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一三)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五頁倒數第一行「興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辯。授法眼。杜惡趣。開善門。」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。那麼參加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會的菩薩呢,他的這個利益眾生的存心以及功德。那麼不但呢護持眾生的善根,為眾生呢演說正法。那麼還能夠興大悲,就發大悲心。愍念有情,對眾生呢是有耐性的。演慈辯,演就是開演,他講話是慈悲的。這個講話是慈悲,不光是好好講,有時候呢會比較嚴厲,但是呢存心都是慈悲的,不會帶有瞋恨心。即使有,也是示現的。所以演慈辯,那麼目的呢是能授予眾生法眼。所以大家聽經學佛,就是要能夠得到佛的智慧,佛的慧眼。因為呢,菩薩授予我們法眼,那麼我們呢,要能夠真正的把他學起來。不能哪迷信,迷信哪一個法師,迷信哪一個大德、居士,這個都是啊所謂「世間眼」,用的是感情,不是用理智。那下面講的「杜惡趣。開善門。」杜惡趣、開善門,杜絕這些惡道。開善門,就告訴你要怎麼樣來修行才會有成就,這是「開善門」。你不要看到善呢或是惡,你就認為是十善、十惡。佛門現在有人常講,這個佛法的根是在十善。那麼相信大家學了大乘經教你就知道了,佛法的根是在「心性」。十善呢只是枝葉而已。枝葉而已,那麼從枝葉要入根本,那這是尋枝摘葉。祖師大德講這是尋枝摘葉,沒有辦法達到修行的根本,所以呢總是在岔路上走偏,沒有辦法從根本起修。所以佛法它的根不在十善業,十善業是人天的基礎而已,佛教的基礎在於心性。所以宋朝元照靈芝律師講,因為眾生不了心性,所以呢給你方便開比丘兩百五十條戒,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,乃至五戒、十善等,方便接引啊。你要是能夠迴光返照,一念契入這個三聚淨戒,知道一切行為、言語、起心動念,無不是三聚淨戒啊。那麼你就是稱性了,你就算真正見性了,所以呢這是持戒能夠見性。所以這個十善業道,它不能算是佛法的根,它是佛法的枝葉。那麼修行能不能離開十善業道呢?也不行。雖然是枝葉呢,但是是同一棵菩提樹。只是呢,學佛你要找到根本。學佛要找到根本,就像我們上一次講的,一棟樓無論它是多高,是一百零一層也好,是二十層、是三十層也好,五十層也可以,或是一般的民房三層、四層,那麼不管幾層樓,它都是依著大地而建立的。即使如來的無上菩提,比喻作這世間上最高的樓房,乃至次一等的等覺菩薩、十地菩薩、九地……一直往下,這個聲聞、緣覺,這人道、天道,這都比較矮的樓房,不管是什麼樣的樓房,它都是依著「心地」而建立的。所以五戒十善它是依什麼?是心地啊!所以從前有人問學《華嚴》的祖師,他問他說,華嚴以什麼為宗啊?他說:以法界為宗,這禪宗的祖師問他。他再問下去,那法界以何為宗啊?他就答不出來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只在文字上啊!那麼這一位講《華嚴》的法師,沒有真正的契入。那這位禪師,我們現在講的,他就點化他,他跟他講是以「心」為宗,心為根本啊。那他從此呢才知道到要回頭,才知道修行要往哪裡下手。不然即使你學了華嚴,講得再好聽,你也是空談而已啊。佛門講的空談,不是講你不能說談到心性就叫空談,談到空就叫空談。不能這樣講,這個講這個話,有毀謗佛法的嫌疑啊!實際上呢,佛法講空談,就是你對於心性不了解。你做什麼都是空談,五戒十善也是空談,所以心為根本,心為根本。那麼這個「杜惡趣。開善門。」這「善」啊,就是要讓你了達心性,這才是善門,眾善之門。所謂啊,這《楞嚴經》講的,「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」啊。你依著這一門,這一門是什麼?「心性之門」。你打開了,一路上去修,叫「一路妙莊嚴」,直成佛道。所以這裡講的開善門,不是講善法。杜惡趣呢,也不是光指的是三惡道,乃至呢、人道天道都是惡趣,因為都是輪迴啊。所以達摩大師講,造善造惡俱是輪迴,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。所以為什麼大家一聽到講世間法你就很高興,因為你心裡面踏踏實實的是一個世間人。所以人家一跟你講五戒、講十善,講這個人天的,你心裡就很高興。為什麼?因為你攀緣得到,你覺得你做得到,那你修行還是落在造作當中,不能真正學到佛法的精髓。佛法的精髓無修無證啊!學佛你要學到佛法的根,不能學佛法的枝葉。有一個法師他從印度回來他告訴我,他說現在印度的宗教,佛教呢非常的少。那麼他們有他們的宗教信仰,婆羅門教,印度這是它這個國家幾千年都來信仰的宗教。那麼他說要是佛法不談心性,不跟你講真心本性,只講五戒十善,那就如同外道法。我說你這個話講對了。你學佛要是不明白心性的話,只有講五戒十善,那跟外道是一樣的。所以現在這印度的宗教它認為佛教跟它也差不多,因為它只學到佛教的五戒十善,它跟它的這個婆羅門教差不多,他們的感覺,甚至他認為這個佛教只是他婆羅門教的一個支派而已,所以他們直接學婆羅門教。但是呢他不曉得佛教講的是心性是實相,不是只有人天二乘而已,人天這個小善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啊「世間所言論。一切是分別。」這世間所有的這些言論,像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都是你分別、妄想出來的,都是你妄心造作出來的,都是分別,都是妄想。「未曾有一法。得入於法性。」沒有一法能夠與法性相應的。所以你修行依止經典,你要依了義經典,要識心達本,識心達本。達就是通達,那你才能夠做的是一個達人啊。現在外面講達人是講通達的人。在哪一行,這個其他的行業,在他的專長當中他是達人。我們佛法講的達人,這個達人是出自於佛教的經典裡面,祖師大德的著作,這個詞我們看到的,幾千年前就出現過,不是只有現代。那它是講通達諸法實相的人,所以叫達人。所以我們要識心達本,識得真心本性,那麼通達一切法的根本。這是「杜惡趣。開善門。」那麼後面呢你就能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」這經文講的。對於一切眾生你都能夠視若是自己。那麼這個加一個「視」還沒有這麼直接。一切眾生就是自己,這個不好懂,為什麼呢? 這一切眾生怎麼會是自己呀?要是自己,他吃飯我就會飽啊。他賺錢應該會到我口袋來啊。怎麼會是自己呢?所以你這個「自己」跟「他」沒有融通。還是自他二相不除,很重,所以你才會有這樣的疑問。佛告訴我們,在經典上講:猶如夢境。夢中的境界相一樣有自有他、有貧賤有富貴、有苦有樂,但是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所現的。這叫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」所以《金剛經》講的「如夢幻泡影。」這夢就是我們剛講的這一切境界如夢,在裡面呢一樣有這些人事、一樣有這些對待差別,但是呢它是夢,畢竟虛妄,並非實有的。所以在這當中沒有自、沒有他。為什麼? 自是夢中之自,就是自己的意思。他呢是夢中之他,一總是夢。所以為什麼有些祖師教人家起觀叫起如幻觀,如幻就是如夢幻泡影。你知道這個世間有如在做夢一樣,你就不會當真啊,你就不會起煩惱啦。得到、失去都不會罣礙,那你就很自在了。所以菩薩為什麼能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」呢?就是因為他了達如夢如化。化是這個幻化的、虛假的。所以他能夠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」這些眾生呢都是自心所現的境界,用唯識宗講的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。那你的見分緣相分,那不了達見相二分同一真性啊,同是這個如來藏性。所以呢翻成兩邊,妄有自他,所以叫見相生心,見到了相,見分緣相分,開始攀緣打妄想生出了前面的七識。實際上這七識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性體──就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而已啊。所以一般人不曉得,那你不明暸如來藏性,所以呢你用的呢叫意識,用的呢叫情識。你要了達了,那就用的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如來藏。可是在迷上,在這個迷惑的分上,意識是意識,如來藏是如來藏,你不能說一樣啊。就像你在迷路的時候你確實是在迷路啊,雖然方位不轉,但是你還是在迷。有人說這個意識跟如來藏一樣,這個馬鳴大士不這麼說。他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,非一非異。你不能說它同,也不能說它不同。後面這一句一般人在講經的時候比較少引,非一非異,不能說同,不能說不同。這阿賴耶識跟如來藏你不能夠說它是,你不能夠說它完全不是。所以這個眾生他不瞭解-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,所以在相上呢起了分別。唯識宗講的「依他起性」。依他起就是什麼,見相生心,起了妄想,起心,依他起性。那麼在依他起性上再妄生分別,再起煩惱就是「遍計所執性」,遍計所執就是碰到什麼執著什麼,碰到什麼你就起煩惱,遍計所執。所以修唯識的人,他了遍計性空,遍計所執是空的,不是實有的。就是你現在這個在攀緣的這個妄心、在感受的這個妄心、感受苦樂的這個心是假的。知道這個世間因緣和合而成,乃至呢見分、相分都是交織妄成的。什麼叫交織妄成?見分攀緣相分產生的虛妄覺受就是交織,交互在一起,交織妄成。所以知道這是緣生性空啊,那你才能夠轉識成智入圓成實。圓成實不用你執著,它本來就現前,就像真心本性,本來就朗然常照。就像太陽一樣,我們現在雖然是晚上了,但是太陽還是亮的,只是我們自己這裡自分的境界上是昏暗的。並不會因為你昏暗它就跟著昏暗,所以一樣的意思,那麼這裡講的: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」。對於這個眾生啊,你能了達是自心所現,就是唯識宗講的阿賴耶識的相分而已,你自己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「自心取自心」,自己心裡面變現的境界,然後又再自己去攀取,那這樣的一個錯誤的造作以後呢,就「非幻成幻法」,本來是真如、本來是佛性,這是非幻,那你就因為你迷惑,取自心取自心相,所以就本來不屬幻的,就變成了幻法,這幻法哪來的?是你迷惑顛倒而來的,所以「非幻成幻法」。只要不取,不要取著,不要著相,那這個一切的幻法當下消滅。所以你在這個世間,為什麼跟你講,家親眷屬要放下,就是因為你取著啊,為什麼說不要學這些世間法,就是因為你貪愛啊,你還以愛來滋愛,以苦欲捨苦,想說我用世間法做為佛教的基礎,我就能捨離這些痛苦,你這個修行的方式根本就不符合佛教的宗旨啊,都是你自己猜想的、揣測的。所以你真正看過經典看過經教,你不會受騙上當,這些內容我們從小就學啊,所以一聽到馬上就清楚,他說的這個修行方式跟佛教的根本理論不相同,完全不同,而且沒有一絲毫正確的地方,他教你用的是情識,用的是遍計所執,那遍計所執就是妄想啊,這唯識講的「三性」啊,圓成實性、依他起性、遍計所執性。這圓成實就是指的真性,真心本性,如同麻一樣,麻呢因絞,你看到這個麻繩因為絞在一起,所以變成有繩子的狀況,這就是「依他起」啊,因絞而成繩子,原來是麻,那麼凡夫在這個上面,在繩子上面,又生起了妄見,把繩子看作是蛇,因為看錯了,所以叫做「遍計所執性」,這樣子的比喻就很好懂啊。那你現在要用遍計所執生出來的這個妄想顛倒做為修行的根本,那是根本不可能達到圓成實啊,為什麼?彌勒菩薩講:他怎麼修行,怎麼成就呢?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這依他起性是因緣生,緣生性空;遍計所執性,那根本就不可得,一個虛幻的影像而已啊,不是真的,你現在像我們拜佛,為什麼給大家用投影機,投影那個佛像,就告訴你「能禮所禮性空寂啊」,這佛像也是虛妄的啊,你要在這個虛妄的影像當中得個佛像,不可得啊。就好像你要在這個遍計所執性上,你要以為它是實有,做為修行的基礎,那不可得啊,那就是以「生滅心為本修因啊,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啊。」所以無論我們講經是用天台宗的講法、用華嚴宗的講法、用唯識宗的講法、用三論宗的講法、用禪宗的講法、密宗、律宗乃至淨宗,這些宗派裡面的說到的修行方式,都絕對不會用《弟子規》,用生滅做為基礎啊。所以我們今天引用了唯識宗講的「三性」,你就知道了,什麼是該依止的,圓成實性是該依的,圓成實性就是真心本性哪,依圓成實你就能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啊,你就能夠跟彌勒菩薩一樣啊,所以唯識宗是頓教啊,從根本修啊,唯識宗是頓教啊,圓頓大法啊,他講的是不生不滅的唯識性啊,真唯識量,那當然這唯識宗非常的深,這個玄奘大師傳回來的,唯識宗。你們要瞭解你不要看現代人的唯識,那個都墮到意識裡面去了,都是唯識,掉到意識裡面去,他不能幫助你離妄顯真,什麼叫唯識呢?唯遮境有;識簡心空啊。什麼叫唯?唯有識,沒有境,境是識所生的,你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,我們不要用意識,用心識,心識所變現的。所以叫唯遮境有,凡夫著境為實有嘛,所以唯遮境有。好了,現在不著有了,告訴你境是心所現的,可是不知道「什麼是心」,掉到「空」裡面去了,所以告訴你這心有了別的作用,叫識簡心空,所以這是唯識宗啊,不墮空不墮有啊,這是真正的唯識啊。所以學佛你不能用世間法做基礎啊,你要用佛法,從根本修。淨土宗呢,它就是從根本修,為什麼?從你心念直接轉過來,念阿彌陀佛就是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啊,念佛的心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更沒有分別啊,那就是安住於圓成實性啊,所以祖師大德為什麼讚歎淨土,連唯識宗的窺基大師都讚歎淨土,為什麼?直截了當啊,非常的直截,從根本修,所以夏老居士講的:「唯識何嘗輕淨土啊」,唯識宗的祖師沒有輕蔑過淨土啊,慈恩不忘舊宗風啊,慈恩就是指西安的這個大慈恩寺,是唯識宗的祖庭,他不忘他的宗風,所以統統都是攝歸淨土、導歸極樂啊。那麼你們要看唯識,你們要去看這個祖師大德講的唯識,現代人講那個唯識,都是掉到這個意識分別裡面去,都在名相上打轉,名相呢,有的還講得不圓滿,講錯的,都有,我看現在的唯識啊,也是講得亂七八糟,講到後來變心理學去了,誰告訴你唯識是心理學,是你的妄想,唯能遮境有,你的這個妄心妄情都把你遮掉了,還心理學,所以這沒有真正的達到這個唯識宗的宗旨啊。學唯識,看《攝大乘論》,唯識宗的,看玄奘大師翻譯的《顯揚聖教論》,這些都是唯識宗的註解、經典啊,看《解深密經》、《楞伽經》,裡面都有講到唯識,這是唯識宗的經典。那要簡單一點呢,《百法明門論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、《二十頌》,這些你都可以看,那麼《三十頌》,有玄奘大師的簡單的註解,不然你就念《八識規矩頌》,瞭解什麼是八識,把這些偈頌背起來,你就能慢慢去了解唯識宗。
不然統統都在打妄想,學到後來搞學術,搞成心理學,還有人開唯識心理學,什麼心理啊?凡夫心理啊。唯識是講的菩薩的心、眾生的佛性啊,不是跟你談論那些妄情妄識啊,人家稱這個唯識宗是相宗啊,什麼叫相宗?法相。法是什麼?法性哪,法性所顯現的相啊,專門破你的名相分別。為什麼呢?彌勒菩薩過去生,他有一個名號叫「求名」,為什麼叫求名呢?就是好名利,所以人家都叫他求名。那麼他希望能夠斷除他這個煩惱,所以他去請問這個諸佛如來,那麼佛菩薩教他,當時候的佛教他學唯識宗,那唯識有很多的名相啊,這個名相是在破除你對名相的執著,不是讓你倒過來執著名相的。我看現在人講的很多唯識的名相,很會這個做註解,摻雜的都是自己的意思,非常的危險哪,所以要找到真正的唯識宗的,近代可以看的書確實不多,確實不多,都還是要依古德的,好,這是題外話。那麼,「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,拯濟負荷。皆度彼岸。」對於眾生能夠視若自己,能夠幫助眾生度過這個生死,達到涅槃彼岸,達到涅槃彼岸,所以叫「拯濟負荷。皆度彼岸。」好,下面講:「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。不可思議。」所以你看這個經文,我們之前常用《華嚴經》講的,《華嚴經》說的:「無人能讚佛功德啊。」沒有人可以讚歎佛的功德啊,虛空可以測量,風可以繫住,可以使風不要再吹、不要再動,但是沒有人可以稱讚佛功德,所以這裡的菩薩不光自己利益眾生、幫助眾生,而且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諸佛的這些功德法藏,億劫的這些修持的功德,因地的發心的功德,他都能夠學習起來,轉他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,因為菩薩的心量非常的大,能夠廣容啊,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。凡夫的修行,我的就不是你的,你的就不是我的,為什麼呢?就拿你們口袋的錢來說好了,這個最簡單了,你絕對不會認為別人口袋的錢是你的……你口袋的錢是別人家的,為什麼?不公平。但是佛菩薩沒有這個想法,沒有這個我相啊,所以他的功德可以互用、互通,初住菩薩可以使用到等覺菩薩的功德,這個不可思議啊,可是他的位次還是初住菩薩……圓教初住,這發心住,初住發心住,但是他可以用到等覺,可以用到法雲地的功德,乃至諸佛如來的功德,所以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,所以大家往生淨土也是如此啊,悉獲諸佛無量功德啊,一佛功德即是一切佛功德啊。所以它這邊的大菩薩所獲得的是諸佛無量功德;那麼所得的智慧呢,聖明不可思議,不是凡情所能測,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。現在有些學佛人,自己覺得自己很圓融,說佛法跟外道都一樣,學外道就等於學佛,外道可以做佛教的基礎,他覺得他很圓融啊,很有修啊。可是呢,你問他外道跟佛教差在哪裡?他搞不清楚,反正搞不清楚就都說一樣,可是你要跟他講《華嚴經》的境界,他又聽不懂,華嚴講的「行布不礙圓融。圓融不礙行布。」雖然是圓教初住菩薩,這是他的行位、他的修證,是在圓教初住,但是可以具有如來果地上的功德,這就很奇妙了,他就搞不懂了。乃至往生西方淨土的人,下下品往生的,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下下品,往生到西方淨土,一樣獲得諸佛無量功德。所以這一種的智慧,蕅益大師講:「乃諸佛所行的境界啊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」啊,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,這是真正的圓融啊,你要找圓融的法,我告訴你,外面還找不到。淨土宗那真正看到了,凡夫乃至地獄的眾生,稱名,十念一念皆能往生,都能夠往生西方淨土,沒有分別了,他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你們說的全天下最壞最壞的壞蛋,他都能往生,可是世間人就很不平,怎麼可能造作惡事,做這麼多壞事,喪盡天良。他因為懺悔心,持佛的名號,皆能往生,而且一往生呢,直證阿鞞跋致,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薩,這才是圓融啊,這才是頓超啊,而且同時獲得諸佛無量功德,同時具有六種神通,五種神通不稀奇,要第六種-漏盡通,這不可思議啊,而且他的神通不是只有像阿羅漢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,阿羅漢他只能分一種身,什麼叫一種身?就是他如果現在示現是人,他就只能做人,可以分五百個人,你要叫他變畜生他沒有辦法。但是菩薩可以,可以同時示現人的身相,男相、女相、富貴相、貧賤相,他都可以,然後能夠示現畜生相、地獄相、餓鬼相,一切有情皆能現,這個還不夠稀奇,山河國土皆能現,所以叫一身復現剎塵身,一身復現剎塵身,豈是三十二應所能夠說得完全的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是表法啊,代表圓滿,能滿眾生的願哪,這菩薩。那你往生到淨土就有這種能力,而且永遠不會退轉,像你們現在出國,要花錢買機票、找導遊、組團、坐飛機,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。你到極樂世界去,一個下下品的凡夫,一點斷證都沒有,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,真的是「遊步十方。行權方便。」而且呢你碰到眾生,都能夠隨意教化,你悉獲諸佛無量功德啊。
這才是圓融啊,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境界啊!在哪裡看到呢?《無量壽經》看得到!不是你跟外道法搞不清楚,還說這個學佛有所知障有法執,反過來謗佛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揀擇什麼是了義、什麼是不了義,難道他也所知障嗎?所以說末法的眾生業障深重,自己滿心的業障,滿心的惡業,倒過來毀謗諸佛如來!學這個人天小教,倒過來謗小乘謗大乘,說小乘的也不如他,也不如儒家,大乘呢要以他這個人天法作為基礎,簡直是天大的笑話!小乘法也超情離見啊,不光只是大乘法。小乘法超情離見就已經比世間還要殊勝了,何況是大乘。大乘超凡聖啊!小乘是超凡入聖,大乘是超凡聖,非凡聖之所能啊。所以不是一般的法門啊。你不能夠拿這個世間法,用這種次第修行的來看待淨土宗啊。說學淨土一定要先學小乘先學《弟子規》,這是大乘圓頓教,怎麼樣才能學呢?信、願、行,你要能深信,只要能深信淨土,信心不移,不會被人家動搖,就是持名念佛、就是萬緣放下,求生淨土。不會被人家幾句話說你沒有根、你沒有基礎,要先學小乘要先學人天,甚至有的說儒家還能取代小乘。儒家講的法也沒有講三十七道品啊,怎麼取代小乘,中國為什麼沒有小乘法?是因為當時候,三論宗的法朗大師跟小乘人辯論,那麼這小乘啊知道他在中國沒有辦法弘揚下去了,因為中國有大乘佛法所以就往南邊去傳,所以叫南傳佛法。那為什麼大乘叫北傳?因為這個法朗大師,三論宗的祖師,法朗大師,破小乘宗,破小乘的這些論點。所以在中國才沒有小乘法的根,不是因為中國有儒家。這個說法不對啊,你不能說因為中國有儒家取代了小乘啊。它有它的歷史、有它的緣由。不是小乘法沒到中國來,是中國人根器真的特別利。而且這大乘法呢,你剛開始看不懂,可是你越看你會越清楚。所以淨土宗是圓頓大法。我們之前講玄義的時候都有講到,怎麼樣才是能學淨土的人,怎麼樣是不能學淨土的人。你對於淨土宗不相信、不切願、不老實念佛,還要搞這個旁門左道,那你就不是屬於修淨土宗的人。所以你碰到這個一乘了義,你會懷疑,我怎麼可能一下就位登八地呢!所以《地藏經》講的「斯人有業障惑故。於大乘經不能信。」,《無量壽經》第四十七品講的「若不往昔修福慧。於此正法不能聞。」你過去生沒有善根福德因緣,你想要聽到淨土你都沒有辦法接觸到。接觸到不信,那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啊,所以下一句講「已曾供養諸如來。則能歡喜信此事。」你過去生供養諸佛、親近諸佛如來,你就是學大乘法的人。你一接觸你就能相信了。所以我看大家都是這樣根器的人啊,一接觸就能相信!那什麼人不能相信?惡、驕、懈怠及邪見,惡人。什麼叫惡人?不是惡人不能相信,是根本就排斥佛法的人。驕就是驕慢,覺得自己很行,二乘的增上慢人。懈怠,就是不願意精進用功。邪見是什麼?告訴你要學《弟子規》的。邪見,「惡驕懈怠及邪見。難信如來微妙法。」對於淨宗他不能相信啊,不能夠老實修行,所以才告訴你說要學儒、要學這些東西啊,這惡驕懈怠邪見。佛舉了一個比喻在罵他「譬如盲人恆處闇。不能開導於他路。」,你怎麼跟他講他都聽不懂。就好像一個瞎子一樣,眼睛瞎的人,盲人,恆處於暗室當中,你能不能給他指一條路讓他出來呢?不行啊,因為為什麼呢?他眼睛根本看不到又處於暗室,他要怎麼出離暗室?所以說「譬如盲人恆處闇。不能開導於他路。」,「唯曾於佛植眾善」,只有在佛法裡面真正種大善根大福德的人,「救世之行方能修」你才能真正的修學淨土啊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後面都有講到。但是時節因緣這可以提前,在這裡先跟大家說明啊。乃至後面講的,不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、不相信自己的真如本性,你修學淨土都不行啊,所以為什麼我們依經典。教你從心性了解,教你從根本修。因為後面講的你「不信佛智。不可稱智。大乘廣智。無等無倫。最上勝智。於此諸智。疑惑不信。猶信罪福。」還相信這個人天小善的這種罪福,那你往生淨土沒有分啊!生的是什麼?邊地疑城啊,甚至不能往生,為什麼?你自己都懷疑自己了,我可不可以啊?我大概不行吧?我做不到吧?所以這一句話你要知道,這諸佛如來的智慧聖明不可思議,不是你想像的啊!能夠令這個惡業的眾生直接往生淨土,這是何等的威力啊,何等的這個慈悲心啊,所以現在佛菩薩的願,都被這些邪見的人曲解了。邪見不是我說他,釋迦牟尼佛說的。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是邪見,不相信淨土不相信心性,還教你信這些世間的罪福。罪福就是什麼樣有罪怎麼樣有福嘛,「猶信罪福」啊,那對於淨土不相信,「由於此法不聽聞故」必然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一定是沒有道心的。對於無上菩提他沒有辦法前進,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非因計因,我們不是意氣用事在罵人,是經典,有經典做依據啊。所以你們要相信淨土,那麼這裡講智慧聖明不可思議,智慧非常高廣,不可思就是用你凡夫的思量凡夫的見解,在那裡想,為什麼這個念佛可以往生淨土?為什麼造惡的人十念一念皆能往生?你用凡夫的這個好壞、對待這種罪福的這種度量的方式,你要去思量佛的境界,
你想像不到,因為你的你我相太重了,你要知道法藏比丘建立的是什麼?超世希有的淨土啊,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,他說我的智慧只有佛跟聖智能夠證知啊,只有諸佛如來可以為我印證,凡夫怎麼能瞭解,凡夫要去測法藏比丘的智慧,那是測不到,沒有辦法。所以我們對於淨宗你不要生懷疑,你不要人家幾句話你就退轉了,誰來講我們都不退轉,從現在發心絕對不退,諸佛如來來講你也不退,為什麼?佛佛必然是道同。他要告訴你學佛還要學世間法,你就跟他講:你不要再假裝了,你一定是妖魔鬼怪,魔王波旬化身,魔王波旬也有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但是大乘佛法他絕對不懂,他會勸你做善、做好事,但是你問他心性之理,他一定胡說八道,講不清楚,也許會覆講一點似是而非,你再詰問下去,他就沒有辦法回答了。所以這裡的菩薩獲得諸佛無量功德,而且呢轉他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,智慧聖明不可思議,下面的:「如是等諸大菩薩。無量無邊。一時來集。」這十六位菩薩是代表,都是大菩薩,那麼參加無量壽這一會的大菩薩無量無邊,這十六位只是我們講的代表而已,代表這個標列在,就是標列在這個正信序上面的這些菩薩十六位,舉上首菩薩出來作代表,那麼參加這個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會的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,有多少呢?無量無邊,非常的多,沒有辦法形容,沒有辦法用算數譬喻來形容,所以說無量無邊。下面講的:「一時來集。」這一時就是什麼?時節因緣成熟,為什麼?因為下面要大教緣起啊!所以他們趕快過來,放下手邊的工作。像你們呢聽經,沒關係我明天再來補課,我下禮拜再來補課,反正有影片會上傳到網路上去,沒關係下禮拜再補。這些菩薩一聽到有好聽的、有能聽的,能夠成就的,一時來集,手邊的工作全部丟掉、全部放下,趕快過來,所以人家是菩薩,你們是凡夫啊,一講到要聽經,第一個先問:多久,講多久?這個法師要廢話多久,想到的是這一些啊。講到玩,最好天天可以玩,要出去玩絕對不會說要玩多久;要散亂、要講是非,整個下午講到晚上、講到十二點、通宵。所以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是一時來集,知道時節因緣成熟了,他也想聽他也想學,趕快就過來參加。下面講的:「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諸天梵眾。悉共大會。」所以你看人、天都來聽,都要學啊,前面講的:「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。」比丘有一萬兩千多人啊,所以那個時候佛教非常的興盛,比丘尼呢?五百人。現在呢要是講經,比丘尼一萬兩千人,比丘搞不好連五百都沒有,為什麼呢?末法。都在忙道場、趕經懺,他們不是乞士、破惡、怖魔,他們是維那、引磬、木魚,練法器啊,沒空,沒空聽經,就是要作法會。所以呢這個來參加的比丘尼五百人,比丘一萬兩千人,佛法興盛之相,清信士七千人,你看,士就是男眾七千人,我們道場,這個我師兄弟告訴我:他說你這道場很殊勝,男眾特別多,可是我看還是很少沒有到七千,連一千都沒有,當然佛法沒有分男女,這末法只要你好好學,沒有分男眾成就快女眾成就快,沒有,大乘佛法沒有這樣分,它講的佛性平等,但是呢業障不平等,業障不平等。那末法的時候,這個一般都是女眾比較精進,男眾都喜歡去賺錢,想要稱霸天下,謀一番事業讓人家尊敬你,有了錢以後要開名車、住豪宅,顯示呢自己非凡的成就,這些都是這些精品公司賣給你的虛榮,這些奢侈品公司賣給你的虛榮,賣豪宅給你、賣名車給你,給你這個無限卡、給你這個所謂的黑卡,賣虛榮給你啊!那你還很高興我得到了虛榮,那個虛榮也是人家賣給你的,所以你不要天天妄想,要賺大錢住豪宅、開名車,不要打這個妄想,隨緣就好,隨緣就很自在,心裡面隨緣,事情照做,該簽約該做大生意的時候還是得做,但是你心裡面要放下,多念佛、多修行。那麼這裡你看來參加的清信士有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這是在家居士,所以總共呢《無量壽經》有多少人參加,眼睛看得到的不含大菩薩總共有兩萬人,聽這一部經有兩萬人,我們講這一部經沒有兩萬人,你就知道這佛法愈來愈衰。甚至呢現在的人他也不太聽經、不太用功,聽經第一個想到,我要一個小時坐在那喔,他就腰痠背痛,可是你要是叫他一個小時坐在那裡看連續劇,你們現在最愛看的,這些古裝劇,不要說一個小時,你叫他一次把它播完他都能看完。所以呢聽經他也不願意,念佛那是更不願意了,一個小時就念一句佛號,也不曉得要幹嘛,眼睛還要閉起來不能亂看,亂看還會被打香板,也不能打瞌睡,要裝睡也沒本事,乾脆不來了在家裡睡好了,所以現代的人沒有辦法用功,當然我是希望男眾要多精進一點,為什麼每次都說男眾不精進,因為你可以做得更好啊,所以你們不要啊分別這男眾業障比障輕,女眾業障比較重,當然這是世尊講的沒有錯,可是呢男眾你不要得意,你業障也不輕,為什麼呢?人家比你精進,業障就消的比你快,這個是事實。就像彌勒菩薩,本來我們現在是彌勒菩薩來教化,結果呢彌勒菩薩很懈怠啊,被這個釋迦牟尼佛,過去生叫護明菩薩,保護的護,明是這個明天的明,護明菩薩,被他超過去了,所以他第四尊成佛。所以是不是男女眾的問題?不能這樣說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那麼包括天人-欲界天,欲界天有六層,色界天有十八層,那麼無色界天有這個四層,應該是四層,所以總共二十八層天。二十八層天。四層沒有錯。二十八層天的天人都來參加,悉共大會,悉共大會,那麼這個大教緣起非常的殊勝,大家都放下手邊的事情,統統都來參加。那這裡呢講到這裡是正信序結束,也就是通序,通序裡面呢不外乎四個字,叫顯、位、歎、德。顯位歎德。顯示來參加的這些大眾他修行的位次,讚歎這些大菩薩、大阿羅漢的德行叫顯位歎德,這要下個科題啊就這四個字,顯示這些菩薩的位次跟德行,所以你裡面有阿羅漢、有大菩薩、有等覺菩薩。所以這是正信序,證明這個是佛所說的,以起大眾之信,不是外道典籍。所以有兩萬人參加,跟《法華經》完全相同,《法華經》也是兩萬,很多大經在宣揚的時候都是兩萬人,為什麼?非常的重要,所以大家都來聽。不是門票賣兩萬張,現在你要是去看演唱會,那個隨隨便便都不止兩萬,一個跨年就好幾十萬,那是世間法;那麼這是佛法,不是來看熱鬧的,不是來這裡像世間人一樣,所以這些人他知道,如來的這一會很重要很重要,因為後面講到的,這個淨土法門是能夠利益未來的諸天世人,皆是因為阿難請問而能夠度脫,包括我們在內,那能夠利益末世的法門,他在正法時期就聽到了,那他一定成就啊,這是末法的特效藥。佛釋迦牟尼佛的絕招,世尊的絕招,你要了生死、出三界到現在很困難啊,但是你只要能信心不二,對於淨土、對於釋迦牟尼佛、對於阿彌陀佛,你能夠相信、能夠稱佛名號,你不要看這個稱佛名號好像很簡單、很平常,大家都會念,你只要能夠稱得出來、能夠念得下去,必然超脫六道輪迴,而且這個便宜真正是佔得非常的大,我們佔便宜了。所以下面的「大教緣起」我們留待下一次再說,下一次希望大家都能來,看你們重不重視了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