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
密宗
善無畏。至長安。
經文上說的「善無畏」大師,是傳密宗東來的第一人。善無畏大師是中印度人,是教主世尊的同族、甘露飯王的後裔、烏荼國佛手王的王子。十三歲登王位。因胞兄弟們造反,以兵征服而後,讓位、出家。歷盡艱苦,展轉而至於那爛陀寺,親近達摩鞠多尊者。鞠多尊者賞識善無畏大師緘默,乃為之灌頂,授以密法,為天人師。此後的神跡甚多。
善無畏大師來「至」中國「長安」,是唐朝玄宗皇帝在位的時候。大師未來之前,玄宗即夢與聖僧促膝談話。醒來以後,認為神奇,於是畫夢中聖僧形像於殿角。及至善無畏大師到來,觀其形儀,其與夢中所見相似。從此以後,備受朝野尊敬。
度人無數,開元二十三年圓寂。
唐一行。受真傳。
善無畏大師既然來到長安,受到皇帝的尊崇,而一行禪師因聞善無畏大師的大名,也來到長安。於是親近大師而接「受」他密宗的教誨。歷時既久,盡得到了善無畏三藏的「真傳」。
善無畏三藏,因獲得了這一位有力的高足,就著手翻譯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七卷,由一行禪師筆授記錄。密宗稱之為《大日經》。
作疏釋。大日經。
後來一行禪師又為了解「釋」《大日經》,「作疏」二十卷,又為疏文作釋文十四卷,有六十萬言之多。而疏文、釋文的內容,多半是善無畏三藏口授的要義。一行禪師將它纂集成文的。
真言教。始得明。
真言宗也可以稱為「真言教」。
依這一門的修行法則叫做「宗」,再以之傳授他人,名之為「教」。
為什麼名「真言教」呢?這和前面的真言宗一樣的講法。
「始得明」的「明」字在這裡是傳流的意思。
密宗的教義與修法,從此「始得」傳流下來。
因為配合《大日經》的經字,所以說「明」而不說傳。
金剛智。及不空。接踵來。廣流通。
金剛智大師是另一位密宗的祖師,音譯「跋日羅菩提」。是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,十歲就在那爛陀寺出家。十五歲前往西天竺,住四年,學《法稱論》,然後返回那爛陀寺。
大師三十一歲時前往南印度,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智菩薩年事已高,金剛智大師在而後的七年時間裡,依止龍智菩薩學習了《金剛頂瑜伽經》、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》等大乘經典,以及各種五明論著,並受五部灌頂,顯密通達。
辭別龍智師父後,金剛智大師回到中印度。由於南印度大旱,應其王邀請,金剛智大師前去請雨。
而後國王為金剛智大師專門建造寺院。三年後,金剛智大師前往師子國瞻禮聖跡。回來後,準備前往東土。
國王派人護送金剛智大師,並帶上了許多的經典梵夾,以及許多珍寶。從海路經師子國、佛誓、裸人等二十餘國,歷經艱險,歷時三年,開元七年(七一九年)終於到達廣州海面,節度使派數百船隻前來迎接並且護航。次年初,到達東都洛陽開元七年該年為善無畏大師東來後之三年。翌年,師入洛陽,進謁玄宗,被迎入大慈恩寺,不久移居薦福寺。隨後,大師在所住寺院設大曼荼羅灌頂壇,化度四眾,一時國王大臣百官無不皈依大師門下。
大智及大慧二禪師還有不空三藏、沙門一行等人亦皆於大師門下學法。
開元十一年,大師開始從事翻譯,首先在資聖寺譯出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》及《七俱胝陀羅尼》,後又譯出八部十一卷的密教經典。
除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外,並同時傳授灌頂之密法。二十四年隨駕入長安,於二十九年欲歸本國,後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,享年七十一。
門弟子另有一行大師、慧超大師、義福大師、圓照大師承傳其法脈。
接著介紹另一位密宗的祖師:不空三藏大師。
不空譯為阿目佉跋折羅,意譯為不空金剛。
不空大師是南天竺師子國人,自幼聰穎異常,十四歲時,在闍婆國依止金剛智大師。而後跟隨金剛智大師來到洛陽。剛滿二十的不空大師,於廣福寺依「說一切有部」律儀受具足戒。
由於大師才華出眾,通曉多種語言,金剛智大師譯經時,常請不空三藏作譯語,協助翻譯。
學習聲論,通常要十二年時間,但大師六個月就完成。背誦文殊願,一般人需半年,而大師僅用幾天時間。
不空三藏希望學習瑜伽五部三密法,但求了三年,金剛智大師始終沒有傳,於是準備遠赴天竺求法,後來金剛智大師觀察夢兆後,知道不空三藏是真法器,很快就將五部灌頂、護摩阿闍黎教法、大日經悉地儀軌、諸佛頂部諸多真言儀軌等,悉數教授無餘。
後來不空大師到了錫蘭,錫蘭王派人迎接,有許多衛隊,在路旁保護。國王看見不空三藏,行個頭面接足禮,請在宮中供養七日,把黃金斛盛著香水,國王親自替他洗浴,又輪到太子和后妃,也照著國王的禮節去做。
不空金剛後來得見普賢阿闍梨(四祖龍智菩薩),向阿闍梨奉上「金寶錦繡」,請求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,以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,建立壇場,並且准許他的弟子,同受五部灌頂。
不空三藏從此以後,學無常師,求得經論五百多部,所有密印、儀形、色像、壇法、標幟、文義、性相,無不盡得其底蘊。
有一天,國王舉行調象戲,各各只有登高遠望,沒有人敢走近大象的身旁,只有不空金剛,口誦佛眼真言,手結大印住於慈悲三昧中,當路站著,那些狂象數頭,走了幾步便自行跌倒,舉國人民,莫不認為奇異。
天寶年間,西蕃五個國家,聯合出兵侵犯長安城,唐軍無法抵禦,玄宗詔請不空三藏入宮,不空三藏捧著香爐,誦念「仁王護國陀羅尼咒」,只念十四遍,忽見神將五百員,手執兵器,到殿前來,玄宗驚問不空三藏,不空三藏說:「這是毗沙門天的王子。」
這時毗沙門天王子說:「我是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,領兵往救長安去!」於是不空三藏請皇上急速設備食品,食了便去。
到了四月二十日,長安有奏摺送來,奏摺說:「二月十一日,長安城的東北三十多里處,雲霧之間,有很高大的神兵,鼓角喧鳴,山崩地震,西蕃五國的軍隊,看見了大驚,他們的主將嘆著說:「中國有聖人,我們攻不進去的!」同時西蕃營中,有金色鼠,把弓弦盡行咬斷。又城北門樓,有光明天王,怒目看著西蕃的主將,於是蕃兵自行潰退。
玄宗看了奏文,向不空三藏道謝,並且下令各處城樓,都要設立天王像,各處州郡,都要建設一座天王殿,天王殿就是由那個時候才有的。
天寶十五年夏天,大師奉詔回京,住於大興善寺,那時肅宗皇帝常派人代求密法。在肅宗乾元年間:請入宮中,建立道場,為皇帝授以轉輪王位,以七寶灌頂。在上元末年,肅宗有病,為他誦念大隨求真言,只念七遍,病就好了。
永泰九年六月十一日,封為肅國公,食邑三千戶,大師屢次上表辭讓,代宗皇帝都沒答應。
弟子們皆來向大師恭賀,可是不空三藏卻告誡弟子說:「這不是修行人應有的心態,白月月圓時,將是我涅槃的時候,想不到我臨終時,還要披上世俗的名位啊!」
在十二月的某一天深夜裡,大師叫弟子趙遷拿筆硯來,說:「我要寫一本涅槃荼毗的儀軌,讓你們後代的弟子,依此儀軌為圓寂者送終。」趙遷知道話中有玄機,一再的禮拜請求能久住世間,慈悲度眾,大師只是笑一笑,卻沒有答應他。
自此,從春天到夏天,大師便停止用食及睡眠,終日宣揚妙法,並教誨弟子:「你們對於法,應生起無上稀有的信心,比身體、生命還要重視它,這聽起來,似乎是不容易做到。想我往日,為求大法,冒著生命的危險,歷盡千辛萬苦,跋涉十餘萬里,你們應當了解其中的深意,加緊精進修行,千萬不要『為利以辱身,為名而喪道』,這是我臨終前,要忠告你們的,切記!切記啊!」
在大師臨終的前幾天,已有諸相顯示,很多弟子夢到:千仞高的寶幢,無緣無故卻摧破倒壞;文殊菩薩的新閣樓,忽然崩壞、倒塌,聲音振響雲霄;五股金剛杵飛到天空中,而不見蹤影;大興善寺後面的池水都乾涸了,庭園的花朵都變色了,這些都是聖人要離去的前兆。
大師於永泰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,沐浴香水,更換新衣,面向北方,頭朝東方,右脅而臥,住於大印身定中便圓寂了,享年七十。僧臘五十。圓寂後,肉身容貌依舊,色澤明亮,此法力之加被也。
僧弟子惠朗,繼承灌頂之法位。代宗皇帝看到大師遺容,哀傷不已,輟朝三日。
七月六日,在塔前,實施荼毗大禮,瞻拜的人,不計其數。荼毗火滅後,得舍利子數百顆,頂骨火燒不壞,於其中有一粒舍利,半隱半現。當日,皇帝下詔,謚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,以尊其德。
以上介紹的兩位大師與善無畏大師三人史稱「開元三大士」,是我們中國密教的祖師。
灌頂法。不輕授。
所謂「灌頂」是印度的國王在立太子的時候,必須盛大的儀式,在舉行儀式的時候,國王要以四海之水,灌灑王子的頭頂,象徵著將四海之大的統治責任,交付與下一代。
經過了這個儀式以後,王子一變而為太子。
密宗灌頂的儀式,正由此而來,但意義卻更重大。
什麼意義呢?密宗的灌頂是毗盧遮那如來五種智慧注入受灌頂者的心,以後就是法王之子。顯宗十住菩薩中的初住名灌頂住,也和此意相同,然而去聖時遙。金剛智、不空三藏大師而後,一傳再傳,也就如牛乳加水一樣,水愈多而乳味愈淡。真正密宗的大師,對於灌頂、授法,「不輕」易為人「授」受了。
非法器。轉獲咎。
因為末法時代,人根陋劣。如果「非」是「法器」而隨便授與的話,會掀風作浪,欺世盜名,反而使佛法遭到毀謗。所以說:「轉獲咎」。
立禁令。自明始。秘密宗。敕停止。
從上面的公案知道,密宗極為殊勝,明朝的皇帝,也非常了解這一點,他們心中害怕有人修密法,顯神通奪其皇位,會影響明朝政權,所以就下令禁止密宗的修行,所以說「立禁令。自明始。秘密宗。敕停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