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妙法蓮華經今解第二冊





目 錄
方便品第二
  第一講
  第二講
  第三講
  第四講
  第五講

妙法蓮華經今解
悟顯法師 講述
方便品第二
第一講
〈序品〉從世尊入無量義處三昧,眉間放光,照東方萬八千國土,其中世界,一一皆蒙佛光攝照。光中顯現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以及六道眾生,乃至諸佛在因地所行化之事。由彌勒菩薩啟請,文殊菩薩回答。世尊以及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,要講《妙法蓮華經》之前,都如是放光現瑞。
這一品直接進入《法華經》的正宗分。《法華經》大致分為三分。其實不只《法華經》,一切的經典,都可以如是判為三分。此經的正宗分是從〈方便品〉第二一直到〈法師品〉第十,總共有九品,都是「開」佛知見。到〈見寶塔品〉第十一是「示」佛知見,〈提婆達多品〉第十二一直到〈囑累品〉第二十二,是「悟」佛知見,最後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第二十三,到〈普賢菩薩勸發品〉第二十八是「入」佛知見。末後一小段是在這經文四百七十八頁的地方,是流通分,這是法華經大概的科判。
〈方便品〉是如來「開權顯實」很重要的一品,是開示眾生本有佛性,明白告訴我們「十方佛土當中,唯有一乘佛法是了義之法」,其餘都是不了義法。經四十九年的演說,世尊要入滅以前,到了法華會上,才和盤托出。其實,在佛說法的四十九年當中,世尊處處指示「諸法實相」,只是眾生愚鈍,仍舊不能見性。所以才不得已,方便又方便,權巧地開示,所以稱為〈方便品〉,讓你知道:什麼是如來的方便,什麼是如來所要說的真實法。看這一品的時候,你要做好心理準備,如果你不是決定心要學大乘,你不是「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」的,你看了,你會害怕。即使你不懂,你也不要起毀謗,你更要懺悔你的業障,因為你的心量太小了,你的心不夠開明。所以在正式進入經文以前,先作個提醒。你自己要發大心,要學一乘了義,要能夠明心見性。
「明心見性」是佛教的主旨,這是最重要的。修行人所要做的,就是要達到「明心見性」這件事情。不管你修什麼宗派,你學什麼法門,目的都一樣。因為眾生本有佛性,本來成佛,只是迷惑顛倒,妄認緣塵分別影事,把六塵緣影妄心,當作是自己的真心,才迷己逐物,背覺合塵。
世尊發大慈悲,開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令眾生能夠悟入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。世尊就是為了這件事情,才出現於世。所以你要知道,無論世尊說什麼法,目的就是要讓你明心見性,其他的一切說法、做法都只是方便。接著進入經文:
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。告舍利弗。諸佛智慧。甚深無量。其智慧門。難解難入。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。
世尊出定以後,一開口就告訴舍利弗,我的境界不是你們這些二乘人所能知道的。連學二乘都不行,何況你學世間法、學不了義法。現在佛門很多不懂佛法的人在提倡「人間」的東西,說要作為佛教的基礎。佛說連二乘尚且不得如來的智慧,何況你去學人天法?所以唯有摒棄你之前的那些邪知邪見,洗心革面,你才能夠契入佛境界。
一開始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,告訴舍利弗。舍利弗在二乘裡面,代表智慧第一。所以告訴舍利弗就等於告訴所有的二乘人,你們的智慧都不如舍利弗,而舍利弗尚且不能了知如來境界,何況其他人?佛告訴舍利弗:「諸佛智慧。甚深無量。」「甚深」是說明:不是淺智,不是小智,不是世間的小聰明,所以稱為甚深。「無量」就是不可限量,不可以計量,所以稱為無量。諸佛的智慧門,「難解難入」。為什麼?因為一旦心中存有知解,就不能入,所以稱為「難解難入」。眾生心中就是存有許多見解,在世間有世間的見解,學佛有學佛的見解,這些見解,無論是世間知見,無論是佛法的知見,凡存有一絲毫軌則,都不能入。
這下你才知道什麼叫〈方便品〉。即使是學佛法,這佛法也都是如來的方便,目的是要你心中不存知解。所以你要是「起解」,你就不能入,所以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因為聲聞著涅槃境界,辟支佛知法唯滅,都存有所知。凡是有能修所修、能證所證、能斷所斷,皆不能入。不了「煩惱即是菩提」、不了「全妄即是真如」、不了解「無明實性就是佛性」、不了解「幻化空身即是法身」,這些都不能入。因為總是落在「對待、能所」當中,所以說「難解難入」。你用有所得心、用世間心,想要契入佛境界,不可能!有人說佛法的基礎在於孝道,講那種話就是世間心。你們最好搞清楚,要知道佛法的基礎在明心見性。特別是出家人,你的居士問你:什麼是佛法?你要告訴他正確知見。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告訴我們:諸佛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這「大事因緣」就是「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,佛出現世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。而「佛之知見」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: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,不是搞世間法,不是學二乘法。你要讓你周遭的人都知道、讓學佛的人都知道,因為還有很多學佛人不曉得。以為學《弟子規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群書治要》……搞復興中華文化,就算是佛法,那還差得遠啊,而且在佛門提倡搞什麼復興中華文化,話是說得不錯,但是這種人背後暗藏著是他對政治的喜好,他這種世俗的行為,對佛教沒有幫助,對復興中華文化也沒幫助,反而還破壞,這種人就是孔子講的智小而謀大,要是按照世俗所講,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。
所以你要知道,現在佛門很衰敗,哪裡衰敗呢?就是沒有人提倡大乘佛法。不讀大乘經,整天嫌經典太難,出家人不願意看經、不願意學教、也不想念佛、不想修行、只想做法會,搞世間法,只圖養活自己,那你又何必出家?出家是要了生死的。什麼叫「生死」呢?了「生死即菩提」,這才能了生死。如果不了「生死即涅槃」,那生死沒了,還是在門外啊。出家人你受人家恭敬供養,你自己都要注意,所謂「施主一粒米。大如須彌山。」如果你這一生不能夠了脫生死,那就是「今生不了道。披毛戴角還。」身為在家人聽到這樣的話,你也要注意,出家人能披毛戴角還,那還是還得起,還有償債能力,在家人就根本還不起了。你學佛法,玩弄佛法,你還不起。有些人聽到祖師講這警惕出家人的話,就開始罵出家人,那是你在家人搞錯了,這話是祖師策進出家學人,不是讓你們在家人來指責出家人的。所以道理要清楚,哪一些話對自己修行是有幫助的,要記取,不要隨便毀謗三寶、批評三寶,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
諸佛如來的智慧,不是聲聞辟支佛所能入。聲聞是聽佛音聲聞法得道。辟支佛翻作中文叫做「緣覺」,觀十二因緣法而了脫生死的,出生於無佛世的時候,叫做「獨覺」,這是辟支佛。雖然這些人都出了三界,但還是不究竟,何況你是凡夫還沒出三界?這裡佛就是要告訴我們,學二乘尚且不究竟,何況你學人天乘!只有學大乘才是究竟的,到後面經文你們就知道了。
所以者何。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。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勇猛精進。名稱普聞。
這「所以者何」就是「為什麼呢?」因為佛曾經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。那為什麼眾生不能親近?為什麼諸佛如來可以親近?很多人看到這一句,他以為「親近諸佛」就是跑去待在佛的旁邊,磕頭頂禮,就算「親近諸佛」了,這只是事相上。就道理上來看,就是落實佛教,你能持戒、你能念佛、你能斷煩惱,就是親近無量的諸佛。能夠明了實相,就是親近諸佛。因為諸佛如來同一心體、同一智慧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心一智慧。力無畏亦然。」所以你能悟本自心,悟了自己的本心,就是親近諸佛;你能斷除煩惱,就是親近諸佛;你能捨棄二乘,捨棄世間的這些知見,就是親近諸佛。所以他說,「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」,這才是真的親近諸佛如來。方便說「跟如來同一用心」,實際上,眾生的心跟諸佛完全是平等,同一心體,無二無別。經典講:「由汝妄想。迷理為咎。」但是因為你起無明、動念,墮於妄想當中,迷失了本具之理,所以妄有差別,顯現出六道四生的不同。若悟菩提,則妙圓明,本無所有。於妙圓明心當中,本來沒有所謂佛與眾生啊。所謂「無佛無眾生」,這個叫親近諸佛,因為諸佛同悟此理。「一即是多。多即是一。」這也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。不光道理懂,而且盡行諸佛無量道法,這就是行菩薩戒,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菩薩戒不是世間法,菩薩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,這個話很多律宗的人不敢講,為什麼?沒有得戒。你以為你去參加個三壇大戒,參加個菩薩戒你就得戒啦?我們之前講過,有的同修他就會講:我因為家裡什麼事情,有什麼事情,所以我暫時不能來聽經。可是你看到他手上燃著這個戒疤,受過戒了,我們心裡就知道啦,這個連三皈依都沒有,皈依佛都沒有。真正皈依佛的人,怎麼會想到說我世間還有什麼事情,所以我聽經先暫停不要聽,念佛先暫停不要念,這個就是沒有皈依佛啊。在家人如此,出家人也是啊。所以菩薩戒直指眾生的本源心性,所以你讀菩薩戒,是一切眾生的本源,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。你要成佛,必受菩薩戒,你學五戒,你得的是人身。受聲聞戒,在事相上的,你得的是聲聞。要成佛,必學菩薩戒。這是祖師告訴我們的,哪一個祖師呢?這個祖師非常地厲害,他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南嶽慧思大禪師,真正有修有證。南嶽慧思大禪師是天台宗的祖師,他了解《法華經》是普賢菩薩親自來摩頂的。所以你看他的相,他的頭頂上有一個肉髻,那是普賢菩薩摩過頂以後,所留下來的瑞相。十五歲的時候,他就通達《法華經》,得菩薩大戒,他受戒是菩薩來傳的,真正得戒。所以你盡行諸佛無量道法,你都能夠修行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。如何能盡行呢?行法無邊,怎麼能盡行?能圓悟一心,就能於一念中,圓修萬行。所以永明大師一百零八堂佛事,不出一心。普賢萬行,不離法界,都是盡行無量諸佛道法,而且勇猛精進,名稱普聞。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,今天修了明天不修,或是有少時間斷。佛修行他是長遠心,我們修行也應當是長遠心。名稱普聞,了解一切名,無不是諸佛名。你能夠諦觀十方圓明,所以你就能名稱普聞。觀世音菩薩講的:「由我諦觀十方圓明。故觀音名遍十方界。」所以一一無不攝歸實相。這真如自性大家都在使用,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它存在,覺得很陌生,覺得很不可思議。實際上,每一個人就像你現在在聽經,你現在在呼吸,都是心性、真如自性在起作用,起了作用以後,你不了達自性,認為心外有法,就著相了,心就往外奔逸啦,往外跑啦。說跑也不是真的跑,就是迷情起來了,所以不能夠諦觀,不能夠明心見性。諸佛如來能夠成就這個甚深未曾有法,是依大乘實相來修,依心性來起修,不是亂修一通。你要知道六度當中,如果離開般若度,其餘五度都是魔業。所謂「忘失菩提心。修諸善法。是名魔業。」菩提心者即是般若,所以五度全依般若。如果沒有般若,就像一個人沒有眼睛一樣。中峰國師講的:「具行猶人具眼目。」你要修行就好像一個人要有眼睛,他才能走啊。要能發大願,「願如日月燈光明。依光照燭見分明。行者方能達前境。」這個現在很多人都聽過三時繫念。你要懂得什麼是般若,你才有眼睛,你要能發願,要能契入般若,要能修大行,這願就如日月燈光,能夠引導著你,在菩提道上行走。你依你的大願,你才能知道佛法,你才能保持你的道心不退,直至成佛。所以說依光照燭見分明,這照燭就是光能照耀你的菩提大道。行者方能達前境,你修行才能夠達到最終極的目的就是成佛。這一段話很多人常常在念,但是不太了解其中的義趣,甚至現在很多學淨土的,都在做三時繫念,但是什麼是般若都搞不清楚,還是做三時繫念,反正有錢收就好,做完了三時繫念,又叫人家去學人天乘學《弟子規》。所以自欺欺人,自己騙自己,還騙別人。我們講的話,也許有些人不太愛聽,但是是實話。因為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就是給你講實話。我們精舍是時時刻刻都給你開權顯實,沒有跟你講假話的,沒有什麼那個世間法的,你要在精舍找世間法,絕對找不到,沒有,絕對沒有。有人打電話來,說要請世間書,都請不到,沒有,也沒有庫存,也沒有藏起來,都沒有,那些書進不了我們精舍的門。放不上我們精舍的網站,因為那個太髒了,不要汙染了清淨的道場。
來道場世間心放下,世間知見放下,全心全意學佛,回家亦復如是,把這個氣氛要帶回去,全心全意學佛,世間的事情都放下。事業、學業都放下,都不要在意,讓你的小孩,讓你的家親眷屬都能來學佛,這個最重要。都不要在意,不要放在心上,重點在不要放在心上。事情照做,心不要執著,不要貪染,這個很重要。學大乘的,就是這樣。所以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」這是世尊他所證入的。下面講的:
隨宜所說。意趣難解。
釋迦牟尼佛契入這樣的境界,隨眾生的機宜而說,眾生不能明了,所以說義趣難解。眾生就是以所知心,所以你看現在有些讀佛學的,很多都是契入不了如來境界,為什麼?他用學佛法是用研究的,佛法是用修的,不是用研究的。你要契入佛境界是修行,你看祖師的註解、祖師的註疏,有沒有說他是用研究的?自己沒有任何的修證,就敢自己寫一篇論文,出來誑惑大眾,裡面都是知見,成就不了,義趣他不能了解。你看廣欽老和尚、你看六祖慧能大師,有沒有寫什麼論文的?人家就是打坐念佛,老實參禪。所以「無心」才能契入,無心是道,你有心,不管你有什麼心,都見不了性。有心,在文字上尋枝摘葉,求知作解,那真的就講的「意趣難解」,你就解不了,你就很容易著相。所以學佛人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,在一切行持當中,你的心都要空,怎麼空?你現在習氣這麼重,叫它不要打妄想都沒辦法,怎麼空?根器好的他可以一下子轉過來,一般大多數的人,你都要透過念佛,參禪的要老實去參話頭,持咒的老實去持咒,不要打妄想,綿綿密密,不要散亂,這個就做到最基本的無心,無心就能離相,無心就是不著相。那你說念佛著不著相?佛者是眾生本覺理性,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,讓你能夠藉由持名,從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悟無生,權巧方便,目的是要你不著相。其他的方式亦復如是,參禪參話頭,你說著不著這個話頭啊?你著了你就悟不了性。所以你要知道這些是工具,但是你離開這些工具,你沒有辦法直下見性、直下成道,所以還是藉由這些修行的方式,這就叫做:借假修真,來讓自己能夠從煩惱當中解脫。所以學淨土的,你一定要老實念佛,二六時中老實念佛不要中斷,煩惱來的時候不要管它,業障習氣起來的時候,要能降伏得住,你就能夠契入如來的境界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,於一切法、於一切事當中,不存絲毫知解,就能夠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但是眾生沒有辦法,他就是太著相了,所以說義趣難解,義趣難解。下面看:
舍利弗。吾從成佛已來。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。廣演言教。無數方便。引導眾生令離諸著。
他說他成佛以來,以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,廣演言教,就是前面講的隨宜所說,用譬喻言辭,以無數的方便。所以你要知道佛的方便是什麼?講佛法,講正法。我們常講的,佛門講的接引眾生的方便,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「種種因緣。種種譬喻。廣演言教。」這講法來接引眾生,不是開個書法班、拼布班、攝影、電腦、泡茶、炒菜,還有按摩,我看到有些道場教按摩、養生,不是用這個來接眾,也不是辦佛化婚禮,佛化婚禮絕對接不了眾生,只會把眾生接在這裡輪迴,綁在這裡輪迴,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辦過一場佛化婚禮,絕對沒有。你看到哪一個道場在辦佛化婚禮,那個道場絕對不如法,絕對是妖魔鬼怪的道場。那犯重戒啊!非常重,在佛門裡面,出家人的戒律,他犯的戒非常嚴重。佛教不是其他宗教,你要去其他宗教,它幫你結婚啊、證婚啊這些,那他們的事情。佛教講的是出離、修道。釋迦牟尼佛是教導眾生,用方便譬喻教導眾生,令眾生悟入實相,所以「廣演言教。無數方便。引導眾生令離諸著。」這令離諸著很重要,就是我們講的讓你不著相,讓你無心。反觀你看現在佛門裡面教的,都是讓你執著的。有人說為什麼《弟子規》不能看?《了凡四訓》不能看?那個不是善法嗎?那個不是孝順嗎?為什麼不行呢?不是孝順、不是善法的問題,是你看了這些東西,你沒有辦法離開執著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,教你令離諸著,所以為什麼佛制戒,無論是五戒、是這個八關齋戒,各種的戒律裡面,都教你要熏習佛法,不要看這些世間書,目的就是這些東西會讓你貪著,甚至在菩薩戒講的,你如果去看這些外道二乘,你就破戒,很嚴重啊!退菩薩心,為什麼?你看世間人的東西,你就入到他世間的境界。像大家都看過小說,你看小說的時候,不管你看哪一種,科幻的、武俠的、愛情的,尤其有一些女眾很愛看愛情小說,你看了以後你就會想要追尋那樣的境界,一切法從心想生,看了那些愛情小說,你就會想到要去結婚,要去生小孩,希望能夠碰到你心中的什麼真命天子啊等等的,看武俠小說的,也有啊,在當代武術界,很多大師都是看武俠小說,啟發他的習武決心,練就一身的武功,所以說從心想生啊。你看世間的這些東西,你就貪著在家裡面,像現在你看很多學佛人,去學了這些《弟子規》啊等等的,世間的這些東西,他反而沒有辦法來修行,甚至他不敢來修行,他覺得說他這樣來修行,他好像違背世間的孝道,所以我就跟人家講,我說你在搞這些《弟子規》,你不是在罵釋迦牟尼佛嗎?他們聽了很茫然,為什麼是在罵釋迦牟尼佛?我說釋迦牟尼佛出家,你搞的世間的這一套,你不是公然在謗佛嗎?你穿著佛的袈裟你在謗佛,世間人認為釋迦牟尼佛出生,媽媽就死掉了,剋死母親;他要出家,他爸爸不同意,對父親不孝。那你學這個東西,豈不墮在世間愛見分別,要知道這些都是外道在謗佛,在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裡面就講到,有外道就用這個來毀謗釋迦牟尼佛的正法。現在出家人不弘揚佛經,反而學外道,你要知道「外道相善。亂菩薩法。」你用著釋迦牟尼佛的福報,你穿著他的袈裟受十方的供養,那是因為佛的關係,你還去搞這些世間事,不要說你還眾生,你還釋迦牟尼佛就好了,你還不起!世尊給你福報,是讓你修行的,不是讓你去搞世間事,所以腦筋要很清楚,不要犯戒、不要迷惑顛倒、不要人云亦云、不要一窩蜂,我們這樣一講,他就醒過來,他才知道原來這個東西是不行的,那是在謗佛,你吃著佛給你的袈裟飯,你還在做這個毀謗釋迦牟尼佛的事情,你不下地獄,誰下地獄。連世間人都知道這叫恩將仇報,佛是希望眾生來學佛,不是搞世間事,一定要清楚。一個人,一個出家人、一個學佛人,行住坐臥要對得起諸佛如來,不可以學這些世間的東西,不要學這些外道的東西。你要知道,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什麼是義啊?如來的真實義,義趣當中又有人天乘、又有二乘、又有大乘,所以佛教我們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,大乘是了義,其他都是不了義。最後教你依心性,不依妄想,叫依智不依識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分別是識,無分別是智。對境心生分別,隨著分別而不斷地分別下去,就是墮在妄識當中,了達分別之境,分別之作用即是般若,這個就智在起用,那分別就轉成智,所以叫分別亦非意。修行知道佛法是在講什麼,釋迦牟尼佛在教什麼,這個是世尊對我們的開示。佛說法引導眾生令離諸著,你看這個上面講得多清楚,凡是教你貪著的一律不學,教你貪著的就不是正法,因為佛教導眾生的目的是要你「令離諸著」。下面講的:
所以者何。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。
為什麼呢?如來的方便知見,方便是權智,知見是實智,諸波羅蜜,波羅蜜者翻作中文叫「到彼岸」,都已經具足,已經圓滿,所以能夠廣演言教,令眾生遠離貪著。所以什麼是佛法?佛法要讓你遠離貪著,讓你不著世間,不著二乘,亦不著如來境界,這才是一乘了義。如果一個人跟你講的佛法,讓你貪著在世間,這個絕對不對,不管他用什麼善巧方便,用再多的修飾,他講的法讓你貪著在這個世間,這個就不能學,或貪著在境界裡,禪定的境界,打坐的境界,像現在很多小乘的,說他在禪修,那個禪叫小乘禪。小乘禪釋迦牟佛告訴我們,屬於外道,不是正法。後面就告訴我們很清楚的,甚至佛告訴我們沒有小乘,十方的諸佛不說小乘。所以為什麼說〈方便品〉,我剛才講的你要能夠聽聞這一品,你要做好心理準備,跟你想像的都不一樣,不要說你會害怕,舍利弗自己都嚇一大跳!後面第三品講到「將非魔作佛。惱亂我心耶。」自己都感覺害怕,所以後來審察以後,是他自己墮在疑網當中,自己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,世尊還是世尊,所說的是正法,是自己業障太重,心沒有轉過來,所以聽聞〈方便品〉,一下子他也沒轉過來,到後面佛才為他授記,但是他算是最快轉的。下面看:
舍利弗。如來知見。廣大深遠。無量無礙。力無所畏。禪定解脫三昧。深入無際。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
舍利弗,如來知見,這如來的智慧,知見就是智慧,不是世間人的知見,如來知見廣大深遠,廣大沒有辦法測度;深遠不可窮其底,無邊無底,稱為廣大深遠,無量無礙。諸佛如來,包括釋迦牟尼佛,包括諸佛如來,他的智慧無量無礙,於一切法悉皆通達,通達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這句話你要聽清楚,釋迦牟尼佛告訴你,什麼叫一切法都是佛法呢?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,世間法也空,出世間法也空,這個叫一切法都是佛法。你要知道,不是說這個學了這些邪見,學外道,自己貪著世間的,還說一切法都是佛法,你沒這個境界,你打妄語,未證謂證,這是大妄語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都是佛法,那你一定放得下,不要說能放得下你世間的事,連你這個色身都放得下,你就不會說你沒有時間熏習佛法了,你就不會說你要做這些世間事情很重要,真的了達一切世間都是佛法,那就知道一切世間都是空寂的,《金剛經》講:「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」你能夠悟了這個境界,那你可以說你了達一切法都是佛法,能夠證入這樣的境界,那你是真正了達的,所以稱為無量無礙,沒有障礙。有能所就有障礙,心有所忌妒分齊,分齊,就是在那裡計算分別,有所分限,我們講分限比較白話一點,這就不能稱為無量。無量者,心無分限故;無礙者,心不取相,所以稱為無礙,這諸佛如來的境界。力無所畏,十力四無所畏,這只有圓滿佛才有的,其他菩薩沒有。這十力四無所畏,這十力,能夠通達諸法。無所畏,對於一切境界,一切修持的法式他都通達明白。所以在任何的,我們現在講場合下,任何的境界當中沒有畏懼,十力四無所畏。禪定解脫三昧,禪定,它這個禪定不是四禪八定,是「首楞嚴大定」,首楞嚴大定翻作中文叫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,稱為「性定」,這是大乘佛法講的禪定,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一些小乘說他那個叫禪修,那個不是禪,那個其實連野狐禪都不是,那個立相住心,六祖大師講的「是病非禪」。什麼叫禪定?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這個是禪定。為什麼用六祖?六祖是傳佛心印,告訴我們什麼是大乘講的禪定?不著相、不動心是禪定,不屬於九次第定,不屬於世間的這個禪定。「解脫三昧」,一切的解脫法門、一切的三昧法門、一切的陀羅尼門,深入無際,都能夠深入,都能夠曉了,我們稱佛為「萬德萬能」,稱佛為「大雄」,你看到這個道場的大殿,稱大雄寶殿,如來,我們讚歎他為大雄,就是大英雄,自身的煩惱全部消除,一切的智慧悉皆通達,一切的法門悉皆通達,真正是大英雄,所以「深入無際。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」未曾有就是出世間法,這是如釋迦牟尼佛講他的境界,不光一佛如是,一切佛皆悉如是,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下面你看:
舍利弗。如來能種種分別。巧說諸法。言辭柔軟。悅可眾心。
他能夠以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眾心,善巧方便為我們開示諸法實相,所以叫巧說諸法。不是巧辯,不是善言巧辯,不是胡說八道,所以他的「巧說」,不是投機取巧。現在有一些人也會巧說,甚至是邪辯才,這你就要注意了。邪辯才都從邪知邪見透露出來的。所以說如來的善巧,這個善稱性之善,巧說諸法。言辭柔軟,這言辭不是像世間人,他為了要給你推銷一些東西,服務很好,言辭柔軟,那個不一樣。佛說法的言辭能夠破眾生心中的貪瞋癡,使眾生身意柔軟,所以叫言辭柔軟。如來說法的言辭,能夠令眾生身意柔軟,為什麼?能破眾生深重的垢障。不是只說一些好聽話,要說一些好聽話,妳先生很會說,你太太也很會說,他這個柔軟,是把你的道心給柔軟掉,讓你道心不堅固,他也是言辭柔軟。佛的言辭柔軟是包括斷煩惱的這個功能在裡面,他能夠告訴你貪瞋癡性空,告訴你諸法實相,讓你能夠捨除貪瞋癡。所以說如來言辭柔軟,也可以說如來言辭剛猛,為什麼?能破眾生的堅密鎧甲。眾生的我相,眾生的我見,就如同堅密的鎧甲,就像現在的這個戰車上面,複合式裝甲,反應式裝甲,那個都是堅密鎧,在古代稱為堅密鎧,唐朝稱為明光鎧。明光鎧你用長的這個槍槊,沒辦法刺穿它。但是如來說法非常地剛猛,非常地勇猛能夠破除眾生心中很深重的我相,能夠讓你了達無我,所以說為言辭柔軟。悅可眾心,不是說好聽話,不是說騙話,也不是講笑話,如來不戲論的。悅可眾心,令眾生法喜充滿,叫悅可眾心。如果你聽經,只是要聽一些好笑的,像我知道有一些法師講經,專門講一些好笑的,不正經,那個不叫悅可眾心,那個叫令眾散亂,讓眾生散亂,你聽起來很幽默,實際上你的心是散亂的,你一會聽下來,得不到戒定慧。你聽講經,你能在這裡攝心用功,你得的是戒定慧。講經跟講演不一樣,也不是說相聲,也不是東北講的小品、二人轉,不是,那是另外一種中華文化,但是講經跟那個不一樣。你不是來聽笑話的,也不是聽戲,那些也可以說是悅可眾心,但是是悅可你的世間心,你得的不是法喜,所以佛說法令眾生得法喜。下面講:
舍利弗。取要言之。無量無邊未曾有法。佛悉成就。
這裡總說,總的來說,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,未曾有法,這未曾有就是第一義,了義之法,佛悉成就。說「未曾有」就不是眾生凡夫心力所及,不是眾生能夠在凡夫地,能夠曉了通達。那為什麼佛又說呢?他是慈悲眾生,讓你知道對眾生來說是未曾有,從來沒聽過。就像念佛,十念一念帶業往生,這就是未曾有法。可是如果沒釋迦牟尼佛講,你根本不知道,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」如果沒有佛講《華嚴經》,你根本不知道諸佛如來的境界,這些都是未曾有法。你根本不曉得他方世界這些菩薩都是學大乘,他方世界沒有小乘,這些都是未曾有法。你不知道一念能夠頓超,一字陀羅尼能演無邊妙義,這些都是未曾有啊!太多未曾有法。所以「佛悉成就。」下面進入到重點了:
止。舍利弗。不須復說。
一般都是先請後止。這通途人講話,先問問題,你的老師、和尚告訴你,不要問。這裡,舍利弗還沒問,佛就先止。這裡「止」得很有意思。〈方便品〉裡面三止三請,三止三請,顯示如來境界不可言說,所謂「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」這個「止」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,他不是一般叫你不要問,他說這個「止」的同時,要告訴你:「如來境界不可說」。《證道歌》裡面講的:「說時默。默時說。大施門開無壅塞。」就是指這裡。雖然是止舍利弗,叫舍利弗不要再問,「不須復說」。佛不發一言,但是正是宣說大法之時,所以叫「默時說」;雖然宣說大法,但是不落一言,叫「說時默」,此則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開大布施之門,沒有絲毫的壅塞。或是默、或是說皆言佛法。所以永嘉大師講: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」這個是什麼宗旨啊?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。」正是此意。所以這個「止」不是一般你們讀經讀到止,叫舍利弗不要問的意思,那舍利弗後面還很不聽話地問了三遍,要世間人看,舍利弗還問了三次。
這也是釋迦牟尼佛顯示諸法實相,如來境界,沒有辦法用言說。利根的人,在這裡迴光返照,就能夠明心見性,就像大迦葉見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,他就懂了。但是這個釋迦牟尼佛在這裡「止」了舍利弗三次,舍利弗還是不懂,說是「止」,實際上已經的的確確地給你開示出來,諸佛境界不可思議,難解難知啊!義趣難解!所以這裡說「止。不須復說。」,就是顯示如來境界,不是二乘所能知、不是用世智辯聰所能知,所以這個「止」是有它的密意,已經在為我們顯示了,不可言說的真如佛性了。所以他告訴舍利弗:
所以者何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。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等。
所以這裡其實就已經完全指示眾生的心源,不必等到後面。這法華會上的大眾,還有很多人沒有開悟啊,後面世尊再一一地作解釋、作問答。宗門講的再起葛藤,經文一行接著一行,一段接著一段,禪宗祖師講這叫葛藤。樹的那個藤蔓,葛藤纏來纏去,繞來繞去。還有一個意思,這大家就容易懂,我們就講次一點的意思,簡單一點的,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能測度,怕告訴你以後你生毀謗,所以「止。舍利佛。不須復說。」所以他這裡講:「所以者何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」就告訴舍利弗,這些二乘的人,你們的程度不夠,不用說了,說了你也不會懂,就是這個意思,下面經文講「究盡諸法實相」。什麼是「諸法實相」呢?一切諸法,皆是實相。一切諸法不出下面的十種,所謂「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。」不出這十如,一切諸法皆是實相,所以這裡稱為「諸法實相」,所以講「十如是」。這個「十如是」在佛門相當有名。你要了解它這裡的所謂「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。」什麼是相?就一切眾生都有他的形貌,不管是有情、無情都有他的形貌。桌子有桌子的這個相,椅子有椅子的相,所以我們現在人叫照相,不管你是用相機照、用手機照,照相,把他的樣子給拍出來,這就是相。性呢?什麼叫性?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性,譬如說這個木頭裡面,木頭它就有火性,為什麼有火性呢?因為你只要它的緣具足,有溫度它就會著火了,它具有火性。眾生有佛性,只要熏習佛法,以佛法為緣,以一乘了義為緣,眾生佛性就會顯現出來;就像木頭被點燃一樣,就像艾草。艾草,你拿著放大鏡,去照這個艾草,在太陽光底下,那它會燃燒,這艾草它就有火性,只要有放大鏡、有太陽,因緣具足或是有光,它就能燃燒,它就有火性;像木頭裡面,花草樹本當中有水性,因絞就成水,所以你可以打這個果菜汁,生機飲食,因絞就成水,這個性就是指這個意思,所以說眾生都有佛性。
如是體呢?體就是它的這個體質、形體,就像人他有四肢、他有五觀,他有形體,雖然有這個體,但是每個人都有四肢,每個人都有六根,但是相就不一樣,臉相就不一樣,體就是它的形體。力呢?就是它的作用,力用,你的手它的力用是什麼?拿取、抓取,或是握拳,或是等等的動作,這是它的力用。作呢?就是造作,造作。眾生都有心念,他能造作,所以叫「如是作」。「如是因」凡事都有它的因,生起的因素。「如是緣」都有它生起的緣,它生起的外在環境,就像種子,種子是因,它要發芽必須要藉由陽光跟水,行光合作用,它才能夠發芽,這就是緣,發芽以後開花結果了,這就是果報。所以這個報呢?你種善念就善報,起惡念就惡報,學正法就成佛,學世間法就還是墮落在世間,這個都是報。凡事都有開始、都有結束,開始稱為本,結束稱為末,這比較接近於時間。所以諸法不出這十大類,這十大類皆是實相,這樣講起來就非常地清楚,所以叫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,皆是如是。你要知道這個相即無相,所以相如是;知道妙性天然,所以性如是;知道體是真常,體如是;知道力用稱真,所以力如是;知道作而無作,所以作如是;知道因本無生,所以因如是;知道緣起性空,緣如是;知道果不離因,因是無生、果也是無生,所以果如是;知道業性昭然,造什麼因受什麼報,皆是心的作用,這叫業性昭然。所以為什麼說懂得佛法的,一定明白因果,以真如自性為因,所以業性昭然,循業發現,就報如是。始終一際,本末如是,你了達始終一際,所以本末它就與真如相應了,剛才講本末就是始終的意思,開始跟結束,始終是一際。什麼叫始終一際?很簡單,大家都有,你作夢的時候,晚上睡覺,有的時候作夢才十分鐘,但是你在夢中的境界,好像過了幾年、幾十年,甚至夢回到過去,這開始跟結束,過去跟未來始終一際,都不離這念心,所以本末如是,本末皆稱究竟。這是佛門講的「十如是」,顯示諸法實相。所以你就知道,學佛這個諸法實相你要了解,你才能不著相。了達諸法實相,你就能不著相,眾生就是不了。所以學佛要聽經,你不要覺得很困難,這些講得都是我們本來的境界,沒有一絲毫是從心外而來的,沒有一絲毫是別人創造的,統統都是我們自己家裡面的事情,只是你迷失了太久,你離家太久,所以對於諸法實相不能了達,不知道「諸法即是實相」。這個詞常常在念、常常在聽「諸法實相」,你不曉得「諸法即是實相」,所以佛在這裡告訴我們「十種如是」,教我們要能夠如是觀察,所謂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這個佛兩種意思,一個是究竟圓滿佛,一個是眾生即佛。釋迦牟尼佛是圓滿佛,我們眾生是理即佛,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也就是一切眾生都能夠跟佛一樣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你既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你必然能夠究盡諸法實相,所以叫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」不光只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,一切眾生皆能,所以也告訴舍利弗,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,所以釋迦牟尼佛後面為舍利弗、為大迦葉、為須菩提等,開演諸法實相,為五百弟子、為末世的眾生授菩提記。只要聽聞《法華經》,乃至聽聞一句一偈,皆成佛無疑,這不可思議法門啊!所以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才究盡諸法實相,他們所究竟了解、究竟證入的諸法實相即是眾生本具的諸法實相,所以說佛是眾生心中的佛,眾生是佛心內的眾生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從字面上講,好像是只有佛跟佛才能知道,舍利弗你們不懂,但從實際理體上來看,眾生即佛,佛即是眾生,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也就是一切眾生,最終都能究竟通達諸法實相,這是《法華經》,成佛的法華,必然具有究竟了義,所以你不能著相。你一著相,你著在文字相,你就看不懂,要了解眾生即佛。如果你不了解眾生即佛,或是認為眾生與佛有異,眾生與佛有所差別,你這個是謗佛,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。如果你分別有凡有聖、有眾生有諸佛、眾生不及諸佛,你這個都是在毀謗諸佛。所以這裡講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」,這個道理很深,不是你乍聽所能解。你要曉得眾生都有佛性,所以你現在念佛、你現在修行一定作佛,沒有不成佛的,何況你聽聞《法華經》,釋迦牟尼佛講的:只要聽聞《法華經》,每一個眾生皆成佛,他在法華會上授記。經文講:「乃至於一偈。皆成佛無疑。」所以你們能來聽、能來參加,確實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因緣,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善根啊!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!我們之前講過:勝過你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,從出生一直到八十歲,滿恆河沙的七寶供養,然後令他成就阿羅漢;你能來聽聞《法華經》,即使你是輾轉第五十個人聽到,能隨喜法華經的功德也超過於彼百千萬億分,何況你能親自聽聞,這個功德確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因為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所以能來聽聞,這個功德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所以這裡講的是重點中的重點,精要中的精要,你就知道世尊出世,出現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?你就看到現在的佛教,它在搞什麼?做的都是背師叛道、裨販如來的事情。很多同修來跟我講:找不到講正法的,我也老實告訴他:我也找不到,只有我能保證我講正法,別人我也不敢保證。你聽一聽好像是依著祖師大德的經教裡面講的,稿子寫得不錯、背得不錯,一看就知道他是用背的,但是講到諸法實相義趣的時候,我們就體會到「實相之理,魔不能說」。不是這些外道所能說,一講到心性之理,他就變成世間法了。還有一些他也不講經,現在在佛門他就做法會,騙錢,我不是說所有做法會都騙錢,你沒給人家真正的佛法,這欺騙眾生啊!你不要看他掛什麼長老,那都神棍。那天我看到有一個佛教的訊息,寄來我們精舍,放在檯子上我看裡面內容,寫著佛教講的孝順就是洗腳,這作踐佛法,都是出家人幹的。做法會給人家開價收錢;釋迦牟尼佛超度眾生都沒給眾生收過一毛錢,你有什麼功德、你有什麼境界,供養你得多少福報,幾許福。所以你要知道,不要被這些神棍給騙了,他把你找去,他說他接眾,接進去了,什麼佛法都講不出來啊,變成說佛法變成世間法,……孝道。孝道是什麼?洗腳。洗腳,那洗腳機就可以洗了。這些人將來果報絕對在地獄道,裨販如來,出賣佛教形象,我們講的賣佛菩薩形像。我們受菩薩戒的,要救贖啊!要幫助佛教,讓大眾知道佛教是在幹什麼的,這就是救佛教形象、救佛菩薩形像。佛菩薩形象不是搞世間法,是讓你究竟了解諸法實相,這是真實義趣,讓你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。佛教不是做法會,我不反對做法會。我要先講:我不反對做法會,法會很莊嚴,但是不能夠只有做法會,還要講修行。做法會,你不要給人家收錢。釋迦牟尼佛超度眾生、幫助眾生,都沒在給眾生收錢的。還有一些講經的,看了幾行佛經,就趕快寫一篇自己的什麼他的講記、論文啊,上面寫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」這是盜三寶物,偷常住三寶的東西,為什麼呢?釋迦牟尼佛的法怎麼到你那邊變成你的版權、你的獲利了呢?所以你看我們依祖師講的、依佛教誡,我們的講經、開示的內容、文章,全部都是授權給大家翻印,你都可以翻印、你都可以流通,我們不會收版權費,任何人不得主張版權,包括我俗家的人,都不可以主張版權是他的,不然你就是盜三寶物,這是把這個醜話先講在前面。所以你不可以去侵佔佛菩薩的智慧,偷盜法寶物。偷盜好幾種:偷佛物、偷法物、偷三寶物。人家是要供養經典的,是要使正法可以流通的,釋迦牟尼佛也是要使正法流通,結果你給它設上了版權,你的經書不准人家翻印、你的佛號不准人家翻印,你都是偷佛菩薩的東西,你這個罪報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,你怎麼孝順都沒有用,你使正法不能流通。當然這些人也是邪知邪見,不要流通也最好,他們的邪見不要流通最好,但是如果你障礙了正法流通,你印經、印經文、你印祖師大德的開示,你後面加註了你的版權不准翻印,世間法律不會追究你,因果肯定會追究你,而且是很重,這個罪報,我告訴你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。你在家你要是殺父母,你都是墮地獄道,墮阿鼻地獄,殺八萬四千父母的罪,非常非常地重!你偷盜三寶物,你敢在佛門裡面,你主張你的版權再獲利的話,你的罪過比殺八萬四千父母,還要不曉得重多少倍!所以三寶物不可以偷,要使正法可以流通,不可以拿來獲利,不可以拿來自己養自己道場,這個很重要。你要知道,你這一生能夠聽聞佛法,縱然沒有成就,佛也對你是大恩大德。沒有成就,是你沒有好好修,你怎麼可以再裨販如來,再偷三寶的東西。所以現在的佛門,居士要去要求出家人要聽聞正法,你要求他給你講正法,他就不敢跟你講世間話,你有受教權。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你有受教權,你請他給你講一乘了義。居士要倒過來要求出家人,你要聽正法,只要他給你講那些世間法、世間話,你就不要聽,不要親近他,不是善知識,不要護持他,護持他沒有功德。所以居士自己要要求,這叫護法,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我常講不是只有拿錢,要付出行動。你親近哪一個道場,你要要求這個法師,讓他給你講正法。他如果不會講,那你就不要親近他,講的跟經典不一樣,那你就不要親近他、不要供養他,儘量不要供養,沒有關係,你這才有功德。你不供養他,才有功德;供養他,還有罪報,你幫助他邪見,幫助他邪見流通,你有問題啊。就跟你印那些淫書是一樣的,印一些這種邪知邪見,那個罪報很重啊!所以你對於知見不正的道場不要去;知見不正的出家人不要護持,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德。你才有功,對佛教有功,對眾生有德。多送正知正見,多流通正法也是功德,對佛教有功,對眾生有德。要曉得這個《法華經》,釋迦牟尼佛的用心。你不讀《法華》,不解如來救世的徹底悲心。他知道眾生本來是佛,迷惑顛倒,到現在變得這副德性,所以不斷地善巧言辭方便開示,就是要眾生了達諸法實相。我們深受佛恩,自己就要努力地去學,這叫報佛恩。不光以自身的內財、外財來護持,出錢、出力,除此之外還要來落實佛法、來修學佛法,這個就是報佛的恩。

第二講
請掀開《妙法蓮華經》,看第四十五頁,經文倒數第四行: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
世雄不可量。諸天及世人。一切眾生類。無能知佛者。佛力無所畏。解脫諸三昧。及佛諸餘法。無能測量者。
到這裡是一小段。這是釋迦牟尼佛重頌,也重頌前面所說的長行,重頌前面所說的內容。那麼,一開始,世尊講:「世雄不可量。」我們稱佛為大雄,就是大英雄。那麼,這世雄就是講著世尊,諸佛的境界,世間人沒有辦法去思量、去測度。所以說:「諸天及世人。一切眾生類。無能知佛者。」所以佛的境界是超情離見,超情離見的,不是你用世間的知見,世間的觀念、想法,可以去測度的。之前我們講過,你學佛法要能夠無心,無心才能合道。祖師講的:「人若無心道合頭。無心始體無心道。體得無心道也休。」學佛不要貪求,要能夠無有心,無有世間心,無有出世間的知解。所謂「不存凡情,不存聖解」這個才能入道。念佛亦復如是,參禪、學教都是這樣子。存有絲毫的知解,沒有辦法入道。但是在初學的時候,你在用功的時候,還是藉由佛法來熏修,因為如果不熏習佛法,沒有辦法無心。佛門講無心,不是如木石一樣,不是如石頭一樣,那個是無情。有人打坐修禪,修成了石頭,那個就是徹底地斷滅。佛法講的無心,昨天也說過的:離相。了了知,無一物,用而不著,這個叫無心。那麼你要能契入,按部就班來,這個按部就班,不是學小乘、不是學人天乘,是學大乘,你才能夠漸漸地會用心,漸漸地才能夠契入佛境界。不是聽一聽道理,你就可以馬上證得的;當然也有一些根器好的,那是例外。但是他是過去生就熏修了,不是一生一世。所以你平常還是得熏習佛法、還是得念佛、還是得用功,這個你才能夠成道。佛法是講實修的,不只是研究的。所以「一切眾生類。無能知佛者。」「佛力無所畏。解脫諸三昧。及佛諸餘法。」這個及於佛的一切法。「及佛諸餘法,無能洞量者」,你沒有辦法去測量。這個眾生包括凡夫、包括四聖法界,不是只有六道,還有四聖法界,你沒有辦法去測量圓滿佛。所以這一段經文,重頌前面的長行,讓後面沒來參加的,你能聽到。再來看後面:
本從無數佛。具足行諸道。甚深微妙法。難見難可了。於無量億劫。行此諸道已。道場得成果。我已悉知見。
這是佛自說,他自己親近無數諸佛,而且聽佛說法,能夠依教奉行,所以叫「具足行諸道。」那麼「甚深微妙法。難見難可了。」如優曇花希有出現,不容易遇到、不容易聽聞;遇到了,很難相信,很難接受。所以叫「難見難可了。」不容易見到、不容易了解,這是諸佛如來的甚深之法。「於無量億劫。行此諸道已。」世尊說他能夠聽聞甚深法,也能夠解了、也能夠行道,不是行一天,行無量億劫,無量億劫。「行此諸道已。道場得成果。」他成就圓滿的佛果,安住一乘寂滅道場,所以叫「道場得成果。」那麼「我已悉知見。」對圓滿的佛果完全證入,這是釋迦牟尼佛講他自受用的境界。下面:
如是大果報。種種性相義。我及十方佛。乃能知是事。
這是如來的果位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所以說:如是大果報,以及種種諸法性相之義,唯有世尊以及十方諸佛,乃能夠了知。下面講的:
是法不可示。言辭相寂滅。諸餘眾生類。無有能得解。除諸菩薩眾。信力堅固者。
諸佛如來所證的一心,不可以言說、不可以思量,你沒有辦法用思量。思量是世間法的這種思量,用世間意念、用世間的禪定、用二乘的這些知見,乃至權教菩薩這些修行方式,你都沒有辦法證入。權教的方式,沒有辦法證入啊!所以這個是講的:「是法不可示。言辭相寂滅。」沒有辦法去說,所以一開始就告訴舍利弗,「止,不須復說。」因為「言辭相寂滅。」沒有辦法去宣說如來的境界。
所謂「舉心便錯。動念即乖。」才有言說,便落二三,這佛的境界沒有辦法言說。「諸餘眾生類。無有能得解。」其他的眾生,沒有辦法得解,除非你是大菩薩。「除諸菩薩眾。信力堅固者。」什麼叫信力堅固者?我們一直強調的「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」。你才能夠聽聞一乘了義,聽了以後你才能得解。其他的那些世間人,或是一些初學的,什麼叫初學?剛接觸佛法的,世間心還沒放下的,還認為說要用小乘、用那個《弟子規》來打基礎,這些都信力不堅固,絕對不會成就,不會有任何成就的,只會成就世間,在這個世間繼續輪迴,那個不會成就的。小乘法成就的是出世間,成就不了佛,他頂多到阿羅漢,他是出了三界,所以沒有辦法去測度如來的境界,除了你是大菩薩。而且初發心的菩薩,對於如來的境界雖然了知,但是在力用上,還是相差很遠,那更別說是凡夫了。所以你要能夠深信大乘,信力堅固,為什麼這裡不跟你講,這個信力堅固,你要按經教來看,天台宗判教,初信位。初信位這小乘初果,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的斷證,這是初信。我們不這樣說,為什麼?因為與《法華經》它的真實義趣不相符合,如果說按初信位才能解得《法華》,那凡夫永遠不可能解得,那就變成漸次法。六祖大師講的:「下下根亦有上上智。」就算凡夫是下根好了,他只要肯聽聞、肯學習,一樣能夠解得《法華經》。所以你用經教來看,只能講對一半,沒有辦法發揮《法華經》接引眾生的完全義趣。所以我知道這裡有人會講說要初信位,但是初信,它的斷證就像小乘初果須陀洹;我們不這樣說,講信力堅固,《華嚴》講的大心凡夫,你發大心想學、想成佛,一定能成佛。後面,釋迦牟尼佛講:「若有聞法者。無一不成佛。」只要聽聞《法華》,一定成佛。佛沒有說凡夫不能成、畜生道不能成。後面龍女八歲成佛,在法華會上,龍女成佛,沒有經過初信、二信這樣的次第,牠是頓超的。所以舍利弗覺得不可思議,龍女是畜生啊!畜生道的,娑竭羅龍王的女兒,所以就知道《法華經》是頓超的,是成佛的《法華》,不是一般的漸次教,所以稱為圓頓大法。智者大師判為圓教,是頓超的法門。所以說的「信力堅固者。」那只要大眾你能發願,能夠深信大乘,心不退轉,非大乘不學,只願意學大乘,其他你都放下,你的信力可以算是堅固,世間要懂得放下,這信力就逐漸地越來越堅固,那你必然能契入如來的境界,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。下面看:
諸佛弟子眾。曾供養諸佛。一切漏已盡。住是最後身。如是諸人等。其力所不堪。假使滿世間。皆如舍利弗。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正使滿十方。皆如舍利弗。及餘諸弟子。亦滿十方剎。盡思共度量。亦復不能知。辟支佛利智。無漏最後身。亦滿十方界。其數如竹林。斯等共一心。於億無量劫。欲思佛實智。莫能知少分。新發意菩薩。供養無數佛。了達諸義趣。又能善說法。如稻麻竹葦。充滿十方剎。一心以妙智。於恆河沙劫。咸皆共思量。不能知佛智。不退諸菩薩。其數如恆沙。一心共思求。亦復不能知。
這個是告訴我們,就算是佛的弟子有修有證,就算是大菩薩,也沒有辦法測度如來的境界。所以你看經文講的:「諸佛弟子眾。」這些佛的弟子,「曾供養諸佛。一切漏已盡。」這此生算是最後生了,來生他就不遭後有了,都已經證得大阿羅漢了。「如是諸人等。其力所不堪。」他要思量佛的智慧,思量不到。假使,這是講的佛僧團以外的,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大眾以外的,佛僧團以外的,當然,佛的僧團,肯定不是只有千二百五十,那是常隨眾,還有一些沒有跟隨在身邊的。那佛的這些弟子以外的這個世間,「假使滿世間。皆如舍利弗。」這假使是假設,整個世間都如同舍利弗這麼樣高的智慧,「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舍利弗沒有辦法測度。那你看現在這些小乘的,毀謗這個大乘的,他們要測佛的智慧,根本沒有辦法知道,他智慧根本不如舍利弗啊!所以如果人家告訴你,哪一個人修小乘證阿羅漢,他說大乘怎麼樣,你就心裡要有數啦,這個阿羅漢再怎麼厲害,都不及舍利弗;舍利弗尚且無法知見如來的境界,何況其餘弟子?所以這「假使滿世間。皆如舍利弗。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前面是假設,後面「正使滿十方。」就算是真的好了,「正使滿十方。」這不是只有世間,十方……無量無邊,「皆如舍利弗。及餘諸弟子。」不光是舍利弗,包括目犍連、須菩提、大迦葉、阿難、難陀、羅睺羅等等的這些尊者。「及餘諸弟子。」佛陀的弟子都集合起來,都如同舍利弗,「亦滿十方剎。」遍滿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,「盡思共度量。亦復不能知。」不要說一個阿羅漢,十方的眾生都成就阿羅漢,智慧皆如舍利弗這麼高,一起來測度如來的境界,沒有辦法知道,這是講聲聞,所以二乘人,沒有辦法了解大乘。你說學二乘能入大乘,這是不可能,一定要迴小向大,迴小向大就捨棄二乘,直接學大乘。所以有人說,學大乘一定要先學小乘,不然這非佛弟子,引《佛藏經》這樣講。我告訴你,《法華經》是經中之王,一切經典皆歸《法華》、皆依《法華》。《佛藏經》講的這是接小機,因為他還不能信入,所以就先跟他講。那現在的人呢?沒有發大乘心,也不了解大乘,就好樂小法、好樂人天乘,他告訴你的這些話,你就要知道聲聞乘沒有辦法成佛,也不能作為大乘的次第,你要清楚,你一定要棄捨聲聞。就像長者他的兒子,要承接長者的家業,一下子沒辦法承接,所以先叫他去除糞,除糞就是挑糞。長者是不是希望他的兒子去挑糞呢?不是,是他兒子流浪在外,意志狹劣,沒有這樣的一個願望,想要承繼家業,甚至看到家裡這麼多金銀財寶,他反而害怕;看到自己的爸爸反而害怕,所以往至貧里辛苦地勞作。所以後面的這個長者,與窮子的這個比喻,正好講著我們,正好講到現代。所以你要聽到外面告訴你:要先學小乘,不然大乘你沒有根,這個說法是錯的。《法華經》絕對不是這樣子的,大乘法絕對不是按照他的思惟的、按照他的想法的。他的想法,這裡講:「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沒有辦法知道如來的一乘法。他給你教的這個次第是錯的。釋迦牟尼佛講:他絕對不用小乘法來幫助一個眾生。所以講這個話一般人不相信,人天都驚怖,怎麼可能沒有小乘,佛就告訴你確實是沒有,十方佛土中,沒有小乘法。釋迦牟尼佛也絕對不用小乘法來幫助眾生,佛說他自己學的是大乘,就希望大家都學大乘法。所以你要深信,你要把這個正確的觀念,要給大家知道,把他們的邪知邪見都轉過來,你這樣你才能學正法,你的障道因緣才能解除。你推廣大乘、弘揚大乘,你自己的障道因緣就減少啦,越來越少、越來越順。所以你自己要發心,聽到了《法華經》,還要再廣為宣傳。
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,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上告訴我們;《佛藏經》也必須得依照《法華經》。為什麼?《法華經》是了義中的了義,圓頓中圓頓之教。所以佛教我們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,你要能夠深信啊!這裡是講的「正使滿十方。」下面:「辟支佛利智。無漏最後身。亦滿十方界。」這辟支佛他的修證,比這阿羅漢還高了。所以你就知道,要是有人告訴你,哪幾個人證阿羅漢,叫你要學小乘。你就知道,這個辟支佛智慧比阿羅漢還高,根器比阿羅漢更利,他也沒有辦法測度佛智,不光一個辟支佛沒有辦法測度,「亦滿十方界。」滿十方法界都是辟支佛,這個數量如同竹林這麼多,密密麻麻的。「斯等共一心。於億無量劫。」在無量億劫當中,欲思佛的實智,「莫能知少分。」一點點他都沒有辦法知道。從這裡就知道辟支佛比阿羅漢境界還高、根器還利。這樣子你就可以了解佛的智慧有多高,也可以知道說這些世間人、這些小乘人,你不要聽他講,他說他自己,之前也學過大乘,所以現在來學小乘,這叫退道心了,這叫退轉了,他還敢拿出來做廣告啊,這是丟臉死了,退心了;他也說他常常跟著佛在學,什麼隨著佛在學的,那個是外道,我講誰你們很清楚,那個是外道,他教的不是佛法,更不可能是大乘,都是穿鑿附會,全部都是穿鑿附會。
再來看「新發意菩薩。」新發意的菩薩「供養無數佛。」他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,剛發心的,圓教的初信位的菩薩,或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,都算是新發意菩薩。「供養無數佛。了達諸義趣。」又能得佛辯才,又能善說法,這些人「如稻麻竹葦。」稻麻竹葦,稻麻,你看到的這個亞麻、大麻,這麼細、這麼小,跟那個芝麻粒一樣小。一個芝麻粒,算一個新發意菩薩,這樣遍滿十方剎這麼多。「一心以妙智。」他們的智慧就比辟支佛還高啦,他能夠新發心,初發菩提心的菩薩,論修證、論智慧都屬於圓教,相當高的智慧。「一心以妙智。」測量多久呢?「於恆河沙劫。」這個恆河裡面,一沙算一劫,一條恆河沙,這裡面有多少的沙,數不清的沙,「咸皆共思量。」這麼多的菩薩,用這麼長的時間,要來測度如來的智慧,不能測佛智,不能知佛智。這是這些新發意的菩薩,他們的修證已經對我們凡夫來說,到了不得了的境界,他也沒有辦法去思量如來的智慧。後面的:「不退諸菩薩。」不退,最少最少的,我們算到圓教初住,圓教初住得的不退轉;最嚴格的呢?圓教八地的菩薩。前面新發意,我們就算十信位,新發意……十信位。這裡不退菩薩,從初住開始算,嚴格一點,從八地開始算,八地的菩薩證得三種不退,圓證三不退。這些都是不退菩薩,其數一樣如恆河沙,亦滿十方剎,「一心共思求。亦復不能知。」所以你就知道世尊的智慧,不可思量啊!這是用世尊的弟子,以及諸大菩薩,這樣一層一層地來顯示佛的智慧。所以世尊講的話你要聽,教你不要搞世間法,你不要有自己的看法、不要自己認為。佛在戒經上告訴你不要學,你就不要學。告訴你要依止大乘,你就要依止大乘,你不要相信這些外道所說。因為我知道後面,可能會有一些自己說自己有修證的,或是什麼佛再來、什麼菩薩再來,他要學小乘,教你去搞人天。這些不管他是真的假的,你不必去追究;不管他有什麼神通,凡是跟經典講的不一樣,你都不要相信他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就是學大乘,你時節因緣到了,「今正是其時。決定說大乘。」眾生時節因緣成熟了,你絕對要學大乘法。佛沒有在用小乘法教化眾生的,絕對沒有,不然世尊說,他說「我則墮慳貪。」這件事情不可以做。諸佛如來是大施主啊,能夠普濟諸窮苦,他絕對不用小乘法幫助眾生,這一點你一定要知道,所以不要被這些邪見給矇騙了。這一段你就能了解世尊的智慧,不是一般我們凡夫啊,整天就是家庭、小孩、工作,在這個世間裡庸庸碌碌,用這世智辯聰想要來了解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境界,你是想都想不到;即使是大修行人像大菩薩、不退菩薩,也沒有辦法測度;那不退菩薩其實還可以往上,不光圓教八地的菩薩,包括文殊、普賢也沒有辦法測度,這些是等覺菩薩。所以為什麼佛有十八不共法,就是不與等覺共。等覺菩薩沒有十八不共法,沒有十力四無所畏,所以他們要了知如來的境界、如來的受用,也沒有辦法知道,只能說相似,或叫隔羅望月,隔了一層羅紗在看月亮,看起來有看到月亮,但是懵懵懂懂的,所以這樣子你就曉得這一段經文的義趣。再看下面:
又告舍利弗。無漏不思議。甚深微妙法。我今已具得。唯我知是相。十方佛亦然。
佛又告訴舍利弗,「無漏不思議。甚深微妙法。」他已經完全地證得,唯有世尊才能了知什麼是甚深微妙法,以及十方諸佛,所以說佛佛道同。每一尊佛他的境界,他所證入的完全一樣,沒有一絲毫的差別,這是講諸佛如來所證入的平等的一心,但隨力用上,每個諸佛過去生發的願,所願大小不同,就有不同的力用差別。就像阿彌陀佛,十方諸佛都讚歎他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那有些執著的人,執著在平等上面的人,他就認為佛是平等的,怎麼可能有佛中之王;有的著在高下心上面的,認為阿彌陀佛比較高,其他諸佛,這個大概不如阿彌陀佛,兩者俱錯,都是不能會通。要知道諸佛的境界完全平等,隨著每個人因地發的願,所願大小不同,所以產生出力用不同。阿彌陀佛因地發的是大願,所以諸佛讚歎他,這稱讚他的願是第一的,是願中之王,是佛中之王,這是讚歎,並不是具有高下心。我知道有一些現代學這個本願念佛的,後來都變質了,認為其他諸佛不如阿彌陀佛,那這個是錯誤的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若作如是解。此佛此最勝。顛倒非實義。不能見自性。」現代的這些錯學淨土的,這本願念佛的,他絕對見不了性,沒辦法成佛,不能見性就不能成佛啊!達摩大師講:「成佛須是見性,若不見性,都是外道」。所以按照達摩大師來看,現在那些本願念佛都是外道法,師是魔王,弟子是眷屬,魔王眷屬沒有辦法成就。所以修行,什麼東西最重要?什麼東西擺第一?就是「明心見性」。任何的宗派不能違背這四個字,違背這四個字,它就不是佛教的宗派。所以你看到現在有一些他自己在成立什麼宗啊、什麼派的,那自立宗派。你看他裡面的內容,是不是能明心見性,不是只有這四個字,要實質,用的方法跟經典講得一不一樣,有沒有經典根據、有沒有人有修證坐脫立亡的、能夠講說大乘的,不是只有條文式,那個只有一些名相而已。我知道有些外道也會講明心見性,他附佛的嘛,附在佛門裡面的;或是拿著這個佛門的一些經咒,教人家怎麼念,說念幾遍都要問過他,叫什麼心靈法門,那個是外道,那個絕對的外道,邪知邪見。那個是妄心,貪瞋癡心在念佛、念咒,那個成不了佛,最後你一定會受害,這是跟你們大概講一下。那再來看下面:
舍利弗當知。諸佛語無異。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世尊法久後。要當說真實。
這叫著舍利弗,前面制止舍利弗問,顯示世尊不可說的境界。這裡又告訴舍利弗,諸佛如來語無虛妄,每一尊佛都一樣,「於佛所說法。」佛告訴你的法,你要能夠深信,不要懷疑。因為世尊知道機緣成熟了,必說《法華》,所以先告訴舍利弗,你們不要生懷疑,叫著舍利弗也是包括叫著我們後世的大眾,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」這一句話很重要啊!你信不信得過佛?有一些人,有一些出家人,七老八十了不信佛啊!都在搞世間事,搞神通附身,這個就是不信佛啊!信不過佛。所以自己從初發心一直到你盡未來際到成佛,都要深信諸佛的經法,而且要去修行,要去轉變,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」這「信」裡面包含著你去修行,不是只有信而已。後面講的:「世尊法久後。要當說真實。」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到法華會上,攝末歸本法輪,必然要說真實法。這是佛告訴舍利弗,也是告訴我們,他將要說真實法,你要能夠深信,不要懷疑、不要生毀謗,同樣也是叫著我們大眾,你要能深信大乘,不要生毀謗,「世尊法久後。要當說真實。」世尊要入滅了,一定要說真實法。後面:
告諸聲聞眾。及求緣覺乘。我令脫苦縛。逮得涅槃者。佛以方便力。示以三乘教。眾生處處著。引之令得出。
這同時告訴這些聲聞眾,以及想要求緣覺乘,就是認為說要先學小乘的、先學人天的這些人,他說我目的是要你們成佛,「我令脫苦縛。逮得涅槃者。」因為你剛開始不能接受,所以我給你講個三乘,講了這些聲聞、緣覺,但是你不要希求,這個只是我的方便而已,所以說「佛以方便力。示以三乘教。」不是我的真實法。這裡就已經先在暗示了,讓你知道世尊要開權顯實,所以三乘佛法是佛的方便,甚至佛在後面講的,尚無有二乘,何況有三乘。清涼國師講的:他告訴我們這個佛法五乘裡面,人、天這個兩乘,不是佛法。世尊在法華會上直接告訴我們,佛判得比清涼國師還要好,當然他是教主啊,他告訴我們連二乘都不算佛法。他說:我佛法中尚且沒有二乘,怎麼會有三乘呢?所以說「十方佛土中。唯有一乘法。」希望大家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」你要信得過,不要懷疑。所以這裡講的,他說的三乘是「佛以方便力。示以三乘教。眾生處處著。引之令得出。」是方便讓你能夠不要著在世間,所以跟你講個三乘法,但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法。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成佛。再看下面:
爾時大眾中。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。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。及發聲聞辟支佛心。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各作是念。
這大眾中有聲聞、漏盡阿羅漢,以阿若憍陳如作為上首的有千二百人,以及發心要學聲聞辟支佛的,「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各作是念。」作什麼念呢?下面:
今者世尊。何故殷勤稱歎方便。而作是言。佛所得法。甚深難解。有所言說。意趣難知。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。佛說一解脫義。我等亦得此法。到於涅槃。而今不知是義所趣。
他們「各作是念。」心裡這樣想,他說今者世尊為什麼殷勤方便來讚歎如來的境界,他們搞不懂,「佛所得法。甚深難解。有所言說。意趣難知。」如來的甚深的教法,講給你聽,你很難去了解,「意趣難知。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。」「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。佛說一解脫義。我等亦得此法。」他們也得到了這個阿羅漢的涅槃,也證得了辟支佛,能夠「到於涅槃。」但是還是沒有辦法了解如來的境界,所以「而今不知是義所趣。」這是大眾心裡面這樣想,他們知道自己雖然已經證阿羅漢、證辟支佛了,也發心要出離,但是仍舊沒有辦法去測度如來的境界。再來看下面,這是第二請,
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。自亦未了。而白佛言。世尊。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。
這個是舍利弗知道大眾心裡有懷疑,自己也搞不清楚,叫「自亦未了。」所以「而白佛言。」請問世尊,何因緣故,是何因何緣,到底是什麼原因,世尊這樣殷勤地讚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。這舍利弗來請問,為什麼佛一開口說話,就讚歎如來的境界,而說我們都不能了解呢,這舍利弗來問。下面看:
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。今者四眾咸皆有疑。惟願世尊敷演斯事。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。
舍利弗說他跟著佛出家,在旁邊聽經聞法這麼久,跟著佛修行這麼久,從來沒有聽佛如是說,他沒聽過;今者四眾咸皆有疑,包括在會的大眾,這些聲聞、辟支佛都有疑惑。「惟願世尊敷演斯事。」希望世尊能夠為大眾解說,「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。」為什麼這樣讚歎。再來看後面的偈頌:
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
慧日大聖尊。久乃說是法。自說得如是。力無畏三昧。禪定解脫等。不可思議法。道場所得法。無能發問者。我意難可測。亦無能問者。無問而自說。稱歎所行道。智慧甚微妙。諸佛之所得。
這是舍利弗重宣此義而說偈言,就再把他的問題再提一次,他讚歎「慧日大聖尊。」這讚歎佛的智慧猶如太陽一樣,讚歎佛是大聖,為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所尊重,他說「久乃說是法。」從來未曾說,到現在才說,所以說「久乃說是法。」世尊出世四十幾年來,到現在法華會上要開權顯實,所以才不斷地讚歎諸佛甚深微妙難解之境界。下面講的:「自說得如是。」自己說如來的境界,世尊已經完全證得,包括「力無畏三昧。禪定解脫等。不可思議法。」以及佛成道的時候,安住法性道場,所以「道場所得法。」這都是如來的境界。「無能發問者。」沒有人可以問,因為聲聞、辟支佛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問,舍利弗說「我意難可測。」以他的智慧,要來思量要來發問,也沒有辦法。「亦無能問者。」除了我以外,也沒有人可以問,沒有其他的這些師兄弟可以問佛,所以佛是無問自說,「無問而自說。稱歎所行道。」這世尊自己讚歎一切如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。「智慧甚微妙。諸佛之所得。」不光世尊所得,也是一切諸佛之所得,這是舍利弗講的。你再看下面:
無漏諸羅漢。及求涅槃者。今皆墮疑網。佛何故說是。其求緣覺者。比丘比丘尼。諸天龍鬼神。及乾闥婆等。相視懷猶豫。瞻仰兩足尊。是事為云何。願佛為解說。
這不光舍利弗有疑惑,無漏阿羅漢以及想要求涅槃的,想要成道的,「今皆墮疑網。」大家都不解,到底佛為什麼這樣講,不光羅漢不解,求緣覺者,「比丘比丘尼。諸天龍鬼神。」這個天龍八部,以及乾闥婆等,都互相「相視懷猶豫。」互相看著對方,心裡面啊,眼神當中透出著懷疑,所以說「相視懷猶豫。」那麼「瞻仰兩足尊。」瞻仰著世尊,世尊到底要說什麼?「是事為云何。願佛為解說。」佛為什麼一開口,就如是殷勤稱歎方便。下面講的:
於諸聲聞眾。佛說我第一。我今自於智。疑惑不能了。為是究竟法。為是所行道。
他說聲聞大眾當中,佛印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。舍利弗說我今天用自己的智慧,「我今自於智。疑惑不能了。」他用自己的智慧要思惟如來的境界,為什麼如來這樣說?到底如來是要說什麼?他沒有辦法測度,所以說「為是究竟法。」到底佛是要說究竟法呢?還是要說修行的方式呢?「為是所行道。」是要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嗎?下面再看:
佛口所生子。合掌瞻仰待。願出微妙音。時為如實說。
這佛口所生子啊,什麼叫佛口所生?就是從佛法化而生,這佛說法是從口而說,當然世尊說法,不僅限於口,但是以口代表世尊所說的法;那眾生聽聞佛說法,修行以後有修證了,叫「佛口所生子。」就從佛教法而受化,所以有今天的果位,有今天的修證,所以說「佛口所生子。」你聽佛的話去修行、證果,你就是「佛口所生子。」,「合掌瞻仰待。」合掌一心祈求世尊來說法,「願出微妙音。時為如實說。」這是希望世尊為我們大眾如實地開演。再來看後面:
諸天龍神等。其數如恆沙。求佛諸菩薩。大數有八萬。又諸萬億國。轉輪聖王至。合掌以敬心。欲聞具足道。
不光是聲聞、緣覺,乃至諸天龍神,其數如恆沙這麼多,乃至「求佛諸菩薩。」想求佛道的這些大菩薩,大數整體來看有八萬,「又諸萬億國。」其他國土的轉輪聖王,也都來到法華盛會的現場,「合掌以敬心。欲聞具足道。」想要聽聞圓滿的教法。這個是舍利弗的重頌,當然他重頌裡面有一些細節,包括後面來參與的大眾,都願意來聽聞一乘了義,願意學習一乘了義,這個是重頌的經文。好,再看:
爾時佛告舍利弗。止止。不須復說。若說是事。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。
這是第二個止,前面是請,第一個請,這裡是第二個止,先止後請,所以「止止。不須復說。」不用說了。「若說是事。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。」世間的天人、大眾,都會產生懷疑,所以世尊止止舍利弗,就是制止舍利弗,「不須復說。」再看下面:
舍利弗重白佛言。世尊。惟願說之。惟願說之。所以者何。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。曾見諸佛。諸根猛利。智慧明了。聞佛所說。則能敬信。
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
法王無上尊。惟說願勿慮。是會無量眾。有能敬信者。
這是舍利弗第二次請法,請世尊說法,所以「舍利弗重白佛言。」請世尊說,「惟願說之。惟願說之。」所以者何,為什麼呢?這個來參加法會的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的眾生。阿僧祇翻作中文叫「無央數」,這些數不清的大眾都曾親近諸佛,「曾見諸佛。諸根猛利。智慧明了。」他們都有善根,「聞佛所說。則能敬信。」他們善根非常好,能夠相信佛所說的,這是舍利弗在看,但是世尊後面還是制止他。所以你就要曉得,這些大眾的善根非常好,已經不可思議了。但是聽聞《法華經》這個善根,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,不是一般少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可以聽得到的,你想聽還不一定聽得到。你看這些大眾,所以為什麼後面有五千大眾退席,前面這裡舍利弗已經觀察過了,這些都是有善根的,都曾見佛,都曾發心要學佛,但是還是有五千人退席,都已經到法華會上了,世尊要說大法,他還要退席,那就沒有辦法。還有一種是這個時節因緣還沒到的,雖然想聽,世尊以神力故,障蔽他不讓他聽。所以你要聽《法華》,沒有那麼簡單、沒有那麼容易,除了你善根要夠,你願意聽,還有一個,釋迦牟尼佛還要觀察過,你的根器堪受此法,不然你聽了呢,開始毀謗,開始謗佛,那對你來說,是莫大的傷害。不是世尊有所揀擇,是你根器不好,所以你自己要發心,要禮懺,懺悔業障。這裡看到經文你就知道要聽《法華經》沒有這麼簡單,不是一般的善根。
下面講:「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法王無上尊。」這是用這個偈頌的方式,再次請法,「惟說願勿慮。」請世尊說諸佛甚深的境界,請世尊不要憂慮。「是會無量眾。有能敬信者。」這個與會的大眾,大家都能相信,所以他請世尊說法,希望世尊不要憂慮。再來看第三止:
佛復止舍利弗。若說是事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。增上慢比丘。將墜於大坑。
這個舍利弗智慧雖高,但是不及世尊,世尊以普眼觀察,所以再止舍利弗,他說「若說是事。」如果講諸佛的甚深的境界,「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。」給你講一乘法,你絕對會懷疑。就像講淨土,淨土也是一乘,很多人就懷疑啊!為什麼懷疑呢?他善根不夠啊!跟他說十念、一念就能成佛,他心裡想哪有這麼簡單啊,萬一沒去呢,我現在是不是學個五戒、學個《弟子規》來保個人身呢?這個就是懷疑淨土啊!所以人天皆當驚疑啊!我們在講座上告訴他,你就深信淨土,你不要學那些東西。他就是不相信,他就覺得,哎呀!人沒有做好怎麼行呢?萬一來生去不了極樂世界呢?這個就是懷疑啊!我沒有這種懷疑,我的胎教是念阿彌陀佛的,我對淨土沒有任何的懷疑,我對一乘法沒有任何的懷疑。所以希望大眾你看到《法華經》這一段,你自己就要警覺,你的善根夠不夠?如果不夠,趕快修福。怎麼修福呢?流通大乘、弘揚大乘。你自己不會講,你可以把祖師大德的、把我們講的這些內容都分享出去;縱然夠了,你也一樣流通大乘,只會增益,不會減損。要聽聞大乘佛法,沒有這麼簡單啊!舍利弗在觀察,認為大眾可以聽,佛還是制止他。如果說如來的境界,一切大眾皆當驚疑,說凡夫能直接成佛、說妄想本空、五陰非有,一般的眾生聽不得,這是諸佛所行境界。「增上慢比丘將墮大坑」,說比丘包括說著這些佛門七眾的弟子,增上慢比丘包括增上慢比丘尼、增上慢沙彌、沙彌尼、增上慢優婆塞、優婆夷等等的,在佛門的這些弟子叫著比丘,比丘七眾之首,叫著他,增上慢比丘將墮大坑。這些懷有增上慢的人將墮大坑。什麼叫大坑呢?墮地獄。所以你毀謗大乘絕對墮地獄。你看哪一些和尚,不管是年輕的、還是老的和尚,還是什麼長老的,他只要毀謗大乘,你不用問我說他去哪裡?我告訴你,很明白,絕對墮大坑,為什麼?法華會上講的。你只要說大乘非佛說,這種人一定墮大坑。他修什麼禪定都是墮大坑,他做再多的好事還是墮大坑,毀謗正法。那你現在聽了大乘了,還墮不墮大坑?跳出來了不要再跳回去了,你回家以後你心又貪著世間,放不下,又被世間事情干擾了,又退心了,這就墮在大坑當中,這就是法華會上退席。一參加一發心,要能夠保持,永永遠遠地保持下去,滄海可以變為桑田,你的道心絕對不退,不可以發三分鐘道心,不可以發露水道心。要知道,連舍利弗在請法請三次,可見這個法的珍貴,可見世尊的境界甚深難知,一切眾生無法測度,一切諸大菩薩無法測度,連觀音、普賢都無法測度如來境界,因為他們是等覺菩薩;彌勒菩薩都還要求佛開示,文殊菩薩都還要聽佛說法。所以你今天聽聞《法華經》,世尊將要開權顯實,你有這個大福報、你有這個大因緣,自己要發心,要求出離,願學正法、願學一乘,不然都是墮大坑當中。什麼叫增上慢呢?就認為自己很厲害,你認為你自己是什麼博士,什麼佛教博士、佛學博士,或是其他的博士,科學的、醫學的,這些你都要放下,不然都算增上慢人。增上慢就自以為是,得少為足就叫增上慢,這講凡夫;二乘的,他得少為足就是認為自己有修證,證阿羅漢,以為這樣就可以了,不復前進,不想再學了,這都是增上慢人,用普通話來講,就是自以為自己很厲害。所以菩薩戒講的十種慢,《梵網經》裡面講十種慢,或是你是高門大姓、或是你家有錢、或是你有名、或是你有學問等等的有十種。這些慢你都要放下,你才能夠契入,你才能夠得一乘了義的義趣,能夠了解如來的境界。也因為你能放下,你稱為「信力堅固者。」「信力堅固者。」所以這裡不光是世尊在觀察,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墮於大坑,不要墮於大坑當中。再來看下面:
爾時世尊重說偈言。
止止不須說。我法妙難思。諸增上慢者。聞必不敬信。
這個是世尊重說偈言,制止舍利弗不要再問了,「我法妙難思。」這些增上慢人「聞必不敬信。」聽聞以後必定對佛法不恭敬,也不相信。不恭敬他就敢毀謗,不相信他就起懷疑,不光他自己懷疑,還要讓大家懷疑,還要寫一些文章說我客觀地給你們分析,那個都是他不信正法的展現,自己疑心的展現。這「疑」是大業障,貪瞋癡慢疑,對於一乘了義不能信受,這是最大的業障。他還要說他客觀地分析,我去考據我都沒看到,你沒看到那是你眼睛瞎了,不是佛法沒有,你自己是睜眼瞎,他去考據都考據不到,去的地方都錯誤。玄奘大師從印度帶來了正法,整個大乘佛法在中國扎下的根,就在中國,怎麼會沒有?你找錯地方了,看錯了,為什麼去印度沒看到?因為那個時候,現在的土耳其入侵過印度,有一些其他宗教的,把佛教給毀壞了,很多寺院全部焚毀,一萬多間寺院,但是在此之前,佛法已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了,當時候的印度,已經傳到中國來,所以你現在去印度找,早就沒有了。現在有些日本的這些學者,他說他也考據不到,他歷史去看一看,日本什麼時候來中國請法的,派出的遣唐使,自己國家歷史看一看,不要每次都想要改,不要不符你的意,你就想要亂改一通,胡說八道。要是你認為大乘佛法有問題,那你日本的佛教,你現在所說的言論都是有大問題的。你這叫以刀自斷其首,首已斷故,你就沒有命了,拿刀自己割自己的頭下來。日本的學者,你還要懷疑中國大乘佛法,你那裡之所以有佛法,就是來中國學的。你不是拿刀自己砍自己腦袋嗎?你還懷疑,那你現在這些論述根本就是完全錯誤。所以不能毀謗大乘,不能夠令眾生生疑惑,不然必墮大坑,必墮地獄。好,再看下面:
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。世尊。惟願說之。惟願說之。今此會中。如我等比。百千萬億。世世已曾從佛受化。如此人等。必能敬信。長夜安穩。多所饒益。
這個是舍利弗再請世尊「惟願說之。惟願說之。今此會中。如我等比。」就跟我一樣的有百千萬億這些大眾,「世世已曾從佛受化。」都聽聞佛講經,受佛的教化,都已經學了佛了。「如此人等。必能敬信。」他們一定可以學,一定可以學大乘。「長夜安穩。多所饒益。」學了大乘以後,能得長夜安穩,長夜就比喻非常長的時間都能夠安住大乘法,心得安穩,而且能夠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。所以你聽聞大乘,還要想到要流通大乘,不能只自己聽,要能夠希望佛法能夠廣為流通,正法可以廣為流通,一乘法可以廣為流通,「多所饒益。」這是舍利弗再請世尊,這第三請,下面看偈頌:
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。
無上兩足尊。願說第一法。我為佛長子。惟垂分別說。是會無量眾。能敬信此法。佛已曾世世。教化如是等。皆一心合掌。欲聽受佛語。我等千二百。及餘求佛者。願為此眾故。惟垂分別說。是等聞此法。則生大歡喜。
這是舍利弗重頌之前長行所啟請的內容,乞求「無上兩足尊。」乞求世尊「願說一乘法。」他說他是佛的長子,在大眾中是上首,所以代表佛的長子智慧第一。他說:「惟垂分別說。」希望世尊能為我分別演說,就是仔細地為我們說明。「是會無量眾。」來參加這個法會的「能敬信此法。」你要反觀你自己信不信,相不相信,你能不能真正信受,真正能信你就能入,所以這裡講「是會無量眾。能敬信此法。」「佛已曾世世。教化如是等。」這些人宿世以來都受佛的教化,也可以說能夠聽聞《法華經》,不是一生的善根,是多生多劫的善根,世世受佛的教化。但是還是有少部分的人善根不夠,所以我前面講,不是你想聽你就能聽,有的善根不夠,福德因緣不具足,沒有辦法聽聞。所以這裡講的,雖然世世已曾從佛教化,但是也要真正善根成熟,你才能敬信,不然後面一定退席。下面講的:「皆一心合掌。欲聽受佛語。」這些與會的大眾,包括我們也都一心合掌,這一心合掌就是收攝你的散亂心,合掌聽受佛語,聽佛的開示,聽佛講一乘。他說「我等千二百。及餘求佛者。」千二百弟子以及想求無上佛道者,都如是一心合掌,如是乞求。「願為此眾故。」希望佛為我們大眾「惟垂分別說。」為我們分別解說,「垂」就是哀憫大眾,垂慈眾生。「是等聞此法。則生大歡喜。」大眾聽聞一乘了義,一定能生大歡喜,不會生懷疑。這是舍利弗為我們請法,所以你能聽聞一乘了義,除了感謝祖師傳法,鳩摩羅什大師傳法,還要感謝舍利弗尊者為大眾來請法。他給我們請了很多一乘法,包括我們學淨土,《彌陀經》也是佛對著舍利弗說的,讓我們大眾可以聽聞一乘了義,希望你用恭敬心來聽受正法。再來看下面:
爾時世尊告舍利弗。汝已殷勤三請。豈得不說。
這世尊終於答應了,「殷勤三請。」非常恭敬,大家看經文都覺得繁瑣了,也顯示舍利弗請法的恭敬心,「殷勤三請。」世尊講:「豈得不說。」已經具有恭敬心,現在因緣也具足了,怎麼能夠不說法呢?下面看:
汝今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
叫著大眾,叫著我們後世的這些弟子,「汝今諦聽。」你們仔細聽好,「善思念之。」收攝你的身心,要「善思念之。」善聽聞、善思惟,能夠隨文入觀,能夠轉變自己從來的這些錯誤的見解,從來的這些煩惱,所以叫「善思念之。」因為有些在聽經的過程當中,為什麼能開悟的?為什麼能夠證果的?在佛的法會上開悟證果的,就是他們「善思念之。」善聽佛法,隨文入觀,所以他聽佛開示,他證阿羅漢、證得不退菩薩都有,都是因為善思惟。世尊說:「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我一定會為大眾,分別來開示。那下面你就知道了,有一些人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實在不夠。看下面的經文:
說此語時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。即從座起。禮佛而退。所以者何。此輩罪根深重。及增上慢。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有如此失。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
你不想學,釋迦牟尼佛不會硬要你來學,這是諸佛的大乘法要。法華會上你已經參與了,不要再退席,不要像這些五千人一樣,不要做其中之一,也不要做他們的後代。這些人善根不夠,業障深重,罪根深重,都是增上慢人,都是不能成佛的,沒有辦法成就。所以世尊要為大眾解說,他聽聞大乘,世尊要講大乘佛法,他害怕了,不敢聽了,或是自以為是,著在自己的思想、見解上,認為自己很厲害,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,始終不願意放下,這些人都是增上慢人,都是不能參與法華盛會的。所以這裡看,會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這四眾,一共有五千,有這麼多,五千人。「即從座起。禮佛而退。」話也不說,頂禮佛完就走了,這是法華退席。所以你要是不肯修行、不肯用功,都是法華退席;不肯接受、不肯轉變,都是法華退席。所以學一乘了義,學如來的境界,要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你的善根不夠、福德不夠、因緣不夠,即使遇到《法華經》,也是如同盲人不見太陽一樣,不見日月。所以一定要把從前的這些知見要放下,你的看法並不重要,重點是你要把之前的這些想法、看法都放下,來隨順佛知佛見。世尊知道為什麼這些人會退席,「所以者何。」此輩罪根深重,業障太重,雖然聽聞佛法,但是不願意學佛、不願意信佛。就是現在在佛門那些愛搞世間法、人間佛教,學這些……,用這些什麼儒家作基礎,這些都是罪根深重;學《弟子規》這些東西,都是罪根深重,不能直接學一乘,「不堪受是法。」所以說「斯人鮮福德。不堪受是法。」福報不夠,業障太重,叫他放下,他放不下,他不能深信佛的智慧,不能深信自己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沒有辦法深信,「罪根深重。及增上慢。」認為自己很聰明,認為自己很厲害。「未得謂得。」沒有修證,認為自己有修證;「未證謂證」,沒有得果,認為自己有得果,誑惑大眾,或是所得的果不圓滿,他以為是圓滿的;所修的方式是錯的,他以為是正確的,都算是「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」所以我們一直強調,在現代很多人用世間法作學佛基礎,這個就是「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」是大妄語,欺騙大眾,你給大眾修行的方式是錯的,讓大眾誤以為用你這個錯誤的方法可以修證,那就是「未得謂得,未證為證」。不是只有說自己是佛,那才是大妄語;你用錯方法、你教錯方法,都是大妄語,這在菩薩戒裡面就已經講過了。所以佛教的標準是很嚴格的,不是只有表面上。那這些人從法華會上退席,不能參加,所以凡是不信正法者,不信正法者就是法華會上五千退席的大眾,不是只有那個時候有退席的人,現在退席的人更多,連佛陀住世,你都還退席,那不能深信大乘的這些人,更是比從前還多。所以你不要看這些外道、邪見的,他們好像人很多,聚集很多人,辦這些什麼法會修行,這個就是魔力攝持。這魔力攝持,因為他拼命想去,不是佛力攝持,那些人善根不夠,罪根深重。你不用去覺得他們人很多,那個都是不學佛的人,沒有什麼好去在意的,都是業障重。所以「有如此失。是以不住。」什麼叫有如此失呢?世尊將說大法,他卻不能聽聞,「有如此失。」有這麼大的損失,「是以不住。」沒辦法待在現場聽,沒有辦法聽經聞法,聽聞一乘,所以說「是以不住。」待不住。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講一乘法,你不是真修行的、不想修行的,你進不來;你進來了你會待不住,你會覺得渾身不對勁,你就有很多理由想要離開。確實跟《法華經》講的一樣,善根不夠、福德不夠、業障重、貪著世間、不肯放下的,你就沒有辦法待在真正的正法道場。所以這裡「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」這些人「不堪受是法。」所以世尊默然,不制止他離開,這些人留下來,只會破壞正法而已。所以你不能守道場規矩,你不能夠安住大乘的,最好不要到大乘的道場去,不然你是去亂的。住持的這些法師、這些執事,也不要強留這些人,留下來也是亂。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,你不要用這些世間法去接眾,接進來的都不是要來學佛的,都是來看畫的、看字的、看藝術品的,他不是來學佛,這些都貪著世間。你開了這樣的一個先例,這些妖魔鬼怪就從這個洞鑽進來,鑽到你的道場來開始破壞,你不知不覺,他們就跟木馬病毒一樣,那你道場就漸漸地不如法了,而且不如法的速度比我們想像都快。有一些道場本來很如法,可他老和尚一走了,我們想大概還可以撐一下子,一年、兩年就全部完蛋了,都還不到三年。世間人守孝還可以守得住三年,現在的這些道場,你要是搞了這些世間法進來,它這個正法絕對維持不住。為什麼呢?因為世間法都是隨著眾生的習氣,眾生的習氣重。也許你會想,師父,邪不勝正,是沒錯,邪從來沒有勝過正。因為佛性常住,佛性即是眾生性,眾生即佛,但是就是被這些貪瞋癡所蓋覆了,雖然蓋覆,它還是在作用;但是在事相上、在道場上,你如果開了這些錯誤的方法,引了這些世間人,就會帶起自己以及他人的世間意,這道場絕對就不清淨。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求你來精舍,你要吃素,你要能夠守道場的規矩,這些都是調伏你的煩惱。我們都鼓勵大眾吃素、鼓勵你受戒,希望你能發心,你能夠這樣去做;希望你在家裡都不要煮葷腥,也不要幫忙買葷腥,你這樣才清淨,你這才是幫助眾生。現在的社會不一樣,你可以把戒持得很好,即使在古代也是一樣。所以為什麼說菩薩六波羅蜜裡面持戒波羅蜜,在家人怎麼修持戒波羅蜜?在家一樣持戒,持到好就是持戒波羅蜜了;不是把家事做好,把事情訂得規規矩矩的守著家規,那個不叫持戒波羅蜜,那叫貪著波羅蜜,叫放不下波羅蜜。波羅蜜翻作中文叫「到彼岸」,放不下,放不下到了極處了,所以就波羅蜜了。你要把你世間的意念放下,把你貪愛家庭的這種妄念給它布施掉,要能夠放下,這就是布施波羅蜜;在一切障道因緣當中,你先生障礙你學佛,兒子障礙你學佛,你要能夠忍辱,不光能忍辱,要能懺悔業障,還要能夠精進,這就是忍辱波羅蜜跟精進波羅蜜;碰到什麼事情,有什麼重大變故,或是沒有變故都能心安如海,這就禪定波羅蜜;知道這個家,緣起性空,緣生幻有,這就叫般若波羅蜜。只是幻生幻滅的,心裡絕對不貪,這就叫六波羅蜜,這樣才叫六波羅蜜。不是把家裡的事情做好,什麼做好?沒有做好的時候;公司的事情做好,沒有做好的,要是這間公司的事情做好了,那基本上這公司就倒閉了、就關門了;小孩,你說把書念好,書沒有念好了,要是學校的考試結束的話,那這個學校就大概關門了。所以你不用太在意,重點是要放得下。放下萬緣,學習大乘,修學淨土,我們道場是修學淨土法門,所以特別講淨土,其他的,也一樣的,放下萬緣,修學天台、修學禪宗都一樣。你學什麼法門,只要是如法,我們都讚歎。邪知邪見、二乘法,我們絕對不學;世間法我們不學,你才能夠參加這個法華盛會。

第三講
請掀開《妙法蓮華經》,看第五十三頁,經文第三行:
爾時世尊告舍利弗。汝已殷勤三請。豈得不說。
前面世尊制止舍利弗,讓他不要再問,就是深怕眾生聽聞了諸佛的境界,生起了懷疑毀謗而退失善根,不能增進,反而墮落。因為眾生有深厚的業障,沒有消除;有許多知見、見解,沒有消除,所以聽聞如來不思議的境界,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。但是舍利弗尊者,殷勤三請,所以世尊終於答應。他是非常恭敬地請佛說法。所以世尊說:豈得不說。下面的經文講:
汝今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
叫著舍利弗,也叫著我們後世的這些學佛人,教我們要諦聽。這諦聽,就是你放下你的我執我見,放下你的成見。許多人學佛,帶著世間的成見,或是認為佛法就應該要怎麼修,認為佛法就應該要在這個塵俗當中,才能成就,這個都是世間的成見。也有些認為學了佛,不可以離開世間,實際上他是離不開,他是放不下,不是說學佛不能離世間,如果學佛不能離世間,那佛法就變成妄語。因為佛教是出世間法,縱然在接引眾生上,也是希望他出離,絕對不是跟俗人一樣。出家人去搞這個花車遊行,或是去開餐廳等等的,這不叫接眾,這是被大眾給度走了。有很多學佛人,不光出家人,被居士給度走,居士還被沒學佛的人度走了,這個都是沒有諦聽佛法,心裡沒有空,沒有放下從前的這些知見,沒有放下自己所貪愛的。歸根結底,他沒有想轉變,沒有想要轉變。他學佛只是他生活的一個點綴,或是消遣,反正在家沒事,沒有人,出來到佛堂裡面,又可以認識朋友,又可以交際,講講閒話。但是,你真的叫他要轉,他又轉不了,又有很多的理由,這個我沒辦法,那個我沒辦法,歸根結底他沒有想轉。你真正想轉,你就會放下從前你這些世間的觀念,把自己洗乾淨,就像這寶器,你要盛無上的甘露,要先把它洗乾淨,才能夠來裝這個無上的醍醐,不然你的心沒有想要放下,沒有想要學佛,沒有想要出離三界、六道輪迴,學了這些佛法,對你來說也沒有用,反而造更多的業,不是佛法教你造,是你自己的習氣帶著你造。所以佛一開始講經,教大眾諦聽諦聽,叫著舍利弗要善聽,叫著舍利弗要諦聽,而且要善思念之,佛法講的正思惟。你的腦筋不要胡思亂想,很多人聽到一個道理來了,馬上腦筋就胡思亂想,所以佛教我們要如理思惟。你在想,你要依著佛經上教你的道理來想,想不通,你先放下,這還不是你現在的程度,你業障沒消,心不清淨,還是躁動,你去念佛、去禮懺、多用功、多打坐,心清淨了有些道理一聽就懂,不想自通。眾生就是在那裡打妄想,一個道理、一件事情在那裡想半天,越想越迷糊,越想越顛倒,而且他不如理思惟,越想就越退轉,退到世間法去。所以佛門不是不能想,我們叫思惟。但是這個思惟叫善思惟,叫如理思惟。理就是依實相之理來思惟,實相告訴我們,一切法當體即空,那你現在起執著了,在那裡打妄想,心就著有了,就不空了,就要把這個放下,這個就叫如理思惟啊。佛教我們要持戒、要吃素,我們就隨順,這個就是如理思惟。你隨順佛教就是如理思惟,你隨順你的習氣,那就不是正思惟了,就是世間的思維,世間的想法、看法。因為你的習氣帶的都是世間的業。所以為什麼你們到道場來,我們都給法名。你世間的俗名,就是你世間的業。給你法名,讓你來學法,就跟世間不一樣,也是提醒你。所以說善思惟,這是教舍利弗唯有善思惟,佛在分別解說的時候你才能懂。所以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,這也是告訴我們,你想了解佛法,你要善思惟,要願意學、願意轉。所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下面講:
說此語時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。即從座起。禮佛而退。所以者何。此輩罪根深重。及增上慢。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有如此失。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
「說此語時」就是世尊為大眾開演如來境界。他答應舍利弗的時候,會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比丘,是出家男眾;比丘尼,出家女眾;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是在家受戒的男眾、女眾。那麼其數有五千,即從座起,作禮而退。這些就是不善思惟的人,不願意轉變的人,遇到佛法還要退轉的人,這些人他沒有辦法契入如來所說的境界,也沒有辦法接受,所以他們坐不住,起來轉身就走了。要知道什麼叫做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啊!就是你不信受大乘佛法,你不願意轉變,這個就是退席,雖然在場聽,還是等於退席,有聽到等於沒聽到。跟你講要放下,不要學那些世間法,不要學《弟子規》世間法這些東西,你就是講不聽,所以你以為你在學淨土,以為你在學大乘,你實際上是退席的人,可憐的是坐在法會當中退席,沒有辦法參加,這叫什麼?當面錯過。跟你講你世間的情愛、愛見要放下,對家裡不要這麼執著,你沒有辦法,你這個就在佛法當中退席,就退失了道心,不願意接受。還有一些出家受戒的也退席,大乘戒不學了,改去學小乘,都是退席啊。所以不是只有法華會上有五千人退席,現在退席的更多啊。為什麼講菩薩戒?菩薩戒是光明金剛寶戒,你們去受戒,沒有人跟你講,這些人為什麼沒有跟你講呢?因為這些都是退席的人,沒有得戒啊!大乘佛法都講成小乘,或是講成人天乘。你去受戒他告訴你,菩薩戒不會沒關係,只要把人做好就好,講這種話的人就是在大乘佛法當中退席之人,這些人非常地多,都是什麼呢?這裡講的罪根深重啊!都是貪著世間、好樂世間啊。出家人在戒場他不傳戒,他傳你殺生,什麼叫傳殺生?你問他說可不可以煮葷的?他說反正你自己吃素就好了,回去煮給家人沒關係,這就教他殺。教他殺一樣破菩薩戒,這犯重戒。你聽到這個佛號,在戒場聽到這些佛號,很好聽,你問他可不可以錄,他說不行,有版權,盜三寶物。在戒場互相攀緣,心不安守,在戒場行淫。淫者攀緣、放逸也。跟居士攀緣,跟這些信徒攀緣,攀緣有錢的居士,他不教他戒,他教他一些世俗法,教他破壞戒律,說破壞戒律叫開緣,這個都是邪淫。就是不了解什麼是心性,雖然出家,心不入道。所以佛說此等之人,罪根深重。還有的學佛的,不想了生死,只想做點好事,在家出家都有,這些人都是於大乘佛法當中,於法華會上退席之人。所以看經你要會看,看看自己是不是入了佛門,還是退席。所以這裡很重要,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參加了,以為你來我們這裡聽了一乘了義,你就真的入了法華盛會了嗎?是不是真的入呢?佛講的這些話,你能不能接受呢?都還不要談你願不願意做,你能不能接受呢?因為眾生看經典不會反觀,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,把這些現代這些退席的例子,退大乘心的這些例子一一舉出來,不是要針對哪些人,而是讓你自己去反照看看,自己是不是有得預盛會啊?還是你是只是結個緣而已,甚至連緣都沒結到。所以進佛門,入佛門,你真的入了嗎?彌勒菩薩坐在這個山門口,代表萬法唯心,萬法唯識,你有沒有契入?知不知道佛法宗旨是什麼?旁邊的四大天王,善護其心,因為彌勒代表唯心。他說我以諦觀,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,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,斯為第一。他諦觀十方唯識,十方法界都是唯識所現。識者即是心,心的作用,了別的作用叫「識」,明心以後這個識叫做「智」,就叫「般若智慧」。所以轉八識可以成四智,再講徹底一點,八識的當下其實就是四智,沒有分開的。所以彌勒菩薩在山門口這個表法,你有沒有入?進來以後,了知萬法唯心,善護其心,能除習氣,你才能到達後面的大雄寶殿,大雄寶殿就是見佛啊。見佛以後自己了生死以後,才能學其他的菩薩,廣利眾生啊,如果自己生死沒了,習氣也沒除,你怎麼廣利眾生?所以佛門的這個殿堂,有它代表的意義。所以自己要去反省看看,看是不是真正入了大乘,真正聽聞法華,還是這個法華會上退席之人?退席不光只是指沒有來,或是不願意聽,還有對佛法不信,或是學了以後不想轉的,沒有辦法接受的,喜歡搞這些人間佛教、人情佛教的,現在人間佛教還有一個叫人情佛教,都是做人情佛事啊。
今天還聽到一個很好笑的,一間學校,如果只招收學生不教課,叫學店;如果一個道場,只搞世間事,不教修行,那叫什麼?叫業店。什麼業店呢?造業的業。這個話講得有意思,沒錯啊。出家人不教修行,在家人也不想修行,整天就是唱唱跳跳,搞搞合掌敬禮,說幾句謙虛話、客氣話,心裡還是城府很深,都沒有轉,叫他要放下,他說不行,還是要先把世間事做好,這個就是業店啊,什麼業?造業的業。這種業店要是在佛門多的話,那這佛教就衰敗啦,所以你自己回去你自己的道場,不要變成這種造業的地方,學佛人要有志氣,要相信你只要如法,佛菩薩就護持,做法會是在幫助眾生的,不要想說這是你主要收入。你做得如法,你有心在幫助眾生,佛菩薩就護持你。我不反對做法會,法會的梵唄很攝心,很好,跟一般的流行歌曲不一樣,能夠如法地做,能夠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在做,不是以利養心。什麼叫利養心?就是想說我要養廟,養我的徒子徒孫,來搞活動,搞熱鬧,不要用這個心。要知道眾生在苦,眾生需要超度,你這樣來做這場法會,以恭敬心,而且要求大眾不要講話,不要散亂,這個法會做得很如法,又能夠在法會當中勸導眾生要修行,要放下,要隨文入觀,這個法會都做得很如法。自己平常沒做法會的時候,不要一直去找法會來做。每天要用功辦道,不要接這些人情佛事,不要變成人情的佛教,那這佛教就興盛起來了,大乘佛法就興盛了。大乘佛法興盛,不光是靠出家人,在家人也一樣重要,你要要求你的師父,跟他說你要學大乘,你要如法,你有你的受教權。他如果跟你講那些不了義的,你跟他說我不要聽,我想做個修行人。不管他跟你說什麼,說我這個佛法就是入世的,什麼的,講一些胡說八道,凡是跟經典講的不一樣,你都不要信。如果他沒辦法教你,那你就不要跟他學,這種道場也不用護持,因為它是造業的場所,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業店啊。所以自己有沒有進佛門,自己要去檢點,不要做這些退席之人。為什麼?這些人罪根深重,業障太重了。及增上慢,覺得自己好像很圓融,很懂得世間這些人情世故,把這個人情的應對,當作是好像佛法圓融,實際上都是搞錯了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,都只是增長罪業之人。這種人在佛門最要不得,他來佛門不是在做佛事、在辦道,他是在作秀,太做作了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。這是現代佛門裡面的增上慢人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。你想要修行,想要成佛,他告訴你不用啊,先結人緣,先做這些俗事。我還有聽過出家人幫在家人帶小孩的,還有出家人專門開車接送居士的,幫道場接送居士的。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這樣做,他說我們師父講這樣叫破除我慢,那這個師父就不用跟了,邪知邪見。作踐出家人的形象叫破除我慢,那你要不要把你的袈裟脫下來踩一踩啊?跳一跳啊?把你的像都鋪在地上當瓷磚,大家踩,這樣不就都不我慢了嗎?你要不要喝喝餿水啊?都可以破除我相啊。這種行為把整個佛教的倫理破壞掉了,他叫破除我慢,這是邪知邪見。破除我慢怎麼破?了知「無我」才能破,不是破壞規矩啊,破壞規矩只能增長我相啊。所以未得謂得,未證為證,你想要學佛,他給你的法,沒有辦法得到。他自己也沒那個境界,他讓你以為他有那個境界,求人家恭敬,都是未得謂得。這個方式不能夠讓你成道,他告訴你可以,他告訴你說學《弟子規》、學世間法,這些東西可以,這個就是未證為證,都是大妄語。告訴你搞這些世間事,我們講的世間事,你可以去看,做這些世間人情的事情,他跟你說這樣也可以成佛,給你一些不能成佛的方式,跟祖師大德講的都不一樣,這些都是打大妄語,未證為證。未證為證,大家要曉得的,是所謂的自己沒有成佛,欺誑大眾說自己有成佛,這是我們常聽到的。還有其他的,就是我們剛剛講的,這個法不能成就,他告訴你可以成。你的用心錯誤,他告訴你,你這樣子也可以成佛,也可以得道,也可以出三界,這個都是說大妄語。佛教我們要學一乘法,沒有小乘,沒有人天乘。佛制戒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這樣做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現在有些人,就偏偏要跟你唱反調,有些是在家人,有些是出家,這些都是未得謂得,未證為證,都是說大妄語的人。你看他好像不敢打一些小妄語,結果處處都在打大妄語,死了以後下到拔舌地獄去,他自己也嚇一跳,為什麼我墮拔舌地獄?到時候閻羅王就告訴他,你在人世間的時候給人家講佛法,講那些根本就不能出離的法,這個就是大妄語啊,你還搞不懂嗎?什麼人成佛就成,胡說八道,那釋迦牟尼佛何必教人出三界?我不是講太虛大師,我是講現在人所謂的「人成就佛成」。太虛大師他講的是即身成佛,是禪宗的義趣。現在人不解其義,變成只要把世間人做好,那這種說法就是在謗世尊,毀謗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沒搞世間事,他就是出家修行。告訴你說你要成道,你必須得這樣做。縱然身不能出家,心要出家。所以這個未得謂得,未證為證,大家就要注意。要用這樣的一個標準去看,看人家教給你的到底是不是佛法,是不是出離三界的佛法。佛法是出離法,不是讓你貪著世間,如果你學了這個佛法,不能出離世間,他教你的這種方式,絕對不是佛教,佛教一定是讓你能了脫生死,能出三界。所以為什麼祖師一直教學人要懂得放下,對這世間要放下,心要空,不要那麼執著,不要那麼在意,這個話你就算聽了一千遍、一萬遍,其實業障重的人還是放不下,所以要常常聽、常常熏習,你不要想說你知道,知道歸知道,事情來了就放不下了,還有一個事情沒來的,也放不下,你的脾氣放不下、習氣放不下、我相放不下……太多了,所以除了懂道理,還要加以磨練,怎麼磨練呢?不是你到境界當中去磨練,你先在道場,先在寂靜處、在阿蘭若處用功修行,你才有本事,才能去磨練哪,就像特種部隊,你要先通過訓練,平常還要鍛鍊,你才能夠上戰場,一樣的意思。不是你加入了特種部隊,你就能夠上戰場,平常還是得訓練。修行亦復如是,境界就是你的戰場,剛開始不熟悉的時候,一定都是打敗仗,都是起大煩惱,可是你學佛,你得力了以後,你漸漸你會覺得你的煩惱越來越少,擔心的事情越來越少,心越來越清淨,與道相應。念佛的時候,以前覺得這個是有一個我在念阿彌陀佛,之後心佛就打成一片,想見阿彌陀佛的時候,隨時見得到,想見西方極樂世界,隨時見得到,不光見阿彌陀佛見得到,見文殊、見普賢,見彌勒、觀音、勢至,乃至見祖師大德都見得到。這你的心慢慢清淨,越來越自在,對這個色身自然而然你就不貪著,這就是消業障,所以學佛要學正法,不要學一些不能成就的法,也不要教人家那些不能成就的法,不要以為自己很能方便,有時候方便其實不是方便,是隨便,隨便就會出下流。善方便才能接引眾生。所以不可以未得謂得,未證為證。不光自己不可以打這個妄語,也不可以用錯誤的方式來教導別人,也不可以流通這些錯誤的方式,不可以流通。你不可以想說:哎呀!他在哪一部分還講對了,還可以利益別人。我跟你講,無上醍醐加了毒藥,它就變成毒藥了,有一些學佛人很人情,一些出家人他退轉了,他說你看,我們也不要批評他,不要離開他,為什麼?因為他還是有幫助到哪一些眾生哪。我舉一個比喻,就像一個好人,一個人平平常常的,安分守己過日子,有一天他貪心起來,去偷東西,他在這偷的當下是不是就犯罪了,所以祖師講的一日作賊,終生是賊,這一生就有了污點,你走錯了路,你退轉了,這個人的法就不能聽了,法就不正,你要曉得,所以學佛不可以搞人情的佛教。是「是」是「非」,永嘉大師講:「非不非。是不是。」這個你要懂得要搞清楚,「是則龍女頓成佛。非則善星生陷墜。」龍女成佛就是《法華經》,善星比丘他得了這個四禪天的無想定,他見一切法空,因果也空,撥無因果,所以妄說一切法空,就隨意造業了,《楞嚴經》講:「善星妄說一切法空。生身陷入阿鼻地獄。」如果你學的法是如法的,這個可以,如同龍女一樣,所謂的如法是指一乘了義;不如法,就一乘了義之外的都不如法,「非則善星生陷墜」你就沒有辦法成就,這一點一定要注意,那這些人不能參加的,「罪根深重。及增上慢。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有如此失。」必然失去佛法的利益,所以「是以不住。」不住在佛法之中,被佛擯出教外,也被自己的業障擋在門外,所以「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」釋迦牟尼佛不會勸他,說你要來學啊,你要來聽啊,佛不會勸他,所以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所以你要退席的,不想學的,連佛都不制止,我也就不說了。我們學佛,你善根不夠的,就幫不了你了。那麼再來看下面:
爾時佛告舍利弗。我今此眾。無復枝葉。純有貞實。舍利弗。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。汝今善聽。當為汝說。
這個是世尊,其實在還沒有答應以前他就知道了,這些人必然退席,所以這裡他告訴舍利弗,他說「我今此眾。無復枝葉。」沒有這些枝葉了,唯有貞實,純一貞實,這「貞實」就是能夠深信大乘、心不退轉,堅定不移的人,所以說無復枝葉,唯有貞實。對於佛法能夠堅固,碰到什麼困難他都能夠不退,這叫貞實,所謂「縱使身止諸苦中。如是願心永不退。」就像阿彌陀佛,因地做法藏比丘一樣,縱然身在眾苦當中,受無邊的苦,他的願心、求道的心也不退。你現在還沒有辦法像法藏比丘,但是要以他作模範,這個是大比丘,是大德,大德中的大德,能像法藏比丘這樣子,都是佛法中貞實之人,堅固之人,不是一些學枝枝葉葉的。所以我們學佛,包括你學講經,你要了解經教,不要去學一些花拳繡腿,那個沒有用,學一些什麼講態啊!那個就是四個字「擠眉弄眼」,教你怎麼表達,那個都擠眉弄眼,沒有用。學講經要把經教學好,要了解實相,你對實相了解了,科判就能做,不然你判不出來,這是清涼國師講的。你在那裡想,瞎猜一通,我看有的法師很會寫科判,一看就知道他是知見,對心性不了解,他不寫還好,一寫馬上狐狸尾巴全部露出來,沒有辦法深解義趣。所以不要學一些枝葉,學佛要學一乘了義之法,一乘了義就是貞實之法,這裡講的貞實,不光「人」是堅定不移,「法」也是堅定不移。心性之理,從古到今常恆不變,所以說經者具貫、攝、常、法,「貫」就是貫穿義趣,「攝」就是攝持眾生,什麼叫攝持眾生?因為此法是一切眾生本具,所以稱為攝,所說之理,是眾生本具之理,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能夠攝持眾生,眾生本來就是佛,「常」是恆常不變,「法」則「軌生物解」,什麼是軌生物解呢?就是眾生只要依著此法,必然能夠成佛,所以叫軌生物解,「軌」就是軌持,「生」就是能夠令眾生發心,「物」就是眾生,「解」就是開般若智慧,所以叫軌生物解。所以佛法是貞實之法,堅定不移之法,要學的人必然要對法堅定不移,這叫因跟果相應,那就成就圓滿的佛果,釋迦牟尼佛這裡講的:「我今此眾。無復枝葉。純有貞實。」他說「舍利弗。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。」這些人不願意學佛,釋迦牟尼佛也很高興,為什麼?本來就不適合,不願意了解如來境界的,退亦佳矣,不來最好,省得還要毀謗,還要墮落,退亦佳矣。他說「汝今善聽。當為汝說。」所以從前面到這裡講了好幾個善聽,諦聽、善聽,到要開講以前,都還是汝今善聽,當為汝說。下面講的:
舍利弗言。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。
這唯然世尊,就是跟世尊講,這是當然的,我們一定會諦聽,一定會善思念之,我們大眾都非常地欣樂,想要聽聞佛法,聽聞一乘了義,那你自己看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,是不是這樣的發心,「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。」這「唯然」就是當然的意思,「唯」是什麼?這是一個恭敬的辭,唯然,你現在講當然,等於是對佛來說,你用辭是用錯的,是不恭敬的,他講唯然,唯就是奉承、恭敬的意思,所以稱為「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。」再來看下面:
佛告舍利弗。如是妙法。諸佛如來時乃說之。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。
這是佛告訴舍利弗,此心性之法,為什麼說心性之法,它這裡不是講妙法,「妙」就是我們的心,心含眾妙,能現萬法,所以稱為妙法。所以如是心性之法,唯心所現之法,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,眾生心想佛時,是心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是心是佛。是心作佛。這裡的妙法,就是指眾生的本源心地,此心能生世間、出世間一切諸法,連無明都是從此心而生,所謂「幻從諸覺生」,一樣的道理,「幻滅覺圓滿。覺心不動故。」這是《圓覺經》講的,幻從諸覺生,這無明妄想也是依真如自性而得建立,就像虛空花,《圓覺經》上講的「猶如虛空華。依空而有相。空華若復滅。虛空本不動。」你現在眼睛有問題,妄見虛空有一朵花開在那裡,那這虛空花從哪兒來呢?依空而有相,如果離開虛空,這虛空花也無所依止,沒有辦法顯現,所以是依虛空而現相。但是你眼睛的疾病如果好了,這空花滅了,所以說「空華若復滅。虛空本不動。」你見虛空花的時候,虛空實實在在無花,為什麼?如果虛空有花,大家看都有花,而現在只有你自己妄見,因為你眼睛出問題了,所以空實無花,空中實在是沒有花,只是眾生妄見而已。眾生就是迷惑在自己妄心變的這些境界相,自心取著自心相,妄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。你見到這些六道四生,都是妄見而已,眾生不了萬法唯心,不了即心是佛;不了心空無相,非心非佛,所以淪墮成為眾生,所以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出世,為我們講說大乘了義,所有的眾生都沒有辦法覺悟,所以為什麼說佛的恩德非常地大,佛恩深重,粉身難報。要是沒有世尊給你講的大乘佛法,你是不會覺悟的,永遠不會覺悟。你就是活在你的生活的這些貪瞋癡,妄想顛倒當中,從小念書,長大找工作,工作找了以後,存錢結婚,結婚以後生小孩,生小孩以後老死,就這樣,你就一直在這個循環當中。沒有想過什麼是真我,沒有想過,根本不知道這諸法怎麼來的,你只能聽科學家研究,研究給你看看,然後這個研究拿了什麼科學獎,沒幾年又被推翻了,那個獎盃就可以丟掉了。一直不斷再找真相,因為每次找到的都不是真的,都說我有新發現,一直找,找不到。釋迦牟尼佛一句話,就把這個世間怎麼來的,全部給你講完了,怎麼來?「覺明空昧。相待成搖。」這世界這樣來的,眾生迷妄,妄有空生,靜與動相對,相待則成搖,一旦搖動,所以有風輪執持世界,這個細節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裡面。重點就是你無明妄動,無明妄動,本來沒有能見二相,所以妄生能見二相,所以叫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。」動念以後,有了虛妄的八識,虛妄八識,它又不斷再成虛妄,妄現第七意識,第七意識攀緣第八意識的相分,念念執著而有我。一旦攀緣相分,有我就有他,有他就是境界,對境界產生了前五識,其實這前五識是跟第六意識同時顯現的,所以第六意識又叫同時意識,為什麼?前五識是所謂對境它去分別,第六意識就起愛憎,這就是眾生的心,妄心。那實際上這個妄心,根本就是依真心而有,這妄心就跟虛空花一樣,真心就跟虛空一樣,如如不動,也沒有能見,也沒所見,所以說萬法一如啊,唯識經論講的「我說識所緣。唯識所現故。」你現在的心攀緣到的這些相,還是你心所現。就像夢中的境界,從心所現,你在夢中,不管見到什麼相,都還是你的心所現,可是眾生就迷在夢中,所以淨土宗有一首偈,「經聲佛號,喚回苦海夢迷人。」就是這麼喚回的,你不懂道理,你以為念個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你要醒,不知道醒去哪裡,想要覺悟,不知道覺悟個什麼。覺悟眾生即佛、佛即眾生、無佛無眾生,這是講的大乘的實相。跟你略說,簡簡單單地用一些名相給你說明,我們講經很少用名相,但不是這些名相我們不會,只是對於一般大眾,你乍聽名相,沒聽過,沒辦法了解,所以都轉化成白話,但是道理是一樣的。就是你的心在攀緣,以為有境界相生,對於現相又發生了愛憎,所以就稱為眾生,很簡單的。實際上這個妄想、這個迷情,從根本來看「當體虛妄」,就如同作夢,在夢中的感覺,你在夢中不管你是夢見你的情人,夢見你的父母什麼的,是好是壞一總虛妄,就像在這個世間一總虛妄,所以《金剛經》講「如夢幻泡影」,是這麼如幻的,很多人會講如夢幻泡影啊,怎麼如幻呢?不知道啊,反正就是如幻嘛。你說3D投影,3D投影還有能生相的機器、能生相的這些元素在,佛法講的如夢幻泡影,就告訴你這個現相的當下無生,所以叫你了一切法的生因是無生,前面就講「諸法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。」你能不能了啊?懂不懂啊?這個是佛教。不是給你講一些什麼孝順父母,那個你在家任何人都應當孝順,什麼宗教都應該孝順父母啊。佛法教你了解諸法實相,真懂了,真的轉了,用什麼方法轉,都有告訴你,後面會講到。所以「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。」優曇缽華就是靈瑞花,三千年才開一次,大多數人是看不到的,三千年才開一次,所以非常難得。是告訴大家你聽聞佛法,你要能夠真正要來學,因為非常難得,你這一生過後,不一定遇得到,佛法的法運很短,而且還看你遇到了是不是正法,現在邪法這麼多,你要遇正法不容易啊,你遇到我們給你講的正法不容易啊,在來生能不能遇到有人跟你講正法,那就不知道了,是個未知數,所以如優曇華時一現耳。下面看:
舍利弗。汝等當信佛之所說。言不虛妄。
又叫著舍利弗,所以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世尊一直強調,信力堅固的人才能入,佛法大海信為能入,跟《大智度論》裡面說的一樣,「智為能度」,你說你要度眾生,你要怎麼度?你要度自己,你要怎麼度?般若智慧才能度,如果不用般若智慧去度眾生,沒有辦法度眾生的,你要把眾生度到哪裡去?目的在哪裡?不曉得,所以你要會度眾生。度眾生以前,要讓眾生深信佛法。在還沒有因緣度眾生前,自己要深信佛法,所以他一直叫著舍利弗,你要當信佛之所說,所謂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」正是此意。你要能夠真正的相信,把成見放下,你有成見,你就信不了。有人說你們佛教這樣叫洗腦,其實把髒的腦袋,洗成乾淨的,很不錯啊;把邪知見洗成正知正見,這很好啊,我說洗腦沒什麼不好的,從前愚鈍洗成般若,洗成大智大慧,這個很好啊。同樣的道理,就像以前人拿拐杖,是年紀大的或殘疾人才拿拐杖,現在拿拐杖都是年輕人,登山健行,一樣是拿拐杖,看你怎麼用。所以成見要放下,你把錯誤的知見,洗成正知正見,這個非常好。大家都來學佛,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,而且佛是教化,洗腦是世間人講的強制。佛是講「法化」,你聽佛的經典,你能夠轉化,把你堅固的這個習氣軟化,柔化,把它變淡,把它化空,這叫「化」。為什麼能夠化呢?因為習氣本來就是虛妄的,就跟冰一樣,這個水只要到達一定的溫度,它就結成冰,眾生亦復如是。受無明的熏習,所以本來沒有妄想,轉成堅固妄想,現在你只要再受佛法的熏習,就能夠把妄想消滅。你要知道,無論你習氣再怎麼堅固,就跟冰一樣,只要碰到火它就融化,所以佛法以智慧火化煩惱堅冰,冰化了以後,原來就是水啊,眾生心本來如水,沒有那麼堅固的習氣妄想,所以只要你肯學,就一定轉得過來。再來看下面:
舍利弗。諸佛隨宜說法。意趣難解。
又再強調義趣難解,特別是你帶著妄想,你用能所對待、用高下、用善惡、用兩邊,兩邊就是有無兩邊,要來理解佛法,你沒有辦法理解,這叫「超情離見」。情就是凡情,離開世間的凡情,離開世間的見解,也離開聲聞,緣覺人的見解,也離開這些大菩薩的見解,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這是超情離見,所以稱為難解。
說難解實際上就是講的我們本來的面目,也沒有這麼難,就是你的習氣重,熏習久了,習慣了一個錯誤的動作,不斷地做不斷地做,習慣了,就像愛抽菸的人,動不動就拿一根菸起來抽,抽了一根,不覺一根接一根,錯誤的習慣,最後醫生檢查出來得了癌症了,他還是習慣要抽,他還是不願意放下,眾生他的習氣就是這樣。佛法如同善見神藥,只要你能見佛聞法,能夠聽受,心裡能轉,萬病自然消亡,有再重的習氣,佛法也能轉。佛法可不是的世間的哲學,用那種打妄想的、猜測的、推測、假設,佛法講的是真如實相,諸法實相。所以你用世情要解,解不了,這佛教不是哲學,也不是心理學,心理學頂多講六識,還是帶著煩惱的六識,那是世間的心理學。我看有一些學唯識的,把唯識變成心理學,這個是錯解唯識,還講了幾十年,你看他罪障重不重,亂說一通。佛法不是世俗的心理學,唯識也不是世俗的心理學。唯識就告訴你諸法實相,講明心見性,告訴你十方唯識,一切法從心想生,講的這個如來藏性,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。迷失本有的如來藏性,所以轉成八識,實際上八識當下即是如來藏,但是你要透過修行,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把它轉過來。修也無所修,為什麼?只是去除自性裡面本無的妄想而已。這個是佛法高明之處,所以難解,你要多熏習,那你就能夠契入。再來看後面的:
所以者何。我以無數方便。種種因緣。譬喻言辭演說諸法。
他說所以我以無數種種因緣、譬喻言辭演說諸法,釋迦牟尼佛之前,這四十幾年來講的這些佛法,都是佛的方便言辭,要讓你明了實相。所以下面講的:
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。
這裡又再殷勤稱歎方便,稱歎諸佛境界。世尊所說的這些都是佛境界,不是你用世間的思量、分別所能理解的,所以你求知、求解沒有辦法入,念佛亦復如是。念佛你要求要見佛,見不到佛,見到了也不是真佛,你刻意求要見佛,你反而著魔;參禪刻意要開悟,參了很多禪,寫了一大堆心得,有許多境界,這個都見不了性。所謂「宗門最忌談境界」,就是這個道理;「教下止許論工夫」,止許就是不許的意思,止就是禁止的止。止許論工夫,不要在那裡論說你是什麼幾品位啊,這些東西;或是什麼位次,這個都不要去論,這無心才能合道。古德講的,「勸君學道莫貪求,人若無心道合頭,無心始體無心道,體得無心道也休。」你真正無心了,才能向諸佛邁不到之處,邁進一步啊,這禪宗祖師講的。所以學佛你解佛法一落見解、一落言詮,這佛境界就不是佛境界了。為什麼呢?就像你在沙地上走路,你在沙地上走路,你邊走邊把你的腳印掃掉,腳印是掃掉了,在掃除的這個痕跡還留著。所以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。你去思量,你去不管你用言語去說,很難去講,所說之法都落言詮,所以說真如本性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念佛也是一樣,參禪也是一樣。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,就這麼參,參至無心處,不作無心會,自然打開本來;念佛也是一樣,心空了自然豁見本性。念佛法門還有一個特別的,縱然沒見性,也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,這是淨土法門特殊的地方。其他的起教觀的、歷法觀察的這些亦復如是,都一樣,你要懂得起觀,懂得天台宗的怎麼修、華嚴宗的怎麼修。不過現在為什麼不太講它們,因為基本上都變成理論了、變成學術,很少人在修唯識的,不能說沒有,這碰到的很少了,參禪的、學淨土的、密宗的很多,老實這樣去修行,不要存絲毫軌則、不要存絲毫見解,所以確實如同世尊講的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。」「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」兩種意思,一個是圓滿佛才能知道,一個就是眾生即佛。只要眾生能夠離思量分別,能夠離開分別妄想,那眾生一樣能夠成佛,也能夠曉了這個境界。因為諸佛所證的,其實就是眾生本具,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境界,就是眾生本來的面目而已,沒有絲毫的減損。所謂「十方三世佛。共同一法身。一心一智慧。力無畏亦然。」這十方,講方位。三世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我們算未來諸佛,「共同一法身」同一心性、同一智慧,只是你現在你捏著眼睛看著月亮,妄見天空有兩個月亮,有第二月。所以在那裡分有善惡、有能有所,有種種對待,沒有辦法見性,所以一落思量、一落言詮,則不能自薦。下面講的:
所以者何。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
佛就是為了這件事情,大事因緣,這一句話在佛門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句話,世尊出世要做什麼、要說什麼?就為了這一大事因緣,開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,本有的佛性而已。所以不管世尊說什麼法,就是要你明了這件事情,不管你看什麼經,就是你要明了諸法實相。所以我們說的跟佛說的完全一樣,都是依經教而說,依經而說、依佛而說。所以有些人講,他要專學一部經,其他經他都不要學、不要看,怕看了就知見不正。我說難道釋迦牟尼佛知見不正、釋迦牟尼佛夾雜了嗎?經都佛講的,他想一想也對啊。有的是要廣學多聞,我說你廣學多聞,你知不知道經典到底是在講什麼?大小二乘是在說什麼?也不知道。所以重點是要能抓到重點,不在於專修跟廣學。有些人喜歡專,有些人喜歡廣,目的就是要了解諸法實相、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。有的人他喜歡念佛,會兼持大悲咒、兼持這觀世音菩薩,這個都沒有問題,兼持往生咒,這也沒有問題。但是呢?不是沒有「目的」地亂修一通,今天念念大悲咒,明天念念那個什麼消災吉祥咒等等的,他沒有目的,亂念一通,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,人云亦云,所以他這個因心就不正,不然你看佛門《禪門日誦》念這麼多咒,各各都消業障。祖師大德不會夾雜,經咒不會夾雜,這在於學人你有沒有道心,沒有道心,你不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?不知道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,這大事就是令眾生明了實相,稱這個為大事。那你自己心性不明,這叫大事未了,生死大事未了,還沒了脫。佛門裡面常講要了生死,什麼叫了生死?了生死即涅槃,這叫了生死。究竟了生死,不是只是讓他一期的壽命結束或是坐脫立亡而已,坐脫立亡是很好的工夫沒錯,但是若論明心見性,你有坐脫立亡的工夫,未必能明心見性。就像石霜楚圓禪師圓寂了以後,他的首座和尚,這個記載是泰首座,這對他的尊稱,接住持。九峰虔禪師是石霜楚圓的侍者,他問他佛法大意。這個首座和尚,他就說我立一柱香,一柱香結束我就可以坐化,就一柱香以後坐化了,這真是工夫,九峰虔禪師是侍者,他在石霜楚圓禪師旁邊,早就明心見性了,他跟大眾講:雖然他能夠這樣坐化,但是佛法大意猶未夢見在,還不算真正明了。所以不是說你看到有人坐化、有人燒舍利子,他就明心見性了,沒有啊。佛法首重知見。你要知道有一些往生淨土的,他不是明心見性,就像蕅益大師他就講交光大師,交光大師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,交光大師的《正脈疏》,蕅益大師斥為邪見,他在《文句》當中批評得很厲害,破斥得很厲害,說交光大師的《正脈疏》,邪說誤人,危害至甚,貽誤學人讓眾生不能見性,他講的「捨識用根」大有問題。如果意識捨掉了,那彌勒菩薩怎麼見性,怎麼了十方識心圓明,跟經文完全不相符合,一句話就把交光大師的「捨識用根」全部打掉了。確實如同蕅益大師講,他是依經所說,交光大師在這裡的知見確實不對,所以我勸大家是看《楞嚴》的註解,你看蕅益大師的《楞嚴文句》,他就是用天台宗的解釋方式來註解《楞嚴經》。因為智者大師沒有遇到《楞嚴經》,要是智者大師遇到了,那我們就有很好的《楞嚴經》註解。但是智者大師以外,蕅益大師用天台的一心三觀為我們講解《楞嚴》,正好符合智者大師所說。所以交光大師的東西,我不提倡,他是祖師大德沒錯,但是沒有見性,這是蕅益大師講的。那你不要看到人家學交光《正脈》,交光大師的《楞嚴正脈》,你就開始罵,你請他去看蕅益大師講的,他就會懂了;你也不要批評交光大師,省得你自己造了一身業障,你只要告訴他蕅益大師有這麼講,說他不圓,他不是知見不對,是他不圓,我們這樣看就可以了。當然蕅益大師是說交光大師的知見是邪見,《楞嚴正脈》是邪見,蕅益大師破斥得完全正確。所以學佛法要知道,不是廣學的問題,也不是專修問題,是你了不了解你在廣學在學什麼?專修在修什麼?所謂「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」深入就深達實相。《維摩詰經》講的:「深入緣起。斷諸邪見。」知道這法界怎麼緣起,邪見自然斷除,所以叫「深入緣起。斷諸邪見。」這是廣學的目的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得無生慧,先賴多聞。」你要得,你要識得一切法無生,必須多聞,所以多聞是沒問題。專修即是總持,專念佛號、專讀一部經,即是總持實相,也沒有問題,為什麼呢?文殊菩薩的一行三昧,常坐三昧;這個吉祥雲比丘的般舟三昧都是專修法,也都能見性,都能了脫生死。《起信論》也講到,有些眾生喜歡廣說,有些眾生喜歡略說,都能成就,重點是能不能了「唯心」。所以這裡講的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」下面講:
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。舍利弗。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
這一段總的來講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。我們常講的:「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」。開就是給你揭開,開破的意思,開破眾生本有佛知佛見,本有如來藏心,開破。開破以後呢?要指示這如來藏心在哪裡呢?告訴你這如來藏在哪裡。指示以後呢?要讓你體悟。所以說他講的這個種種譬喻言辭就是讓你悟得真心。所以為什麼學經教,永明大師講的:「祖意據宗。教文破著。」祖師大德依據心性為宗旨,佛所說的經教是破除你的執著的,讓你能夠悟入的。所以我們完全依照古德所說,真正明心見性的大德,永明大師是繼六祖以後,確實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識。不要說雍正皇帝讚歎他,我也這樣讚歎,確實是這樣,教眼圓明,真正法眼宗的祖師,不光自己得普眼境界,又著《宗鏡錄》百卷,普開眾生法眼,所以法眼宗到現在,你不要看形式上沒有傳人,實際上早就普傳給眾生了。有一些人瞎眼漢看不懂,以為永明大師把法都講平等了,就是法眼宗都沒了,胡說八道,邪知邪見啊。實際上他把普眼的境界,把法眼傳給眾生,使眾生得正法眼。所以「祖意據宗。教文破著。」破除你的執著,讓你能夠悟入佛性,那入佛知見呢?入佛知見講證入,你自己修證到什麼樣的位次?所以跟你講菩薩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;跟你講阿羅漢,羅漢四種果位小乘初果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緣覺等等的,這些修證的一個位次,讓你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成佛,入佛知見。你所證入的是不是佛所知見的,所以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這樣子就非常清楚這四個字涵蓋如來一代時教,讓眾生知道,因為眾生都在迷惑顛倒,天天迷惑、天天迷惑,還把迷惑當作是覺悟,你看這個迷得夠深了。就像喝醉酒的人,醉倒在地,去扶他,我說你喝醉了,他說沒醉啊,我現在不是站得好好的嗎?他躺在地上,他說他自己站得好好的,3D都變成2D了,他還說他站得好好的。眾生已經迷惑顛倒,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,還認為自己能頂天立地,就跟那個喝醉酒的人一樣。本來是,人活著是3D的一個境界,他都躺在地上都變2D,他以為他還在3D啊,我這樣比喻你就很清楚了,眾生有多迷惑,還覺得自己很行、很厲害,都是增上慢。所以從來不知道眾生有佛性,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不知道要覺悟,也不知道怎麼覺悟,用什麼方法,所以人云亦云,他也不依經典。人家跟你講說你去學那些《弟子規》等等的,什麼《論語》,你才能成佛,講這種騙話還一堆人信,那是魔力攝持。所以你要反過來依經教,你用的方式是不是能成佛、能不能悟心,這個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的關鍵。那你不了解佛性在哪裡?佛給你指示出來,佛性在哪裡啊?眾生都有佛性,在哪裡?告訴你在眼曰見、在耳曰聞、在鼻嗅香、在舌談論、在身覺觸,這個都是佛性。變現則俱該沙界,收攝則全在一塵。明知者喚作佛性,不識者喚作精魂。明了心性知道是佛性,眾生迷了心,迷了叫做精魂,就變成魂魄了,變成遊魂了,這佛告訴我們的佛性在哪裡。所以永嘉大師講: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經典上講的:眾生即如、眾生即佛。佛去哪裡找?佛性去哪裡找?你修行找不找得到啊?找不到啊!有所求、有所得都不行。所以達摩大師講的:「若能無念即真求,若更有求還不識。」你就不識得佛性。禪宗它不講不識得佛性,它講不識得「這個」,因為佛性不可說,就用「這個」來代替。你心在那裡打妄想攀緣,求不到。你以為佛性要透過你修行、造作,這樣才能見到,見不到。所以說無心;無心始體無心道,修行到後來,連這個修行的方式也捨掉了,才真正無心。如果你刻意想用某種方式來開發佛性,你只是妄見耳,達不到如來的境界。這一段講的,希望眾生能夠打開佛知佛見,使眾生得本源自性清淨,所以叫「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」釋迦牟尼佛是希望眾生成佛,他不是要讓你做一個世間人、好人,這不是佛教,佛教不是只是勸人向善而已。我碰到很多其他的種族,不同的,他們就講佛教跟他們的那個什麼宗教也是一樣啊,因為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都是勸人為善。我心裡就笑一笑,不是只有勸人為善,是勸人修道,讓你六根清淨。所以祖師講的「六根清淨方為道。退後原來是向前。」這插秧偈在佛門非常有名,那你怎麼退後,是不是每天都倒著走插秧,退後叫返照,也無向前也無後,只是見自本心而已啊!所以稱為退後;只是不起諸想而已,了了知、了了見無一物,這就退後,是真向前。向前去哪裡?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,這是向前的道理;再者跟你講這些道理都已經是廢話連篇了,都不究竟。所以祖師講的、佛講的:「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」不可言說,一有言說,馬上就全盤皆錯,經文希望眾生「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」那為什麼後面世尊講那麼多,因為前面「止止。不須復說。」我們大眾都沒有聽懂,所以世尊不得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,為了大眾可以因言得義,從經教當中能夠悟得如來出世的宗旨,也就是達摩大師講的「藉教悟宗」,禪宗是直指人心,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從這個當中去開悟的話,達摩大師指一條路「藉教悟宗」,藉由經教來悟得真如自性,這是一個方便,這才是方便,正方便,這是大慈大悲。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佛,希望眾生六根清淨,希望眾生悟得六根本自清淨。你不隨妄,六根其實本來就清淨的,讓你識得妄想本空。眾生都不了妄想本空,處處認為實有妄想、實有煩惱可除、實有煩惱可斷,所以空不了,到處給自己作障礙、給自己找麻煩,連修行學了佛,以為自己在學大乘,用的都是小乘法,以心除心、以法除法。念了阿彌陀佛,念佛的時候,又起一念心要斷煩惱了,這就是頭上安頭,不是只有見性以後,這個最後一步才頭上安頭。你在念佛的時候,又再想著找佛,又再想著見性、想要斷煩惱,這也是頭上安頭。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就,就是要眾生不求知、不作解,最初一步你要不起世間知見,而後在佛法當中銷融能所,這個才能夠達到如來的境界。所以道理,理可以頓悟,但是事須漸修,不可能你道理懂了,馬上就證得了,縱然有這種人也是過去生中所修。所以眾生基本上都是可以做到頓悟,但是漸修,這也是大乘修行的方式,對於心性的道理他能夠頓悟,但是修行除煩惱、除習氣,逐漸地把它除掉。所以你看祖師大德他在他的這些經典,一開始都跟你講大乘實相。以前我們學佛,我們在聽經,聽到的都是說這心性太高了沒辦法,不要一下就學,萬一學錯,現在的出家人很多都這樣講,教你從基礎學。可是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,不管是小部頭的經典,大部頭的經典,一開始都講大乘實相,什麼原因呢?漸漸地深入我們才知道,原來真正大乘是像祖師這樣學的,不是像現在人這樣講的。是先讓你明了什麼是佛性,而後漸漸地斷除煩惱,頓悟漸修,這個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次第頓悟漸修。一般都是漸悟漸修,它這個等於是權教、權乘。你現在看到很多佛教它裡面教的是權乘,它不講心性,根本不知道心性是什麼?講到真如佛性就覺得太恐怖了,可能會墮空,可能會變成沒有。誰告訴你沒有的?你現在就在用,什麼沒有,什麼有跟沒有。所以要依祖師的。再看看近代的,真正見性有修有證的大德,也都是這樣教的,方知道祖師所說不謬。從前包括你們現在外面聽到這些修行的方式,如果不是按照祖師這樣講的都不用學,你學了也沒有用。
永明延壽大師,人家問他,你為什麼不教五戒十善,幹嘛要教這大乘、菩薩戒等等的。永明大師他說經典裡面講,如果用五戒十善教人,就好像拿一杯毒藥給人家吃,雖然好像暫時不會餓了,但是難免生死毒發,他說我絕對不這麼做。
釋迦牟尼佛也講:「終不以小乘。濟度於眾生。」小乘尚且不用,何況人天。我們所學的是諸佛希望我們所學的,所以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」正是此意,這修行的方式、修行的次第,這大乘修行的次第頓悟漸修,你要能夠相信。當然你能頓悟頓證這是最好的,這是最好的,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頓悟漸修。

第四講
舍利弗。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
我們昨天有跟大家大概提到的。經文裡面,世尊叫著舍利弗尊者。他告訴這個尊者,他說:「云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」,這大事因緣,「大事」就是指眾生本具佛性的這一件大事。佛性是眾生本有的,可是眾生從來不覺不知。所以需要有大覺之人,為我們做出開示。世尊為此大事,出現於世。這「大」就是指心性無礙,故名曰「大」。「事」就是依心性能成辦一切萬法,叫做「事」。眾生本具此因,故名為「因」。要假佛慧而熏煉,故名為「緣」。所以叫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不光讓眾生明了本具的佛性,而且開示佛法,令眾生得以悟入,教導眾生熏習正法,得以契入、證入,所以稱為「大事因緣」。為了這一件事情,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。佛教化眾生只為了讓眾生明心見性而已。祖師講的:「一切法門,明心為要」。學佛,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;除此之外,其他都是枝葉。南嶽慧思大禪師講的:「學佛的人,必須先通於心;心通以後,則一切法盡通。」所以從上以來,從釋迦牟尼佛傳法,到我們佛教的這些祖師,每一個祖師所說的,跟佛完全都一樣,所以佛法的宗旨得以確立。你學佛了解什麼是心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心通,則一切法盡通,因為萬法唯心!萬法從心所生,所生之法,無不即心。唯識經論講的:「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」你的意識攀緣到的,都是你心所現的,沒有心外之法,來讓你攀緣。賢首國師說:「終無心外法。能與心為緣。但是自心生。還與心為相。」沒有一法離開心外,所以無心外之法。你所見到的、你所聽到的、你所聞到的,都是你心現之法,都是自心所生,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,是你心所變現。現前亦復如是。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,所以對境、對自身,妄起愛憎。於無我當中強立有我,又對真我不能識得,以為無我,這是二乘。這真我就是佛性。二乘人他不了解什麼叫佛性,不了解萬法即心,他以心除心,以法除法,心境對待,所以有法可修、有道可成。二乘人見苦,見到這個世間是苦的,知道這苦的原因,所以知苦斷集,修滅證道,修行滅苦之法,而證得阿羅漢。都是有所取、有所捨,不了唯心,所以斥為不了義。《法華經》上,世尊痛斥二乘人,說他們小智淺根,不了解實相。所以學佛先通於心,世尊為了這一件事情出現。你念佛、你修學淨土法門,也是為了明心而已,明了心即是佛。《觀經》上面講的:「是心是佛。是心作佛。」這八個字,非常地重要。把淨土宗依據的理論、道理,給我們說出來。很多學淨土的學人不了解,他以為念佛,就是像這個其他的宗教一樣,求求上天,看能不能上天給你免苦、免罪,不是的。罪從心生,要滅罪必須識得心空,心空則罪性本空,你的罪才能消除。
懺本裡面會給你講到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。」知道心空,這心就是懺悔。「心若空時罪亦亡。」心亡則罪滅,「心亡罪滅兩俱空。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所以連你去做法會,你去拜懺,都不離心。當你這個妄心起來了,煩惱心起來了,你就問這個心,到底在哪裡?迴光一返照,你就會覺悟,心是空的。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碰到,他為什麼不會起煩惱?所以是你自己在心生分別,自己在心生煩惱。你能這樣覺悟,你的煩惱就放下了;你再提起佛號,這佛號就念得平順了。又者萬緣放下,根本一切不管,心中只有佛。
你念佛、修行,外面的境界,它影響不了你,你心裡根本沒有裝著它。所以不管你修行、不管你研教,你做法會、禮懺,這些都不離心性;裡面的內容,都不離開真如自性。釋迦牟尼佛出世教化眾生,「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」為了這一件事情,來教化眾生。眾生不了解,方便給你說個二乘、說個人天,目的就是要你來學佛。可是現在人,他用人天乘、用二乘,他不是讓你學佛,他讓你退轉;他讓你退轉,變成貪著世間、放不下世間,這個就不是佛教的宗旨。
世尊以這一件事情,這麼重要的事情,很重要,出現於世。所以八萬四千種種法門,無不指歸一心而已。世尊廣演或是略說,或是不說,都只是為了讓你了解這一件事情。前面講的:「說時默,默時說,大施門開無壅塞。」都是世尊廣開甘露門,以法布施眾生。可是眾生不能明了,起種種見解。學禪的說淨土宗著相;學淨土的說禪墮空;學教的說禪是野狐禪;學禪的又說學教的是鑽故紙、看葛藤。當然其中不乏有祖師接引學人,可是到後面不了解此意的,不了解有些是祖師接引方便的,破斥學人不明白的地方,提攜學人,這些人不懂得用來反觀,反而變成了毀謗其他的宗派的說詞。學密宗的,他不了解心性的道理,變成搞神通、辦財神法、辦鬼神。所以一切的法門都是讓你明了實相而已。你不要看像密宗,它很神秘,其實它最高的,也就是我們中國的禪宗而已,直指人心的方式,也是講明心見性。你看它也一層一層一層的,九層的次第,其最究竟之法就是禪宗。所以你不要覺得它有什麼神秘,心生好奇,覺得大概有什麼大神通、大神變,你去學,這個用心就錯誤了。密宗不是搞神通的、也不是搞鬼神的,都是讓你見性,把你的煩惱給除掉。所以世尊無論說什麼法,就是為了講大乘實相。這是所有的學人必須得知道,佛是什麼用心,只是眾生不了。下面看:
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
這「諸佛世尊欲令眾生能開佛知見」,「開」我們之前講過,就是開示,揭開的意思。眾生不了解,所以告訴你,你有佛性,讓你知道本來清淨,所以叫「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」。你這一念心從來不受汙染,事實如此,從來不受染著,到現在這一念心也沒受過染著。所以《心經》講的:「不垢不淨。不增不減。」
「不增不減」講的能力,你在眾生的時候,心從來不屬染;成佛的時候心也不屬淨,這染淨相就沒有了。在眾生的時候,心的功能也沒有絲毫減損,所以叫「不減」;成佛的時候,心的能力本來如此,所以叫「不增」,「在聖不增。在凡不減。」這叫不增不減。所以說的這個清淨,這裡講的:「使得清淨故。」使眾生了達本自清淨,這叫「開佛知見」。不用像二乘,不用像權教,漸悟漸修。你要是能夠識得本源自性清淨,與不識得的人,那是「日劫相倍」。你修一日,等於人家修多劫。這不是貪著,不是求快,這是踏踏實實地走。所以祖師、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,都是教我們要以此作為修學的入門。跟你講講五戒、講講十善,講講一些這些善法,或是一些四念處、四正勤等等的,這讓你粗略地知道一些佛教名相而已,如果要講真修行,必須從心性下手。你不能說初學佛,學根本法輪,就等於是不用持戒。沒有這個說法,所以我們講菩薩戒,教你要學菩薩戒,沒有說學心性之理的人,不用持戒,絕對沒有這個道理。如果你學大乘實相的道理,你不持戒,你殺生、吃肉、邪淫等等的,你的惡業不能消掉,沒辦法消,還在造業。所以修行要知道,大乘佛法論心也論事,讓你明了佛性;也告訴你,佛性透露出來的行為,就是菩薩戒,這個很清楚。不可以有解無行,也不可有行無解。有行無解,就是盲修瞎練;有解無行,那這個解就變成邪見。所以要解,行由解成,你修行是要依於解、依於正解而成;真正在修的時候,「行起解絕」,心中不存任何的軌則、任何的知見,你最後才能究竟清淨。所以不是只有識得本源清淨,還要最後能夠除斷煩惱,得到究竟清淨。所以這是佛要開示我們,讓我們知道,這是開佛知見啊!「使得清淨故。」所以這個佛知佛見,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知見,也不是指哪一尊佛的知見,指的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心性而已,這叫佛知佛見。了萬法無生,這個是佛知;你見到一切相有體空,就是緣起性空,這是佛見,也是事實真相。也是這個法界當中的事實真相。所以佛知佛見,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的見解,或哪一尊佛的見解,不是思想。現代有一些把佛法當佛學的,在研究的一些人,看到祖師,他就說這個是哪一個祖師的思想,哪一個祖師的看法。你看他這樣寫,你就知道了,這個人從來不了解什麼叫佛知佛見,就是前面講的,五千退席之人,不能信受。你看到有的學淨土的,寫什麼淨土……善導大師的思想,那個你一看就知道,亂七八糟,胡說八道。善導大師所證的,善導大師所契入的,佛知佛見而已。這個佛,不是專指釋迦牟尼佛、也不是專指阿彌陀佛,就是指眾生本覺的佛性。所以它不屬於思想、不屬於看法、不屬於一種哲學;你也不可以把它歸納為一種學派、一種教派。佛法有其他的修行方式,但是它不是屬於世間的那種學術、教派,你不可以這樣分。你這樣分,那是你對於佛知佛見不了解。所以我看一個人他的著述、知見對不對?很簡單,只要看前面,他講某某祖師的思想,這個就不對了,都不用看啦。裡面呢,再怎麼說,說到後來也都是亂七八糟,不會有正知正見。你一講思想,馬上就墮心意識。祖師開悟見性,怎麼會像你一樣呢?你連淫欲都斷不掉啊!不要說淫欲,淫欲是眾生的問題;你連頭髮都放不下啊!我叫你把頭剃光,穿上袈裟,你做不到。還有的穿上袈裟的,背叛這件袈裟。那這種人就更可惡了,恩將仇報啊!所以這裡講的佛知佛見,你不可以當作是一種思想、見解來看。孔子你可以說它是儒家的思想,老子它可以說它是一種思想,一種說法、學說,還有諸子百家,都是一種思想、學說,哲學家的思想。佛法它不屬於世間的思量、分別。釋迦牟尼佛、祖師大德、這些諸大菩薩所親證的境界,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真相,就是如此。不是哪一個人特別去想像出來的、去創造出來的,不是的。所以一開始《法華經》講: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,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。」又說:「假使滿世間。皆如舍利弗。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乃至「不退諸菩薩。亦滿十方剎。盡思共度量。亦復不能知。」何況是世間這些人心裡面的情見,所以這個很重要。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,充斥著佛教界。搞不好我們講的東西,後面的人,也會把我們列為是什麼思想。你不要亂列,那是你胡扯。我們修學的是淨土宗,學的是佛法。我們講的道理,不是我創造的,我們依聖言量,依佛所說。而如來呢?依實相而說。實相就是事實真相。你不要把我們歸納為哪一個什麼學派、哪一種思想的表達、傳遞……那些。我先在這裡把話給你講清楚,因為有一些人,整天沒事就是在那裡胡思亂想,他也不修行,整天就在畫畫,畫格子,你是屬於哪一個格子的,你屬於哪一個格子的。所以佛法不屬於一種思想學說。就像我們講的唯識,不屬於心理學。你那個是凡夫心,唯識正是來破凡夫妄心的。凡夫妄心處處求名、處處攀緣,見相生心,計著名字;而且這個錯誤的習氣,又不斷地相續,起種種業。唯識正是要破除這一點,所以它不屬於世間眾生這些貪瞋癡的心理。世間眾生的心理就三個字貪瞋癡,無論善惡,都是貪瞋癡,都可以包括。貪瞋癡不是只有指惡事,它指善事。貪求功德、貪求人天福報,都是墮貪。心裡面在做好事的時候,高下心、比較心都是瞋恨;不知道這個只是有漏福報而已,不知道人死還有輪迴,再好的善人也都是愚癡,貪瞋癡而已,三個。你看這個世間,怎麼看?就貪瞋癡,三個字。而眾生都有佛性,讓眾生知道,讓他熏習佛法,知道貪瞋癡性空,正空的當下,就有它的妙有作用,所以叫「真空妙有」。所以貪去除了,不貪就顯現了;瞋去除了,不瞋就顯現了;愚癡去除了,不癡,不愚癡就顯現了,智慧就顯現了,這個就是「真空妙有」啊!所以說貪瞋癡性即是佛性,無明實性即是佛性。因為貪瞋癡性空,佛性本有;若歸根結底,不貪不瞋不癡也是性空。作用也是本有,就看你迷不迷。你迷了,迷失本來,本來的三善根就轉成貪瞋癡;如果悟了佛性,這個三個根本煩惱就轉成三善根。我說的轉是從本源上轉,不是一般地世間轉惡為善那種轉,那善惡對待。所以世間從惡轉成善,有時候善還會不小心轉成惡,因為習氣又起來。就像有一些人坐牢,在牢中很懺悔,假釋放出來,放出來以後緣又不好,習氣又上來又造壞事,又被抓進去關,這個就很清楚很明白了,那就是他習氣又犯了。所以這裡講的,佛出世為我們開示佛之知見,這個知見不是思想、不是學說,是事實真相。佛者覺也,覺悟了,覺悟之人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,這是「開」的意思。讓眾生識得本源自性清淨,所以世尊為我們揭開此事。下面講的:
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。
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。」指示出來,這佛境界在哪裡呢?昨天有大概講一下,祖師告訴我們:「處胎曰身,出世為人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嗅香,在舌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,遍現則俱該法界,收攝則全在一塵。明知者喚作佛性,不識者喚作精魂」;不管是精魂還是佛性都是佛性。所以以前有人問祖師,問《楞嚴經》裡面的內容。《楞嚴經》第四卷裡面有一段經文講,「如我按指。海印發光。汝暫舉心。塵勞先起。」他問說為什麼世尊按指是海印發光,為什麼眾生起心是塵勞先起呢?這祖師有開悟,他說這個釋迦牟尼佛要拉出來打三十棒,胡說八道,都是海印三昧。他講得沒錯,這祖師講得完全正確。這個《楞嚴經》它是大乘方等經典,接引小乘漸漸地來了解佛性,所以告訴他,你舉心是塵勞,我按指是海印,就讓他知道、讓他欣求佛果,這叫方便說。實際上呢,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直接直指眾生都有佛性,所以都是海印發光,完全正確。說眾生即佛,佛即眾生。佛即眾生講的就是平等無二之性。所以祖師這樣開示學人,就讓你知道眾生身中就有佛性。處胎叫做身,出世做人,在眼叫做見,在耳曰聞。所以有人講說用見性見,實際上本來就見性見,本來就聞性在聞,你離開了聞性你不能聽聞,離開了見性沒有辦法見。就像《楞嚴經》講的:「如無手人,拳畢竟滅,彼無眼人,非見全無。」這你們讀過《楞嚴經》的你就曉得,沒有手的人沒有辦法握拳,但是沒有眼睛的人,不能說他這個見的能力全部喪失,就像你問瞎子,眼睛瞎了,你問他你有沒有看到?他說我眼前唯見黑暗;眼睛好的人他是見明、明暗他都能見;眼睛不好的或是瞎子他只能見暗,或是見明看不清楚,無法分別,但是見的能力全部存在,所以這個就是佛性。《楞嚴經》「十番顯見」顯示眾生身中就有佛性。所以講的在眼曰見;在耳曰聞;在鼻叫嗅香,它能夠嗅;在舌它能談論;在手它能執捉;在足運奔,你的手的動作,你拜佛什麼……都是佛性在給你起作用。其實人就像機器人一樣,如機關木人,什麼使它有作用呢?佛性,佛性使它有作用。就像機器人,什麼使它有作用,電力,不管它程式寫得再好,沒有電它就不能動作,或是能夠供給它主要的能量。因為將來有些東西不一定是用電,也許是核能,那個現在在研發的非常高的科技,不一定是用電,也不一定是用油,或是熱能。所以你就知道,人之所以能動作佛性在起作用。如果講佛性的遍現,十方法界都是它所顯現的,所以叫「遍現則俱該法界」。「俱該」就是包羅法界,「收攝」呢?全在一塵。所以佛陀跋陀羅大師告訴鳩摩羅什大師:「一微空故眾微空。眾微空故一微空。一微空中無眾微。眾微空中無一微。」這就是講心性緣起性空的道理,講諸法實相的道理。一微塵之性,極小微塵之性是佛性,其性是空的;眾微塵之性,眾微空,因為法界無論再大不離微塵,一微塵空,眾微塵亦復如是。那一微空故所以眾微空,所以塵能含法界,身能夠容法界,眾微空故一微空。你悟得此理成就「微塵相海身」,一多無礙、廣狹無礙、即入無礙、攝入無礙、交涉無礙,交涉無礙就是重重無盡,在眾生身中本就如此,所以這就指示佛性,指示給我們聽,所以叫示佛知見。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。」眾生身中就有佛性。下面講的:
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。
這悟佛知見,你知道有佛知佛見了,讓你能體悟到,說種種因緣譬喻,讓你能夠體悟,這個悟佛知見。又說佛知見,佛性如虛空能夠包容;佛性如水能隨方顯現。什麼叫隨方顯現?在圓的時候則圓,在方則方,同時在各處的時候能夠顯現各處的形象,就如同水;佛性如大地、般若智慧如火等等都是因緣譬喻,讓你體悟到;或是《楞嚴經》上面的敕羅睺羅擊鐘讓他體悟到聞性不滅,後面遍歷四科七大,顯示四科七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,這些都是悟佛知見,讓眾生能體悟到,這是世尊大慈大悲啊﹗
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。舍利弗。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
「欲令眾生入佛知見。」入就證入,證入佛性,所以前面講讓你體悟到,這裡講給你方法讓你修,知道怎麼修,然後呢,知道修行的境界,哪些是禪病。這個《圓覺經》講的禪病,各個經典裡面講的修行的禪病;《楞嚴》講的五十陰魔,都算是幫助你入佛知見,證入的。《華嚴》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、五十二個位次、《楞嚴》講的五十五位次,讓你知道每一個位次的一個境界,使你不要暗證,不要修錯了。破斥這些小乘、破斥人天乘,告訴你這些世間法是不了義法。所以我們常在講《弟子規》那些東西都不了義。不光不了義,我告訴你學了還會斷善根,這是釋迦牟尼佛在《梵網經》裡面講的。你接觸這些東西你必然會斷善根,斷佛種性,這話講得很重。你看多少人去學這些東西,佛種性全部斷掉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講錯?絕對不會錯。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不會跟你說一句假話,也不會說話故意來恐嚇你,講的都是事實。你聽到佛講的話你會害怕,表示你還有一點善根。佛告訴你說這些東西,你看現在佛門在搞的這些世間事情,你統統不要去接觸,你就不要去接觸,你乖乖聽佛的話,你的佛性就不會斷,佛種就不會斷。好不容易熏習了一點佛法,這種子要發芽了,你又把能令佛種發芽的這個佛法又給它除掉,你又不學了,又改學那些不能成就的,所以你佛種性必然斷掉,斷佛種性。有些律師講一講,講到後來又變成世間法,又變成那些人情佛事了。他不知道他在這個戒壇當中不是在傳戒,他在殺人,他在殺眾生的慧命、在斷眾生的如來種性。所以不用等到他教你說可以煮葷腥,他在講戒就在殺生了。所以我們講的羅剎戒師,大羅剎,都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,妖魔鬼怪傳戒,他自己知不知道?他也不曉得。菩薩戒給他七天講,從來沒講完的,很少有人講完,東拉西扯,能拖就拖、能耗就耗,羅剎戒師、妖魔鬼怪,你要碰到這種人小心。所以你受戒參加個儀式而已,最重要回來看祖師的,你祖師的看不懂,聽我們講的《菩薩戒正說》、《菩薩戒增益》,裡面都跟你講得一清二楚,全部依祖師大德的所說,不會讓你忘失「光明金剛寶戒」。所以你要入佛知見,你用的方式要能入,要知道哪一些東西是不能讓你契入,那個就不要學。世尊在華嚴會上、在大乘經裡面,乃至《梵網經》上卷都有開示菩薩的境界。他防止眾生暗證,防止你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防止你暗證,你要去學、要去看、去了解,但是不要變知見,不要整天去希求那個境界,知道就好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「汝能諳識」即可,能夠心裡面明白就好,汝能諳識,心裡面自己知道就可以了,能夠識得。所以世尊就是為了這些事情,來這個世間為我們開示演說。故說「舍利弗。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」這一段特別重要,所以我們再花時間,再跟大家詳細說明。再來看下面:
佛告舍利弗。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。
諸佛如來只教化菩薩法,只教化菩薩法,沒有餘乘。下面講的:
諸有所作。常為一事。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。
唯有用這個一乘實相來開導眾生,我們把下面的經文看完。
舍利弗。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。無有餘乘若二。若三。
講到重點了,世尊出世但以一佛乘教化眾生,一佛乘就是大乘。上一段說的「但教化菩薩。」你不能夠說佛只有教菩薩,因為他現在叫著舍利弗,舍利弗不是菩薩。佛在教他說,我只有講菩薩乘,菩薩乘。「諸有所作。常為一事。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。」我們這樣聽下來就知道,佛知佛見者就是講的眾生的本覺心性,這就是佛知佛見。
又說:「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。無有餘乘若二。若三。」所以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,沒有二乘,沒有三乘。我們跟你講的小乘非佛說,講這個話很多人不相信,他不相信也很正常,他沒有參加法華盛會,法華會上佛告訴我們,沒有二乘,沒有三乘。這裡講得一清二楚啊,「無有餘乘若二。若三。」或是二乘、或是三乘,沒有,從來沒有。聽這個話一堆學佛人嚇一大跳,不要說你嚇一大跳,舍利弗也嚇一大跳。他才知道他自己所修、所證的,根本就還沒到如來的境界,還差得很遠;後面大迦葉尊者、須菩提尊者他們自己也講,雖然自己也常講大乘,但是從來沒有信受、沒有奉行的心,就好像長者家子一樣,遊歷在外五十餘年,見到自己家有這麼多的寶藏,雖然幫忙管理,但是呢,不敢做自家財寶想。大迦葉尊者他們也會講大乘,勸人家修菩薩行,他自己沒有,這叫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所以法華會上他才醒悟過來,他說世尊告訴他這個一乘佛知佛見,他今天才曉得,才算是如來的弟子。佛法中沒有二乘、沒有三乘,唯有一乘法,所以這裡,你看到經文了,這《法華經》開權顯實,講這個話,很多樂小法者,樂小法者,喜歡學小乘的,他就很生氣,他就開始謗《法華》,一直說它是假的,它是人家編的,他就一直在毀謗,說大乘是這個菩薩講的,不是佛講的,他講這個話,這太牽強了。佛的智慧比菩薩高,倒過來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,這個說法不對。所以他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,還說他都找不到。你當然找不到,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,五千個人退席,現在說大乘非佛說,那就是退席的人,當初退席的人。他們不相信、不敢相信,還有很多大乘經典,像佛在楞伽山,楞伽山,楞伽翻作中文叫「不可往」,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,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。所以一開始講,「佛語心為宗。無門為法門。」這是禪宗印心的經典。華嚴,這個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,不是二乘所能及,舍利弗、目犍連等同在逝多林不見不聞啊!《圓覺經》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,「一切如來光嚴住持。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。」這個也不是你凡夫、二乘所能測度,所以名為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、了義中的了義,顯如來境界。有很多經典,佛去的地方,二乘人沒有辦法去;這佛自住境界,對大菩薩說。所以這些人他就不敢相信,所以一直毀謗,你去上網去查,凡是看到他們寫的那些只要謗到大乘,或是在那裡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、或是模稜兩可的話,這些人你就知道,他都是毀謗大乘。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,很多都出家人……念什麼佛學院,嚇死人了,佛學院很多裡面都是魔子魔孫。我不是講每一間,不是講每一個,但是很多,都是魔子魔孫,妖魔鬼怪再來。你不要相信他、不要看他寫的東西,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糟糠,不能看,看了你就中毒;而且這中毒你不知不覺,中毒你不曉得,哪一天這個毒性發作,你的這個本有的佛性就被它障蔽住了,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,你會中毒的,要小心。那些人講的這些毀謗大乘的不要看,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,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。小乘怎麼會有大乘呢?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,怎麼會它裡面有大乘法呢?胡說八道嘛。所以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的佛法,沒有二乘,此界如是,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。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,來要求生淨土,《往生論》講:「大乘善根界。等無譏嫌名。女人及根缺。二乘種不生。」極樂世界沒有女眾,去那裡都轉女為男;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的,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、用人天乘作基礎,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。淨土宗是大乘,是圓頓之法。二乘法裡面沒有一樣可以頓超的,只有一些利根聽聞四諦法,頓證阿羅漢,能不能頓超成佛呢?沒有。所以舍利弗看到龍女成佛,嚇一跳,從來沒看過。舍利弗說他跟佛這麼久了,從來沒有看過可以這樣頓超的。你看這個舍利弗的境界,在《維摩詰經》裡面講的,他問釋迦牟尼佛,為什麼其他諸佛國土都清淨,世尊的是穢土?世尊以足指按地,山河大地一時清淨,顯現出如來自住的境界給他看。所以人家告訴舍利弗,他說:「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,故見此土為不淨耳。」這二乘的境界跟佛的境界差太多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開權顯實,告訴我們:「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。」那有一些人就會問,那既然沒有二乘,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?所以後面就一個比喻,譬如長者家子,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,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,輾轉到了他的父親前面,因為離開了五十幾年了,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,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,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,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,富可敵國,想要傳家給他,他一下不能接受,他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,那長者就善方便,就設方便法,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、挑糞,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,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。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,價是價錢的價。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,說你好好把這個糞便給除掉,我多給你錢,就是如此啊。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,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,飄落在外,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,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,他整個家都要傳給他。所以不是佛吝嗇,是你不能接受,一下不能接受,所以佛才講二乘。才教這個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,他實際上不希望他去除糞,他希望他直接能夠承繼家業,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,不識得佛性太久,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。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,不是你什麼事都挑起來做,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,那個不叫直下承擔。所以佛才講二乘,你要清楚,是眾生不能接受,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、自家的財富,所以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,招進門來,讓他在家除糞,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。這眾生沒在苦,貪著這些五欲六塵,所以他才告訴他。就像這個在火宅當中,這些童子幼稚無知,在那裡嬉戲,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,所以才告訴他,你們出來,我給你鹿車、給你羊車、給你牛車。結果這些小孩,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東西,出離了火宅以後,世尊等與大車,等與大白牛車。這大白牛就是講得肥壯的牛;一般的牛車,印度一般不是富有人家,他家養的牛很枯瘦。但長者家,長者有錢,養的牛是非常肥壯、有力的大白牛車。所以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,是眾生不能接受,或是貪著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,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。《涅槃經》講,佛為什麼講二乘?是破外道,他的弟子一大堆都是外道來的,先破他外道見。目的呢?是要他學大乘。所以不是佛在打妄語,也不是佛邪見,是眾生邪見。這樣講下去你就知道了,為什麼佛法中只有一乘,沒有二乘,而世尊方便說二乘,那是慈悲幫助眾生,破迷開悟。所以他叫著「舍利弗。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。」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,所以佛其實只要講一乘。《維摩詰經》講:「如來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」正是此意。如來所說的就是一乘,但是眾生自己呢,隨其好樂、自己想要的,所解不同。所以同樣一部《楞嚴經》在小乘經典叫這個《佛說缽吉蒂經》,實際上大乘它就是《楞嚴》。
所以有種種原因,你看到有小乘,那實際上十方佛土當中只有一乘,沒有其他的,沒有二乘法,也沒有三乘,更不會有人天乘了,你這樣道理就清楚了,不會有人天乘,人天乘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。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講你學《弟子規》,學這些什麼《論語》、學這個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這些,這些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。充其量學《弟子規》知道一點人倫的道理,三歲小孩學的,你們現在只要看一看抓個精神就好了,不用這麼迷,不用那麼執著。你要了解因果,我們佛門這些大乘經論都有講因果,不用學袁了凡,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。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碰到雲谷禪師,這個袁了凡還在生死輪迴,憨山大師明心見性。憨山大師講,他說袁了凡來參訪雲谷禪師的時候,雲谷禪師告訴他什麼是這個佛法,佛法講的心性,這袁了凡聽都聽不懂,只是想好求世間而已,世間的這些財富、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而已。可是憨山大師不一樣,同樣碰到雲谷禪師,雲谷禪師教他參念佛的是誰,明心見性。憨山大師說他這一輩子最感謝的就是雲谷禪師,如果沒有雲谷禪師教他,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。所以我說,你要學袁了凡,不用學,直接學憨山大師,他的命徹底轉過來,從生死業轉成涅槃,從凡夫變為聖人。憨山大師的金身現在還在,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,就是六祖的那個南華寺,坐在六祖的旁邊。袁了凡的身體呢?不知道去哪兒了。這就是因果,一個了生死,一個沒了生死。學佛的人學憨山大師,不用學袁了凡。《感應篇》就不用講了,道教的,鬼神附身的,鬼神附身來說的一些善法,那個就不用講了,不了義法。你要知道因果,我們佛門裡面都有;你要了解善惡報應,我跟你講你看《地藏經》就好了,不用看《感應篇》,那個沒有用。你不用管哪一個大師講的,這些人都是世間心沒有放下,我們依佛所說,依法不依人,你的知見才會正確。所以佛說沒有二乘,怎麼會有說要用人天乘作基礎,簡直是跟佛作對,跟法王的聖旨相違抗。所以聽到這裡你就要知道,你要相信。所以如來但教化菩薩乘,只教化菩薩事,「常為一事」就是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,悟佛知見,以一佛乘故而為眾生說法,沒有講二乘跟三乘。所以一開始世尊一直講,教我們要相信、要信受,不要懷疑,從前面講到這裡,我們這幾天一直講,你要信,要相信佛語。所謂:「於佛所說法。當生大信力。世尊法久後。要當說真實。」一直叫著舍利弗善聽,叫著大眾善聽。因為釋迦牟尼佛要講真實話,就是怕人人天天都驚怖,大家嚇一跳,起種種疑惑。後面的〈譬喻品〉、〈信解品〉,都是在除大眾疑惑的,也是疑惑除了得佛授記,能信入大乘得佛授記。你就知道,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乘沒有二乘。你都可以出去講,人家問你為什麼?你這正知正見要跟大家講:「沒有二乘法。」你哪兒聽來的?《法華經》上講的,釋迦牟尼佛講的。他不相信,那是他家的事情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夠。所以世尊講:「斯人鮮福德。不堪受是法。」你學佛,直接學一乘了義就可以了,不用經歷次第。有人說我要先學小乘,世尊在《涅槃經》上講,他講小乘是破外道見。你也不是拜火的、你也不是這個其他這些九十六種外道,你也不睡什麼鐵床、釘床的,也不會冬天跳到冰河裡面打坐,你沒有這些斷見跟常見;縱然有,大乘法裡面也都破盡無餘啊!所以你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問題,所謂:「今正是其時。決定說大乘。」因為外道見都已經被釋迦牟尼佛破盡了,法華會上已經開權顯實了,是一代時教的攝末歸本法輪。《華嚴經》是根本法輪,《華嚴經》以外的是枝末法輪,《法華》是攝末歸本法輪。講這麼多枝葉,到法華會上只有貞實,「唯有諸貞實」,其他都是枝葉。這「貞實」就是講能信受佛法,我們稱為貞實,這世間講就是忠信之人,稱為貞實。這個貞,就是忠貞不二的意思,實就是信實,所以稱為貞實。你對佛法、對大乘要能夠信受不二。所以我們講經都是教你依佛教誡、依經典,不會教你什麼你要聽一個老師的話、一個善知識的話,然後就在這個善知識的旁邊趕快放上自己的照片。像有些出家人很喜歡自己拍照、自拍,叫大家都來聽他的,他的最對、最如法。那個不是善知識,善知識者依佛所說,所以這個南陽忠國師講的沒錯,南陽慧忠國師他講的:凡所著述立論,不管你開宗立派,講的什麼法,必然要依經典;如果不依經典,都是魔說,都不可以相信。教學人都是依經典,你自己所有的這些著述、註解,全部歸三寶,沒有自己的東西,沒有我相。現在的人看了幾頁佛經,出來胡說八道一通,就開始說他自己……這是他的智慧財產權。他哪有智慧,智慧哪來的?真的要有智慧,不敢立智慧財產權,不敢去障礙佛法流通,不敢去偷盜常住三寶物。佛教的經典,佛的聖號都是屬於佛寶物,屬於法寶物,屬於法寶,你把它佔有了,說是你的智慧拿來獲利,盜三寶物,一定墮阿鼻地獄。所以你要看哪一個法師講的佛法,裡面後面寫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」你不要想說他世間法律保護他,因果必然追究他。你盜三寶物,佛在經上講,他的罪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;你殺你父母就要墮無間地獄,何況殺八萬四千。你偷盜三寶物,把佛法變成自己獲利的工具,這個罪比你殺八萬四千父母還要重;所以應當流布正法,不可以去障礙佛法正法的流通,不可以拿佛法來獲利,這個要知道。因為很多在家人,有一些出家人他搞不清楚,他不知道他把佛經排版排得好好的,他上面打上版權所有。完蛋了,本來是功德變罪業。我是講真的,不是恐嚇你,是真的,你本來是功德,你要寫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」你真的就功德無量,你把書整理得好好的,讓大家讀得、看得舒服,看得清楚,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」如果打上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」那你就罪過無量,業障重,你是偷三寶的東西。在家人也有這種人,你問他佛法,他也可以講一大篇,就不懂戒律,自己開個印刷場,為了自己的獲利,人家道場去找他排版,他不把版子還給人家;他說你來我這裡排版,這個版權就算我的。在世間法律也說不通,在佛法戒律那更說不通,問他什麼原因?他說要是把這個檔案給你了,你都去找別人排,我就沒錢賺了。你問他諸法實相,他也給你頭頭是道。這個就是有解無行,他講的都是邪見,增長邪見。這種居士我們碰過,這個是侵損常住,盜三寶物。那出家人盜三寶物一樣是墮地獄;在家人那就更久了,根本出不來,還不完,所以要小心。你要印書,後面一定要寫上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」那你真的就功德無量,正法,印佛經、印祖師的,這些都功德無量,不可以障礙正法,所以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,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之知見,佛法當中沒有所謂的二乘跟三乘,下面看:
舍利佛。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。
這個話就講得更真切,更真切。我們想到,一般只想到大概是這個世間如此吧,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,他方世界呢?他方世界諸佛都是宣說一乘了義,都是宣說一乘了義,甚至其他的諸佛世界,還沒聽過什麼叫小乘,人天乘他也沒聽過,所以在《維摩詰經》上就有九百萬的菩薩很好奇,跟他們國土的世尊報告說,從來沒看過釋迦牟尼佛這裡國土的眾生,什麼是樂小法者,很好奇過來看看。所以他方世界沒有小乘,極樂世界那更沒有小乘,《往生論》已經講了:「小乘種不生。」它的「女人及根缺」,所謂「女人」不是講說女眾不能往生,是一樣可以往生,極樂世界沒有女眾;小乘也可以迴小向大往生淨土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小乘,你要聽清楚。如果你保持著小乘的心,不願意求生,那你是不會往生淨土的,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小乘。但是小乘如果像舍利佛、目犍連,這些尊者迴小向大,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可不可以去呢?可以。那他就不是小乘,因為已經向大了,就轉成大乘;女眾願意發心求生淨土的,那也不是原來的這個業報身,就轉成極樂世界的清虛之身、無極之體,男眾也是一樣。實際上極樂世界它沒有男女相,都是金色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皆是紫磨真金色身,所以沒有所謂的男相女相,只是說他這個紫磨真金色身跟男眾相比較接近。又在當時候印度女眾是在身體上、在環境上,都沒有像現在這麼樣的一個舒適,有種種的苦難,所以佛特別講出來讓這些苦難的眾生,能夠發心求生淨土,「厭苦欣樂」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。不是所謂的男女不平等,真正男女平等就是佛教,最平等了,同樣以大乘法普遍救度一切眾生,無論你是男眾、妳是女眾,平等成佛,就像龍女八歲成佛。龍女是女身,女眾又是畜生,她八歲成佛。所以你就知道大乘佛法它講的平等,不是只有在事相上。事相上的,你不能夠說男眾走在前面,女眾走在後面就代表不平等,這個是太著相。佛法講平等,平等裡面還是有它的規矩,有先有後,這個要知道。我知道有一些,有一些這個……不能說他是出家人,剃著頭的光頭俗漢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說妳要能夠受八敬法才算比丘尼。妳不願意接受的,那就不能稱她是比丘尼。這些剃著光頭的這些女眾,她不願意受八敬法,反對八敬法,說要滅除八敬法。這些人我們沒有辦法說她是比丘尼,不能承認她,也不能算出家人,她穿著一天的袈裟,受人家禮拜都是偽作沙門,天天都在偽作沙門,天天作天天作,死了以後你看她去哪裡?一定是下三惡道。你看那個臉就知道了,一定是下三惡道,看她的作為你就很清楚。反對佛教戒律的,反對八敬法這些女眾,我只能說她是女眾,因為她不願意接受。那佛門就不能承認她是一個比丘尼,所以你說她是法師,那是不可能的;說她是比丘尼,那更不可能。有的在佛經上,在家人也可以稱大法師,因為他是正法、正見。那像這種排斥戒律的,否定世尊的戒律的,這個就是邪見,也不能稱法師,也不能稱比丘尼,她充其量就是個偽作沙門的人,假和尚,只能說是這樣,假和尚。所以你要看假和尚,有一些假和尚你可以這樣判定,你看他有沒有否定八敬法?有,那就是假和尚;比丘、比丘也一樣。如果有比丘告訴你,那個佛沒有制八敬法,那你就知道,這個是假和尚,絕對的假。所以要能夠接受,比丘要能接受佛門有八敬法,這個才算是,他不能否定戒律;哪有比丘在否定佛教的戒律,這個不對。那比丘尼,女眾要出家要守八敬法,佛制定的,你不可以去否定,也不可以不遵守,也不可以模稜兩可,把它模糊化。有些人會說我們暫時不談這個,這就模糊化,不可以模糊它。這些人心裡面在想什麼我都很清楚,所以要先講出來,讓你能夠知道。你看那個樣子否定戒律的,業障很重。所以十方佛土中,講的就是一乘,不是只有世尊這樣說,他方諸佛亦復如是。你在這裡直接學一乘了義,知道眾生心即是佛心,你對於這個道理能通透,能夠了解,能夠應用,你到極樂世界去,有能力參訪他方諸佛,你聽起來就很親切了。所以為什麼講學淨土的,對於經典、對於佛法教理也要了解,不能只有念阿彌陀佛,因為這兩件事是完全不會衝突的,你有正解可以助你念佛,不會走錯路,你念佛可以助發正解,使你對於佛經上講的這些境界更能明了,它相輔相成,這個是完全不會衝突,只有增益的效果。就是幫助你更好,叫增益。如果缺一個呢?那就等於是兩害,為什麼兩害呢?你對於佛教沒有正知正見,對於佛教雖然道理了解,但是沒有正行,那不行,那如果單念佛萬緣放下,一切不管,那這個還算可以,這個就有例外。但是大多數的人,你對於佛法、對於經教你要能夠了解,不能夠不了解,不了解人家幾句話就把你給騙了。你的信心就動搖了,他只要講一個,你要有基礎,你沒有去學這個《弟子規》,沒有學這些你沒有基礎,萬一你人身保不住怎麼辦?他就讓你對佛法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產生疑惑。那你信力不堅固,為什麼會不堅固呢?你沒聽經,你沒有去讀經,沒有看祖師的,你信力不堅固,人家這麼一說,你即使在聽經、在熏習都還有信力不堅固,何況你不聽;人家這麼一說心就動搖了,你疑惑就起來了。你疑惑起來就懷疑念佛不能往生,萬一不能去怎麼辦?什麼叫萬一不能去?那你是說阿彌陀佛打妄語,心裡又存著這個懷疑,三時繫念又做,相信這個諸佛語無虛妄,相信世尊語無虛妄,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真切,所謂凡具信心者必得往生,信者,信有往生之分。每次做法會的時候都會做,那法會結束以後又開始害怕,我大概不能往生。你剛才不是讀得好好的嗎?所以就睜眼瞎,經典擺在面前,嘴巴也念出來了,自己還在擔心,還是信不過佛。所以你要知道,有一些人講話,讓你對於極樂世界、對於佛法產生懷疑,什麼客觀、什麼不要依佛經、不要……,依著一個人。凡是不管他講什麼,你要看他是不是依大乘、依實相,也不可以只依實相的名詞,有名無實,所以要有大智慧。那在這個時代非常地亂,你要求佛力加持,你要求佛力加持讓你得遇正法,不要遇到外道、邪師,以及二乘,大乘學人在發願的時候都是這樣,希望自己能得遇善友、能得遇善知識、能夠得遇大乘佛法,不要遇到這些外道、邪師還有二乘,這些人都會損害你的法身慧命。因為二乘,佛在《楞伽經》上告訴我們,二乘也是外道,也算是外道,《大智度論》講的,二乘法是第九十六種外道。外道,一般非佛教的外道,有九十五種,佛教裡面這個二乘法算是外道法,龍樹菩薩慈悲為我們解釋出來。那這個說法,我們在《楞伽經》裡面找得到,也是依經典而說,是佛說,不是龍樹菩薩自創,也不是龍樹菩薩毀謗的,這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說這個二乘外道,小乘法算是外道法,不是佛法。所以這《法華經》才能講實話,有經典依據你看了你才能相信,不然你看了《楞伽經》,你心裡又懷疑。所以打開《法華經》你一看你就知道,世尊講的不光這裡沒有二乘,他方國土也沒有。所以《楞伽經》上喝斥二乘為外道是沒有錯的,心外求法,以心除心,以法除法,所以楞伽山頂二乘不可到,因為是外道法。楞伽山翻作中文叫不可往,越黑的時候、天氣越壞的時候,山形越明顯,天氣晴朗的時候這座山看不見;佛在經上,常以虛空作比喻,比喻眾生的真心,在清淨的時候如空印空,在無明黑夜的時候熾然顯現,眾生身中就有佛性,所以叫「佛語心為宗。無門為法門。」《楞伽經》不是只有講唯識的名相,我看很多,連憨山大師他都在喝斥說:這個末世解釋《楞伽》的都變成名相了,你去看憨山大師的《觀楞伽經記》,你可以直悟心源,不用那麼多枝葉,那對於心性了解了,你再看唯識的名相、名詞一看就懂,一看就懂,不會瞎子摸象、不會揣測。

第五講
請掀開《妙法蓮華經》,看第五十六頁。昨天我們講了釋迦牟尼佛「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」那麼「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。」所有的方便都是為了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已。而且十方佛土當中,只有一乘佛法,沒有二乘,所以如來但以一佛乘故教化眾生,沒有二乘,或是三乘。所以見到二乘、三乘,都是如來的方便,不是真實說,也就是按四依法裡面的,我們要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。這二、三乘法都是不了義法,這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,已經為我們眾生開演。這二乘、三乘,都是眾生妄見而已。所謂「如來一音演說法。眾生隨類各得解。」都是自心妄見有二乘、三乘,並非實法。如來投其所好,方便接引,就像後面火宅的比喻。這些在火宅當中,諸子在那裡嬉戲,不肯出離,但是他們所在的地方已經著火了,可是他們還是不斷地貪玩,好樂這些五欲六塵的玩樂。所以長者設方便,投其所好,接引這些年幼無知的小兒出離火宅,而出離火宅之後,等與大車,不是給他原來答應的,所謂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而是等與大白牛車。而長者並沒有打妄語,因為他確實是要給與大白牛車。諸佛如來亦復如是,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,方便說三乘,但是,實際上就是要你學一乘佛法,他就是要教你一乘,只是你貪著在五欲當中,所以給你說個小乘,說個三乘佛法,讓你對於佛教、對心性有那麼一點點概念。實際上,佛教不是二乘,佛教裡面也沒有二乘,唯一佛乘,所以世尊語無虛妄、沒有打妄語。就像〈信解品〉裡面,長者的小孩流浪在外五十餘年,傭賃展轉,至於父舍,那麼看到自己的父親,他不認識,因為他很小的時候就走失了,捨父逃逝,見到自己的父親不認識,他以為是國王。因為他的父親富可敵國,非常地有錢。父親年邁,想要把家業傳給自己的小孩,好不容易找到了,但是他的兒子意志下劣,不堪承接家業,所以密遣二人,形貌枯悴,無威德者,叫他來家裡打雜,來家裡挑糞。實際上長者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去挑糞,只是藉由這個粗鄙的工作,讓他得以親近自己的兒子,所以「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。更著粗弊垢膩之衣」,就像釋迦牟尼佛,捨卻勝應身,示現劣應身,來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,悲心懇切啊!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不算是好相,為什麼不算是好相?對於如來的無量相好來說,他這個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頂多是轉輪聖王的勝相而已。所以如來就像這個大富長者一樣,為了得近其子,脫卻這個細軟上服、嚴飾之具,穿著粗弊垢膩之衣,把自己弄得塵土坌身,才方便得近其子。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二乘、三乘,都是如來的方便,並不是如來打妄語,也不是如來想要用小乘法來幫助眾生,世尊講的:「終不以小乘。濟度於眾生。」所以憨山大師說的沒有錯,你不讀《楞嚴》,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,你不讀《法華》不知如來救世徹底之悲心,你不了解釋迦牟尼佛對你有多好,你不會知道。現在的人講「悲心」,你體會不到,換個說法,你不知道佛對你有多好。你看到佛講大乘,看到大乘經典你還要毀謗。你這個叫恩將仇報。你謗大乘,這個罪比你殺父母還嚴重,罪無可赦啊。這些毀謗的人非常地可惡,不知如來他的用心,就是眾生迷惑顛倒,貪著五欲當中,所以他才要這樣委曲婉轉地示現。所以同修們聽到了一乘了義,自己都要慶幸,生難遭想,要感謝佛恩,要報佛恩。怎麼報呢?要馬上相信,馬上接受,而且還要能夠修持大乘,還要能夠流通大乘,要把大乘佛法流通出去,讓這些還沒學到的、還沒聽聞的,趕快聽聞;讓這些毀謗佛的,趕快覺悟,你這個叫報佛恩,還要出錢出力護持大乘佛法,為大佛教建立大道場,弘揚大乘,修學大乘,這個叫「孝順至道之法。」現在佛門提倡孝道,有孝沒有道。什麼叫有孝沒有道呢?就是一直聽自己和尚的,他也不管他這個做法到底能不能成道,完全喪失理智。所以說有孝沒有道,孝者順也。所以他只一昧地聽從,他不依四依法,一昧地迷信,他不知道他用的這個方式是不能成就的,甚至是對自己的道業是有損的,所以我說有孝沒有道,不曉得學佛要學大乘。我們聽了《法華經》,自己要發心。不光此間如是,十方諸佛法亦如是,他所說的法亦復如是,唯一佛乘,沒有二乘,沒有三乘,這個很重要,如來但教化菩薩事。所以你就不要想著你沒基礎,你沒有信心。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,又說眾生即佛;你的業障、你的習氣,那是虛妄相想而已,並不是真的,並非實有。所以普賢菩薩在〈行願品〉講:「假使惡業有體相者。十方虛空不能容受。」假設惡業真的有體有相,十方虛空不能容受。所以實際上惡業是沒有體相的,業習是沒有體相的,只要你熏習大乘,你心念轉過,業障自然就消除了,一念可以頓超,這不是一般人天、小乘所能相比的。所以為什麼有些人說他要去學《了凡四訓》,我說你不用去學,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。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碰到雲谷禪師,憨山大師明心見性,了脫生死,真正命運轉變;而袁了凡難逃生死的命運,只得點人天福報。就是同樣碰到佛法,有人成道了,有人只得人天福報。那你現在遇到佛法,有些人甚至出了家,你看你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報,你自己選擇。如果你選擇世間人情,你選擇人天二乘,你充其量得阿羅漢果,甚至連阿羅漢都得不到;你選擇大乘,這一生必定成佛。因為淨土法門是大乘,是不可思議的功德。所以世尊〈方便品〉裡面,一開始就跟我們說實話,和盤托出沒有保留,我們聽了,自己要諦信,不要退席,不要退心,這退席就是退心。你不要碰到一點障礙,碰到一點狀況你就退心了;或是覺得我們講的跟你利益有衝突,你就退心了。我們講的其實跟你利益是沒有衝突的,是給予你真實的利益。你也不要去打妄想,你之前也學過這些世間法、《弟子規》,這些都沒關係,你統統都放下,轉過來就好了。這些人,佛一樣接引。世尊就是希望你能學佛,學一乘了義。這些走錯路的人,你趕快回頭就好了,你不要猶豫,你回頭就好了。佛法的大門是打開的,一乘了義的大門是打開的,普遍接引一切想要學佛的眾生,所以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回心轉意。眾生迷就是迷在他不願意回頭,他覺得很沒面子,他覺得這個「我」很難看,不敢接受自己聽錯了,不敢接受自己想錯了。聽錯了、想錯了,回過頭來就好了。曾經毀謗佛法,曾經毀謗大乘,你回過頭來就好了。就像天親菩薩,天親菩薩還沒學大乘以前,他就是毀謗大乘,他學小乘,毀謗大乘;他的哥哥無著菩薩,就假裝生病,把他叫過來,他說:我生病了,我要死了,我很擔心一件事情。這天親菩薩還算聽話,到他哥哥的面前,問他什麼事。他說我看你這樣毀謗大乘佛法,你將來果報很慘。他嚇一跳,他說那他自己要割舌頭謝罪。無著菩薩告訴他,他說把你從前毀謗大乘的這個舌根,現在反過來讚歎大乘就可以了。所以天親菩薩轉過來了,他從前毀謗大乘。如果你從前走錯了,你跑到那些附佛外道去了,你趕快回頭就好了。如果你從前不小心在你佛法當中,加了不該加的東西,去學這些《弟子規》,起了世間意,趕快回頭就好了,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人。說你業障重是希望你能趕快回頭,眾生有時候不太會聽話。說你業障重,他就真的一直以為自己業障重,永遠都完蛋了,他不願意回頭啊。所以就看你肯不肯轉,有大乘佛法就一定有消業的方法,什麼業都能消。哪怕你是在無知的狀態下,你去盜了常住物、偷三寶物;你把你自己的著作寫上了版權了,你現在趕快改過來就好了,還有機會,再把正知正見去弘揚。從前版權所有,現在歡迎翻印,那就功德無量;從前自己待的道場,自己帶的道場不如法,你現在聽聞了大乘,轉過來,腦筋轉一下,心念轉一下,它就如法了。眾生就是心量狹窄,聽到跟自己不一樣的,他不能接受,馬上就生對待心、就生障礙心,導致自己業障越來越重,智慧越來越暗鈍。所以只要你心念轉了,那自然一切業就跟著轉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喝斥,是希望你能回頭,不是要把你踢到阿鼻地獄去,佛沒有這個心念。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沒有損害眾生的心念,只是提醒你,你如果繼續這麼迷下去,那你後果不堪設想,希望你不要迷啊。就像宣導不可以吸毒一樣的意思,你吸毒就給你判刑,判死刑、坐牢,是不是真的希望你被判死刑呢?不是啊,他希望你不要吸毒啊,一樣的意思。佛說法亦復如是。跟你講說毀謗大乘會下地獄、會斷善根,將來來生盲聾瘖啞。這些果報是事實,但是希望你聽到這些果報,能夠回頭,不要繼續迷惑下去,這才是佛的本意。你要知道,自己要會用心,要會修行,要能轉變。我們再來看下面的經文:
舍利弗。過去諸佛。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。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
這個是講過去的諸佛,過去諸佛亦復如是,所以說佛佛道同,不會有一尊佛,所提倡的是不一樣的,所以前面就講了。因為在末法會有一些人,說自己是阿羅漢,或以為自己是阿羅漢、以為自己是菩薩,以為自己是佛再來。他教你不要學大乘,他在毀謗大乘,你就要知道,凡是毀謗大乘的,絕對不是諸佛如來;教你起世間意的,教你搞世間法,絕對不是諸佛如來。不管他的這些徒眾怎麼捧他,浴佛節弄一個他的像,然後讓他在那裡接受眾生的洗浴,暗示他的師父是佛。不管他的徒眾怎麼吹捧,你只要看他講的東西,是不是跟經典的相同;他講的東西跟經典的不一樣,把經典曲解。比如說把《無量義經》曲解成世間法,那個就是妖魔鬼怪再來。把佛法曲解成世間法,那個就是妖魔鬼怪,因為在末法有很多都是這個樣子。所以你要知道佛佛道同,過去諸佛如是,未來諸佛亦復如是。那些阿羅漢,你就曉得了,前面講的:「正使滿十方。皆如舍利弗。」乃至新發意菩薩,不退菩薩亦滿十方剎,不是一位,是滿十方剎的這些大菩薩,如稻麻竹葦這麼多,想要來思量如來的境界,思量一乘了義,他們是想都想不到的。所以為什麼要告訴你,因為末法就會有這種自稱是阿羅漢、自稱是佛、自稱是菩薩的,在毀謗大乘。在這裡先給你打個預防針,讓你知道他們的伎倆,你以後再碰到、再聽到,你就不會被他迷惑了。不要說阿羅漢沒有辦法測佛智,滿世間的阿羅漢也沒有辦法測佛智;不要說一位不退菩薩,滿十方的這些大菩薩,也沒有辦法;用恆河沙劫這麼長的時間,來思量如來的智慧,都沒有辦法。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智慧有多高,那何況這些是假的。現在佛門有一些是聽鬼神附身在修行的,你就要注意了。連阿羅漢的境界尚且不及如來,何況是鬼神?聽鬼神教你修行,你修到後來就變成妖魔鬼怪。還有的鬼神會附身的,教你去哪邊做法會,你一下就上當了,因為你有我相,你總是希望人家讚歎你很有修啊,讚歎你做法會很有效,超度很得力啊,現在就有這種人。什麼鬼來附身,說他哪邊需要超度,很多人都被這些鬼話連篇給迷惑了。出了家,腦袋都糊里糊塗了,這個就是沒有定力、沒有慧力。定慧在哪裡展現呢?不是你坐在那裡可以坐很久,人家在讚歎你的時候,你會不會跟著就顛倒了;你在弘揚佛法,你在修行佛法,人家罵你、毀謗你,你會不會退心?這就是定慧的展現。人家跟你講你沒有基礎,你要先從這個人天乘、《弟子規》開始學,你心會不會動搖﹖如果會動搖,你沒有定慧,絕對地沒有定慧。所以祖師大德也是講:定慧不是坐在那裡。坐在那裡叫修定;讀經叫開慧;還要碰到事情來,境界來給你考一考。有的人考一次就全部完蛋了,不要說考好幾次,考一次全部完蛋,那不是零分,零分那個是不能錄取,他是完全留級。留級是什麼呢?就退轉啊。所以佛門講的定慧,境界上用一用、看一看,你對家裡罣不罣礙,對於世間罣不罣礙,對於自身、財富、名利等等的罣不罣礙,在這裡勘驗,兩頭勘驗,這叫定慧。定就是心裡面如實了知是虛妄的,這個才定啊,知法本空叫做定;慧呢?能善巧去應付這些事情而不生煩惱,這就是慧。但是是依佛法,不是依世間知見。這個要講清楚,有一些有世智辯聰的,自己裡面已經一團亂了,他也是很世故的,那個不叫定慧,那個叫世智辯聰,只會增益邪心。我們佛門講的定慧,就是你心裡知法是空的。慧呢?你能方便起用,能夠不受這些境界的影響,這個就定慧。所以「過去諸佛。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。」譬喻言辭,所說的譬喻、所說的這些用辭,而為眾生演說諸法,其實都是講一佛乘。所以為什麼剛開始,一開始告訴你,你聽到二乘三乘,那是眾生自己妄心、妄識顯現的虛妄法而已,並不是實有的。你去看這個唯識裡面講四教的,你就懂了;本質教、亦本亦影教、唯影無本、非本非影教,裡面就有講到。所以是眾生的妄見而已,不是真的佛法實有二乘。
所以過去沒有,現在也不會有,未來也不會有,那為什麼這裡講出來呢?這裡是世尊說出來,他是遵過去佛所說,有所依止,也顯示佛佛道同。那麼所說之法,皆為一佛乘,「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」這一切種智就很重要了,這三智裡面最後一個,一切種智。第一個是一切智,第二個是道種智,第三個是一切種智。一切智就是知道一切法空,這是一切智;道種智呢,就是知一切法妙有;一切種智呢,了知諸法空有不二,空不礙有,有不礙空,就是天台宗講的中道。所以眾生聽聞佛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,究竟就是煩惱都能夠脫落,而且能夠開發本具的一切種智,過去諸佛如是。所以學佛你要開智慧,這智慧就是一切種智,也可以用般若來統稱,但是細分可以為三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所以你說你有智慧,你能不能見到一切法空有不二;一切對待悉皆消除;在無分別中不妨分別,在分別當中不妨無分別,這個就是一切種智起作用。有些人他會覺得法師你在那裡破斥小乘、破斥人天乘,這就心有分別。我這是無分別,要給你說無分別法,所以必須要把墮在分別中的小乘跟人天給去掉,你才能了知什麼叫無分別;當你了知無分別法以後,你就能善能分別諸法相。所謂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。」這個就是一切種智。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小乘、什麼是大乘、什麼是人天乘,善能分別,這叫擇法眼。這不是世間人的那種妄心分別啊,分別好醜,分別這個是非,在是裡面得意,在非裡面難過,都是著在境界裡面;佛法講的分別是講智慧、了別、照了,一切是非他很清楚。就像鏡子在照萬物一樣,哪一個人的臉相,它都照得清清楚楚,但是一心所照,是無分別;無分別中不妨照得清清楚楚,胡來胡現漢來漢現。你的膚色是什麼顏色,你是男是女,它都照得清清楚楚,所以叫「如鏡現相。」所以佛門常常用鏡子比喻作智慧,般若的智照,這個分別、無分別可以同時,不光在分別相上同時、遠近也同時,大小也同時,一切能所對待,不妨能熾然成立而融入一心當中,所以叫「於一境中一切智,一切智中諸法界。」這是華嚴杜順和尚的〈漩澓頌〉。從這個鏡子的比喻,你就能夠去體會得少分,這叫一切種智。不管你是用鏡子的比喻去了解,還是用境界去了解,他講的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佛法的智慧非常地高超,跟世俗的那種起煩惱的分別,不一樣。我們分別大小乘,分別了義分別不了義,不是世俗人起煩惱的那種分別,那是如來以他的般若智慧在為眾生分別。我們學佛法看到如來這樣分別,我們也如是分別,所以這個就是講的「分別亦非意。」你墮在眾生的凡情當中,你對境你就起煩惱了,你絕對會起煩惱,你絕對會擔心、會害怕,你會迷惘,為什麼?因為你對結果是一個無知的,你不知道結果,不知道未來到底如何。佛法講的了別那是智照。所以為什麼你學了大乘,你對於這些邪見、對於這些不了義法,你就能夠一目了然。這個一目就是法眼,你有正法眼,你有擇法眼,你修行不會走錯,為什麼?佛教的根本你抓到了。所以為什麼祖師著述立論,都給你講「大乘實相」,就是希望眾生能明白;為什麼給你講「五重玄義」;給你講「十門開啟」;即使不按五重玄義、十門開啟,也都有講佛教所依的體性是什麼。有人說淨土宗沒有判教,善導大師的《觀經四帖疏》前面那一大段玄義,這就是淨土宗的判教方式;只是後來的祖師依華嚴宗的方式作表達、以天台宗的方式作表達。誰說淨土宗沒有判教,要是經典沒有辦法判教,這個肯定不是佛法。如果是你判不出來,那是你對佛法不了解。清涼國師講的,如果你不了解心性,你對於佛法你沒有辦法下這個科判,你沒辦法判,一判就錯,一判就落到知見裡面,所有的佛經都可以分科判教。因為我知道現在有一些說他是學善導大師什麼淨土思想,那一些那個是佛門的獅子蟲,他在毀謗淨土,說淨土宗其他的祖師都講錯,只有他們的對;他在毀謗祖師,毀謗蕅益大師、毀謗蓮池大師,再者毀謗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所有的經,經開三分。怎麼知道的呢?經開三分最早在中國是道安大師發現的,出家人為什麼姓「釋」,就是因為道安大師提倡依《增一阿含經》裡面講的,裡面所說這個四大河水流入海中,就不是原來的河水了;各個不同的種姓,到了佛門裡面,那就統稱為釋種,所以出家人姓「釋」,這道安大師。他還講的經開三分,所以我們稱為彌天高判。為什麼稱他為彌天高判呢?因為在還沒有親光菩薩的《佛地論》來到中土以前,道安大師就發現經典可以開為三分,他就領悟到了,所以可以分科判教,每一部經都可以;直到唐朝親光菩薩《佛地論》來了以後,大家才知道道安大師所說的完全跟佛講的一樣。所以哪一個在學淨土的告訴你說淨土宗沒有什麼分科判教,你就知道他是邪說,他這個人對佛法絕對的不了解;我們講的都是有憑有據,都是祖師。那這些人經典看不懂,你看不懂不能夠說沒有啊,你領會能力太差了,整天以為混一句佛號就天下無敵了。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,也是給你分科判教,著百卷的《宗鏡錄》;他從來沒有說淨土的經典不能判教,沒有祖師這樣講。所以依法不依人,講的四依法很重要,在末法這個時代,你學佛你要非常注意,不要人云亦云,不要一窩蜂,要看看他講的東西到底對不對,有沒有經典依據、有沒有祖師大德說過,祖師大德有修有證啊。現代的這些人,很多講的話都沒有經典依據,都是他自己突然感覺到什麼,然後就胡說八道。比如說他在領眾的時候,在講一些講演的時候,他突然感覺到什麼,他就講出來了,胡說八道,穿鑿附會。世間人都曉得,「言不關典。君子所慚。」,世間人都知道,你講話不依典籍不依經典,君子所不齒,君子不願意這樣做。我們佛教亦復如是,你要講述一個理論,要有經典依據;你要修學一個法門,要有經典依據,你才能夠究竟得到一切種智,要知道離經一字即同魔說。所以說為什麼我跟你講的這些現在人在佛門裡面搞了這些《了凡四訓》、什麼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、《論語》等等的,這些東西都不要學,那個都不是佛經,離經一字即同魔說。提倡的這些人是妖魔鬼怪,可以肯定的,誰講的?釋迦牟尼佛講的,一出世的時候就告訴你啊,離經一字即同魔說,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那你看看《論語》是不是世間言論,李毓秀的這個書是不是世間言論。我不反對這些俗人去學這些東西,但是你不能夠說學了這個你對於佛法就等於是有基礎了。這是錯的,六祖慧能大師也沒有學這個啊,他一個字都不認識,不要講六祖,六祖太遠了;密雲悟禪師他也是不認識字的,也是明心見性;在近代的廣欽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,他也沒有學,你不用說他過去生學,你怎麼知道他過去生一定是中國人,所以只是自己狡辯而已。如果這些東西真的能成就佛法,為什麼你看祖師的傳記,都是棄儒從佛,既然它能夠作為佛法的基礎,何必棄儒呢?祖師都說他棄儒從佛,印光大師也說他棄儒從佛。這些人說他依印光大師。有在依嗎?沒有在依啊,只是依自己喜好而已。所以你要得到一切種智,所依的方式、所依的經論要對,依大乘不依小乘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。過去諸佛如是教導,如是依;現在諸佛如是教導,如是依;未來諸佛如是教導,你也要如是依,你才能究竟皆得一切種智,你的煩惱習氣才能除掉,不然你所做的只是枝葉而已,都是枝葉而已。所以這一段講的過去諸佛是以一佛乘教化,你就要知道,從上以來,諸祖乃至諸佛,都是以一佛乘教化,沒有餘乘,沒有二乘沒有三乘,更不會有人天乘,你要清楚。佛給你開了方便,最多最多的方便,就是二乘,實際上,二乘也不算是真的方便,大乘才是方便。為什麼?有所言說皆落言詮啊!所謂「諸法寂滅相。不可以言宣。以方便力故。為五比丘說。」這大乘才是方便,接引你的方便,二乘也不算真實的方便。釋迦牟尼佛對於業障重的眾生,給你淨土法門,讓你帶業往生,這個就是方便,大乘的方便,教你要放下,教你不要執著、教你不要貪戀,這就是方便。藥師佛教你念藥師佛、念《藥師經》、念藥師咒,你所願皆能圓滿,跟你希求鬼神,那個是不一樣。你希求鬼神,最後就是貪瞋癡;你求藥師佛、念藥師佛,心裡向佛,最後你的這些習氣就會轉變,轉貪瞋癡為戒定慧,你心裡就只有佛,沒有其他世間的東西,這個是方便,又能迴向淨土,一生成辦。要知道淨土法門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能去,你要清楚。念阿彌陀佛它是淨土直接的修行方式,也有念藥師佛求生淨土的,念大悲咒也可以求生淨土。《藥師經》裡面講的,彼佛即遣八大菩薩,這藥師佛遣八位大菩薩,接引你往生淨土,這是有經典依據。你不是用持名,你是用觀想、觀像,你要求生淨土,也是可以。念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也沒有問題,但是念佛比較直接一點,不用刻意去做迴向,它的正因就是往生淨土。但是你要懂得,你不要看到人家念個大悲咒,心裡想哎呀,你去不了。那是你對經典你搞不懂,你不要心裡想,哎呀,你這夾雜,什麼亂念,那是你對於佛法你不了解,對於淨土法門你不了解,淨土法門為門廣大,接引一切具信心、具願心,願意往生的眾生,不管你是人、你是天、你是阿羅漢、你是菩薩乃至你是三惡道的眾生,你是業障極重的眾生,或是你在世的時候,你偷三寶物、盜十方僧物、盜現前僧物,乃至五逆十惡具諸不善,只要你懺悔發願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,沒有中陰身,絕對不下惡道,一到淨土直證阿鞞跋致,圓滿無上菩提,這就是心性的極致,這就是難信之法,這就是《法華》的秘髓。《法華》秘髓是什麼呢?就是一佛乘。只有一乘才有這樣超拔的能力,讓惡業當中的眾生頓脫惡業,在苦難當中頓脫苦難;二乘法沒有,世間法也沒有,這個是事實。所以稱淨土法門是《法華》的秘髓,《法華經》的應用,沒有錯,一乘了義就是這樣用的。
你不要看這四個字阿彌陀佛,你覺得沒什麼,裡面含藏著無量的功德,所謂「名能召德,罄無不盡」。正是此義,能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阿彌陀佛也是一切種智的名號。因為法藏比丘成就圓滿佛,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阿彌陀佛名號,就是一切種智的顯現。所以諸佛如來皆得一切種智,也希望眾生皆得一切種智,這過去諸佛。下面看的:
舍利弗。未來諸佛當出於世。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。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諸眾生從佛聞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
剛才講的是過去佛,世尊是現在佛,再來就是未來佛,表示彌勒菩薩,乃至第六尊佛,到賢劫最後一尊佛樓至如來,都是如此。過去莊嚴劫千佛,現在賢劫千佛,未來星宿劫千佛,有三千佛,都是如此。所以你拜三千佛你要知道,你在拜什麼?他們都是教化一佛乘,所以堪受頂禮、堪受供養。不是三千佛那個拿來拜一拜,糊里糊塗過去了;要知道為什麼這些諸佛,你拜他,是因為他們皆說一乘了義,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。他不光自得,而且也令當時候的眾生,乃至未來的眾生皆得一切種智。所以過去諸佛亦以無量方便,過去諸佛亦以無量方便,未來諸佛亦以無量方便,「種種因緣譬喻言辭。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。」所以你聽到佛不管講什麼,都是為了讓你悟了一乘。這一乘是什麼呢?講那麼久了,之前有講過,這一乘就是一心之乘,一切諸法皆以一心,是心能夠含容諸法,能夠這個運載諸法,所以故名為乘,一乘;而此一心呢,不是哪一尊佛獨有,是眾生本有。眾生與佛的一心,完全無二無別。凡是經典講到這個道理的,都稱為一乘了義,所以說眾生即佛,跟你講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跟你講頓超的,這個都是一乘,都是大乘。
凡是依此心而修的,這從修行上來講,前面講的,這個從教法上講,現在從修行上來講,依一心而修行種種法門的,都算是一乘的修行方式;無論你是從空觀入、從假觀入、從中觀入,或是持咒、或是參禪,都是算是一乘的修行方式。這樣解是一乘,行也是一乘。你要去了解,不能糊里糊塗的只會講:我們就是學一乘,一乘是什麼,不知道。人家就可以隨便騙你,說他那個什麼打坐、觀心、數這個身體的息、這個感受這個身體、找到那個我,他說他那個叫一乘。那個就是胡說八道,他把小乘現在的冠上大乘的名字,因為大家都喜歡大乘,沒有人喜歡小乘,推廣小乘他就賺不到錢;他還說他小乘有什麼彌陀禪,又想騙淨土人的錢,又想騙禪宗的錢,都是附佛外道。搞到後來自己什麼都不是,說他是小乘也不對,因為他又說他裡面有大乘法,說他是大乘也不對,他根本的依止也不是大乘,他不明心性,那所以只有我們就歸為外道。
小乘還有三法印,還知道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還知道要求個涅槃寂靜,心不要貪瞋癡,不起諸想,不起諸念,這個是小乘。所以你要了解什麼是一乘法,再告訴你,跟你講生死即是涅槃,煩惱即是菩提,這個絕對是一乘;給你講頓超,眾生一念可以頓脫無明的,這個是一乘,你要清楚,一念可以頓超的。就像念佛法門,它是頓超的。凡夫直接入阿鞞跋致,一生成佛,這個是頓超,這個是一乘;密宗的即身成佛,這個是一乘;禪宗的這個明心見性,這個是一乘;天台的一心三觀,是一乘;華嚴的法界觀是一乘;三論宗的正觀是一乘;律宗的光明金剛寶戒是一乘,它事相上通小乘,但是律宗的根本是一乘,你要清楚。一般人只知道律宗是通大小乘,不曉得它的根本是依著一乘。你說通,到底它是小還是大?怎麼通?以何為依?所以說律宗通大小乘,這個話好像講對,但講得太籠統。律宗的依止是依光明金剛寶戒,依不生滅性,祖師有講,你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,再給你開十重四十八輕,給你開這個比丘二百五十,比丘尼三百四十八,乃至這個八戒、五戒、十善等,這是律宗很有名的一個律師講的元照靈芝律師,一句話就給你講到重點,這些都是律宗的依止。
所以律宗不是通大小乘。現在的律宗它以為它通大小乘,統統變小乘去了,那叫背大向小。嚴格來說律宗是讓小乘戒通於大乘戒。什麼叫通於大乘戒?向大乘戒,通向大乘戒;不是大乘戒退回小乘戒去,那叫退轉,退菩薩心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你退心了肯定波羅夷,不願意從心地上下手,只是從枝葉上下手,那肯定是菩薩波羅夷罪。天天都在造,從披著袈裟那一刻就開始造,從早造到晚,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學了戒,他沒有辦法往生淨土,為什麼呢?只生天而已,因為著相,所以持戒只得人天福報,因為他不了心性,只到天上去,這叫住相持戒,就是著相持戒。你修學律宗要做到永明大師講的:「無所持而具戒」。無所持就是對一切法不執著就無所持了;還有所著,還有能持所持,能犯所犯,都是有所著。不了業性本空,不知道經典裡面講的,持戒比丘不生天堂,破戒比丘不墮地獄,你不了解這層道理,你就是住相持戒。這麼一講,一大堆人全部都住相持戒;還有一種,他的是不住相,連戒相都沒有了。不住相有兩種,一種是真正像永明延壽大師這樣子的,他不著相,無所持而具戒;一種是戒相是什麼都搞不清楚,他不持戒,他也以為他具戒了。就像把那個六齋日亂改一通,傳戒的時候他不告訴你要持六齋,他說你們選六天就好了。六齋日為什麼持六齋?四天王巡行,好像四天王的班是他調的,他給四天王排班。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,北方多聞天王,南方增長天王,西方廣目天王,他們這個六天會來這個南閻浮提,稍微巡視一下。所以教你持六齋,不是讓你隨便選六天、隨便選十天。有一些戒師就是這樣胡說八道,你們去戒場受戒自己小心一點。現在的戒師比以前的更不負責任,戒都亂講,他只要能夠有名氣就好了。也許有人會想說,這些人都出家了,怎麼還會這樣。他是身出家,心沒有出家;或是身出家,心已經還俗了。你要是跟他一樣,按照他的這種俗心在那裡持戒,你絕對不可能得一切種智,你不會成就未來諸佛,因為眾生是未來佛,未來成佛沒有你的份,未來得一切種智也沒有你的份,未來你要了解一佛乘也沒你的份,為什麼?用心根本就不對。
所以學佛的同修自己要知道,你要得一切種智,你要做未來佛,現在的因就要種對,用的方法要正確。這個是講的未來諸佛,也是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,方便言辭,為眾生說一乘了義,令諸眾生究竟皆得一切種智,再來看下面:
舍利弗。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。諸佛世尊。多所饒益安樂眾生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。而為眾生演說諸法。是法皆為一佛乘故。是諸眾生從佛聞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舍利弗。是諸佛但教化菩薩。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。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。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。
這個是講現在十方無量無邊,無量百千萬億佛土當中,現在的諸佛,就不是光是釋迦牟尼佛,現在的十方佛,所以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,皆是演說一乘了義,沒有二乘法。〈方便品〉很直接明白地告訴你「佛法沒有二乘」。你不相信那是你善根不夠,你業障太重,你要去多懺悔。所謂以禮懺滅罪被初機,你要去多懺悔;所謂以念佛求生被上機,念佛則念念與一佛乘相應名為念佛,這是上根的人,有大福德的人。你的福報夠大,你聽聞一乘了義,你能不生驚怖,而且你還要有佛力加持,不然一般眾生的善根,他沒有辦法去承擔、沒有辦法去領納這樣的大法。就像我們這幾天講了這個《法華經》,隔天早上我來一問你們這些同修,我昨天講什麼?很多都忘記了,為什麼?福報不夠、智慧不夠,聽不懂;要是聽懂你就記得了。心不清淨,所以還要努力,還要用功,你看你要能夠聽聞一乘了義,你真的聽懂了嗎?你回去都還要多聽幾遍,聽十遍聽百遍,你業障還不一定消,不一定能聽得懂,何況你只聽一遍,然後世間事來,糊里糊塗迷惑顛倒,就這樣十年過去、二十年過去。讓你講都講不出來,何況要你悟,你怎麼悟?你連道理是什麼,現在人講的概念,對於佛法都還沒概念,你怎麼體會佛法、怎麼體悟佛法。所以你就知道聽聞不是只有來現場聽,要懂得,所以叫聞、思、修三慧。你聽聞以後要能夠記取、要能夠思惟,正思惟,要能夠轉變,能夠修行,這三慧。這三慧也是大乘佛法裡面才有,小乘的三慧是次第的,你不要看有些小乘經典有大乘的名詞,你就以為這個它裡面就有大乘,或者大乘從那裡出來,你不要搞錯。
《無量義經》裡面就講的:「名辭雖一而義各異」,雖然名字相同義趣不同,就像井水、溪水、河水。井裡面的水跟河裡面的水、溪裡面的水、江裡面的水,它同樣都是有能夠洗淨的作用,但是井水是井水、溪水是溪水、河水是河水、江水是江水,最後同樣流入大海當中,雖然同樣叫水,但是所在的位置不同。同樣是講涅槃,二乘的涅槃是偏真涅槃,不是究竟,墮空的涅槃。佛法的涅槃是無餘涅槃,空有不二,涅槃與生死不二。所以佛能夠隨緣示現,能示現十種身,他涅槃、生死不二,就像張拙秀才講的:「涅槃生死等空花」。這個就體會到什麼是涅槃、什麼是生死了,那生死就了掉了,真的了,那就稱為如來,他就不稱為凡夫。所以同樣的名辭,但是義趣不同。你看現在十方的諸佛,也是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,為眾生演說諸法,是法皆是一佛乘。那麼「是諸眾生從佛聞法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」所以你看經文就知道,聽聞一乘法才會得一切種智,你去聽聞那個人天乘的、小乘的、或是不了義的,不會得一切種智。這有因果的,因為你聽聞一佛乘,明了眾生有佛性,這個是因;從性起修,這是緣;煩惱滅盡無餘成就圓滿的佛果,這是果報。所以這就是大乘講的因果,一乘因果,就講眾生有佛性,眾生跟佛不二,不是世俗的善惡因果,所以同樣叫因果,程度不一樣。印光大師講的,能夠深信佛法的人,必然明白因果,它這個因果是講一乘因果,不是世俗人的。不然那些鬼神祂們早就都明白因果了,為什麼不成佛。所以你對於佛法的理解,要能夠深解義趣。這裡講的,以佛知見,佛知佛見,才能證入一切種智;如果不以佛知佛見,那就不是一切種智了,就是淺智、就是小智。所以華嚴宗祖師判小乘為愚法聲聞教,愚法愚癡之法,愚笨的修行方式,它就不是真的究竟一切種智。為什麼加究竟?因為有一些經典裡面,也有講到一切種智,這裡講究竟一切種智,「究竟皆得。」那是如來的智慧。所以你要知道,要聽聞大乘你才能夠成就究竟的一切種智。因為現在很多那些穿鑿附會的,我們不得不幫你揀明出來,不得不把他的這些伎倆給你說出來。有很多小乘說他也有在禪修,那個充其量是二乘禪、聲聞禪,那麼我們仔細去看,實際上是外道禪,連聲聞禪都不是。他教你學禪要找到那個我,那個我就是貪瞋癡的根,你找到它幹什麼,就是要放下的東西,連二乘人都知道這個我是假的,他還叫你找到,那個就肯定是外道。二乘講的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,無我才能涅槃寂靜。
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他是二乘,實際上都不是二乘,都是外道,附在二乘的附佛外道;連二乘法佛尚且不許你學,何況是外道法。他說他也是禪修,也是有打坐,他打坐裡面你就可以求到你世間的這些富貴、名利、家庭和樂;還說他這個禪修叫什麼菩提,都是胡說八道,都是穿鑿附會,都是讓你在這裡面起貪瞋癡;還說大小乘合融,大小乘幹嘛合融,根本沒有小乘。佛在這裡講的: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,沒有小乘,有什麼好合融。就像長者家子,長者從來沒有想到叫他除糞,一樣的意思。你就想到你自己,你會希望你的小孩除糞嗎?不會有人做如是念,同樣的道理啊!我們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小孩一樣,他就是希望你能繼承如來的家業,不是只有得佛法中,得二乘涅槃的除糞之價而已。這個話就是講二乘涅槃的價值就像除糞一樣,不是真正有價值的,同樣都有這一層道理存在。那麼,這裡再看下面的:
舍利弗。是諸佛但教化菩薩。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。
只有教化菩薩法,也就是菩薩乘,菩薩乘就是大乘。「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。」告訴眾生你本來就具有佛性,這就是以佛之知見示眾生,讓眾生知道一切法有法性。因為同是從心所生,所以稱為法性。眾生迷惑顛倒,一念不覺,妄現有八識,八識裡面一分有所執受,一分無所執受。什麼叫有所執受?就有感覺的;無所執受就是無情的,無所執受。實際上無論你有所執受、無所執受,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同是八識所現的。八識的本源就是如來藏性,就是妙真如性,起了無明叫做八識。所以第八阿賴耶識,《起信論》講的,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,裡面有覺與不覺的意思。從覺義上來看,就是講的真如;從不覺義上看,才有所謂染淨、差別,所以它是真妄和合。從覺義上來看,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。所以你們有的背過《起信論》的,你自己就曉得,從不覺義那就有所謂的生滅,有三細相、有六粗相,實際上都是同一真心。所以「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。」讓眾生明了,讓我們眾生能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不再心外求法,你能夠依大乘而修叫心在道上,不然就是心外求法,這道即是真如。下面講的:
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。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。
讓眾生能體會得到,所以用譬喻言辭說佛性如虛空;又說這個佛性如同火,能夠燒煩惱;又說佛性如同水,能隨緣顯現,譬喻言辭,讓你能夠體悟得到;在《楞嚴經》上又舉第二月,敕羅睺羅撞鐘,講了十番顯見,遍歷四科七大,讓你體悟得到,處處指示。在《圓覺經》裡面,又問種種禪病,又告訴你無明本空,無明滅了不再復生;真性又給你比喻就像金礦一樣。眾生現在是「在礦之金」,只要藉由熏煉磨治,必然能夠成為純金,都是讓眾生體悟到佛知佛見,讓眾生明了心性,所以現在十方諸佛亦復如是。那麼能說此理者,佛在經典講的,跟十方諸佛完全無二無別,所謂「其人戒足雖羸劣。善能說法利多人。若有供養是人者。則為供養十方佛。」所以你自己要成佛,對大乘要明白,明白大乘了,你跟佛的用心就一樣。所以要好好地用功,不要辜負十方諸佛的一片苦心,種種言辭方便譬喻,講說種種因緣,都是要讓你悟得一佛乘。
所以「悟得」很重要,你要能體悟;你體悟不到,只有知見那沒有用。所以你要怎麼體悟呢?講的要「實修」。什麼叫實修?依實相而修,稱性起修叫實修。稱性起修叫實修。不是以心除心,以法除法的實修,稱性起修。在淨土宗很簡單,就是念佛,佛號你要肯念,要綿密不斷,不要今天念了,明天不念;早上念了,下午不念,時時刻刻在在處處,一切時、一切處,佛號不中斷,你的心才會專、才會清淨。也不要念佛來求悟,不要將心待悟、不要好樂神通、不要好樂感應,你心就真正清淨,越來越清淨,煩惱就越來越少。在一切煩惱苦難當中,都能夠堅固不退,業障就會消,生死就能了,生死一了就能豁見本性,你這個生死根株,這個一念無明把它打破了,所以念佛。為什麼叫念佛?就喚回你本有的真如佛性,是這個意思。不要辜負十方諸佛方便為眾生說法。你聽聞正法,聽了以後要修,請了法以後,法回去你要學,要能夠修行,這個才叫請法。下面看:
舍利弗。我今亦復如是。知諸眾生有種種欲。深心所著。隨其本性。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。
不光過去諸佛如是,未來諸佛如是,現在十方諸佛亦復如是,乃至釋迦牟尼佛亦如是,所以他說「我今亦復如是。」「知諸眾生有種種欲。」知道眾生有種種的欲求。「深心所著。」心裡面各有各的貪愛。「隨其本性。」隨他好樂的,隨他能夠理解的方式,去為他說法,這個就叫觀機說法。說法要契機契理,最重要的還要契理,契理方能契機。為什麼呢?「理」就是真如實相之理。「機」呢,就是眾生他的根器。但是眾生本有,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就是眾生的根機。所以你契理而說,必然能夠啟發眾生本有的佛性。所以契理方能契機。因為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,你只要給他佛法,他去熏習,加以熏修他必然能夠開發本來的佛性。就像金礦一樣,它本來就具有金性,具有金子,只要加以磨練,種種的冶煉,它必然能夠成就真金,把雜質給去掉。所以講經說法,你聽經聞法要契理,契理才能契機,這個是重點。現在有些講法他契機,實際上呢,沒有做到真的契機。就像人家問永明延壽大師,你為什麼不教人家五戒十善,這樣不是很契機嗎?眾生既然業障這麼重,幹嘛教他菩薩戒、幹嘛教他一乘,萬一犯戒那不是墮落嗎?永明大師回答得好,他說你拿這些人天乘好像是做到契機了,這些人還是心裡貪著,難免生死毒發;他說經典上講寧起狐狼野干之心。這狐狼之心、野干之心,非常地惡毒。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,話講到這樣子。所以契理最為重要,契理必然契機。因為眾生本有佛性,你用如實之理,必然能夠開發他如實的佛性。你如果只是投其所好,教一些這種人天乘的、教一些這種小乘的,好像他現在能夠得到一點受用,打坐能夠得到一點好像有定下來的感覺、靜下來的感覺,那個都不是真實的,只要他生死現前的時候,他就做不了主了。但是你告訴他大乘,縱然這一生沒開悟,一聞大乘永為佛種,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食少金剛。決定不消。」這金剛是鐵裡面最堅固的,你把金剛吞到你肚子裡面去,絕對沒有辦法消化;我們聽聞大乘就像吞了金剛種子一樣,生生世世都跟著你。就像你受了菩薩戒,了解光明金剛寶戒,一受永受,生生世世都能聽聞正法。
永明大師講的,他說你聽聞大乘即使沒有開悟,來生也是得大福報,只要你不毀謗,你能讚歎,你能這樣修,來生也是在人中,人中之王;在畜生,畜生中王,都還能夠遇到正法,都還能夠修行成就。所以他只弘大乘,他也常在傳菩薩戒。所以祖師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,跟著學就對了;不要自己打妄想,以為自己很聰明,很能契機,很能講一些那些所謂的世間人認同的這些方便法,那個也不是真的方便,那是邪方便,不是真的方便。方便如果不能入理,那就不能讓你了知一佛乘,就不是真的方便。所以你看諸佛如來這裡講的,「種種方便譬喻言辭。」這個方便是讓你能了知一佛乘;不能了達一佛乘,不能讓你悟得佛知佛見的,這個不算方便,都是邪見,所行的都是邪法,所教的都是邪教。所以為什麼我們敢說「人間佛教」那個算邪教,它不能讓你了生脫死,就是讓你貪著世間,都是有所依據的,依佛所說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你如果不能了生死,這個就是錯誤的,就是偏了,就不是正的,就是邪的。連小乘法尚且都還能夠出三界,人間佛教是出不了三界的,顧名思義就是只在人間打轉。什麼作人間的菩薩,你的身見都沒斷,你怎麼作人間的菩薩?菩薩最起碼要斷身見,最起碼阿羅漢的三界見思煩惱全部都斷掉了,那也只到阿羅漢;塵沙煩惱也要斷,無明要打破一品,你才能作菩薩,不然你怎麼可能待在人間作菩薩,你生死都沒了。所以講話不依經典問題百出,什麼還發願還要再來這裡什麼為眾生來服務,再來作什麼人間的菩薩,胡說八道。你貪瞋癡、你淫欲都沒斷,你怎麼作菩薩?所以就是癡心妄想。這些人的作法,其實佛在經上有講過,他說在末法的時候,就是在我們現代,這些魔王會示現做出家人的樣子,他只講五戒十善,不讚歎你出離,不教出離法。所以你看這些搞人間佛教,他很喜歡辦什麼佛化婚禮,在裡面教你一些五戒,他們的作為就跟佛在經上講這些魔王的作為是一模一樣的,所以說為波旬子孫。我們依經典來看,你就看得很清楚了,經典上就講。他不教你出三界,他只教你在人間修善、持五戒,他看到你持五戒他很高興,因為他知道你出不去。這些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早就都講了,他們不敢引出來給你看,因為一看他的就原形畢露了,照妖鏡。那些都是波旬子孫,妖魔鬼怪,然後編了一些佛學辭典,佛教的藏經,都在批評大乘,都在批評正法,就深怕你學了大乘出三界了。魔王他有福報,他也可以假裝對菩薩很恭敬、對佛很恭敬,供著佛陀舍利,裡面都是搞著世間法;不是只有一家,好幾家,教你看清楚,不要同流合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