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
悟顯法師 宣講
(願文)
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。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。堅固之力。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。語如鐘聲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(講解)
這裡有三個願,從三十二到三十四願,分別是「那羅延身願」、「光明慧辯願」跟「善談法要願」。承接上面的四願。往生到淨土,不貪這個色身,所以得的是金剛那羅延身,就是金剛不壞、金剛堅固之身,「堅固」就是不可壞,那你就不會生病了。現代的人要是生個病受點傷寒,你就很辛苦,做事情沒有辦法專心,世間事沒辦法做,佛教的事你也沒辦法做。「做佛事」的意思不是做超度,而是要修行。現在的人一講「做佛事」都變成去做超度了,還好幾百場、好幾百場這樣做,他以為做超度就能了生脫死,真是愚癡到了極處,連出家的目的都忘記了,他不知道出家要幹什麼?以為出家就是來做超度的。自己都缺乏人家超度了,連自己都度不了,你還想超度誰?你以為讀一讀這些懺本、懺儀,做一做繫念佛事,你就能超度眾生?要是超度真能度眾生,那釋迦牟尼佛一定教大家拚命做,不會教你修止觀、不會教你持戒、不會教你要禮懺,所以你不能把超度當作是一種修行。
我們這裡講的「金剛那羅延身」,世間人生了病非常痛苦,一旦你到極樂世界,你不會生病,身體就像世間人講的「鐵打的」,真正是不壞,因為他不貪著這個色身為「我」。你不貪色身了,得的就是那羅延。這「那羅延」是什麼?是法身德,與法身相應。法身不壞,所以都能見性,見性就是得「金剛那羅延身」,見性才真正不壞。像釋迦牟尼佛現隨類身。「化身」也可以叫隨類身,來這裡示現,八十歲就滅度,這化身會壞;報身呢,是示現給菩薩看的,因緣到了也幻滅,就化去了。
所以「金剛那羅延」就是指「法身常住」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都能見自本心,得常住法身,你不要以為是這個身體到那裡換成一個不會壞的。拿會壞的換成不壞的,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子猜測、想像;而是因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─不貪色身,能見常住法身,所以得金剛那羅延身。
見法身以後「善談諸法秘要」善談法要是他的口業,「光明慧辯」,光明是他的智慧,金剛那羅延身─證得常住法身,是他的身業,所以三業究竟堅固,這都是如來果德之相。所以從一個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品煩惱都沒斷,就能得這樣殊勝的利益,能不貪世間的色身,雖然證法身也不做法身之想,證那羅延也不做那羅延想,所以能夠啟發「光明慧辯」能夠善談法要。這是一個具縛凡夫、業障深重的凡夫、起心動念做諸不善的凡夫,他十念、一念稱名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受用,這裡是說:「所有眾生。生我國者。」只要往生淨土的人都得這樣的受用。所以世間有些搞人間佛教的,他給你胡說八道,說往生到極樂世界會墮落。怎麼可能會墮落呢?「金剛那羅延」就不壞,「樂如漏盡」就不墮落了,「不貪計身」就不會執著這個色身;甚至還有人講西方極樂世界太遠,十萬億程,所以他要去彌勒內院,說那裡比較近,這話都是騙一些初學者的。
阿彌陀佛接引你,經須臾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剎那中離五濁,屈伸臂頃到蓮池。十萬億程不算什麼,就算百萬億程也不怕,為什麼?「佛身遍在一切處。一切眾生及國土。三世悉在無有餘。亦無形相而可得。」因為眾生著相,所以不見佛法身之形,阿彌陀佛亦復如是,能夠隨念接引,一剎那中你就往生淨土。你從這裡要到彌勒內院去,好像很近,但是你達不到,因為往生彌勒內院要見性。你見性了沒有?你見得本心了沒有?見到本心,你能把持得住嗎?你陰境現前,能不隨它去嗎?如果你可以在二六時中做得了主宰,能念起不隨,那不要說彌勒淨土,十方國土隨意往生。所以你就要清楚,那是世間人講的世間話,你以為彌勒內院比較近,問題是你達不到。就好像世間的凡夫,他家隔壁有一棟豪華宅院,可是人家門禁森嚴,你進不去,再近也沒有用,彌勒內院就是如此。好像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,但是連外院的天人都進不去,這是凡聖同居土,那兜率天的人離彌勒內院豈不更近?可是他也進不去,他有門禁的。這門禁系統是什麼?不是一般的保安,是拿明心見性作標準,這個資格你要有,那沒有問題,你要有,我也不勸你一定要求生淨土,因為你做得了主宰。就像六祖說:我自有去處。他根器好,他怎麼樣都可以,東家做牛、西家做馬都沒有問題,何必到彌勒菩薩那裡去,還特別到彌勒天宫去,爬得太高了,要東家做牛即可,西家做馬也可以。所以你要知道,要明心見性才去得了。而極樂世界只要十念稱名,十個念頭,一句佛號念到底,絕對帶業往生,蒙佛接引,就是這麼殊勝,你千萬不要妄自菲薄,一定要能夠諦信深入。
法藏比丘希望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講「往生」就是活著去的,他不是糊裡糊塗斷氣去的。凡是往生淨土,不管你是上品還是下下品,皆是善根無量。每一個人都獲得金剛那羅延身,「那羅延」翻作中文叫堅固,金剛堅固之身。前面是講他的顏色是「紫磨真金色」,如同紫磨金。這裡是講他身體非常地強壯,如同「金剛那羅延」。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不會生病,不會感冒,也不會得癌症,不會得這世間的種種怪病。所以那裡沒有醫生,也沒有人開藥,也沒有處方箋。沒有你在這世間受的這些苦。所以《彌陀經》講:「無有眾苦。但受諸樂。故名極樂。」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幻想出來的。我知道有一些法師,他不信淨土,他說阿彌陀佛「幻想」出來的極樂世界,講這話要受很重的果報。你不相信淨土,你倒過來毀謗,告訴大家極樂世界不是真的,是法藏比丘想像出來的。但是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真的,而且真真實實有人往生,也有阿彌陀佛接引,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《阿彌陀經》一開頭就講: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。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」釋迦牟尼佛講這話,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而且十方諸佛都來證明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講的:「東方有恆河沙數諸佛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。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。」這「三千大千世界」就是每一尊佛自己的教化區,他願力所及的範圍,或是一個大千,或是兩個大千,或是百千個大千世界。佛跟大眾講有西方淨土,跟大眾講:「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」東方的佛也講:「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」西方的佛也講:「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」這「西方」代表什麼?眾生的歸宿。方位你就不必管了,因為西方應念即至。所以,說「西方」好像是有個方向,但不是要你執著有方所,立一個定方,這樣你心又有物了、又執著了。是要你有所歸,「歸」什麼?歸無所得。講經不好講,教你指方立向,你就又執方所了;教你歸命西方,你心又住著了。所以聽經要有智慧來聽,你自己要有智慧,要能夠銷歸自性,這「銷歸自性」不是銷歸自己,因為你銷歸自己還是我執我見。「銷歸自性」是講「佛性」。那怎麼銷歸自性呢?你去看《達摩破相論》,你就會了。處處都不著相。所以聽經要會聽,要銷歸自性。
佛告訴我們確實有西方淨土,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。這是一定要相信的,那你才是信佛言、信佛語。如果你不相信,那你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,因為各個宗派都不離西方極樂世界、都不離淨土。乃至在十劫以前,過去佛亦不離淨土,為什麼?因為皆是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心若不淨則佛土不淨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講:「菩薩欲淨其國。先淨其心。隨其心淨。則佛土淨。」所以說一切法門不離淨土法門。但總是有人不相信法藏比丘發的願、極樂世界的受用。甚至出了家、受了戒,也大有名氣,他還是不信。或嫌極樂世界太遠了,或是認為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想像的。
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,我們要確信不疑,不要起一念懷疑。有時候自己懷疑起來,自己還不曉得。什麼時候懷疑?就像你生病的時候,叫你念佛你不相信,叫你念佛求生淨土,你心裡想:「我還這麼年輕,你不叫我看醫生,你叫我去死。」這就是不信淨土。善導大師講:你真正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感冒,你也是念佛求生;生小病,也是發願求生淨土,絕對不貪戀世間任何事物,何況是貪身外之物。這一色身尚且不貪,何況是身外的?有一些人學佛學到後來,他的人情不能捨。請問「人情」長什麼樣子?「感情」長什麼樣子?它沒有體狀,那你說你不能捨,根本沒有的東西你認為有,現在教你捨,你卻捨不掉,這就是「業習」。那「業習」你要怎麼消掉?要透過修行,你才能消掉,在我們淨土宗是教你念佛的方式,你要念佛才能消,你不念佛沒有辦法消,消不掉。念到功夫純熟了,這一念人情的心、這一念世間的心,不消自消,你不用刻意把它除掉,它自然就化為烏有,這就是念佛的好處,叫「入有得空」。小偷很怕這一句,去偷東西「入有得空」!世間人也很怕這一句,他是大賊,因為「六為賊媒。自劫家寶。」世間人都是小偷,為什麼?偷自己的功德法財,讓自己的功德敗壞。他入有,他很怕念佛,念佛得空,心裡面沒有任何罣礙了,他害怕。有人不敢參禪、不敢學佛,說學了佛以後什麼都空了、什麼都沒有了,他害怕,這一念心就是執著這世間非常嚴重。念佛不會什麼都沒有,念佛會煩惱都沒有了、業障都沒有了。什麼叫「煩惱業障」?就是你現在心裡面想的這些有的、沒的,都是煩惱業障;你想的這些人情世故,這叫煩惱業障;你想的這些世間的事,那叫煩惱業障;牽腸掛肚的、擔驚受怕的,這些都是煩惱業障。你不能直下頓斷,那你為什麼轉不過來?因為你佛號念得不夠。廣欽老和尚講得一點都沒有錯,你就是念佛念得太少,念得不夠,佛號不得力,所以你碰到事情來,你還是起世間心,還是要動世間的意念,甚至在人情上、在面子上你轉不過來,所以你不能夠消業障。業障是要透過轉心念才能消,心念要轉,念佛也要你轉心。可是,心是什麼形相?業又是什麼形相呢?業沒有形相,心也無可名狀,「無可名狀」是比較文言文,意思就是:沒有辦法形容它長什麼樣子。它不屬青黃赤白,不屬大小方圓,不屬動靜通塞,一切都不屬於。但是它能現動靜通塞,能現青黃赤白,所以說「但向塵中了自心」。你去哪裡找佛性呢?達摩祖師講:「汝問我即是汝心,汝若無心云何問我,吾若無心云何解答汝。」所以就是這一念心,就是直指人心,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不曾生不曾滅,非大非小、非去來。心是如此,身也是如此,身心世界都是如此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「七大遍滿法界」—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根、識遍滿法界,不光一身遍滿法界,多身遍滿法界。所以普賢菩薩說:「一身復現剎塵身」。他不用拿顯微鏡看。沒有大小二相,所以遍滿,一微塵裡面能現十方無邊的剎土,於一毛端現寶王剎,坐微塵裡轉大法輪。你要是真正見到佛性、你見性了就是這樣的境界,你的心就是這麼開闊,無障無礙,這是真見性。但是你不能以圓融來壞行布法,什麼叫「以圓融來壞行布法」?像現在有些出家人告訴你:「什麼法都是心所現的,所以你不要排斥弟子規,你只要不取心外法,你就不算是外道了。」我講過,他這說法是「認心內有法」,你不取心外了,可是你心內有法。還有一個:按經教來說-用圓融來壞次第法、來壞行布法,「行布」就是次第;他用圓融、用一切包容,來告訴你:外道法你也要學、也要包容,他用圓融來壞行布。「行布」是講你依著佛法次第修學上來,而不是依世間法,所以他違背了佛教的宗旨。即使講得再高妙,都是破壞佛法,他這個是大邪見!佛門有一個專有名詞,叫狂慧,他這叫狂慧,他圓融以後就撥無因果了。為什麼說他邪見?因為你修行要去極樂世界,你要念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你想要開悟,要參禪,要參善知識。你要見性,那要修一心三觀,要修次第三觀。菩薩要成佛,就要修六度萬行,這都是有因有果的。他都給你撥掉了,這就是撥無因果,是大邪見,是狂慧。那他不光是以圓融壞於行布,又以行布再壞圓融。他告訴你弟子規就是佛法的基礎,這是行布壞於圓融,為什麼?諸佛的法門一念可頓。所謂菩提自性,人人本有,個個不無,人人本具,但用此心直了成佛,不立次第。淨土法門但稱佛一句乃至十句就能帶業往生,直證「阿鞞跋致」圓滿無上菩提。所以講那話的人,不光是以圓融壞行布,又用行布壞於圓融。而且這行布法還不是真正的佛法,他用外道法來破壞佛法。我講這個是用經教來破,其實用性宗破也可以,用相宗破也可以,用宗門破也可以,用教下破也可以,反正就是告訴你:以弟子規做學佛的基礎,這就是大外道、大邪見,無論他怎麼講都越講越錯、越講越離譜。他告訴你「什麼都是心現的,你只要體會到這一點,你就不會排斥弟子規,因為弟子規也是心裡現的法,那你就不是外道」。這個話乍聽起來很對,因為一般初學的人聽不懂,會覺得好像很高妙、很有道理。但這在臨濟宗裡面,八種棒子要賞他一棒,叫「降魔棒」,顛狂鬼語、胡說八道、師家痛打。這要是臨濟禪師在的話,我看祖師的棒下,不曉得要打死多少這種佛門的「賊住」,打他一棒,叫降魔棒。所以你要有正知正見,他講這話是顛狂鬼語、亂七八糟、胡說八道,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,不能混濫地說「都一樣、都包容」。說包容則心有物,若不包容則心不廣,都只是破執治情而已。所以為什麼講「修行以離相為宗,道者以寂滅為體」!這都是祖師告訴我們的,所以你常看祖師開示就不會被邪見給迷惑,你就不會聽受這些「似是而非」的說法,你就具備了「正知正見」。所以我講經一定引經據典;若是講經不引經據典,他只教你:「跟著我好好修,學佛就是要老實,就是聽話,學愚、學笨。」那這個不是佛要教的,佛教你不起世間意,而不是教你裝得很笨、很蠢、很愚癡,佛教是破貪瞋癡的,怎麼會教你學笨?佛是教你把世間伶俐心放下,世間意放下。世間伶俐漢,很會打量人,很會營辦事務,好營事務,做世間的這些事情,這些都是伶俐漢,不能成道。你叫他吃素,他還告訴你:你吃這個青菜裡面不也有農藥嗎?灑農藥殺很多眾生,實際上他根本就不願意吃素,還故意跟你講這有的沒的大道理,那他真這麼慈悲,他可以連菜也不要吃,我們很佩服。真正成佛,那就可以不用吃啦!是沒有錯,那你還是個凡夫,既然要吃,那就是選擇不殺生,在飲食當中不吃眾生肉,這就是一個修行人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:不能吃肉。菩薩戒告訴你們,如果吃肉是惡作罪,輕垢罪就是惡作罪,是突吉羅,也就是惡作。這一件事是錯誤的,是大惡,是惡作。你們要搞清楚,菩薩戒的輕垢罪,不是罪輕,而是罪名叫輕垢罪,不是說造這個事情的罪很輕。像如果你合會軍政,讓兩個國家相殺、打仗,這罪都不輕。所以講「輕垢罪」是講惡作,只是罪名叫「輕垢」,「輕」就是輕視,「垢」就是有染汙。輕視佛法,忘記佛陀的教誨,忘失本性,故名「輕」。所做的事情染汙自心,染汙戒體,戒體本是不染,雖是不染,但是你迷失了,就不染而染,所以就告訴你「輕垢罪」。所以這一點要清楚。
我們學佛要有正知正見,這裡講往生到西方淨土善根無量,你到極樂世界善根就無量,那裡沒有人跟你講這些邪說,那邊都是諸佛如來說法、都是大菩薩說法,不會講錯,所以你不用怕聽不到正法,找不到善知識。現在的善知識非常地少,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那就無量無邊。《阿彌陀經》講: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。非是算數所能知之。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」只能用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形容,就是無量無邊無央數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,得金剛那羅延,不會生病。法身生病了就像你們現在這樣子,有進、有退、有成、有壞,德行有成有壞,有圓有缺,這就是法身生病了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德行不會損壞,只會增進,所以說如金剛那羅延。你的道心也如金剛那羅延,非常地堅固,那裡沒有退緣。就果上講,你能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,能夠徹底成佛,所以叫「得金剛那羅延身」,而且是得「堅固之力」,就代表你的知見、你的智慧、你的行為,都能夠破一切惡,修一切善,成一切功德,這才叫「堅固之力」。這堅固要有力,不是像世間人力氣很大,可以搬重的,水泥可以扛兩包、三包,這不是金剛那羅延,這還是凡夫,到極樂世界去不扛水泥,不用做工。後面講到衣食自至,這些樓閣、亭臺都跟著你,只要心裡想,它就顯現,而且絕對是最好的。所以你看到這個金剛那羅延身,不要想:我念佛求身體好,看看能不能再青春美麗,再英俊瀟灑?這是世間心。他說法師:這裡不是有講金剛那羅延身嗎?身如紫磨真金色,你念佛不要求這個,這是到極樂世界去自然而然就有的果報。前面講過念佛〈不貪計身〉,不要在意這個色身,這個色身在這世間一天,就修一天的行,利益一天眾生。用你的身口意幫助眾生學佛,幫助眾生成佛道,你這人生才有意義,不然就只有賺錢、吃飯、睡覺,就這麼糊裡糊塗過了一生,你拚的這些事業,後來也沒有用,沒有人帶得走。所謂「前人財產後人收」,而且這個「後人」,你也不知道是誰,甚至是你的冤家、你的仇人、你的競爭對手,總是有人把你的都收走,所以你做得再好,到最後終是一場空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只有透過修行,你的功德才能守得住,功德是可以帶得走的,你不要帶業走,千萬不要造了一身業,將來帶到三惡道去受果報,這我們學佛的人就要清楚了。
下面經文講「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」這是「光明慧辯願」。什麼叫「光明慧辯」?就是他看起來很有智慧的樣子,不是愚蠢樣,有些人看著就是沒有智慧的樣子,你看到他就知道這個人智慧不夠。往生到了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、這些大菩薩,個個都是身頂皆有光明,能夠攝受眾生,「照耀」就是攝受。而且自身成就一切智慧。什麼叫「一切智」?就是對於心性他能明了,成就一切智慧,而且他能起作用,「道種智」是獲得無邊辯才,兩個合起來叫「一切種智」,能善談諸法秘要。有了「一切種智」,對於一切法,無論是佛法、世間法,或是中國文化、外國文化,他都能通達明了,這是講得少的,乃至十方法界他都能了解,都能夠知道。所以你覺得自己智慧不夠,你就要多念佛,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些你自然就具足了。你不用去學智慧,智慧是學不來的,尤其是般若智慧。世間的聰利可以學得來,可以培養,世間的聰慧可以培養,讓你從不是很聰明變得聰明,只要你想轉,它可以培養,但是佛教的般若智慧,不是你用世間法能培養得出來的。我只能說「沙非飯本」,世間智就像是沙石,你想煮沙成飯是做不到的;「敲冰求火」是不可能的,你去敲冰塊,希望有火冒出來,那是癡心妄想。所以說:「世智辯聰」不能遠離生死大難,而且世智辯聰,它還是八難之一。如果你有世智辯聰,你要趕快把它轉過來,甚至要捨掉,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智慧,唯有般若智慧才能離相,世智辯聰還是處處著相。世間人講某人他很圓滑、很伶俐,很聰明,那畢竟還是著相,而且如果再帶著很重的習氣,那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就會是損人利己,造無邊的罪業,將來都在三塗,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當中,受湯塗、火塗、刀塗,受這麼重的果報。
往生到西方淨土,到那裡你就有大智慧,那邊的菩薩身頂皆有光明,能夠成就一切智慧,能夠獲得無邊辯才,這「辯才」不是狡辯,現在的人沒有正知正見,他那是邪知邪見,做錯事了,還不斷地為自己辯白,總是消不了業障、懺不掉罪業,因為他一直為自己辯白,他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,都覺得:「是你誤會我了,不是你想的這樣,我是什麼樣、我又是如何、我在多麼不得已的狀況下才這麼做的。」這種都消不了業障,甚至這種話要是聽多了、聽久了,連你自己的業障都要起來。這不是辯才,這是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,這叫「我相」堅固深重。所以,得無邊的辯才,「辯」就是有辨別的能力,有明辨還有智慧,能夠知道自己在犯錯,自己有過失,而且能夠承認這個錯誤。我常講:大家看似都很謙虛,「謙虛」不是低頭,很多人都會低頭,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謙虛?不是,他只是希望你不要再罵他了。你告訴他來道場要守規矩,他嘴巴會馬上跟你應付應付:師父,弟子懺悔,弟子懺悔。他的懺悔你要聽得懂,他不是真正懺悔,他是希望「你不要再罵我了」,所以才一直講弟子懺悔。當然,有些人是真懺,真懺的人他下一次就改掉了,有些人是假的,他只是我相太大,罵不得、說不得,所以你的話都還沒講,他趕快說知道錯了,但他也不是想改,結果下一次又犯,一犯再犯,這就是沒有明辨的能力,因為沒有智慧,不知道自己在犯過失。像有些人學佛學很久,還來跟我說:我要是有什麼過失,請法師告訴我,跟我開示。我就跟他講,你學佛學那麼久了,自己有什麼過失你搞不清楚?那你沒有得智慧辯才,你學佛是白學了。
改過,不要問別人,現在的人沒辦法講,要問你自己,你要有覺察的能力,要有自覺的能力,要有覺醒的能力,不是去問別人。有的虛偽一點的,他說:我害怕自己有沒看到的。沒看到,那是你的心不夠明利,不能照萬物,心不清淨,你要念佛念到心清淨,什麼過失都看得到,自己的過失都看得到,因為你心清淨,你是用「照見」,不是用觀察。
所以這裡說的「獲得無邊辯才」,不光只是口才。「辯」就是明辨的意思。你可以清楚什麼是佛法?什麼是世間法?什麼是了義法?什麼是不了義法?這眾生是什麼根器?應當聽什麼法?這些你都能夠辨別,叫「知眾生根欲」,就是能夠了解他的根器跟他的習性,「知眾生根欲性」,他過去生是做什麼的?這一生是做什麼的?所以往生到西方淨土,你就有這樣的能力了。然後「善談諸法秘要」,你跟眾生講話,你是談諸法秘要。現在不是,現在都是談他人隱私,「誰人背後無人說,誰人背後不說人」,那也是談諸法秘要、秘密,把人家的事情講給別人聽,這是造口業,鬥亂兩頭,這是現代世間人的「善談諸法秘要」,喜歡看新聞,喜歡看消息,看誰又有了緋聞?誰又做了什麼事了?拿這變成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,那這種就不叫辯才,這叫造口業了,這就是在「講是非」。你跟他講正確的佛法,他沒有辦法接受,他反說「你這是在講是非」,那就是他沒有光明慧辯,所以很愚癡。跟他講什麼是了義法?什麼是不了義法?他反說「你這是在批評人」;告訴他什麼是大乘?什麼是小乘?他說「你這叫起分別」。所以我常說,即使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他們也會把佛看成是凡夫。為什麼?大、小二乘是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破六師外道、降伏外道,佛座下的弟子都是外道來跟他學法的,是佛揀別什麼是外道法?什麼是小乘法?什麼是大乘法?什麼是一乘了義的佛法?何者是究竟的佛法?佛都有做揀別,所以才有後面祖師的分科判教。祖師分科判教不是無端的,不是沒事把佛講經拿來作分判,而是佛自己判的,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分別出來,什麼是大乘?什麼是小乘?什麼是了義?什麼是不了義?現在的人無智,你為他講清楚,他還說你這是在講是非,是在批評別人,可是當他自己在看著報紙,聽著娛樂新聞的時候,他不覺得那個是「是非」,他覺得那個講得好好玩,好快樂,每天都有不同的訊息可以接觸。他愚癡到自己在講是非,都沒有辦法辨別,對於佛法,他卻不求甚解,覺得:反正我就靠一句佛號,反正事到臨頭再作打算,當然這種都是世間人,他不是真正在學。所以念佛的人,要有智慧,跟人家講話要談佛法,要能進道,開口說話如果不能進道,那就不要講,你就心裡面多念佛、多用功、調息、持咒、持名,這樣最好。不要攀緣,你不要去應和你的同事、應和這些世間人,你只要把佛號念好,把行修好,雖然一言不發,到時候你真正開大智慧了,自然就一發萬言,就像永明延壽大師一樣,宣萬言而不落一字;就像達摩祖師一樣,不落一字,而三藏十二部都在裡許,這是真正開大智慧。永明延壽大師就是用功,持大悲咒,晚上夢見觀世音菩薩為他灌頂、給他口灌甘露,睡醒以後,辯才無礙,那是口業消掉了,他智慧打開了,所以他能著《宗鏡錄》、能著《心賦註》,能夠藻采繽紛、清辭絡繹,這是祖師智慧真正打開,能夠講述正法、能善談諸法秘要。是怎麼來的呢?是修行來的,不是去念書念來的。有些人念世間的學院,把佛教當哲學來學,看似學佛法,其實是學了一些世間法。我看過有些道場,他開的佛教課程,亂開一通,一下上《六祖壇經》,一下又上《摩訶止觀》,一下又學小乘的「四念處觀」,修學沒有漸次,亂七八糟。你要學《六祖壇經》,那你這地方必然是禪宗─直指人心;你要學《摩訶止觀》,那你這地方必然是天台宗,結果你《摩訶止觀》跟《壇經》混著一起修,還要再摻個小乘;小乘四念處是著相修的,雖然大乘也有講四念處,但是他學院裏講的是小乘的四念處、講的是小乘的《阿含經》,這著相啊。他把這些併在一份課表裡面,我一看就知道,就像當醫生的,一看就知道,這藥是蒙古大夫開的,不是真正懂行的醫生。祖師大德從來沒有這樣教,是他們自己亂搞一通,顯得好像他很「善談諸法秘要」,實際上都是胡說八道一通,東拉西扯,像張飛打岳飛。六祖大師教的就是「直指」;《摩訶止觀》教的是「一心三觀」;《阿含經》教的就是「著相」,你自己混亂次第,顯示這開課程的人連基本的都不會;其他還有很多這種課表,你去看他的道場、看他寺院裡面,他辦一些佛學課程、佛學院,他亂開課表,你去聽、去上,結果裡面一句佛法也沒講,反而把你教得變毀謗祖師大德,他說這《壇經》我不能確定,這個《摩訶止觀》我哪裡也不能確定,他沒有在實修,又不信佛菩薩,也不信祖師,所以他統統都不能確定,都覺得可能有問題,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小乘《阿含經》他可以確定,最後他告訴你的結論是:「大乘非佛說」。你進去裡面,他都是教給你毀謗正法,學出來個個貢高我慢,不稱「祖師大德」,不加「大師」,不稱「法師」,他就直接叫名字;他們都在毀謗祖師,這些人自己也編《藏經》、也編佛教字典,你去查一些經典、一些名相,他在裡面就告訴你:有人認為這經可能是偽經,又有人認為可能是怎麼樣。所說的統統都在讓你起貪瞋癡、起迷惑顛倒。像這種學院就不用再去念了,這種佛教學院,還是佛教大學、學院就不用再去念了。那不是客觀的,你到佛學院那個地方去有佛法嗎?廣欽老和尚講:去念佛學院出來增加我慢心。我告訴你,佛學院是怎麼來的?你們一堆人不知道這當初的歷史,佛學院是不得已而成立的,這歷史講出來,搞不好連現在讀佛學院的人都不知道佛學院怎麼來的。當初就是那個湖廣總督張之洞,他提倡廟產興學,想要把天下寺院變成學校,把廟產拿來辦學。祖師大德知道嚴重性,他這是侵佔十方僧物,造無邊的罪業。那一定要護法、要護教,當時虛雲老和尚是慈禧太后的國師,就跟慈禧太后講:這是不行的,違背佛教的戒律。慈禧太后那時候掌著權,張之洞是輔政大臣,位居一品高官,才把他的這個奏摺、建議給駁回去,不然就會真的廟產興學了。後來因為時代動盪,大家才自己辦個佛學院,那時候的佛教學院都還很正常,到後來就慢慢變質了。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,很多都講大乘非佛說的,像印順法師,「大乘非佛說」就是從他開始,所以太虛大師對他有批評:說他這是破壞佛教;李炳南老居士提倡清理門戶,把他的書都燒掉,說他那書不值得一看。我們再講回來:那是不是佛學院的問題呢?不是,是人的問題。所以你要看清楚、要看懂,印順法師的東西不能看,他都在毀謗正法、毀謗淨土、毀謗佛教。我今天給你們講這個實話,不然對不起自己良心,他是毀佛害教的人,他不是佛教徒,他一輩子的文章都在推測、揣測,他還怕自己證阿羅漢,簡直可笑!他不修行,他說怕入了禪定以後,自己證阿羅漢……。不小心證的。你走路會不小心撿到錢,你會不小心摔倒,你不可能不小心證阿羅漢的,這是絕對不可能。所以你就要清楚,這人知見有問題,很多人都把他的《妙雲集》當作是寶,那裡面是邪知邪見,你要看他的東西,那就是拔舌、耕舌地獄,因為你毀謗大乘、毀謗正法。我跟你講清楚這個,你才能「善談諸法秘要」。他自稱是太虛大師的徒弟,但是連太虛大師也否定他的言論,太虛大師直接批評他,慈航法師也否定他,這是近代有修有證的法師大德對他這個邪見人的批評,都是否定他,我今天只是再把舊事重提,讓你們知道而已。所以你自己就要有正知正見,不要再受他的毒害,他那個不是辯才,那叫狂慧、邪辯才,邪辯。所以不能夠看人家寫一些文章好像很高妙,講的詞好像很美,你就以為他行。我跟你講:六祖慧能大師一個字都不會;密雲悟禪師也不認識字;近代廣欽老和尚也不認識字;持律法師也不認識字,他也能講經,民國初年那個曬蠟燭的持律法師,他也能講經。什麼原因呢?因為心通則法通。通於什麼?通於心,但不是你現在這個心,而是通佛性。才能真正的「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。」說經還不夠,經典不是用說的,而是用行的。所以「大乘」的「乘」是什麼?是「行」義,行於道,這是大乘佛法,所以要清楚。現在有一些變質的學院,把佛教當哲學來看,裡面的出家人剛開始是真的很有道心,可是到後來就被同化了、迷惑了,以為拿個博士、拿個什麼學位,他就能出來教化眾生,實際上他對於佛教一點都不懂。就問:念佛能念得幾句?能相應嗎?能千萬句如一句嗎?「能所」脫落了嗎?能夠「打成一片」嗎?縱然能,那你「心法雙忘」了沒有?大地平沉了沒有?完全都沒有修證。所以「經」是拿來行的,不是拿來說的。所以你不要認為會講經的人,就等於行經的人。很簡單,給你們舉個例子:會賣車子的人,不一定懂車子,裡面的機械、構造他不一定懂;會賣房子的人,不一定會蓋房;會講經的人,不一定能行道。所以我們講經的人,除了要講還要行,還要真真實實的去落實佛法。說「落實」不是把佛法作實,不是著於實有上,這只是方便隨世俗語言,其實講「行經、行道」,就是要你一切時處無心。古人講:「勸君學道莫貪求,人若無心道合頭,無心始體無心道,體得無心道也休。」這才是真正學佛,才是說經行道。你學佛要能離相,這才叫行道。所謂「不見舊時行履處」,不再走過去的路、不再走世間的路、不再走輪迴的路了,這才是「說經行道。語如鐘聲。」說法如洪鐘,能振聾發聵,能不著文字、不著名相。所以你不要認為拿本經典你能講,就代表你在修行。還有人自鳴得意說:我學富樓那尊者,他就是講經得圓通的。你以為他是像你一樣,噴口水得圓通的?尊者他是轉心才得圓通,要心裡轉過來,能嘗得佛法之法味,所以他是從舌根入三摩地。舌根怎麼嘗佛法之味?那他必然要心轉才行,他既講經又能內熏,而不是只講給別人聽,用世人的說法叫-講給自己聽。佛門講「反熏」。那反熏呢,你的行為還是要轉變、心還是要轉變,這才是真正的行道。「語如鐘聲」這鐘聲不是振別人,是振自己。所以你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的;讀經也不是讀給別人聽的;看經也不是說給別人聽的,而是先讓自己的智慧打開、讓自己的煩惱銷落,所以說「語如鐘聲」。在這個世間會有這些問題,往生到極樂世界,不會有這些問題,因為那裡都是諸大菩薩,所以他講給你聽,你聽得懂,能夠破除無明、能夠斷除習氣。在這裡呢,就難免再嘮叨個兩句,提醒你:講經不是要講給別人聽,是要能反熏。實際上,所說之法都是眾生本來心地,所謂「元是菩提妙淨明心」,皆是眾生人人本有,經典上講的就是你自己的境界,《華嚴經》講的不是盧舍那佛的境界,講的就是眾生的本性;你要是以為《華嚴經》是講盧舍那佛的境界,那你就是心外取法,著文字相。文字上雖是述說盧舍那佛的境界,實際上盧舍那佛就是你的本性,就是指眾生;一切經典講的這些功德、種種莊嚴、神通、道力,都是眾生本來的面目,本來具足,所以說「反熏」,是要熏誰呢?又有誰可熏?又有何法可得?所以叫「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為觀自在。」《心經》講:「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。」誰是菩提薩埵?你才是「菩提薩埵」,你才是真正的大菩薩。
所以這三個願,你要能夠體會它的意思,要能夠明白它要表達的義趣,不是教你講世間話、不是教你搞人情,而是要你能開大智慧,能夠證得法身般若,能夠得到究竟解脫。這三個願是往生到淨土那邊的人,必然得到的,你現在會學,懂得怎麼做,那你現在馬上就得到,今年是馬年,馬上就得到,馬上就成佛了。但是因為眾生心外取法,所以不能見性,希望大家能夠反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