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】 (精彩節錄)
修行成佛的兩個關鍵
悟顯法師 開示
爾時阿難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我是如來最小之弟。蒙佛慈愛。雖今出家。猶恃憍憐。所以多聞。未得無漏。不能折伏娑毗羅咒。為彼所轉。溺於淫舍。當由不知真際所詣。惟願世尊大慈哀愍。開示我等奢摩他路。令諸闡提隳彌戾車。作是語已。五體投地。及諸大眾。傾渴翹佇。欽聞示誨。
因為阿難七處徵心,七處俱非,都不是他的常住真心。他也搞不清楚他的心到底在哪裡?於是這時候「阿難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」這時候他就在大眾中起立,如法恭敬地禀吿佛:「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」,阿難跟佛有親戚關系,「蒙佛慈愛」,就是佛很照顧他,「雖今出家」,雖然現在出家了,想說自己是佛最小的弟弟,以為只要多懂一些道理,想必如來一定可以送給他「三昧」,讓他能夠證果。後面他也是這樣講:「將謂如來惠我三昧」。「所以多聞。未得無漏。」只是多聞,並沒有得到無漏,因此「不能折伏娑毗羅咒」,「娑毗羅」就是「娑毗迦羅」,翻作中文叫「黃髮」也叫「金頭」,這是以外道的形象來命名的。「為彼所轉。溺於淫舍。」被他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給繫縛住了。
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?阿難說:「當由不知真際所詣」,其實阿難是很有智慧的,他知道他自己為什麼被娑毗羅咒給繫縛住,他就是因為不知道「真際所詣」,就是不知道「諸法實相」。「惟願世尊大慈哀愍。開示我等奢摩他路。」希望世尊告訴我「奢摩他」,也就是「妙奢摩他」。
這《楞嚴經》這裡,你不要看他講「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、禪那」,一般這是講「止觀雙運」這三個:有止、有觀,止觀雙運。那他這裡講「奢摩他」,其實就含「首楞嚴大定」,所以「首楞嚴大定」當中,一定包括「止、觀、止觀雙運」。這在後面會講。
「令諸闡提隳彌戾車(音,居 )」,念「彌戾車(音,車 )」也可以,一樣的意思。「作是語已。五體投地。及諸大眾。傾渴翹佇。欽聞示誨。」彌戾車是:「邊地、卑賤的種族」,代指他的邪知邪見。這裡是講毀掉他的邪知邪見。
爾時世尊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。其光晃耀如百千日。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如是十方微塵國土。一時開現。佛之威神。令諸世界合成一界。其世界中。所有一切諸大菩薩。皆住本國合掌承聽。
這時候世尊從他臉上放種種光,這光晃耀如百千日,同時娑婆世界以外的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這「六種震動」就是「動、起、吼、震、涌、覺」這六種。永明延壽大師講過,這是代表六根出脫無明。「如是十方微塵國土。一時開現。」就是同時看到十方微塵國土,「佛之威神。令諸世界合成一界。」因佛威神力令整個世界看起來是連在一起。「其世界中。所有一切諸大菩薩。皆住本國合掌承聽。」當中世界所有一切諸大菩薩就在其國,合掌聽法,這是要興大法會。祖師說:「今佛放此一光,照破根塵識界。」根、塵還有意識。這就是佛放光的一個表法,照破根塵識界,「一一本真,故云:普佛世界。光明頓現」。「翻破無明」故云六種震動。「根塵門頭了無障礙,所以叫合成一界。」這是它的表法。放光照破根、塵、識,了達「根、塵、識」一一本真,所以叫「普佛世界,光明頓現」。這是它的意思。
佛告阿難。一切眾生。從無始來。種種顛倒。業種自然。如惡叉聚。諸修行人。不能得成無上菩提。乃至別成聲聞緣覺。及成外道諸天魔王。及魔眷屬。皆由不知二種根本。錯亂修習。猶如煮沙欲成嘉饌。縱經塵劫。終不能得。
「佛告阿難。一切眾生。從無始來。種種顛倒。業種自然。」這「業種」就如惡叉聚,為什麼講「惡叉聚」?惡叉聚就是這水果一生長就有三個果子,代表「惑、業、苦」,就是有惑必然有業,有業必然感苦,所以它一生長就是同時長三個果,所以叫「業種自然」,「業種」就是造業自然就結成惡果,如同惡叉聚。「諸修行人。不能得成無上菩提。乃至別成聲聞緣覺。及成外道」,為什麼不能成就無上菩提,乃至成為聲聞、緣覺以及外道?《楞嚴經》上把聲聞、緣覺跟外道是合在一起看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「外道、小乘」,這些都是「不了義」,都是「不如法」。所以佛今天是要破斥外道,然後提獎聲聞人,讓他們入「首楞嚴大定」,所以叫「開智慧的楞嚴」,不光是開凡夫的智慧,它還破外道,所以也開聲聞、緣覺的智慧,也就是破「小乘」跟「中乘」,所謂「中乘」就是「辟支佛」,也就是「緣覺」,令他們入大乘。之所以「別成外道諸天魔王。及魔眷屬。皆由不知二種根本。錯亂修習。」諸天魔王就是指天魔,一般我們會認為說「天魔」很恐怖,長得青面獠牙,實際上那是鬼神。諸天魔王他是指「大自在天」或是「摩醯首羅天王」,很多都有禪定的,而且福報很大,不像一般的鬼神那樣子,而且相當有修為。其實他就是天王,那為什麼說他是魔王?因為他認為一切眾生皆從他心出,或他變現的,都是他的。那你現在要出三界,他因為執著他的福報、他權力,認為你不受他控制了,他就要來障礙。「魔眷屬」就是幫助他一起障道的。
那麼為什麼會變成外道、聲聞?佛說:「皆由不知二種根本。錯亂修習。」「猶如煮沙欲成嘉饌。」就像你煮沙,想把沙煮成飯,這是不可能的。就像「磨磚不會成鏡,煮沙不會成飯」一樣的意思。「縱經塵劫。終不能得。」縱然你經過微塵劫這麼久也不可能。「塵劫」就是把世界磨成微塵,微塵很小,兔毛尖上可以放下一粒塵,是兔毛塵,它比兔毛塵還小。兔毛塵之後,還有所謂的水塵,還有金塵,再來才是微塵。這是我們把它講成七分微細,就是七進制。每七分之一、七分之一、七分之一,這樣子縮小。所以它比牛毛塵、兔毛塵都還要小。經文講「縱經塵劫。終不能得。」沙煮得再久也不可能成飯,意思是:根本錯了,再久都不可能成菩提。
以下講是哪兩種根本?
云何二種。阿難。一者無始生死根本。則汝今者與諸眾生。用攀緣心為自性者。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。則汝今者識精元明。能生諸緣。緣所遺者。由諸眾生遺此本明。雖終日行而不自覺。枉入諸趣。
佛說是哪兩種,一個就是無始劫來生死根本,那什麼是你的生死根本?就是「今者與諸眾生」,就是跟所有的眾生都一樣「用攀緣心為自性者」;把這攀緣的生滅妄想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。所謂「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」就是這個道理;再來,第二個,「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」,這兩個為什麼都加上「無始」呢?一個是「生死」,沒有來、沒有去。一個是「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」,這個也「沒有來、沒有去」,「沒有生、沒有滅」,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,但是法身不失。覺迷都是「不生不滅」,所以這個「無始」不是沒有開始,一般人不懂,他認為「無始無明」是沒有開始,如果沒有開始,為什麼還說個「無始」。這裡「無始」是講「沒有來處、沒有去處」,既然無生則無滅。所以自性不染也不淨;因為它不屬淨,所以染的,一切的妄想無明,無法汙染它,這叫「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」。
「則汝今者識精元明。能生諸緣。緣所遺者。」什麼叫「識精元明」?識精元明就是八識之體,「元明」乃本覺妙明之真心,所以叫「識精元明」,就是你八識的體,它有精了的作用,那「元明」就是本覺妙明的真心。
「能生諸緣」,所謂心現識變,能夠變現諸緣,變現出山河大地,眾生在其中取相,迷失真性。所以你的真心本來是「智」,這四智就變成八識。八識用的是妄想顛倒心,想要再見性,那必須得透過佛法的熏習,才能夠見性,如果不透過佛法的熏習,依舊顛倒妄想:能所、相待、有無、一異,那就沒有辦法見性,所以說「緣所遺者」。
能生諸緣,「諸緣」包括你的心在緣。八識變現出「見分、相分」,見分「緣」相分,也就是執著相分,摶取少分相分四大為「我」,幻出第七意識,第七意識就是第八意識的見分,是依第八意識的見分,第七意識它是染淨依,第六意識又依第七意識而發,向外推動前五識,所謂的「同時明了意識」。
「同時明了意識」是講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同時俱起,前五識各各含有自己攀緣的功能,所以一個緣一個、一個緣一個,這叫「能生諸緣」,但是你如今用識心、用妄想心你想要見性,你是沒有辦法見性的。所以叫「緣所遺者」。
那實際上八識它唯是一心,沒有分成八個。妄想心在緣,就像《三十頌》裡面講:「依彼轉緣彼」一個緣一個。然後還有一種,是自己變現相分給自己緣,這就是你自己的,叫「帶質境」,它是依本質而變現出的相分。但是它沒見到本質,它見到是帶質,是自識變的妄想。
見本質以後,自識產生的妄想,然後再讓自己的意識心去緣,所以說「自心取自心」。是緣了好幾重。所以叫做「能生諸緣。緣所遺者。」到這裡我們就迷失真性了。眾生是怎麼迷的?《楞嚴經》已經講得很清楚,唯識也講得很清楚。
「由諸眾生遺此本明。雖終日行而不自覺。枉入諸趣。」眾生就是在這裡迷的,才生死輪迴。為什麼說「枉入」?就是因為是自己變現的這些三界六道,讓自己去生死輪迴。所以說「枉入諸趣。」
再看後面的解釋,「二根本」者:
一個就是眾生所迷的生死根本,即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妄想心當作自性,這是一個。
第二個是,諸佛所證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,則汝今者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就是這兩個。
由諸眾生「遺此本明」,迷失真如自性,故枉受生死。
識精元明,「識精」就是八識之體,「元明」就是本覺妙明的真心;由諸眾生迷此本妙明心,變為識精轉成八識而起妄想。
這裡講「識精」就是八識之體,原來是本覺妙明的,但是因為眾生迷此本覺妙明之心,所以把「識精」變為「妄想」。所以這裡說:要先破妄想,次破識精,而本覺真心乃能顯現。
這要怎麼做?須仗「首楞嚴大定」。所以說皆須仗大定之功,故破妄之初,先為我們講出來這二種根本,眾生為什麼會有種種顛倒?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、外道諸天魔王。
這一段相當地重要,告訴我們:眾生是怎麼迷的?到底在迷什麼東西?悟又是在悟什麼?就是這兩種根本。
諸佛他悟的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,證的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。眾生迷的,就是迷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。你反過來一念頓悟、一念頓證,眾生就變為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