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、憍慢僻說戒
若佛子。佛滅度後。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。當七日佛前懺悔。得見好相。便得戒。若不得好相。應二七。三七。乃至一年。要得好相。得好相已。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。若不得好相。雖佛像前受戒。不得戒。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。不須要見好相。何以故。是法師師師相授故。不須好相。是以法師前受戒。即得戒。以生至重心故。便得戒。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。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。而要見好相。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。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。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。輕心惡心慢心。不一一好答問者。犯輕垢罪。
這是第二十三條。佛滅度後,你發心要受菩薩戒,如果沒有人可以傳授你,你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,但是要「見好相」,所謂或見佛、或放光,或佛菩薩直接跟你說戒,這樣就得戒了。古來有些祖師大德是這樣得戒的,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,有些祖師大德是住在偏僻的地方,沒有講大乘菩薩戒的法師,也找不到真正的大德法師,那就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,但是「要見好相」,這是重點。「見好相」是在醒著的時候見到,不是在睡覺時,睡覺作夢的那不算。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:他在睡覺作夢,夢見佛菩薩為他講菩薩戒,在曇無讖大師的時候,就有出家人是如此,他們很誠心的祈求戒法,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說菩薩戒,所說的菩薩戒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《地持菩薩戒》一模一樣,因為《地持菩薩戒》就是《瑜伽菩薩戒本》的同本異譯。那些夢中得佛菩薩教授菩薩戒的人,所背誦出來的內容,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本子完全一樣,所以能確定是得戒了,因此也有一些是例外的。按照規定講是要,要在醒著的時候得見好相,才算得戒。但因緣特殊時,是有例外,可以拿這個公案來做參考。
「若不得好相。應二七。三七。乃至一年。」你要懺悔二七是十四天,三七是二十一天,乃至一年,一定要得好相。得好相「已」是「之後」,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誓受戒。「若不得好相。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。」如果沒見好相,即使在佛像前發誓,你縱然把菩薩戒的儀範拿來從頭到尾做一遍,也不會得戒。
「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。不須要見好相。」這一句話很重要,重點是幫你傳戒的和尚他自己有沒有得戒?如果他跟你講:菩薩戒就是五戒。你一聽就知道,像這種戒師根本沒得戒!那你就佛前懺悔,得好相方能受戒。也有人是去參加菩薩戒,在菩薩戒壇上見好相,這種也可以。即使得戒和尚本身沒有得戒,他不怕因果,敢無解作師,可是你的因緣就是如此,你在戒場那邊懺也一樣可以,重點是「得見好相」,一樣得戒,所以不是死的。正常來說,傳戒的法師一定是得戒的,但現在都只是靠名氣,看哪一位名氣大,就叫他出來傳,或是在佛門時間久,僧臘比較高,叫他出來傳,或是他的場地比較大,叫他出來傳……,越來越離譜了。聽過我們講經的人,你一聽那些來為你講戒的人、傳戒的人所說的,你就明白這些人根本沒有得戒,他們連「光明金剛寶戒」是什麼都不懂,那就是「無解作師」,你去找他求戒,根本不會得戒。受戒的重點是傳戒的人有得戒,因為你在有得戒的法師那裡求戒,他是師師相授,有傳承,所以不須見好相,只要在那裡求戒就可以得戒。
什麼叫「得戒」?能知道菩薩戒到底是在講什麼,知道眾生有本具的佛性─光明金剛寶戒,透過觀法來領納,得無作戒體,這就叫得戒了。「以生至重心故。便得戒。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。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。而要見好相。」重點是要見好相。「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。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。」意思是如果有一些出家人自以為自己很懂,能解大乘經律,「與國王百官以為善友」是說:又攀緣豪門、權貴,或是攀緣現在有名氣的法師。而新學菩薩來請問,若大乘經的意思、若大乘戒的意思乃至戒律的因緣,你卻是輕心、惡心、慢心,不一一好答問者,不願意好好正確回答,這就是菩薩惡作。所以,出家人要是真的有得戒,你就有傳戒的義務,你有續佛慧命的義務,所以應當一一好答問,要接受他們的問答,因為這是恭敬心來求;如果不是恭敬心,而是輕心、慢心來求戒,那你可以不答,不答並沒有過失,不為他受都沒有過失,因為他沒有真想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