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(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)



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
知定法師著述

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

閻浮,具稱閻浮提(Jambudvipa),或稱琰浮洲,閻浮提鞞波等,新譯贍部洲。閻浮,是樹名,翻譯為穢;提是提鞞波之略,翻譯為洲。這個穢洲因在須彌山之南方,所以稱為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。這洲的中央,有閻浮樹林,密茂高大,因此得名閻浮提。瑜伽師地論云:「又無熱池南,有一大樹,名曰贍部,是故此洲,從彼得名。」俱舍論云:「於此無熱池側,有贍部林,樹形高大,其果甘美;依此林故,名贍部洲;或依此果而言洲號。」立世阿毗曇亦云:「有樹名曰剡浮,因樹立名,名是洲地,曰剡浮提。」眾生,即閻浮提中的一切有情。業有善業,不善不惡業,感即召感,以善業為因,則召感樂果。以惡業為因,則召感苦果。以不善不惡為因,則召感不苦不樂果。所謂形端則影正,源濁則流昏。感應之道,絲毫莫爽。或者說業感通於十方法界,為何於一四天下,獨指閻浮,不言餘三?這是因為閻浮眾生,苦難皆多,咸希脫離,容易度化,是以諸佛未成佛前,都發願生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,俾知苦難勇於修行,早得解脫。故長阿含經云:「佛告比丘,閻浮提人,三事勝於其餘三洲。何等為三?一者勇猛強記,能造業行。二者勇猛強記,勤修梵行。三者勇猛強記,佛出其土。」又謂東洲人多欲,西洲人甚少造業,北洲人傲慢,聖人不生。唯南閻浮提,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。脫獲善利,多退初心,若造惡緣,念念增益。基此種種因緣,所以獨標閻浮之名。地藏菩薩,運平等無緣的大慈悲,分身恆沙,普益群靈,而大聖深慈遍重於南贍部洲,故云閻浮眾生業感品。這品在本經居於第四位,故曰第四。

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,白佛言:「世尊!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,遍百千萬億世界,分是身形,救拔一切業報眾生。若非如來大慈力故,即不能作如是變化。

這裡敘述地藏菩薩,自說所以能分沙界之身而拔濟一切罪業眾生,皆是承佛威神的勢力。若果不是佛的大慈悲力,就不能作變化自如的利他殊勝功德。爾時,即聖母剛問無間地獄完畢之時。前面分身集會時,地藏受佛陀的囑咐的事尚未完畢,而聖母即問無間地獄之事,地藏菩薩為酬聖母所問,故前面未了之事暫且擱置,先答地獄苦況。現在於觀眾生業緣之後,閻浮眾生業感之前,重述前說,而啟下文。具大勢力,能怖懾一切魔外,而對於一切魔外毫無畏懼,就叫做威。內懷三明六通功德,神妙無方,變化莫測,就叫做神。佛因為具有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諸功德海,所以有大力用。地藏菩薩承佛如來的大威神力,故能遍沙界而分身,救濟拯拔業障苦報眾生,令諸眾生齊登覺岸。大慈力,即是大慈大悲的勢力。佛能與一切眾生樂,拔一切眾生苦,令一切眾生通通離開三界極苦的牢獄,登涅槃快樂的彼岸,就是大慈悲力的作用。故大智度論云: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;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譬如有人,諸子繫在牢獄,當受大罪,其父悲惻,以若干方便,令得免苦,是大悲;得離苦已,以五欲與諸子,是大慈。」地藏菩薩因假佛的大慈大悲勢力,所以能在恆沙界中類現形的種種變化,而利益眾生。倘若不是藉佛的大慈悲力,就不能作種種形的變化,順利的圓成艱鉅任務。

我今又蒙佛付囑,至阿逸多成佛已來,六道眾生遣令度脫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」

這裡敘述佛陀付囑地藏菩薩,從今為始以至於彌勒成佛已來,度盡六道一切眾生。地藏遵佛敕令,但恐世尊繫念,故慰喻世尊願勿為慮。無央劫前,曾蒙佛的付囑,今在忉利天宮,佛又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,度盡六道眾生的重擔,故說我今又蒙。阿逸多(Ajita),係梵語的舊稱,或稱阿嗜多;新稱阿氏多,阿制多等,翻譯為無能勝,是彌勒菩薩的名。彌陀經疏云:「阿逸多菩薩者,依新譯稱讚淨土經,翻為無能勝。或言彌勒,此言慈氏。由彼多修慈心,多入慈定,故言慈氏,修慈最勝,名無能勝。」

爾時佛告地藏菩薩:「一切眾生,未解脫者,性識無定,惡習結業,善習結果。為善為惡,逐境而生。輪轉五道,暫無休息,動經塵劫,迷惑障難。

這裡敘明佛所以要付囑的原由。盡生死的愛纏,了煩惱的束縛,無罣無礙,任運自在,就叫做解脫。有二種解脫:第一具生空慧,斷煩惱障,了分段生死,而出離三界的,是小乘人的解脫。第二具二空慧,五住究竟,二死永亡,而超越三界的,是大乘人的解脫。今言未解脫,即是對於三界的纏縛,完全未得到來去自由的解放。眾生的根性心識,對於善惡業,無抉擇慧,時而為善,時又作惡,無決定的趨向,所以說性識無定。故四自侵經云:「學者猶豫,心不專恆,或進或退,故使迷惑,住來不絕。」惡習猶言惡的熏習,善習猶言善的熏習。由於惡的熏習,則造殺盜婬等種種惡業因,故而結成三途的苦果。由於善的熏習,則造施戒忍等種種善業因,故而結成人天等趣的樂果。故占察善惡業報經云:「當知一切眾生,身中諸佛法身,亦不可毀滅,若煩惱斷時,還歸法身,而法身本界,無增無減,不動不變。但從無始世來,與無明心俱,癡闇因熏習力故,現妄境界。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,起妄想相應心,計我我所,造習諸業,受生死苦,說彼法身,名為眾生。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而有力者,煩惱漸薄,能厭世間,求涅槃道。」長阿含經亦云:「諸沙門婆羅門,種種方便,入定意三昧,隨三昧心,觀諸眾生。死者生者,善色惡色,善趣惡趣,若好若醜,隨其所行,盡見盡知。或有眾生,成就身惡,行口惡行,意惡行,誹謗賢聖,信邪倒見,身壞命終,墮三惡道。或有眾生,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,不謗賢聖,見正信行,身壞命終,生天人中。」這裡所說惡習結業,只是言習因而略果;善習結果,則言果而略因。所謂為善為惡逐境而生,正因性識無定,忽而為善,忽而為惡,逐境遷移;遇善境,善心生,則種種善法隨生;逢惡境,惡心生,則種種惡法隨生。善心生作善舉,則感生人天之道;惡心生造惡事,則墮生三途之道。由於性識不定,善惡之業造作靡常,如汲井輪高低上下,轆轤不停,故而輪轉五道之中,無暫時的休息。所言五道,即是五趣,這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個地方,是眾生往來趣向的處所。或者加阿修羅,叫做六道。或者將這阿修羅攝於天趣,或攝在鬼趣,所以稱為五道。大智度論云:「問曰:經說有五道,何言六道?答曰:佛去久經流遠,法傳五百年後,多有別異,部部不同,或言五道,或言六道。若說五者,於佛經迴文說五;若說六者,於佛經迴文說六。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,觀諸義旨,應有六道。復次分別善惡,故有六道。善有上中下故,有三善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。惡有上中下故,地獄、畜生、餓鬼道。若不爾者,惡有三果報,善有二果,是事相違,若有六道,於義無違。」無論往來五道抑或六道,通通都是由妄心而起惑,由惑而作業,由業而受六道的果。所謂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故經云:「諸法心為本,諸法心為勝,離心無諸法,唯心身口名。」華嚴亦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迷悟生死由心所致,是以只歇狂心,五道自然休息。故忠國師云:「迷時性成心,悟時釋心成性。」只以眾生信之不切,學之不專,妄心易起,道業難成,因此輪轉五道,暫無停歇。故四自侵經云:「發心學道,識道不諦,貪身散意,還墮六情。當諦思計。生死正心,無復往來,姑終乃斷。人著色昧,諸情不絕,反畏禁戒。眾疑不除,吸吸計常,睹目前事,以是之故,五道不止,則復獲身。」在這五道之中,今世生天,來生或墮地獄,或報生人間,或投胎畜類,或受餓鬼之形,輪轉不息,故時間非常長遠,動不動就需經過塵沙劫。迷惑即貪瞋痴慢疑五利使,及身、邊、邪、見,戒五鈍使,由於這十種煩惱的搞動,故對於事理昏蒙錯亂,因此稱為迷惑。障即障正法害善心的三障:1、貪瞋癡等煩惱障,2、五逆十惡業障,3、地獄餓鬼畜生等苦障。難即見佛聞法難的八難:謂地嶽、餓鬼、畜生、北拘盧洲、長壽天、盲聾瘖啞、世智辯聰、佛前佛後。由於往昔妄心鼓動。起十使惑,造諸惡業,障蔽真理,於是輪迴六道之中,感生八難之地,悠悠歲月,流浪生死,無窮無盡。

如魚遊網,將是長流,脫或暫出,又復遭網。

這裡以喻而明眾生性識不定,所以在三界之內輪轉不息。魚,喻五道眾生,網,譬三界牢獄,長流,譬喻業果潤生。脫入暫出又復遭網,譬喻眾生在三界之內生死往返,輪轉不息。魚游江河湖海之內,雖則攸然自得,但仍危機四伏,設或遭著網羅,則會喪失生命。眾生居在三界之內,性識不定,猶魚在水游來游去。作善生人天中,如魚在海攸然自得。造惡墮於三途,似魚遭著網羅。將是長流的「將」字,當隨字解,「是」字是指第八阿賴耶識。眾生的阿賴耶識,藏有善惡的種子,以此種子而熏現行,令造善惡之業,而獲善惡的果報,惑業苦三,連綿不斷於三界內,百劫千生,受報不盡,如汲井輪,不休不息;就好似魚隨著長流的水游來游去,去而忘返。所謂脫入暫出,即是說從三惡道出,而升入人天之趣。又復遭網,即是說從人天中,而復遭墮三途。

以是等輩,吾當憂念。

佛世尊所以殷勤付囑地藏菩薩,令救護解脫一切受苦眾生者,正因為這些眾生性識無定,忽而為善,忽而作惡,飄流三界六道之中,受無窮的果報;佛觀這些眾生猶如赤子,故耿耿於懷,無限憂念。科注云:「佛言:人身難得,六情難具,口辯難中,才聰難致,壽命難獲,明人難遭,直信難有,大心難發,經法難聞,如來難值。世間有樹,名優曇缽,但有實無有華。如來出世,乃有華耳。已得人身,六情完具,口辯才聰,壽命延長,遭值明人,發菩薩心,直信不還,具聞經法,遇如來世。此皆宿行履福德人,從明入明,尋如來蹟。累行不止,會於道場。無毀其根,亡夫前功。一失道意,動有劫數,故如來憂之念之。」

汝既畢是往願,累劫重誓,廣度罪輩,吾復何慮。」

地藏菩薩從累劫以來,所發度盡一切罪苦眾生的深弘誓願,迄今尚未完畢,而佛世尊所付囑未得解脫的罪業眾生,亦即是地藏菩薩誓願範圍之內應度的群眾,故說「汝既畢是往願,累劫重誓,廣度罪輩,吾復何慮。」

說是語時,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,名定自在王,白佛言:「世尊!地藏菩薩,累劫已來,各發何願?今蒙世尊,殷勤讚歎。唯願世尊,略而說之。」

這是當機請問累劫所發的誓願。定自在王菩薩,對於甚深三昧,能夠任運自在,無罣無礙,生死不能縛,物欲不能牽,所謂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,所以名叫定自在王。這段文的問意,即是說:剛才聞佛說地藏菩薩要完畢往昔累劫的重誓,但未知曾經發過甚麼大願,而值得世尊異常的稱揚讚歎,唯願世尊,為我等在會大眾,略說地藏菩薩,累劫所發願行。

爾時世尊,告定自在王菩薩:「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,分別解說。

這是佛慈許說。諦聽諦聽,善思念之,所以誡當機對法要生慇重心,聽法要誠誠實實而聽,對於法的義理要運思抉擇,所謂從聞思修,方可入三摩地。而且佛法洪深,願門廣大,唯諦信的實,方能得到受用。是以先誡諦聽善思,然後方許為說。故大智度論云:「聽者端視如渴飲,一心入於語義中,踴躍聞法心悲喜,如是之人應為說。」瑜伽云:「諦聽者,謂於如是相法,勸令審聽。」

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,爾時有佛,號一切智成就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其佛壽命六萬劫。

這裡敘述往昔久遠劫前的事。阿僧祇,新稱阿僧企耶(Asamkhyeya),譯為無數,或譯無央數,係印度數目的名辭。亦即是數目的極字,若以萬萬為億,億萬億為兆計之,則一阿僧祇,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。總之是難以數目的籌碼來計算的,就叫做無央數。那由他,又作那庾多(Nayuta)等,亦是數盡名;一那由他,當中國的億。因為過去太久,縱然是用盡世間的計數名目,也只可以說其大概,至於確實的數字,也是沒法弄得清楚的,因此只得用一言以蔽之曰:不可說劫。

梵語薩婆若那(Sarvajnana),翻為一切智,是佛了知一切法的智慧。這尊佛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法,都能夠如實了知,徹底的圓成這了知一切法的智慧,所以這位佛的聖號就叫做一切智成就。如來以下,是佛十號的尊稱,現在以下逐號解釋:梵語多陀阿伽陀(Tathagata),譯為如來,佛世尊成就如實智慧,所言所作皆無虛妄,秉如實的道,來化世間,自利利他的事,都能作到圓滿,故名如來。瑜伽師地論云:「當知諸有所言所說所宣,一切如實皆無虛妄,故名如來。」法蘊足論亦云:「如世尊言: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,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,於其中間,諸有所說,宣暢敷演,一切皆如,無有虛妄,無有變異,諦實有理,無有顛倒。皆以如是如實正慧,見已而說,故名如來。」

梵語阿羅訶(Arhat),譯為應供。佛世尊諸漏已盡,堪為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,故說應供。瑜伽師地論云:「已得一切所應得義,應作世間無上福田,應為一切恭敬供養,故名應供。」

梵語三藐三佛陀(Samyaksambuddha),譯為正遍知,或正等覺。佛世尊能夠真正的覺了遍知一切世出世法,故名正遍知。或正等覺。法蘊足論云:「正等覺者,如世尊言:諸所有法,一切正性,如來一切知見解了,正等覺故,名正等覺。」

梵語鞞多庶羅那三般那(Vidyacarana-sampanna),譯為明行足,或明行圓滿。足即係圓滿的意思。佛世尊的三明及止觀等行,皆悉圓滿,故名明行足。法蘊足論云:「明行圓滿者:何等為明?謂佛所有無學三明: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;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;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;是謂明。何等為行?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,語律儀,命清淨,是謂為行。又佛所有上妙威儀,往來顧視,屈伸俯仰,服僧伽胝,執持衣缽,悉皆嚴整,是謂為行。此行前明,總謂明行;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,一向鮮白,一向微妙,一向無罪,是故名明行圓滿。」瑜伽論亦云:「明謂三明,行如經說止觀二品,極善圓滿,是故說名明行圓滿。」

梵語修伽陀(Sugata),譯為善逝。佛世尊自他兼利之行,已達究竟,所作已辦,安詳入於涅槃,故名善逝。瑜伽論云:「言善逝者,謂於長夜,具一切種,自利利他二功德故。」法蘊足論亦云:「言善逝者,謂佛成就極樂安隱,無艱無難,往趣妙法,故名善逝。又貪瞋癡及餘煩惱,所生種種難往趣法,如來於彼永斷遍知,如多羅樹,永斷根頂,無復遺餘,皆得當來永不生法,故名善逝。又如過去諸佛世尊,皆秉如實無虛妄道,趣出世間殊勝功德,一至永至,無復退還;今佛亦然,故名善逝。」

梵語路伽憊(Lokavid),譯為世間解。佛世尊能夠了解世間情與非情種種境事,故名世間解。瑜伽論云:「世間解者,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,及器世間,皆善通達故。由善悟入有情世間,依前後際宿住死生,依一切時,八萬四千行差別故;於器世間,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,善了知故。」法蘊足論亦云:「世間解者,謂五取蘊,名為世間,如來於彼知見解了,正等覺故,名世間解。又說五趣,名為世間,如來於彼知見解了,正等覺故,名世間解。又說三界所攝諸處,名為世間,從彼而生,從彼而起,從彼而出;因彼而生,因彼而起,因彼而出;如來於彼,知見解了,正等覺故,名世間解。」

梵語阿耨多羅(Anuttara),譯為無上士,或譯無上丈夫。佛世尊在十法界中,最尊最上,無有能超過者,故名無上丈夫。法蘊足論云:「無上丈夫者,如世尊言:所有有情,無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,有色無色,有想無想,非想非非想,如來於中,最稱第一,最勝最尊,最上無上,由此故說無上丈夫。」

梵語富樓沙曇藐婆羅提(Purusa-damya-sarathi),譯為調御丈夫,或稱調御士。佛世尊為調伏度眾生故,時以柔軟語,時以苦切語來開導眾生,務令眾生趣入善道而後已,因此故名調御士。法蘊足論云:「調御士者,謂佛世尊,略以三種巧調御事,調御一切所化有情。一、於一類,一向柔軟;二、於一類,一向粗獷;三、於一類,柔軟麤獷。……如來於彼,以此三種巧調御事,如是調伏,如是止息,如是寂靜,如是令其無餘,永捨貪瞋癡等,一切煩惱。令永調伏,令永止息,令永寂靜;得上調御,得勝調御,得勝清涼,永除曲穢,善滅慢覆,及誨垢濁。是故如來名調御士。」

梵語舍多提婆摩菟沙喃(Sasta-deavamanusyanam),譯為天人師。佛世尊能教示人天應作不應作事,為人天的導師,故名天人師。瑜伽論云:「為實眼故,為實智故,為實義故,為實法故,與顯了義為開導故,與一切養為所依故,與不了義為能了故,與所生疑為能斷故,與其深處為能顯故,令明淨故,與一切法為根本故,為開導故,為所依故,能正教誡教授天人,令其出離一切眾苦,是故說佛名天人師。」法蘊足論云:「天人師者,如世尊告阿難陀言:我非但與苾芻,苾芻尼,鄔波索迦,鄔波斯迦,四眾為師,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眾為師,為勝師,為隨師,為範,為勝範,為隨範,為將,為導,是故如來名天人師。」

梵語具稱佛陀(Buddha),譯為智者,覺者。所謂智,具有一切智,道種智,一切種智,三智圓具。所謂覺,具有自覺,覺他,覺行窮滿,三覺圓足;故名為佛。瑜伽論云:「於能引攝義利法聚,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,於能引攝非義利非義利法聚,遍一切種現前等覺,故名為佛。」法蘊足論亦云:「所言佛者,謂於如來無學智具明鑒覺慧照現觀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,故名為佛。且如有一大婆羅門,來詣佛所,以妙伽他讚問佛曰:稽首世導師,名最上覺者。何緣父母等,號尊名佛陀?世尊哀愍彼婆羅門,亦以伽他而告彼曰:婆羅門當知,我如去來佛,成就覺者相,故我名佛陀。婆羅門當知,我觀三世行,皆有生滅法,故我名佛陀。婆羅門當知,我於應知斷,證修事已辦,故我名佛陀。婆羅門當知,我於一切境。具一切知見,故我名佛陀,婆羅門當知,我於無量劫,修諸純淨行,經無量生死。今於最後身,離塵垢毒箭,證得無上覺,故我名佛陀。」

梵語路迦那他(Lokanatha),成稱薄伽梵(Bhagavan),譯為世尊。佛具足一切大功德,大威神勢力,能推伏一切魔軍,為一切世間人天之所恭敬尊重,故名世尊。瑜伽論云:「薄伽梵者,坦然安坐妙菩提座,任運推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。」佛地經云:「薄伽梵者,謂薄伽聲,依六義轉:一自在義,二熾盛義,三端嚴義,四名稱義,五吉祥義,六尊貴義。如有頌言:自在熾盛與端嚴,名稱吉祥及尊貴;如是六種義差別,應知總名為薄伽。如是一切,如來具有,於一切種,皆不相離,是故如來名薄伽梵。其義云何?謂諸如來,永不繫屬諸煩惱故,具自在義。燄猛智火所燒煉故,具熾盛義。妙三十二大士相等,所嚴飾故,具端嚴義。一切殊勝功德圓滿,無不知故,具名稱義。一切世間親近供養,咸稱讚故,具吉祥義。具一切德,常起方便,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無懈廢故,具尊貴義。或能破壞四魔怨故,名薄伽梵。四魔怨者,謂煩惱魔,蘊魔,死魔,自在天魔。」無性論釋云:「能破四種大魔怨故,名薄伽梵。四種魔者:一者煩惱魔,二者蘊魔,三者天魔,四者死魔。依空三摩地,能破煩惱魔。一切麤重,轉依相住無量善根,隨順證得,成復依止精進慧力,能破蘊魔。依慈等持,能破天魔。依修神足,能破死魔。」法蘊足論亦謂:修習無上勝妙善法,成就無量殊勝功德,具足無限大威勢力,能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,永盡將來無量生死苦患,普及世間一切人天之所恭敬尊重,故佛如來名薄伽梵。

上來由如來至世尊,共十一尊號。瑜伽成實等,則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。故至世尊,剛好十號。大智度論等則分無上士與調御丈夫而為二,故至佛正為十號,世尊則為特別的尊稱。因為具有十號之德,為一切世間之所尊敬,所以稱為世尊。愚意以為,舉佛或薄伽梵,都可以總概括十號,為十號的總稱。如有些經典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,有些經典則說;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某處等。如佛地經云:「佛具十種功德名號,何故如來傳教法者,一切經首,但置如是薄伽梵(佛)?謂此一名,世咸尊重(佛則世人咸知)。又此一名,總攝眾德,餘名不爾,是故經首,皆置此名。」

所謂劫,是相當長遠的時期,一增一減為一小劫,二十小劫為一中劫,四中劫為一大劫,今云彼佛壽命六萬大劫,則更加難知其確實的數字了。

未出家時,為小國王,與一鄰國王為友,同行十善,饒益眾生。

這裡敘述一切智成就佛,未出家前為國王時的願行事跡。梵語波吠邇野(Aranyaka),譯為出家,即是說出離在家煩惱縈纏的生活,而修沙門清淨超世的梵行,就叫做出家。然根據法蘊足論,則謂出家有四種差別:一身出家心不出家,即是身著法服,參承法侶,而心仍然眷念俗家的事。二身不出家心出家,即是身雖居家享受妻子等五欲樂,而不耽染,心常念法。三身心俱出家,即身披法服,心念法事,淨修梵行,於諸欲境,心無顧戀。四身心俱不出家,為諸俗人受用五欲樂,深生耽染。賢愚經云:「若聽人民,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,功德無量。布施之報,十世受福,六天人中,往返十到,猶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為勝。何以故?布施之報,福有限極,出家之福,無量無邊。」又云:「聽人出家若自出家,展轉示導眾生永劫無上慧眼,慧眼之性,歷劫無壞。何以故?福報人天之中,恣意受樂,無窮無盡,畢成佛道。所以者何?由出家法,滅魔眷屬,增益佛種,摧滅惡法,長養善法,滅除罪垢興無上福業。是故佛說出家功德,高於須彌,深於大海;廣於虛空。」出家功德經云:「爾時阿難,叉手白佛言:『世尊!若當有人放人出家,若有出家者,任其所須,得幾所福?若復有毀破他人出家因緣,受何罪報?唯願世尊,具盡告示。』佛告阿難:『汝若具滿於百歲中,問我此事,我以無盡智,除飲食時,滿百歲中,廣為汝說,此人功德猶不能盡。此人恆生天上人中,常為國王,受天人樂。若有於此沙門法中,使人出家,若復營佐出家因緣,於生死中,常受快樂,我滿百歲,說其福德,不可窮盡。是故阿難,汝滿百歲,盡壽問我,我至涅槃,說此功德,亦不能盡。』佛告阿難:『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,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德,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。設欲壞出家因緣者,應善觀察如是之事。何以故?緣此罪業,墮地獄中,常盲無目,受極處苦。若作畜生,亦常生盲。若生餓鬼中,亦常生盲。在三惡苦,久乃得脫。若生為人,在母胎中,受胎便盲。汝於百歲,常問是義,我百歲中,以無盡智,說是罪報,亦不可盡。』」十善,即身三:不殺、不盜、不邪婬、口四:不妄言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。意三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亦即是說,所作所為,所言所行,所思所慮,一切的一切,通通都是為法為律,純淨無瑕的,所以叫做善。善有清昇獲福之義,是以作善因必感樂果。聖王化世,多以十善為前題而饒益眾生。故事佛吉凶經云:「夫人得道,皆從善生,經戒自御心身口,善為大鎧,不畏刀兵,善為大船,得渡河淵,有能守信,室內安和,現世有慶,福追自然,行之得報,非神授與。」

其鄰國內,所有人民,多造眾惡。二王議計,廣設方便。

二國大王皆以十善饒益人民,只因一國人民不信因果報應的道理,故雖聖王化世,仍然多造眾惡,因此遂激發二王的願行。眾惡,即是與十善相反的十惡。事佛吉凶經云:「為人弟子,當孝順於善師,慎莫舉惡意向師。惡意向師,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;天所不覆,地所不載。觀末世諸惡人輩,不忠不孝,無有仁義,不順人道。魔世比丘四數之中,但念他惡,不自止惡,嫉賢妒善,更相沮壞,不念行善,強梁(踉)嫉賢。既不能為,復毀敗人,斷絕道意,令不得行,貪欲務俗,多求利業,積財自喪。厚財賤道,死墮惡趣,大泥梨中,餓鬼畜生。」兩個國王同時以十善法利益國民,唯一國的人民信受奉行,其餘的一國人民不但不信,而且多造眾惡。兩個國王無法可想,只有二人聚集會議,商量種種方便法門,來拔濟這些罪惡的眾生。

一王發願:早成佛道,當度是輩,令使無餘。一王發願:若不先度罪苦,令是安樂,得至菩提,我終未願成佛。」

這是二王因一國人民多造眾惡的緣故而發的大願。這兩國王,第一個發願:要自己先成就無上道之後,再來六道度化眾生,使無餘遺,正是如來應世。第二個發願:要將一切眾生通通都令離開三界六道轉迴之苦患,而證得無上菩提快樂的境地,然後自己才成等正覺。倘若仍有一個眾生未曾得蒙度脫,終不這樣的捨棄眾生而成佛,這正是菩薩發心。故智論云:「佛說我以清淨天眼,見諸眾生,死此生彼,隨善惡業,受諸果報。我今應先度脫罪輩,令得無上涅槃之樂。寧使長在生死,誓終不願成等正覺。」

佛告定自在王菩薩:「一王發願,早成佛者,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。一王發願,永度罪苦眾生,未願成佛者,即地藏菩薩是。

這裡是結述古者二王即今者誰。第一個國王發願;成等正覺後,再來度化眾生者,即是現在的一切智成就如來。第二個國王發願,欲先度盡一切眾生,如有一眾生未曾度脫,亦不願成佛者,即是現在的地藏菩薩。

復於過去,無量阿僧祇劫,有佛出世,名清淨蓮華目如來。其佛壽命四十劫。

此下再舉第二個因地願行的事實。菩薩修行功圓果滿,上生兜率,等到成佛時至,降生人間,成等正覺,就叫做佛出世。過去久遠無量個無數劫的時候,有佛出現於世,名字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,這個佛的壽命,總共四十大劫。該佛因為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,心性柔和,常以慈目而視一切眾生,因此感得眾德圓滿清淨無瑕的天然美妙的眼目,好似蓮華一樣的修廣清淨,所以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。

像法之中,有一羅漢,福度眾生。

這裡敘述清淨蓮華目如來,滅度之後的事。像法,是指清淨蓮華目如來三法之中,即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羅漢,是小乘四果中的極果。具云阿羅漢(Arhan),譯為殺賊、應供、不生等。阿羅漢殺盡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賊而證得,故名殺賊。證得阿羅漢後,堪為人世福田,當受人天的供養,所以名應供。阿羅漢已經遠離無量生死苦患,永處涅槃而再不來三界受生死的果報,因此叫做不生。大毘婆沙論云:「問:何故名阿羅漢?應受世間,勝供養故,名阿羅漢。謂世無有清淨命緣,非阿羅漢所應受者,復次阿羅者,謂一切煩惱、漢名能害。用利慧刀,害煩惱賊,令無餘故,名阿羅漢。復次羅漢名生,阿是無義,以無生故,名阿羅漢。彼於諸界、諸趣、諸生、生死法中,不復生故。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。言阿羅者,是遠離義;遠離諸惡不善法故,名阿羅漢。此中惡者,謂不善業。不善者,謂一切煩惱。障善法故,說為不善,是違善義。如有頌言:遠離惡不善,安住勝義中,應受世上供,故名阿羅漢。」造種種有義利的事業,能感受快樂的果報,就叫做福;用這些福來化導利益眾生,就叫做福度眾生。亦即是教眾生造種種善的事業,而感受種種的樂果,甚至證得究竟無上菩提,脫離無量生死苦患,故說福度眾生。瑜伽論云:「謂諸菩薩依止福故,雖復長時,流轉生死,不為極苦之所損惱。又隨所欲,能攝眾生,為作義利。……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,乃至究竟,當證無上正等菩提。。」俱舍論亦云:「欲界善業,說名為福,招可樂果,益有情故。」

因次教化,遇一女人,字曰光目,設食供養。

這裡敘述因教化次第中遇著孝女設食供養。清淨蓮華目如來既已滅度,在像法中,羅漢秉承如來的遺教法,次第的教導眾生化惡為善。在教化的程序中遇著一個孝女,名叫光目,設食供養藉資冥福。以眼慈視世間,願一切眾生得清淨的目,各各返照回光,故名光目。設食供養,是設種種酥酡妙味的飲食,來供養羅漢。這種供養在十供養中,屬於飲食供養,在二種供養當中,是屬於財供養。食施獲五福報經云:「佛言:人持飯施人,有五福德令得道,智者消息意度弘廓,則獲五福:何等為五?一曰施命,二曰施色,三曰施力,四曰施安,五曰施辯。」施普通人尚且獲是五福,若施僧或阿羅漢,所獲的福更加不可限量。是以阿那律陀以一飯之食施辟支佛,遂感九十一劫如意無貧之報,最後之身,終獲果證。

羅漢問之:欲願何等?

食畢問願,係佛世應供的常例。如迦葉尊者,受貧母之供畢,即問所須何願。而且羅漢具他心通,知孝女所興供養,有所須求,羅漢雖心知其欲,但要彼自陳,以表尊師重道的敬意,是故羅漢齋畢問之:欲願何等?

光目答言:我以母亡之日,資福救拔,未知我母生處何趣。

這是孝女陳獻供的元由。為因母亡,不知所趣,故特設供,供養羅漢,藉資冥福,以救拔慈母,令生勝處。但不知慈母生處何趣,是以請問羅漢指示,俾心得少安。這正顯示孝女的心情,因為父母生我育我,以至長大成人,恩德洪深,縱歷劫粉骨碎身,亦難酬宏恩於萬一。為母資福荐拔母難,知母生趣,亦不過表為子女者的孝思而已。故增一阿含者云:「佛告阿難、難陀、羅雲:汝等舉大愛道身,我當躬自供養。是時釋提桓因,及諸天,天王,前白佛言:唯願世尊,勿自勞神,我等自當供養。舍利弗告諸天:止!止!此是如來所應修行,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。所以然者,父母生子,多有所益,長養恩重,乳哺,懷抱,要當報恩,不得不報恩。」賢愚因緣經云:「佛告阿難:出家在家,慈心孝順,供養父母,計其功德,殊勝難量。所以者何?我自憶念過去時,慈心孝順,供養父母,乃至身肉,濟救父母危急之厄。以是功德,上為天帝,下為聖主,乃至成佛,三界特尊,皆由此福。」大智度論亦云:「知恩者大悲之本,開善業之初門,人所愛敬,名譽遠聞;死得生天,終成佛道,不知恩者,甚於畜生。」

羅漢愍之,為入定觀,見光目女母,墮在惡趣,受極大苦。

羅漢憐愍光目孝思,為入定觀,即見其母墮於惡趣遭受極大的苦痛。入定。即是入於禪定,使心專注於一處,止身口意三業,叫做入定。在定境中仔細的思惟,用智慧而抉擇事理,叫做觀。定功深入,則萬念澄清,若水見月,似鏡照物。所以羅漢處於甚深禪定之中,能夠見到光目孝女的母親墮在惡趣大地獄中,受極寒熱的楚痛。惡趣受極大苦,應是無間地獄的境況。

羅漢問光目言:汝母在生,作何行業?今在惡趣,受極大苦。

這裡問明光目女母生時所作業行,俾便對症施藥。作即造作,三界之內,六道往返,善惡苦樂,均不離於造作。作善故升天人,作惡故墮三途。自作自受,非誰授與。行為五蘊之一,以遷流為義。因於過去無明所牽引,困惑而起身口意三業,造諸善惡業行。行業既成,果報自現,所以墮於惡趣而受極大的苦惱。

光目答言:「我母所習,唯好食噉,魚鱉之屬。所食魚鱉,多食其子,或炒或煮,恣情食噉。計其命數,千萬復倍。尊者慈愍,如何哀救?」

這裡答述所作罪行,並乞哀救。惟好,猶言獨喜歡。魚鱉,都是水族中的生物。魚鱉等水中冷血動物,產卵累累,有些人嗜食其卵。是以食母雖只是一,而子則千萬復倍。光目母亦復如是,惟好食魚鱉水屬之物,而所食的魚鱉,多揀懷卵的而食之。食一魚鱉,腹中的卵子同時遭劫,是故殺生似乎是一,實則千萬生靈同時遇害,因此食懷卵的水族生物,罪業特重。炒即乾煎,煮是水烹,恣情,猶言放縱情懷,亦可說是任情。殺業既多,獲罪也必深,故知遭墮無疑。尊者下,請求施設何等方便妙法,才能救拔其母,令離苦難。尊者,梵語阿梨耶(Arya),或譯為聖者,是羅漢的尊稱,因為羅漢的智德俱優,為世間一切人天之所敬重,係超出世間的聖者,故稱尊者,或言聖者。

羅漢愍之,為作方便。勸光目言:汝可志誠,念清淨蓮華目如來,兼塑畫形像,存亡獲報。

這是尊者為光目女施設方便救母之法。要心務達就叫做志,心虔意端,毫無假飾,就叫做誠。所謂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,即是端身合掌,正意恭虔,一心一德的稱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的聖號。所以佛言:我滅度後,若稱我名,所獲福德,無量無邊。木雕泥模,叫做塑,筆繪五彩叫做畫。將佛遺容流傳於世,令一切眾生觀聖像而發菩提之心,瞻慈容而起大悲之願,是故塑畫佛的形像,能令存者亡者,均獲殊勝的果報。如優填王問佛言:「若佛滅後,其有眾生,作佛形像,當得何福」?佛告王曰:「若當有人,作佛形像,功德無量,不可稱計。世世所生,不隨惡道。天上人中,受福快樂。乃至作大梵王,端正無比。後皆得生,無量壽佛國,作大菩薩,最尊第一,當得成佛,入泥洹道。」

光目聞已,即捨所愛,尋畫佛像,而供養之。復恭敬心,悲泣瞻禮。

這裡是光目聞說,即依教奉行,繪畫聖容,頂禮供養。捨其所愛,而畫像供養,即所謂難行能行,難捨能捨。父母於子女之恩,高逾須彌,廣等虛空,即捨盡所珍,亦莫能報洪恩於萬一,不過略表為子女的孝思而已。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,為報父母的恩,故捨盡一切難捨之物,行盡一切難行之事,以至成等正覺。如佛報恩經云:「如來以正遍知,宣說真實之言:為一切父母故,常修難行苦行,難捨能捨,頭目骨髓,國城妻子,象馬七寶,輦輿車乘,衣服飲食,臥具醫藥,一切給與。勤修精進,戒施多聞,禪定智慧,乃至具足一切萬行,不休不息,心無疲倦。為孝養父母,知恩報恩故,今得速成阿耰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……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,孝養父母,衣服飲食,房舍臥具,乃至身肉骨髓,其事如是。以此因緣,自致成佛。」謙遜畏難叫做恭,推尊其智德叫做敬。光目女對所繪聖像而興供養,恭敬之意發自內心:五內悲感,泣不成聲,瞻禮尊容,目不暫捨,盼佛的大慈悲力,拔母苦難,而置於淨樂之境,故云復恭敬心,悲泣瞻禮。

忽於夜後,夢見佛身,金色晃耀,如須彌山,放大光明。而告光目:汝母不久當生汝家。纔覺飢寒,即當言說。

這是懇切所感夢佛放光告母生處。善見律云:「夢有四種:一者四大不和,二者先見,三者天人,四者想夢。問曰:云何四大不和夢?答曰:四大不和夢者,眠時夢見山崩,或飛騰虛空,或見虎狼獅子賊逐;此四大不和夢,虛不實。先見而夢者,或晝日見,或白,或黑,或男或女,夜夢見,是名先見;此夢不實。天人夢者,有善知識天人,有惡知識天人,善得善夢,惡得惡夢,此夢真實。想夢者,此人前身或有福德,或有罪業。有福德者現善夢,罪業者現惡夢。如菩薩母夢菩薩初入母胎時,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脅,此是想夢也。若夢禮佛誦經持戒,或布施種功德,此亦想夢。」此云光目夜夢佛身,赫如寶山,雖則亦是想夢,但亦是感應道交。佛法廣大,宏濟無涯,在末法中,倘若有人對佛法中至心誠意,或復合掌,或復低頭,乃至聚沙戲笑,莫不獲福。而況光目為慈親故,捨棄所愛,繪佛金容,至心恭敬,五體投地,悲泣瞻仰,允宜夜夢,放光垂慈,慰藉孝思。故出生菩提心經云:「善男子!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。何等為四?所謂於睡眠中,夢見蓮華,或見繖蓋,或見月輪,及見佛形。如是見已,應自慶幸,我遇勝法。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有睡夢見蓮華,及以夢見於繖蓋。或復夢裡見月輪,應當獲得大利益。或有夢見佛形像,諸相具足莊嚴身,眾生見者應歡喜,念當必作調御人。」大小須彌及七大山,黃金所成,互相照耀,光霞奪目。佛的法身,亦復如是,金光輝耀,赫若寶山,妙色玄微,逾須彌山。夜夢佛身金光晃曜,如須彌山,告母生處,正是孝女志誠感格。生而不久,覺知饑寒,便會言說,正是默請光目女,代求世尊設施救苦方便之法。

其後家內,婢生一子,未滿三日,而乃言說。稽首悲泣,告於光目:生死業緣,果報自受。吾是汝母,久處暗冥。自別汝來,累墮大地獄。蒙汝福力,方得受生。為下賤人,又復短命。壽年十三,更落惡道。汝有何計?令吾脫免。

這是佛的威神之力使然,故能生剛三日,便會言說,而請救免之法。這裡文義可分三段:初敘述生緣;次從生死業緣下,敘述累生累劫受苦狀況;三從蒙汝福力下,感謝光目福力庇蔭,得生人中,然未免下賤短命,惟恐捨命之後,復遭惡報,故此懇請救苦之法,俾一勞而永逸。

梵語馱索迦(Dasaka)或名馱婆(Dava),譯為奴。婢者卑下的婦女也。奴婢,又名奴隸,這些失去自由的人,由人買賣役使,並受身分上不平等的待遇。這種制度起源於部落時代,強大的部落,征服弱小的落部時,常常俘其男女,將這些男女設為奴隸,視為一種財產(我國古制將罪人男女設為奴俾,亦係一種奴隸制度的變相)。中世紀時,奴隸買賣盛行於歐洲諸國;非洲的黑人尤受虐待(如西非洲法屬的達荷美,與英屬的拉哥斯,就是昔日的黑奴買賣市場)。及後,思想發達,主張奴隸解放論者日眾,英國率先於一八○七年懸令禁止,美國亦於一八六三年解放黑奴,迄今世界各文明國家,多不准許奴隸制度者。

婢生子,即是奴隸所生之子。出生三日,即能言說。設非佛力冥資,即是怪誕之事。今由光目布施福力所感,脫離地獄之苦,轉生下賤之族,則知是佛力的冥加,令不昧於宿緣。

生死,是指六道輪迥不已的分段生死。業緣,是助長生死不息的十惡業因;果報,是指墮生三途之處。由於身口意三,造十惡業因,故而三途輪轉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如旋火輪,無有休息。這些業果,由自作故,還自來受,無代替者。故經云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墮生地獄之中,由業之使然,日月光明,下照不及,是以「久處暗冥。」故五苦章句經云:「但坐慳貪食,故墮黑繩地,鐵圍兩山間,窈窈何冥冥。神識墮其中,不觀日月精,輾轉不相見,但聞呼叫聲。」光目女母棄養不久,墮生地獄之中,即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,受種種的苦毒。故無常偈云:「親知咸棄捨,任彼繩牽去,將至琰魔王,隨業而受報。惡業墮泥梨,造業苦切身,。」墮生未久,即累大地獄,可見業力牽引力之強了。

蒙汝福力,即是蒙光目女供養羅漢,稱念聖號,繪塑佛像,志誠供養的功德福力。雖蒙福力得脫地獄之苦,然而光目母,罪業深重。光目修供功德之力微淺,故只能暫脫地獄之苦,降生世間為下賤人,又復短命,報盡還入地獄。四人出現經云:「或有人生卑賤家,及餘貧賤家,無有飲食。雖復得食,臭穢難嘗。生為如此家,彼身口意行惡故也。」光目母在生,惟好殺生,故雖蒙福力得脫地獄,猶生賤人短命之報。十地論云:「殺得三果:一異熟果,謂三惡道。二等流果,謂生人,中多病短命。三增上果,謂感外物,皆少光澤,不久住故。」世人壽命可分三等:六十歲以下,叫做下壽。八十歲以下,叫做中壽。壹百貳拾歲以下,叫做上壽。今光目母投生婢子之家,又復年止十三,即將捨命,故言短命。壽光盡後,更墮惡道,欲免輪迴之苦,故請問了脫之法。

光目聞說,知母無疑,哽咽悲啼,而白婢子:既是我母,合知本罪,作何行業?墮於惡道。

光目聞言雖知是母無疑,但為求確實,故徵詰生前所造的業行。因為知道彼婢生子是母無疑,故而悲啼到聲氣結塞。然而既是彼母,則合知道彼母在生的時候,作些什麼行業?以致墮於惡道。所謂行業,即是說所作的善惡業,能夠遷行三世,隨業而受生,故此叫做行業。

婢子答言: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。若非蒙福,救拔吾難,以是業故,未合解脫。

此是光目母答述以殺害眾生,及毀罵有情,以此二業,招致惡報。貪口腹而殺生,為財利而害命,就叫做殺害。賢愚經云:「蘇曼女生有十子,年遂長大,勇健非凡,然喜畋獵,傷害物命。其母矜愍,教使莫爾。諸子白母:射獵之事,最為快樂,母今相違,將為見憎?母復告言:吾愛汝等,是以相制,若當憎汝,終無此言。所以者何?夫殺生之罪,當入地獄,受諸苦惱。數千萬歲,常為鹿頭羊頭兔頭諸禽獸頭。阿傍獄卒,之所獵射,無央數歲。雖思解脫,其何由乎」?!人無過失而加禍於人,就叫做毀,亦即是抵毀;無論人是與不是,就惡意的出口傷人而謾罵一通,就叫做罵。成實云:「若人惡口,稱種罵詈,隨語受報。」荀子亦云:「與人言善,煖於布帛,傷人之言,深於矛戟。」殺害生命是屬於身業,惡口謾罵是屬於口業,三業雖則不兼而犯二業,故遭墮惡報。所以楞嚴云:「六根各造,及彼所作,兼境兼根,是人則入八無間獄。身口意三,作殺盜婬,是人則入十八地獄。三業不兼,中間或為一殺一盜,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。」光目之母身口之業深重,設非藉光目女供養羅漢,及稱名塑像供養功德福力的救拔,則應隨身口二業的罪而受報,未有解脫之期。故云若非蒙福救拔吾難,以是業故,未合解脫。

光目問言:地獄罪報,其事云何?婢子答言:罪苦之事,不忍稱說。百千歲中,卒白難竟!

光目既聞地獄之名,故而請問地獄苦狀。婢子答言,非口能宣,即欲說之,亦不能形容於萬一。縱然經過百千萬億劫的時間,盡說地獄苦事,亦不能盡說完畢。

光目聞已,啼淚號泣,而白空界:願我之母,永脫地獄。畢十三歲,更無重罪,及歷惡道。

光目聞說地獄苦事,涕泣向空,陳母苦報為母發願。有聲無淚叫做號,有淚無聲叫做泣。光目女聞母墮於惡趣,受極苦毒,初則放聲大哭,令到內心痛裂,哭久聲銷,血淚外湧,故曰啼淚號泣。光目女孝心誠篤故以含悲心情,向空稟報而發願言:願我的故母,永脫地獄之苦,完畢這十三歲短壽,銷除其十八重長獄,更無重罪,以及永不歷諸惡道,受無量的苦報。

十方諸佛,慈哀愍我,聽我為母,所發廣大誓願。若得我母,永離三塗,及斯下賤,乃至女人之身,永劫不受者。

恭對十方諸佛尊前,發廣大誓願,唯願十方諸佛慈悲哀愍,令彼母永離三途及下賤身,乃至永劫以還,亦不受女人的軀形。造業受報,理所當然,初墮地獄,受極苦刑。次生餓鬼之中,常感饑火交燄。再則托胎畜生之類,恆受鞭撻的痛楚。等到報盡投生人間,又在貧窮下賤之家,衣食不繼。故心地觀經云:「或有眾生以貪多財,而為恐怖。自己財寶,恆求積聚,而不受用,何況施貧乏眾生。於己財寶深生貪著;於他財寶,欲令損減。以是因緣,命終之後,墮大地獄,受無量苦;如是苦報,名為第一正感之果。從地獄出,受畜生身,身常勞苦,水草不足,經多時中,酬損他財。如是眾苦,名為第二正感之果。受是罪已,生餓鬼中,因饑渴苦,無量千劫,不聞漿水飲食之名。其咽如針,其腹如山,縱得飲食,隨變為火。如是苦身,名為第三正感之果。畢是罪已,來生人間,貧窮下賤,為他所使,於諸財寶,所求難得,於一切時,而不自在。如是餘報,名相似果。」

願我自今日後,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。卻後百千萬億劫中,應有世界,所有地獄,及三惡道,諸罪苦眾生,誓願救拔,令離地獄惡趣,畜生、餓鬼等。如是罪報等人,盡成佛竟,我然後方成正覺。

這是敘述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,發廣誓願。自今日後,即是地藏菩薩修菩薩道時,最初所發的初心。為凡為聖對於初始所發的心,是極其重要的。是以萬里前途,無初步而不登,千層巨廈,離地基而不固,三祇所修福慧,百劫所積功勳,始終不離於初始的發心。故舊婆沙論云:「若離初心,則不成無上道,一切功德,皆在初心。」

地藏菩薩最初發大誓願,是在於清淨蓮華目如來聖像之前,而在本經四番發大弘誓,此文雖在最後,過在四番發願之中卻是最先,故曰自今日後,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。地藏菩薩所發誓言,謂自今而後,百千萬億劫中所有世界的地獄,餓鬼,畜生等受苦眾生,都發願拔濟度脫這些三惡道的罪苦眾生。務須要將這些罪報眾生脫離苦難,安置涅槃安樂的境地,菩薩然後方成正覺,倘若有一眾生未超生死,菩薩不捨此眾生而成佛道,故說如是罪報等人,盡成佛竟,我然後方成正覺。正所謂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,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。」地藏菩薩發這樣大的深宏誓願,縱然累劫稱揚也不能盡。

發誓願已,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,而告之曰:光目!汝大慈愍,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。

這是孝感佛天而得之證明也。發是願已,即是上面所敘述的誓願,剛發願畢,即聞清淨蓮華目如來圓滿的慈音慰喻。光目女發大誓願,不但為母,並為法界罪苦眾生,故曰汝大慈愍。光目女為欲慈母罪業消除,並及法界一切眾生,普願法界一切眾生的罪業,亦同時消除而證不退之地,故得蒙佛讚言: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。

吾觀汝母,十三歲畢,捨此報已,生為梵志,壽年百歲。過是報後,當生無憂國土,壽命不可計劫。後成佛果,廣度人天,數如恒河沙。」

告母生處。由於光目女念佛塑像發心供養,並發廣大誓願功德之力,故能令母得離苦趣,又復捨下賤報身而生淨行之種,易短命而為長壽,最後圓成佛道,廣度眾生。梵志(Brahmacarir),譯為淨行,係婆羅門四時期之一。因為這種人,志求梵天之法,故云梵志。瑜伽論記云:「梵者西國音,此寂靜,謂涅槃也。志是此方語,志求於梵,故云梵志。」增一阿含云:「沙門名息心,諸惡永已盡,梵志名清淨,除去諸亂想。」捨賤報已,後生為梵志,壽年百歲,即是長壽仙人。生無憂國土,即是光目女母成就佛道的地方。名號無憂,即是遠離憂患的極樂國土。因為光目女母前為人時,造諸惡業,生在地獄之中,是以燒煎刀山劍樹為憂,次生為婢子,是以下賤卑鄙為憂;壽十三歲,是以短命為憂;畢十三歲再捨世壽,是以墮惡道為憂;後生梵志之家,雖得長壽,又以邪行自大為憂;今後諸憂並消,故得生於無憂國土。在無憂國土人民的壽命,無量無數的非數目字可能統計,故云壽命不可計劫。光目女母,昔為人時,因造惡業而墮地獄受諸苦惱,是以知道地獄之苦況,因此憐愍一切人天而度脫之。一切發菩提心的大菩薩,是以度化一切眾生為目的,乃至圓成佛道,亦不捨於一眾生。光目女母發菩提心亦復如是,故於成佛之後,廣度人天,數如恆沙。所以一切法高王經說:「初發菩提心之菩薩摩訶薩,即發心日,已是一切聲聞緣覺眾生福田,一切眾生,皆於菩薩中生,菩薩所化。」

佛告定自在王:「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,即無盡意菩薩是。光目母者,即解脫菩薩是。光目女者,即地藏菩薩是。

這是結告定自在王所詢今之地藏菩薩,即往昔的光目孝女等。無盡意,梵語阿差末底(Aksayamati),世界無邊無際的廣闊,在這世界裡的眾生又復無量無數之多,菩薩以慈悲為懷,度生是務,在這世界之中,倘有一個眾生,未曾度盡,而菩薩願行之意,亦無有盡,因此叫做無盡意。故若愚贊云:「世界無邊塵擾擾,眾生無數業茫茫,愛河無底浪液液,是故我名無盡意。」大集經云:「舍利弗(Sariputra)問無盡意:誰字仁者,為無盡意?無盡意言:唯舍利弗!一切諸法因緣果報,名無盡意。所以者何?一切諸法不可盡故。舍利弗言:唯善男子!願仁當說無盡法門。無盡意言:唯舍利佛!初發無上菩提心時,已不可盡。所以者何?發菩提心,不離煩惱故,發心相續,不怖餘乘故,發心堅固,不參外論故。……發心無盡,無量功德悉成就故;發心平等,利眾生故;發心普覆,無差異故;發心任重,諸佛所受故;發心不絕,三寶不斷故。唯舍利弗,菩薩如是,為一切智,發菩提心,豈可盡耶?……佛戒無盡,因戒發心,故不可盡;佛定無盡,因定發心,故不可盡;佛慧無盡……,如來戒定智慧解脫知見,其性無盡,因是五眾發菩提心,豈可盡耶?如來十力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無盡,因如是等故發菩提心,是故無盡。一切如來悉皆無盡,因是發心,故不可盡。三寶不斷故無有盡,眾生性無盡故無盡,……迴向無上無盡故無盡,……知一切法無盡故無盡。唯舍利弗!是名菩薩發菩提心,不可盡也。……舍利弗!是名菩薩摩訶薩八十無盡,是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。」華嚴經云:「此十願的十盡句而得成就。何等為十?所謂眾生界盡,世界盡,虛空界盡,法界盡,涅槃界盡,佛出現界盡,如來智界盡,心所緣界盡,佛智所入境界盡,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。若眾生界盡,我願乃盡;若世界乃至轉法轉智轉界盡,我願乃盡。而眾生界不可盡,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,故我此大願善根,無有窮盡。」無盡意菩薩往昔是羅漢,今是菩薩,即是迴小向大。

解脫梵語木底(Multi),或名木叉(Moksa),即是說解除一切惑業的繫縛,脫離三界生死的苦果,縱任無礙,來去自在,妄心不能惑,塵累不能拘,所以稱為解脫。光目之母往昔由於造諸惡業,墮地獄中,備經辛苦。蒙孝女的福力,得脫苦痛之境,次生奴婢之家,又復短命。又承女的願力,卻是賤陋種族並離將來苦報,後為梵志,又復生邪命之流。如是展轉了脫生死,成就佛道,再來三界度化眾生,任運自在,無罣無礙,是故名為解脫菩薩。光目女因羅漢之指示廣修供養,知母生處,光目母因孝女福願而得超升,今佛為欲闡揚孝道,故於將入涅槃之先,上升忉利,廣為宣說,地藏往昔因地行孝之道。光目因母遭墮,而發度盡地獄眾生的深宏誓願,因此專司地獄度脫苦難之事,故得名為地藏王菩薩。

過去久遠劫中,如是慈愍,發恒河沙願,廣度眾生。

這段文照字句看,似乎是總結上文。但依文義來解釋,係引起下文的。也可以說結上起下。因為上面敘述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中,發了廣度眾生的恆河沙願,故此未來世中的眾生,對於地藏菩薩深生敬重的心,或歸命,或稱念聖號,縱然是在極短的時間裡,乃至一彈指頃,亦可以得到無量恆沙的功德利益。地藏菩薩從初始發心之後,如是經過四番的發弘誓願,又復承受諸佛的矚咐,所親近的諸佛既多,所經過的時間也長,故說過去久遠劫中,如是慈愍,發恆沙願,廣度眾生,即是上面所敘述的為利益眾生的四番發願,以及所度脫的廣大有情。大經云:「若有人問:誰是一切諸善根本?當言慈是。慈若不具佛十力,四無所畏,三十二相者,是聲聞慈。若具足者,是如來慈。即大法聚,即大涅槃。慈力弘深,具一切福德莊嚴。」現在地贓菩薩,為一切眾生故,發弘智願,歷劫以來,度眾無量,十力四無所畏,無不具足。以大涅槃心,修於聖行,普應群機,妙用無方,因此故言慈愍。

未來世中,若有男子女人,不行善者,行惡者,乃至不信因果者,邪婬妄語者,兩舌惡口者,毀謗大乘者;如是諸業眾生,必墮惡趣。若遇善知識,勸令一彈指間,歸依地藏菩薩。是諸眾生,即得解脫三惡道報。

這是說未來世中,若有惡人,素行惡行,遇善知識教化,於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,即得解脫惡道的報應。

不行善者行惡者,即是對於合理清昇的好事,應作而不作,對於違理下墜的壞事,不應為而偏為。眾生對善惡二道,所以反常者,只因信之不切。故經云:「善業應修,惡行應離。善福追人,如影逐形,不可得離。罪福之事,亦皆如是,而作狐疑,自墮惡道。罪福分明,諦信不迷,所在長安。佛語至誠,終不欺人。」

不信,即是心念不澄淨,於三寶的實德不樂欲。如唯識論云:「不信,於實德能不忍樂欲,心穢為性,能障淨心,惰依為業。」因果者,因是種子,具能生義。果是現行,具所生義,有是因則必有是果,有是果亦必有是因,這是善惡報應,遷流三世的因果律。不信因果,即是對善感安樂,惡招苦報的道理,不肯信受。如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,謂無他世,亦無更生,無善惡報。常為人言:沙門異見,云殺生,乃至邪見者,身壞命終,皆入地獄;說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者,身壞命終,皆生天上。初未曾見死者還來,說所墮處,故我不信有後世,及善惡報。這是因為不知業報差別及因果定律的道理,所以妄宣撥無因果之言說。「乃至」二字,係概括之辭,因為惡事太多,難以一一列舉,因此以乃至二字而統括之。

婬為萬惡之首,眾罪之魁,屬於身業,過分邪正。於己妻室,屬於正婬,於己妻室以外,而於他人有曖昧行為,屬於邪婬。三界輪迴婬為本,六道往還愛為機,正尚應戒,而況於邪?是故邪婬罪業偏重,所以佛制戒條,特將婬戒置於戒首。分別善惡報應經云:「邪欲報有十種,何等為十?1、欲心熾盛。2、妻不貞良。3、不善增長。4、善法消滅。5、男女縱逸。6、資財密散。7、心多疑慮。8、遠離善友。9、親族不信。10、命終三途。」妄語屬口業,虛妄不實的說話,就叫做妄語。科註云:「準正法念,妄語惱人,失實功德,常如黑暗,有命同死,語刀自割其舌,勝於炎火毒,命終墮獄,口出膿血等。」又云:「妄語報有十種:1、口氣恆臭。2、正直遠離。3、誨曲日增。4、非人相近:5、忠言不信。6、智慧渺少。7、稱揚不實。8、誠語不發。9、愛論是非。10、身謝惡趣。」正法念處經亦云:「如是惡人,以是妄語惡業因緣,身壞命終,墮於惡處,謂大叫喚地獄中。」

兩舌屬於口業,即是說一個人只有一口,卻似乎有兩箇舌頭,因為這種人,在張三的面前會讚美張三而詆毀李四,或者說李四常罵張三。但在李四的跟前,又會詆毀張三而讚美李四,或者說張三時常罵李四。兩邊搬弄,□構是非,以是非作人情,這就叫做兩舌。科註引經云:「太喜多言語,增貪令他畏,口過自誇誕,兩舌第一處。」

惡口,亦是屬於口業,即是用粗惡的言語罵人,亦即是出口傷人,就叫做惡口。法句經云:「惡言罵詈,憍陵蔑人,興起是行,疾怨滋生。遜言順辭,尊敬於人,棄結忍惡,疾怨自滅。夫士之生,斧在口中,所以斬身,由其惡言。」科註云:「經云:雖為沙門,不攝身口,粗言惡說,多所中傷,眾所不愛,智者不惜。身死神去,輪轉三途。自死至生,苦惱無量。諸佛聖賢,所不愛惜。假令身雖無過,不慎口業,亦墮惡道。大論說:「一鬼,頭似豬頭,臭蟲從口出,身有金色光明。是鬼宿世作比丘,惡口罵詈客比丘。身持淨戒,故有光明。口有惡言,故臭蟲從口出。」故增一云:「寧以利劍截割其舌,不以惡言粗語,墮三惡道。」

毀謗大乘者,毀即毀壞或詆毀,謗即誹謗,即是對於佛說的大乘經典,盡力的詆毀誹謗,謂不是佛所說的。認定大乘教法非佛所說,即是無間罪人,故於命終之後,必墮惡趣。大智度論云:「答曰:破般若有二種,一者佛口所說,弟子誦習書作經卷,愚人謗言非是佛說,是魔若魔民所作,亦是斷滅邪見人之手筆。莊嚴口力者說,或言難是佛說,其中處處餘人增益,或有人著心分別取相,說般若波羅蜜,口說空法而心著有。初破者墮大地嶽。不得聖人說般若意故。」

如是下,是總結不行善而造惡的人,即是這些撥無因果廣行十惡以及毀謗大乘法寶的罪業眾生,必定會墮落惡趣的。如若遇到一位善知識,教令這些罪業之輩,能夠在一彈指間,歸投依靠地藏菩薩,這些人都可以得到解脫三惡道的苦報。一彈指是極短暫的時間,通常經中所說百一生滅為一剎那,六十剎為一彈指。僧祇律則謂二十念為一瞬,廿瞬為一彈指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,能發至誠心,而歸依地藏菩薩,即可以解脫千生萬劫的痛苦,由此更顯得歸依力量的偉大了。

若能志心歸敬,及瞻禮讚歎,香華衣服,種種珍寶,或復飲食。如是奉事者。未來百千萬億劫中,常在諸天受勝妙樂。若天福盡,下生人間,猶百千劫,常為帝王,能憶宿命因果本末。

這段敘述志心奉事,其福尤勝。共分三節:初從若能志心下,明修供養。次從未來百千下,示供養所得的利益。三從若天福盡下,顯供養利益之殊勝,天報享盡,下生人間,猶有餘福。若能志心歸敬,即是說若果能夠發堅決的心歸依敬重,這是屬於意業。瞻即瞻仰,禮即禮拜,是屬於身業。讚即歌功頌德,歎即目為希有,是屬於口業。身口意三業端誠,故能感應道交。香華等物是十供養中之五。梵語健達(Gandha),翻譯為香,即指沉水牛頭旃檀等薰物,有芬馥的氣息者。這些奇妙的香,令人聞之,而起愉悅的感覺。用之供養,即得如來無礙之智。華不但有香氣,而且有美觀作用,以之而作供養,即得如來殊妙之相好。梵語震越(Civara),譯為衣服,是庇寒而遮醜者。種種珍寶,即真珠瑪瑙等種種珍奇寶貴之物。飲食,是欲界有情賴以維持生命者。以飲食而作供養,有應不應之物。如蘇悉地經云:「略說獻食,應用團根、長根、諸果、酥餅、油餅、諸羹臛等,或種種粥,及諸飲食。」……瞿醯經云:「所有臭穢、辛苦、澀味、古殘宿,不祥之食,不應供養。」或有不辦種種羹者,過用小荳羹,而供養亦得。凡所領上,皆應點酪。凡乳粥上,皆應著蜜。其小荳羹上,應著牛酥。若有薑者,亦應著之。其果子中,石榴為上。於諸根中,毘多羅根為上。」如是奉事一句,總結供養之文,即是用上面所講的物,來供養佛便得。

未來百千下,示修供養所得福報。如百緣經載:含香請佛返舍供養,婢使旃檀塗佛雙足,感得辟支之形。採華供佛報生天上。對地藏菩薩一心恭敬,五體投地,獻種種華香寶物飲食。或禮敬讚歎,將來無量百千萬劫當中,常生天上,受勝妙樂。縱然天福享盡,下生人間,仍然百千劫中,常為帝王。。」而且能憶念累生累劫,所作所為種種事業,明明了了,如在目前。這是由於地藏菩薩的願力殊勝所致。帝王,即是一國之主。能憶宿命即是得到宿命智。因果本末者,因者種子,果即現行果實,本即開始的根本,末即最後的技末。即是說,由於證得宿命智,所以能夠知道吾人開始的因是怎樣的,末後的果是怎樣的。如阿摩畫經云:「佛言:彼以心定,清淨無穢,柔軟調伏,便能憶識宿命,無數若干種事。能憶一生,至無數生,劫數成敗,死此生彼,名姓種族,飲食好惡,壽命長短,所受苦樂,形色相貌,皆悉憶識。」

定自在王!如是地藏菩薩,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,廣利眾生,汝等諸菩薩,當記是經,廣宣流布。」

這是囑令流布。因為地藏菩薩有這樣大的不可思議威神勢力,而利益眾生。這部經是記述地藏菩薩廣利眾生的事跡,是以應當廣行流布,以利未來眾生。

定自在王白佛言:「世尊!願不有慮。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,必能承佛威神,廣演是經,於閻浮提,利益眾生。」

這是當機承受佛的囑咐。定自在王菩薩聞佛宣說地藏菩薩往昔勝因,并按受矚咐,流通至教。利益群生,當下即承受,並慰喻世尊言:請佛莫以後世眾生為慮,我等在會百千萬億諸大菩薩,承佛威神勢力,一定能夠將這甚深法寶,流通後世,利益閻浮眾生。然佛的無上法乘,應該流週沙界,利益不限局於閻浮提。但因閻浮提的眾生,性識無定,惡業偏多,信心輕微,惑障深重,所以佛菩薩化導眾生,多著重於南洲,是以有「於閻浮提利益眾生」之句。

定自在王菩薩,白世尊已,合掌恭敬,作禮而退。

這是當機禮敬而退。上來定自在王菩薩,聞佛慇懃讚歎地藏王菩薩,因此請問世尊:地藏菩薩累劫以來,各發何願?現在聞佛重重解說地藏菩薩歷劫所發願行,宣說既畢,獲益良多,是以合掌恭敬,作禮而退。

爾時四方天王,俱從座起,合掌恭敬白佛言:「世尊!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,發如是大願,云何至今猶度未絕?更發廣大誓言。唯願世尊,為我等說。」

這是由於天王聞佛所說地藏菩薩,發大願以來,歷經久遠,而所化度的眾生,仍然未盡。現在又更發廣大誓願,因此起疑。或者是菩薩願有未足,或者是眾生實在難度,故此請問世尊。四方天王,即是擁護四洲的四王天的天王。因為這四大天王,係居住須彌山中腰四方,擁護四洲地面的人民,所以稱為四方天王。這四方天王,在須彌腰四方四萬二千由旬高的地方,建立宮殿。這四天王所住的地方,有七寶城池,七寶宮殿,七重攔楯,七重羅網,七重行樹,七重寶鈴,無數眾鳥,出和雅音。東方黃金埵持國天王,南方琉璃埵增長天王,西方白銀埵廣目天王,北方水精埵多聞天王。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,皆名因陀羅,有大神力,勇健非常。而四天王,以多聞天王為尊,倘若多聞天王念及三方天王,以及三方天王的臣佐,這些天人,當即嚴駕到達北方多聞天王的跟前,一面站立,聽候指示。所以東南西三方天王,皆歸北方天王統領。對佛生殷重心,故四王請法之前,合掌恭敬。由於渴望佛的慈音宣示,故願佛為說。

佛告四天王:「善哉!善哉!吾今為汝,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,廣利益故,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,閻浮提內,生死道中,慈哀救拔,度脫一切罪苦眾生,方便之事。」

這是佛慈讚善而許宣說。梵語娑度(Sadhu),譯善哉,是稱讚的辭句。勝鬘寶窟云:「善是好別之稱,哉是助語之辭。」善哉善哉二句,換句話說即是好極好極!智論云:「歡喜讚言,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。」由惑業力的招感,生生不已,死死無盡,所以叫做生死。所言生死,有二種差別:第一分段生死,這是由於有漏善不善的業力為根本,煩惱障為助緣,所感的三界六道果報,這種果報,因為有分分段段的差異,所以叫做分段生死。這是具見思惑的一切凡夫,所應受的果報。第二不思議變易生死,是諸無漏善的業力為根本,依所知障為助緣,所感生的界外淨土果報。這是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聖者的生死。這些聖者,因業用神力不測,而無形色勝劣,壽期短長,但迷想漸滅,證悟漸增。在神妙莫測之中,念念遷移,由分段之身,漸得殊妙之形,所以叫做不思議變易生死。

佛告四天王說:四天王!如汝等所詢問的事,好極好極,我現在為利益汝等,以及未來世一切人天等眾的緣故,廣說地藏菩薩在這娑婆世界,尤其閻浮提內,六道往返生死道中,慈悲哀愍救度拔濟解脫一切罪苦眾生,善巧方便的事跡。占察善惡業報經云:「佛告堅淨信:汝莫生高下想,此善男子發心已來,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久已能度薩婆若海,功德滿足。但依本願自在力故,權巧現化影應十方,雖復遍遊一切剎土,常起功業,而於五濁惡世,化益偏厚,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,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。彼從十一劫來,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,是故在斯會中,身相端嚴,威德殊勝,唯除如來,無能過者。又於此世界,所有化業,唯除遍吉觀世音等,諸大菩薩,皆不能及。以是菩薩誓願力,速滿眾生一切所求,能滅眾生一切重罪,除諸障礙,現得安隱。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。所謂巧演深法,能善開導初學發意,求大乘者,令不怯弱。以是等因緣,於此世界眾生,渴仰受法得度,是故我今,令彼說之。」

四天王言:「唯然,世尊!願樂欲聞。」

當機願聞。如天旱望雲雨,大渴思甘露,正是求之不得,故說唯然世尊,願樂欲聞。

佛告四天王:「地藏菩薩,久遠劫來,迄至於今,度脫眾生,猶未畢願,慈愍此世罪苦眾生。復觀未來無量劫中,因蔓不斷,以是之故,又發重願。

這裡敘說地藏菩薩再發重願的所以然。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,直至於今,發弘誓願,度脫眾生。現在願猶未畢,而又再發重願者,是由於看到未來無量劫中的眾生,所造的罪業,好似蔓草的莖一樣,蔓廷纏繞不斷,故而又發重願。科註云:「慈愍此世等,阿難分別經云:『佛恩非不大,罪由眾生故,世濁多惡人,還自墮顛倒。自作眾罪本,命盡往無擇。刀劍解身形,洋銅沃其口,遭逢眾厄難,毒痛不可言。若生還為人,下賤貧窮中。』故大士慈愍而度脫也。復觀未來等,如經云:『傷生杌命,其罪莫大,怨對相報,無有斷絕。現世不安,數逢災凶。死入地嶽,出離人形。當墮畜生,為人屠割,以肉供人,未有竟時。世世為怨,還相報償。神同形異,罪深如是,既由業緣,展轉相因,譬如葛藟,纍於樛木,縈牽不斷。』」

如是菩薩,於娑婆世界,閻浮提中,百千萬億方便,而為教化。

此下列舉地藏菩薩,化導眾生的善巧方便法子。菩薩化導眾生,理應遍及大千,今但遍向於南閻浮提者,由於南洲惡業遍重,苦報特多,眾生易於受化,是以菩薩的悲願弘慈,獨流於贍部。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,尤其在南閻提當中,三業並運,六度齊施,而用百千萬億種種方便善巧的法子,化導一切眾生。或者說這段文裡,指出只係現身說法,在三業當中,但舉身口二業,未云意業。須知菩薩所以能方便現身說法者,則必須先運意業,身之所趨,意為先驅。口欲言說,亦必須經意先加忖度。眾生的種類,固然是林林總總,而在群生當中,單就人類而言,根性亦是千差萬別,是以菩薩化導眾生,必須現百千萬億種身,運百千萬億種方便,而為說百千萬億種不同的言語,逗機說法。故大智度論云:「法身菩薩化無量身,為眾生說法。而菩薩心,無所分別。如阿修羅琴,常自出聲,隨意而作,無人彈者。此亦無散心,亦無攝心,是福德報生故,隨人意出聲。法身菩薩亦如是。無所分別,亦無散心,亦無說法相,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。是法身菩薩,種種法音,隨應而出。慳貪心,多聞說布施之聲,破戒、瞋恚、懈怠亂心愚癡之人,各各聞說持戒、忍辱、禪定智慧之聲。聞是法已,各各思惟,漸以三乘,而得解解。」十輪讚亦云:「現作種種身,為眾生說法,具足施功德,悲愍諸眾生。」科註云:「夫能說法者,有軟語苦語之異。所施教者,有真諦俗諦之殊。以由機雜行差,致使法別化殊也。問:此苦業報,既非善事,寧不直爾,說善令習,何須稱情說苦業耶?答:善惡因果,法須相對。若不說其貪等是過,何由顯施等是善。若不宣三途是苦,無由顯人天等樂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,令人識知,厭離歸善。若鈍根者,聞是苦業,生厭離時,即求世樂。因此轉心,修諸福業。若利根者,聞此苦業,生厭離時,即求解脫。因此轉心,能修道觀。便於惑中,得起出因。故經說言:一切煩惱,皆是佛種。故知苦業,厭離之本,起善之緣,是故須說。若不說此惡業罪行,眾生不識,常行不斷。雖稱情說諸過惡,然心外無別業苦。以愚未解,須定說罪。故依俗諦,說苦切語,而教化之。」

四天王!地藏菩薩,若遇殺生者,說宿殃短命報。若遇竊盜者,說貧窮苦楚報。若遇邪婬者,說雀鴿鴛鴦報。

這是十惡中的身三惡。將一切人畜等有情生命害死,故名殺生。智論云:「若實是眾生,知是眾生,發心欲殺而奪其命,生身業,有作色,是名殺生罪。」楞嚴亦云:「阿難當知,若用錢物,或役其力,償足自停。如於中間殺彼身命,或食其肉,如是乃至經微塵劫,相食相誅,猶如轉輪,互為高下,無有休息。」是知殺生報重,故特先舉。因為凡是有生命神識的生類,通通都是貪生而怕死的,而且一切蠢動含靈,個個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。殺彼生命,不但彼含恨而還報,況且等於殺諸未來之佛。是以殺生業報,常在三途,受無量苦。縱得為人,亦諸根不具,壽命短促。故鬼問目蓮言:「一鬼問言:我一生已來,多有兒女,皆端正可喜,而皆早死,念之斷絕,痛不可言。何罪所致?目蓮答言:汝為人時,見兒殺生,助喜噉肉,殺生故短命,喜故痛毒,今受花報,果入地獄。」分別善惡報應經亦云:「殺生十者,一冤家轉多,二見者不喜,三有情驚怖,四恆受苦惱,五常思殺業,六夢見受苦,七臨終悔恨,八壽命短促,九心識愚昧,十死墮地獄。」梵網云:「若佛子!若自殺,教人殺,方便殺,讚歎殺,見作隨喜,乃至咒殺,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,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殺。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,孝順心,方便救護一切眾生,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
竊盜即不與取,凡物屬他人所有,他人不與而自取成為己有,即得偷盜罪。智論云:「不與取者,知他物生盜心,取物去,離本處,物屬我,是名盜。」竊盜之罪,死墮三途,受無量苦。業報受盡,縱得為人,貧窮下賤,苦毒萬般,不可言狀。分別善惡報應經云:「偷盜報有十種:何等為十?一結宿冤,二恆疑慮,三惡友隨逐,四善友遠離,五破佛淨戒,六王法滴罰,七恣縱放逸,八恆時憂惱,九不自在,十死入地獄。」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自盜,教人盜,方便盜,咒盜,盜因、盜緣、盜法、盜業、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,一財一物,一針一草,不得故盜,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,慈悲心,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,而反更盜者,是菩薩波羅夷羅罪。」邪婬解釋見前。雀即孔雀,梵語摩由羅(Mayura)。鴿即白鴿,梵語播羅縛多(Paravata),或稱迦布德迦(Kapotaka)。鴛鴦,梵語斫迦羅婆(Cakravaka)。在生物界裡,禽類的婬心較獸類重,而禽類方面,又以孔雀白鴿鴛鴦為甚,所以特別舉出這三種生物以作代表。即是說邪婬者,將來就感生孔雀等類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自婬、教人婬,乃至一切女人,不得故婬。婬因、婬緣、婬法、婬業,乃至畜生,諸天鬼神女,不得行婬。而菩應生孝順心、救度一切眾生,淨法與人,而反更起一切人婬,不擇畜生,乃至母女姊妺,六親行婬,無慈悲心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
若遇惡口者,說眷屬鬥諍報。若遇毀謗者,說無舌瘡口報。

這是口四的惡報。這裡以毀謗攝妄言綺語兩舌。因為生毀謗時,或具這三種的緣故。若惡口的人,於來生中,必眷屬互相諍訟,叨叨無盡。故佛報恩經云:「人生世間,禍縱口出,當護於口,甚於猛火。猛火熾然,燒世間財。惡口熾然,燒七聖財。一切眾生,禍縱口出,毀身之斧,滅身之禍。」對於大乘法及大乘聖者,而加意破壞詆毀,就叫做毀謗。大乘大方廣總持經云:「爾時達磨以其惡心,謗持法者,身壞命終,墮於地獄,經七十劫,且受眾苦。滿七十劫已,墮畜生,中過六十劫,劫後值遇香室光佛,於彼法中,發菩提心,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。過九萬世已,得生人中。於六萬世,貧窮下賤恆無舌。」又云:「若彼愚人於佛大乘,乃至誹謗一四句偈,當知是業定墮地獄。何以故?毀謗佛法及法師故,以是因緣常處惡道,永不見佛,以曾誹謗佛法僧故,亦於初發菩提心者,能作障礙令退正道,當知是人,以大罪業,而自莊嚴。於無量劫,身墮地獄,受大苦報。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,故得無眼報。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,故得無舌報。」因為往昔為人,以太多口舌來詆毀人,所以感生到無舌,或口內生瘡的報應。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自謗三寶,教人謗三寶,謗因、謗緣、謗法、謗業。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,一言謗佛音聲,如三百矛刺心,況口自謗!不生信心,孝順心,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云:「佛告辯意:復有五事行,死入地獄,億劫乃出。何謂為五?一者不信有佛法,而行誹謗,輕毀聖道。二者破壞佛寺尊廟,三者四輩轉相謗毀,不信殃罪,無敬順意。四者反逆,無有上下,君臣父子,不相順從。五者當來有欲為道者,已得為道,便不受師教,而自貢高,輕慢誹師。是五事,死入地獄,展轉地獄,無有出期。」薩遮尼乾子經亦云:「昔佛在世時、爵闍延城有嚴熾王,問薩遮尼乾子言:「若有惡人,不信三寶,焚燒塔寺,經書形像,惡言毀呰,言造作者,無有福德,其供養者,虛損現在,無益未來。或嫌塔寺,及諸形像,妨是處所,破壞除滅,送置餘處。或破沙門房舍窟宅。或取佛物法物僧物,園林田宅,象馬車乘,奴婢六畜,衣服飲食,一切珍寶。或捉沙門,策役驅使,責其發調,罷令還俗。或時輕心種種戲弄。或時毀呰罵詈誹謗。或以杖木自手鞭打。或以種種傷害其身。如是惡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?答言:大王!攝在惡逆眾生分中……決定燒滅一切善根,趣大地獄,受無間苦,永無出期。」

若遇瞋恚者,說醜陋癃殘報。若遇慳吝者,說所求違願報。若遇飲食無度者,說飢渴咽病報。

這是意三的果報。慳吝即貪心,瞋恚即瞋心,飲食無度即愚癡。一個人平常的面孔,是自然而安庠的,倘若是發起怒來。則面孔就會變成凶惡難看。如是因如是果,所以瞋恚為因,就會感得醜陋癃殘的果報。故分別善惡所起經云:「佛言:人於世間,常喜瞋恚不和調。見賢者亦恚,見愚者亦恚之,不別善惡,但欲瞋恚而已。從是得五惡;何等為五?一者為自燒身,二者亦自亂意。三者臥起不安隱,或憂恚自殺。四者入泰山地獄中,毒痛考治數千萬歲。五者從泰山地獄中出,生為人面目常惡,色萎黑黃熟,今見有惡色人,皆從故世宿命喜瞋恚所致。」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自瞋、教人瞋,瞋因、瞋緣、瞋法、瞋業。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。常生慈悲心,孝順心,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,乃至非眾生中,以惡口罵辱,加以手打,及以刀杖,意猶不息。前人求悔善言懺謝,猶瞋不解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

慳吝即是不肯施捨。不但自己的物不肯給人,而且又是貪得無厭。人家所乞求於你,就是由於貧窮,倘若對於有求於你,而被拒之千里之外,以不能滿人願的心為因,所以將來感受到所求違願的果報。分別善惡所起經云:「佛言:人於世間,得財產慳貪不肯布施。不愛視諸家貧窮者,不給與之。不供事沙門明經道士。不與乞兒病人。飲食不敢自飽,衣被不敢自完。從是得五惡:何等五?一者自欺身,亦為人所不敬。二者人皆呼守財奴。三者恆荷慚愧。四者墮餓鬼,勤苦不可言。或千歲百歲,不能得水飲,遙望見江湖,若溪谷水,走往欲飲之,水便化作銷銅,若膿血不可飲。如是勤苦,不可縷說。五者從餓鬼中出來,生為人當貧窮凍餓從人乞忺,脊骨相支柱,乞忺不能得,人當唾罵之。今見貧窮乞人,皆從故世宿命,慳貪不肯布施所致也。」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自慳、教人慳,慳因、慳緣,慳法、慳業,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,隨前人所須,一切給與。而菩薩惡心瞋心,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。有求法者,不為說一句一偈,一微塵許法,而反更罵辱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華嚴經云:「普賢菩薩告言:佛子於十方處,一切清淨圓滿佛剎,諸眾生類,其中示現無量佛事。諸菩薩等,積集種種福德善根,應供養佛,供養法,供養僧。孝養父母,常不斷絕。一切貧窮困苦孤獨乞忺,菩薩應慈悲哀攝受。乃至自身血肉,隨應施與,勿生慳吝。」

飲食固然是生物界不可或闕的,但食必有一定的限量,即所謂不過量食。飲食無度,即是愚癡,故此不知飽足。由於飲食過量而致死亡,現生漲死,故感來世饑渴之報。五苦章句經謂食無節度,飲酒貪味,是汝重擔,不捨重擔,後入地獄。從地獄出,生餓鬼中,不聞醬醋之名,常患饑渴之苦,縱得飲食,亦以咽似針鋒之細,難以下咽。

若遇畋獵恣情者,說驚狂喪命報。若遇悖逆父母者,說天地災殺報。若遇燒山林木者,說狂迷取死報。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,說返生鞭撻現受報。若遇網捕生雛者,說骨肉分離報。

這裡是明雜報。畋獵,即是打獵。傷生害命而資口腹,其罪甚重。對於生物任情殺害,則業報尤甚,所以畋獵恣情者,身壞命終,必墮地獄,受諸苦毒。地獄報畢,生餓鬼中,饑火交然。餓鬼報盡,生傍生內,酬還宿債。業報賞畢,得生為人,貧窮下賤,短命多病。因為往昔畋獵恣情殺害一切生物,必令一切生物,惶恐驚怖,而喪失生命;以此為因,故感得驚狂喪命的果報。

父母生我育我,恩德如天,報之猶恐不及,而況對之悖逆!是以悖逆雙親的人,不會有善終的。或遇虎狼而喪生,或遭雷霹而失命。命終之後,墮落三途,受諸苦惱。故須摩提長者經云:「佛告大眾,若人違逆,不順父母,不行正法,不敬沙門梵志,及諸耆宿,如是之人,亦名為死。」起世經亦云:「若於父母起惡心,或佛菩薩聲聞眾,此等皆墮黑繩獄,其處受苦極熾盛。」

深山密林之中,必多大小身的眾生居住,若放火燒山林木,則傷害生物必多。而且放火燒山林木的時候,火燄沖天,煙幕迷漫,而在山林中的小生命,見到這種情況,必驚狂萬分。於中又莫辨東西,亂衝求出,一不小心,衝落火坑而喪失生命。以此為因,故得狂迷取死的果報。死後墮落三途,隨業賞報,報盡為人,亦復貧窮下賤。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以惡心故,放大火燒山林曠野。四月乃至九月放火,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,及鬼神官物。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,若故燒者,犯輕垢罪。」

前後父母,即是繼父母。有些繼父母對於前後人的兒女,以為非己所出,任意的種種楚毒。但無理取鬧的將前後人的兒女來洩憤,或者有意虐待;以此為因,將來感得鞭撻現受的果報。

雛是小鳥兒。網捕生雛,即是用網羅來捕捉初生的小鳥兒。小鳥兒是依母鳥而得生存的,人們無端端的將小鳥兒捉了去,令牠生時母子分離;以此為因,故將來感受骨肉分離的果報。

若遇毀謗三寶者,說盲聾瘖啞報。若遇輕法慢教者,說永處惡道報。若遇破用常住者,說億劫輪迴地獄報。若遇污梵誣僧者,說永在畜生報。

這裡是明破壞三寶的果報。佛法僧三,具足無量真淨功德,善能饒益一切眾生。佛如醫生,法譬良藥,僧若瞻病的人,所以稱之為寶。眾生對之諦信的實,能息無邊生死苦輪,永離一切廣大怖畏。故燄口集要云:「夫三寶者,千生罕遇,萬劫難逢。歸依者,福增無量。禮念者,罪滅河沙。譬如靈丹之妙藥,療百病以蠲除。若以懇切至誠心,故無求而不應。所謂道:冥冥大夜中,三寶為燈燭。滔滔苦海內,三寶為舟航。燄燄火宅中,三寶為雨澤。」對於無上真淨功德福田,應讚不讚,反而詆毀誹謗,直墮無疑。地藏十輪經云:「毀謗三寶,起斷滅見,如是癡人,不久便當支體廢殘,於多日夜結舌不言,受諸苦毒,痛切難忍。命終定生無間地獄,於諸惡趣,輪轉往來,受諸苦惱,難可救濟。多百千劫,難復人身,雖過無量無數劫已,還得人身,而生五濁惡世,無佛世界。生盲生聾,瘖啞無舌。種種重病,常所嬰纏。」由於多言,毀謗三寶,故得盲聾瘖啞等報。生盲則永不能見三寶之相。生聾則永不能聽聞三寶之名。瘖啞則求不能出讚揚三寶之聲。像這樣的人,似乎在漫漫長夜一樣,雖生猶死。故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;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,一言諦佛音聲,如三百矛刺心,況口自謗。」又云:「寧自入地獄,而不一聞惡人,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,而況自破。」

輕法慢教,即是對佛說的教法,而起輕慢的心。這種人,由於對佛的法教懅傲輕慢,則捨正法而妄為,是以不得解脫,而永久處在三惡道中,受諸苦惱。堅意經云:「佛告阿難:我今禪定,憐傷世人,不知佛道,真正弘深,而以淺偽輕薄之言,欲設嫉心謗毀道根,妄作窮難,難吾弟子。汝當正心,知此罪人,或是邪妖惡師,或是不知世俗姦人。若諸菩薩,比丘僧比丘尼,優婆塞優婆夷,明經高潔,開解愚冥,為說生死罪福所鍾,設其即解知服道真,此為罪滅福生之人。若其指掌為說橋樑,心懷憒憒,意不欲聞。雖欲強聽,心多睡眠。或壞道法,輕毀沙門;及優婆塞。惡口妄語,當明此人,為罪所牽。」

破用常住,即是盜用四方僧物。十方施主為求福田,而布施諸物供養眾僧,餘人不得盜用。倘故盜用,必墮惡趣,百劫千生,輸迴賞報。報畢為人,亦復貧窮下賤。故地藏十輪經云:「侵損所施三寶財物,是不與取大罪,惡業根本之罪。」「一切給與四方僧物,皆悉不聽受用。」「犯根本罪者,身壞命終,墮諸惡趣。」

污梵誣僧,即是污穢清淨修梵行的人,捏造事實,以陷害善良的僧眾。做這些無中生有的事,以誣衊污辱人家的清譽,這種人自以為聰明,事實上是十分愚蠢卑鄙的行為。是以命終之後,墮落拔舌地獄。五百鐵釘釘其舌,然後以五百鐵犁,在其舌上而耕之。地獄罪畢,轉生餓鬼之中,飲銅吞鐵,受諸苦惱。餓鬼罪畢,生在畜生,常受鞭撻,水草不繼,萬劫千生,賞其宿債。畜生賞畢,得生為人,貧窮下賤,常生惡瘡,痛毒無量。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!口自讚毀他,亦教人自讚毀他。毀他因、毀他緣、毀他法、毀他業。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,受加毀辱。惡事向自己,好事向他人。若自揚己德,隱他人好事,令他人受毀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」無中生有,捏造是非。經說是無根波羅夷罪。得是罪者,應墮三惡道,受諸苦惱。

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,說輪迴遞償報。若遇破戒犯齋者,說禽獸飢餓報。若遇非理毀用者,說所求闕絕報。若遇吾我貢高者,說卑使下賤報。若遇兩舌鬥亂者,說無舌百舌報。若遇邪見者,說邊地受生報。

這段文也是明雜業果報。湯即滾水,用滾水來澆眾生,而拔其毛,以火來炙眾生之體,而令其焦。或者斬其頭,或者斫其手足,是故這湯火斬斫四者,都是傷生害命的刑具。由於以殺害生命為因,故此冤冤相報,無窮無盡。所以說得到輪迴遞償的果報。如楞嚴經云:「以人食羊,羊死為人,人死為羊,如是乃至十生之類,死死生生,互來相噉,惡業俱生,窮未來際。……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。以是因緣,絕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」又云:「若用錢物,或役其力,償足自停。如於中間,殺彼身命,或食其肉。如是乃至經微塵劫,相食相誅,猶如轉輪,互為高下,無有休息。」

破戒犯齋,即破戒破齋。破戒,即是破壞佛所制的禁戒。四分律說破戒有五過:一自害,二為智者所訶,三惡名流布,四臨終生悔,五死墮惡趣。中阿含經則謂:犯戒得五衰:一求財不遂,二設得即耗,三眾不愛敬,四惡名流布,五死入地獄。大品經云:「佛告諸比丘,我若不持戒者,當墮三惡道中,尚不得下賤人身,況能成就眾生,淨佛國土。」梵網經:「若佛子,信心出家,受佛正戒,故起心毀犯聖戒者,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,亦不得國王地上行,不得飲國王水。五千大鬼,常遮其前,鬼言大賊。若入房舍城邑宅中,鬼復常掃其腳跡。一切世人皆罵言:佛法中賊。一切眾生,眼不欲見。犯戒之人,畜生無異,木頭無異。」大智度論云:「破戒之人,人所不敬。其家如塚,人所不到。破戒之人,失諸功德,譬如枯樹,人不愛樂。破戒之人,如霜蓮華,人不喜見。破戒之人,惡心可畏,譬如羅剎。……破戒之人,常懷怖懼,如重病人,常畏死至。破戒之人,死後墮惡道中。在地獄中,饑餐鐵丸,渴飲銅汁,五臟焦爛,痛苦萬端。」故大莊嚴經論亦云:「若毀犯禁戒,現世惡名聞,為人所輕賤,命終墮惡道。」受持佛的淨戒,應遵佛制,食應依時,佛制八關齋法,一日一夜不得食。若中途破佛戒法而為食事,就叫做破齋。如舍利弗問經云:「舍利弗白佛言:有諸檀越,造僧伽藍,厚置資給,供來世僧,有似出家僧,非時就典食僧,索食,而食與者食者,得何等罪?其本檀越得何等福?佛言:非時食者,是破戒人,是犯盜人。非時與者,亦破戒人,亦犯盜人。盜檀越物,是不與取。非施主意,施主無福。以失物故,猶有發心,置立之善。舍利弗言:時受時食,食不盡者,非時復食,或有時受,至非時食,復得福否?佛言:時食淨者,是即福田,是即出家,是即僧伽,是即天人良友,是即天人導師。其不淨者,猶為破戒,是大劫盜。是即餓鬼,為罪窟宅。非時索者,以時非時非時輒與,是典食者,即名退道。是名惡魔,是名三惡道,是名破器,是癩病人,壞善果故,偷乞自活。是故諸婆羅門,不非時食。外道梵志,亦不邪命食,況我弟子,知法行法,而當爾耶?凡如是者,非我弟子,是盜我法利,著無法人,盜名盜食非法之人。盜與盜受,一團一撮,片鹽片酢,皆死墮燋腸地獄,吞熱鐵丸。從地獄出,生豬狗中,食諸不淨。又生惡鳥,人怪其聲。後生餓鬼,還伽藍中,處都圊內噉食糞穢。百千萬歲,更生人中。貧窮下賤,人所棄惡,不可言說。」由於破戒犯齋,所以墮落三途,受諸苦惱,故說以破戒犯齋為因;就會感得禽獸饑餓等果報。

非理毀用,即是不講理是使氣而毀壞一切用具,所以也會感得所求闕絕的果報。

吾我貢高,即是自我自大而卑視一切。五苦章句經云:「自大種性,貢高憍慢,特智懱愚輕邈他人,是汝重擔。不捨重擔,後入地獄。」地獄罪畢,轉生餓鬼、傍生之中,常受饑虛,鞭撻之苦。倘得為人,必生貧窮下賤,卑鄙之家。

兩舌鬥亂,即是兩邊搬動,□構是非。以曲為直,以直為曲。在甲方讚甲而毀乙,或者說在乙前講甲的壞話。在乙方就讚乙而謗甲,或者說在甲前講乙的壞話。法苑珠林正報頌云:「兩舌鬥亂人,地獄被分裂;獄卒擘其口,焰刀割其舌。苦痛既如此,加之以饑渴。惡業不自由,還飲身中血。」習報頌云:「讒毀害人深,固受三塗苦。設使得人身,餘報仍依怙。眷屬多弊惡,違逆恣瞋怒。但令惡不亡,地獄無今古。」此生既以兩舌鬥亂人的是非,命終必墮三惡道,他世為人,自感無舌多舌的果報。

邪見之人,因為不信三寶,撥無因果,所以命終報生地獄餓鬼畜生之中。倘或為人,感生邊地,貧窮下賤之家,永遠不聞三寶之名。故大品經云:「若人不信,謗大乘般若經,直墮阿鼻地獄。無量百千萬億歲中,受極苦痛。從一地獄至一地獄。若此劫盡,生於他方,大地獄中,他方劫盡,復生此方,大地獄中。如是展轉,遍十方界。地獄罪畢,生畜生中,亦遍十方界。畜生罪畢,來生人中,無佛法處。貧窮下賤,諸根不具。常癡狂騃,無別所知。雖非愚畜,縱是聰人,妄生異執者,亦名邪見。」

如是等閻浮提眾生,身口意業,惡習結果,百千報應,今麤略說。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,地藏菩薩,百千方便,而教化之。

這是結示業感差別。如是等閻浮提眾生,是總標能造惡業的人。亦即是指上面所說,造種種惡業的眾生。身口意業,是能造的業因,亦即是能生將來種種果報的種子。惡習結果,即是說以身口意為業因,而造種種的惡習,因此結成將來苦報的惡果。因為身口意三,造種種的惡因。因能感果,所作既廣,所感也必多,故說百千報應。一個罪業眾生所作的罪業,河沙難以盡其數。上面所舉,亦止是犖犖大端而已。故云今粗略說。閻浮眾生,剛強難化。業感、品性、與根機、又是千差萬別,個個不同。地藏菩薩應機化導,亦必須要百千方便的善巧法子。科註云:「惡習結果者,準彌勒問經,有三種:一果報果生地獄等。二習氣果出生人中。依殺生,有短命果。乃至依邪見,故癡心增上。三增果,依彼十種不善業道,一切外物,無有氣勢等。百千報應者,準優婆塞戒經。眾生造業,有四種報:一現報,今身作業,今身即受。二生報。今身造業,次後身受。三後報,今生造業,更二三生已去方受。四無報。猶無記等業。無報復有四種:一時定報不定,此於三時,決定不改,由業有可轉,故報不定。二報定時不定,由業力定,報不可改。然時有可轉,故時不定。三時報俱定,業定故,時亦定。四時報俱不定,由業不決定,故時報俱不定。」

是諸眾生,先受如是等報,後墮地獄。動經劫數,無有出期。是故汝等,護人護國,無令是諸眾業,迷惑眾生。」

這是囑累四王,擁護國人,無令迷惑,造諸惡業。世間一切造罪眾生,大都是先受上說,華報完畢之後,墮地獄中,動不動就經無央數劫,求出無期。優婆塞戒經云:「若人不解如是業緣,無量世中流轉生死。何以故?不解如是業因緣者,雖生非想非非想處,壽八萬劫,福盡還墮三惡道故。」舊雜譬喻經亦云:「昔有六人為伴,俱墮地獄中,同在一釜中,皆欲說本罪,一人言沙,二人言那,三人言特,四人言涉,五人言姑,六人言陀羅。佛見之笑,目犍連問佛:何以故笑?佛言:有六人為伴,俱墮地獄中共在一釜中,各欲說本罪,湯沸湧濯,不能得再語,各一語便迴下。一人言沙者,世間六十億萬歲,在泥犁中為一日,何時當竟。第二人言那者,無有期,亦不知何時當得脫。第三人言特者,咄咄當用治生為,如是不能自制意,奪五家分供養三尊,愚貪無足,今悔何益。四人言涉者,言治生亦不至誠,我財產屬他人,成為得苦痛。第五人言姑者,誰當保我,從地獄出,便不復犯道禁,得生天上樂者。第六人言陀羅者,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計,譬如御車失道入邪道,折車軸悔無所及也。」「是故」二字,是承先接後的辭句。是故汝等下,正勸四天王,應以護國護人的本旨,而救護保衛一切眾生,莫令這些眾生被諸眾業之所迷惑。科註云:「護人等,準光明疏,觀心釋護世四天王,云東集、南苦、西道、北滅。四諦理、是四天。觀四諦智,為四王。護四諦境,名護國護心數,是護眾生。世者,他也,為他說心數,名護他眾生。若不照四諦理,見思二惑,侵害心王,毀損境界。心王亡國境敗,心數人民迸散,境智俱為鬼神所惱。能觀苦集,控御見思,則國安民寧。能為他說四諦,是護他國土,遮彼見思,使彼安樂,是為觀心護世四天王也。若如是,何能令眾生於是業不迷惑耶?央掘云:『護真實法,名為護世』,是也。」

四天王聞已,涕淚悲歎,合掌而退。

這是四天王聞言已,悲感作禮而退。四天王由聞上面所敘業感差別的相狀,感覺得眾生受無央之苦報,均係自作自受。但仍靡不覺知,加倍妄為,因此招感未來苦報,無窮無盡。是以聞言涕淚悲歎。聞說上來苦切之語,衷心領謝,故合掌恭敬而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