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教三字經
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
十宗
以下講中國佛教的十個宗派。......
俱舍宗
俱舍宗。陳至唐。
二、俱舍宗
小乘中的俱舍宗,俱舍也是一部論的名字。《俱舍論》是天親(又稱世親)菩薩造的。《俱舍論》完整的名字叫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。
《俱舍論》是由真諦三藏翻譯成中文,稱《阿毗達磨俱舍釋論》共二十二卷。
唐代永徽二年,玄奘大師譯《阿毗達磨俱舍論本誦》一卷,六○四頌。永徽五年,玄奘師譯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三十卷,通稱「新論」。
「阿毗達磨」,譯成中文叫「對法」。「俱舍」譯成中文是「藏」。
「論」是觀察事理的無漏智慧;這裡講的「法」是指四諦與小乘涅槃。
是講修學佛法的人運用智慧,觀察四諦,對於應知、應斷、應修的本門功夫,依次做出,就可證得小乘涅槃。
藏者,論藏裡邊的六足論、《發智論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等,皆是對法論,而《俱舍論》的內容,將那許多對法論的要義,都攝藏在內,所以名之曰「藏」。
《俱舍論》中玄奘法師的譯本有三十卷、九品、六百頌,加上釋論八千頌。
內容多半是解釋「諸法無我」、「諸行無常」、「涅槃寂靜」三法印。
古來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主。
以下是他從小乘論師轉為修學大乘的因緣。
天親菩薩梵名婆藪槃豆,是佛滅後九百年後,西元五世紀初,出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的富婁沙富羅城,婆羅門種族之家。
他父親是國師,兄弟共有三人,哥哥名叫「無著」,弟弟名叫「師子覺」。
他哥哥是菩薩根性的人,於小乘教的「說一切有部」出家,修定得離欲,數次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學於彌勒菩薩,悟得大乘空觀,故名「無著」,並悉皆通達大乘經義,造大乘經論,解釋佛所說的一切大乘教。
他弟弟「師子覺」亦於「說一切有部」出家,得阿羅漢果。
天親菩薩也在「說一切有部」出家,博學多聞,戒行清高,造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三十卷,深受當時新日王及王母尊信,請世親留住在都城阿緰闍國,受其供養。
天親菩薩妙解小乘,執小乘為是,不信大乘,總說:摩訶衍非佛所說,也就是現在坊間所傳的「大乘非佛說」的始祖。
無著菩薩既見自己這弟弟聰明過人,怕他造論毀謗大乘佛法,將來果報嚴重。所以就想了一個方法救天親菩薩。
無著菩薩派遣使者前往通報天親菩薩說:「我現在病得很嚴重,你趕快來。」
天親菩薩馬上跟使者回到本國與哥哥相見,詢問為何生病。
無著菩薩答:「我現在心中有重病,是因為你而生的。」
天親菩薩又問:「怎麼回事呢?」
無著菩薩說:「因為你不信大乘,總是生毀謗,以此惡業將來必永墮惡道,我現在發愁,怕你受報。」
天親菩薩知道無著菩薩不是普通人,因此聽聞後深感驚訝恐懼,馬上請哥哥為自己解說大乘佛法,無著菩薩馬上為他略為解說大乘要義。
天親菩薩聰明又有善根,馬上就悟知道大乘佛法的義理超過小乘法;於是跟他哥哥遍學大乘法義。
後來盡得通達大乘,悉與理相應,無有違背。
才確認小乘是不圓滿的,而大乘法是究竟的;若沒有大乘法,則沒有三乘道果。自己過去毀謗大乘,不生信樂,害怕此罪業必入惡道;深自內咎責難自己,想要懺悔先前過失。
於是前往到他哥哥住所,陳述他之前的愚癡迷惑,所造過失,如今想要懺悔,不知道何種方法才得以免罪,他說:「我過去用這舌頭毀謗大乘佛法,如今應當割舌頭以謝此罪。」
無著菩薩說:「即使你割下千條舌頭也無法滅除這罪業;你如果真想消滅這罪,應當善巧方便贖罪:你的舌頭之前毀謗大乘法,現在應當以此舌頭善巧解說大乘。」
無著菩薩過世後,天親菩薩才造大乘論,解釋諸大乘經典。
像《華嚴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勝鬘經》等多部經。
他還造了:《唯識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、《佛性論》、等諸大乘論,都是天親菩薩所造。
凡是天親菩薩所造的,都是文義精妙,有見聞者無不信求,所以天竺以及其餘邊土,學大、小乘的人,都以天親菩薩所造論為學本,異部及外道論師只要聽聞天親菩薩的名字,沒有不敬畏屈服。他八十歲於阿緰闍國入滅。
天親菩薩造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等,繼無著菩薩之後而為法相宗的柱石。
而《俱舍論》的教理,在陳朝到唐朝的一段時期,很受到學佛者崇拜,因而成了一宗。
以上等於是俱舍宗的歷史。
它最興盛的時期,也只在六朝之末的「陳」朝到李氏天下的「唐」朝。
五代後。漸微茫。
李唐滅亡以後,經過梁、唐、晉、漢、周的「五代」以後,就漸漸微茫。「微茫」就是衰敗的意思。那後來中國為什麼沒了小乘佛法呢?
那就要說明以上兩個小乘宗衰敗的原因了。
小乘佛教在中國銷聲匿跡是因為法朗大師。
法朗大師是在梁大通二年在青州出家,學習禪、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阿毗曇論》等。
後隨攝山僧詮大師學習三論、《華嚴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等,與長干慧辯法師、禪眾慧勇法師、棲霞慧布法師合稱僧詮門下之「四友」。
陳武帝永定二年奉敕入京,住持興皇寺,在此宏揚四論,即《三論》與《大智度論》,聽眾常達千人之多。
此時最重要的事蹟是:
作《山門玄義》以三論的意旨破成實宗,成實宗因此慢慢衰微,三論宗得以宏揚於江南,使三論宗義成為陳代佛教的主流。
接著興起的是
梁武帝蕭衍以後的禪宗,陳、隋以後的天臺宗、初唐時候的法相宗、賢首宗,相繼而起,而且盛極一時。
文上又說:
此二宗。是小乘。律小大。七大乘。
「此二宗。是小乘。」:二宗就是指成實宗和俱舍宗。
這兩宗的教義,只能使修行人斷煩惱障,去人我執,超越三界,脫離生死苦海,證得偏空涅槃。
但只能自利,所以稱為「小乘」。貶為小是佛說的,不是後人講的。
十宗中的「律」宗,戒律原本通於「小」乘和「大」乘,律宗中的五部律,如《四分律》、《十誦律》、《摩訶僧祇律》等,都是屬於小乘。
而《梵網經》、《菩薩瓔珞經》、《瑜伽菩薩戒本》等,是屬於大乘的。
除去成實宗、俱舍宗這兩宗,之所以講「七大乘」是因為律宗有大乘律與小乘律之分,但在中國是以大乘律為主,所以將律宗也歸入十宗裡的大乘,其餘的如:禪宗、天臺、賢首、慈恩、三論、密宗、淨土宗等「七宗」,也都是屬於「大乘」,也就是常說的大乘八宗。
「大乘」是修行六度萬行,無我利他,在斷煩惱障的人我執後,要再斷去所知障的法我執,證二空涅槃,以圓成佛道為期。
天臺、賢首、三論、慈恩、禪、密、淨土,這些宗的教義旨趣,皆以明心見性、成佛果、度眾生為目的,所以尊為大乘。......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