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八十六)


諸位同修,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一頁,經文倒數第二行「又有普賢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。彌勒菩薩。及賢劫中一切菩薩。皆來集會。」這是「法會聖眾第一」的最後一段。那麼上一次講到了普賢菩薩,只是大略的說了一下。那麼這一次呢,我們參照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經解》來做說明。普賢翻做中文叫做「遍吉」。普其實就是遍滿的意思。吉呢就是吉祥,也就是如理如法。人如果不守法,不會得到心安理得,不會吉祥,那能夠與佛性相應,你才能夠得到吉祥。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的這句話「心安理得」。理是法界理體啊。你心能安住法界理體,那才叫做真正的吉祥。所以普賢呢翻做中文叫做「遍吉」。那麼在清涼國師的《疏鈔》裡面,有講到有三種普賢,三種。第一個呢是位前普賢。什麼叫位前普賢呢?就是發菩提心,願意行普賢行。這個普賢行呢就是我們在《行願品》看到的「十大願王」,從禮敬諸佛,一直到普皆迴向。那麼這個「十大願王」我們到後面第二卷這個第二品,再來做詳細的說明。因為這個「十大願王」它的意思啊可以細細的說明,這樣子大家聽了呢比較清楚。那麼發菩提心、行普賢行的,就叫位前普賢,也就是還沒有證果的。那麼第二個呢是位中普賢,也就是當位普賢,當位。就是現在你們看到的普賢菩薩,那麼其實只要發菩提心、行普賢行的,都是普賢菩薩。你發無盡大悲心,行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饒益行的,你就是觀世音菩薩。所以不要去分別。這個發心很重要;沒有發心,你即使行的再好,也不算是真正的菩薩。這發心是什麼?發菩提心。這菩提翻做中文叫做覺啊!你能真正覺悟,這個心才是真正的發。不會退轉。現在的人,現在的學人發心都是「旋發即退」。什麼叫「旋發即退」呢?就是三分鐘熱度,這樣就比較清楚了。發了心;馬上就退轉。每天要定課,結果事情一忙,就忘記了。一忘;想起來以後,一個月了,兩個月過去了。所以你看眾生,他的業有多重。他的這個業力,這就叫業力啊。業,就是你的行為。你的行為是生滅的,產生一股生滅的力量,在牽引著你,這就叫做業力啊!所以你發心要學佛,業力就現前。馬上讓你有事情;公司的事、家裡的事或是你自己起煩惱,這個就叫做業力。你心裡面的煩惱,拉著你沒有辦法學佛;你的行為,牽引著你沒有辦法用功,這就叫做業力。那麼障礙你的發心,障礙你的行為,就叫做業障。讓你沒有辦法修行,甚至到最後你會退菩提心,不想學了。或是因緣改變了,改學其他宗教。這個都是業力所致啊!那麼有一些道場,它那裡的法師,他也不教人家講經、也不教人家看經,他只教你去做義工,就是他缺人啊,要你幫他做事啊,告訴你做義工有多大的福,能夠這個公侯萬代啊!這個福報可以影響到子孫啊!那你就上了他的當,做牛做馬去給他作義工啊。有沒有福呢?有。但是能不能真正跟佛法相應呢?幾乎不可能。為什麼?沒有講經。他不給你經教的熏習,他不給你建立正知正見,所以你煩惱習氣轉不過來,只要一點點逆緣,你就退失了。如果說你運氣好,沒有退的,學幾十年都還是在起煩惱。我就有碰過,相信大家都很清楚,那一個道場專門教人家做義工,求這個大悲水。去了幾十年,還是起煩惱,碰到事情,煩惱轉不過來、業障消不掉。甚至呢連佛門基本的禮儀都不會,他也說他是佛教的道場、他也說他是出家人、也說他是有師承,那麼這個都算是業障,都算是業力啊,讓你不能學佛,讓你呢沒有辦法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所以像你們世間事情現前的時候,你一定要跟它相反;你不要隨順你的妄想去,你隨順了你就被它牽引走了。一次被牽引,兩次被牽引,到最後你就會無力。現代的人講的無力感啊!對於修行,你就感覺到很失望、很沮喪啊!怎麼讀經、聽經、念佛都還是在起煩惱。為什麼?就是因為你業力現前的時候、世間事來煩你的時候,你還是隨著你世間的知見,所以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啊。你的心沒有覺悟,你沒有體會到這個世間是無常的、世間是假的,要放下,是生滅變化不停,沒有一刻停止的,甚至呢佛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他說什麼呢?他說:「這個世間-徹底的虛妄,如夢幻泡影。」一切法,只是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」你見到的一切相,只是「幻妄稱相」而已啊!這相是假的,幻妄的啊!「幻妄稱相」,不是真的。在生滅的當下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啊!一切虛妄相的當下,就是真心。可是眾生不識得,他隨著相的生滅變異、人事的聚散離合,產生出悲傷、產生出歡喜的錯覺感,他認為在這裡面,他過的很充實,那麼這個感覺是假的,不會是真的。悲、歡、離、合、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感覺,虛妄和合的啊!你的妄心、配上妄身、再加上虛妄的人事環境;不光是我們的色身虛妄、我們的心虛妄,其他說外在的境界也都是虛妄的。這虛妄的組合,你產生出歡喜,虛妄的別離,你產生出虛妄的難過;那眾生就是在這裡面輪迴顛倒,不能出離,轉不開來。所以朋友好久沒看到了,好高興。一句話說錯了,吵架了,十年後才見到。你又悲傷了。那眾生都是在這個生滅變化、聚散合離當中。這個東西,沒有分年紀,從小到大都是如此。沒有分地位,不管你的地位是如何,你都沒有離開怨憎會、愛別離苦啊!所以呢這是眾生不瞭解實相的關係。所以為什麼講經說法這麼重要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的-你能夠值遇正法,非常的困難。還要碰到能講的人;這能講的人,還要願意講;那麼講了以後,你還要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所以一層一層的淘汰。那麼我們看看幾個人在這個當中,得到真實的利益?所以佛教講的-你要發菩提心。所有的行,這個所有的行門,你都要發菩提心。沒有菩提心不行,這菩提心就是覺悟。覺悟什麼呢?諸法因緣生、因緣滅,諸法無生、無自性。我們眾生就是因為認為法有生,所以生了心。所謂「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」這個法;包括你見得到的、見不到的,都包括在這個法裡面。所以「心生法生,法生心生。心滅法滅,法滅心滅。」你哪一天不起心了、不再虛妄分別,那麼你對一切法,你就不起煩惱了。《維摩詰經》講:「但除其病,不除其法。」你面對所有的境界、所有的人事,你都不會再起煩惱了。那麼這樣子,你就得到佛法的利益了。這裡講的當位的普賢,就是位中的普賢菩薩,也就是等覺的菩薩。等覺菩薩。那第三個呢是位後普賢。什麼叫位後普賢呢?也就是成佛。成佛之後不捨普賢行,所以呢按照清涼國師這個說法,所有的諸佛如來,都可以稱為普賢菩薩。他是果位的普賢。不是因位的。果地上的普賢菩薩。所謂「得果不捨因行,謂成佛乃不捨因地之行。」所以稱為位後普賢,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像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如來、藥師琉璃光如來、這些都算是位後普賢。所以其實從你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你都可以稱為真正的,你都可以稱為普賢菩薩,這個要知道。那麼有人就懷疑,我現在業障這麼重,我只不過發個心,縱然像法師你說的,明心見性好了;可是還有習氣,怎麼能夠稱為普賢菩薩呢?那麼我們舉一個比喻;你就懂了。譬如種樹。你能夠把種子種下去,這樣就算了。你發心,就像種了這個種子,雖然還沒有開花結果,但是它漸漸的會長成樹苗,大樹,然後開花結果,果還有分生的、還有分熟的。你的菩提樹苗會漸漸的增長,重點就是你沒有「識得本心」。你「識得本心」,其實這個沒有什麼玄妙的,一認識就不會再迷了,你也不要想說:「我明心見性以後,會發什麼神通?」不一定。明心見性以後,神通是慢慢開顯出來的。最先開顯的就是「他心通」,你可以知道眾生的心念,再來依次,隨每一個人他的業障厚薄不同,開顯出來的神通不一樣。但是呢「漏盡通」一定得的到啊,你見性以後,你有真正在修行,一定會有「漏盡通」。「漏盡通」之前講過,就是不會退轉。所以你不要把它當成很特別。我知道有一些學禪的;去參個禪、打個佛七,他就寫一首詩、作首偈子、作首他的體會-什麼大地粉碎啊、虛空粉碎、大地平沉等等之類、什麼身心忽然爆炸啊這些,那個都是打妄想。你真正見性,沒有所謂身心相。那只是祖師的一個形容而已。你不要把它當做真的有什麼東西爆炸了,給你聽到。見性呢也不是有一個佛性給你見。這見是什麼?你的見地、你的知見透徹,不是眼睛有對象可見、心有法可感知,那個都不見性,那個都落在能所相對。存佛見、存法見,統統都是顛倒。所以你們不要把見性當作是很困難,現在佛門裡面不談見性這件事情,尤其是學淨土,大家都認為自己根器很差,實際上沒有這麼差,你要有志氣、要有信心,因為我看到很多修淨土的人,他都認為我業障重我才來念佛,你業障重還會念佛啊?你去看看那些不念佛的、不修行的,那個才叫業障重。你能來接觸淨土法門,你能來學佛,你有因緣接觸到佛法,你的業障比不學的人輕很多,所以不要沒有信心,要生決定心,要起堅固力,絕對不退轉,絕對呢不改變,那麼你在佛法上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啊。所以修學淨土也講明心見性,這是佛法的宗旨,離開了這個宗旨沒有佛法,佛教的核心-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布施,這些五度都不是佛法,都是外道法。念佛發菩提心這個等等的這些行門,或是淨宗的其他的五念法門,統統都是外道,都不是佛法,乃至你修天台、你持戒、你持咒,什麼上師給你灌頂,活佛給你傳法那個都是外道,為什麼?你沒有抓到佛教的宗旨,如果你知道你曉得佛教的宗旨是什麼,那所有的法都是佛法,為什麼呢?因為你知道怎麼修行,所以真正祖師考驗學人,他不問你一天功課做多少,你有沒有持咒,有沒有做早課,沒有,他不這麼問,或是你一天拜佛、禮佛幾拜,多少拜,一天修幾座法,他不這麼問,他只問你,你對心性懂不懂,你懂了,他就沒有後話了,你要是不懂,他才慢慢的告訴你。這個是真正祖師大德教學,是這樣教的,現在佛門沒有這樣教了,我看都教一些世間法,甚至用世間人的一些名詞來解釋佛法。我跟你們講,你們不要用世間的名詞來解釋佛法,一定解錯。你世間的名詞是你世間心成就的,你用那個名詞來理解佛法,錯誤。你要用佛教的名詞,佛教的名詞都是祖師大德從清淨心裡面翻譯出來的,所以我不贊成用世間的那一些名詞,說佛教慈悲就等於愛啊,那個都不是。「愛」心有所受啊,那叫著相,著相怎麼會是無緣大慈,再大的愛,受更大,所以跟佛法講的無緣大慈不相同。佛法講心,世間人講心靈,他的心不靈啊,怎麼會不靈呢?一遇到境界就起煩惱了,不靈了。佛法講的心有好多個解釋啊。集起叫做心,異熟叫做心,周遍叫做心,含藏叫做心,無礙叫做心,你看這個佛教。佛教的名詞,祖師大德的說法,你用世間人的方式你去解釋佛教的經典,越解越錯。這個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教訓阿難,我想在座沒有人包括我在內,沒有人的記憶力是比阿難好的,他教訓阿難,告訴他,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什麼是緣心聽法?就是你這個妄心在那裡聽法,世間心在那裡聽法,你所聽到的佛法,此法亦緣不得法性,你聽到的這個佛法,也變成世間法,不得佛法的核心,不得佛法之性。所以怎麼可以用世語言入佛知見,世間的語言入不了佛知佛見,所以我看現在有很多,他也說他是講經,可是裡面用的都是這些世間法,甚至想要用科學來理解佛法。科學只能證明一點點佛法裡面的事項,甚至說根本就不能證明,很難去證明,為什麼?相信大家都知道,數學是科學之母,佛法超一切數,不要說佛法,你學道,學道家就離開世間數了,那他科學算的都是世間數啊,所以他要理解道家都很困難,何況是如來超情離見之法,超情就是超越世間情見,離見就是離開外道二乘之見,超情離見。真的像永明大師講的:「非二諦之所齊,豈百家之所及。」真俗二諦尚且沒有辦法去解釋一乘了義,何況是諸子百家,怎麼能跟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平等?這些人用生滅心,永明大師講:「怎麼能洞法界之玄宗,運無盡之大悲」。不能為比,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,跟世間法那是更不一樣。所以你們聽經要依祖師大德的,祖師大德會用世間的比喻,但是絕對不會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,這個是祖師大德善巧方便的地方。那麼現代的人智慧確實不如古代的祖師大德,所以他沒有覺察到這一點,所以把佛法講的一團亂,讓大家都搞不懂,你要是真的對佛法有契入,你就會覺得祖師大德用的這些言詞恰到好處。你要想要改一個字都沒有辦法,恰到好處,這是真正有契入的人他的體會啊;那沒有契入的呢,他就覺得很難,用他認知的那一套來解釋佛法,這個沒有契入啊!有契入的,對於佛教能真正了解,你看近代的這些大德,他就有辦法講解,所謂「古文讀艱深,能以淺出之」,他對於佛法真正有契入,「古文讀艱深」就是契入啊!他就能夠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比喻、理解的方式去做說明,不會用世間的這些情見、用這些語言文字來解釋,為什麼佛法會滅,就是因為他們帶入了這些世間的知見在裡面。所以《楞嚴經》確實是一部照妖鏡,魔王波旬發願要來毀滅《楞嚴》,都是披著袈裟,披著袈裟也講著《楞嚴經》把它講錯就可以了,把它導成世間就可以了,那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了,你就沒有辦法出三界,你就永遠見不了性。《楞嚴經》是開智慧的楞嚴,歷代多少祖師因為讀《楞嚴經》開悟,所以你看佛門必備課誦本,早課都念楞嚴咒,楞嚴咒就是《楞嚴經》的密說,也就是《楞嚴經》的精華,《楞嚴》有十卷,從頭讀到尾也要讀八個小時啊,那是熟的-也要讀八個小時,那麼祖師有智慧,取裡面的楞嚴神咒,念咒等於讀《楞嚴》,又有佛這個…威神力的加持,可以讓你身心一切通利,可以把你無始劫來的這些業障都消掉,所以楞嚴咒-祖師大德提倡啊,那麼剛才講到的這個普賢菩薩。下面講,「體遍法界故曰普,位鄰極聖故曰賢」,什麼叫做普呢?就是講自性心體周遍法界,這叫普啊!沒有障礙啊!沒有界限,我們現在一切眾生的佛性、真心都遍滿法界,什麼叫遍滿法界?也就是法界是由你心造的,就像你夢中的境界是心所現的,離心別無夢境,現在也是離開了這念心,你現在的這念心沒有境界相可得,所以都是從心所現啊!心境是一如的,可是我們現在呢分成兩個,甚至不只兩個,分成好多個,我跟誰比較好,誰跟我又比較不好,我們這一群又比較好,你看都是分別啊!你不知道,不管好不好都是心所現啊!這是人事環境;物質環境呢,有人喜歡吃甜的、有人喜歡吃鹹的,有人喜歡吃酸的,你看都是分別啊!喜歡吃甜的不一定喜歡吃酸的,都是分別啊,音聲也是、味道也是,喜歡聞的香水的牌子不一樣,見色聞聲都在起分別,在這當中生煩惱,順的呢、順自己意的,喜歡,想方設法賺錢把它買下來,買名牌啊這些等等;不喜歡的呢,開始說它有多爛啊、有多糟糕等等的批評,產生瞋恨,這個都是不了解心性周遍、從心所現的道理,其實這個普賢這兩個字,要是在《華嚴經》上來講可以講很久啊!我們這裡是輕鬆簡單的帶過去。所以你對心性不了解,那就很麻煩了,那下面講的「位鄰極聖故曰賢」佛是聖人,菩薩是賢人,他跟佛只差一品無明而已啊!他是等覺菩薩,是後補佛啊!所以這是在《會疏》裡面說到的。下面一樣也是華嚴宗的祖師講的,《華嚴探玄記》裡面說到:「德周法界曰普,至順調善曰賢」這從功德上來說,自分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,「至順調善」-利他,叫做賢,德周法界叫做普,心量廣大、行不分別、無斷無盡叫做普啊,那稱性啊!那麼逢遇眾生、六道四生,甚至我們講的十法界的眾生,他都能至善調順,能令眾生往菩提道上走啊!你們聽到至善,不要想說這世間的善行,沒有那麼淺啊!應以善行而得度,就教他行善,但是行善的目的要導歸心性,現在人他教人家行善只行善有相善,不是真的無相,叫住相布施啊!住相行善,那就是祖師講的生天福而已啊!人天有漏的福報,不是真的、不會長久,「猶如仰箭射虛空」啊!那弓箭往天空射,剛開始勢力非常的強,可是呢一旦到了頂點,它就往下墜,招得來生不如意啊!所以生天以後,你們不要想說生天是好事啊!天福盡了以後多半都下三惡道,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啊!就好像你從二樓摔下來有受點傷啊!你要是從這個我們台灣最高的101摔下來,那一定粉身碎骨,這個就是爬得高摔得重。所以生天不是什麼好事情啊!在天上都是迷惑顛倒啊!飲酒作樂啊!這天上的福報非常的大啊!像這個佛陀有一些弟子生天,我記得是舍利弗還是目犍連到天宮上去看他,他都忘記他的老師啊!看到了老師都不認得啦!為什麼?太快樂啊。快樂以後呢?樂極生悲,樂極生悲啊。所以你們不要看到「至順調善」叫做賢,你就想到這大概就是五戒十善,這個一般的善行,不是。普賢菩薩的行周遍十方,遍滿十法界,十法界的眾生各個的行為都不同,只能《華嚴經》觀自在章講的:「眾生心行無央數, 我以種種方便力,令其聞見皆調伏」他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能夠用善巧方便幫助眾生,都能夠令眾生明心見性,都能令眾生一生成佛,真的是做到像《無量壽經》講的: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啊。所以,要是行善不能夠會相歸性的話,那只是世間有漏之福。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不是派了孔子跟老子來中國教化眾生嗎?那學佛是不是應該先學儒啊?你們說是不是?有智慧的人就知道,絕對不是。為什麼呢?他是要把你引導向佛法,不是要先學儒才能奠定基礎啊。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化,對於修道這些觀念都沒有,所以來了個孔子、來了個老子、來了個顏回,讓大家知道,為學是要求道。道裡面又分,孔子的是人-人道,老子的是天道,後來才傳來的這個聲聞緣覺道,再傳來的菩薩道,都是要令眾生歸於佛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:「我派這些菩薩去是令眾生學佛」啊,不是要讓眾生變成一個世間人啊。釋迦牟尼佛講:「我所說的這些三乘佛法都是方便說啊,甚至五乘佛法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」。那麼那個時候中國,還沒有辦法接受佛法,所以來教化他們,用這些五戒十善,行教化的功德,那麼後來才佛法傳過來,那麼大家才能夠有一點點概念,甚至才知道說以前所學的是不圓滿的。你如果沒有傳過來,他沒有辦法有個對比啊。但是現在的有些法師錯解經義,認為一定要先學儒,那你看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先講哪一部經,先講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告訴我們一切法的真相,顯示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可是眾生沒有辦法學習,所以方便說三乘,最後呢到法華涅槃時,會三歸一,會三乘歸於一乘,開權顯實。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一生的表現,如果只是要你當個世間人,那他講人天就可以了,他何必做佛呢,如果只是要搞世間那一套,他根本不用出家,他自己本身就是太子啊,所謂貴為太子富有四海啊,他將來必然做國王,他也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啊,他何必放棄,他只要在家把父母孝順好、把妻子照顧好、多生幾個小孩,好好教育,承接他的王位,這個世間人講的-他的責任也就了了。但是他今天知道這些東西不能解決問題,無論是什麼樣階級,印度那個時候有四性階級,什麼樣階級的人都沒有辦法離開生老病死。倫理沒有辦法、君臣之道沒有辦法、經濟沒有辦法、政治沒有辦法、軍事也沒有辦法,所以他把他的王位捨掉,他不要,他來出家來修道,打破根本無明,這是他給我們的示現啊。那麼像安世高大師也是如此,他也是安息國的王子啊,本來他要繼國王位啊,可是他把這個國王的位子捨掉,讓給他的叔父,他也不要。歷代有多少祖師都是王子出身的,達摩大師也是王子出身啊。所以這些有智慧的人,他就非常清楚,佛教不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,絕對不是。如果是的話,那釋迦牟尼佛一定會叫迦葉菩薩—叫儒童菩薩先教大家學儒,在印度就教、不用來中國教,可是釋迦佛一出世就講《華嚴經》啊,那麼這個觀念大家要清楚,你不要錯解了,你錯解了-那麼損失的是你自己,我們不會有損失啊,這個是事實真相,所以你對於佛教你要能夠了解。其他的這些方便都只是佛的威神而已啊,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你要非常的清楚,絕對不是搞小乘,甚至佛就說了:「小乘不是真正的佛法」。那麼講到小乘,現在有人也批評我們中國的祖師,說我們祖師貶低他,貶低他們南傳的佛教,實際上沒有貶低啊,大小二乘不是我們說的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說你這樣子的行為叫小乘,這沒有貶低的意思啊。就好像小朋友,他的年紀念了一年級,我們說他是一年級的學生嘛,有沒有貶低的意思?沒有啊。他升上來二年級了,我們說他是二年級的學生,也沒有貶低的意思啊;那麼你念到博士,我們說你是博士班的學生,你博士班畢業了,我們稱呼你是博士;你拿到了教授,我們稱你是教授,都是一個尊稱,你的修行不同啊,所以不要去誤會,那麼這裡講了「德周法界曰普,至順調善曰賢」,那麼又普賢菩薩就是密教的金剛手菩薩,金剛手菩薩就是金剛薩埵菩薩,在這裡代表淨宗跟密宗不二,可以這樣表法。又持名即是行普賢行,這個要講起來又是很長的一段,持名為什麼是行普賢行呢?名號是如來的果德,剛才講的-位後普賢,你念佛你的心是佛,你的心不隨生滅那就是念念相續,無有疲厭、無有間斷啊,三業清淨,就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啊。念佛,萬緣放下就是禮敬諸佛,稱佛名號就是稱讚如來啊,心無所著就是廣修供養,能滅重罪就是懺悔業障,以及後面等等的,常隨佛學 、請轉法輪,乃至恆順眾生、普皆迴向,所以念佛就是普賢行啊,不會有絲毫的偏差,為什麼呢?都「稱性」的緣故,都是稱性,這點大家要曉得。那麼他這裡代表的是淨宗跟密宗不二,那麼現代的密宗,其實密宗也是相當好的一個修學的方式,但是有一些特例,把它搞成好像是在弄鬼神或是邪教,搞一些邪淫的,實際上密宗不邪淫,邪淫是你的心在邪淫,不是密宗邪淫,這個是你知見不對,你太著男女相,太著男女相,所以呢,一碰到有一點點相關的,你就認為人家的心跟你一樣汙染,所以呢?你就錯解密宗。那麼,無論是顯教,現在俗稱的顯教,就是中國的佛教、密教,其實顯教是什麼?顯教是小乘,有相教叫顯,大乘佛法都是密教,中國的你看-淨土宗、禪宗、華嚴宗、天台宗這個都是密法,在密宗裡面判斷都算是上層的密法,密宗分九乘次第,到最上乘的無上瑜伽,無上瑜伽是什麼?就是禪宗啊,講的就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啊。所以其實講的都一樣,顯密不二啊,所以一般人現在的用法就是,中國的佛教叫顯教,西藏的佛教叫密教,實際上這用法是錯誤的,黃念祖上師講的,他說:「顯教在密宗來說是屬於南傳佛教-小乘」,他是上師他說的算,諾那祖師的傳人啊-黃念祖上師,所以他講的話可以做參考。那麼密教就是講的中國大乘的佛法,大乘佛法才稱為密,為什麼密呢?不是有秘密啦,大家聽到這個密就是有秘密,實際上不密,密在哪裡呢?人家說的,當面錯過,講的心性、講的道理就在你眼前,可是你體會不到,還是見相生心,所以就稱為密法,不是說密宗比較高,密宗沒有比較高啊,它是完全相同的,完全一樣,佛佛道同啊,只是用的手段方式不一樣。禪宗,在近代的禪宗,也可以說是宋朝以後的禪宗,都是用參究的,宋朝以前它都是直指的,所以你看六祖大師都是直指人心,像達摩大師傳慧可,慧可大師心不安,達摩說你將心來與汝安,他迴光一返照,覓心了不可得,與汝安心竟,他就見性了,沒有參究啊。所以禪宗是直指人心,那麼近代才是參究,所以禪宗是用直指人心的方式,淨宗是用持名念佛的方式,其他的是修止觀的方式,密宗持咒三密相應的方式,身密、口密、心密,三密,攝身口意,三密相應,與自性相應啊,所以稱為本尊啊,所以沒有任何的差別,不要心生分別,這個是普賢菩薩。那麼下面要講的是文殊師利菩薩,這兩位都是大菩薩,大菩薩中的大菩薩,真正的菩薩摩訶薩,你們常讀經讀到菩薩摩訶薩,能稱菩薩摩訶薩都是等覺菩薩,一般的菩薩不能稱摩訶薩,一般頂多稱菩薩而已,大菩薩都是稱等覺的菩薩。像現在有些人不會稱,稱法師其實是已經很過分了,我們哪有資格叫法師啊,但是我們對人家尊稱都稱法師,現在有些人看到法師,他稱他大法師,這個大法師不對,或稱大師,大師是對佛的尊稱,你拿來對人尊稱,那是給他戴高帽子,巴結他或是挖苦他都有這含意存在,不能稱大師,只有祖師大德有修證、有功夫的,真正有功夫的,你可以稱他大師,像虛雲老和尚,這個都是大師啊,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他們都是有功夫的,這些人才值得稱大師,那一般的出家人你稱大師你是挖苦他,就好像你看到一個平常人,你跟他說總統好,你就是挖苦他嘛,或是看到個子矮小的你叫他高個子,那這個就是挖苦。所以沒有那個功夫,你去讚歎他,這個就是虛偽,或是一種嘲諷,所以這稱謂要會稱,你要是不會稱,那會鬧笑話,這個是在佛門的禮儀,所以佛門的禮儀很重要,不要後學…後學稱到後來,再謙虛一點-無學,無學是阿羅漢啊,阿羅漢是無學,後學就後學,可是你們不要心裡面稱後學,嘴巴稱後學心裡不是後學,很多人都是假裝的,來道場客氣一下,你一件事情讓他起煩惱他就大聲起來了,就變羅剎了不是後學了,就變閻羅王了,所以你們稱後學、末學、或稱弟子,你要真正做到,那是提醒自己的話,不是做場面,不是像有的在做生意,做場面、做樣子給別人看,那個不行,那個不是真正的用功,所以你自己稱後學你就要知道,不要用自己的我執我見,把自己的知見放下,依佛知佛見,依經典的知見、經典的教誨,這樣去做、這樣去轉,你才真的叫後學,這個是學佛的行儀,你要能夠知道、要能夠清楚,那麼你在佛門裡面,你就會得到利益了,也不至於鬧笑話。所以這個文殊菩薩我們稱他摩訶薩,一般都是指等覺菩薩,文殊翻作中文叫作妙吉祥、或叫妙德或叫妙首,這是文殊菩薩的翻譯,那麼至於什麼是妙德、什麼是妙首,我們下一次再來做說明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