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八十七)


諸位同修,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,看第一頁,菩薩眾的部分,倒數第二行,「又有普賢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」。那麼上一次講到的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在本經代表的是淨密不二,淨宗跟密宗不二,那麼修學普賢行,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是普賢菩薩他所代表的意思。那麼今天呢,我們接著下面來說第二位菩薩-文殊師利菩薩,一樣是看《大經解》,《大經解》的解釋,《放缽經》裡面說道:「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」。文殊師利也叫做「曼殊師利」,翻作中文叫「妙首」,或叫「妙徳」、「妙吉祥」。那麼我們常講,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諸佛之母,三世諸佛之母啊,代表的是智慧第一,這個「妙」其實就是智慧,智慧沒有人可以超過他。可是現代的人,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,佛法講的智慧跟世智辯聰不一樣,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,什麼叫世智辯聰呢?第一個,就帶著自私自利,從自私自利生出來的這些想法、看法,都叫做世智辯聰,甚至提出來的方法,那麼跟真實的智慧差在哪裡呢?真實的智慧不著相,不會認世間為實有。世智辯聰的人,他認為世間是實有的,這是第一個。認為這個色身是我,所以他要想盡方法來滋養這個色身,為了自己的享受、為了自己的欲望,用種種的方法升官發財,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那麼即使他再聰明也都是世智辯聰啊,不是真實的智慧啊。那麼像在佛門裡面,流通正法就需要真實的智慧,有一些道場在流通佛法,把佛法當作是世間的營利事業,像經典印送出來,他印刷出來,他不流通,放在那裡長蟲、泛黃,爲什麼呢?因為人家跟他請,他不願意給,什麼原因呢?他說我不曉得他拿回去會不會看,為了要幫大眾省錢,所以嚴格把關,這個就是世智辯聰啊,沒有智慧啊。他把它當作是一個產品、一個世間的商品來看待,看它的成本、看它的製作費用,但是他不曉得流通正法的功效在哪裡。一本好的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,一本正法的經典可以讓人家永脫輪迴啊,拿回去即使他不看,放在那裡,哪一天有了因緣成熟看到了,他會轉變啊,他會從迷向悟啊,能轉迷為悟啊,不一定是請的人得利益,也許是他的親戚、也許是他的朋友、也許是他的小孩,所以障礙人家請法寶,這個罪過無量無邊,你是障礙別人的般若智慧啊。像這個大家都很清楚的-吝法的果報,周利槃陀伽。周利槃陀伽,世尊敎他四個字,念「掃塵除垢」,這四個字背一個月背不起來,每天背,得前遺後、得後遺前,前面記住了,後面兩個字忘記了,後面兩個字記住了,前面兩個字忘記了,念了一個月,背不起來,為什麼?他過去生的時候,就是吝法,他是一個通宗通教的三藏法師,但是人家跟他求法、跟他請法,他不願意告訴他,所以他這一生得到的是「愚癡」的果報,那是他還講正法,還碰到釋迦牟尼佛啊。那如果人家向你請法寶,你不給他,這些法寶裡面都是祖師大徳的大智慧,那你不願意把古德的智慧送給人家,你自己現世就會得愚癡的果報,甚至我可以告訴你們,你這個行為就是已經愚癡了,這就是現世報,越轉會越劣,也就是你的智慧會越來越少,福報會越來越小,做什麼事都不順。可是相反的,你把大乘的智慧送給一切眾生,沒有限制的、很歡喜的去贈送,那麼你原來看不懂經教的,對於經典不瞭解的,你都能看得懂,為什麼?你令人家得智慧啊,三種布施裡面的法布施啊。所以在做佛教的事情,你不能夠用世間的那種觀念來衡量,你用那一種方式來推廣佛法,佛法推不出去啊!不但沒有辦法令正法久住,自己的智慧也減少。我知道有一些人,他在做回收的,看到印送正法,他很不高興,他說你們佛教很浪費,印的經都沒有人看,一大堆書都拿去回收,要是沒有智慧的人聽到他講的這種話,心就動搖了…對啊,好像說的挺有理的。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,這些報紙、雜誌裡面的內容,多數都是不健康的,他們天天在印,有沒有人禁止他?如果要講求環保,那這些不良的書籍,對於社會危害的言論,不應該被印送啊。甚至他用的油墨都是含有毒素在裡面,佛教的經典大多數都很健康啊,像我們精舍用的油墨就是完全環保,對人體不會有害,對小孩也不會有害。所以大家聽到這樣的一個說法,你要有智慧去判斷,不能因小失大。還有很多外道都不希望佛法流通,想盡辦法要來摧毀佛教,那是大家生活在台灣你沒有感覺,你要是到其它的國家去,你就會感覺得到。所以流通佛法,做佛教的事情,你要有智慧,你不能用世智辯聰,世智辯聰只會添亂而已啊,對於眾生沒有任何的益處,這就是佛法講的智慧跟世間的聰明不一樣的地方,所以我們要學文殊菩薩的智慧,他智慧裡面還有德行叫妙德。世間人的智慧,他帶著自私自利沒有德行啊,菩薩的智慧他是想到:我要怎麼樣來利益眾生,他做事情、花錢,同樣是花錢這件事情,他想到的是怎麼樣令眾生得到最大的利益,花同樣的錢令眾生得到最圓滿的利益,這個才叫做在智慧當中裡面帶有德行,而且是普遍的利益。所以佛法,法寶流通,你們不能用世間的這個做生意的成本考量做為前題,不能這樣看。我師父告訴我,他說印這個法寶,只要有人看,一千本裡面有一個得利益,他說你這一批法寶印送出去,那就非常的值得,一個人就好,他說的,我們師父講的利益是修行證果啊!那實際上呢你印一千本,我跟你們講,請的有一千人,一千個得利益,佛在經上講這個佛法如同金剛種子啊,不會毀壞,你讓他看到了佛教的經典,佛教的著述,祖師大德的註解,他就種了善根,佛在經上講:「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」啊,你把這個金剛吞到你肚子裡面去,這個金剛不會被消化掉,也就是說眾生一歷眼根永為道種,怎麼會沒有利益呢?所以世間人用世間的眼光來看,他看到的就是世間法,所以用的方式也都是世間法,非但沒有辦法給予眾生真實之利,反而還自己害了自己。我就有聽過障礙法寶流通,現世就得愚癡的果報,我還親眼看過他,而且這個人我也認識,我不要講是誰,人家跟他請法寶不願意、不想給,沒多久就發瘋了,為什麼?障礙眾生的慧命-現世報;來生的果報在哪裡呢?一定下三惡道,我不是恐嚇你們,是真的。你把眾生的慧眼給遮障住,眾生發心來學佛,你百般的刁難、百般的作難,讓人家的發心退卻了,哪怕是有一分,你都造無邊的重罪,為什麼?這佛教是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啊,武則天講得一點都沒錯啊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」啊,人家今天遇到這個難遭之法,想要見聞受持了,希望能夠解如來真實義,你因為你的這個世間意在那裡障礙,那你罪過無量啊,引用祖師大德的話來講,緃然是十方諸佛,億口億舌,億啊,每一尊佛有一億個嘴巴,一億條舌頭來宣說你的過失,經無量劫都講不完,為什麼?你障礙人家閱讀大乘,這大乘是什麼法-稱性之法,稱性之法,所以你遮障人家的般若智慧,那麼相對的得到的果報,反作用力啊!就是自己沒有智慧,這個是真的啊!所以有些同修你經看不懂,你要趕快去懺悔,你過去生可能就是這麼樣障礙人家,《地藏經》講:「斯人有業障惑故,於大乘經不能記」啊!有業障你對於大乘沒有辦法學,你會覺得很困難,你會退心,你的心沒有辦法安住下來,這有業障啊。那地藏菩薩敎我們怎麼懺呢?「供養地藏以香華,衣服飲食諸玩具」啊,什麼叫「供養地藏以香華」?從你心裡面悔改,地藏是心地寶藏啊,以香華,華中有香,這華代表行為-因行,從你的行為,你的行為本來是骯髒的、臭的,把它轉變成香的,這香讓人家歡喜啊,含有徳行在裡面,令眾生圓滿吶。「衣服飲食諸玩具」啊,這玩具不是小朋友玩的玩具啊,

你過去生障礙人家聞法,你這一生看經看不懂,你就要趕快做法布施,這叫「衣服飲食諸玩具」啊。衣服是拿來取暖的,眾生在無明黑夜裡面,受無明的風吹,不得安穩吶,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,你還不給他,所以你要供養他衣服,這佛法就如同衣服一樣。飲食,人家求法若渴,你以前障礙他,那麼你現在回過頭來,給他佛法,這叫飲食啊,讓他能夠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啊。眾生處處不自在,這玩具就是他生活的用品,不自在啊,面對這些境界起煩惱,想要學佛,你過去生障礙他,你現在給他佛法,讓他以法自娛,娛樂的娛,所以叫供養玩具啊,是這個道理、這個意思。所以你供地藏菩薩,你要懂得表法的道理啊,要是不懂,不知道從哪裡回頭,從哪裡懺罪,你做這個事相上的供養,也只是修一點福報啊,轉不了業啊。所以這裡講的文殊師利菩薩,代表的是智慧啊。《放缽經》講的:「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。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,文殊者,是佛道中父母也」。一切諸佛都從智慧而生,沒有智慧成不了佛,你用世智辯聰也沒有辦法成佛。像現在有一些道場,他不敎般若,他也不敎大乘,他敎你用世間的方式去學,那個不能開智慧,那個也不是智慧,那個開了就叫世智辯聰。世智辯聰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,四個字-「增益邪心」,使你的煩惱更熾盛而已,使你的心更邪,釋迦牟尼佛非常有智慧,一語就道破啊,「增益邪心」吶。所以諸佛如來都依般若智慧而得成就啊,所以說「文殊」是諸佛之母啊。那麼什麼是妙德?《法華疏》裡面講到:「以了了見佛性故,德無不圓,果無不盡,稱妙德也」,見性就是妙德,依般若智慧,明見佛性吶。又般若有三種般若-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,依實相般若起觀照般若,證文字般若,修學的次第是這樣子。一般是依文字,文字般若起觀照證實相,但是真正在學是依實相,依實相起觀照證文字,叫行能證解,你才能解行相應啊,這是蕅益大師講的,依實相起觀照證文字,文字性空,所以呢,「無智亦無得」,所以蕅益大師講得非常的圓滿,通途的講法都是依文字般若,文字性空怎麼依啊?此方的文言跟彼方的文言不同啊,你要依哪一邊?那不可依嘛,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對,依實相起觀照。我們念佛也是依實相,這個觀照是依實相而起的,不是依你的妄心而起啊,你用妄心來觀照,那叫打妄想啊,現在也有很多人在敎觀照,我們仔細去看,那個是打妄想啊,那個不是觀照。觀照不是去想哪樣東西,是把你的想給除掉,你一起念了,馬上覺破,這就叫觀照。六根對六塵本來是了了見,第一念現量境界-不起心不動念,可是眾生不知道心境一如,所以起了一個念頭,唯識家講的:「作意」,動了念頭了,這叫遍行心所啊…作意,然後引心趣境,心跟境接觸,觸受想思,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啊,那你就迷惑顛倒了,你就認妄為真了,所以那個不是觀照啊。觀照是你一作意,馬上把這個作意給停止,那你六根就不會攀緣了,其實六識,六個識,本來就沒有攀緣,確實像鏡子一樣,胡來胡現漢來漢現,但是就是加了這個作意,這作意就是動念,你一動念,它就認妄為真,它就開始攀緣了,攀緣以後就黏著,就取相著境了,那就變成生死凡夫啊,所以觀照是把這個作意給除掉。我們念佛也是這個樣子,一有妄念、一起念,馬上叫它止息,所以觀照是這樣觀吶。不是去想一個道理,弄個解釋出來,有個什麼心靈的體會,那個全部都是打妄想,你心是虛妄的,今天體會這個、明天體會那個,哪一個才究竟?所以不是落在妄想裡面,那是不是沒有體會呢?無所知呢?無所知你又變成木頭了,所以佛門講的:「了了知無一物,了了見無所見。」這才叫第一念啊!所以這個觀照的方法有非常的多。我們念佛也是一種觀照,天台講的〈一心三觀〉也是觀照,華嚴的〈法界觀〉也是觀照,唯識的〈五重唯識觀〉也是觀照啊,都是觀照。那麼這個觀你能不能把念頭給斷掉這才是重點。所以現在教的觀照,你們去聽他的觀照確實是在打妄想,那個不能夠把你的妄念止息掉,還會起更多的念。他那個觀照叫撥波求水。祖師形容得好啊,海上有波浪,我要水不要波浪,我把波浪撥開來要海水,撥波求水啊,興浪以止浪,用浪來止浪做不到啊,只會越起越大。所以祖師大德非常高明,你要是真正對佛法有體會你就知道,祖師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字,你要想別的字來改,來取代它都沒辦法取代。這叫什麼?四種無礙辯裡面的辭無礙辯。言詞沒有障礙,形容得恰到好處一點都不會偏差,辭無礙辯。這是真正的智慧啊!那麼祖師他們是見性的,所以你依著祖師的教導去學、去做那就沒有任何的問題啊。那麼文殊菩薩智慧第一,本為龍種尊王如來。那麼現在呢?是北方常喜國成佛,號寶積如來。未來呢?成佛號普見如來。那麼他現在是示現做菩薩,是諸佛如來來示現的,來教化眾生的。黃念祖老居士講,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,表此法門為大智方能信入。這是代表禪淨不二,跟大迦葉的表法類似啊,禪宗跟淨宗不二啊。那麼文殊菩薩他的意思其實還是非常的多,我們就這麼簡單的講過去。下面一尊彌勒菩薩。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,過去生當中遇到大慈如來,希望呢跟佛同樣的名號。那跟觀世音菩薩一樣,觀世音菩薩過去生也是遇到觀音如來,那他也發願跟他的老師和尚叫同樣的名字,也號觀世音。那麼彌勒菩薩也希望號大慈,所以即得慈心三昧。有弗沙佛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如來同發菩提心,實際上呢彌勒菩薩成佛應該比釋迦牟尼佛早,這個大家都有聽說過,可是呢他比較不用功,所以呢我們現在這尊,我們現在遇到的釋迦牟尼佛超過他,不然應該賢劫第四尊佛是彌勒菩薩,不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尊,可是彌勒菩薩比較懈怠,所以呢成佛就慢一點,他要是再懈怠下去就第六尊了,當然這個是不可能啦。所以呢你們不要懈怠,不要想說唉啊我自己根器很好,我看經典一聞千悟,法師你講的我都聽得懂啊,我成佛沒有問題啊。聽得懂是一回事,修行是另外一回事,大家都知道龜兔賽跑的例子啊。修行老老實實的去做,念佛要老實念,一句接著一句,不要求定、不要求速,速就是快速成就,操之過急啊反而得病。所謂欲速則不達,念佛就綿綿密密的念下去,不要中斷,記住喔!是不要中斷。有人聽了我們講經,法師你說這個綿綿密密念下去,不要急我慢慢修,一慢呢就來生了。所以有一些學佛人,他想說沒有關係慢慢修,成佛不急啊,無量劫的事情,慢慢修,反正呢總有一天耗到成佛的日子,這是輪迴眾生的想法。《弟子規》裡面講到的:「寬為限,緊用功,功夫到,滯塞通。」寬為限是什麼?發長遠心。緊用功,綿密不斷。念佛就是如此,修行也是如此,行菩薩道也是如此。等到你功夫純熟了,念到能所雙忘了,豁然能所頓脫打開本來,見得天真的佛性,那就是所謂的功夫到,滯塞通啊。祖師講:「不了境唯心,起種種分別啊;了境唯心已,分別即不生。」還沒有見性、還沒有成就對境起種種分別,功夫不夠純熟啊,還是常常顛倒,還是被五欲六塵牽引著。希望能夠錢多一點,房子住大一點,看能不能住在好一點的區域裡面。自己呢念一個大學不夠啊,拿這個碩士、拿博士、一個博士也不夠,拿雙博士,那這就是起種種分別。沒有做到《八大人覺經》講的:「安貧守道,唯慧是業。」你不要對你的生活不滿意啊!佛叫我們要知足啊!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裡啊?就住在知足天,「兜率」翻作中文叫「知足」啊!我們不講高深的知足,你對於你現前-你要懂得知足。不要再強求,不要想要賺大錢、發大財啊,這個都叫做妄想。有這個因緣,可以。沒有這個因緣,不要再自尋煩惱。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在啊,才是真正的解脫啊!所以講的-用功要綿綿密密,不要間斷。你對境不熟,這個還沒見性的時候,會起種種分別,了境唯心已,分別即不生啊!你對於一切法的事實真相,你證到了,你就不會生心動念了,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、真正的解脫啊!那麼底下講得-跟釋迦牟尼佛同發菩提心。又《悲華經》云:發願於刀兵劫,擁護眾生,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。這刀兵劫,小三災啊。刀兵、飢饉、霍亂。小三災,那麼在小三災的時候,彌勒菩薩發願,令眾生得安穩樂啊!至極之慈,超出凡小。所以號彌勒,號為阿逸多,阿逸多叫無能勝。彌勒呢,叫慈氏。整個加起來叫慈無能勝。沒有人的慈悲超過他,他的那個慈,不是婦人之仁啊!是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啊。世間人所用的慈悲,都是愛緣慈。愛緣慈是跟我有關係的、跟我有利益的,我幫助他。或是你的親屬、你的兒子、你的女兒,跟你有血緣關係的,你幫助他,這叫愛緣慈,這個慈不清淨。那麼菩薩呢?法緣慈,法緣慈啊!因為聽聞佛法,知道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。所以行孝道。這個佛法,講的孝道跟世間的孝道不一樣。世間的孝道,是我的父母,是因為他生我的關係,所以我要對他孝順。一樣是落在愛緣慈。有條件的,有條件。佛所教的法緣慈,法就是佛法,佛法講的真實義趣,就是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,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。所以呢菩薩戒裡面講的:「常生佛性孝順心。」一般人都只看到孝順心,就想到世間的孝順。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裡面講的是「佛性孝順心」,佛性;不是眾生性。眾生性那是凡夫啊,佛性就平等了,這是因為了解了佛法,甚至有的大菩薩,是體會到了佛法、證入了佛法。他行這個法緣慈。那麼如來呢?無緣大慈。這個無緣慈就稱性見性了。見性,真正見性,無緣大慈。沒有條件的;本來就應該如此。所以《梵網經》講的「佛性孝順心」,講到究竟是「無緣大慈」,要孝順至道之法。孝名為戒,什麼叫孝順至道之法呢?「順教無違」這是法藏賢首國師講的;華嚴宗的祖師;「順教無違」隨順佛教,無有違背,叫孝順至道之法。這個孝才稱之為戒,世間的孝道不名為戒。這祖師大德的開示啊!非常的重要。世間的人看到這一段經文,往往以為…喔!就是世間講的五倫十義,這個孝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,那這個戒,就不是佛性心地戒,不是真正的上乘。為什麼?會變化啊!人死為羊,羊死為人啊。這一生是你父母,來生就不是了。那有的生下來沒有父母的呢?父母雙亡的呢?那他豈不是就不能得戒了。所以學大乘的菩薩,真的是要像《梵網經》前面講的,能解法師之語,「但解法師語,盡受得戒。」你能夠解,你知道什麼是大乘心地戒,你才會學啊,不是用世間意在解戒本啊!那是世間心啊,為什麼講到講到彌勒菩薩會想到菩薩戒呢?因為彌勒菩薩,相信受過戒的都知道,就是你們的羯磨阿闍黎,羯磨和尚啊!羯磨翻作中文叫作業,就是作業簿的作業,就是傳授你菩薩戒的。文殊菩薩是教授你菩薩戒的,跟你講菩薩戒的意思,是你的教授師。釋迦牟尼佛是得戒和尚。所以你們要能夠真正解得-什麼是佛性的清淨戒。不要依文解義。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啊!」或是有一些眾生聽到,唉呀!受菩薩戒,好困難喔!受了要是沒有持好,那就完蛋了。自己不願意發心,還要去恐嚇別人,勸人家…唉你也別去受,不然會有很嚴重的果報。我告訴你,你不要聽他的話,不然你會跟他一起完蛋。他自己沒有智慧、沒有戒行,他還不願意別人受戒,你受菩薩戒你不用擔心,你得菩薩戒,生生世世都會遇到佛法。即使你誤犯了,罪報現前,一念懺悔之心,馬上就出離了。即使地獄相現,為什麼?因為你有受戒的功德,你知道你自己錯了,這個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有保護你的作用啊,戒體會保護你啊,菩薩戒是一受永受啊,來世都還是遇得到佛法,都還是遇得到大乘佛法,不會墮到二乘去啊。所以你不用怕說這個受戒以後,萬一這個沒有做好,那有很重的果報。我告訴你們不要說凡夫啦,連二地的菩薩,都會誤犯菩薩戒,不小心犯了,何況是凡夫。只要有心學,那麼你受戒有受戒的功德,那些障礙你受戒的,這恐嚇你的,你不要聽他的話,就我所知道有些法師也一起加入這個恐嚇人的行列,還有退戒的,現在就是胡說八道,菩薩戒沒有在退戒的,小乘戒才有退戒,菩薩戒一受就永受了,菩薩戒也沒有少分受的,都是滿分受,所以受戒有受戒的功德。古德講:「有戒可犯名菩薩,無戒可犯名外道」,外道沒有戒可犯啊!所以你沒有戒可犯,是外道啊!所以我們鼓勵你發大乘心,你不要害怕,你去受沒有關係,這個是功德啊!但是你要解它的意思,而且菩薩戒裡面講的,其實不是別人的東西,這一開頭佛就講:一切有心者,皆應攝佛戒。一切有心者就是指眾生啊!十法界一切眾生,都能夠受菩薩戒,都受得了,也都能得戒,眾生受佛戒,即入諸佛位啊!你受持如來的婆羅提木叉,婆羅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啊!你就是諸佛如來。這是戒是你眾生本具,所以一切菩薩已學,一切菩薩今學,一切菩薩當學,你要做佛就必須得這麼做啊!所以呢希望你們能夠明白這個意思。有人告訴我,他說唉呀,印光大師也不勸人家受戒啊!我說他不用勸你啊,要你自己發心啊!受戒要自己發心啊!那你看印光大師他有沒有受?他有受啊!在中國的佛教三壇大戒裡面,最後一壇就是菩薩戒菩薩壇,所以這中國的出家人跟一般的出家人不一樣,日本現在沒有了。他們有一個長老,非常德高望重,他說他們早期的時候還有,還要傳戒,現在日本的出家人沒有戒了,所以在中國還有傳授這個戒法,是非常難得的事情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戒為無上菩提本」,又講到戒能開發菩提心,學是勤修功德地,學戒能夠發菩提心,能夠長養諸善根,於戒及學常順行,一切如來所稱美。你就得諸佛如來的讚歎啊!一切如來所稱美啊!所以你們不用害怕、不用退心,你一退心那你就中計了,你就被騙了,所以這個大乘的戒,非常的重要。那麼彌勒菩薩什麼時候要來跟我們見面呢?在兜率天四千年才下生,也就是換算成我們地球的時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,才下生做佛,龍華樹下成就佛道,那個時候人壽八萬四千歲啊!也有的說兩萬歲。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啊!所以呢你要這麼久才遇得到他,那麼前面講的大迦葉尊者,就是帶著四天王供佛的衣缽,以及這個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為佛織的金縷袈裟…這佛的衣缽,過了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以後交給彌勒菩薩,又在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後面佛也囑咐彌勒菩薩守護念佛的眾生,所以你們現在學《無量壽經》你就得彌勒菩薩的守護,你就得彌勒菩薩的加持啊!那麼也證明淨宗法門確實是慈悲無能勝,這彌勒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啊!什麼是刀兵劫?你現在的智慧被這些五欲六塵,色聲香味觸這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煩惱所攻擊啊!這就是刀兵劫啊!這刀兵劫當中,你能夠持佛名號,這是得彌勒菩薩的擁護啊!也就是在一切煩惱境界中你能夠用功精進,那彌勒菩薩就護持你,這個表法是這樣的一個意思。那麼底下做一個總結,前面講的普賢菩薩在《行願品》裡面講到,世人臨終最後剎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皆悉遠離,乃至宮殿內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,無復相隨,唯此願王,不相捨離,於一切時,引導其前,一剎那中,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《普賢菩薩的行願品》裡面講的,也就是告訴我們這些世間的東西都不可得,財富、名利、眷屬。什麼是眷屬呢?就是你的家親眷屬,你的父母啊、你的兒女啊、你的妻子、你的丈夫,這些在你命終的時候都會毀壞掉,每個人隨個人自己的業走啊!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但是你要是有修行,你有發願,願意求生極樂世界,實際上你不用發十大願王,你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這十大願王已經具足了。於一切時,引導其前,在你最困難、最痛苦的時候,能夠一剎那中,往生極樂世界啊!這個是真實的利益啊!那麼普賢菩薩把這個十大願王的功德,迴向求生淨土。《華嚴經》末後最後一首偈誦,相信大家都會念「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」,《華嚴經》講那麼多普賢菩薩最後表現給我們看,希望自己以及一切眾生通通求生淨土,才圓滿了他第十願普皆迴向,所以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迴向,迴向去那裡呢?希望一切沉溺的眾生,都能夠速往無量光佛剎,速就是快速的意思…往生淨土,所以普賢也是導歸淨土,文殊也導歸淨土,乃至彌勒菩薩在《大寶積經》也導歸淨土啊!所以為什麼這裡舉了這三位大士,做為上首的代表,菩薩中的代表,就表示他們都是修學淨宗法門,文殊菩薩在《文殊發願經》裡面也發願啊!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啊!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,通通都是發願求生淨土。所以可見呢淨土宗,確實是如來一代時教的依歸、的指歸,是菩薩萬行之司南,一切諸佛如果離開淨土法門,上不能圓成佛道,下不能普利群生啊!他要接引眾生他沒有辦法啊!尤其是接引鈍根眾生,沒有辦法啊!所以這樣子大家就曉得,這個淨宗法門的重要性,絕對不是小乘經典啊!也不是一般的大乘,它是圓頓之法,是究竟的一乘,華嚴是根本法門,其餘的法門是枝末法門,華嚴導歸淨土,那你們就應該曉得,其他的法門都是枝末應當歸本,所以歸於淨土啊。祖師大德稱讚「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」到這裡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明白了,是一切諸佛的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所以你不讀《華嚴經》你不讀這個大乘經典,你沒有辦法體會到《無量壽經》深妙的義趣,很難體會到,這一本經看起來就跟故事一樣,有人說就像這個一個理想的國土啊!幻想的。實際上不是幻想的,是真實的,真正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真正有淨土,這尊佛也現在西方攝受一切眾生,所以大家一定要能夠深信不要懷疑,這個世間是假的,沒有一樣東西你帶得去,就像普賢菩薩講的這些眷屬、珍寶、伏藏都會散壞,你的名利也都不可得,不會跟著你走啊!那麼唯有修行,唯有這個願心,才是真的,這個是你做得了主的,會跟著你的。你的父母親不會跟著你,你的小孩也不會跟著你,都一樣啊!只有你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願心會帶引你往生,一旦往生成就無上佛道,到了淨土都是阿鞞跋致,絕對不會再退轉了,所以看到這裡,應該就要曉得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尊貴。好,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