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

修行解脫之道─念佛開示(十一)-電子書

 






目 錄

真正的佛弟子應當素食     

當信於佛法  

正念與邪念  

跟善知識要學些什麼  

緣起性空       

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

歷代皆有大比丘  

菩薩戒的重要     

佛經的定義  

二諦圓融    

禪宗怎麼修  

罪福如幻起亦滅  

 

修行解脫之道─念佛開示

悟顯法師講述 

真正的佛弟子應當素食

希望學佛的同修,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能夠發心吃素食。

在中國佛教裡,所有的出家人都是素食的,可是佛門南傳的出家人還沒有吃素,因為他沒有看過《涅槃經》,佛在涅槃的時候,要求所有的弟子全部素食,包括小乘的聲聞弟子都不准再吃肉,包括拿食物給人家的時候,也都不要再送葷的,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送葷的沒有福報,不但沒有福報,相對地還減損自己的功德,而且還跟眾生結極大的惡緣,每個眾生看到你,都不生歡喜心。

所以我們提倡所有學佛的人都一定要吃素,沒有學佛那無所謂,但看你自己發心。學佛的標準是受過三皈依的,所以精舍宣布,要來精舍受三皈的,必須先吃素,沒有吃素的,我不傳你三皈依,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規訂下來的。

有人說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是吃葷的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已經說明,他在世的時候,他去托缽,托到的這些葷食,皆是他神力變現的,也就是說當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後世的出家人、在家人所有你吃葷的這些業障,就不能靠他來超度,你要自己背因果了。所以依照佛經上佛陀的遺教所說,要求每位學佛的弟子無論在家、出家的都要吃素,不能吃葷食,也不能買葷食給別人吃。每逢過年、過節或是請客吃飯聚餐,你對自己要有所要求,一定要吃素食,包括在公司、在學校,全部都要吃素,不可以更改,也不要投機取巧。因為有的法師搞世間人情,倒說經律,沒有如實而說,他自己看過經典卻沒告訴你真相,他反而說: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托缽,人家給什麼他吃什麼,多隨緣、多自在。但是他沒有講,佛在涅槃的時候,就制定佛弟子,無論大乘、小乘統統不准再吃葷食,包括三淨肉,統統都是要弟子做到不殺生,並不是說三淨肉可以吃,三淨肉是佛「一時而制」。「一時而制」就是因為這地方時節因緣的關係,所以開這方便,目的也是要他吃素,三淨肉是不得已而為之。

所以佛在入涅槃前就已經交代,所有的佛弟子必須得素食,所以你們要聽清楚,不可以再人情。

如果有法師或是同修、居士告訴你:「佛大慈大悲,會方便,不讓眾生起煩惱,所以你在家的時候就隨緣吃葷的。」誰跟你這樣講,這人不是佛弟子。你反而要好心地告訴他,佛弟子依佛陀的教誡,不依個人的看法、想法。若依個人的想法、說法、做法去做,自己要負因果。如果是他講錯了或是他沒有告訴你真話,那是他的過失,可是在經典上確實有這麼說。所以平常就要注意,如果去到沒有素食可吃的地方怎麼辦?佛在經上也有講到,如果吃肉邊素(是吃肉邊素,不是吃素邊肉),不但碗要洗乾淨、這煮熟的菜也要用水洗乾淨,不可以有肉味,碗當然也不可以有葷食的味道。所以佛在臨終要入涅槃時,交代這麼重大的事情,偏偏這件事情這幾十年來,很少人再提起。所以大家學佛沒辦法真正學到慈悲、真正學到清淨,就是因為大家在佛門裡面還搞人情,出家人自以為是,怕居士不來學、怕護法居士被要求就不願護持,自己就投機取巧,把經典曲解,甚至鑽戒律的漏洞,在玩弄戒律,因此讓大家造了很多殺業。

從今以後,要跟家親眷屬講:「我現在皈依佛門,我不吃葷腥,請不要再弄葷腥給我吃;我也不會買葷腥給你吃,也不幫你買。」甚至也不要再幫家人煮葷腥。如果他堅持要造業,請他到外面去造,現在外面很方便,不要影響你、不要讓你的戒品不能清淨。這樣做除了自修以外,同時也是愛護眾生。如果你只想你一家三、四個人不起煩惱,因此吃葷腥殺生,那你就是要讓千千萬萬的眾生生煩惱了。所以普賢菩薩所講的「恆順眾生」,你要懂得怎麼取捨。不是恆順眾生的煩惱、恆順眾生的欲望,你隨順眾生造業並沒有功德,那不是真正的「恆順眾生」。

所以,真正吃素,懂得戒殺,這才是恆順眾生。因為「眾生至愛者,莫過於生命;諸佛至愛者,莫過於眾生。」吃素、戒殺這是隨順佛陀的教誨,與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如來的大慈悲心相應,你在行住坐臥時都能得到諸佛菩薩、龍天善神的護念。所以到佛門來求保佑,不是只拿些香花水果來供就好,有的還到佛門燒紙錢,根本不知道佛門沒在燒紙錢,想拿點錢賄賂一下釋迦牟尼佛,看佛菩薩能不能幫助自己一切順利。其實走這些門道都沒有用,佛菩薩不能赦免眾生的罪過,而是要眾生懂佛法後自己能夠轉變,能夠戒貪瞋癡,戒殺、戒除自己的毛病習氣,這才是佛菩薩對眾生真正的保佑、真正的愛護。

廣欽老和尚曾講:「一個人一輩子只要他沒有殺生,沒有吃肉,他大致上算是個好人。念佛吃素要往生淨土,沒有什麼障礙。」所以精舍依據如來的遺教《涅槃經》,告訴大家:不要再去吃葷腥,也不要買葷腥給人家吃。如果要吃三淨肉,必須這地方完全沒有素食,所以生活在台灣沒這問題,因為素食非常地多,吃素對大家來說是很容易的。其實連國外也沒這問題,因為交通發達,貨物通暢,即使在國外,水果、蔬菜、麵包……都很方便可以取得。除非你生活在其他的沙漠地區國家,沒有純素食,那要吃方便素是有先決條件的,不但器皿要全部洗淨無味,那些沾到肉的蔬菜都要洗乾淨,直到無肉味為止。而這地區連這些蔬果也完全沒有,那時才可以開緣吃三淨肉。

不過現在全世界吃素的人口逐漸增加,而且增加的速度非常地快,所以真要到國外去,都可以事先把素食的資訊蒐集好,透過網際網路都可以查詢到,比起十幾年前吃素,真是方便多了。所以大家現在更沒有理由去吃三淨肉,三淨肉原本是幫助眾生吃素的,可是有偷心的人就停頓在這裡,實在也吃太久了。現在全部要改過來,做到全面素食,這也是佛在經典上講的。若沒有正確的概念,出去外面遇到人家問起,你還是會用錯誤的方式回答他:「釋迦牟尼佛沒有硬性規定。」錯了,佛有規定,只是你沒有看到經典上講的,因此你才人云亦云。佛硬性規定所有的佛弟子必須素食,不可以再食葷腥。

以後人家問:「佛教吃不吃素?」你要回答正確:「吃素,全部都是素食,包括聲聞乘。聲聞乘就是小乘,小乘就是南傳的佛法,中國是修學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以慈悲為本。中國出家人能夠素食,當然要感謝最初提倡素食的梁武帝,要不是他提倡素食,後世的這些學佛人都還是吃葷腥的,還是照樣殺生,那大乘佛法的慈悲就被破壞掉了。

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宣布,也是說明,要求所有的弟子都應當吃素,包括將來要受三皈依的、已受三皈依、五戒的人統統都要素食,受菩薩戒的更應該素食。如果不願意素食,就不是菩薩,而且受了菩薩戒,也就不要再煮葷腥的。其實不光是受了菩薩戒,凡是皈依佛門的,你就不要再煮葷腥給別人吃了,這點自己要能夠善自護念,護持佛陀的戒律。

當信於佛法

在末法的時候,修行要依法,而這個法不是一般名句文身之法。佛在經上講這個法是什麼?是法性之意,所以依法不依人,這個法是法性的意思。修行依佛性、依諸法實相而修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門,都是依佛性起修的,所以不可以取信於人,當取信於佛。

從古到今,沒有祖師大德是教人家依他的意思,或是依他一個人作為老師的,所謂「古之大患者,好為人師。」現在的眾生不了解這一層道理,都是依著跟自己習氣相投的人來修行,他不是依佛性、不是依法性,他是以人為師,不是以法為師。所以你們修行就要知道,凡是真正的大善知識,包括顯教、密教,必然都是教你依佛性、依法性。

我們中國的佛教講三皈依,密宗講四皈依:第一個是皈依金剛上師,但是這個金剛上師就不是人了,他是「得法」之人,才能稱金剛上師,所以仍舊是依法,因此你們要搞清楚,凡是教你依一個老師的,或依一個人修行的,這個知見是錯誤的。連釋迦牟尼佛都教導學生、教導弟子,要依佛法來修行,不是依個人說的話,或是依哪一個菩薩所說的話,而是他們所說的要與佛性相應,你依他而修,要能證得法身,你才能夠依止。

現在有一些法師叫人家依他個人,很多的信眾就盲從,認為跟著哪一個法師走,就不會有錯,實際上你要看看他教給你的,是不是諸法實相。如果他教你明心見性、教你明白諸法實相,那可以,而且教學的方法、理論、依據要有佛經作為依據,因為現在有些外道,他也說他參禪,也說他很妙,也說要明心見性,但是都是在搞神通、搞鬼神,甚至他不說他自己是佛菩薩再來,他叫別人說,說有什麼鬼、什麼神、多少人……,說他是佛菩薩再來,叫別人來讚歎他,諸如此類都是跟佛性不相應、跟法性不相應。那麼,我們可以肯定,這個人絕對沒有見性,為什麼?因為四相不除。他都希望人家聽他的話,說話都要求你們要恭敬、要聽他個人的看法、個人的見解,這個是不對的。

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,或是如法的人,他不會教你依他個人的意思,他會教導你要依經典。你依個人的意思那是他的意思,不是佛菩薩、不是祖師大德要教導你的,而且這其中,你聽了會產生門戶之見,認為只有哪一個人的可以、哪一個法師可以,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,說法不相同的一概否定,那你不會有成就,因為你是帶著情識、情見在破壞佛門,你把和合的僧團搞得四分五裂!整個佛教是一個和合的僧團,所以我們佛門四眾等弟子,你要依佛陀的教誡、依佛性、依法性,不依個人,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。你依個人,他沒有修證,而這個人教你依他,他只是想掌控你、想控制你,教你恭敬他、供養他、讚歎他,講一些規矩,他不是教你真正能攝心持戒,他是希望你對他禮拜恭敬,表面上穿著袈裟,內心懷著貪嫉─貪瞋嫉妒,這種人不是沙門。所以你在末法的時候,選擇和尚、選擇老師,你要看他是不是真的依著經典教你,如果不是,那不用依止,也不用向他求學,甚至不用恭敬,這是佛在經上講的;而不用恭敬,那當然也不用「不恭敬」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,你就默擯即可。「默」就是不遵從他的邪見,「擯」就是將他摒除佛門,你就不要再跟他學習了。

世尊在滅度以前,就把末法的這個亂象看得一清二楚;在臨終入涅槃的時候,就把事情交代得很清楚,讓我們末世的弟子有本可循、有經典可依據,才不致於盲修瞎練。所以我們今天所要說的,就是希望你們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,你要會看,要依佛性、依法性,不是依哪一個人的見解、不是依哪一個老師。

你看善財童子,他的老師不是只有一個,為什麼呢?他依佛性、依法性,所以五十三位都是善知識,他見善知識如見如來,為什麼?他依佛性。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就可以學到,而且處處是道場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,你不會著相、你不會認妄為真。所以你看善財童子他是怎麼修學的、怎麼修行的,我們可以效法,你依佛性、依法性,你就不會有人我相,你就不會在無分別當中妄生分別,也不會認為跟自己一樣的你就很歡喜,跟自己不相同的、修學方法不同的,你就很瞋恨,如果是這樣子的話,《楞嚴經》講:「同想成愛。異見成憎。……想愛同結。愛不能離。」以是之故,這個眾生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,相生不斷。所以你不要以為到佛門裡面來念個佛號、聽個經,覺得有一點道理,就認為你的知見是很對的,就開始排斥別人、中傷別人。佛在經上講的這個都是輪迴的現象,你的行為是輪迴的,你的思想是輪迴的,都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。所以佛教我們依佛性,而佛性大平等無分別,沒有人我、沒有是非、沒有對待、沒有高下,這是可依止處,而且真藏不壞,從古到今沒有變異,在迷不染、在聖不淨、不染不淨、不生不滅,這個是可依止的。

修學淨土宗正是依此而修,你念佛要除掉煩惱,也是為了恢復此心而已;你見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了見此心而已,更沒有另外一法可以讓你見到;十方的諸大菩薩累劫修行,或是一念頓悟也是悟此心而已。所以我們依經典而修,修學哪一個宗派,統統都能成就,你的心量是廣大的,你的行為是如法的,而且你不會落於邪見,你不會遇到邪師。

反之,你要是依一個人的,他跟你講錯了,迷惑你、控制你,那你沒有辦法成就,因為你是依著他的思想、依著他個人的見解。因此,你要是依佛經就不會有問題;依祖師大德的,這些祖師都是開悟,都是見性的,這一生要成就無上佛道,這是絕對可以辦到的。所以你們在佛法當中修學要懂得如何依止,是依法,法是法性、佛性,不是依個人,不是依哪一個法師或哪一個居士,這個你要搞清楚,不然你學了佛還是迷信,還是妄想顛倒,這個很重要,關係到你能不能成就,希望大家能夠注意,能夠善自護念。

正念與邪念

今天來跟大家分析一下什麼是正念,什麼是邪念?一般人都把念佛當作是一種善念,但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念佛算是正念。而正念跟邪念怎麼分別?邪念就是落於有無當中,有善、有惡、有有、有無,落在對待當中,所以達摩祖師講:「造善造惡俱是輪迴。」唯有無求無著才是正念,所以你念佛不著有、不著無,那就是正念。這個「正」就是與真如佛性相應,才稱之為「正」;如果與你的妄心相應的話,那就屬於邪,不正,所以正念跟邪念是這樣子來分別的。

我們在生活當中,在用功的時候,要提起正念,這正念不是善念,也不能起惡念,所以教你念佛、教你參禪、教你持咒。念佛的時候,心不落於有,「有」的話那就有所著、有所執,所以念佛的時候,心不住有相當中,這「有相」就是世間的善惡,稱之為「有相」;念佛的時候不著於空、不著無,空則無記,就如同外道一樣都是斷滅,所以念佛的時候,心靈靈不昧不起妄想,稱之為「正念」。那麼你在用功的時候,你就能夠知道,你現在是處在正念的狀態,還是在起邪念、起世間意;你在生活上,你是正念分明,還是邪念分明,那就很清楚。所以看你對一切境界的時候,你心著不著?如果著,那就不是屬於正念;如果不著,那就是正念。

為什麼祖師大德教學人,你們用功的時候,佛號要常常提起來,提得起來,它就屬於正念,你不落於世間、不落於二乘,不著有、不著無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那才是真正的寂滅。這個方法非常好,尤其是念佛的方法,特別適合現代人的根器,因為叫你直下反觀,明心見性,那真的是非帝王將相所能為,即使是法海禪師,法海禪師你們應該都曉得,他也是經過苦修才開悟的。法海禪師他的父親是唐朝的丞相,位居宰府,非常高的官,他自己又是翰林,唐朝的翰林跟明清時代的翰林不一樣,唐朝的翰林基本上就是內相的位子,而宰相是屬於外相,翰林是內相,也就是說他可以補宰相的位子,但是他放下,跑去出家,在溈山靈祐禪師的座下修行用功,有大成就。所以明心見性這一椿事情,非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,而且是馬上做到,因此釋迦牟尼佛才開方便法門,這個方便就是「淨土宗」,你不要再搞其他的方便了,沒有別的方便,只有念佛這一門,可以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了脫生死,在這一生當中明心見性,尤其是在現代,你的佛號、正念要把持得住,像五祖弘忍大師講的一樣,《最上乘論》裡面說的:「守本真心,常住不滅。」你在日用平常當中守住真心,真心是什麼?就是正念,心不著相就是正念,在淨宗用一句佛號的方式,念到你煩惱脫落,自得心開,〈念佛圓通章〉講的:「不假方便。自得心開。」

我們今天把「正念」跟「邪念」跟你分析清楚,你就知道怎麼來用功,怎麼樣來修行會有成就;什麼樣的念頭當捨,什麼樣的念頭當把持住,用到後來,連這個正念你都能捨卻,這正念對邪來說是正,但是你煩惱破了以後、煩惱斷了以後,那這個正念也沒有了,就是古德講的:「復本心源。究竟清淨。」到究竟清淨的時候,也無正也無邪,心境如如,裡面沒有善、沒有惡;沒有是、沒有非;沒有生死、沒有涅槃,確實像偈頌中講的:「生死涅槃等空華。」那你真的是沒有罣礙了。「百花叢裡過。片葉不沾身。」那在這三界當中、在十方法界當中,你就得大自在了,你不會被生活苦惱、不會被人事苦惱、不會被因果所拘束住,那個時候真的就是因果怕和尚,因果你說了算,這是有大成就的。你真的有成就,要還債不要還債你說了算;不還債,冤親債主也拿你不得,就像金碧峰禪師講的:「有人要拿金碧峰。猶如鐵鍊鎖虛空。虛空若能鎖得住。再來捉我金碧峰。」因果想要套住你,讓你在三界當中出不去,可是你心如虛空,也無虛空之量,那他也奈何你不得,所以只有成佛才真正得自在,沒有成佛,得個禪定、墮在二乘,這些都不是真正得大自在,那你要成佛,只有用佛法才能成,在佛法當中我們修學淨土法門,用這個方法來成佛。

你要知道這成佛的好處,每個人都希望自由自在,可是你現在的自由,不是真正的;你現在的不自在,也不是真的,如夢幻泡影,你不要在意、不要執著,一心安住在正念之上,一心一意用功、一心一意修行,那真的就像張拙秀才講的:「隨順世緣無罣礙。涅槃生死等空華。」到了這樣的境界,你就真正「放大光明無有邊。度脫眾生亦無限。」這是真正解脫的境界,我希望每一個學佛人、每一個同修都能得到,但是你方法要用正確,能夠分別什麼是正念、什麼是邪念。造善造惡都是邪念,二乘外道也是邪念,唯有大乘佛法是正念,應當安住、應當依止。

在所有的念頭當中,佛號是正念,無論你起了什麼善念、惡念都是邪,造善造惡都是邪,所以不起一念,方為正念。念佛它是一個方便,念到後來,他就真的不起一念了,這不起一念不是沒有念,是沒有邪念、不著相。所以你要能夠搞得清楚,不然有的學禪的,他也會批評淨土宗說這個念佛還是有念,其實他誤解了、誤會了;參禪這個話頭,也是一念,只是這一念如同大船過河一樣,到後來你都要捨卻,念佛亦復如是,希望大家能夠清楚。

跟善知識要學些什麼

佛教常稱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本師就是指我們根本的老師,也就是說佛教的教主是「釋迦牟尼」,而祖師要我們不要忘本,也就是說佛法它是屬於師生關係,也就是師道。學佛的時候,就是一種師道的表現。

所謂「師道」,是師於道,不是師於人,你們要聽清楚,是師於道,不是師於人,尤其在末法,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依法不依人,這個法是什麼?法性、佛性。你要依人,以人為師,那這個道可滅,這個道會滅。人沒有道,人是會生滅的,如果會生滅,那這個道不可以依,連世間人都曉得,所謂「道也者。不可須臾離也。可離。非道也。」也就是說有生滅的、會變化的,就不能依止,這是世間人都曉得的道,何況是佛法。

佛教導眾生要師於道,這道就是佛性、就是法性,而佛性、法性是眾生本具、眾生本有,一切眾生都有,沒有一個人例外的,以這個為你修行的依據,用這個來拓展六度萬行,所以叫「師道」,不是「師師」,師師是師於人,佛法可以事師,就是奉事老師,但是這個老師要有道。

道是什麼?就是能教你明心見性,《圓覺經》講的,他所說的法能夠遠離作、止、任、滅這四種毛病,這作、止、任、滅我們之前有講過,他了解佛性,知道佛性非是造作,非是止息煩惱而得,也不是任運放曠不斷煩惱,也不是滅除煩惱住於空寂,像二乘這樣子作斷滅空,所以無作、止、任、滅,心遠二乘者,這個才稱之為「善知識」。若你說這個老師,或是這個和尚有道,你要看看,他是不是真正對於佛法了解,如果對於佛法了解那可以。

佛法不是在講孝養父母,孝養父母那是人道在說的,佛教講的是明心見性,任何一個宗派不會違背這個宗旨,離開了這個宗旨,就不是屬於佛教;佛教也不是只有做善事、救濟,那是佛教當中有提到的一小部分。佛教的宗旨,出家人要學的是「道」,「道」就是佛性,就是法性,所以教你師道,師就是以道為師,要師於道,所以你要清楚你學的是什麼?你是跟佛學、跟著道而走,不是跟人而走,跟人而走,那當這個人死掉以後,那你所學的東西就破壞掉了,所以你要看你的和尚,或是教你佛法的老師他教你什麼?如果在這裡面夾雜了世間法、夾雜人情在裡面,那他就不是善知識,他那裡有沒有道呢?沒有啊!因為他所學的是世間道,俗話講的「人間道」,人間道就是人世間的道理,所以我們後世的學人,你要懂得佛法講的師道絕對不是搞世間教育,也不是依止哪一個人、哪一個法師,或是哪一個居士,而是教你依止佛道,依此而修,絕對可以明心見性。

有一句話講:「稱性起修」,什麼叫稱性起修?就是你對於心性能夠了解,這心性不是指你的起心動念。現在有一些掛著禪宗的招牌,講說它是禪,其實你去看,它裡面跟你分析的,告訴你的心性、告訴你的佛性,講的都是你的習性、或是你的想法,這個不是真的禪。如果講的是你的想法,那個是煩惱,那個不是菩提,可以說煩惱的「性」是菩提,但是煩惱的「作用」不會是菩提,如果煩惱作用是菩提的話,這個世間所有的因果就會顛倒,就會攪亂。所以佛法講的師道是依真如實際、依心性,淨土宗念佛也是一樣,了知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眾生的心跟佛的心,還有真如本性是完全一樣的,無二無別,諸佛已證,眾生本具,諸佛證的心是眾生本具的心,眾生本具是諸佛已證之心,所以這個道理是一樣的,但是眾生,對於此心他是迷惑的,日用平常而不自覺,日用平常他自己沒有感覺,就好像一個人有眼睛,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眼,可是他常常在用。那佛呢?他知道,他能遍觀一切、遍照一切,徹法源底,所以他曉得,那這個是佛,他見得心性,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「見見之時」,真見照破了妄見之時,真見就是不落於妄見之中,不被妄見所束縛,叫「見猶離見。見不能及。」所以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個道理,這個是《楞嚴經》十番顯見裡面的第九個「見非是見」。

那麼,回到我們今天所要講的,就是要大家依止的是佛性,不是依人,也不是依哪一個居士、哪一個法師,那個沒有用,那個依了,他死了以後,他不在以後,那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。所以佛在臨終的時候,教導眾生要依法性、要依真藏,要了知如來從來沒有滅度,從來沒有生滅,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做的一切世間事,佛說這是表演給你們看的、做給你們看的,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像世間人這麼業障,所以你看到佛回去幫他的父親抬棺、受「馬麥之報」,統統都是做給你們看的,如來之心曾無欲念,沒有一絲毫的世間愛欲,所以你們不要錯解了。如果你認為釋迦牟尼佛也像世間人一樣回去抬棺,在那裡像世間人一樣有所感傷、有所愛欲的話,佛說你是魔王眷屬,你是隨順魔說。如果隨順魔說就是魔王眷屬;隨順佛說即是菩薩,這你們要懂得,所以不要把釋迦牟尼佛看成跟世間人一樣,這麼業障深重!你要懂得依佛性,不依於人,這個道理非常重要,你們要聽清楚、要弄懂、要永遠記在心裡面,這樣你不管學什麼法門,念佛也好、學密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參禪也好,都可以,都能夠成就,隨著你的根器、隨著你過去生用功的善根,都能夠圓滿成佛,真的是《金剛經》講的:「法門平等。無有高下。」這才是真正的道理。

緣起性空

我們學念佛法門,就要有這樣的一個覺悟,這一生什麼事情都不重要,唯有求生西方、求生淨土,這件事情最有意義。人生沒什麼意義,不過百年而已,做得再好也都是夢幻泡影。《金剛經》講的:「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自己的身,佛在經上說,這個色身不可以執著,色身無常,一定會變壞,猶如逆子,這個逆子就是現代話講的不孝子孫,你非常辛苦地把他拉拔長大,他終究是會背叛於你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身是四大假合,你看看你這一身,他冷了,你給他衣服穿;他餓了,你餵他吃飯;他病了,你帶他看醫生,但是到頭來這個色身還是要痛苦於你,就猶如逆子一樣,所以佛在經上教我們看清楚這一個事實真相。

我們要把生命拿來用功修行,這一件事情一定要把握得住,任何的境界,任何的因緣,絕對不生貪愛心、瞋恨心,這樣才算是有在修行,尤其是順境,眾生特別貪愛,一旦心黏著於境界上,那就如膠似漆無法抽拔,所以才藉由念佛、藉由大乘經教,讓你轉念頭,明白一切法無生、一切法無滅、不生不滅,緣起之法當體即空,這個「緣起」就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之法,假名為生,假名為世界,它的本性猶如空中之花,《楞嚴經》講的:「見與見緣。并所想相。如虛空華。本無所有。」你能見的,無論是能聽的、能聞的,所聽的、所聞的,以及見聞之後發生出來的妄想,并所想相,如虛空之花,本無所有,你要看破這一點,你現在身體感受、心裡面所想的、所好樂的,如虛空花,虛空有沒有花呢?徹底沒有,也就是說真如本性並沒有一點點汙染,你現在看到汙染,那是你著相;你覺察到煩惱,那是你心迷了,都不是究竟之法,後面有講:「此見及緣。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」所以說緣起性空。

能見的與所見的,為什麼你能見?真心本性的作用,為什麼要現相為你所見呢?所現之相不離自心,猶如夢中的境界,能所都是一心、都是真心本性,在這當中你不要分別這個是染那個是淨,也沒有染淨的問題,所以叫「此見及緣」,中間還有,祖師說應該是這個文翻譯,為了順文的關係,所以沒有加進來,「此見及緣,并所想相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」所以菩提妙淨明體就是真心本性,不假外求,只在於你見相的時候著不著?一著那就是墮在生滅當中,所謂「汝暫舉心。塵勞先起。」你一接觸境緣馬上起心動念,那塵勞就起來了,你要是明了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,緣起性空,即是不生不滅,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:「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。」而如來藏本妙圓心,本自清淨,一塵不染,所以修行很重要的,你對於大乘實相要能了解,這能夠幫助你超脫一切煩惱的根本,能夠破無明。

你為什麼會起無明呢?就是你不見性,如果見性了,那就沒有無明可破、沒有菩提可證,這就是所謂的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」從此你就得大自在。像《無量壽經》講的:「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,無所罣礙。」所以,你要發心修行這件事情最重要,你能得到的利益是真的,你在這個世間做得再好那個沒有用啊;全世界都和平,你心還在妄動啊!所謂「庸人自擾之」,這諸法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,就是你見相生心而已,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覺悟,要發心求生淨土。淨土很多人說那個是著相,實際上是你因名生義,禪宗講的「見相生心」,看到名相你就生起念頭,其實是講者在著相。這淨土不從外得,都是你自性所現,《維摩詰經》講的: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心平則一切皆平,《楞嚴經》佛告持地菩薩:「當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。」所以心即是土,土即是心,你的心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分開,無二無別。

極樂世界就是心清淨的現象,你離開了真心本性,沒有現象可得,離開了現象,沒有心可得,這道理要懂。一個是波,一個是水,水之於波,無二無別,就好像你現在倒水,倒在一個圓的杯子裡面,你能說水是圓的嗎?不行,為什麼?如果說水是圓的,那我倒到方形的杯子裡面,它不會變方的,它還是圓的,可是你能說水不圓嗎?也不行,如果說不圓,如何在圓杯當中能現圓形的形狀。所以真心與淨土,無二無別,一個是相,一個是性,性相一如,就像剛才我們講的水倒到圓形的杯子,圓形是它的相,濕潤是它的性,潤澤是它的作用。不管你是好人壞人喝了你都能解渴,所以修學淨土不管是善人惡人,只要肯念肯信,絕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下至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都能往生,你能明白這個道理,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,對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,乃至十念必生,你不會懷疑,為什麼?從心所現,你心想佛就現西方淨土,就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,「以觀佛身故。亦見佛心。」佛身跟佛心是一如,乃至諸佛跟剎土皆是一如,所以為什麼往生西方淨土,生一世界等於生一切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,徹照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功德圓淨完全顯現,這就是真心本性的作用。

《華嚴經》講:「或現童男童女形。天龍及以阿修羅。乃至摩睺羅伽等。隨其所樂悉令見。眾生心行無央數。行業音聲亦無量。如是一切皆能現。海印三昧威神力。」真心本性具有的海印三昧,你不用向釋迦牟尼佛求,你本來就具足,他只是告訴你,給你方法讓你修行,你把妄想顛倒除掉以後,真心本性就現前了,一旦現前,你所有宿世造的這些惡業、造的這些罪障統統消滅,所以三時繫念講的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空時罪亦亡」,這把你的妄心給懺掉,實際上妄心並不是實有,既然說是虛妄的,就不會是真的,所以才告訴你這是妄心,你能了達妄心本空,那就是把妄心剷除了。

我今天講的這個道理,你們要去理解、要去體會。如果你聽不懂,你要多禮懺、多念佛,業障消了自然就懂了,這是淨土宗的原理原則。

阿彌陀佛為什麼能接引眾生?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十念必生?一生淨土為什麼能夠頓超十地?雖然是凡夫等同如來果地的受用,乃至西方淨土為什麼有水鳥、樹林、六塵接引妙法,又能徹照十方,又能樹現佛剎,講堂為何功德莊嚴,威德巍巍?全不出我今天跟你講的這個道理,唯心所現,所以修行這件事情一定要去做,因為你明心見性、你了脫生死了,這才是真實功德之利。

你世間的事情做得再好,賺再多的錢,有再大的名氣,說你是國際名人,那都跟你了生脫死不相干,身外之物,甚至這是不祥之物,你貪著它,何必呢?給自己找三惡道罪來受,那是很冤枉的,所以佛告訴我們,這眾生就是所謂的活在自己的迷惑顛倒當中,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,虛造惡業,虛受輪轉,所以非常愚癡,幸好釋迦牟尼佛講出來,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大品般若經》等等的這些大乘經典,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、《解深密經》……這些經典裡面都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你要能夠了解。

很多人說我看一本經就好了,你看一本經,你能了解我剛講的道理嗎?那你不是普通人啊!所以要發心、要受持、要認真、要努力,不要懈怠、不要懶散、不要偷懶,任何的境界要按定一句六字洪名,一一出口入耳,則此雜念自然清淨,把虛妄都給消盡以後,真心本性的淨極之光自然通達,自然發顯,這是我們這一生一定要做的事情。

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

古德講:「學道之人,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。」也就是說我們學佛要求無上佛道,而希求無上佛道的心,要勝過你的飲食,以及種種的受用。有一些同修到佛門來,他學佛不是為了求道,他求的是世間升官發財、求的是家庭和樂、生意興隆,而這些都不是佛教要給大家的。

釋迦牟尼佛出家,就是看破了世間的恩愛情欲、看破了財富名利、看破了權勢與富貴,他知道這些終究會招致惡報,所謂「三界統苦」啊!你活在這個世間有生老病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苦,釋迦牟尼佛看出來了,古來祖師大德也體會得到了,所以把這些全部都放下。

到道場來是要來修行的,你不要被世間的誘惑蓋過了你的真心,所以古德才說:「學道之人,向道之心應該要超過你的饑渴飲食。」你即使再累、沒有飯吃也都不能夠放棄修行,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做到。因為有一些同修到佛門來,他總是會想著吃飯第一、世間事第一,修行可以慢一點,你在抉擇的關口上,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、造了這樣的業,那就跟輪迴扯上關係了,你的家庭即使再好,終究是會分離;你的事業再好,終究是會易手,會換人做老闆。所以以前人講,「世事浮雲望九州」,這世間事如同浮雲,天下都一樣,「前人財產後人收」,你再有錢,你死了沒有辦法帶走,那「後人收得休歡喜」,你即使是繼承財產的人,你也不必太高興,因為「更有收人在後頭」。所以這個世間你不要花太多心思去經營,你要把你的精力、你的專注力,用功到念佛修行上,用這虛幻的一生換取無量光壽,你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壽命無量,具足六種神通,永遠不會退轉。

淨土宗常常講的這一點,也有一些人會誤會,認為淨宗就是要求往生、要求死的,是消極的。實際上,我在看淨土宗很積極,為什麼呢?因為它看得破這個世間的虛假,一般世間人看不破,總是還在這裡蹭蹬、還在這裡留戀,把夢幻空花當作是真正可以依靠的,他看不清楚真實的狀況,所以就不切實際。

我們學佛的人,知道一切諸法皆是如幻如化,古德講:「夢幻空花,何勞把捉」,都是虛假的,你不必在意。《金剛經》講的:「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你現在看到的無論是好的是壞的,都是暫時的現象,並不是真正永恆的,尤其是女眾的同修,不要先生送你一顆鑽戒,你就覺得永恆;若鑽戒弄丟了,就不永恆了,所以,那個是虛幻的,不要當真、不要生愛欲想。祖師教我們「夢幻空花,何勞把捉」,「法無異法,妄自愛著」,一切法本自平等,本自清淨,你何必貪著呢?何必起虛妄的念頭虛妄顛倒,「將心用心,豈非大錯」,那真的是錯到極處啊!所以我們修行要真正想到要有道心,不可以耽著於世間的情欲、愛欲,這些總總的順境、逆境,你都不要生心動念,你要知道「眼若不眠,諸夢自除」眼睛要是不打瞌睡,自然不會有這些夢境的顯現,「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」你如果心不起心、不動念,萬法自然一如,沒有男女相、沒有夫妻對待、沒有兒子、沒有女兒的這些罣礙,學佛學到這樣的境界,你就得大自在了。

所以大家要會反觀,你要看得清楚你眼前貪愛的,眼前罣礙的是夢幻空花,要徹底把它放下,這就是求道之心,我們講的道心。這一念道心堅固相續,總有一天能夠消除你所有的煩惱、去除你的根本無明,那就放大光明、照耀十方,到時候就像張拙秀才講的,生死涅槃等空花,也沒有生死,也沒有涅槃。不住涅槃而常行菩薩道;不住生死而超出三界。所以真正要修行,要用功,不要懈怠、不要放逸,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你都不放逸,所以叫做「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」,再餓、再累、再好吃、再好樂的境界我們都放下,你看破它,你就會很自在,你學佛就會得法喜充滿。

歷代皆有大比丘

佛教講修行是從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開始,第一個是戒,「戒」很直接的理解就是「戒律」。在末法有些出家人,不喜歡持戒,看了祖師大德的著作後,斷章取義並曲解祖師的開示,說:「南宋以後沒有比丘。」實際上,這說法是絕對地錯誤。不要說是哪位祖師大德講的,我們可以肯定,根本是你看錯了。

「比丘」者具三義: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也就是:「乞求佛法、認真修行,斷除煩惱,使天魔怖畏」。這是真正的比丘。佛教律宗從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一直傳到中國,由道宣律師弘揚,在道宣律師之後還有很多的律宗大德,直到明朝,有慧雲馨公大和尚、寂光律師、見月律師,甚至到民國初年,有慈舟大師、弘一大師,這些都是真正律宗的大德,有他們來傳承佛門的戒律,包括傳戒,這些都是持戒持得非常好的出家比丘,這是從律宗上來看。

廣義地說,凡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者、煩惱消除者,都是比丘。元朝有中峰國師,明朝有禪宗的諸位大德,有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,各個都有修有證,皆是大比丘僧。所以,比丘者─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統指一切有修有證的大德,像民國初年有虛雲老和尚,到台灣來的有廣欽老和尚、慈航法師等等,有修有行的大德和尚,怎麼能說沒有比丘呢?這錯誤的說法,導致了佛門中在家、出家四眾弟子很大的疑惑,宣傳這說法的人因為他自己不想持戒,也不希望人家拿戒律來約束他,他就說:「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。」這個說法實在沒有任何根據。反而我們所說的,是有根有據,律宗有律宗的傳承,有律宗的法脈,所以要懂得,講這話的人是在誑惑你們,讓你對出家人退失信心、對你的戒和尚退失信心、對於戒律退失信心。因為說沒有比丘,那出家人就不能受戒,沒有出家人受戒,就沒有人傳承佛法的戒律。所以連你要受在家戒,他也把你毀掉。因為在家五戒、八關齋戒,乃至菩薩戒,統統都要由出家人來傳授,由這些大德律師來做傳戒的儀式。

聽了以上解釋,你對於佛法、對於戒律要有信心。佛在《瓔珞戒經》上講:「有戒可犯名菩薩,無戒可犯名外道。」意思是:你有受戒,有戒律可以犯,你是菩薩;你沒有受戒,沒有戒律可以犯,你是外道,不是真正修行人。現值末法,有一些出家人,披著袈裟在破壞佛教,刻意曲解祖師大德的慈悲用心,把人家策勵後學的話,拿來破壞佛門,導致很多人對於戒律產生疑惑,對於祖師產生疑惑。實際上,唐朝佛門的戒律非常興盛,宋朝也是,到元朝就稍微衰微,明朝就有中興律宗的慧雲馨公大和尚。所以有去受過戒的,一定有讀到:頂禮中興律祖─慧雲馨公大和尚。是他復興律宗,之後還有寶華山的見月律師,現在寺院傳戒幾乎都是依寶華山的傳戒儀範,在做傳戒的儀式,怎麼會說沒有比丘呢!

所以大家要搞懂,這是邪師在破壞佛教,他就從戒律這根破壞起,他不要大家持戒,尤其在末法,他告訴你:戒律沒有用。他教你怎麼放逸,怎麼開、遮、持、犯。但是他所告訴你的,並不是真正的開、遮、持、犯,他只是無心持戒,他不想學、不想做,所以拿開、遮、持、犯來開脫。所以後世佛門的弟子,都要看清楚事實真相,佛門歷代以來,佛法非常興盛,都有大比丘,都是有修有證,代代人才輩出。

大家要懂得,對於佛法、對於戒律、對於出家人、對於自己的戒和尚、對於自己的和尚,要有信心、要有道力。不能隨處聽說南宋以後沒有比丘,就不好好學法了。其實這種說法我沒聽過,在戒場受戒時,並沒有人這樣說過。所以更肯定,釋迦牟尼佛講: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」是真的。外面有很多的邪說,他是要破壞佛教的戒律,破壞你對於佛法的信心,所以他用斷章取義的說法來蠱惑大眾。

自己學了佛要有正知正見,不能被他蠱惑,所以要好好地受戒,好好地學習佛法,也不用怕持戒持得不好、持得不圓滿,只要肯盡全力去學,學得不好可以懺悔。如果有心在學,佛力會加持你。如果你無心在學、自己不學或看到人家持戒還生起瞋恨,說風涼話,破壞佛教的根本,那所造的罪非常地嚴重。若是出家人,那一定下地獄,若是在家人,那就會關在地獄裡出不來!因為在家人一點功德都沒有。或是你已出家,影響力很大,你還給人家這樣錯誤的知見,說:「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。」那對你自己非常不好。

所以大家對於佛法、對於戒律要有信心。戒、定、慧這三無漏學,是以戒律作為基礎,是最重要的。佛門少了戒律,那所有的修行,是沒有辦法成就的,即使知見再對,也沒有用,因為你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,所以需要用戒來幫助自己。中國佛門歷代以來,無論是修學哪個宗派,都一定要受持佛戒,《梵網菩薩戒經》講:「眾生受佛戒。即入諸佛位。」想要成佛,就必須受佛戒,受持佛的戒律,就是諸佛如來,因此說「即入諸佛位。」所以自己要發心,要對於佛法的傳承有信心,不要聽信外道邪師毀謗戒律,這種人在佛門中,稱之為「賊住」。他穿著袈裟,打著專業的形象,來佛門裡說些破壞的話,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業,大家絕對不能跟著附和。出家人絕對不可以這麼胡說,在家人更不能亂傳,不然將來下地獄必然就是受拔舌地獄的苦報,甚至比拔舌還更嚴重!

所以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來分別,學佛要從根本下手,從受持戒律來奉行,不要聽人家一說,信心就動搖了,甚至輕視出家人、輕視比丘、輕視自己的和尚、戒和尚。輕視的心令自己沒有辦法學法,也得不了道、成不了佛,因為根被自己給破壞了。千萬不要相信這些異端邪說,這裡正是破斥這異端,讓大家清楚真相,南宋以後還是有比丘,像禪宗的傳承,及各宗的祖師大德,都是大比丘僧,叢林裡都是大比丘,真是滿天下,所以順治皇帝講:「天下叢林飯似山。」所以他才想放棄皇帝的地位,出家做和尚。

菩薩戒的重要

《華嚴經》云:「戒為無上菩提本。應當一心持淨戒。」精舍有同修發心去受菩薩戒。在這裡首先要讚歎大家的發心,發菩薩心學做菩薩。戒律是佛教的根本,如果學得好,修行能成就無上菩提。能發心去受菩薩戒,是件很難得的事情。十方諸佛如來、歷代祖師大德、菩薩都勸人受戒,沒有例外的。因為釋迦牟尼佛在《遺教經》裡教弟子們要遵守戒律。在他滅度後大家要「以戒為師」,就是要以戒律作為自己的老師、自己的和尙,而不是以人為師。

聽到「戒律」這兩個字,感覺很約束,好像要做到是很困難的,實際上這是大家被名相所轉,簡單講,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守則,要像菩薩般地過生活,就要遵守這些做菩薩的原則,所以叫「菩薩戒」。也可以說是:想做一位菩薩應當要注意的事項。做到了裡面的事情,就是菩薩。做到滿分了,就是滿分菩薩;做到了多分,是多分菩薩;做到了少分,是少分菩薩,都是菩薩。不要害怕受了戒會犯戒,萬一不小心犯戒,是可以懺悔的,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講:「有戒可犯名為菩薩,無戒可犯名為外道。」所以發心受戒,以世間人來講,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個很大的轉變,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發心去受。

如果你目前沒有因緣受,你可以先學戒,常常讀誦,把戒本看熟、看懂。學戒要依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來理解戒律,了解戒律的核心,抓到持戒的重點,重點就是心法。學菩薩戒,有菩薩戒的心法,要懂得該怎麼樣做一位菩薩、該怎麼存心,會存心以後,再表現出戒相、行持,那就是真正的菩薩了。所謂「戒能開發菩提本。學是勤修功德地。於戒及學常順行。一切如來所稱美。」可以請菩薩戒的戒本回去看。能夠發好心學,發好心持,那一切如來都稱讚你,龍天善神擁護你,你的功德會增長,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
學佛人沒有戒律,很容易就退轉,因為沒有原則。一個人沒有原則,就沒有人格,說要做菩薩又沒有原則,那你就不是菩薩。戒律就是守則、原則,不能隨便開緣,不能放逸,既然發心受了,就要努力持守,利益一切眾生,以增長功德。《梵網經》說:「戒如明日月。亦如瓔珞珠。微塵菩薩眾。由是成正覺。」戒就好像日月一樣,「日」就是太陽,「月」就是月亮,這世界要是沒有太陽跟月亮,這個世界就是黑暗的,走路也看不到,所以說「戒」如同日月,學佛人在菩提道上走,看不到道路,根本沒辦法走路,也沒有辦法行菩薩道,更沒有辦法成就菩提。「戒」又如同瓔珞珠,「瓔珞珠」就是現在人掛的首飾項鍊、裝飾品。大家愛用的名牌、奢侈品,就如同瓔珞珠,用來莊嚴自己的身相。把戒比喻作珠寶首飾,讓大家能配戴,古人是配「道」,學佛人是配「戒」,配戴著戒律,這樣你的行為、功德法身就莊嚴了。

法身的作用是:你現在迷惑了,就產生了迷用,你發菩提心受戒、持戒,法身就起了戒律的正用。學戒能夠遮止一切惡法,能夠開發一切善法來嚴飾自身,這裡說的善法,包含世間善法及出世間善法,都能夠莊嚴功德法身。所以說:「戒如明日月。亦如瓔珞珠。微塵菩薩眾。由是成正覺。」微塵菩薩眾,是指如微塵這麼多的菩薩眾,都是因為學戒而有基礎、有根本,終成就無上佛道。可見不能忽略菩薩戒的重要性,大乘佛法要興旺,一定要學菩薩戒,沒有學菩薩戒,只懂得一般事相上的戒律,那是沒有辦法使佛法興旺的,菩提道業也很難成就,再修頂多是個羅漢而已。你發心學菩薩戒、受戒,就得十方諸佛如來擁護。菩薩戒都是全分受,沒有少分受,也沒有退戒,一旦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,你這一生即使沒有成就,來生也能得遇佛法、得遇菩薩戒法,它的功德很大,且不可思議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歷代祖師大德都勸人受戒。

近來有出家人在毀謗印光大師,說他一生專門在搞世間法,說他沒勸人受戒,其實他有勸,只是沒有勸你,因為你沒發心。印祖往生了無法說明,我們後學來替他說話,印祖是淨土宗的祖師,絕對不容許那群「破內外道」毀謗他。大家看了印祖的《文鈔》,就知道印祖是不搞世間法的。祖師大德都學戒、持戒,歷代祖師對於戒律的要求非常嚴格,所以他們有成就。說祖師不提倡受戒,那是你胡說八道。

發心去受戒,到戒場要如法求受,一定要遵守戒會的規矩以及要求,要完全配合常住的規矩,不要有自己的想法看法,不要心生煩惱,生煩惱就多禮懺。早上起來多拜佛,趕緊懺悔,把無始劫以來的戒障懺除,那就能夠得上品戒。受戒會有戒障,無論在家戒、出家戒都有,不要以為自己沒有。還沒因緣去的同修,可以打開菩薩戒的戒本,自己讀誦、學習,就能知道怎麼做菩薩。這些戒律對學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在家、在公司都非常有幫助,教你怎樣做學佛人,怎樣做菩薩,裡面都有教。末法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學戒律,只想用五戒、十善來當作「戒」矇混過去,其實十善是善法不是戒律,不要以為學個五戒十善就很夠了,實際上是不夠的,因為五戒十善只在自身,並沒有發菩提心,所以要發心去受菩薩戒。

祝福你們:能夠得上品戒,能夠如法受戒。受戒前自己勤加用功,多多禮懺,消除戒障,多念佛、多做功課,不要懈怠、不要放逸。

佛經的定義

《法華經.方便品》裡面說到:「諸法寂滅相。不可以言宣。以方便力故。為五比丘說。」這是講佛法所談的是一切法寂滅之意,所以說諸法寂滅相,離開一切言說分別,非是心、意、識所能測度。所以說不可以言宣,「起心便錯,動念即乖」,但是為了讓眾生覺悟,為了讓眾生成佛,因為眾生迷失佛性,於寂滅相中妄生生滅二相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方便力為五比丘說,這是世尊成道的時候,他的存心、他的用心。

佛在經上講,「經」有五種人說,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眾生,還有器世間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;也有地方是講:佛、聖者、仙人、天人,還有鬼神。不管是怎麼樣的一個歸類,都只是開合不同,所要表達的意思,就是要告訴我們,在佛經上,佛在講經的時候,會出現的這些眾生,他們也都會說經,所說的經有一個重點,必須是諸法實相,而且所說的實相,皆由釋迦牟尼佛,皆由十方諸佛印可,那才稱之為「經」。

佛經跟一般的經典不同,你不能說有五種人說,變成鬼神可以說經,非人也可以說經,那就錯誤了,即使是阿羅漢也不能說經。所以你要知道佛說「經」有五種人說,它的道理是講:在佛經上你可以看到的,有時候是釋迦牟尼佛說,有時候是菩薩承佛威力而說。例如像《地藏經》,你們念《地藏經》的時候,你就會讀到覺林菩薩偈:「夜摩天宮,無量菩薩來集,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,遍觀十方,而說頌言。」都是承佛威力而說,絕對沒有自己說,也就是等同釋迦牟尼佛親自說法,等同毗盧遮那如來親自說法。所以你要知道,佛經只有佛可以說,其他人說的,都是得佛的印可,並不是說鬼神可以說,鬼神的境界,連三界都尚且出不去,阿羅漢頂多證個偏真涅槃,菩薩有實有權,權教的菩薩尚未見性,實教的菩薩雖然見性,但是未能徹法源底,沒有辦法斷除所有的煩惱,還沒有達到究竟,所說的都不圓滿。所以「經」有五種人說,是講在佛經上,你可以看到有這五大類會出現,並不是說這些變化人、鬼神以及這些天人、仙人會說經。

在末法時期,很多這一種附身的或是托夢的,來傳達什麼意思,有什麼旨意,他也說他是說經的,這個不能跟佛經相提並論。所以你們在看佛教的名相,你要會看,而且要看清楚。「經」有五種人說,是說在佛經上,佛在講經的時候,有時候菩薩也會來講,或是聽眾聽了佛的開示,他有體會,他也會來這裡重頌一次剛聽到的,把他體會的說出來請佛印可。你們早課念的那首偈頌: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。首楞嚴王世希有。……。」這偈頌的內容,就是阿難聽佛的開示,聽了佛講經說法心開意解─「獲本妙心。常住不滅。」於如來前說偈讚佛,這是阿難說偈,那阿難有沒有達到如來的境界呢?沒有啊!所以後面仍舊還有開示,像這種狀況,在經典裡面非常多,你們在看的時候要清楚,所說的必然與真如實際相應,必然要你見得諸法寂滅相。

諸法寂滅相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,方便用文字、用語言,用種種的方式在接引眾生,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一點大家要清楚,並不是鬼神可以講經。即使在末法,有這些人或是鬼神在講,你也要聽聽看,他所說的到底跟佛經一不一樣,若不一樣那都不能聽,這很重要。有人說他自己是多有成就;或是別人說他多有成就;或者有人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……,這些你都可以觀察看看,他真的是嗎?實際上,釋迦牟尼佛早就告訴我們,在末法的時候,即使佛菩薩再來,也不會透露消息,除非他要往生了;如果透露了消息他還不走,在那裡受你供養,那這個必然是假的,假佛、假菩薩,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清楚。所以你們在外面看到的,自己就要注意,以免受騙上當,導致自己慧命以及財產的損失,到時候後悔,再來毀謗佛教,那又造無邊的罪業!以上跟大家說明清楚。

二諦圓融

如來說法,依二諦而說。什麼是「二諦」說法?二諦就是「真諦」跟「俗諦」。說真諦法,讓眾生了知諸法皆空,了知因緣生滅不是實有的,這個講的是真諦,真諦就是事實真相。我們迷失了真性,在生滅當中以為是真實的,認為可以長久、可以永遠存在,所以像有些世間人,想要長生不老,或是修仙煉丹,像道教的,想要長生不死,守這個色身以為真實,煉精化氣,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長命百歲,這些都是不了事實真相,不解一切法真實之諦。他看不懂,不曉得有聚就有散,有富就有貧,有生就有死,這個世間總是變化的、總是無常的,對於相上的,暫時的聚合,他沒有辦法看破,所以不見真實之諦。釋迦牟尼佛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,出現在世間,為我們說真諦法,讓我們看破,能夠發出離心。

那麼「俗諦法」呢?什麼叫「俗諦」?你們要搞懂,俗諦不是搞世間法,不是隨順這個世俗。什麼叫俗諦?就是運用你能了解的,你生活上看到的東西,你接觸到的人事,讓你去了解真諦。所以說真俗圓融、真俗不二,這就是所謂的俗諦法。所以你看經典上,佛會舉比喻,講他過去生發生的事情,這一生、現在眾生接觸到的事情來開導大眾,讓他能夠因為這些比喻而能得度,這個就是俗諦。這是在經教上所說的「真俗二諦」。

如果講到究竟,究竟之法這個真諦之理─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、離名字相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。這個真諦就是真如實際,「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」不可說啊。有所言說、有所修行、有所取證,都是二法。禪宗講:都落階級,那不是真實之諦。所以方便開俗諦法,為你演說三乘,為你建立次第;建立次第使你能夠因言得悟,因修,因為你修行而能證果,這方便說為俗諦之法。所以說俗諦法是講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所說的,有所言說,有音聲、有動作,有所指示皆是俗諦。所以你看《維摩詰經》上,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:如何是不二法門?維摩詰居士默然不答,為什麼?因為真正的不二,了無言說,不可說;心,你想要攀緣,你想像不到,唯有默契而已。什麼叫默契啊?這個默契不是不說話、不苟言笑,這默契是什麼?你把煩惱捨掉,自然契合。因為你現在慣用的是虛妄心、是煩惱心。所以這佛講的,佛講經說法依二諦而說,說「真諦法」,告訴你諸法皆空,本自清淨;說「俗諦法」,告訴你怎麼來修證。又說真諦法,讓你了知自性,本自清淨;說俗諦法告訴你,皆由心現,一切萬法皆由心現,所以說俗諦者建立一切,具恆河沙妙用。你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,能夠用一句佛號,超脫往生,這就是說俗諦法,起自性的妙用。眾生迷真諦之理,而現俗諦之法,所以有六道輪迴,而真俗二諦總是一心,無論染淨,不出真俗,這就是我們佛經上常說的:「二諦圓融」。

「二諦圓融」,所以眾生迷真諦理,現俗諦境;諸佛證真諦理,起俗諦用─作用,實際上真跟俗不二、性跟相不二、體跟用是一如的,所以說為「不二法門」。你們要搞懂,什麼是「真諦」?什麼是「俗諦」?不能說俗諦就是搞世間法,釋迦牟尼佛不搞世間,他不用世間法;他用世間法的目的,是叫你明心見性,所以不是流於世俗,這一切佛法但有言說,都是俗諦,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「但有言說。都無實義。」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這就顯示真諦,顯示即使是佛法,也都有言說,也都不是最究竟之法,何況世間貪瞋癡。《金剛經》講的:「法尚應捨。何況非法。」這法就是指佛法。那佛法之外的呢?都是世法,連佛法都應當捨卻,何況是世間之法。所以他講:「須菩提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我跟你講的佛法,尚且都只是幫助你到岸而已,從生死之岸到涅槃彼岸,如同船筏一樣,這佛法是如此;你念的佛號、看的這些經典都是如此,這些法尚且不可以執著,那何況是世間之法,這一點大家要清楚。

所以佛說法依真諦而說;佛度生依俗諦而起用。實際上,「真」跟「俗」這二諦沒有分開,但你不能說它是一,也不能說它是異,這異就是不同,所以說真俗二諦非一非異。如果迷了,那就有同有異;如果覺了,那非同非異。所以就是看你有沒有般若智慧,你有般若智慧,你就懂得怎麼應用。

今天簡單跟大家講「真諦」跟「俗諦」,因為我們長時期講經以來,很少跟大家介紹這種基礎的佛學名相,我們所談的多談見性之理、多談修行之道,但是這些名相,還是要幫助大家去了解,不然你看到經典上跟你說「真諦」,你聽不懂;跟你說「俗諦」,你又以為是搞世間法去了,那就壞了。所以今天跟大家解釋,希望你們能夠了解,回去好好地作一番思惟,你到底是依真諦還是俗諦?如果你依世俗,那就不能見性;你依真諦,那能夠出離。這真諦你要能依,那你用的佛法,就能夠幫助你到達彼岸;你要是不懂得依,那你雖然修的是佛法,實際上是小乘,甚至是人天,甚至是不了義法,那就不能夠到達彼岸,不能夠證得涅槃,證得涅槃尚且不可,何況成佛,你要除習氣,那是不可能做到的,希望你們能夠了解。

禪宗怎麼修

現在佛門裡面、佛門外面,有很多在教禪修的,裡面的內容,多半就是一些調息、養生的方法,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,他只教你調鼻息、攝心,攝心專注,他用這些方式,他也說他是參禪,實際上這是教你打坐而已,那個不是參禪,那叫「住心觀靜,是病非禪。」那是調息,或是所謂小乘講的「安那般那」,這個不是禪宗,要跟你們揀別清楚,不然你把病當作是禪。

這禪宗要怎麼修?近代修禪的,多半都是藉教悟宗,這種直指人心的方式越來越少,幾乎是消滅了;或是參話頭,參得不對,參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頭,我說的沒有意義不是禪宗講的「無意味話頭」,而是他參人生有什麽意義?你問這個話又有什麽意義,他那個叫「話尾」,起不了疑情,起的是懷疑,所以你們現在在外面看到的,很多都說他是參禪,實際上他是教你調息,不能說是禪宗,像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周利槃陀伽尊者,釋迦牟尼佛教他調出入息,觀鼻端白,這對一類根器的人可以,但是對後世大多數人來說,能不能做到?你的鼻根沒有這麽利,你不能從這裡開悟,所以文殊菩薩揀擇圓通的時候告訴我們,不是說觀鼻端白不行,而是說大多數的人沒有辦法,所以文殊菩薩揀擇圓通,他告訴我們說:「鼻想本權機。只令攝心住。」你調出入息,你可以攝心,這是佛的一個權巧方便,但是「住成心所住。云何獲圓通。」你心要是住了,住在鼻想上了,在那裡調出調入,甚至調到後來沒有出入,隨息了,這些你都仍舊著在這個色身上,身見未除,你跳脫不出來。

所以禪宗怎麼參?禪宗第十二代祖師馬鳴菩薩,在《大乘起信論》教我們的,他的和尚是脅尊者,這脅尊者相當有名,禪宗的祖師,是西天的祖師。東土的祖師,從達摩祖師開始算。西天初祖從摩訶迦葉尊者開始,所以達摩祖師在禪宗的法脈裡面,算第二十八代祖師,馬鳴菩薩是第十二代祖師,他教我們怎麼參禪、怎麼開悟,不依氣息,不依這個身體,乃至不依種種妄想,只要你有妄念立刻收攝回來,安住正念。

什麽叫「正念」呢?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心外更無他物,在這裡也不做清淨自己,也不做究竟自己,就是僧璨大師講的:「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」,這樣的一個心境,平平常常的,不隨妄想也不安住正念,當下這一念收攝回來,如果心有時跑掉了,那趕緊迴光返照,憨山大師講的: 「急處迴光。著力一照。雲散晴空。白日朗耀。」這個是參禪,這是真正的禪修,不然你住在身體上,調出入息,感覺這個氣怎麼樣,這個身很容易墮到身見裡面。

以上是講禪宗怎麼修的,這是真正的修行方式,不依氣息、不依形色,形色就是這個身體不依種種的境界,而你在修的過程當中,只要有妄想就收攝回來,收攝回來以後,久而久之,你慢慢地道力純熟了,你自然契入、證入三昧,你不用向別的地方求去,你也不要搞怪,想說我要求個神通、發神通,你想要發神通很快就發神經;不求神通,縱然有種種的境界,或現端正的男相女相,或是現佛菩薩相、天人相,乃至現相說法,或是通達經典、經教、或是空中有聲,跟你說經、說六波羅蜜、說十波羅蜜,說諸法實相等等的,這些都只是過程而已,你不要執著。

那麼,還有一些魔惱的,他會讓你有神通、有天眼,讓你起種種的愛憎心,或是讓你一下子精進,一下子又廢止,旋進旋退,這些都是外道啊,所以你不要想說我參禪開悟了,大概就有什麽神通,你如果在這裡迷了,就是永明大師說的:「陰境現前,瞥爾隨去」的話,那你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:「如宰臣家。忽逢籍沒。宛轉零落。無可哀救。」沒有人可以救你。你要知道這些外道,為什麼有神通?他也能夠知道宿命,他也說他是禪修當中而來的,他發神通有兩種:一種是正確的修行而發神通,可是他在這裡住著了,就變成神經了;一種是錯誤的心態修行,求神通的心態修行,那他也會發神通,發神通不會很難,而這兩種都會導致神通的顯現,但是他的根本因素,不外乎名聞利養。所以你去求他,你以為他講得很準,但他不能幫你斷煩惱、不能幫你除習氣;他不能幫你消除煩惱,他只會利用他的神通、利用他的這些特殊專長,增長你的問題、增長你的習氣,所以參禪不是依著氣息,不是依著這個身。什麽叫依著這個身體呢?看看我們氣有沒有通?哪邊有沒有順暢?這些諸如此類的,統統都是外道的修法。所以你們參禪,或是學禪就要注意。

學淨土也是一樣,一心一意地念佛,有妄念就收攝回來在佛號上。佛號就是念佛人的正念,除了這個正念以外,其他的念頭統統都放下,一概不執著、一概不尋逐,你不要跟著它跑掉了,一跑掉就回來,久而久之,你的心地會發光,心光發宣,那你就是得如來的「正遍知」,就是「光極知見」這個就能夠入三摩地,得的叫「真如三昧」,你就見得本性,你就能夠成就,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從此銷落,不復再起。所以你用的方式要修對,你不要修到後來變養生,變只是在那裡調息─調出息、調入息,以為自己有在修,有調出入息了。有一些基本的這種小乘的觀念,你就以為在參禪,我現在看到很多禪宗,打著大乘禪宗的旗號,裡面搞的是小乘禪。搞小乘禪,那還算是守一點規矩,裡面有的是搞外道禪,練神通的,那就很不好啦!像現在有一個在家人,說他也是參禪的,他的禪有多妙?很妙啊!每個月都還要對他繳錢啊!他說只要錢交給他,你想什麽就有什麽,那這個就不是禪了,這叫貪著,你是去貪著的,你不是去參禪,你是求他保佑你,你把他當活佛,那這個就不是修行了。所以要能揀別,像剛才我所說的這種要繳錢的,教你求世間名利的,用打坐的方式,在那裡打妄想,那個不是禪,連小乘都不是禪,這個「安那般那」只是小乘的修法而已。

大乘的禪宗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不住於身、不住於空、不住於見,了知諸法唯心,絕不隨妄念走,一有妄念,馬上收攝回來,再了諸法唯心,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麽修,沒有別的竅門,參到了、用功到了,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的時候,祖師講這叫「冷灰豆爆」之時。冷灰,你看這個灰,看起來好像要冷掉了,突然裡面還有火星還沒有熄,就這麽轟然一下!你就能打開本來,所以禪宗是這麽參究的,這麽用功的,絕對不是只是在這個身體上、在這個鼻息上,或是有一點點的感覺到無常、感覺到自己的心念在妄動,那個不是參禪,那個是病!

禪宗的門風高峻,所以我們中國人都非常喜歡禪,而且在我觀察百分之八、九十以上,都是大乘根器,你們都是大乘根器,不是小乘啊,所以你看大乘佛法才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。因此你要清楚,你們根器不差,不要認為自己很差才來修淨土,淨土是大乘,你能相信阿彌陀佛,就是在「信位初心」屬於上根智,「禮懺滅罪被初機,修習止觀被中機,念佛求生被上機。」淨土法門以信心為要,信心,信誰的心?信你自己的心,你要有這樣的信心,要有些方法,要熏習經教、要調伏煩惱,要能夠修習止觀、念佛、持咒等等的,這些你才能夠真正地信入。

所以禪宗怎麼修,不是著在色身,不是在那裡調出入息,這都是病不是禪;或是打坐的時候有一些什麼想法啊、感受啊、體悟啊,那些都是雜念,你把雜念趕快消掉,不要記下來寫成心得筆記,把妄想記下來,那就落了造作了,本來只是妄想還沒造作,你把它記下來,又把它說出來發出於身口,那你只是在顛倒妄想當中。

希望你們能夠了解,知道禪要怎麼修,它是不依氣息、不依形礙,就於兩邊不著,中道也不存,單提這一念,這一念就是正念,了知諸法唯心,即心是佛,直接從此返照,這就是大乘禪宗修行的方式。

罪福如幻起亦滅

毗舍浮佛有一首偈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。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前境若無心亦無。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這是告訴我們,我們的心本自無生,你迷了,妄有四大,所以這首偈,一開始是「假借四大以為身。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前境若無心亦無。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你認這個四大為實有,地水火風四大,你認為是實有,假借四大以為身,你一旦認取為自己的色身,認六塵緣影為心,經典上講:「一迷為心。決定惑為色身之內。」從此以往,你就不知我們的色身,以及外面的虛空山河大地唯心所現,所以淪墮六趣,都是自己一念迷情造成的,因此不可以認四大假合以為我,這個地水火風互相陵奪,經典上講的陵奪,說得非常非常地好。水跟火相互抵消;地跟風相互抵消,地水火風這當中,又有誰是我的?既然都沒有了,那你認取的心上哪去了?所以當下消亡,火跟水是相抵觸的,地跟風是相抵觸的,所以說互相陵奪,你不要認妄為真,把假的當作真的,要從這裡回頭,做一個學佛人的樣子。

這個色身不是我,哪有我相可得?你念佛,害怕別人笑你;你吃素,怕人家恥笑你要當和尚、當尼姑,那就是虛妄的我在那裡作怪;學佛人不肯穿居士服、不願意穿海青、不想持戒,這都是「我」在那裡作祟,當你這一念我執、我相起來的時候,你能不能迴光返照?這個色身是虛妄的、四大假合的;在和合的當下,根本是空的,這叫「起觀」。心不隨於虛妄之相,能如實安住,這是「止」。你這一念一提起來,就是「止觀雙運」,所以毗舍浮佛講的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。」這四大的色身是假的,既然說是假的,就永遠不會成真。所以「心本無生因境有。」心本自無生,因為境界而有,它是能所相待對立妄出的,對待而成的,並不是真的有心。迷失了佛性,幻現出山河大地,失去了本有的寂滅,所以心在那裡妄動,妄動的心碰到了境界,境界再生心,這個心本自無生,因境而有。

你不要想說到底是「心」先生?還是「境」先生?你又落在先後順序裡面,它是兩個同時對待而生,因為沒有心就沒有境,沒有境就沒有心,所以後面這句偈跟你講破,「前境若無心亦無。」前境是什麼?就是心所對的境界叫前境,你執著這個色身是我,執著有四大,摶取少分的四大,以為自己的色身,這個念頭你要放下。那四大你就觀空了,觀空了以後不是沒有,就轉成清淨妙色,就像西方淨土一樣。你不要以為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個是你的境界,那個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顯現出來的,你剛往生帶著業沒有破無明,你沒有真正做到心清淨,你沒有辦法顯現出西方淨土的樣子。雖然說心淨則國土淨,可是你的心尚未全然清淨,只是與佛有緣,又加上佛的願力攝持,大眾有這共同之因,感現出的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往生者看到的,這是念佛作為根本因素,所以跟佛的願力相應,有因有緣就顯現出極樂世界。實際上你的心還是個凡夫,還是不能了達無生之意。那麼這一點要講深一點,就要用唯識宗來講,這名詞比較深,我就把它帶過去,所以「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前境若無心亦無。」前面的境界你看破了,與心相對的境你看破了,這個妄心當下就消亡,消亡之時不但轉四大為清淨妙色,你的妄心、你的八識,就轉成「妙觀察智」、轉成「成所作智」、轉成「大圓鏡智」、轉成「平等性智」,八識就轉成四智了。所以這妄心一捨掉,大機大用馬上現前,絕對不會落於斷滅。

你不要害怕把妄心捨掉了,那就沒有心了,擔心誰來成佛;妄心捨掉了就是佛,不必問誰。所以後面最後毗舍浮佛講的,他說:「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色身跟心─六塵緣影之心都是假的,所造的罪跟福,罪就是惡業,福就是善業,善業惡業總該世間一切造作,那當然包含無記業,因為與善惡相對的就是無記,無記就是非善非惡,所以跟你講善惡,你就要想到還有無記業。所以罪福如幻起亦滅,你世間做得再好都是假的;做得再壞這業性是空的,既然都是空的,所以不要造業了,老實修行;既然是空的,做善不要執著、不要在意、不要有我相,我能修行、我能持戒、我有所證、我有知解,這都是所知障;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,貢高我慢這是煩惱障,煩惱障跟所知障都要放下,這都叫魔障。

所以從這首毗舍浮佛傳法的偈頌,傳給後面的人,告訴後面的學佛人,「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你對這個世間不要執著,你修善修得好,生天了,仍舊是假的。雖然善因感得善果這叫「起」,可是起的當下是虛妄的,不是實有的,不是真的有東西可以給你安住、給你攀緣的,就叫起亦滅。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」只是幻妄稱相而已。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此虛妄相,當下滅除,正在和合的時候,因中無有果,因中也無緣,因緣說是和合,那個是禪宗講的:「空拳誑啼孩」,給你方便說,實際上在和合的當下是無生的,所以說「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無生無自性。所以經典上講:「設有一法過涅槃者。我亦說其如幻如化。」確實無有一法可得,連涅槃都不可得。世間人、人天罪福;二乘人出三界之罪福;菩薩捨兩邊旦中,取旦中之罪福,它住著兩邊是罪,取旦中是福;如來呢?了達「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當處無生,所以叫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」正在作用的當下,當體即空,這個是佛用偈頌傳心,是傳心的法要,七佛都有傳心的偈頌,這是毗舍浮佛傳法偈。

不管說什麼法不會離開這四句偈,所以我們要好好體會,要看清楚事實真相。煩惱起來了,要拿起來用,把它看破,你要觀照它。學佛不是來求發財的,不是來求有錢的、有名的,也不是求人天福報,所以你們晚課在做的時候,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,乃至聲聞緣覺,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,願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同成佛道,這是學佛人的樣子。

所以這一首偈,「假借四大以為身。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心若空時罪亦無。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這個道理今天跟大家講了,而其中的法味要靠我們自己修行,要放下、要看破,這才能體會得到,絕對不是落在知見上、落在知解上,只是在文字上,成不了聖人,頂多你成個文字聖人。文字聖人若文字毀了,你這個聖人就消失了,所以不是真正的聖人,是個泥菩薩、是個泥佛─泥塑的佛不是真佛。所以修行不在文字上,也不在句意上,因為這個名句文身都是假的。你不要從這上面求知作解,但是離開名句文身也不行,你要取其中的意思,你了達了其中的意思以後,用你所知道的這個法來修行、來觀照,打破無明,你就能夠成就無上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