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
卷第一
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
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
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
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
五正示定體
爾時世尊在大眾中。舒金色臂摩阿難頂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。有三摩提。名大佛頂首楞嚴王。具足萬行。十方如來。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汝今諦聽。阿難頂禮。伏受慈旨。
六正破妄處無體
佛告阿難。如汝所言。身在講堂。戶牖開豁。遠矚林園。亦有眾生。在此堂中。不見如來。見堂外者。阿難答言。世尊。在堂不見如來。能見林泉。無有是處。阿難。汝亦如是。汝之心靈。一切明了。若汝現前所明了心。實在身內。爾時先合了知內身。頗有眾生。先見身中。後觀外物。縱不能見心肝脾胃。爪生髮長。筋轉脈搖。誠合明了。如何不知。必不內知。云何知外。是故應知。汝言覺了能知之心。住在身內。無有是處。阿難稽首而白佛言。
我聞如來如是法音。悟知我心。實居身外。所以者何。譬如燈光然於室中。是燈必能先照室內。從其室門。後及庭際。一切眾生。不見身中。獨見身外。亦如燈光。居在室外。不能照室。是義必明。將無所惑。同佛了義。得無妄耶。佛告阿難。是諸比丘。適來從我室羅筏城。循乞摶食。歸祇陀林。我已宿齋。汝觀比丘。一人食時。諸人飽不。阿難答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諸比丘。雖阿羅漢。軀命不同。云何一人。能令眾飽。佛告阿難。若汝覺了知見之心。實在身外。身心相外。自不相干。則心所知。身不能覺。覺在身際。心不能知。我今示汝兜羅綿手。汝眼見時。心分別不。阿難答言。如是。世尊。佛告阿難。若相知者。云何在外。是故應知。汝言覺了能知之心。住在身外。無有是處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言。不見內故。不居身內。身心相知。不相離故。不在身外。我今思惟。知在一處。佛言。處今何在。阿難言。此了知心。既不知內。而能見外。如我思忖。潛伏根裏。猶如有人。取瑠璃椀。合其兩眼。雖有物合。而不留礙。彼根隨見。隨即分別。然我覺了能知之心。不見內者。為在根故。分明矚外。無障礙者。潛根內故。佛告阿難。如汝所言。潛根內者。猶如瑠璃。彼人當以瑠璃籠眼。當見山河。見瑠璃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是人當以瑠璃籠眼。實見瑠璃。佛告阿難。汝心若同瑠璃合者。當見山河。何不見眼。若見眼者。眼即同境。不得成隨。若不能見。云何說言此了知心。潛在根內。如瑠璃合。是故應知。汝言覺了能知之心。潛伏根裏。如瑠璃合。無有是處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今又作如是思惟。是眾生身。腑藏在中。竅穴居外。有藏則暗。有竅則明。今我對佛。開眼見明。名為見外。閉眼見暗。名為見內。是義云何。佛告阿難。汝當閉眼見暗之時。此暗境界。為與眼對。為不對眼。若與眼對。暗在眼前。云何成內。若成內者。居暗室中。無日月燈。此室暗中。皆汝焦腑。若不對者。云何成見。若離外見。內對所成。合眼見暗。名為身中。開眼見明。何不見面。若不見面。內對不成。見面若成。此了知心。及與眼根。乃在虛空。何成在內。若在虛空。自非汝體。即應如來今見汝面。亦是汝身。汝眼已知。身合非覺。必汝執言身眼兩覺。應有二知。即汝一身。應成兩佛。是故應知。汝言見暗名見內者。無有是處。阿難言。我常聞佛開示四眾。由心生故。種種法生。由法生故。種種心生。我今思惟。即思惟體。實我心性。隨所合處。心則隨有。亦非內外中間三處。佛告阿難。汝今說言。由法生故。種種心生。隨所合處。心隨有者。是心無體。則無所合。若無有體而能合者。則十九界。因七塵合。是義不然。若有體者。如汝以手自挃其體。汝所知心。為復內出。為從外入。若復內出。還見身中。若從外來。先合見面。阿難言。見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為見非義。佛言。若眼能見。汝在室中。門能見不。則諸已死。尚有眼存。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。云何名死。阿難。又汝覺了能知之心。若必有體。為復一體。為有多體。今在汝身。為復遍體。為不遍體。若一體者。則汝以手挃一支時。四支應覺。若咸覺者。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。則汝一體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。則成多人。何體為汝。若遍體者。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。當汝觸頭。亦觸其足。頭有所覺。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。隨所合處。心則隨有。無有是處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亦聞佛。與文殊等諸法王子。談實相時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。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。內無所見。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。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。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。復內無見。當在中間。佛言。汝言中間。中必不迷。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。中何為在。為復在處。為當在身。若在身者。在邊非中。在中同內。若在處者。為有所表。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何以故。如人以表。表為中時。東看則西。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。心應雜亂。阿難言。我所說中。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。眼色為緣。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。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。則為心在。佛言。汝心若在根塵之中。此之心體。為復兼二。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。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。成敵兩立。云何為中。兼二不成。非知不知。即無體性。中何為相。是故應知當在中間。無有是處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昔見佛。與大目連。須菩提。富樓那。舍利弗。四大弟子。共轉法輪。常言覺知分別心性。既不在內。亦不在外。不在中間。俱無所在。一切無著。名之為心。則我無著。名為心不。佛告阿難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。俱無在者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。諸所物象。名為一切。汝不著者。為在為無。無則同於龜毛兔角。云何不著。有不著者。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。非無則相。相有則在。云何無著。是故應知一切無著。名覺知心。無有是處。
議曰。佛問阿難心目所在。阿難先答心在身內。此乃一切眾生尋常所執。無一不在身內者。以妄心妄執色身為所依之處。此正賊之所在也。然阿難端請三觀。而如來先徵心目者。來意深長。從來解者漫云七處徵心。殊不知佛意所主。但見佛許大定。竟不識三觀所歸。此從來經旨。所以通途難明也。請試言之。原夫一真法界。不生不滅常住真心。諸佛眾生同稟此心。本源無二者也。良以眾生無始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生滅。即此生滅與不生滅和合。變此真心成阿賴耶識。而為眾生生死之根本。此識具有三分。一者業相。乃根本無明。即識之自證分。二者轉相。乃轉根本智而為妄見。即識之見分。此見乃前七識之根。三者現相。即識之相分。乃因無明不覺。覆蔽真心。遂將靈明無相寂滅之真空。變為頑然無知之虛空。故下經云迷妄有虛空。此頑空體中。無明凝結。遂變而為四大之妄色。以為空中之世界。故云依空立世界。由妄見而對四大之妄色。相待既久。遂摶取四大之外色少分。執為己有。而妄見吸攬居中。色心和合。執受無知之色以為我。遂成五蘊之眾生。故云想澄成國土。知覺乃眾生。此正眾生由之而起也。自此眾生但執五蘊身心為我。豈更知廣大真心哉。所謂一迷為心。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也。今此阿難執心在內。正以色身之內。妄想之心為真心。所以只見形貌可愛。而不達色心本空也。依此五蘊妄分六根。六根對境。復取四大所造五塵為我所受用。而起六識。妄生分別。起惑造業。職此之由。生死輪迴。實從妄認五蘊身心為我。妄執為常。今將返妄歸真。必先破其五蘊之我執也。以其此執歷劫根深。非大定不足以破之。故如來將宣大定。先審心目所在。據阿難所執心在身內。即賊所據之處。便可進而擊破之。以由阿難向執為我。今一旦打破。恐其驚怖。故摩頂安慰而告之曰。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。具足萬行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是知從此徵心辯見以去。直至二種妄見。通破眾生我法二執。以顯本覺真心。皆借大定之力也。以先破五蘊假我。眾生妄執為常者。今七處徵心之文。名雖徵心。其實潛破色受二蘊耳。以妄想一向執受四大為我。以為心在身內。是執色身為心所依之處也。由執心在身內。則內求之而不得。執心在外。則外索之而不得。因而展轉七處推求。竟不可得。足知妄身不有。而執受以為我者皆虛妄矣。由是觀之。七處徵心之文。實破色蘊。而受蘊亦隨破之矣。從此漸進。而破想行識三蘊。明文具在後文。此實通途大旨。智者請深觀之。不然。何以世尊徵心之初。先許大定。而後竟無結指之文。豈如來說法為漫談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