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九】 (精彩節錄)
悟顯法師 講述
無色界第四重天│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九 (8)......
再來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。
識性不動。以滅窮研。於無盡中。發宣盡性。如存不存。若盡非盡。如是一類。名為非想非非想處。
阿賴耶獨存,所以稱為識性,前面未見識性,凡夫天他見到阿賴耶堅固不動,不知本來不動的道理,所以以滅定的功夫,深窮研習,想把阿賴耶消除。
我們前面《楞嚴經》講的「常住妙明不動周圓」,藏性它是不動的,但是你有無明在,它就變為阿賴耶,「無盡中。發宣盡性。」就是說這一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人,他不達諸法實相的道理,但是他見到阿賴耶識非常堅固不可動,他以他的定力,深窮研習,就是在無盡當中,在阿賴耶當中,它不可靜、不可動,強以發宣;想要把它銷除。頭上安頭,欲盡其性,所以此天既然欲盡其性,但是因為識性不可盡,阿賴耶也不可盡。因為定力的逼迫,所以識性雖然存在,阿賴耶雖然存在,但是它不起現行,所以叫做「非想非非想」。
我們來解釋經文,識性現前,所以叫「如存」。見相已泯,所以叫做「不存。」它這裡就不動了,見相已經泯掉了。
前面七識已經銷了,所以叫「若盡」。但是無明未破,所以叫「非盡。」所以說「如存不存。若盡非盡。」
那麼「如是一類。名為非想非非想處。」兩個總的來看,因為不存的緣故,所以這個見相已經泯掉了,唯有阿賴耶獨存,那麼「若盡」,因為前面七識已經銷掉了,所以這裡「不存、若盡」來看,叫做非想,「如存」就是識性已經現前,經文講:「如存」識性現前,唯阿賴耶識獨存,叫做「如存」,但是無明未破,叫做「非盡」,所以「如存、非盡」來看,這個叫非非想。前面是非想,這裡是非非想,所以叫非想非非想天。壽命有八萬大劫。這個應該說是最上流的天人。再看經文,
此等窮空。不盡空理。從不還天聖道窮者。如是一類。名不迴心鈍阿羅漢。
這裡是總結四空天。
不是真修,這個已經是禪定很高,你這個境界一般人是連理解沒有辦法理解,所以你就可以想到釋迦牟尼佛這功夫更是超過他們。不是只是看兩行經文,你就能夠了解佛法,看經可以完全了解佛法,還是要有定力,還是要真正的修行。這一天的天人他說雖然窮空,但依欣厭之心,沒有盡真空之理,還是妄有取捨,不是真修,以此四天的行人皆從色界五不還天還有無想天而來。如果從不還,不能頓斷上三界的惑業,所以沒有出三界,還是依無漏智,他是講仍依無漏智銷礙入空而生此天者,名為不迴心鈍阿那含。
這裡其實是阿那含,但是我們統稱是阿羅漢,所以它是不還天,從不還天還有無想天過來的。這些人沒有辦法出三界,但是仍依無漏智銷礙入空。這一類人就稱為不迴心鈍阿那含,通稱阿羅漢,因為四果都可以稱為羅漢,只是我們再詳細分的話,有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這四個。
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。迷漏無聞。便入輪轉。
這是經文,如果說從無想外道與廣果天能觀能窮空者,就是能徹底觀空,而來生此天;若窮空不能銷礙,是迷於有漏,無所見聞,於彼不來那就入於輪轉,所以「窮空不歸。」不歸就是不來的意思,舊經引這個論典來解釋,無想天的外道業盡他就墮落,就是從無想天外道,他如果窮空但是不能銷礙,他是迷於有漏無所見聞,所以他沒有辦法來生此天,他就直接就墮落了,無想外道墮落,所以說「便入輪轉。」再看,
阿難。是諸天上各各天人。則是凡夫業果酬答。答盡入輪。
所以說「假饒修到非非想,不若西方歸去來」,還不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所以雖然他的功夫能這麼深到八萬大劫境界,對於一般的人來說算是非常高深。你聽他形容他禪定的境界,對於一般人的認知來說,在凡夫中有這麼深的禪定,已經很厲害了,但是終究是業果酬答,業報盡了,也就是定力沒有了,報盡必然墮落,又再入於輪迴當中,也就是一定會退轉,一定還是會再輪迴,沒有真正出三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