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

【認識佛教--釋教三字經】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(上冊-14)



釋教三字經
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 
釋迦佛生......
文上說:
第四時。談般若。
「般若」譯成中文,叫智慧。但依譯經的五不翻原則「尊重不翻」所以仍稱「般若」。
菩薩所修的六度波羅蜜,是布施(又叫做:檀那)、持戒(又叫:尸羅)、忍辱(梵語:羼提)、精進(梵語:毗黎耶)、禪定(又稱為:禪那)、智慧(般若)。
般若有三類:
一、實相般若,二、觀照般若,三、文字般若。
實相是諸佛、眾生同具的性體。
只是眾生為無明所障覆,所以要用第二個觀照般若的工夫,直對心性而起覺照。
眾生沉迷於五欲六塵生死中,由何而知有實相,而能起觀照呢?
這就要說到第三個「文字般若」了。就是透過文字學習領悟到般若妙慧、空性之理。
另一解釋是就是在藏經中大家所能看到的,有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放光般若經》、《光讚般若經》、《道行般若經》、《小品般若經》、《勝天王問般若經》、《文殊問般若經》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等八部般若。然而,這都是《大般若經》的別譯。
《大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是佛教經典中,卷冊最多的一部,是唐三藏玄奘法師在長安郊外玉華宮所譯的。
假如將般若的範圍放廣來說,則經、律、論三藏,無一不是文字般若。
就《般若經》中理論的淺深,又有所謂「共般若」、「不共般若」。
「共般若」是和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等三乘人共說的。
「不共般若」是唯對圓頓大根的菩薩而說的。
但是賢首國師在《華嚴經探玄記》上引《大智度論》說:智論以大品等為共教,則指華嚴為不共教,以華嚴不與二乘共也。
因為華嚴會上,二乘修行人雖在座,卻是:「有耳不聞圓頓教,有眼不見舍那身」,「圓頓教」是指一乘。「舍那身」是指:盧舍那佛。
意思是說:小乘人的境界根本達不到華嚴會上的程度。所以雖然在會上,但他們如聾若啞。
二乘轉。教菩薩。
「二乘轉」的「二乘」是指聲聞、緣覺。
「轉」有兩重的講法:
第一個轉的意思是「說」。
釋迦牟尼佛善於運用權巧方便來提拔弟子,有時候善言誘導,有時候又用喝斥的方法。
佛講般若的時期中,為了提高二乘弟子的程度,令須菩提等四大聲聞弟子,陞座宣說般若,迫使他們不得不自求進步。
如《大般若經》第四百零六卷上說:
「爾時。佛告尊者善現(就是須菩提尊者)。
汝以辯才應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。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。令於般若波羅蜜多皆得成辦。」
這是要須菩提尊者為菩薩說般若法。要聲聞弟子說菩薩法,這是老師幫助弟子進步!
轉的第二個意思是「迴轉」。
小乘法不究竟,現在令聲聞人轉學習菩薩法,所以說:「二乘轉。」
般若如大猛火,接觸到就燒起來。般若如清冷的水,可以洗滌去除塵垢。這是實相般若的作用。
因為二乘人的「人我執」雖然已斷,但是「法我執」依然存在;權教的菩薩,雖然能發菩提心,修行六度,但是仍然不能「無相」。
所以釋迦牟尼佛不但自說般若,洗除聲聞及菩薩弟子剩餘的執著,並且教聲聞弟子自己說般若法,迫使他們,直下承當自性中本具的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的實相般若。
這是佛說般若以及教聲聞自說般若的深意。......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