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

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│第十三願:光明無量願 ( 19 )

 



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十三願:光明無量願  ( 19 )

悟顯法師 講述

 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。普照十方。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千萬億倍。若有眾生。見我光明。照觸其身。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來生我國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
(第十三、第十四願)


這是第十三願跟第十四願:「光明無量願」跟「觸光安樂願」。這是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所,所發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三跟十四願。法藏比丘他發心為菩薩道,棄國捐王,行沙門之行。發心願意成佛,願意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來救度一切眾生。那世間自在王如來,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和尚,證知他的發心、證知他的心願。顯現十方法界的一切諸佛剎土給他看。看完以後,思惟五劫,他心中有這四十八個大願,來成立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在這第十三跟十四願中講:「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。」是希望他自己作佛的時候光明無量。你到道場去,你看佛像,有的佛像後面有一個亮圓圈,那個是「常光」,也就是說佛平常的時候,這個光明就存在,叫做「常光」。你看這個圓圈後面,還有一個較大的圓圈,這是「放光」。就像我們道場這一幅佛像一樣。他平常有身光,然後,當他放光的時候,就是他身後面的那個光明樣子。所以他說「光明無量。」能照多遠呢?可以「普照十方。」是說當他成佛的時候,光明要「普照十方。」因為有一些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願,他成佛的時候,光明照一個佛剎、兩個佛剎。他想要度這一佛剎眾生、二佛剎眾生。那也有些是願度百佛剎、千佛剎的眾生,這是每一尊佛的願望不同。你不要在這裡生分別心,認為阿彌陀佛比較厲害,其他的諸佛不行。如果你有這種想法,那你不能見性,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。諸佛所發的願,是他在因地時的願不同,不是在成佛以後,能力上有所不同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能力都一樣。你不能看到淨土的經典裡面讚歎:阿彌陀佛光明善好,勝於日月之明,千億萬倍。讚歎他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你就在這裡面妄生分別。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,其他都比他差,都是他的子民,都不算真正的佛,就有人這麼樣做分別。這個就是妄分高下,不達如來真實義趣。你們唱的《開經偈》裡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那如果你在這裡心生分別、打妄想,認為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,其他的不是;佛的能力有高下、有深淺;那只是你的心生分別,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不如阿彌陀佛。所以大家要清楚。

 

這裡講「光明普照十方世界」,也就是說:盡法界、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,他都照耀。問題是:現在佛光照著你,你卻拿著一把傘拒絕他。你拿了一把抗拒佛光照耀的傘在遮擋佛光。這個「傘」是什麼呢?就是你不願意修行的心、你不願意放下的心。是佛法說的「慳貪」。慳貪的心你放不下。講「慳貪」,你不要想只是對財物,即使對你的家親眷屬、對你的事業,有一絲毫執著、一絲毫罣礙,都算是慳貪。你用這一把慳貪的傘,去遮住佛菩薩要照耀你的光明。那實際上也沒有辦法擋住,因為佛光不是一般的日月之光,不是世間光。世間光能照大地,不照覆盆,「覆盆」就是倒蓋起來的盆子。它沒有辦法照。就像你待在屋子裡面,太陽光沒有辦法照進來。你要是沒有窗戶、沒有門,太陽光是沒有辦法進來的,所以你看不到太陽的光明。但是佛光不一樣,能遍入一切眾生心想。所以心想佛時,就是接受佛光照耀。如《觀經》說的:「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。八十隨形好。」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你心跟佛就完全感應了、完全相應了。所以佛光不是一般太陽光,不是世間的光明。

 

你們要清楚,即使你的業障再重,念佛都能消、讀經都能消,這就是佛光照耀,這就是佛菩薩攝受你!所謂「四種感應」:顯感顯應、冥感顯應、冥感冥應,及顯感冥應這四種感應。這「世間、出世間」的感應不出四種。你心裡面有佛,佛光就照耀你,隨個人的根器,有的開悟、有的證果、有的善根發起,各種都有。所以為什麼我說你要熏習佛法,你心裡要想:要能夠放下這個世間。不然你就等於拿著一把傘,在遮擋佛菩薩要照耀你的光明。實際上,你也擋不住,在你自分的受用上,是你自己不得佛法的利益,沒有得到佛菩薩的加持。所以要清楚什麼叫「接受佛光的照耀」?就是你有這一念想放下的心、想要成就的心。你要知道:這個世間是生滅變異、是無常的,沒有一樣東西實在的。這是最基本的認知;再來要知道:有如來藏、有真如本性,這本性人人本有。真心本性本來就有,不用修,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的地方。小乘是要把煩惱滅掉,取一個涅槃。小乘它是講「知苦、斷集、修道、證滅」,也就是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小乘人是「知道苦,斷除苦因」,這個「集」就是「因」,集苦之原因。「斷集、修道、證涅槃」。小乘人一旦煩惱斷,想要不證成阿羅漢,也不行。可是大乘可以,像地藏王菩薩久遠劫來發願-「地獄不空。誓不成佛。衆生度盡。方證菩提。」實際上他的煩惱早就斷掉了,他還可以示現做等覺菩薩,要成佛便成,不成也無所謂。不光地藏菩薩如此,釋迦牟尼佛也如此,阿彌陀佛也如此,他最後一品「生相無明」是伏住,他並沒有斷;他有能力斷,可是他沒有斷。那就叫「留惑度生」。

 

你們不要自己煩惱沒斷,就說你要「留惑度生」,有一些人就是這樣,很愚癡:自己是個大凡夫,他還說他也要度眾生,也要陪眾生吃肉,所以他不要吃素。他以為這叫留惑度生,代眾生苦。明明想要下地獄,還跟你講得頭頭是道。還說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」,那他可以去試試看,你用火,自己燒自己看你會不會痛?會痛,表示你沒有功夫;不會痛,那你是木頭,也沒有功夫。像社會上有一些神經麻痺的,你用火燒他,他不會痛,他也不會害怕。所以修行不是在色身上打轉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前面說的大乘跟小乘不一樣。學大乘的,你成就了,你想留惑度生?可以。你想要把最後一品「生相無明」斷掉也可以,那才是真正得大自在。你要清楚:小乘沒有辦法,他把第九品煩惱斷了以後,他非證阿羅漢不可,他沒有能力不證。修學大乘的菩薩可以,你看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,是七尊佛的老師,他自己早就成就了;觀世音菩薩,過去是「正法明如來」,現前是「觀世音菩薩」,未來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,全部都是留惑度生,放大光明,照耀眾生。實際上,真正把「生相無明」斷掉了,根本就「無佛無眾生」,沒有佛也沒眾生;有沒有因果?也沒有了。這是不是斷滅?不是,這叫「寂滅」。「寂滅」跟「斷滅」不一樣,他確實把「生」這一切世間的「因」斷除。什麼叫「生相」?就是生一切世間相。最後一品無明他把它斷掉了,這「無明」就是生相無明。大乘跟小乘在修證上也完全不同,像《圓覺經》、《楞嚴經》後面的護法善神,其實都是法雲地的菩薩,「久修功業、久成菩提,不取涅槃」,他不成佛,留惑度生,示現做護法善神、示現做金剛神,都是留惑度生,連阿難尊者也是......,太多了。所以你要曉得,千萬不要把大乘跟小乘混在一起。實際上前面講在揀別上,是一乘,而不是次第大乘。你修學一乘了義,要成佛便成佛,不成佛也可以留惑。漸次修行沒有辨法。即使你學的是大乘,其中「通教」跟「終教」他也沒有辦法,想不成「佛」都沒有辦法。所以為什麼說一乘了義的殊勝。但是你不要在大乘跟一乘上又妄生分別,因為講到究竟大家都一樣。

 

就像唯識,當第八意識清淨以後,諸佛如來給它立個名叫「阿陀那識、白淨識、......」,實際上跟阿賴耶識是完全同體的,是一樣的。所以你不要在大乘跟一乘上面妄生分別。

 

現代有一些法師他們揀擇不出大、小乘的差別,就會說「大乘跟小乘都一樣」,有的甚至還毀謗大乘,而近代的佛教學院還用他的書當教材,把一些專程進佛學院想學佛的人給誤導了。

 

這個人的和尚-太虛大師,對他有嚴厲的批判,說他是溫和派的「大乘非佛說」。這話正是告訴我們:這個人的知見是不行的,絕不可以聽。

 

現在還有很多在佛門做世間事的,就說他在推人間佛教,辦各種活動,藉此向在人家伸手要錢,或有些出家人幫在家人辦佛化婚禮的,他也都說他是依太虛和尚。那大家就看太虛和尚有沒有幫在家人辦佛教婚禮?沒有。太虛和尚持戒精嚴,絕對不會做這些不如法的事,他是一代的高僧大德。若說你是依太虛大師在推人間佛教,那我們去看看太虛大師有沒有做這些不如法、破壞佛教的事?肯定沒有!

 

外面還有很多學佛人,他說他是修「本願念佛」,還說是依善導大師所教的。大家要知道,當年善導大師一生念佛,一心用功,三十年不暫睡眠,非力竭而不休。但現在這些學本願念佛的人,他說他是學善導和尚修本願,但他平常不念佛,只要等臨終十念就好。這二者相形之下,就可看出他們是不是真的修淨土法門?所以那個不是真的「本願念佛」!那種修法絕對地不能成就。那種人就是佛的光雖然亮、雖然普及,但是到他眼前,就被他自己擋住了。這裡講佛光雖然普照十方、雖然普願攝受一切眾生,可是就是有眾生不願念佛。所以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 :「若逢不逢。或見非見。」「如母憶子。」這個當媽媽的,天天盼著小孩回來,從來沒有間斷;可是小孩看到他當作不認識、當作沒看到,這些學本願念佛的人就是如此。經典在面前,明明教他好好修行,他卻說不用。祖師講要學經教,他告訴你:「不用。因為這是針對末法業障特別重的,所以不用學經教」。善導大師對此也作破斥,他肯定知道在當時候有人用他的話來曲解淨土法門,所以他造《觀經四帖疏》,一開頭就引經據典地破斥「本願念佛」,那個時候並不叫「本願念佛」,他只是就當時候的人錯引經論、錯修,來作破斥,但那群修錯的人演變到後來,他們自己創了一個名稱,叫「本願」。再者,他們說是依「親鸞聖人」,他是日本的淨土宗高僧,親鸞聖人單為了對治昏沉而已,就在冬天,跳到冰河水裡面去提神,日本的緯度更高,比這裡的冬天還冷,他是這樣用功、這樣精進,他跑山,邊跑邊念佛,對治昏沉,後來成就了。現在錯修本願念佛的人,他也不學五戒,平時也不念佛,還說也可以貪瞋癡,還想結婚生小孩,......。還說他們是學親鸞聖人,親鸞聖人也結婚。

 

重點在於你有滿心的世間意、滿心的貪瞋癡妄想,你會有出離心嗎?對於沒有出離心的人而言,佛光在你面前,你也看不到,講說「離執著生死」的法,你也聽不到;有眼若盲,有耳若聾,把自己這一生大好的成佛因緣給錯過了。佛法是教你放下貪瞋癡,教你放下邪知邪見。什麼是「邪知邪見」呢?就是你的世間意。世間的意念就是邪知邪見,沒有一絲毫正確,沒有一絲毫可以依止的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這世間沒有一法可以幫助你見性、可以幫助你成道,所以要能放下。從哪放下呢?從心裡放下。但是你不要想說:法師你講從心裡上放,那我事相上就可以抓著。心上真放了,事相上就不在意了。心裡放了,事相上自然就放得下,凡事可有可無,這樣也好,那樣也自在。有些人放不下,他就會說自己「心裡放下了」,可是你仔細觀察,其實他處處是障礙,處處執著,他只是嘴皮子上放下,心裡並沒放下,事相上也沒放下。

 

對於初學者來說,要從事相上先捨。在現代這個時代,教你從事相上捨,不是每一個人可以馬上做到的,所以我教你先從心裡上放下。因為在家人多,你先從心裡放下,做到不執著,因緣具足時,事相上放下,能夠出家的,就去出家。出家很殊勝,祖師大德皆讚歎啊!「孔雀雖有色嚴身。不如鴻雁能高飛。」孔雀就比喻作世間人,可以穿著很好的衣服,受用很好,但是牠不能高飛,永遠在下面,「鴻雁」就比喻作修行人,能超三界、能斷煩惱,高飛於三界之外,不在九界之內,圓成佛道。孔雀雖然穿得很漂亮,沒有辦法飛高,沒有辦法出離三界。下面又講:「白衣雖有富貴力。不如出家功德勝。」世間人做得再好、再有錢,蓋廟、建寺、......修大福報,都不如出家人能修行,功德才是最殊勝。《無量壽經》第四品說「假令供養恆沙聖。不如堅勇求正覺。」就是告訴大家,你縱然能供養恆河沙數這麼多的諸佛,換來無量無邊不可思、不可議、不可說的福報,不如你「堅勇求正覺」,堅固勇猛來修行,勤求無上佛道。你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得到佛教的好處。

 

所以佛法不是一般的民間信仰。只教你求神拜佛、擲筊杯、燒金紙,求這些鬼神來保佑你,讓你事業一帆風順等等的,這些民間欲望的祈求與滿足。民間信仰它不講因果!它那個因果是附帶說的,好像有講,但沒講清楚。現在你看到《無量壽經》,這就是佛光照耀,不要向別處求,就在這個上面安住,在這上面用功!那還需不需要去搞世間法、搞弟子規?不用,那個不是佛光。李毓秀沒有光明,只是凡俗之人,說實話,名不見經傳,他是誰?在古代就是個讀書人而已,他沒有求出離的心,你不能依著他的《弟子規》學,當作學佛,學那些世間書不能成就佛道。你是佛弟子,要跟佛菩薩學,跟淨土宗歷代的祖師學,佛教各宗各派的祖師都是國師,通「世、出世間法」,像華嚴宗,從第一位帝心和尚,帝心和尚就是杜順和尚,唐太宗賜號「帝心」,封他做國師,是文殊菩薩再來;賢首和尚也是國師,歷朝歷代的華嚴宗祖師當國師的,至少就有三個;淨土宗也是一樣,永明延壽大禪師也是國師、善導和尚也是國師,都是國師。他們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會,但他把世間法都放下,鳩摩羅什大師是達官顯貴;安世高大師是王子;甚至釋迦牟尼佛是可以繼承王位的太子;韓國金喬覺是新羅國的王子;達摩祖師也是王子,他們都把世間法全部放下,接受佛光的攝受、照耀,所以他們根本不搞世間法。現在很多人,甚至出家了,都還沒有醒過來,不知出家所為何事,真是「一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」。搞得很多在家人本來想學佛法,他不了解真相,被誤導,變成他認為要先學「弟子規」,甚至有不如法的佛學院,還叫出家人學「弟子規」,實在顛倒至甚,太顛倒了,這是歪風,這種歪風絕對不能盛行。那些人是邪知邪見,他不是正見,他根本不了解佛法怎麼修證,他也不想看祖師大德的開示。為什麼?因為斷煩惱對他來說實在太難了。他以為只要孝順父母、友愛一下兄弟,他就能夠出三界輪迴了,這些事情動物都做得到,人怎麼會做不到呢!明明佛法就在眼前,他就是不願意接受光明照耀。

 

經文講:「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

 

他成佛的時候「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」也就是說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,超勝世間法及出世間法,所以祖師大德讚歎淨土法門是「教內真傳」,禪宗是「教外別傳」,又說是淨土法門是「徑中之徑」,「徑」就是捷徑的意思。讚歎淨土法門是捷徑當中的捷徑、了義當中的了義、圓頓中最極圓頓。為什麼說「最極圓頓」呢?因為禪宗是圓頓大法,各個宗派、各個大乘都是圓頓大法,但是淨土宗可以幫助一般凡夫、甚至將墮地獄的眾生,能夠依靠念佛超出三界,往生淨土,同佛受用,這是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做得到的。找遍大藏經沒有任何一個法門,可以像淨土宗這麼殊勝,所以真正是「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」而且不是超勝一點點,不是只有贏過一點點,贏個一分、兩分,它是超勝千萬億倍,是最極殊勝,這就是佛的光明。不要看到「佛的光明」就聯想到:佛的光明會是什麼顏色?不要聽到佛的光明,你就心裡想,法師你怎麼還不講光明,已經放光動地了。淨土法門就是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光明正在照耀眾生」,可是你卻不相信。你偏要用錯誤的方法,要聽信個人的看法,去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,那些都個人看法,不是佛說,釋迦牟尼佛絕對不這麼說。大家都讀過《心經》,要怎麼成佛呢?《心經》上有說: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所以是要依什麼呢?依「般若」而得成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並沒有說依《弟子規》、依《了凡四訓》可以成佛,那些都不行。而是教你依「般若波羅蜜多」。所以在《禪門日誦》,佛門的早課中是念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,這就可以證明不是依世間典籍,而是依般若。念一句佛號就是般若,因為,心依佛音聲,不取諸相,念到後來,連這句佛號也是「念而無念」,心佛打成一片,證得「理一心不亂」,要知道這個「不亂」本是一心,了了常知,這就是淨土法門所謂的「一心不亂」!常說「了了見,無所見。了了知,無所知。」就是心裡不著一點妄想、不染一點塵勞,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,念佛念到後來就是如此。

 

所以你要知道,他這裡講的「勝於日月之明。千萬億倍。」這是代表淨土法門就是如此。經文上說,他成佛的時候,光明無量普照十方,而且超勝諸佛,超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,光明比世間的還亮。

 

大梵天王出現時,他身上的光明,可以隱蓋天眾的光。天人身上也有光明,但是沒有梵王的亮,《無量壽經》講:「日月火珠皆匿曜。」佛身上的光明,能夠掩蓋一切眾生的光。阿羅漢可以蓋住天人的光,菩薩可以掩蓋阿羅漢的光;一尊菩薩就可以掩蓋所有阿羅漢的光明;一尊如來的光明可以蓋覆一切眾生的光明,那是最極清淨,所以叫「超日月光」。阿彌陀佛有一個號叫做「超日月光佛。」所以經文講:「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千萬億倍。」不光超日月之明,還超一切諸佛。剛才講:「佛佛道同」,這裡講:「超過一切諸佛。」因為有佛的光明,只照一個佛剎、兩個佛剎。阿彌陀佛普照無量、無邊、無數佛剎。也就是說一切眾生他都接引,淨土宗這接引眾生的法門,普及十方法界。十方佛土都有諸佛讚歎勸修淨土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善導大師說: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不光釋迦如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此說,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。十方諸佛都稱歎「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讚歎西方極樂世界。怎麼證明呢?你們每天讀《阿彌陀經》就很清楚,《阿彌陀經》講「東方亦有阿閦鞞佛。須彌相佛。大須彌佛。須彌光佛。妙音佛。」東方有恆河沙數諸佛;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上下,各有恆河沙數諸佛。皆「出廣長舌相。」所謂「廣長舌相」就是不妄語。一般人不妄語是「三世不妄語,舌尖至鼻」,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不妄語,舌能覆面。十方諸佛「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」十方佛土、十方的諸佛都讚歎《無量壽經》,讚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因為殊勝難得。上至等覺菩薩、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,淨土法門都普遍攝受。那現在有人說:沒有學《弟子規》不能往生,這說法就跟經典不相應了。你拿《阿彌陀經》四十八願來看,一對照,就知道他講那些話,都是個人的思想見解及喜好,他也不依經典,沒有一絲毫正確。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都要依經典來看,依經典學習才是最客觀的,因為佛經是佛親口宣說的,絕對不會錯,更不會有任何問題,而且有歷代祖師大德為我們做證明,他們都有修有證,都是真正的修行人。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歎淨土法門,經文裡講:「絕勝諸佛。勝於日月之明。」這「日月之明」就比喻作世間法。意思是淨土法門絕對超過日月之明。現在有人胡說「學淨土還是要用世間法來做基礎」。你們看看這四十八願,再看看那些邪見之人他的說法,你就很清楚了,絕對是他們錯。因為你掛上佛教,說你是講佛法,要是跟佛經講得不一樣,那絕對是你的問題,絕對是你胡說八道,不會是佛的問題。所以我常講:學佛,你一定要依四依法,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。」依四依法,你才是真正學佛,尤其要「依法不依人」,這是最基本的。

 

淨土法門超過一切法門,絕對不是建立在世間法,或是二乘之上。外面有一些附小乘的外道為騙學大乘的佛弟子轉跟他學,就說小乘也有念佛法門,那是胡說八道,明明那跟大乘的淨土法門-念「阿彌陀佛」是不同的,他們故意用話術拐那些不懂的人。小乘只相信一尊「釋迦牟尼佛」,根本不相信有「他方佛」,他怎麼會有大乘的念佛法門!

 

小乘只看到一個娑婆世界,他並沒看到他方國土,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有「他方佛」。阿羅漢天眼通的能力,頂多到娑婆世界的邊緣,再過去一點他看不到,他甚至不曉得前面有什麼。有些他知道有一個佛剎、兩個佛剎,可是他不曉得有他方諸佛,因為有的佛剎,諸佛如來沒有出現。而且他也不是每一個佛剎都能到。為什麼?因為他還有煩惱沒斷,業障沒有消,不是他不願意知道,而是他能力就是如此,想知道也沒有辦法。

 

現在有些宣揚小乘的人,他剽竊大乘禪宗,說他教的調呼吸,那就叫作「禪」。真正大乘禪宗,六祖慧能大師就已經講得很清楚。神秀和尚派弟子志誠法師,去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,六祖慧能和尚就問他:「你師父在北方,教你些什麼?」他回說:教「住心觀靜」。所謂住心觀靜就是心認為有個安靜的境界,不能化空,卻以為自己是用正確的方式在修行,以為自己在觀心,不知這念「安靜」是因心有,而心體本空,所以修錯。正是古德所呵;然後說:教「長坐不臥」。六祖大師劈頭一奪,「奪」就是奪取。「劈頭一奪」就是完全「否定他」的意思。他說:「住心觀靜,是病非禪」。「長坐不臥」不是真正的修道。所以六祖說:「生來坐不臥,死去臥不坐」。死了就躺在那裡了,你要想要叫他坐起來也沒辦法。「元是臭骨頭,何為立功課」,「長坐不臥」怎麼能當作修行。

 

而有些在附小乘的外道,他剽竊禪宗,提倡「住境觀心」也說是禪。中國的禪宗是大乘法,非是小乘,六祖慧能大師是禪宗的祖師,早就對於那類錯誤的教法予以否定,祖師直接講:禪是「外不著相」,「內心不亂」是定。什麼叫「坐禪」呢?坐見本性才叫「坐」;遇緣不亂這叫「禪」。小乘說的「寂滅」是滅六識,其實他的「滅」不是真滅,而是使第六意識不動。「不動」就是根本不緣任何境界,他怎麼能「逢緣不亂」。所以為什麼有阿羅漢入皇宮受供養,習氣又起來了。

 

有阿羅漢聽到緊那羅女彈奏音樂唱歌,他以為自己在禪定,其實不知不覺起來跳舞,所以釋迦牟尼佛講「迦葉不安」。迦葉的禪定功夫非常好,可是他沒有見性,他有習氣,所以碰到境界,還是不知不覺地習氣就被勾起來,這是講禪宗。

 

現在小乘故意說他也有念佛法門。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門是大乘、是了義,是講他方諸佛,而且往生淨土等於生十方佛土。為什麽?後面經文有「樹現佛剎願」、「徹照十方願」,極樂世界的地是透明的,可以看到十方國土,寶樹跟寶樹行間就像大螢幕一樣,可以見到十方國土,有他方諸佛。還有前面講的「神足通願」,能遍供諸佛,這不是一般阿羅漢做得到的。由此可知,他們是剽竊大乘的淨土宗、剽竊大乘的禪宗。那些人只為名聞利養,顛倒說法,提醒這類人:不要以為你沒有受菩薩戒就沒罪喔,即使沒有受菩薩戒,為利養一樣有罪。聲聞乘的戒,是有犯才制;有人犯戒,佛才制戒。而菩薩戒是眾生本具的戒,也就是性戒,即使沒有受,沒有人犯,一樣有這戒存在,這叫「一切眾生本性具足」的戒法,所以在《梵網菩薩戒經》講:「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」。這個「戒」是一切眾生心中本具,你與心性本具的戒法相違背,即使你是學小乘、學聲聞戒,你說你沒有受大乘戒,你一樣也犯。所以為什麽講大乘論事也論心。事相上你有發願要受,就算受;心上這戒是本具的,你迷惑顛倒,違背了,一樣有罪,所以叫性戒。因為這戒是稱性的,所以你要清楚。我們講了很多,目的在於保護大家的善根,不要被汙染。那些邪說對我來說,我不會被他們迷惑,但是對於很多初學、想學佛的人而言,聽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,一旦邪見入心,那他想要成道就非常地困難了,就像五十陰魔一樣,會障菩提道。為什麽釋迦牟尼佛要講五十陰魔,五十陰魔就是講末法修行的亂象。眾生想修學但是沒有人為他把事實真相講出來。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宣說五十陰魔,為我們分析修行過程當中的微細魔事,所以,一旦這些魔境現前,你就能夠知道,你就不會被這些陰境給迷惑了。希望你們能夠記取,能夠專心把我所說的多聽幾遍,因為講的內容比以往多,做的揀擇,雖然明確,但是非常地多,裡面微細的部分,你要能揀擇得出來大乘跟小乘。大乘跟一乘是一樣的,但大乘跟小乘不同。在現代的亂象,淨土宗、禪宗等等的,你都要能揀擇,你如果不能揀擇,你就會被他們迷惑。你不要只聽一些表面的好聽話:「佛法教我們平等、教大家不要這樣分別」。我告訴大家:這「分別」不是我教你的,是釋迦牟尼佛教的,釋迦牟尼佛講要為大家分別出來。所以你看經典上只要有人提問題,釋迦牟尼佛就會讚歎:「善哉。善哉。」就讚歎他:「問得好。」他說:「汝等諦聽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「分別」就是跟你講清楚。釋迦牟尼佛可不是像一般人,糊里糊塗地搞不清楚,釋迦牟尼佛教眾生要「分別」,分別什麽呢?什麽是「可行的」、什麽是「不可行的」。就像八正道一樣,什麽是正業應當做、什麽是正命、什麽是正語、正思惟,佛都為你揀擇出來,這八個正道,就是正確的道路,不是世間路,而是修行成佛之路。

 

七覺支的第一個「擇法覺支」,就是教你能有智慧眼,能抉擇。什麽時候應當用「止」,什麽時候應當用「觀」。止觀:如果「止」過多,就應起「觀」;若「觀」過多,就應修「止」,這是擇法覺支。再者,你每天讀經:「如是我聞。」這句「如是我聞。」就是在揀擇。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,一切經首要安「如是我聞。」他還解釋這就是要揀異外道。外道經典前面就是「阿、優」。揀異外道是要告訴大家這是佛經,不是外道典籍,佛經講的是「如是」,「如是之法」是眾生所應當聽聞,這在我們眾生受持分上要做這樣解釋,在阿難分上,如來所說的這一部經是他所聽聞的。那我們要聽聞的就是「如是」而已。這「如是」的「如」就是真如,學佛依真如而修,決定不會錯。曰「是」就是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