,雖然你在小乘經裡面,你有看到一些好像有講到大乘的東西,但那只是名字同而已,他所結歸並不在大乘,甚至現代人胡說八道,錯導大家,他說小乘的上座部是等於大乘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,根本完全搞錯!那些人非但不解大乘,也不了解小乘,兩個他都不懂,才會說出這樣錯誤的知見。
我們這裡跟你講正確的觀念就很重要了,大迦葉尊者從來沒說他的上座部就等於大乘,如果有說,那一定大說特說。所以今人雖看一堆佛書,甚至出家了,他也不解小乘,小乘在修什麼?他並不知道,而且也不解大乘。因為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所以就知道這些人,對大小二乘都不了解,根本就是個附佛外道,你要懂得,要有正知正見,那些人不懂大乘,也不懂小乘。佛法講初中後雖都是善,但是意思不同。他說:「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純一無雜。」目的都是要攝歸一乘。所謂「其義深遠。其語巧妙。」意思是說,善說比喻,善說涅槃,全都是要接引眾生,都是具足清白梵行之相,都能夠讓你出離。為求聲聞者,說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;為求辟支佛者,跟你講十二因緣,讓你知法唯滅,知這世間唯是滅相,十二因緣本自不有。知法唯滅,它不有,滅除十二因緣,從這裡證辟支佛果。辟支佛翻作中文叫「獨覺」,或叫「緣覺」,他是觀十二因緣空,所以證緣覺果;為求菩薩者,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法,加個「應」,就是「應機而說」,應六波羅蜜。因為他求六波羅蜜,就跟他講六波羅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以下講過去佛。
次復有佛。亦名日月燈明。次復有佛。亦名日月燈明。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。號日月燈明。又同一姓。姓頗羅墮。彌勒當知。初佛後佛皆同一字。名日月燈明。十號具足。所可說法。初中後善。
復次有佛,也叫日月燈明。復次有佛,亦名日月燈明。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。這是說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一樣的,都叫日月燈明,也都同姓,姓頗羅墮。頗羅墮翻作中文叫「利根」,利根也就是顯示他的根器很利、很聰明。這聰明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,是佛法講的有大智慧,善能曉了諸法性相,通達大慧到於彼岸,這叫利根。文殊菩薩講,彌勒當知,初佛後佛皆同一字,名日月燈明,十號具足,所可說法,「亦如前佛」,亦如第一尊佛一樣,初中後善。
其最後佛。未出家時。有八王子。一名有意。二名善意。三名無量意。四名寶意。五名增意。六名除疑意。七名響意。八名法意。是八王子。威德自在。各領四天下。是諸王子。聞父出家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悉捨王位。亦隨出家。發大乘意。常修梵行。皆為法師。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。
這個是講最後一尊佛,未出家時有八個王子,第一個叫「有意」,第二個叫「善意」,乃至第八名叫「法意」,都是有大乘善根。那麼這個名字,你再去看祖師大德們講的,每一個人的表法有一點不同。「有意」就是有大乘意;「善意」就是善發菩提;「無量意」就是知法無量、知心行無量;「寶意」是以心為寶,所以叫寶意等等的,它的意思,都是能夠銷歸自性,所以是依此而立名。這「八王子威德自在,各領四天下。諸王子聞父出家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悉捨王位,亦隨出家。」這些王子也捨棄王位,出家學道,發大乘心,常修梵行,皆為法師,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。這裡講他的八個王子,就是代表我們的八識、八心王,八心王見父出家,就是見聞到如來說一乘法,「眉間放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」也同時發願隨父出家,發大乘意。八識所緣的境界相分名為「四大」,就是「領四天下」,包含我們這個根身器界,所以這就是這裡的表法,代表八識,我們的根身器界就是八王子跟四天下,四天下就是代表四大—地、水、火、風,也可以說這八識具有四智,這就更圓滿了。所以說「各領四天下」。當你迷的時候,名為八識,覺悟的時候轉成四智,能領四天下,能發大乘意,顯示我們的真心本性,本來就具有四智—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跟大圓鏡智。八識本具就四智,但你沒轉過來,它還是八識,現在有一些居士他執定這第八意識就等於是真如,那是他自己打妄想。這也就是玄沙師備禪師所講的:「學道之人不識真。只為從來認識神。」他把第八意識當作是根本,當作是真如,這種正是祖師講的:「無量劫來生死本。癡人喚作本來人。」所謂癡人就是白癡,腦筋有問題叫癡人。「喚作本來人」,他把第八意識當作是真如,那就跟凡夫沒什麼兩樣了。說轉只是名字上用轉這字,其實是你正知正見開發出來而已,所以換個名叫做「如來藏」,叫做「第九識」。第九識叫「阿陀那識」,唯識宗有講到第十識,第九識是講「阿陀那識」,就是「白淨識」,《解深密經》裡面說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。一切種子如瀑流。我於凡愚不開演。恐彼分別執為我。」可是現代有一些一直批評祖師的居士,還有一些出家人他不學道,學批評祖師,其實是他把這意識搞錯了,他不知道第八意識要轉過來,要透過修行,透過熏習佛法,熏習正知正見,它才會變成白淨識。無明習氣消除,它才能轉,不是現在它帶著煩惱就等於真如了。體是真如沒有錯,一切法的體都是真如,所謂「知冰是水。猶賴湯汁以銷融。悟妄即真。尚藉佛慧而熏鍊。」還是要藉由般若智慧,藉由佛法的熏習,把你的習氣給除掉。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唯識宗很重要的一部經—《解深密經》中講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」,裡面含藏眾生無量劫來習氣種子,「習氣種子如瀑流」;他對於凡夫二乘,他不太仔細說明,「我於凡愚不開演」,凡就凡夫,愚就是二乘;因為他們不曉得有八識,認為六識是互相轉生而來的,認為諸法是四緣生。實際上,若認為諸法四緣生,四緣從何生?「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」這四緣又從哪來?若從他生,如是輾轉,推至無窮,那就變「無因生」。如果四緣它自己能生,那它就變「自然生」,既然自然生,那諸法就不從四緣生,那你說諸法從四緣生,這說法就不攻自破。所以在唯識宗講它這說法是似能立、似能破,而不是真能立、真能破,它不是真正至理。
如果說六識互相轉生,那是怎麼轉?那應該轉出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、十一、十二、……,為什麼後面的七、八、九、十識,小乘人你不知道?如是輾轉下去,那你應有無量的意識啊!這些都是由祖師大德為我們破斥的,所以知道二乘不究竟。小乘說諸法從四緣生,若四緣從他生,那就變無因,無因則不能說諸法從四緣生。若四緣自己生,那就變自然生,自然生就等於撥無因果的邪見了,所以龍樹菩薩講,小乘學到後來,就會撥無因果變成邪見外道。龍樹菩薩是小乘的論師,他太懂小乘法了,直到他學了大乘他才知道,自己所學從來都是錯的,你們去看《攝大乘論》,《攝大乘論》是無著菩薩作的,他們兄弟都姓天親,世親菩薩是弟弟,以前是學小乘的,是小乘的論師,是千部論師,有幾千部的著述,後來他們都是迴小向大。天親菩薩是無著菩薩去度他的,他學了大乘以後,才知道原來他毀謗大乘罪很嚴重,要割舌頭懺罪。無著菩薩說,你把你的舌頭留下來,用舌根讚歎大乘。所以天親菩薩轉過來了。
看過小乘佛法的人就曉得,根本不圓滿啊!祖師大德已經為我們把它破盡了,諸佛如來已經為我們破盡。小乘只是方便說而已,並不是真實的,學小乘到後來就變「無因生」。到底世間怎麼來的?他們搞不清楚。有看過祖師大德開示就會懂,你就不會被騙;不是說小乘的完全不對,只是你要知道它不究竟。
是時日月燈明佛。說大乘經。名無量義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說是經已。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。入於無量義處三昧。身心不動。是時天雨曼陀羅華。摩訶曼陀羅華。曼殊沙華。摩訶曼殊沙華。而散佛上。及諸大眾。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爾時會中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天。龍。夜叉。乾闥婆。阿修羅。迦樓羅。緊那羅。摩睺羅伽。人。非人。及諸小王。轉輪聖王等。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靡不周遍。
這一段是時日月燈明如來說大乘經,名《無量義》,跟世尊所做的完全一樣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,說此經已,於大眾中結跏趺坐,入無量義處三昧。這就是要告訴你,佛之前所說的三乘法都只是方便說而已,實際上是要會歸一乘,你不要搞錯了。學《無量義經》不是要你變成去做世間的善事,這是錯中之錯,學《無量義經》是要修學大乘、修學一乘佛法,要能明心見性,而不是變成資源回收、變成開醫院,賣一些醫療用品,那就不對了,那不是真正慈悲眾生,幫助眾生,那些都只是表面而已,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偽善,甚至是「外道相善。亂菩薩法。」讓大家以為學佛、行菩薩道就是做做善事,這是完全不對的。這《無量義經》你要真正去深入,這一部經相當地殊勝,所以世尊讚為甚深大乘《無量義經》,尊無過上,也是非常尊貴,沒有超過其上的。為什麼?因為所說的都是一乘,所以尊無過上。所謂入無量義處三昧,就是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這就是入無量義處三昧,所謂「無量義者。從一法生。其一法者。即無相也。如是無相。無相不相。不相無相。名為實相。」所以,菩薩能夠善住於此,就是名為住無量義處三昧。釋迦牟尼佛入無量義處三昧,日月燈明如來亦復如是,所以身心不動。是時天雨曼陀羅華,「曼陀羅華」就是白色的花,摩訶曼陀羅華是大朵白色的花,加「摩訶」就是大的意思,「曼殊沙華」是紅色花,摩訶曼殊沙華,大的紅色花。「而散佛上。及諸大眾。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」六種震動代表六根出脫無明,打破無明的一個瑞相,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「爾時會中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天。龍。夜叉。乾闥婆。阿修羅。迦樓羅。緊那羅。摩睺羅伽。人。非人。及諸小王。轉輪聖王等。」這是講當時候參加日月燈明如來這場法會的大眾,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有天龍、有人、非人、小王、轉輪聖王。小王就是一般的國王稱為小王,轉輪聖王可以稱為大王,他王於四天下。「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歡喜合掌。一心觀佛。」這是文殊菩薩說他之前,在日月燈明如來會下所看到的,「爾時世尊同樣的放眉間白毫相光。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靡不周遍。」跟現今釋迦牟尼佛的狀況完全一樣。
如今所見是諸佛土。
就跟今天你在光中見到這諸佛剎土,種種的菩薩行道、諸佛教化,乃至菩薩涅槃,就像前面偈頌所說的同樣,這是文殊菩薩說他過去曾經看過。
彌勒當知。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。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。得未曾有。欲知此光所為因緣。
當時候有二十億的菩薩聽法,可見當時候的盛會非常地殊勝,單就菩薩聽眾就有二十億。有些人說:「現在那些外道,怎麼人那麼多,場子也很多!」其實是算少的,講經法會上,人家菩薩隨便一來就二十億、幾百億;外道了不起就幾千人,一、兩萬人而已。大乘佛法就是這麼殊勝,你來參加大乘的講座,不光只是人來聽,天龍八部都在聽,諸大菩薩、他方佛都會隨喜,所以你來到這講堂,你會感覺到不一樣,就是現在人講的磁場會特別好,這是真的,有佛光加持,尤其是在末法,能夠聽《法華經》,能夠講《法華經》,都是釋迦牟尼佛加持。能講,不是自己真正有什麼本事,這都佛力在加持。你聽得歡喜,你聽得懂,也是佛光加持,讓你業障暫時不要起來,甚至在法會上直接消除業障,這真的都有佛力加持,是有經典依據的。這裡二十億的菩薩樂欲聽法,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,得未曾有,也想知道這光是何因緣。
時有菩薩名曰妙光。有八百弟子。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。因妙光菩薩。說大乘經。名妙法蓮華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
這時候會上有菩薩,名曰妙光,所帶的弟子有八百個,這時候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,因妙光菩薩所請,所以說大乘經,名為《妙法蓮華》,也就是講這一部經。此經即是如來的正法,如來的全身,所以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不只一佛護念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咸皆護念,護念你,讓你能夠智慧增長,讓你能夠深信大乘,讓你消除災難。讀《法華經》會消災免難,比你去拜鬼神還有用,比你做法會都有用,這是可以保證的,因為法會的懺本中很多內容是祖師寫的,雖然殊勝,但是遠遠不及釋迦牟尼佛所說。還是佛講經殊勝,所以你讀《法華經》,很多業障都能消掉,什麼業它都能消,你們在讀經前有一首偈:「假饒造罪過山嶽。不須妙法兩三行。」兩三行的《妙法蓮華經》就能消除你超過山嶽這麼多的業障,山嶽就是高山,這高山我們用最高的須彌山來比喻,造罪如須彌山這麼大,《妙法蓮華經》兩三行就把這罪業消掉,所以你讀經都有它的功德,都能開悟,都能見性。讀不懂,沒有關係,我告訴你,求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會加持你讓你通達《法華經》,甚至直接為你摩頂授記。
南嶽慧思大禪師十五歲的時候,讀《法華經》讀不懂,所以他就哭啊!喊啊!說:「誰能來教我!」就感得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摩頂,菩薩摩南嶽慧思大禪師的頭頂,摩了以後,他看《法華經》完全通達。你看南嶽慧思禪師的像,他頭上有一個肉髻,那個就是普賢菩薩摩頂以後所留下來的—「頂成肉髻相」。自此大師對《法華經》完全懂,對於大乘通達無礙。甚至他能為天台智者大師做印證,他是智者大師的和尚,智者大師的修為沒有他高。智者大師在中國是非常厲害的祖師,人稱「東土小釋迦」。但是,南嶽慧思大禪師曾對智者大師說:「你的境界只有我能印證。」既然能印證智者大師,當然修證工夫在他之上。南嶽慧思禪師是讀《法華經》的,很多外道嫉妒他的辯才,拿毒藥害他,他的弟子有些都被毒死,他學法華觀,他用大乘的止觀,他沒事,毒不死他,所以你就知道讀《法華經》的功德,這是舉南嶽慧思大禪師的例子。如果你看不懂,就求普賢菩薩,他會加持你,因為這是普賢菩薩的願,在末後經文部分就會看到。
六十小劫。不起於座。時會聽者。亦坐一處。六十小劫。身心不動。聽佛所說。謂如食頃。是時眾中。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。
佛講《法華經》講六十小劫,我們這裡只有七卷的經文,從頭念到尾也不要你六十小劫,大概八個小時而已,你就能夠把《法華經》讀完。當時聽佛所說是六十小劫,所以我們現在這《法華經》是精華本。於時會眾不起於座,大眾不起於座,佛也不起於座,而且聽經的大眾身心不動,經六十小劫。這六十小劫聽佛所說,「謂如食頃。」就像吃頓飯的時間,這就叫「念劫圓融」。這是小乘法所沒有的,跟小乘人講「一念照入於多劫」,他們體會不到「念劫圓融」。「一一念劫收一切」是這時間裡所有物都能總收,於一念中顯現,這是「念劫圓融」。這是華嚴初祖杜順和尚作的漩澓頌裡面講:「一念照入於多劫。一一念劫收一切。」這就是收長時為短時,所以六十小劫謂如食頃,就像你吃頓早餐一樣,半個小時,聽眾沒有人感覺到疲憊、不想聽,畢竟都是有大乘善根,所以「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」。
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。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。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。
這是日月燈明佛告訴大眾,包括梵、魔、沙門、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,婆羅門就是梵志。他說如來把《法華經》講圓滿了,「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」就是要圓寂,如來的無餘涅槃是真正無餘,一般阿羅漢的涅槃叫「有餘涅槃」,所謂「有餘」就是習氣還沒除掉,不是真正涅槃。
時有菩薩名曰德藏。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。告諸比丘。是德藏菩薩。次當作佛。號曰淨身。多陀阿伽度。阿羅訶。三藐三佛陀。
這是會中有菩薩名曰德藏,日月燈明佛為他授記。佛告訴與會的大眾,他說這德藏菩薩在我之後接著作佛,號「淨身如來」,多陀阿伽度,「多陀阿伽度」就是如來的印度話。「阿羅訶」就是「應供」。「三藐三佛陀」的「三藐」是「正」,「三佛陀」是「遍知」,也是講佛的十個德號,說德藏菩薩將圓滿成佛。
佛授記已。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。
佛授記完後,中夜佛就入涅槃了。
佛滅度後。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。滿八十小劫。為人演說。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。妙光教化。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諸王子。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。皆成佛道。其最後成佛者。名曰燃燈。八百弟子中有一人。號曰求名。貪著利養。雖復讀誦眾經。而不通利。多所忘失。故號求名。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。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。供養恭敬。尊重讚歎。
這是日月燈明佛入滅以後,妙光法師持《妙法蓮華經》教化眾生滿八十小劫,為人演說。日月燈明佛八子,就是前面講的八王子,皆師妙光,所以這意思是講八識依般若而轉變,轉成四智。這妙光就代表般若智慧。「妙光教化。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於無上菩提堅固道心,皆不退轉。「是諸王子。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。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,這是非常多的諸佛如來。「皆成佛道。」這八王子都師妙光而成佛。所以是八識依般若而轉成智慧,如果不依般若,這八識沒有辦法轉。
其最後佛名曰燃燈,這燃燈佛是古佛。「法王破有。如燈續明。名為燃燈。」破除一切眾生執有的心名曰燃燈,這是燃燈佛的意思。大家讀過《金剛經》,都知道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和尚,世尊的老師是燃燈古佛。由此可知文殊菩薩在很久之前就參加過了這盛會。燃燈佛會下「八百弟子中有一人。號曰求名。」為什麼叫求名?因為他貪著利養,「雖復讀誦眾經。而不通利。」求名就是著名字相。一旦著名字相,你就會像求名一樣,雖讀誦眾經而不通利;著境界相亦復如是。即使你修行,有禪定的境界、念佛的境界,也讓你沒有辦法通利。通利者就是見性。所以說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,總是多所忘失,故號求名。所以貪求名利者,你就要小心了。「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。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。供養恭敬。尊重讚歎。」這人因為在佛門有種些善根,所以遇到無量百千萬億諸佛,他對佛法很恭敬、很尊重讚歎。也算是恭敬供佛。我們現在講,還有一點善根。
彌勒當知。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。我身是也。求名菩薩。汝身是也。
這是文殊菩薩把當初的因緣講出來。這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所以為什麼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他也是燃燈古佛的老師,今天再來示現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所以文殊菩薩在佛門裡面相當受到人家尊重,他過去早就已經成就了,號「龍種上尊王佛」,現在示現叫文殊菩薩。燃燈佛是跟文殊學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叫文殊菩薩應該要叫師公,文殊菩薩是來助佛轉輪。釋迦牟尼佛跟這裡的眾生有因緣,所以文殊菩薩也來幫著教化,做助教,不為名利,真正是為利益眾生,這裡就看他的示現。
求名菩薩是誰呢?就是彌勒菩薩。所以為什麼用彌勒菩薩來請問,因為彌勒菩薩代表世間人貪求名利,見到這瑞相,沒有辦法通達,所以請文殊師利菩薩來做說明,這就是他們兩位的表法。
今見此瑞。與本無異。是故惟忖。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。名妙法蓮華。教菩薩法。佛所護念。
所以總結,如今看見這瑞相,跟過去所見一樣,所以知道釋迦牟尼佛必說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因為過去他作妙光菩薩的時候,就已經看過這樣的瑞相。日月燈明如來顯現這樣的瑞相以後,就講《法華經》,而他當時也是持《法華經》教化八王子直至成佛,然後再來這裡示現作文殊師利法王子,為大眾再請《妙法蓮華經》,再說當初的因緣。大眾是以彌勒菩薩做上首,彌勒菩薩就是「求名」,彌勒菩薩過去生就是貪求名聞利養,所以世尊教他唯心識定,教他觀萬法唯識。在《楞嚴經》中,彌勒菩薩說:「我以諦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斯為第一。」大家可以去看《楞嚴經》,經中有講他過去生都是因為貪著利養,所以佛教他怎麼樣修。既是唯心,他就不攀緣,不貪取了,皆是心性之名相而已,但有名字無有求心,了知萬法唯識,唯識其實就是唯心,識是心之用,你覺悟了,它就是作用。實際上,它現在還是作用,只是你迷在用上,所以教你要轉過來。
所以馬鳴菩薩講,阿賴耶識是怎麼來的?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,名阿賴耶識。非一非異,不可說同,不可說它等於真如,也不可說不同。可是不懂的人,就會說同,或是說不同。學生滅唯識的人,他就會說不同,迷失本來了,把識當作真心,所以他就說一樣,他不知道心性迷悟之關鍵,所以他認為一樣。變成正如祖師所說:「癡人喚作本來人。」他就盲修瞎練,毀謗祖師大德。
第七講
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。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我念過去世。無量無數劫。有佛人中尊。號日月燈明。世尊演說法。度無量眾生。無數億菩薩。令入佛智慧。
這是文殊師利菩薩重頌之前所講的內容,也就是他做一次重複說明,加深大家的印象。還有,法華會上有一些是比較後到的,所以他再重說一次,非常地應機,也方便眾生容易受持,所以用偈頌的方式,再重新說一次。他說,我念過去世,無量無數劫,有佛出世,是人中最為尊貴的,這一尊佛叫做日月燈明,日月燈明佛的日表「定」,月表「慧」,燈表「利益眾生」,這是利他之智慧,這是日月燈明佛的表法。他意思有很多,每一個祖師大德所說的都有一點不太一樣,但是一定都會歸實相義趣。佛門對於這些諸佛如來的表法,會因時代,或是因為他所學的宗派而有所不同,或是因為這部經的義趣,每一個人體會的不太一樣,但都一定是會歸實相。因為現在有一些講經的人,他說經典是法無定法,所以他就導到世間法去,像那種就不對了。法無定法是說善巧方便,猶如海水一樣,猶如大樹一樣,能夠潤澤眾生,能夠覆蔭眾生,這叫「無定法」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雖觀眾生的根器不同,但是無論跟他說什麼法,目的都是要讓他明了實相,而不是讓他去變成一個世間人。更不能把佛法錯講,變成破壞佛教,誤導眾生。如果佛法是不定法的話,那就叫「外道法」,外道的經典一開始就是「阿憂」,阿憂就是有無,有無不定。佛法不是屬於外道的這種不定法,這個要知道。
在過去世無量無數劫中,有日月燈明佛出世,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,乃至無數億菩薩,都令入佛慧,所以世尊說法是為了令眾生明心見性而已,不是教你做一個世間人,或是只做一個二乘羅漢,這些都是不足、不圓滿的。世尊出世說法,必定要令眾生成佛,要能入佛智慧,這是釋迦牟尼佛,乃至十方諸佛出世,最根本的願。所以。你只有人天小善,這是不夠的;你只有二乘的善,這也是不夠的。所以為什麼淨土宗講淨業三福,就是要三個都圓滿。一般人他只要第一個福,只做第一福,你就是世間人;能做到第二福,你只是二乘人。為什麼世間人不能往生淨土?就因為他世間心沒有捨,不具足信願。二乘人不能往生淨土,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二乘,所以必然是三福具足才能生淨土。但是現在的人斷章取義,變成想求生淨土只要具第一福,他以為這就是基礎,真是錯到離譜。還有許多人誤把九品往生這件事情錯解,明明是將往生淨土的人,往生前所做的事,整體做個歸類,他卻把它認為是修行的漸次。如果那是修行漸次的話,那應該從下下品開始修,為什麼他直接只挑中品來修?由此你就知道,外面的人不但錯解淨土,還大肆宣傳。
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裡講往生淨土,中品往生者,這些人生前孝順父母,但善導大師有特別提示到,這些人雖然在世的時候孝順父母,但是重點是他有發願求生。這可跟世俗人孝順父母,沒有信願的情況大不同,必須有發願才能往生。重點是講世間人念佛發願求生淨土,對這個世間還是得放下。所以淨宗所說的,是不同於世俗人講的孝道,世間人講孝道,只是做人的基本,但是並不足以作為往生淨土的關鍵。所以蕅益大師講:「得生與否,全憑信願之有無。」這話就講得很關鍵。「品位高下,是看你持名工夫的淺深。」祖師大德的知見非常地正確,非常地清楚。大家要學祖師,你修行才不會盲修瞎練,修行學祖師的、學佛的,一定能入佛智慧。
佛未出家時。所生八王子。見大聖出家。亦隨修梵行。
這是日月燈明佛未出家的時候,所生的八王子,見大聖出家,也就是他的兒子們見到父親出家,也都捨棄這些金銀珠寶、捨棄王位,一起放下來出家行道,所以叫「亦隨修梵行」。
時佛說大乘。經名無量義。於諸大眾中。而為廣分別。佛說此經已。即於法座上。跏趺坐三昧。名無量義處。天雨曼陀華。天鼓自然鳴。諸天龍鬼神。供養人中尊。一切諸佛土。即時大震動。佛放眉間光。現諸希有事。
這一樣是重頌。日月燈明佛說《無量義經》,而後入無量義處三昧,這跟釋迦牟尼佛現在的表現是完全一樣,經文上說:「時佛說大乘。經名無量義。」佛講大乘經,名《無量義經》,「於諸大眾中。而為廣分別。」就是告訴大家什麼叫《無量義經》。我們之前講:「無量義者。從一法生。其一法者。即無相也。如是無相。無相不相。名為實相。」所以,實相者,離一切相即一切法,一切法皆依實相而生,但是所生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只是自性的幻作用力而已,並非實法,眾生不能了達,所以在這當中誤以為真的有法可得。就像你拿著摩尼珠,它跟一般的玻璃珠不一樣,你跟它許願,它能隨你的心願,給你你想要的東西。佛門用如意珠比喻,譬如如意珠,隨方應色,就是顯現種種的色相在這珠子裡,但是彼愚癡者謂彼摩尼實有五色,那愚癡的人以為這摩尼珠它裡面能實有顏色。實際上不是,它只是隨方應色而已。真如自性亦復如是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在自性當中並沒有任何的可著之處,有任何的能生之處,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諸法無生,這是大乘實相的義趣。所以日月燈明如來在《無量義經》上,為大眾廣分別解說,「佛說此經已。即於法座上。跏趺坐三昧。名無量義處。」佛說經後,打坐入定,入無量義處三昧,是時天雨曼陀羅花,天鼓自然而鳴,諸天龍鬼神一起都來供養日月燈明如來。當時「一切諸佛土。即時大震動。佛放眉間光。現諸希有事。」這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都是一樣的,就是在顯示日月燈明如來,一代時教的教化之事,皆不離一心之妙光。
所以釋迦牟尼佛放眉間白毫相光,照東方萬八千佛土,亦復如是,這是代表十八界皆如來藏,各具百界千如,講的都是自心所現之相,這一切法無不攝歸自性,這是世尊放光表法的義趣。
此光照東方。萬八千佛土。示一切眾生。生死業報處。有見諸佛土。以眾寶莊嚴。琉璃玻璃色。斯由佛光照。
就是前面講的「此光照東方。萬八千佛土。」那麼「示一切眾生。生死業報處。」即使在生死業報當中,也都是你心所現的。心現十法界,我們有十法界圖,看了你就知道,這十法界都是眾生心業力所成,都只是自性的影像而已,並不是真正實有十法界。自心所現的境界相,因眾生不了唯心,所以在十法界當中輪迴升沉。所以告訴你:「五陰本空。六塵非有。」並不是真的有輪迴相,眾生輪迴只是虛受輪轉、妄受苦報,並不是真正實有苦報可得。所以苦報尚且不實,何況你的樂受樂報,所以當你著於樂受、耽著於享樂的時候,像今天這節日,兒子供養你,你很高興,你也要知道這是幻化相;或兒子讓你傷心難過,你也要知道這不是真的,都是自心所現的幻影而已,那你自然能夠離一切相。當離一切相時,你就知道,一切法即心所現,不是離相以後就變斷滅。一般人聽到離相,他就誤以為是斷滅,所以他們總覺得大乘講空,他不敢修,怕著空。實際上不是他所想的那樣,是他對於真如自性不了解。大乘不作空解,你不能以空來解,否則就變成所謂大乘的初門而已—空宗。並不是真正學會了大乘,對於這個道理,你要深入經典、深入經藏,才能理解,最後達智慧如海。《維摩詰經》上講「深入緣起。斷諸邪見。」能知道這世界是怎麼來,知道真如自性是怎麼一回事,那你就能斷諸邪見。經中講:「此光照東方。萬八千佛土。示現一切眾生。生死業報之處。」都是從心所轉現的。《楞嚴經》上講:「由汝妄想。迷理為咎。癡愛發生。生發遍迷。故有空性。化迷不息。有世界生。」就是因為眾生妄想,迷失本覺之理性,迷失以後,不斷地迷失、不斷地取著……。就像一個人很生氣,你越叫他不要生氣,他越生氣,他越火大,這就是不斷地相續他的妄想妄情,才造成了永不可收拾的業報。眾生也是如此,迷失本性以後,他就回不了頭了,所以「由汝妄想。迷理為咎。」於一切境界當中「癡愛發生。生發遍迷。故有空性。化迷不息。有世界生。」著一切境界是實有,不了境界唯心所現。這就是眾生生死業報之處,轉過來以後,實際上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這個「無大千」,並不是沒有大千世界,而是你不隨境界轉,如果世界沒有了,那就變斷滅。就像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在迷的時候好像真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,這大千世界你知道它是幻化之相,心地當中徹底唯空,空不是說它沒有,大乘講空不是講什麼都沒有,若什麼都沒有,就更不應該再說個空,這樣講應該就清楚了。
這裡你看「有見諸佛土。以眾寶莊嚴。琉璃玻璃色。斯由佛光照。」有見到諸佛國土以眾寶莊嚴。地上、天上樓閣都是眾寶莊嚴。「琉璃玻璃色。」或是琉璃或是玻璃的顏色,就是琉璃的形狀如同玻璃,就是透亮的,「斯由佛光照。」這些現象都是佛光所照現的。
及見諸天人。龍神夜叉眾。乾闥緊那羅。各供養其佛。
乃至見到這些世界當中的天人以及天龍八部,供養他們那個世界的世尊。
又見諸如來。自然成佛道。身色如金山。端嚴甚微妙。如淨琉璃中。內現真金像。世尊在大眾。敷演深法義。
或是在光中見到東方萬八千佛土裡,或有諸如來自然成佛道,身色猶如金山般高廣、光明,整座山都是金光閃閃的,非常地端嚴,妙相莊嚴。如同清淨的琉璃當中,顯現出佛的現像。「內現真金像。」就是顯現出佛的金色之身。這是形容當時候看到的情景,形容得非常地微細,「世尊在大眾。敷演深法義。」彼佛世尊在大眾當中演說深法義。所以就知道「光」是會說法的,顯現國土;在國土當中顯現眾生、顯現諸佛,有主有伴,可以算是重重無盡的境界光中之佛又放光,光又現化佛,又現六道之相,又現他方國土之相;這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如帝網珠,重重影現,皆是一心之正觀。都是一心所現,並不是有心外法,這在小乘法裡是沒有講的。就像同樣叫數學,大家都知道,數學的定義,對小學生、大學生跟博士班的學生是不會一樣的。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小乘不圓滿,佛教你要學大乘,但是就有壞學生認為都是好老師在找他麻煩,好的學長在找他麻煩。明明要提升他的學歷、提升他的學識,他不願意,他還覺得人家在找他麻煩,不光不願意改、不願意上進,還打老師、學長,現在有些學小乘的,甚至附佛外道,在毀謗大乘,就是這一類佛門的壞學生。當然,你就知道,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已經把他們退學了。再者,你要搞清楚,是從大乘佛法衍生出小乘,而不是從小乘演變出大乘,因為小乘經典裡面並沒有任何大乘的義趣,這點你要清楚。怎麼證明呢?你去看大乘的經典,有聲聞眾、有菩薩眾,但小乘的經典,論典也一樣,裡面只有阿羅漢眾、聲聞眾,並沒有菩薩眾,這是會講經的人,有學經教的人才懂。所以你看《法華經》,凡有大乘義趣就一定有菩薩眾,小乘經典沒有,這是當初在集結經典的時候,所作的一個揀別。因為小乘經就是聲聞眾,小乘經裡面沒有列菩薩眾,所以知道它沒有菩薩法,就像我們之前的比喻,一定是從高深的數學再衍生出基礎的數學,為什麼呢?因為你的根器沒那麼好,這些懂得高深數學的教授、專家,他為了讓你的知識可以提升,所以教一些一年級的數學,編一些一年級的課程、二年級的課程,國中課程、高中課程……。可是現在的人本末倒置,他卻說這些高深的數學是從一年級而來的,這就是迷惑顛倒,就像現在有些學小乘的人亦復如是。
一定是從大乘佛法講出小乘的,這是文殊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,他說小乘佛法怎麼來的?就是從大乘佛法而來的,就是一些人根器不夠,聽聞大乘法他聽不懂,只挑他懂的東西在那裡修行,所以就成為了小乘的經典,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《法華經》上他為我們講述《法華經》發起的因緣,這位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,文殊菩薩絕對不妄語,所以絕對可靠、絕對可信,就是從大乘衍生出小乘的。就像我們講的,一定是從最高深的數學,你不懂,老師要教你,你一下子沒有辦法學,那就講一些簡單的,讓你明白,讓你慢慢學上來,那這當中有一些資優生,國中不用上,他直接就會高中的,甚至高中不用上,他直接就會大學的,他就可以學到高深的數學。這個比喻也是現實生活的例子,相信大家就會明白了。你就知道大乘佛法衍生出來小乘,小乘裡面根本沒有大乘的內容,這個要清楚。佛法傳到現在,法久成弊,不是說佛法有弊端,而是有一些不肖子孫,對於佛法沒有深入,沒有真正地去用功,他們連經典都不願意看,或是看也看不懂,甚至看不懂也不想懺悔,貢高我慢,所以才會導致大眾對大乘佛法的誤解。再加上你們網路上看到的一些所謂的百科全書,那裡面講佛教的部分,很多內容都不專業,你不要亂查、亂看。如果你要看,你看《丁福保佛學辭典》,這個辭典可以參考,可以看《教乘法數》、《三藏法數》,這些都沒有問題,都是祖師大德編的,不會毀謗佛教、不會讓你背大向小。有一些佛教的辭典你也不要上網路去亂看,現在的一些網路百科,很多都是不專業人士在寫佛法。我說的不專業,不是說他的學歷不專業,是說他沒有修行,對於佛法沒有信仰,這個就很不專業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佛教是怎麼一回事,就瞎猜、胡說八道,完全沒把佛法真正放在心裡,也沒有在修學佛法,這種不專業人士,也不了解大乘,重點還是沒有修證,這是不專業中最不專業的,沒有修證,以貪瞋癡心臆測祖師的言行,還隨便批評祖師大德。所以大眾一定要小心,你不要自己想要了解佛法,沒學到佛法,還被他斷掉了慧命,那就是你福報不夠,這裡特別提醒你,你自己要警覺。
一一諸佛土。聲聞眾無數。因佛光所照。悉見彼大眾。或有諸比丘。在於山林中。精進持淨戒。猶如護明珠。
前面說到:「世尊在大眾。敷演深法義。」這裡又看到一一因佛光所照,佛土中見到無數的聲聞大眾,或有比丘在山林中修行持戒,持淨戒猶如護明珠,說明珠現在人比較不懂,猶如你去買了一個價值好幾千萬的珠寶,你一定把它當寶一樣保存起來,放保險箱還不夠,還要派守衛把它給看住,防止人家來偷,還要加裝最精密的保全系統,護持淨戒就像在保護無價珍寶一樣,這是講「猶如護明珠」。修行就是要這樣用功,你要怎麼修,這裡都跟你講得很清楚,你看世尊有沒有搞一些人情佛事?有沒有像現在外面那些,他說他在接眾,就搞世間事,辦一些書法班、拼布班,做一些團康活動的?不應該這樣子的,我們不是食古不化,而是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真正利益眾生。辦那些活動,你所招引來的都是一些心散亂的、沒有想清淨的,不是真正想學佛的。所以佛教為什麼到現在,表面人很多,實際上很衰敗,就是因為那些人,來的目的都是來搞世間法的。甚至真想學佛的人沒有地方去,想了生死的人沒有地方安住,這是很悲哀的事情,或是到了這些團體裡面,都變成了世間人。人家是來學佛的,他就故意把佛法曲解。有些和尚有邪辯才,他不教你修行,教你「未成佛前哪,先結人緣哪,先跟大眾結法緣哪。」等等的,這個話是經典講的,是祖師講的,但是,不是教你不修行,不是教你不念佛,不是教你不持戒、不精進,都還是照樣做。雖隨分隨力去跟人家結緣,但修行才是主要的,這才是佛教。佛教講的是修行,不是搞人情佛事,現在的出家人,他怕你不來,他就沒供養了。你到道場去,他不敢跟你講實話,不敢教你要學佛,甚至戒場不敢教你要吃素。我告訴你,受戒一定得吃素,受菩薩戒一定要吃素,沒有吃素不是菩薩,而且都是犯戒,嚴重犯戒。所以你的戒師如果沒教你受戒要吃素,那是他破戒,他罪過很嚴重,果報一定在三惡道,為什麼?因為他教的這麼多人都沒有吃素,那這殺業都要算在他頭上。平常一個人自己吃葷腥,業障已經夠重。出家人雖然自己沒有吃,可是他教別人,灌輸邪見給在家人,告訴在家人:「為了不讓家人煩惱,你就慈悲,煮葷腥吧,邊煮邊念往生咒……」想想你為了滿足你愛欲對象的口腹之欲,去殺害眾生,而出家人還幫你脫罪,瞎說你是慈悲,你還真信!那你出家人怎麼不慈悲一下那些要被殺、被吃的無辜生命啊?出家人讓人家去殺生煮葷腥給家裡面的人吃,那他的業障非常重,如果你聽他的話,去煮葷腥,那你的業障也很重,知見還不正,根本沒有辦法成菩薩,你披了菩薩縵衣,那是冒充的菩薩,就是山寨版的菩薩,不是真正發心為眾生的菩薩。
為眾生,一定不吃眾生肉,這是第一步,不然你說你要怎麼幫助眾生?眾生有病你幫助他,幫助小貓、幫助小狗,幫助牠們有家可歸,有地方可住,完了之後,你再跑去吃肉,你那慈悲心是假的。看到人家有病苦、蓋醫院拯濟眾生,蓋完了醫院以後,你就跑去吃肉了,你那慈悲心是假的,是假慈悲,你的善行是偽善,不是真的善行。所以學佛受菩薩戒,就要知道,要表裡一如,這裡講的是持戒。
又見諸菩薩。行施忍辱等。其數如恆沙。斯由佛光照。又見諸菩薩。深入諸禪定。身心寂不動。以求無上道。又見諸菩薩。知法寂滅相。各於其國土。說法求佛道。
這是講菩薩行施忍辱等,也就是行六波羅蜜,數量有恆河沙數這麼多,也就是數不清的意思,這些都由佛光所照,都是一心所現。接著又看到諸菩薩,深入諸禪定,這禪定是講大寂滅定,不是一般世間的四禪八定,凡是大乘經所講的禪定,不是所謂四禪八定、第九次第定,那些都是有進有退、有出有入。《華嚴經》講菩薩入定:「東方入定西方起。南方入定北方起。」從聲塵入定,從耳根三昧起,講的是「境智一如」,這才叫入定。他能隨緣示現,沒有一般禪定的出入問題,這就是講大乘的禪定。所以深入諸禪定,身心寂不動;身心寂滅,不動本處而遍十方,這才叫「如如不動」。「如如」就遍十方,「不動」就是身心寂滅,這就是「不動本處而至十方」的意思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、日月燈明如來講經,能夠念劫圓融,一念可以化為多劫,可以收多劫為一念,這就是現在人講的時空(時間、空間)他都可以突破,令大眾能受用得到,「念劫圓融」是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!這裡講的深入禪定,身心不動,以求無上道。下面「又見諸菩薩。知法寂滅相。各於其國土。說法求佛道。」所謂「知法寂滅」,寂滅就是無生,知一切法無生無自性。這「知」法寂滅,是有般若智慧。前面是施忍,後面是禪定,這裡寂滅就是智慧,講的就是菩薩行六波羅蜜。不光自行,而且化他,幫助眾生知一切法寂滅,知一切法唯心所現,這是菩薩他自行化他的功德。以此來求無上的佛道。「自行」能夠斷見思煩惱,「化他」能斷塵沙煩惱,這是自行化他。自己修行先明心見性以破無明,如果自利跟利他二行圓滿,那就稱為覺行圓滿,就成佛。所以菩薩一定是先悟自性,不是先盲修瞎練。菩薩先悟本心,打破無明,然後再來勤除煩惱,斷見思,破塵沙,大乘的修學是這樣來的,而不是用一般修學的次第。
爾時四部眾。見日月燈佛。現大神通力。其心皆歡喜。各各自相問。是事何因緣。
四眾見到佛放光,都非常地歡喜,都想知道是什麼因緣。
天人所奉尊。適從三昧起。讚妙光菩薩。汝為世間眼。一切所歸信。能奉持法藏。如我所說法。唯汝能證知。世尊既讚歎。令妙光歡喜。說是法華經。
「天人所奉尊」就是指「日月燈明佛」,從三昧而起,讚妙光菩薩,說他是一切世間的眼目。這裡講世間不是指世間人,這世間包括有情世間、智正覺世間。他可作為這些眾生的眼目。一切所歸信,能奉持諸佛的教法,能夠證入如來所說的秘藏。「如我所說法。唯汝能證知。」日月燈佛為妙光菩薩印證,他可以證知佛所說,佛所說的他能夠做到,能夠證入,所以叫「唯汝能證知」。「世尊既讚歎。令妙光歡喜。說是法華經。」世尊讚歎妙光菩薩,歡喜說《法華》,為大眾開演。
滿六十小劫。不起於此座。所說上妙法。是妙光法師。悉皆能受持。
這是世尊為他說《法華》滿六十小劫,也同時為大眾說《法華》,不起於此座,所說上妙法,妙光法師都能受持,都能夠契入,像現在人講的「做得到」,但實際上,說「做得到」比較世間話,實際上佛門叫受持—「受」就是聽受,「持」就是能憶持不忘,就能夠契入如來所說的這個境界,這個叫受持。
佛說是法華。令眾歡喜已。尋即於是日。告於天人眾。諸法實相義。已為汝等說。我今於中夜。當入於涅槃。汝一心精進。當離於放逸。諸佛甚難值。億劫時一遇。
這裡佛講完《法華經》是已暢本懷,大眾聽了非常歡喜,所以在當天就告訴天人眾:「諸法實相義。已為汝等說。」所以你就知道,世尊出世就是要講諸法實相,不是為了說三乘,所以才說:「諸法實相義。已為汝等說。」
為什麼說這〈序品〉很重要,因為就是告訴你世尊這部《法華經》要講什麼。祖師大德講,你在這一品、在「眉間白毫相光」這裡,你能體會得,《法華經》的大意就已經都知道了,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壇經中,法達禪師讀《法華經》三千遍,於法不達。但是他讀給六祖聽,才讀沒幾品,六祖跟他說,好了,他都知道了,還為法達禪師說《法華經》,法達禪師當下開悟。所以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這一品你能了解,《法華》全經的大意已經了然於心。
你看這裡講的,世尊說法只是為了講諸法實相。日月燈明佛已經為大眾宣說《法華經》,所以說:「諸法實相義。已為汝等說。我今於中夜。當入於涅槃。汝一心精進。當離於放逸。」所以不可以以為解得大乘,你就放逸懈怠,你就不用功、不精進,要知道「諸佛甚難值。億劫時一遇。」就像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下一尊佛—彌勒菩薩才會出世,所以真的是非常難遇,可謂百千萬劫難遭遇,聽聞佛法就應當受持,尤其受持大乘;你要生難遭想,要知道你要聽聞佛法沒有這麼簡單,全世界有多少人,有幾個能夠聽聞佛法,沒有學錯的,這一生能成就的,少之又少。
世尊諸子等。聞佛入涅槃。各各懷悲惱。佛滅一何速。聖主法之王。安慰無量眾。我若滅度時。汝等勿憂怖。是德藏菩薩。於無漏實相。心已得通達。其次當作佛。號曰為淨身。亦度無量眾。
大眾聽聞世尊要入涅槃,乃至這八王子聽聞世尊要入涅槃了,各各懷悲惱,說佛是聖主,是諸法中王,佛怎麼這麼快就滅度。
現在看到外面有一些自稱是法王,求人恭敬,那個不對。我講的是假和尚,不是指密宗的真傳,你要搞清楚,密宗的真傳,是真正有修有證的。現在外面批評密宗的很多,那些人都是不了解密宗的義趣。不要去毀謗密宗,毀謗密宗一定下三惡道,因為密宗是大乘佛法,有它教化的方便跟手段,你不懂,所以你不要毀謗,你不能亂說一通。
這裡的「聖主法之王。安慰無量眾。」就是講日月燈明如來安慰大眾,他說:「我若滅度時。汝等勿憂怖。是德藏菩薩。於無漏實相。心已得通達。其次當作佛。」德藏菩薩接著作佛,號曰為淨身,同樣能夠教化大眾。所以要知道,真正能作佛的是什麼?「於無漏實相。心已得通達。」學佛人必須對實相義要懂,尤其講經的、能夠說法的人,對於實相更要懂。這樣你才能作佛,不懂的沒有辦法作,甚至祖師講,出家人不懂實相,你根本就是妖魔鬼怪、魔子魔孫。所以祖師大德的標準非常高,你要是看到達摩祖師、以前的祖師他們在教訓學人,你就知道悟顯法師實在太圓融了,講話算是很收斂,祖師大德都是直接罵,毫不客氣。你要是犯錯了,就直接指著你的鼻子罵:你是畜生,你聽不懂我說的話。就在大眾中直接羞辱你,消你的業障。所以你要曉得祖師大德的標準非常地高,我講經時跟你講的,已經把他們罵人的話,再稍微修飾了一下,實際上你去看他的原文,你就曉得,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,佛在罵他的弟子時也是毫不留情地罵,但是他的弟子各各都開悟,各各都有大成就。所以你自己學佛,你要懂得要求自己,要懂得上進,不可以「這樣也可以,那樣也可以,都隨緣」,實際上都是隨業,不是真正隨順法性,隨業就會流轉。佛門講的隨喜是隨喜法性,隨喜法性的功德去做、去用功修行,離相才叫隨喜,不是世間人講的隨便或是隨業,這點要清楚。
德藏菩薩他是通達實相,他這通達不是解悟,是證悟,而且得佛印證。學佛至少要做到解悟,講經的人最起碼要解悟,你才能講。有些人說四十歲以前不要講經。我告訴你,對於佛法不懂,八十歲都不能講經。有些人年紀大了,到老了才顛倒,這個是最可悲的,世俗話叫晚節不保啊!所以對佛法要懂,若對於佛法不懂,不要說四十歲,即使八十歲了,你都不能講。像清涼國師十一歲就能升大座,還有翻譯《法華經》的鳩摩羅什大師,他十五歲就升座,這些是對佛法懂的,悟達國師十四歲也就升座,李商隱有一首詩在讚歎他,說:「十四沙彌解講經。似師年紀只攜瓶。沙彌說法沙門聽。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於實相義趣能懂,不管幾歲,他就能升座。所以佛法講經不是看年紀,不是倚老賣老,這道理大眾要清楚,要有正知正見。
學佛要依止師父,你不能只看年紀,有一些年紀大的,還特別顛倒,滿心的世間意。為什麼?因為他上頭沒有人了嘛,他就敢隨意造作,習氣就全部冒出來。大家要有正確觀念,佛法要能夠弘揚,講經的人必須懂諸法實相,不懂的不能講經,出來亂講會害慘眾生,讓人家沒辦法開悟。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人,他並不具有講經的資格,你跟他講要明心見性。他卻說不可能啊!一個講經法師說明心見性不可能,你看這要害多少人!他把佛法的義趣都給扭曲了。所以你看經,就知道日月燈明佛—古佛他的要求,就是要通達諸法實相,今佛—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。
佛此夜滅度。如薪盡火滅。分布諸舍利。而起無量塔。比丘比丘尼。其數如恆沙。倍復加精進。以求無上道。
世尊此夜滅度,如薪盡火滅,祖師講:「以機為薪。逗應為火。眾生機盡。應形亦滅。」意思就是,當大眾都能接受大乘、都能學大乘,世尊就滅度,所以叫「如薪盡火滅」,祖師講得很好,所以念出來給你們作為熏習,這裡講佛滅度。如薪盡火滅,分布舍利,而起無量塔,「而起無量塔。」就是應遍法界。
「比丘比丘尼。其數如恆沙。倍復加精進。以求無上道。」你知道世尊滅度了,你要珍惜你現在所學的,趕快修行,趕快成佛,不要再拖拖拉拉,不要再等了,你還要等多久,你已經等了幾十年了,到現在遇到佛法,你還要再等下去,再等下去你可能就來生了,可能就後世,可能就無量劫後,所以應當現在聽聞,現在就發心。
是妙光法師。奉持佛法藏。八十小劫中。廣宣法華經。是諸八王子。妙光所開化。堅固無上道。當見無數佛。供養諸佛已。隨順行大道。相繼得成佛。轉次而授記。最後天中天。號曰燃燈佛。諸仙之導師。度脫無量眾。是妙光法師。時有一弟子。心常懷懈怠。貪著於名利。求名利無厭。多遊族姓家。棄捨所習誦。廢忘不通利。以是因緣故。號之為求名。亦行眾善業。得見無數佛。供養於諸佛。隨順行大道。具六波羅蜜。今見釋師子。其後當作佛。號名曰彌勒。廣度諸眾生。其數無有量。
這裡講妙光法師奉持法藏,就是奉持《法華經》,他在八十小劫當中,廣宣《法華經》,是諸八王子聞「妙光所開化」,聽聞妙光法師所講的《法華經》、所講的大乘,堅固無上道,也供養無數佛,所以叫「當見無數佛」。「供養諸佛已。隨順行大道。」所以,隨順佛教才是真正供養,不是只有供花供果,那是表法,你要懂得表法的義趣。供果,是我要求無上菩提;供花,是我要行六度萬行,六度萬行是以不生滅為本修因。無上佛果是以我們本覺的理性為真實之果,所謂以不生滅為本修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,因果同時,這就叫做一乘,這是本經的宗旨—一乘因果。所以,佛法連修行都是講一乘的因果,而不是一般世俗生滅的因果。像二乘講的因果,它就是花開、花謝了,果才出。大乘是用蓮花,花跟果—蓮子是同時的,是講因果同時,所以你看佛菩薩他站的是蓮花,他是表一乘的義趣,因果同時,佛法的宗旨是講一乘因果,不是講二乘的生滅因果,更不是只有講世俗的因果報應。二乘一定要把煩惱給滅掉,菩提才會顯現,不滅煩惱就不會成菩提,這是二乘;但是大乘講煩惱即菩提,煩惱性空,即菩提性,識得它空,煩惱自消。不待煩惱滅,菩提本自現成,這是一乘的因果。眾生都有佛性,有佛性者必定作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
這裡講的供養佛,「隨順行大道。相繼得成佛。轉次而授記。最後天中天。號曰燃燈佛。諸仙之導師。度脫無量眾。」這燃燈古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和尚。所以照理來說,妙光法師就文殊菩薩的前身,他是教燃燈古佛,釋迦牟尼佛見妙光法師,見文殊菩薩應當是師公這一輩,真正是師公。「是妙光法師。時有一弟子。心常懷懈怠。貪著於名利。求名無所厭。多遊族姓家。」求名利無所厭足,喜歡攀緣,愛錢、愛名、愛利、愛享受,都是求名。「棄捨所習誦。廢忘不通利。以是因緣故。號之為求名。亦行眾善業。」求名這個人也是修行佛法。「得見無數佛。供養於諸佛。隨順行大道。具六波羅蜜。」他也行六波羅蜜,也是在修行,但是習氣除不掉。「今見釋師子。其後當作佛。」今天見到世尊,也就是指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「其後當作佛。號名曰彌勒。廣度諸眾生。其數無有量。」這裡面的因緣,在《楞嚴經》裡面就有講到,彌勒菩薩過去生在日月燈明佛座下,他確實修行的時候貪著名利,日月燈明如來教他修習唯心識定,他修習唯心識定以後,求世名心就歇滅無有,所以得遇無數的諸佛,其最後一尊佛叫燃燈佛。就跟這裡講的一樣,是燃燈佛,在燃燈佛會上圓滿修成了「無上妙圓識心三昧」,乃至盡虛空世界國土、一切的如來,皆是我心變化所現,他如是了唯心識故,識性流出無量如來,在世尊會下今得授記。他說:「佛問圓通。我以諦觀十方唯識。識心圓明。入圓成實。遠離依他及遍計執。得無生忍。斯為第一。」這經文有一點長,我就大概講個重點,剛好可以拿《楞嚴經》來這裡為《法華經》作一個註解,也就是彌勒菩薩的前生—求名,他在日月燈明佛會下修習唯心識定,剛開始修一定還是生疏的,慢慢得見無數佛,有很多佛出世,他都去供養、聽法,不斷地修行,最後在燃燈佛會下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。他知道一切十方的國土,皆是我心所現,所以他諦觀十方唯識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。他離開了所謂的因緣生滅,離開了所謂的見思煩惱、分別妄想。他見到了無生之理,所以叫「遠離依他及遍計執」。依他就是因緣所生,所謂依他起性就是講因緣所生法,意思是他不再著在因緣法當中,因為他已經知道因緣性空,所以他證得唯心識定,圓滿了,因此求世名心歇滅無有。
在這裡,彌勒菩薩就當作大眾,也就是講一般世間人。世俗人好求名利,貪著五欲,這都算是求名。所以雖見到如來放光、見到心性之法不能頓悟,所以要藉由妙光、藉由文殊菩薩大智來開發,以智為前導、以智來開發,讓你能夠轉識成智。故以八王子各領四天下為喻,八王子代表八識,四天下代表四智,所以八識當中就具有如來妙智,就具有我們本有的四種智慧。只要藉由妙光,也就是以般若作開發,那必然能夠成佛,能夠像燃燈佛一樣,燒煩惱薪,照亮眾生,燃燈續明。燃燈就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,然後照明一切眾生,令眾生破迷開悟,所以這裡的表法你要懂得。
彼佛滅度後。懈怠者汝是。妙光法師者。今則我身是。
「彼佛滅度後。」這是講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。「懈怠者汝是。」「汝」就是指求名。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像俗人一樣好求名利,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這些大眾,所以說「懈怠者汝是」。「妙光法師者。今則我身是。」妙光法師就是文殊菩薩。所以我們要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,開發本性本自具足的四智菩提,你才能夠成就無上佛道。其實這八識,沒轉過來時,那是迷惑顛倒;轉過來了,它就是作用。所以求名(彌勒菩薩前身)知道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。當知道真心本性本自圓明,自然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如《唯識三十頌》講的:「圓成實於彼。常遠離前性。」「前性」就是指依他跟遍計執,從來不隨染而染,從來不受染汙,所以叫:「圓成實於彼。常遠離前性。」這只是名詞不同而已,講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我見燈明佛。本光瑞如此。以是知今佛。欲說法華經。
他見到日月燈明佛放光現瑞,現在世尊亦復如是,所以知道將要說《法華經》。
今相如本瑞。是諸佛方便。今佛放光明。助發實相義。諸人今當知。合掌一心待。佛當雨法雨。充足求道者。
「今相如本瑞。」如今的現象,就像過去佛一樣,要講《法華經》以前都會先顯現這樣的瑞相,入無量義處三昧,這是如來教化眾生的一個方法跟手段,所以說「是諸佛方便」。「今佛放光明」只是為了「助發實相義」。所以祖師大德表法都是有根據的,眉間白毫相光就代表心性之光明,顯現一切眾生根本業處,根本業其實不是你的生死業,根本業就是佛性。從佛性、從我們真心本性來顯現六道種種的現象,所以說「助發實相義」。「諸人今當知。」這是告訴我們,你要知道了。
「合掌一心待。佛當雨法雨。充足求道者。」世尊將要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來滿足想求無上菩提道的人。那其他想學世間法、學人天、學《弟子規》、人間佛教的,想學二乘的、只想待在二乘學地的,就都不在世尊《法華經》攝受的範圍。所以要清楚,這裡有它的意思。
諸求三乘人。若有疑悔者。佛當為除斷。令盡無有餘。
你本來學三乘道,你想要學一乘,知道世尊所說的法,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佛法。必須依了義經典,釋迦牟尼佛會一一為我們說明,你對佛法所有的疑惑,在這一部經中都會被除滅。所以叫「若有疑悔者。佛當為除斷。令盡無有餘。」這一部〈妙法蓮華經.序品〉就先講到這裡。
這〈序品〉從前面到這裡結束,總收的一個表法,就是讓你知道「佛佛道同」這四個字。古佛也說實相,今佛也說實相,未來彌勒佛也說實相。所以世尊出世、十方三世一切佛,都是講一乘。過去佛如是,現在佛—釋迦牟尼佛如是,未來佛—彌勒佛亦復如是。因為這是有師承,彌勒菩薩次補佛處,他看到世尊這樣教學,後面必然也是這樣教學。所以,佛佛都會說一乘,何況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,這世間變淨土了,那必說一乘。
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大乘,大乘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脫,因為三世諸佛一同宣說,十方佛土中就只有一乘法,沒有例外的。你從前面看過來,你就曉得。希望大眾「合掌一心待。佛當雨法雨。充足求道者。」這〈序品〉就為大眾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