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

有物先天地 │念佛開示14–5

 


有物先天地

悟顯法師 開示

古德告訴我們:「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,能為萬象主,不隨四時凋。」這首偈頌,說明了我們真心本性的樣子。真心本性不屬任何物相,但是能現一切相。它又不屬青黃赤白,也不是大小方圓;又不墮於空,也不墮於無記當中,不得已跟你說有一物。所以講:「有物先天地」,為天地之先。這個山河、國土、大地,都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,所謂「萬法唯心」。

這個心長什麼樣子呢?「無形本寂寥」,它沒有固定的形狀,其體空寂無有一物,如同虛空能包含一切森羅萬象,但是一切森羅萬象,無法傷害它。所以你看虛空,它不會被水淹沒,不會被風吹破,也不會被火所燒。所以佛常比喻真性如同虛空,空寂能包容萬物,這是取「自性包容」的作用。所謂「譬如虛空體非群相。而不拒彼諸相發揮。」所以說:「無形本寂寥」,雖然空,它能顯現一切境界相,無論是染、是淨、是西方淨土、是東方淨土、是娑婆穢土,它都能顯現,能為萬象之主。

佛法講的,這世間的主宰就是我們的心,所以叫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跟識是一體的。若說識,就是心的作用。識是了別、識別的作用;心是能現之根本。所現的境界由識來了別,所以這個識,它是作用,不能捨識用根;你捨識用根,捨掉識,心也沒有了。

還是天台智者大師講的「一心三觀」,在《楞嚴經》上可以完全發揮,所以能為萬象之主。不是有一個上帝,或是有一尊神叫什麼老母的、王爺的,要來主宰大家,不是的;也不是上帝主宰,也不是忉利天王主宰,也不是大自在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他們都沒有能力主宰。真正主宰著這個世間,是眾生的心。但是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之後,隨自己的業力,顯現的境界差別不同,所以有共業、有別業。在同一個世間,同樣是人,每個人的業報不同;同樣是生活在一個空間當中,有人、有畜生、有六道輪迴,而這個境界哪來的呢?心是主宰。現在的科學,看到的是現象,他不知道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心所現的。

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很好懂,這世間一切的萬象就如同夢中的境界,夢中的境界全體是心。為什麼有差別境界相呢?就是因為你作夢,一念昏沉迷失本性。古德說的:「眼若不眠。諸夢自除。心若不異。萬法一如。」就是這個道理,所以「能為萬象主,不隨四時凋。」無論這個世界怎麼變,成住壞空、春夏秋冬,這春夏秋冬四時,成住壞空、生住異滅、生老病死,不管這些現象怎麼變、氣候怎麼轉變;人捨身、受身,出胎、入胎,六道輪迴,乃至成聖成賢,做出世間的聖人,證菩薩、證阿羅漢果,都是心所現的,都是心在證,沒有別的東西。

古德一首四句偈,就為我們講清楚了這個世間,以及真心本性的真相,也就是真如實相。所以這首偈子很重要。我們學佛常講的,最重要的是「明心見性」,明心不生,見性不滅,這不生不滅就是佛。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,修學淨土法門、修學密宗、修學禪宗,大乘八個宗派,小乘兩個宗派,所有的宗派指歸的明心見性很重要。所以說成佛須是見性,念佛也必須是見性。

我們淨宗祖師講得很好:「一切法門,明心為要;一切行門,淨心為要。」這一段話就點出佛法的宗旨。所以在看經典、在解經的時候,你就必須從這上面下手。你不要分別是一部經、是多部經,你在那裡分別,那你心生二念、心打妄想。所有的經典以心為主,講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說的這首四句偈:「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,能為萬象主,不隨四時凋。」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樣子,不可名狀。跟你說個有物,後面詳細說明這心的體狀、現象,大家要好好去體會。

這首偈講的就是我們的心,不是別人的心。所以佛法不從心外而求,也不在心內著有。你不求心外法,這是不錯的;也不認心內有法,不可以把心內之法作實有,也不可以認為有個心。你有個心,那又錯了。為什麼?「無形本寂寥」,有個心,又有心的形狀,心的感受、覺知。所以你要是存知作解,則沒有辦法見性,縱然真心本性現前,你也沒辦法看到。所以學佛很簡單的就是這一點,這一點最重要。所有的法門、所有的行門,無不從這裡下手,無不會歸心性。古德說的:「無不從此法界流。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」法界就是心,心即法界。心顯現在國土上,我們給它一個方便的名稱叫「法界」,所以這個就是真心。你聽起來有點困難,但是你不要灰心,大乘佛法只要你有信心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長時熏修,你一定可以明心見性。那麼,這長時就是把你的這些雜念、妄想給除掉;把你沒有耐心,這種浮躁的心給消除,你對於佛法就有少分的了解。所以說長時也不是真正時間很長,完全決定於你業障的厚薄。如果業障厚,那時間會長;業障薄,那時間會短。

再者,還是決定在各位的發心,如果你發心猛利,再厚的業障都能瞬間消除。所謂「一稱阿彌陀佛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;《法華經》講的:「端坐念實相。眾罪若霜露。慧日能消除。」必然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,所以看你用心猛利。如果你業障雖薄,但是用功懈怠、懶散,沒有用心在佛法修學上,即使你是等覺菩薩,也沒有辦法一生成就,就像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彌勒菩薩本來是賢劫第四尊佛,但是因為懈怠,後面的釋迦牟尼佛用功精進超過他,比他先成就。所以你就要清楚,不是業障重的問題,是你發心的問題。佛,人人可成;道,人人可修,而且人人可證。每個人都做得到,都可以證道,就看你怎麼用心。所以還是結歸到心性,「明心見性」非常重要,這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,大家不要忘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