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

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眾生 │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七 (8)

   



 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七】   (精彩節錄)


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眾生

悟顯法師 講述


佛言。阿難當知。妙性圓明。離諸名相。本來無有世界眾生。

這裡要講修證位次,先講一真法界為生死涅槃之因。佛告訴阿難:「妙性圓明。離諸名相。本來無有世界眾生。」這就是講一心真源永離諸妄。

因妄有生。因生有滅。生滅名妄。滅妄名真。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。

就是因為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生,所以叫「因妄有生。」因為有生,所以有滅,生滅叫做「妄」,把「妄」滅掉就叫做「真」,所以說「滅妄名真。」轉煩惱成菩提,故有「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。」什麼叫「二轉依號」?就是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這「二轉依號」。這是講凡聖二路皆不離迷悟,所以說本來非有,就是「妙性圓明」本來沒有世界及眾生。

阿難。汝今欲修真三摩地。直詣如來大涅槃者。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。顛倒不生。斯則如來真三摩地。

這是講要返妄歸真,不用別求,你只要識得眾生世界顛倒之因,便是真三摩地。所以佛教我們在妄以明真,而不是捨妄來求真。這就是大乘,《楞嚴經》教你「在妄明真」。



以下講十二類生。

為什麼會有這十二類生?就是因為有無明。這裡有一個問題,他說:阿難本來問從乾慧地到等覺五十六位修行的次第,為什麼如來先回答十二類生?祖師回答:這一部經是專依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凡聖迷悟的根本,因為真心本性沒有迷悟,沒有凡聖,又怎麼會有修證?但是因為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無明,因此妄有顛倒的十二類生,如果你能識得顛倒的根本,了達本自無生,那就是上面所說的「二轉依號」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成涅槃,也就是成佛了。從這裡我們就知道:迷悟不出一心,凡聖本乎一念。今天因為一念妄動而有了這十二類生,難道不能以一念無生而圓成五十七位嗎?「五十七位」就是從前面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加上後面的等覺跟妙覺,總共是五十七個位次,《楞嚴經》講的是六十個位次,加上前面三種漸次,總共是六十個位次,《華嚴》是講四十二位。它這裡要顯示的是迷悟本屬一體,真妄它依的根本,元是如來藏心,是妙真如性。所以先指十二類生為發心的因地,你捨此眾生也沒有所謂的如來修證。為什麼講「生佛平等」,這「平等」不是說眾生的業跟如來的果德平等,是講心體平等,在業用上是有差別的,業用是不一樣的。講生佛一體、生佛平等,都是依「一真法界如來藏心」以為迷悟凡聖之根本,是這樣子的。

所以在問修行位次以前,先講十二類生,這十二類生也就是眾生,讓我們知道眾生元是依一心而轉變,最早是從無明而熏成染法,下面總標二顛倒之因。



阿難。云何名為眾生顛倒。阿難。由性明心。性明圓故。因明發性。性妄見生。從畢竟無。成究竟有。此有所有。非因所因。住所住相。了無根本。本此無住。建立世界及諸眾生。

這就是常講的從「無住本」立一切法。

佛說:阿難,什麼叫做「眾生顛倒。」

「由性明心。」「性明心」就是一真法界妙圓真心為迷悟之大根本,這就是「性明心」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「性覺妙明」,但是起了無明,就變成「性明圓故。」什麼叫「性明圓故」?就是前面所說的,「若此不明名為覺者,則無所明」,必然要「有所」才能強明,也就是這一念無明。於本性當中起了一念妄明之心,要來明於覺體,所以叫「性明圓故」,這「因明發性。」是說既發出來妄了之性,它必然有妄相所對,所以說因明而發性,「性」乃妄相,即前面講的「因明立所。」那「所」字,就通含虛空世界、眾生、業果這三種相續,這裡是單就眾生的正報。以無明熏變生死之狀以為諸妄之根本,所以但言性而不言相,單指它的體而言,則顯眾生世界乃由無明熏變而起的,所以叫「因明發性。」因明發性就是發眾生的妄性。

再看,「性妄見生。」什麼叫「性妄見生。」就是「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」就是由所發之妄相,遂起能見之妄見,這就是眾生世界宛然,而生死之輪迴就從這裡開始,所以才講「從畢竟無而成究竟之有」。

下面四句是顯示虛妄沒有自體。「此有所有。」此有就是無明,所有是講眾生及世界。「非因所因。」什麼叫「非因所因」?就是說無明跟眾生世界本來沒有所因與之為因,意思就是講無明是妄起,眾生世界也是妄起,所以說「非因所因。」非因所因就是沒有原因、沒有因素,而妄成有,虛妄顯現出眾生世界。「住所住相。」什麼叫住所住相?第一個「住」是講眾生,「所住」就是世界,這裡講眾生與世界全體都是虛妄。「了無根本。」是顯示眾生世界沒有根本。一真法界本無所住之相,「本此無住。」建立了虛妄眾生、世界,就是所謂的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」,這「一切法」哪來的?真如體性上並沒有,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,是起了無明以後才妄有,這無明也是虛妄的,眾生與世界都是虛妄的,所以說「住所住相。了無根本。」這能住的眾生與所住的世界,觀其根本是本來沒有。能有的及所有的實際上是「非因所因。」「非因所因」就是眾生、世界、無明這三個本無所因與之為因,意思是「虛妄而有」,就叫「非因所因。」從這樣幻現出十二類生。這裡就是從眾生的顛倒身心來明「從真起妄」,要顯「妄元無因」,所謂「達妄元虛」,即凡心而見佛,所以五十六位依十二類,也就是依眾生而立,是故「菩提屬於眾生」這個道理就從《楞嚴經》這裡可以看得到的。佛要講菩提以前,他先講十二類生,讓我們了妄即真。

迷本圓明。是生虛妄。妄性無體。非有所依。將欲復真。欲真已非真真如性。非真求復。宛成非相。非生非住非心非法。展轉發生。生力發明。熏以成業。同業相感。因有感業相滅相生。由是故有眾生顛倒。

迷失本來圓明湛寂的真如自性,所以生虛妄之妄相,所以叫「迷本圓明。是生虛妄。」而此妄性無體,本來沒有所依,所以說「非有所依。」但了妄無依則真常頓復。所以你不用更起修為,因為眾生本空,不容有心來求復,「求復」就是你起心想要返本還源。為什麼?因為「將欲復真。欲真已非真真如性。」你才有想要求真之心,想要求明心見性,這一念心早就已經墮在生滅了,就不是原來的真如自性,因為一真法界中不容起妄見,舉心即錯,動念即乖。以生滅心求復真常之性,則真常之性亦成生滅,這就是《圓覺經》上講的「未出輪迴而辯圓覺,彼圓覺性即同流轉。」經文講「非真求復。宛成非相。」

眾生本無,何有「生、住」?生住尚無,何有「心、法」?這裡講的「非生非住。」一定包含「非異非滅」,講生、住,必涵蓋異、滅,這是心法。言生、住,涵蓋異、滅;那「非心非法。」這是涵蓋身跟受,因為你有心法,那就有身跟受。講義上講:意謂本無生滅眾生。於本無中而妄見有「生、住、心、法」之眾生相。故總言非,但以無明生相未泯耳!

講「心法」就涵蓋著「身受心法」,就是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是指眾生的正報,所以說本無生滅的眾生,於本無中妄見有「生住異滅」的眾生相,今天佛告訴我們這個眾生相是虛妄的,所以說「非心非法。展轉發生。生力發明。熏以成業。同業相感。因有感業相滅相生。」

這裡講為什麼你會見到眾生相?就是「無明」產生的,於本無中妄見有生住異滅,有身受心法,這裡一總俱非。因「無明生相」還沒有消除,所以你見到有生住異滅,見到有身受心法。於虛妄的身中,虛妄的發生當中,出生當中「生力發明。」經文的「生力發明。」就是「六粗相」中的「智相」跟「相續相」,前面講「無明業相」、「能見相」、「所見相」,「生力發明。」就是從無明業力當中起業用,所以叫「生力發明。」六粗當中就有「智相」跟「相續相」。「熏以成業。」就是「執取相」跟「計名字相」。「同業相感。」就變成「起業相」跟「業繫苦相」。如果你了無明本空則生死頓絕,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了「妄元無因」。所以,眾生顛倒的本因是什麼?是因根本無明而來,是根本虛妄。所以說「妄性無體。非有所依。」

無明發起的三細六粗相,所產生的眾生顛倒,觀其根本,本無所因,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。



阿難。云何名為世界顛倒。是有所有。分段妄生。因此界立。非因所因。無住所住。遷流不住。因此世成。三世四方和合相涉。變化眾生成十二類。

上面是講「眾生顛倒」,這裡是講「世界顛倒」。佛告訴阿難:什麼是世界顛倒?「是有所有。分段妄生。」這「是有」就是無明妄心,「所有」就是眾生虛妄根身。因為無明是依真心而得建立,本來沒有眾生的分段生死,但因吸攬四大外色,也就是摶取少分四大而變成根身,所妄既立,則明理不踰,所以有「分段妄生。」這「分段」就是指「分段生死」。所以才有分段生死虛妄出生。「因此界立。」因為妄心無體,非有因為之所因;妄身本空,所以無有住為所住之世界,所謂「無有住」就是講它的體是虛妄的,所幻現出來就是所住的世界。從無住當中妄執以為住,因此妄心生滅「遷流不住。」形成三世之妄相。於「無住」當中你偏要立個「住」,就成「三世」的虛妄,所以叫「因此世成。」由「方」跟「世」,「方」就是方所,「世」是三世,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以不思議熏變,變化眾生成十二類生,這是唯識講的不思議熏變。那你就知道這「十二類生」本是一念無明妄心之所熏變。

這世界是怎麼來的?是無明妄想熏變而來的,這就是「世界顛倒」,觀其根本,仍舊是虛妄的。所以說「非因所因。」本來就沒有能生之因,是「因明立所。」才造成有虛妄的出生。本來是無住,你起無明了,則虛妄變現出來,立了一個所住。有所住,就有生住異滅,妄心生滅不停,於無住中妄執為住,妄心遷流不住,所以說「遷流不住。」因遷流而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虛妄三世,所以「因此世成。」這「世成」就是三世成立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成立,「方」與「世」和合,就變化眾生成十二類。這一段其實很重要。

「眾生顛倒」再來是「世界顛倒」,然後虛妄成十二類生,其實這十二類生是能夠圓圓滿滿成佛的,所以佛在要講五十六位的時候,他先講十二類生,告訴我們「菩提屬於眾生」,所以眾生只要識心達本,就能夠成就。

是故世界因動有聲。因聲有色。因色有香。因香有觸。因觸有味。因味知法。六亂妄想成業性故。十二區分由此輪轉。是故世間聲香味觸。窮十二變。為一旋復。

下面接著要講「熏變之相」:因為妄心住於妄身當中,無明不斷地內熏,就是無明不斷地起作用。「內熏」什麼?憶識誦習之習氣猛發鼓動於心體。因為無明已經起了,產生虛妄的「有生」,接著就憶識誦習,「憶識誦習」就是妄識,虛妄習氣在那裡發動,鼓動於心體之中,則妄有緣氣於中積聚,假名為心,「緣氣」就是妄想攀緣氣分,所以叫妄有緣氣於中積聚;就是一念無明起,然後有妄識,妄識不斷地鼓動,這就是「妄想緣氣」,假名為心。

所以,「因動有聲。」你有妄想,妄想是妄動,因為有動則虛妄有音聲相,這「聲」乃妄想之風,不是指外境,這裡要講清楚。「因此動念則隨其本習容現塵相」,因為你有動念則有聲,所以隨其本習容現虛妄的色塵,所以叫「因聲有色。」「習境」既然現前,「習境」就是妄習熏習力產生色境現前,因此妄境又返熏自心,所以叫「因色有香。」這「香」就是指妄境的氣分。實際上就是用「色聲香味觸法」來形容這世界是虛妄的,他也講到根本,也讓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,就是妄想熏習力,不思議熏、不思議變所產生出的虛妄聲、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之六亂妄想。

「香」就是妄境熏習的氣分,因此緣氣又返觸其心,而心亦趣境,所以說「因香有觸。」詳細說就是:因為有妄境,然後有虛妄的妄境氣分,妄想緣氣又返觸妄心,心又趣境,所以「因香有觸。」一個是攀緣的心,一個是所攀緣的境界,所攀緣的境界又能夠誘發你妄心去攀緣。一個是本來它就想攀緣,產生虛妄的相,虛妄的相又能夠牽引你再去攀緣,因為它有妄境的氣分,所以說「因香有觸。」心境相觸則綿著其味,愛而不吐,所以叫「因觸有味。」「有味」就是貪著、取境。因此味著,則知為「法塵」。你攀緣、攀取落謝下來的影子就稱之為法塵,所以叫「因味知法。」

這是總顯一念妄想,由習氣內發而為六塵,不是外塵境界; 這裡講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亂妄想,是講一念妄想起,習氣內發而為六塵,不是指外面的色塵。只是用六塵來形容習氣內發的情況,但不是指外塵境,你不能說是它產生出的次第。所以說「故不次耳」!

六亂妄想熏成業性以為生因,不出身心之外,所以說十二區分以為受生之果;所以產生這十二類生。下面總結:因六亂妄想生滅不停,所以眾生世界但以聲、香、味、觸習染之六塵,窮十二變為一旋復。「為一旋復」就是這一念妄想為十二類生之因,所謂「熏以成業」,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隨之。意思是你即使不造業,你這妄想還是在那裡,所以說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隨之,這是說眾生的妄心在熏變的時候,攀緣取境、妄動,是用聲、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來形容,所以即使十二類生還沒出現,你這個妄心已經在那裡躁動。這就是講不思議熏、不思議變,「不思議熏變」是講它習氣內發熏變,造成的生死之因,所以說「窮十二變。為一旋復。」就是你一念心在那裡妄想輪轉,所以有十二類生的區分;產生輪迴顛倒之因,這個就是六亂妄想生滅不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