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法不依人
悟顯法師 開示:
釋迦牟尼佛在滅度的時候,告訴我們要「依法不依人」。相信很多學佛的人都知道這一點。但是什麼是「法」呢?這個就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的。
所謂法者,法性也。就是我們眾生的真如法身。這個法身不是文字語言所能形容的,從法身顯現出來的德相,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,就是如來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乃至你現前所見到的這一切一切,無不是真如佛性的顯現。所以佛教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,所以你不要以為這個「法」,就是世間生滅之法,或是二乘、或是人天這些不了義法。這個法就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所說的就是真如佛性。所以《妙法蓮華經》上面講,什麼叫法?法者就是真心也,就是真如佛性。
在我們淨土宗講的這個法,就是「信、願、行」這三個資糧,這資糧法。「信」呢,你要信什麼?信自心一念本自清淨,與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十方如來無二無別,這是淨土宗講的信。「願」呢,知道自己本自清淨,所以從這個基礎上發起「切願」,願斷本無之煩惱,這煩惱本空,這個才叫做「切願」。所謂切願者,契合真性也,才方名為「切」,與實際相應,所以這個願才是真正的切願,否則只是生滅妄心而已。我們今天講的不是空談,你做得到,這一念心不在別處,就是你現在在聽法的,甚至在看東西、看著螢幕的這一念心,第一念,說「第一念」這是方便說,這一念心就是真心,所以我們不是空談。依止此不變的,從此起行,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「行」。這「行」就是用念佛的方式,知道我與佛完全不二,稱一佛名即是稱一切諸佛名,如是行者方名「真行」,乃至用一佛號破盡一切名相,破盡一切計度分別。所謂「計度分別」就是你在這個世間上,種種的算計、種種思量、種種的執著,這個就叫做「計度分別」,甚至因計度分別而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等的煩惱。所以用稱性的佛號,斬盡一切戲論,斷除一切邪見,如是行者方名真行。
這佛號不光只是西方極樂世界「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甚至是一切諸佛的名號。因為諸佛各各都是無量覺,所以稱一佛名就與一切諸佛相應,就是稱一切佛名。所以我們學佛講的「依法不依人」,這個法你要懂得什麼叫做佛法?佛法就是大乘佛法。
佛在《法華經》講的「十方佛土中。唯有一乘法。」又說「一切諸如來。皆說一乘道。⋯⋯唯一無二乘。」唯有一乘法,絕對沒有二乘,絶對不用小乘法來度眾生。這是佛在涅槃之前為我們說的《法華經》,開權顯實,告訴我們四十九年以來,所說的這些九部法,都是隨順眾生的喜好而說。什麼叫眾生的喜好?有的人想要發財,他就跟他講一些發財的方法;有的人想要得禪定,他就跟他講一些得禪定的方法;想要出三界的,他就跟他講這有餘涅槃,講一些二乘法。但是從來沒有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。所以在他要入滅以前,他在《法華經》告訴我們:只有「一乘」才稱之為佛法,這一乘者,就是眾生的本性。
所以無論你修什麼法門,你學禪也好、學密也好、學淨土宗也好,一定要銷歸自性,此自性才是不生不滅的真法。不生不滅的真法,是眾生的依止,是菩薩的本源。不光我們眾生依止可以成佛,乃至十方諸佛皆依此心性之法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所以你想要成佛,你要出三界;你想要了生脫死,你想要證得不生不滅,應當依心性,所以叫「依法不依人」。
你要知道這句話有它的深意,就是大乘的四依法,這個法不是只有在文字上,是直接建立在心性上的,乃至後面的「依義不依語」、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、「依智不依識」,各各都是銷歸自性,沒有先、沒有後,沒有淺、沒有深,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要知道,這大乘的四依法,你要怎麼來依止。從前面你就清楚了,知道這個法即是「心性」,乃至後面的義趣、行法等等的當依頓教、當依般若智慧,這個才能夠真正的遵守佛陀的遺教,佛陀的教導。
以上跟大家說明什麼叫做「依法不依人」,希望大家能夠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要好好地思惟,好好地觀照,在佛法上用心,在世間法上你自然能夠解脫,這就是在煩惱當中見到菩提。所謂「煩惱即菩提」,因為你識得煩惱本空、六塵非有,那真正能夠成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