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

憨山大師 首楞嚴經通議 (序)

 



首楞嚴經通議 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


首楞嚴經通議略科題辭(附號記)

此經文博義幽。舊解但科其文。而未盡挈其義。故於通塗一貫之旨未暢。使觀者徇文而大義難明。以致修心三觀。不得其門而入。雖古今講演。流通盡大地。而依之造修者。皆不知其要。有負如來開示正修行路也。今愚妄為通議。直欲發明條貫。使學者一覽便見指歸。其略科但先提揭要義。以示文外之旨。大端稍異前人。而義則昭然易見。觀者萬不得以臆見而忽之也。今以標科。各立號記。使易尋流討源。非特好為奇事也。幸勿厭之。

憨山老人清識  

科號次第預列以便臨文尋討

(略)

首楞嚴經通議提綱略科

明南嶽沙門憨山釋德清排訂

(略)

首楞嚴經通議序

首楞嚴經者。諸佛如來大總持門。祕密心印。統攝一大藏教。五時三乘。聖凡真妄。迷悟因果。攝法無遺。修證邪正之階差。輪迴顛倒之情狀。了然目前。如觀掌果。可謂澈一心之源。該萬法之致。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。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。捨此別無開導矣。故判教者局於一時一教。豈非管窺蠡測哉。自入中土。解者凡十餘家。如會解之外。近世緇白各出手眼。而弘通者非一。崇尚已極。刻意已深。而披文釋義。靡不參詳精確。發無餘蘊。又何俟其蛇足哉。但歷覽諸說。有所未愜者。獨理觀未見會通。故言句雖明。而大旨未暢。是於學者未免摸象之歎。余昔居五臺。冰雪中參究向上。以此經印證。堅凝正心以照矚之。豁然有得。及至東海。枯坐三年。偶閱此經。一夕於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際。恍然大悟。忽身心世界當下平沉。如空華影落。是夜秉燭述懸鏡一卷。乃依一心三觀融會一經。謂迷悟不出一心。究竟不離三觀。以提大綱。但以理觀為主。於文則略。如華嚴法界之設。意在得義而言可忘也。說者又以文字為障。不能融入觀心。猶以為缺。故予久有議。蘊藉胷中。及投災荒。雖波流瘴海。而一念不忘者。二十餘年。至萬歷甲寅。以投老南嶽。寓靈湖之萬聖蘭若。結夏時。粵門人超逸侍予最久。甘苦疾病患難。靡不同之。予感其精誠。因入室請益懸鏡。觸發先心。遂直筆成帙。較懸鏡雖多。無非廣發一心三觀之旨。而文不暇詳釋。題曰通議。蓋取春秋經世。先王之法。議而不辨之意。所謂議其條貫。而通其大綱。是於向上一路。實以為贅。其於初機之士。可以飲海一滴。而吞百川之味也。或曰。佛不思議法。可得而議之耶。曰。不然。法本離言。而堅執邪見者。非言不破。佛說優波提舍。名為論議。以折邪慢之幢。良以此經摧九界之邪鋒。拆聖凡之執壘。靡不畢見於廣長舌端。種種堅壁。一鏃而破之。直使智竭情枯降心歸順而後已。以經盡發其情。苟不議明正令。無由以淨法界之妖氛。彰覺皇之大化。是可以文字目之哉。得意遺言。是在金剛正眼。

萬歷丁巳端陽日 

    憨山道人德清書於吳門之貝葉齋

重刻首楞嚴經通議序

大哉教乎。如來金口誠言。祖師悲心詮解。求其妙而得入。深而易悟者。無如憨山大師著釋首楞嚴經之通議也。宗趣昭然。言辭切約。不是離文顯妙。亦非滯句談玄。融性相二宗。徹一心三觀。符定宗旨。不遺纖毫。本末圓通。始終一貫。誠教苑之司南。禪宗之正眼也。閑始披緇雲山。遂獲夢遊殘本。玩其垂訓法教。莫不周質悚然。及至聽講楞嚴。嘗閱諸家疏解。方知大師亦有發明是經者。名之曰通議。於是銘心五內。未遘一觀。從斯歷十餘年。莫不念念於是書也。甲午春。雲遊台嶽。果遂前心。消熱惱於一時。鎔冰襟於頃刻。偶經觸目。喜出尋常。繇茲不耐守株。唱緣梓。實有心公諸同志。未敢言濬大師之法流也。

光緒二十年孟冬月天台嫡裔雲水山人諦閑書於申江龍華寺之藏經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