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八十九)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,看二頁第二品,德遵普賢第二。上一次講到普賢十大願王,那麼講了前面的三個,第一個是禮敬諸佛,第二個是稱讚如來,第三廣修供養,那麼禮敬諸佛,我們上一次提到的,你對於心性要能夠契入,這才是真正的禮敬,不是在事相上分別、取捨相的好壞、大小,這些禮敬都不是稱性,都是有所對、有所著的。那禮敬諸佛跟一般的想法是不一樣的,它是要跟心性相應,所以它才算是真正的禮敬,所以你的心量要大,你看菩薩的心量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能令呢長劫入短劫,有劫入無劫,什麼叫無劫呢?無劫就是壞劫,這個世界形成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個無劫就是壞劫,那麼有無可以相互即入,華嚴的用詞叫即入,即是即心是佛的即,入是這個入門的入,有無可以相互契合,這是菩薩的心量。那能夠開一念呢為萬年,收萬年於一念,這是長劫入短劫,短劫入長劫啊,所以這是菩薩的心量啊,我們凡夫心量狹窄,能所相對,順我意的呢跟我比較好的,我就這個對他好一點,逆我的呢就對他瞋恨,不光是你們的同事啊、朋友、同學,甚至呢你對你的家人也都如此分別啊,哪一個小孩比較貼心,你就對他好一點,哪一個小孩呢比較不貼心,你也心生分別,在裡面愛憎取捨,雖然都是你的小孩,但是呢還是有這麼重的分別心,現代講的偏心啊,這些都是學佛的問題,都是心不清淨所造成的,所以為什麼要講禮敬諸佛,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當成佛,所以應當禮敬,乃至呢這些畜生類,你也應該禮敬,無情類你也應該禮敬,所謂物盡其用啊就是禮敬這個無情啊。華嚴這個杜順和尚的《漩澓頌》,我們剛才講的菩薩的心量,這個偈頌裡面講得相當的圓滿,它說若人欲識真空理啊,什叫真空理呢?身內真如還遍外,身內跟身外是同一體性的所以叫還遍外啊,情與無情共一體,有情跟無情都同一個心啊,處處皆同真法界啊,這個才是菩薩的心量啊!不分別心啊!沒有分別啊!「只用一念觀一境,一切諸境同時會」,你用一心照一切境界,一切境界就是一境,無分別的境界,這個天台講叫:一心三觀照一境三諦。這是如如智照如如理啊!這境智一如啊,所以是一念觀一境啊,一切諸境同時會,為什麼呢?從心所現啊,所以同時顯現出來,你心沒有分別,這是我們常講的照見五蘊皆空,這一切諸境同時會啊,「於一境中一切智,一切智中諸法界」啊,在一境當中你能夠發般若的智慧叫一切智,於一境中一切智,一切智呢即是十法界,即是諸法界啊,所以這個是菩薩的心量啊,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的,那普賢菩薩的心量,講到禮敬諸佛就要有這樣的程度啊,不能只在事相上,看到桌椅板凳拜它,看到狗、看到貓你就頂禮牠,牠也是佛,這個都是著相,你對於道理能不能瞭解,不要著相啊!這個相當的重要。小貓、小狗、動物,你不要虐待牠,要常常呢跟牠結緣,怎麼跟牠結緣呢?拿吃的東西給牠們,最好的結緣啊,不要嚇牠、不要恐嚇牠,尤其是這個年紀小的這個小孩,常常會虐待動物,那你們做大人的就要注意,虐待動物啊,在學校抓昆蟲來虐待啊、抓蟑螂來虐待啊,這都是童稚無知啊,造殺生的罪業啊,這是非常無知啊,所以你們做家長的,就要清楚。剛才講到的「於一境中一切智,一切智中諸法界,一念照入於多劫,一一念劫收一切」啊,一念可以展開成多劫,所以叫照入,因為我們眾生迷於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知道這三世是一念,但是菩薩知道了這三世是一念,所以一念呢可以展開來為三世、甚至為九世,華嚴講的九世一念,一念九世,所以一念照入於多劫,一一念劫呢收一切,這時間是所謂抽象的概念,抽象的概念跟不抽象的概念可以合在一起,叫一一念劫收一切,最後的「時處帝網現重重。一切智通無罣礙。」他講這個法界,你的心量如同帝網珠一樣,帝釋天的羅網,光光交映,重重相攝,這法界是如此,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如此,但是呢眾生著相,你一著相馬上就此非彼,彼非此,能非所,所非能,這都是著相而來的,這是著相給我們帶來無比大的害處啊,所以連最基本的禮敬諸佛,都沒有辦法做到啊,所以這是我們上一次講的禮敬諸佛啊,那你會禮敬以後,你才懂得稱讚啊,稱讚不光是口稱讚,三業都稱讚,什麼叫稱讚呢?讚揚法性,你不要在文字上作解,啊諸佛是指事相上的,如來是指性上的,在華嚴沒有這個觀念,華嚴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這才是事事無礙法界觀門,《法界觀門》-事事無礙觀裡面講的:菩薩觀事即是見理,所以事事無礙啊!看到一切事相,事相上就是佛性,所以你不用再分別諸佛還是如來,都說得通,那分別是善巧,刻意分的。如果你要刻意分別的話,那叫大乘,不叫一乘,一乘,事就是理,見事就是見理,就像你夢中的境界,全部都是你的心所現的,沒有另外一個作夢的心跟清醒的心,沒有,就是心所現的,所以這是一乘跟大乘不一樣的地方,一乘是,就像禪宗講的,在肉眼見道,這肉眼即凡身成佛身,這是一乘,下午講的那首偈子,所謂啊:「若人求佛慧,通達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證大覺位」,這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,即身成佛,這是真正一乘了義啊!這沒有離開你的凡身,這個是真正的一乘,如果還分別諸佛,還分別如來,那這是大乘,甚至呢有的是權乘,那權乘再解這個十大願王,講的就不殊勝啊,所以真的是所謂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有人講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那是巧辯,真正圓人講的,所有法都是圓,不用刻意來巧飾,法法皆圓,所謂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啊!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了義啊,所以稱讚如來是稱讚佛性啊,三業都稱讚,不是只有口業,跟一般的讚美別人不一樣啊,都是隨順佛性,譬如說身行六度,你要知道法性沒有身心相,所以呢常行精進波羅蜜,法界呢沒有身心相,所以行布施波羅蜜,行持戒波羅蜜,這個是一乘啊,諸藏純雜具德門啊,你這樣子做,這六度就是一乘,那你要是從事相上做過來,雖然也發大乘心,但是呢是權教,是權,布施不是持戒,持戒不是這個忍辱,個個獨立,所以華嚴是修布施的時候一切皆布施,一切法皆攝歸布施,所以這個三業的稱讚,跟一般的說法不同,你不能把它混為一談,混為一談哪,那這普賢無盡願行就不殊勝哪,心量就不廣啊,我們常講的心量要大,什麼叫心量大呢?不是大小的大,要沒有煩惱,要無礙,這個才叫真正的心量大,就像剛才講的《漩澓頌》,一念能入多劫,多劫能收一念,一境當中呢即是一切智,一切智呢即是境,境智一如這個心量才大,這個大呢連包容的觀念都沒有,沒有所謂的包容啊,因為全體即是啊,也不用包容啊,這個才是真正的大心量,法爾如是。那麼第三個是廣修供養,你心量大、稱性,你修的供養就是利益眾生啊,剛才講的,你的禮讚,口身三業的禮讚,行六波羅蜜,那麼饒益的呢就是眾生,在一行當中,具足一切行,這就是廣修供養啊,譬如說念佛這一行,你心清淨了,離貪瞋癡,那麼對於眾生就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就是廣修供養啊,所有的人接觸到你,六道眾生接觸到你,你都是離貪瞋癡,甚至是破無明的,那這個供養才廣,不是有對象的,無所對的,境智一如啊。所以普賢行你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去看,你要是只在事相上看,那你看的非常的淺,沒有深解義趣啊,所以你永遠煩惱沒有辦法斷,錯誤的觀念沒有辦法轉啊,所以剛才我們這樣一講,大家就會曉得,普賢行為什麼叫願王,所有菩薩要成佛都必須修普賢行,它的道理就是如此啊,對於心性要明白,對於心性的作用你要知道,那麼你在行這個普賢行的時候,才能達到效果,為什麼普賢十願能夠幫助你?在這個一切財寶皆悉捨離,一切眷屬皆悉散失的時候,唯此願王不相捨離,於一切時處引導其前,為什麼?它稱性啊,那不稱性不行啊,你沒有辦法在這個生滅變化當中,去救度眾生啊,所以你能發普賢願這個不簡單啊,像每天的這個早課,都有發這個普賢願啊,我這一天所有的行持,要跟心性相應啊,那麼這個十條只是大略的說一下而已啊,這心法要抓得到,這個才是普賢菩薩,廣修供養,上一次講的,在事相上呈現的,送法寶啊,送這個經書與眾生結緣,幫助眾生學佛,你不光是要幫助人道的眾生學佛,你也要幫助畜生道的眾生學佛,所以看到畜生道的眾生,方便給牠授三皈依啊,為什麼佛門早課晚課都要敲鐘?幫助鬼道的眾生學佛啊,所以為什麼出家功德非常的大,他每天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冥陽兩利啊,像叩鐘偈,大家都會念啊,「聞鐘聲煩惱輕,智慧長菩提生,離地獄出火坑,願成佛度眾生,唵,伽囉帝耶娑訶」,這個大家都懂,但是你就要曉得,這是在行廣修供養,這個很重要,但你的心要真的廣,不要看到人家不好,心就瞋恨,看到人家善,心就歡喜,你的心都是心隨境轉,但是呢,雖然不隨境轉能不能分別善惡呢?可以,黑白分明,這就叫作智慧,這叫了了知無一物,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的供養,這供養啊,一切供養當中,確實是如說修行供養為最,所以像你們念佛一定要好好念,不要偷懶,你偷懶沒有好處,你對於心性沒有辦法契入啊,我們要自己反省一下,有沒有能力參禪?有沒有能力學教?或是修密?還是持戒?如果都沒有能力,那還不念佛,可以說是無藥可救,沒有法門可以救你出輪迴了,如果再不好好念,還要懈怠,還要喊辛苦,還要喊累,那出不去。也許很多人,他並不了解輪迴是怎麼一回事,可是這輪迴畢竟是有,你初學佛,乍聽之下,也沒有辦法明白,這需要一段時間,有些人他講、他說:等到我明白道理以後,我再來念,來不及了,煩惱已經除不掉了,所以你現在也不要管這麼多道理,這就是你心清淨,你老實,沒有這麼多妄想,聽到淨土法門,你就能夠相信,你就能夠接受,就像這個具行法師一樣,他聽到念佛法門,他就真的接受了,那麼就努力的念佛,用功修行,其他的什麼他都不想,最後有大成就,那麼這就是老實,所以你對道理不懂沒有關係,你先念,念久了你業障就消,不要只在佛堂念,出了佛堂一定要念佛,為什麼這個道場跟你們結緣這個念珠,就是要提醒你們要念佛,你們如果忘記了,看到念珠你就知道,啊!要念佛,還有警覺性更高一點的,看到同事的念珠,同學的念珠,你就能提醒自己要念佛,不要忘記,這佛號不要離開,佛不離口啊,你常常這樣用功,你的業障真的就會消掉,業障消,智慧必定打開,所以它這個智慧不是一下子開的,是你業障漸次銷落,日積月累的功夫。這個功夫我沒有辦法幫你們,我們頂多就是把經典的道理給你們講出來,給大家正確的觀念,就是如此而已,那至於修行呢全部靠自己,沒有辦法靠別人,你要靠阿彌陀佛,他也沒有辦法,他要是有辦法的話,他早就把我們帶走了。這修行這件事情就像吃飯一樣,每一個人吃飯,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啊。所以沒有辦法去代替別人修行,有些人會迷信,法師你幫我加持,你幫我迴向,那個頂多做一個增上緣,沒有辦法對你造成有巨大的改變。所以修行在個人,不要怕累,不要怕辛苦,念佛剛開始確實會不習慣,那麼會打瞌睡、會很想睡覺,我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也睡啊!這個是無始劫來的業障啊,每個人都有,也都會睡覺,但是呢我們有聽經懂道理,知道這個叫做昏沉,昏沉呢你的心就屬於昏鈍,佛號呢,這個正念呢就散失掉了,所以就趕快醒過來,警醒對治昏沉,所以不要想說我昏沉,我就讓它睡!不對!聽經會昏沉,那個都是業障,業障沒有消。你的業障消了你聽經不會想睡覺。至少你在聽經的這個昏沉蓋沒有了。那麼聽經還有另外一種昏沉蓋叫聽錯了!那個也是昏沉蓋。你以為不睡覺就沒有昏沉蓋,聽錯了,以非為是,以是為非。一座經聽下來,抓不到重點,那個就是昏沉蓋。像菩薩,他們真的就沒有昏沉蓋,你看這個《楞嚴經》怎麼來的?龍勝菩薩,龍勝不是龍樹喔,龍勝,龍勝菩薩到龍宮去,看到這部《楞嚴經》很好,覺得有辦法利益這個閻浮提的眾生,他就把它背下來,在龍宮背《楞嚴經》,背下來,看過一遍他就記得了,出來默寫,在這個世間流通,這是菩薩沒有昏沉,記性特別好。所以你透過修行,你的昏沉蓋會越來越少,你的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,乃至於有他心通,或許知一人之事,或許知多人之事,乃至知法界之事。像《圓覺經》講的,這個娑婆世界下幾滴雨你都知道,這就是昏沉越來越少,心越來越清淨,都是透過修行得來的,不是聽道理可以證得的,聽道理沒有辦法。我知道很多同修都很喜歡聽道理,除了做法會的興趣以外,另外的興趣就是聽經,可是聽經沒有用,為什麼呢?你要轉。聽了以後你要轉,你不能聽聽道理是如此,好聽!法師講的有道理,佩服!自己心裡面雖然有話可是說不出來,你佩服,佩服沒有用啊!法師就算再會講也沒有用,不但對你沒有用,對他自己也沒有用。為什麼呢?這修行要靠自己啊!這才是真正的供養啊!是真佛弟子啊!所以念佛可以對治你的散亂、對治你的昏沉。你的這個散亂心、掉舉,就是打妄想、散亂、到處攀緣,要是對治過去的話,那就是般若智慧啊!轉過來啦!一接觸就明白,什麼事情你一接觸就通達,就像舍利弗一樣,七天內就通達佛法,這是他妄想很少,所以他意根特別利。所謂「心見發光,光極知見」啊,這是舍利弗啊,他的就是妄想非常的少、知見非常的少,所以他有這樣的力量啊,那是他的意根特別利。所以昏沉跟掉舉,在念佛當中你都會出現,你不要隨順它,你隨順它你跟著它跑了,那你對治的機會就沒有了,為什麼講煩惱即菩提?我們且不講深的,就講煩惱現前的時候,你願意去轉,這個煩惱就變菩提,你要是不願意轉,它還是煩惱,而且呢會變成更大的煩惱,怎麼回事呢?唯識宗講的: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」。你心裡面這個阿賴耶識有這個種子存在裡面,它每天都在妄動,那你的六根攀緣六塵境界,攀緣六塵境界,這是向外攀緣,境界在變化,勾引你的欲心起來、勾引你的煩惱起來,那麼你裡面的種子又在妄動,那種子被外境引發出來,這種子就起現行了,起現行你的身業就造作了,意業就動了,口業就跟著犯了,這身口意啊,三業啊。那麼三業做動以後,又變成種子,又回存回去,存在阿賴耶識裡面,那這個種子又在那裡妄動,那種子就是習氣啊,都在你心裡面蠢動啊,隨時隨地都在蠢動,只要一遇到跟它有相應的緣,它馬上就起現行了。所以你隨順你的煩惱,你的煩惱只會越來越強烈,隨順貪瞋癡,這貪瞋癡會越來越強,你不隨順它,你用佛號對治它,那這個種子、這個習氣就會轉化,因為它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啊,你真正修行是廣修供養。那麼第四個,懺悔業障,這業障你要會懺悔,怎麼懺呢?現在很多拜梁皇懺、水懺、大悲懺…等等的,這些懺本的內容都非常的好,問題是你要會懺,所有的懺本的內容,無外乎這一首偈子,大家都會念,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這句話大家都會,你都知道自己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落意識、就落種子,那麼罪從心起將心懺,可是不知道什麼是心,心在哪裡啊?《楞嚴》講的:「心目為咎」啊。你今天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呢?就是你的心在攀緣,這「目」就是「六根」啊,代表六根的意思,六根裡面他舉眼根做代表,其實是包含六根,你的心在妄動,六根在攀緣,所以阿難說:「心目為咎」。那麼讓你成就的也是心目,也是你的心跟你的六根,所以這要知道啊。那問題是「心」在哪裡?你用攀緣心當做是你的心,那這個心、這個罪就除不掉,常常在造罪,這就是《圓覺經》講的:「雖勤精進,增益諸病」。天天在用功、在讀經,早上做早課念《楞嚴咒》,或是念彌陀四十八願,晚上就來懺悔今天發願完以後造的罪,那等於沒懺、等於發空願,晚上不是都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嗎?懺悔。你要是白天不造罪,晚上這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不用念了,為什麼?沒有造罪啊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懂道理,你知道不要隨順攀緣心,這攀緣心不是你的心,你的心到處攀緣、到處造業,碰到人、碰到同事,到處講是非,不光講自己的是非,還講別人的是非,碰到鄰居,到處說人長短、說三道四,這個就是攀緣心哪。叫你靜下來,不願意啊,靜不下來,來道場念佛,念半個小時你就全身不對勁,為什麼?那就是攀緣心在躁動啊。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,這心在哪裡,要知道啊,不要認妄為真哪,你把這個妄心空掉的時候,「心若空時罪亦亡」啊,造罪的根空了,造罪的根源沒有了,心若空時,怎麼空呢?化空它,知道你瞭解實相,你知道了這個妄心不可得,不隨順。剛開始勉強啊,甚至習氣現前的時候,你只能將它暫停一下而已,不到一分鐘,馬上習氣又起現行,瞋心難伏、貪心難伏啊,這習氣啊。所以這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叫「五鈍使」啊,「鈍」是什麼?「難除」的意思啊,這愚鈍哪,難除啊,這貪瞋癡慢疑,這習氣重啊,這「五鈍使」。那知見好除,這「五利使」好除,比較容易斷掉,「五利使」,這錯誤的知見,錯誤的知見,你聽經可以轉,但是這業習要透過修行,不斷的磨練它,它才能除掉,你知道這個業性本空,知道這個無明本空,你知道眾生的心本來清凈,知道這個在打妄想的不是我的真心,你知道了,那還出不來,提起佛號,不隨順它,它當下就消亡,最後這個佛號這個方便也把它捨掉,那你就見性了,你就真的叫「打開本來」,這是實修的過程哪,這是真實的功夫啊,不是這個我們紙上談兵哪,是真刀真槍,修行是玩真的,不是閒話說一場。那麼你把這個造罪的根除掉了,「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」,這心也亡了罪也滅了,能造的心滅掉了,所造的罪當然就空了,這才叫做真正的懺悔業障,你要從性體上去懺,不是只有從事相上,事相上那叫「事懺」,事懺要能達理,這才叫真正的懺悔,你不能只停在事相上的懺悔,事相上跟佛菩薩懺悔、悔過,這個是必須的。那理性上呢?你也要知道,這個過失本來性空、本來沒有,我今天迷失本性,應當生懺悔心,我們迷失本性、迷失了佛性,造作不覺之事,佛性是覺,迷失了以後你做的事叫不覺。所以我們今天聞佛法、聽大乘,知道怎麼個懺悔,知道心性本自清淨、罪性本來空寂,所以後不再造,這才是真正後不再造啊,前念起時,後念不相續,不搭上去。這個才是後不再造。那怎麼令後念不起呢?照破它。那就能令後念不起啊。這個才是真的啊,真正的懺悔;懺悔業障。業就是這個我們講的行為啊!三業的行為-身的行為、口的行為、意的行為,造作之後給我們這個,應該是造作之後,障礙了我們的佛性,叫業障。那麼你把這個三業-能照的心、把它化空了、觀破了,或是念佛念到它斷掉了,那這個業障就消掉了。所以你們常講的消業障,要真正消啊!懺本裡面都有教啊,只是你們不會而已。不是說做法會不行啊,做法會當然可以啊。那你要會懺,業障才有懺掉,我們沒有做法會,但是我們沒有反對做法會,你做法會很好,可以幫助眾生。那麼眾生受不受幫助呢?那要看他自己,解不解其中的道理。不是你去拜個懺,這樣業障就懺掉了。懺掉了沒錯;在拜懺的時候懺掉了。回家又開始了。所以在道場,大家都是菩薩,回去每個人都是羅剎。為什麼?那緣不好啊!剛懺完是菩薩,回家呢一看到小孩,馬上就開始,瞋心就起來。你這個沒做好、那個沒有做好,瞋恨心起來了,變成羅剎。所以這就要清楚了;那隔天呢,那就不得了了,變鬼王了。本來從菩薩就退成小鬼-小羅剎啊,隔天呢去上班變大羅剎,尤其是有的當主管的。所以這個都要注意啊!這個都是在漏失你的功德,所以這末法,緣不好就是這樣。你的工作都是浮躁的,沒有辦法讓你的心安定下來,所以你的煩惱很難調伏;一遇到境緣馬上就轉,就被煩惱轉。真的像達摩大師在《安心法門》講的一樣:「迷時色攝識」,識被這個色所牽引,被境界轉了,你的識心;你的心-心就是識、識就是心,被這個境界轉,迷惑的時候。所以你懺-要懺到底。不要只是在表面上。有一些人懺悔是假的-假的懺悔。他這個懺悔是口頭懺悔,只是為了不要被罵,所以他懺悔啊、對不起啊,或是想逃避責任,這個懺悔是假的,他下一次還是會如此。所以這個懺悔很重要。你有懺悔心,你才有慚愧心。慚是對自己、愧是愧對別人啊,慚愧是善法。人的這個善心所太少,只有十一個啊。惡心所有二十六個。根本煩惱六個,隨煩惱有二十個啊。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起來的叫隨煩惱,隨著根本煩惱帶起來的,所以這個眾生啊,煩惱習氣確實重,那是因為迷惑顛倒啊。你要是覺悟了,那就這個善惡俱泯。所以這第四個懺悔業障。第五個呢廣修供養。廣修供養,是不是拿錢出來叫廣修供養?只是一種。你要在這個捐錢布施當中,你有沒有帶貢高我慢的心?有沒有希望眾生來恭敬你啊?來讚歎你啊?有錢啊,有福報啊,無人能及啊!貪這種讚歎,花錢買讚歎。這個就不是廣修供養啊。這個供養就修的不廣,不是真正的廣修。要記住它是廣修供養,稱性的廣修供養。那廣修供養要不要見到對象?不一定。像你們看到這個道場,出家人在出食,供養-上供十方佛。中奉諸聖賢。下及六道品。等施無差別。這個就是廣修供養啊,所以為什麼講這出家功德殊勝,就是如此。天天跟眾生結緣啊,拿這個變食跟他結緣、那麼這個拿佛法跟他結緣、甚至拿自己修行跟他結緣,他是依止正法修行;把他的經驗、把他的這個功德,迴向給一切眾生,希望眾生呢同證菩提、同成佛道。這是供養。那還有包括供養諸佛如來-供佛。像你們拿到這個新的食物,還沒有吃,不要忘記了。有人說那是受菩薩戒才需要,我告訴你們-佛弟子都需要。得新食先供佛。受菩薩戒是特別要求;佛弟子的應該要知道-新的食物,甚至呢新的衣、這個藥新的藥,去買了什麼補品啊-人蔘啊這些的、靈芝啊這些補品,拿回來要先供佛。乃至你吃飯的時候都先供佛。所以這個佛不一定是在你面前,但是在你心裡面,你心裡有佛,廣修供養。佛弟子得新食要先供佛,乃至供菩薩、供出家眾、供三寶,那你沒看到出家人怎麼辦?這要是不會聽的-在家居士要起煩惱啊,我吃飯還要找出家人一起嗎?那這個就不會聽經了。昏沉蓋沒有除掉,還在昏沉啊!不是的。這個菩薩就是僧,你的心意到就到了。所以為什麼叫這個在吃飯以前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,廣修供養;供養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、六道十法界,平等供養。為什麼呢?同一心性。所以佛門祖師大德訂下來的規矩,你去遵守,其實就是行普賢行。有的講起來非常的基礎,像禮敬諸佛,你到佛堂來,守佛堂的規矩,佛像就代表諸佛,出去呢讚歎道場、讚歎佛法。告訴大家學佛的好處,這叫稱讚如來啊。都是啊。所以看似簡單,但是呢用心不同,用心不同。那你所得到的果報,也不盡相同。如果你只是沒有發心,想說啊規定是這樣子,
好吧,那我就只好就這麼做,進來佛堂,沒有辦法,規定的,看到佛像要問訊、看到法師要合掌,規定嘛,有的人還覺得很麻煩。現代的人比較無禮一點,還說法師傲慢,那這個就沒有辦法了,他不是來學的,你恭敬三寶,你有你的福報、你有你的功德,這是修自己,不是修別人,人家不願意修,你可以勸勸他,他若真的不肯修、不肯學,那就算了,這個要清楚。所以廣修供養,你們得新食先供佛,甚至你可以觀想、作觀,遍供一切眾生,希望眾生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,這個供養就大了,所以這是第五個,廣修供養。第六呢,請轉法輪,這請轉法輪,受過菩薩戒的,或是讀過戒經的你就知道了,四十里內有法師講經說法你就要來聽,我相信有很多同修都住在附近,也都住在台北市,都是四十里內啊,開車很快就到了,可是你們就是不願意請轉法輪,所以我們只好自己轉哪,那法輪常轉沒有人請啊,自己轉,法輪是什麼?不是法輪功哦,法輪是佛教的標誌、象徵,輪是什麼?有輾碎的意思,以法為輪,可以輾碎你的邪見、輾碎你的知見,這是法輪的意思啊。法輪講的,你看這個「輪」是圓的,當中的這個心、圓心,不可說有不可說無,緣起性空之用,所以無智亦無得,這般若智慧啊,這請轉法輪,是這個意思啊,你要去聽經,聽了以後呢,這個經要記在心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信解明記,「法藏比丘,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」。他學佛是真信,解是真解,明是明白,而且記是記住,不會忘掉,那不忘你就能夠受用。上一次講的:學佛,你經典記不住,聽經會忘記,或是聽不到義理,只聽事相,這些都是過去生有業障,或是這一生有業障,你們都要趕快印經去懺悔,多行布施,印送法寶,自己印或是幫忙贈送,你自己要是開店,你做得了主,準備一個小書櫃,客人來了你跟他結緣,那你要是做業務的,你就帶幾本法寶在身上,看到有因緣的就跟他結緣,或是身上帶小佛卡,就跟眾生結法緣,這可以消你過去生或是這一生障礙人家聽經聞法的重業,這個很重要。不然聽經聽錯的人太多了,看經典看不懂的人太多了,在《當來變經》講到的:「末法句逗不識,以上著下、以下著上」,解錯了還自以為是,這是《當來變經》,甚至「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」,自己愚鈍沒有智慧,還認為自己很能解、很懂,這「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」,那就壞了,那就非常的糟糕。所以請轉法輪就是你要去聽經,要請法師說法,還有向同學、同見、同參請教佛法,不光是請法師啊。那如果有佛出世,不過我想你們這一生遇不到了,有佛出世,你就要請佛講經、要供佛,所以像釋迦牟尼佛出世,這個天人他有神通啊,大梵天王請釋迦牟尼佛住世啊,不然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了,因為他成就了,他看到一切眾生沒有因緣學佛,也沒有人來請,那他就涅槃,所以他是請佛講經,那佛能夠住世、能夠講經,就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那你這個功德就非常的大。那如果佛不在世,有人能講經,你不要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,講的是正法,依的是古德,你都要請他講,即使他是你的仇人,他修理你,你也是要好心請他講經,這才把「我」放下。然後要供養法師,盡自己的能力啊,這個都是學大乘的,這真的把「我」放下,那當然更不能毀謗了,你要是毀謗大乘的法師,你去看看這大乘經上講,毀謗大乘的果報,不要說你們,文殊菩薩過去生就是毀謗大乘,他的罪報淒慘,沒有辦法形容啊,他毀謗大乘,他學小乘的,以小謗大,所以要知道、要清楚。那麼有的人會想說有一個疑問,這個法師也沒證果,你請他講,請他講經,能聽嗎?他怎麼知道如來的境界,這是大家的問題,也有人來問過我。《華嚴經》就有回答,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說:「其人戒行雖羸劣」,這個人沒有戒行、沒有徳行,行為雖然不是很理想,但是「善能說法利多人」,他能講經、能說大乘、能利益眾生,他善說法,善說大乘、善說一乘,只是他習氣重,還沒有契入,但是他終究會契入啊,眾生也會因為聽到他講經說法,種善根甚至有大成就,那你就可以請他講,你就能供養他,後面釋迦牟尼佛講的:「若有供養是人者」,你供養他、護持他,「則為供養一切佛」,跟供養諸佛如來完全一樣的功德,這是《華嚴經》裡面的經文。戒行雖然羸劣,有時候會犯戒,有時候不小心毀犯,或是有一些你不滿意的地方,但是你能夠護持他,因為他善說法,你供養他等於供養一切佛,所以你們不用懷疑,真正能講經的,無論是在家居士、無論是出家人,你都去護持,沒有問題,你不要懷疑,他講的是正法,依的是經典,所說的是實相之理,不謗大乘,小乘也可以護持啊,沒有問題,這都是修自己的平等心。那如果碰到這毀謗正法的,你要不要理他?你不要理他,你自己知道你要往什麼地方去,你要怎麼樣來修行,這個很重要,這個是請轉法輪。剛才所講的這個請轉法輪是對外,那你自己裡面的法輪也要轉哪,對內,法輪也要轉,把自己的錯誤知見給輾碎,使佛法常在你的身口意當中運行,這就叫請轉法輪。那再講得更貼切,佛所說法就是講我們眾生本來的面目、本來的心行,我應當如是表現,口不造惡、身不貪欲、意不亂思、不亂想,所謂身語意業不造惡啊,不惱一切諸有情啊,這個都是眾生本來的樣子啊,以般若智照一切法皆空,正念觀之畢竟空,無益苦行當遠離,這個都是我們本來的樣子、本來的心行,你能夠表現出來、展現出來,這叫請轉法輪。這十大願王,說實話,我們講的這些都只是大海當中的一小滴水而已,不是真正像普賢菩薩的行願一樣這麼廣大,只能夠說是略說少分,但是少分之水呢,一滴之水與大海之水,水性是一樣的,所以你從此契入,也沒有問題。但是不要只聽事相上,以為這樣就好了,這樣就做到了,還有更深入的。整部《華嚴經》其實就是在講普賢行啊,非常的深廣啊,我們只是略舉這裡的眾生少分聽得懂的,讓你們稍微體驗一下,大概知道,實在是願行深廣,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及,真的像法藏比丘所說的:「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」,只能略說少分,那麼這個普賢十願,這一次講到的是第六願,下面我們下一次再接著說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