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二五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十一頁經文第一行「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」這是我們上一次有講到的地方,那麼〈法藏因地第四〉:從「過去無量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」名為世間自在王如來,那麼在世教授佛法四十二劫,那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有一個國王名為世饒王,那麼聽聞世尊說法,這個世尊是指世間自在王如來,聽聞世尊說法「歡喜開解。」對於佛法他真正瞭解,不像現在人來學佛是為了求平安、求這個事事如意,到廟裡面供個香花水果,拜一拜佛,等一下把拜佛的東西都拿回去自己吃,所以買的時候都會特別交代你愛吃什麼,因為他曉得等一下拜一拜回去自己就可以吃了,也沒什麼損失、也不要他付出,那麼就希望佛菩薩給他平安,又求事業順利、又求兒女孝順、又求種種的願望,只要花一百塊錢,可謂是一本萬利,那麼這一種心態他也說他有信佛、有學佛,早上也有做早課,晚上也有懺悔,早課做完了呢打電話講是非,不然就是到外面去講是非,講完了呢回到家裡做晚課懺悔;晚上呢繼續跟先生、跟小孩再講是非,明天早課再發願,就是這麼輪迴的。那麼世饒王跟一般的學佛人不一樣,跟一般的學佛人不一樣。聽到佛說法,知道要了生脫死、要明瞭諸法實相,所以知道說佛法原來是這麼好的,不是世間人看的不了義,或是消極、厭世,甚至有人覺得出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......等等的這些批評。那他是一國之主,他瞭解佛法,所以真正歡喜,歡喜到什麼程度呢?你看你們學佛你們覺得佛法好,你歡喜到什麼程度?你能來學這個很不錯了,你能改習氣這個是根器很利的。他是什麼?他可以把國家、王位都捨掉,你對於你的家庭捨不捨得掉?你說佛法好。現代的學佛人「抱樁搖櫓」,這樁就是柱子,船拴在柱子上,搖著船槳希望這個小船能夠行走,那是不可能做到的,所以說為「抱樁搖櫓」。又要名聞利養又要解脫自在,全部都要順心如意,不然就不靈,他是對於佛法不瞭解啊。你看法藏比丘他是世間最富饒的國王,上次講的:「金輪聖王」。轉輪聖王有七種寶藏,就拿財富來說,他要錢不用投資、不用去賺,他有一個大臣叫藏臣,寶藏的藏,拿著鏟子往地下一挖,土變為黃金,這是你們都希望的,鏟土成金,又有世界上最厲害的軍事家、武器製造家,做他的左右手,凡有不聽王化者,不聽他教化的,隨時可以討伐,他的巡視天下的工具,一日一夜可以周巡四大洲,不是現在的南美洲、北美洲、這個亞洲、非洲,這不是,這個地球算南瞻部洲,地球的北面有這個北俱盧洲,東面有東勝身洲,西面有西牛貨洲,他一天一夜可以利用他的,我們現在講的交通工具,巡視這四大洲每一個角落,所以他有這麼強大的財富以及勢力,他聽聞佛法他可以全部放下,他真的知道佛法非常的好,比他種種的欲愛享受都還要殊勝。一般人講這皇帝後宮佳麗是三千,他這個後宮佳麗那不只三千,算億的,小孩最起碼就五千人以上,所以他對於這些都能夠捨棄,沒有一絲毫的貪著,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所以為什麼古人讚歎:出家大事,非帝王將相所能為,為什麼?他捨不下、放不掉。所以他聽到佛說法「歡喜開解。」真正瞭解佛法非常歡喜。所以你說你對於佛法,你真正得法喜了嗎?你能做到什麼程度呢?你能出家嗎?你能捨棄你現前所有的嗎?他是聽聞之後馬上就捨掉;所以「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」發菩提心,求無上道。那你們求什麼?很多人不曉得,你以為家裡夫妻感情好你就能夠這個世間就圓滿了,你要知道啊,讓你輪迴的就是你的欲望,就是你的家庭生活啊,這個是可以肯定的,夫妻之間互相貪愛,都是輪迴啊,世間人不懂,以為把五戒十善做好了,他就不輪迴了,他是升天哪。但是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非常清楚啊,情多想少你會墮畜生道啊,情就是情欲啊,想念,想就是正念,正念比較少啊,這情欲之外的我們稱為想,七情三想,墮餓鬼道,情佔七分想占三分,這想包含著想要利益眾生、想要發願哪……種種的,情就是自己的愛欲、感情,情多,情七分的話,想三分,墮餓鬼。九情一想,就下地獄了。 輕生有間,重生無間地獄。 純情即沉,如果說只有感情,沒有一絲毫的想念,所以為什麼說末法的眾生多數都墮阿鼻獄,純情即沉,入阿鼻獄啊。如果你再毀謗大乘,障礙佛法,或是毀謗正法,五逆十惡,更生十方阿鼻地獄,所以你不要認為正淫是可以的、是合法的,這合世間法,不合出離法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告訴我們的,所以你不要想啊,我家庭圓滿了,夫妻感情好,我又來學佛,總有一點功徳吧,等到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了,你夫妻間的感情的業力,會牽引你往三惡道走,你做再多的好事都超拔不了你,為什麼?因為你這一輩子都是情,感情做主,我這個話講出來一定把你們嚇一跳,因為很多人都會這樣覺得,我《弟子規》有做啊,我大概五戒十善都很圓滿了,剛好相反。所以佛在《楞嚴經》四種清淨明誨裡面,第一個講的斷淫欲、斷情欲,又說「如我此說。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」所以在佛門在提倡什麼這個幸福人生的,這個都是魔說,在那裡辦佛化婚禮的,教你什麼家庭怎麼和諧的、怎麼欲愛的,還坐在佛像面前講的,你看看他將來去哪裡,他倡導情欲、倡導欲望,將來都是墮阿鼻獄,為什麼?《楞嚴經》講:「純情即沉」。到佛堂來了、到道場來了,不講佛法,講世間話、講情欲、講愛欲,說是可以幫助你們家庭和諧,那是因為他不瞭解經典,沒看過《楞嚴經》,連自己變成妖魔鬼怪了自己都不曉得,你說可不可憐?所以人家世饒王聽聞佛說法,「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」,要棄國捐王,他要求無上道,到佛門來是這樣子的,捨棄世間種種的恩愛貪欲,為什麼?經典上講:「由有諸欲。故有輪迴。由有諸欲。助發愛性。是故能令生死相續。」《圓覺經》上說的:「欲因愛生。命因欲有。」眾生為什麼會有命呢?就是因為有欲。「眾生愛命。還依欲本」,愛欲是因,愛命是果,「由諸欲境起諸違順」,在這世界上有順跟不順的,順我的愛,逆我的憎,故有輪迴啊。所以你們自己學佛,看看人家怎麼修行,就是要放下,你不要想說我們夫妻……同修啊,那是同墮啊,那不是同修,一起墮落,我還聽過,有的想說蓋一間道場,讓大家退休可以去,夫妻跟夫妻住在一起,一起修道,這個不叫道場啊,那叫魔窟啊,專搞生死輪迴,他的理由是夫妻跟夫妻住在一起,道場比較沒有是非不會吵架,完全違背佛制,出家人哪,拿十方的錢幹這等的事情,非常的卑劣啊,所以他完全不懂佛法、不懂戒律啊,連一點基礎都沒有啊。你看到法藏比丘,他是發無上道啊,求無上道啊,發菩提心哪,行作沙門哪,所以你們學佛也要行作沙門,常修梵行。對你的小孩你也是要放下,小孩對父母的親情也要放下,不可以執著啊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講的;「可得為世間事」,這世間事你可以做,「不可得為世間意」,世間的欲望不可以有。因為有愛就有恨,恨也是情哪,也是情的一種啊,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講的想,想是什麼?想就是修梵行哪,為眾生不為自己啊,發願哪,所以「純想即飛。必生天上」啊,若與真如本性相應,「若飛心中。及與淨願」,臨終的時候十方國土現在目前哪,隨意往生哪,他心做得了主啊,這是做得了主啊,煩惱還沒斷,沒有完全斷乾淨,只做到念起不隨,他就有這等本事啊。所以你們修行你要會修,佛法不是給你搞世間情欲、愛欲,你也不要想說我跟我同修一起學佛,那都是你世間心放不下啊,你看世饒王會不會想說跟他的同修一起出家、一起學佛,他出家就是自己出家,放下啦,完全的放下,所以行作沙門,行為是沙門,心也是沙門。出家中的出家,那麼你們沒有因緣出家要讚歎出家、讚歎梵行,自己現在沒有福報、沒有因緣,將來要有這樣的一個發心,沒有辦法現出家相,也要修出家的梵行,這都是隨喜功德,所以我們在這裡讚歎世饒王,也是隨喜他的功德,隨喜他出家的功德。有人說唉呀,出家很容易墮落,在家更容易,比出家更容易;又說這世間人不懂啊,出家人沒修好將來都要還的。在家人沒修好,根本還不起,你們有什麼資格來還?出家還有念佛、念經、念咒,再怎麼沒有證果也有一點功德,在家人整天一天八個小時以上,現在工作都十二個小時忙世間事,你一生有一半的時間在搞輪迴,你怎麼會有功德,所以還是出家殊勝。所以這古德講:「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勝」,上一句講:「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雁能高飛」,能出三界,「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勝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你看到出家人你要讚歎,看到人家出家你要歡喜、要隨喜,乃至你的小孩發心出家,你都不要障礙他。講到小孩......很多學佛的父母捨不得、放不下,找一大堆理由來障礙,說你學佛哪有我久、你發心哪有我真,你才學多久就要去出家,講種種好聽話來障礙人家出家,把人家的道心完全毀壞掉了,還自鳴得意,覺得自己很有辯才,可以勸人不要出家,你將來就到地獄去受罪報去-拔舌地獄。來世你要出家,那障礙非常多。所以你看法藏比丘,他要出家隨捨隨出,沒有障礙,福報夠啊。世間人要出家,妻子愛情愛別的告到法院去,我出家我就有碰過啊,同一期受戒的,他偷偷跑來出家,他的太太不放他,沒有放過他,跑到寺院來抓人,威脅常住說你如果不把他放出來,我給你開記者會,造這種業。所以你們要能夠修行、修道,自己要有那個信心跟決定心,要能夠內捨、外捨、內外捨,就是要放下,常常修福、常常為眾生。你的小孩、你的親戚出家你都要去隨喜,隨喜供養、隨喜護持;一旦出了家了,那就不是以前你的兄弟姐妹了,就是法師了,就是恭敬、供養、讚歎,隨喜別人也成就自己的功德。所以你看法藏比丘出家行作沙門,他行作沙門是幹什麼的?修道。現在有的出家行作沙門,他要做什麼?超度,作法會的、趕經懺的。我這樣講又要得罪很多人了。趕經懺倒不是什麼問題,重點是什麼?要行作沙門。現在整個佛教的形式都轉變了,出家人要生活,很多都跑去趕經懺,那趕經懺為了修行、為了生活,這個不是問題,如果存心趕經懺累積財富、累積資產,那你就不是出家人了。所以出家是要行作沙門,在家人呢也要行作沙門。這個沙門一般是出家的通稱,但是呢真正在解釋上,是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翻作中文叫「勤息」,勤息的意思。那麼他的法號叫做法藏,法藏。出家都有一個法號,你們在家到我們道場來,我們都給你有一個法號,用這個法號提醒你精進修道,我們不叫你俗名,俗名就是你世間的業,來我們道場都是穿著居士服,你是一個居士,表現的是居士的樣子,我也不給你穿這世間的衣服,你這樣基本上才會有一點道心,才不會退轉,除非你不學了,那就沒有辦法,但佛法這麼好你要放棄,你不覺得太可惜了嗎。所以來我們這裡的居士都有一個法號,來道場我們都是稱你法號、稱你法名,提醒你用功修行。所以這個呢法藏啊也是這個世饒王出家的道號叫做法藏。那麼下面講:「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」所以他行作沙門,行為儀態是個沙門的樣子,那他的行為在幹什麼、修什麼行呢?修菩薩道。這個菩薩道你們要搞清楚,不是做慈善,現在人都認為行菩薩道就是到道場來笑臉迎人接眾,講一些世間話很圓滑,認為他在修菩薩道;世間的那一套打太極拳,就認為他是在學菩薩道了,那是學三惡道,心裡諂曲虛偽不真誠。那有的呢一聽到真誠,對也說、不對也說,搞的大家都起煩惱,那也不對,那個不叫真誠,那叫愚蠢,所以要有智慧。菩薩道......菩薩翻作中文叫「覺有情」,自己要覺、要除斷煩惱、要行六波羅蜜、要通達諸法實相,這叫菩薩道。菩薩道的基礎在哪裡呢?不是《弟子規》喔,不要直接接《弟子規》,你搞錯了。菩薩道的基礎在「菩提心」!所以你看他之前是發「無上真正道意。」先發菩提心這個才出家的,所以菩薩道的基礎是菩提心,你要是搞到《弟子規》去......那是枝葉,甚至根本是不相干的枝葉,這世間法不是佛法,這個你們聽了很多,所以他這裡是修菩薩道,道就是什麼?道路。行菩薩所行的道路,布施,自己內財、外財統統能捨,三輪體空,沒有能捨的我,沒有所捨之法,也沒有能施的對象,全是自心所現,明瞭自心呢,本無慳貪名為布施;明瞭自性呢沒有過愆,過愆。愆就是罪惡,名為持戒啊;自性無有對待、沒有怨懟,一際平等名為忍辱;自心無身心相名為精進;自性本自寂滅名為禪定;那自性呢不迷惑、不著相名為般若波羅蜜,這是大智慧。用這個來對一切的境緣叫行菩薩道,修六波羅蜜一念具足名為大乘。這法藏比丘是大乘不是小乘,他也不是從小乘修過來的,那學大乘,所以一念就頓悟了,一接觸佛法他就知道他要出家要求無上道,這個是大乘啊。你去看《法華經》藥草品裡面就講:佛一音說法,眾生隨類得解,你的根器小的,聽到的是人天乘;根器好一點點的,聲聞乘;再好一點呢?藏教佛,藏教的佛乘;再來就次第的菩薩,權教菩薩,最好的根器比喻作大樹,大樹王是菩薩乘,就是像法藏比丘這裡所聽到的佛法一樣最上乘。所以他跟佛發願說:我要求無上道,所以叫「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」所以他修這些行都是要成就無上道。那麼我們反觀自己修行是要幹什麼的,你坐在這裡念佛一支香,妄想滿天飛、昏沉、睡覺。昏沉是半睡半醒,有一種叫睡眠就直接睡著了,坐在這裡睡,睡一睡起來念兩句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又睡著了,那叫業障重,昏沉蓋重啊,不然就是打妄想,一坐下來念佛腦子裡面轉個不停,還會自己跟自己對話的,之前看過的電視、電影、報紙的內容全部都出來了,都有,你連這個煩惱你都斷不掉,你說你要求無上道,這無上道對你來說是可遇不可求啊,你可以想像啊,那這樣怎麼辦呢?你不要氣餒,不要想說唉呀,我大概不行,我成佛無望、我業障重,連悟顯法師你都這麼說,我都給大家信心啊,連你都這麼說,那我大概是沒什麼希望了,就懈怠了。你要知道順逆之際多敗績,在順逆境界上常常被考倒啊,多敗績,敗愈多,戰愈力,就是被考倒的次數越多,越要勇猛精進、勇猛用功,「自是敢戰而拚死」,拚死一搏,背水一戰,很有名的故事「背水一戰」,韓信的軍法,非常有名,背水一戰。「自是敢戰而拚死,予始勝」,你才有成就的希望,你才能成佛啊,這一點點雜亂的煩惱就考倒你了,你要怎麼破無明呢?所以要有高尚的氣節啊,現在人講:高尚的情操啊,絕對不退轉,不達目的,誓不罷休。什麼目的呢?降伏煩惱。祖師講:如一人與萬人敵,所以你不要一點點這麼小的境界打個妄想,自己對話一下,你就退心了,沒有精進力了,後面法藏比丘還發願,「縱使身止諸苦中。如是願心永不退。」你只是身止妄想中而已,還沒給你割截身體,你的道心就退掉了,那你還成什麼道,所以為什麼說露水道心,就是這樣的意思,這是還有在修。另外有的沒有在修的,就像有一些學佛,叫他學佛好好好,吃素可以、修行、斷煩惱、改習氣、叫他不要大嘴巴、不要講話沒有辦法,叫他這個四威儀要做好,身端影直他做不到......等等的,都是露水道心,一跟他說:學佛有很大的福,他願意;可是你要修這個福要念多少咒,退心,剛才發歡喜心馬上就退心,很麻煩啊,我不方便。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修菩薩道,要勇猛精進,這精進就是什麼?把身心世界放下,所以剛才講的:「了知自心無身心相,名精進波羅蜜」。眾生就是執身為我、執心為我,所以四大假合以為身,六塵緣影以為心,毗舍浮佛講的:你要真正能看破,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」。心本來不生,因為境界、對境而動念,所以要空其心,心若空時罪亦無,心空了,你的無始劫來的罪障都消滅了;罪福如幻起亦滅,一切的罪福如幻如化,本來不實啊如夢幻泡影,所以你一定要有道心要修菩薩道,這叫真正的修行,現在人認為學菩薩道就大概出來做做好事,搞點慈善救濟,這樣就修菩薩道了?幫助人做一點醫療,他學的是菩薩的形象,他學沒有學到菩薩的心法,沒有學到啊,他看到菩薩這樣幫助眾生他也去學,在幫助眾生的當中爭功德,爭功德,看誰的功德比較大,互相爭來爭去,你出一百萬我出兩百萬,後面的要逞威風的,我出五百萬、一千萬美金,在那裡互相比來比去,他覺得這樣是修菩薩道,跟人家爭那叫修修羅道,好勝心強,修羅道,不是菩薩道。所以你要看你在做好事是不是真的呢,你是在修什麼道?好名、喜歡人家讚歎。勝過人家就很歡喜,被人家勝過了就很瞋恨,那是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。所以我們講的修菩薩道,從心地上來看,你不修菩薩道,你行的就是外道。「外道相善,亂菩薩法」,他也做好事,做好事他就說他的是大乘,他的是利益眾生,小乘沒有利益眾生,反過來謗菩薩,毀謗大乘,說你看你們修行都自己躲起來,自了漢。他不知道啊,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心離煩惱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層心境,他是想都想像不到的,恢復本來面目、恢復自性原有的功德、能力啊,這才是真正幫助眾生。那麼法藏比丘修行菩薩道「高才勇哲。」高才是說他的才能很高、智慧很高;這哲就是智慧,智慧勇猛。有一些人學佛教他學大乘,他說不行,我沒有基礎我要慢慢來,這就沒有高才勇哲了,他沒辦法承當大法,他是一根小草,水加太多就死掉了,所以你給他大乘佛法,這麼多水他吸收不良啊。但是法藏比丘是大樹,所以佛對他講什麼法他都能信受,所以你看後面,為其宣說「二百一十億佛土淨妙莊嚴」,他對於佛所講的兩百一十億佛土裡面的種種形形色色,他都能一一記取,而且能夠揀別出來,何者是了義、何者是不了義,然後創建西方極樂世界,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。現在給你看個《無量壽經》,你們就跟周利槃特一樣,得前遺後,得後遺前;看了前面,看了後面忘了前面,前面記下了後面忘了,他這個法藏比丘「高才勇哲。」世間人講才高八斗。當然這個才......辯才,辯是明辯的意思,明辯-智慧,所以稱為「高才勇哲。」勇哲就是他有勇猛的智慧,智慧裡面帶有勇猛,不會退轉。「與世超異。」這個話很簡單,跟世間人不一樣,所以你們要看祖師,祖師要是出現在現在,你們一定覺得他神經有問題。像善導大師要是出現在這個世間,很多人都說他是怪胎,他行住坐臥不與人共,你要靠近他,他轉身就跑了、就走掉了,他不跟你廢話、不跟你搞世間事,哪會有時間弄什麼佛化婚禮,搞什麼《弟子規》,他的行徑都跟世間人不一樣,所以你不認識他。這法藏比丘也是這樣子「與世超異。」智慧超出世間人,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、所能達得到的,他的勇猛力也超世間人,種種皆超世間,所以叫「與世超異。」異就迥異的意思,完全不同,「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」哦,這是讚歎,讚歎這個法藏比丘「信解明記。」對於佛法能信、能解、能明白、能記憶,他都可以做到。我們之前講華嚴十地菩薩,於一念頃可以學習百萬陀羅尼門,可以分身無量諸佛剎土,向諸佛世尊請教佛法,而且這些世尊講的法,一一他都能記憶持誦,所以這個法藏比丘有這麼大的功德,我是舉比喻,因為他這裡還沒有到十地菩薩的境界,但是超過世間人太多了,超過世間人太多了,「信解明記。」現代人,你要他信、他就半信半疑,真的嗎?有可能嗎?佛有這樣講?甚至我看很多所謂的論文都是勾起你的疑惑,那些人都是不信啊!不信是什麼?是煩惱障啊。到佛門裡面來,法師講經,跟你說:「有可能、也許是、傳說......」等等的,都讓人家懷疑啊!他講的人都不信佛法,聽的人怎麼會相信,你們去聽有什麼用處!這就是攝受力的問題啊!講經的人,對於佛法要能相信,堅信不疑。所以現在的眾生業障很重,好不容易學了佛,卻沒有遇到正法,只看到佛的名字、名相,形象而已。那如果再聽錯的,內容再解錯的,那就變末法了;只聽到佛的形象,那是像法,說佛有多莊嚴,三十二相、佛教的名詞,佛叫什麼佛陀耶,翻作中文叫覺者、覺悟;名相-像法。那如果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從人做起喔,才會開始覺悟喔,你看這就叫做末法,甚至呢滅法。你遇到是變質的佛法,所以稱為末法。在現在,你要遇到正法不容易啊!對於佛法你要能相信、你要能解,解什麼呢?解第一義。有些人學大乘,他告訴你說:我們要學大乘法,他講經的時候說: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。完了!全部給你講錯。這一開頭便錯!再來說佛法是師道,師道不離孝道、不離開孝順、不離開恩愛情欲;完了,佛法全錯了!佛法講的師道是師於出離之道,不是世間的師道;現在世間的師道是教你技能、教你賺錢。以前的是做一個人,做人道、師於人道,我們學佛是師於佛道。如果說佛法建立在世間孝順的基礎上,那這個說法是謗佛,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像世間人一樣,所以你看「與世超異。」跟世間人不一樣,世間人對家庭、對父母會罣礙,他不會;怎麼會是建立在世間上?所以我們看這些佛菩薩的行為,你就很清楚了,不是建立在欲愛之上,欲愛那是生死根本,每個人都曉得,所以你能不能解?跟你說是教你大乘的道場,他是不是真正教大乘,還是告訴你小乘?明明是學淨土,可是它裡面內容是小乘,小乘沒有淨土啊,淨土宗是大乘,直接就是大乘而且是圓教。那你學淨土,你學到了什麼教?天台四教裡面你學哪一種?學藏教的淨土?還是通教的淨土、別教的淨土?還是圓教的淨土?我們大乘淨土宗是圓教的淨土。現在有些小乘也說他有淨土,有,藏教的、不是究竟的;有生有滅、有自有他,念佛降伏煩惱,這是藏教淨土;用這個知苦斷集證滅修道,修道證滅,用這個佛法來滅煩惱得到了寂滅涅槃-小乘。通教呢,它告訴你:煩惱性空,佛號、佛名也空,以空修空,以空除空,通教、大乘的通教。別教呢,煩惱無量,所以呢,佛名也無量,佛的名號也無量;以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佛名,治無量的煩惱,出假用,別教。圓教呢?即心是佛,一念頓超,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煩惱之名與佛號之名一體無異,這是圓教的念佛。你們學的是什麼教,信解你解到哪裡去?你如果對於天台的這個我們講的「橫超」跟「次第之義」你沒搞清楚的話,你很難學啊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:「若不洞明橫豎之理。」你學佛沒有真正通達,所以你說你相信,信到什麼程度?人家法藏比丘信到國家王位都可以捨掉,「歡喜開解。」朝聞道夕死可矣!法藏比丘不是夕死啊,他是馬上就放下,不用等到晚上,所以「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」尋發......尋就是馬上,當下就發「無上真正道意。」馬上就捨棄國家王位,他絕對不會想:我的財產,我的王位要過給誰,我還有什麼遺囑沒交代好、還有什麼國事沒有處理好......,沒有這些罣礙,馬上就放。你們的財產都沒有他多啊,你們的福報、你們的智慧跟世饒王比那差得遠啊。那麼下面講的「明記。」明就是什麼?對於義趣能夠明瞭。剛才是解......理解;明就是真正大徹大悟啊;無論是廣義、狹義,他統統能明瞭;「信解明記。」記就是什麼?絕對不忘、絕對不退。像你們持誦這些經咒,今天有考試今天記起來,明天沒有考明天忘記,境界來考的時候根本用不上,忘的一乾二淨。所以他不是只是記問之學,境界來的時候能提得起來,記得,記得自己是修行人、自己是學佛人要做什麼!很多的學佛人,碰到世間的事都還是世間意,不信因果啊!不相信因果、不相信佛法,甚至把佛法看做是理論、看做是消極。那你問他有沒有學佛,他也跟你說有,可是碰到事情的時候他就忘記了,佛教導的東西,他沒有拿出來用,所以你說「信解明記。」記也很重要,除了記憶不失,還有就是碰到境界的時候能用得上。不然你只是什麼?文字學人啊!法藏比丘可不是文字學人啊。對於佛法能信、能解、能明還能記,不忘還能提起來用。「悉皆第一。」沒有人超過他,當時候的出家眾沒有人超過他,所以才能夠成就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沒有帶一點世間意,也不會起一個念頭說要搞世間事啊。像現在有的出家人很不檢點,出了家還去弄「群書治要」,你看法藏比丘有沒有?國家王位都放下了、都不要了!你出家你不好好出家,你還惦記著世間的這些帝王之事,你是行做帝王啊,你不是行作沙門。你這雖然是出家相,幹的是世間的事情,那你就是心非沙門、偽作沙門。心裡面不是沙門,穿出家形像又受十方供養,就是《楞嚴經》講的:「虛貪信施。濫膺恭敬。」死了以後呢生十方阿鼻地獄,千萬億劫求出無期。再加上你如果是個講經的,出來對著鏡頭、對著大眾媒體亂講,講說這個佛教要用群書治要要來管理,或是這學佛要學世間法;亂講,到了地獄自然有你無間的苦受,為什麼?心非沙門啊!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怎麼做,一個好的出家人的樣子是怎麼樣的?絕對不是出了家還惦記著世間。所以你看法藏比丘「棄國捐王。」他真正就放下了,什麼王者治世之道,全部都不要了,這是真正出家。自己什麼理想、什麼抱負,全部都放下。不會想說:唉呀,我還有什麼理念沒有落實,還有什麼理念沒有做到的,動這個世間意,起這種世間的念頭。你看他都沒有啊,所以他真正是修菩薩道,他才稱為「高才」、才稱為「勇哲」。我們現在講的模範生。你學佛在家人要跟法藏比丘學,他是真善知識,我們上禮拜講的:什麼樣的人是真善知識?你找不到,我這裡介紹一位給你,你跟法藏比丘學,是這個法藏比丘,其他的不敢保證,這一個法藏比丘。從古到今有很多法藏比丘,有的很優秀,有的不行,最起碼你也能跟華嚴宗第三代祖師法藏比丘學,這個也很優秀。但是能跟阿彌陀佛學是最好的。你找不到善知識,我介紹給你,你跟他學,你看他因地是怎麼存心、怎麼樣修行,你就照著做,那你就不會墮在《圓覺經》講的四病當中啊,四種病「作、止、任、滅」。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你跟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學習,你不用等到往生淨土,你現在就可以,現在就可以,就皈依佛陀啊,現在就可以學。下面講的:「又有殊勝行願。及念慧力。增上其心。堅固不動。修行精進。無能踰者。」不光自己天生麗質,還有呢,殊勝的行願,還願意幫助眾生。那麼這一段也很精采,但是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,好,我們來迴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