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一四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七頁,第一行「大教緣起第三」,我們之前把通序、通序講完了。那麼從這一品開始,一直到結束;也就是第三品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別序;別序。那麼這個別序啊,就是個別的序分。每一部經基本上來看都有通序,那也都有別序。那通序就是每一部經都有的、相同的、共通的。別序呢就是這一部經發起的因緣。所以前面的呢,通序-又叫「證信序」。證信就是給大眾證信的。顯示這部經是佛所說的,而且有這麼多的人聽到。那麼又不同於外道經典,所以是「證信序」。那這裡呢是「發起序」。別序啊又叫「發起序」。就是每一部經,它要講的一個因緣,它發起的一個因緣。那當然每一部經的因緣都不相同,所以稱為「別」,有別於其他的經典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當然也有它發起的因緣。所以你看這個「大教緣起第三」,第三是指它的品題是第三品,這一品所要說的是大教的緣起。那跟之前「玄義」裡面講的大教有一點不一樣。之前「玄義」講的大教呢,是指如來一代時教,這裡呢是指淨土法門。因為呢淨宗能夠普被三根,能夠令這個上根、中根、下根的眾生啊,能夠平等成就。能夠使下根的眾生轉為中根;能夠使中根的眾生呢轉為上根;這才是普遍平等啊。所以有一些同修,你修學淨宗,你不要認為-啊我就永遠都是下根,那你就是搞錯了。你學習佛法,剛開始你對佛教不懂、對於教義不懂、對於教理不懂。佛教的教理就是指心性。教義呢就是指淨土宗的教義,或是各宗各派的教義。你對它-因為你剛開始接觸的關係,所以你不是很了解。那麼你可以說是下根,因為你沒有接觸過嘛!但是呢隨著你接觸,煩惱減少了,你會轉成中根。那麼再熏習、再用功,你的根器會越來越利,現在現在人講的-資質會越來越好,你的智慧會增長。所以不是說學淨土的人,永遠都是下根。我看過有些學佛學二十幾年、三十幾年的同修,一開口見面,唉呀我是下根啊!講一些客氣話、名不符實的話。那實際上呢這證明他在佛法裡面,並沒有得利益。謙虛歸謙虛,你不要啊謙虛過頭了,那叫虛偽。不叫謙虛啊!所以這個你在跟人家應對啊-這個古人講的要有禮節,禮要有節制叫禮節;進退你都得當、都適宜。這謙虛的用詞也要會用,不能亂用、錯用。所以這個我們就要知道-像現在最敬禮是三鞠躬,你要是碰到人四鞠躬,那就是人家說你恭維啊,說你這個禮數太過。二鞠躬,禮數不足,所以不可以超過,也不可以不足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這裡講的「大教緣起」,是指淨土宗的興起的因緣。所謂啊「法不孤起。仗緣乃生」。仗就是仰仗,要有緣它才會興起、才會生起,所以「法不孤起。仗緣乃生」,那麼淨土宗一樣、一樣的道理。所謂眾生有病,諸佛如來是大醫王,所以呢就能夠開藥治眾生的毛病,所謂啊「病起而藥興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為眾生有病,所以才用、才有需要用藥。若眾生沒有病呢?那也無人也無佛啊!那就不用藥啦了,不用法門了。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淨土宗,為什麼告訴你緣起呢?緣起就並不是實法,不是實有的,是借你用用的。就像你從這個生死的此岸,要渡生死業海到涅槃彼岸,那需要有船啊!印光大師講的「如人渡海,須仗舟船,速急到岸,身心坦然」,所以這是幫助我們到達涅槃的方法。那一旦要上岸了,這個船就要捨棄掉了,你就不能再站在船上不下來了,不然呢你永遠都沒有辦法到達涅槃彼岸。你病好了,就不要再吃藥了。有些人生病,想說藥還剩一點點繼續吃,沒病也給你吃出病來。一樣的;修行淨土法門也是,所以沒有生病啊,你就不用再念佛了、不用再吃藥。一樣的道理;要是沒有無明,這佛號也就不用了。所以為什麼告訴你緣起,緣起就是告訴你-性是空的。「大教緣起」啊。所以緣起那必然有緣滅嘛!為什麼呢?無明滅。那這個教就滅了。所以所謂啊迷、這個迷情被你斷住了,覺悟自然就消失了,這個道理要懂得。所以你不能執著淨土宗、執著法門,認為我的淨土是最好的,其他的都不如我,那你的「我相」現前了,「我相」堅固啊。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今天講這個「大教緣起」,剛開始一定要告訴你,要跟你說清楚-你不能想說:「我學淨土宗,其他的宗派都不如我,這個法門最好;念一句佛號,講了一大堆-什麼橫超三界啊、逕登四土啊、一生成辦啊、九品可階啊、莫訝一稱超十地啊、可知六字括三乘啊」別人都證道了;就你還在知見。所以《楞嚴經》……佛告訴阿難,這阿難呢天天就是多聞,很喜歡看經,很喜歡聽佛講經,但是呢他就是不修行,所以佛就跟他講了-連這個比你晚修行的都成就了;你怎麼還在那裡不願意修呢、不願意學呢?這個就是因為阿難心中有法、有執著,所以他看了這個經不起作用。所謂「云何汝等。尚留觀聽」,還在聽、還在看哪,應當要起修啊。所以你要知道這個「大教緣起」,緣起就是說……簡單講-這淨土法門興起的因緣,《無量壽經》講述的因緣,但更深的意思呢,告訴你這法門是如幻的,可以用但是不可以執著,執持名號是藥,來除你的散亂的病、除你的這個無明。你不要因為法門而得到了病,這叫因藥得病,因為修行淨土法門變成了執著、變成了我見。甚至有人說除了《無量壽經》以外,讀其他的經都是夾雜,喔……這個講這個話那是他心有分別、心有分別。為什麼呢?其他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啊,那豈不世尊最夾雜?世尊心最亂?講這麼多經。剛才講的「病起而藥興」,眾生有病才需要開藥,你自己專修、自己專學,這樣就好。那麼有的講經法師那是方便,希望你專修、希望你專學,所以才告訴你你就依止這一部經,其他的你就不要再打妄想,這是方法,給你的,但是不是要你去批評別人、去這個輕視別人;甚至有人認為我自己的師父講的最對,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,知見就是錯的,那這個表示他沒有判別的能力啊,這種人我碰得不少啊,有的甚至是出家人,出家二十年、三十年,他沒有辨別正法的能力啊!為什麼呢?他感情用事啊,用情見在學佛法,認為我師父講的就對了,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那就不對,不可以依不可以學。這個問題現在在佛門很嚴重,那是什麼原因呢?是你自己用情識用感情在學佛法,你不是學到佛法,你是學到了感情,你是用感情在判斷的。所以你用的是你自己師父的標準,跟我師父講得一不一樣,一樣不一樣,所以這個我們自己學佛、學淨土,就要相當的注意,絕對不可以犯這樣的問題跟過失,不然道業沒有辦法增進。那麼這裡的「大教緣起」大家就要清楚。這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緣起。除了《無量壽經》的緣起呢,還有一層道理,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這個法是虛妄的,是緣起啊!性空的。你不可以執著、不可以在意,不可以認為我和尚講得是對的,其他人的和尚都不對,那就不行了,我淨土宗的祖師是對的,其他的祖師都不對,那也不行。所以你要知道這是緣起,緣起是性空的,你不要執著,淨宗拿來用就好,經典是拿來斷煩惱的,所謂「祖意據宗。教文破著」,這裡面的文字、章節,都是來破除你對於世間的執著,你對於世間法的貪愛,甚至對於佛法的執著,叫法執啊;叫法執。那當然現在的人說要斷法執,那還很遠哪,都是我執,對於世間法的執著,那要破佛門裡面的這個法執,他還沒有到達這一層功夫,所以不要拿著劍亂揮、亂砍,砍錯了,沒有除掉心中的這個嵩草,卻除掉了菩提的樹芽,那你就很冤枉啊。想說我不讀經不學佛,我就沒有法執,我是參禪,有人說我是學禪的、我是上根,我不學淨土。虛雲老和尙參禪一輩子,一百二十歲,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上根,沒有我相、沒有人相、沒有眾生相、沒有壽者相,有我就有人,有人就有眾生,有眾生呢就有壽者,壽者就是壽命哪,這是輪迴啊,所以一有我相則四相具足,所以這一點我們千萬要記住,這「大教緣起」,知道說淨土也是緣起性空,乃至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緣起性空。我講這個話,很多學淨土的要罵我了,為什麼呢?極樂世界是真的,娑婆世界是假的,娑婆會變壞,極樂世界不會變壞。那當然極樂世界不是像娑婆這樣的一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現象,但是呢你看它蓮花,有生有滅,隨眾生的心生、隨眾生的心滅。阿彌陀佛也會滅度啊!滅度以後,觀世音菩薩接著做佛啊。號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,所以它也是緣生的。再來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滅度了,再換大勢至菩薩成佛,那麼又有後面的兩位補處菩薩,只是這個時間非常非常的長久,所以要知道極樂界也是緣起啊!那這個緣能相續多久呢,不是我們用算數譬喻所能說明的,它是屬於有量的無量,它一樣是有這一段的因緣,只是這段因緣非常的長,稱為無量;有量的無量,所以西方淨土也是緣起啊。重點是什麼呢?到那裡利用那邊的教學設施,利用阿彌陀佛心願所呈現出來的現象,趕快明心見性、趕快成佛,那當然到那裡你的壽命無量,成佛沒有問題啊。極樂世界沒有成、住、壞、空啊,阿彌陀佛上午入滅,觀世音菩薩下午就接著做佛,這在《悲華經》裡面就有講到了,所以它算是沒有間斷的,佛一滅度菩薩就接著做佛。所以你要知道啊,淨土也不可得,你也不能執著,都是緣起性空的,要知道這娑婆世界是假、淨土也是假,都是心所現的。所謂一假一切假,一真一切真。只是娑婆世界呢,為什麼說它假呢?因為眾生的惡業感現了,所以看到這個地、水、火、風,顯現出的成、住、壞、空。在植物上有生、住、異、滅,在心念呢有這個生、滅、變、異,心念上叫生、滅、變、異。所以說《八大人覺經》講「生滅變異。虛偽無主。」是講心念,生滅變異。所以在正報環境跟依報環境它都會變化的,所以說為不實。那極樂世界呢,它是佛願力所顯現,沒有這些虛妄的四大,虛妄的這個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個染濁的四大,它是佛願力所顯現,心願所成。所以不屬於這世間惡業所成;所以說為清淨,說娑婆為染濁。那拿掉了這些染淨之分,實際上是同一法性。生佛不二啊,理事一如啊。這就是宇宙的事實真相啊!學淨土的人要瞭解呀,因為現在學淨土的他只知道娑婆世界是假的,極樂世界是真的。極樂世界當然是真的,極樂是真性所顯現,娑婆呢也是真性所顯現,只是真性被無明蓋覆住了,顯現的叫做生、滅、變、異相,顯現的叫成、住、壞、空,顯現叫做這個生、住、異、滅。這是自性透過無明變現出來的染法,極樂世界是無明破除的淨法,染淨同是依心而成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一心開二種門-覺門跟迷門;真如門跟生滅門,心真如門就是指我們真心本自清淨、本自圓滿;真如門。那麼因為無明的關係,所以妄現有生滅,在生滅當中有覺跟迷。所以依於不覺而有這個虛妄的境界,依於覺性能滅不覺。那這個覺就是就是……仍舊跟真如完全相同啊,只是對不覺而說。所以你看過《大乘起信論》你就知道,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完全平等的。所以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的奧祕,馬鳴菩薩闡於《起信論》,龍樹菩薩闡於《婆娑論》。《婆娑論》就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的註解──《大毗婆娑論》,又叫《大不思議論》。那麼這一部論已經失傳了,留下來的應該是只剩下一點點了。那麼我本身是沒有看過。所以你要知道這「大教緣起」,它有這麼深的意思。那麼了知這個道理,你才知道這淨土法門的廣大、淨土法門的平等。不光西方是淨土,乃至十方諸佛剎土都是淨土。《圓覺經》講的「地獄天宮。同為淨土。貪瞋癡及戒定慧俱是梵行。」你就曉得了。所以這一品不光是淨土的緣起,也可以總攝諸法的緣起。所以稱為大教。所以以一淨土法門為主時,一切諸法皆為伴。主伴同一緣起,同一圓明,具無量德,故名主伴。圓明具德門。這是《華嚴經》的一乘十玄門裡面其中一個。所以是這個道理啊。好,我們看下面的。「爾時世尊。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。」這裡講,這個時候世尊威光赫奕,要說大法啦,釋迦牟尼佛很高興呀,因為眾生得度的因緣到了。所以呢現代人講的-你看起來氣色特別好,今天特別好看,就是威光赫奕。那麼當然佛-他的威光不會像世間人這麼俗氣。是指他身上放光,光中有威神,你看了會有恭敬心。有威神,有佛的威勢力在裡面。赫奕,光明熾盛的樣子。威光赫奕,這光非常非常的亮,甚至啊可以蓋覆住日月的光明。那底下是舉了一個比喻。如融金聚。這個光就好像把金子融化一樣,產生出來的那個樣子。那麼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就知道當時候釋迦牟尼佛的氣色是如何了。現代人講氣色,實際上他身上是放光的,非常的清淨、非常的莊嚴。那麼下面講的「又如明鏡。影暢表裏。現大光明。數千百變。」又如同明鏡,鏡子有光能夠照萬物,所以呢他這個光如同明鏡,就指說他的身體內外映澈,如同琉璃一樣;又如明鏡,不光這個自身有光,而且他身上如同鏡子一樣,影暢表裏。這影就是影像,暢就是暢達。暢達於表──身上、表面,裏就是身體的裡面。這內外透澈這個樣子。所以現大光明。那麼在光中不光只是一道光,百千道光。所以這是講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要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,他的現象。因為要說大法,佛一定放光,佛一定會放光。所以他放這個光就像電燈一樣,電燈能照別人,往外能照萬物,那麼對內呢這個光啊又還照自身,所以叫影暢表裏,這樣講比較好懂,如同電燈一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,他是我們現在講的全身發光,那麼數千百變。那麼下面呢阿難看了就覺得很奇怪啊。「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。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」這阿難看了就覺得,今天釋迦牟尼佛怎麼跟平常不太一樣?他這個現象呢,他當侍者當這麼久還沒有看過,從來沒有看過。所以即自思惟,他在想:「今天世尊色身諸根,色身就是指他的身體,諸根呢就是指他的六根。所以整句來看,就是指他的身上六根散發出光明。那麼悅豫清淨。悅豫,就是看起來很歡喜;清淨呢就是看起來非常的清淨,沒有任何的染汙、垢染。那麼光顏巍巍,因為身上有光、身上有光。那麼看起來非常盛大,而且令人尊敬的樣子,所以叫巍巍、光顏巍巍,那麼光中呢出現十方諸佛國土,所以這個寶剎莊嚴。這「剎」是指一尊佛的教化區,這在經典裡面都有說到,那麼世尊放光,光中化佛,光中出現十方國土。要是現在看到啊,那大家都會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啊。那現在有些人講經,也都搭配聲光效果,他覺得他自己也是諸佛如來。實際上呢,講經你就好好講,所以我在看,後面的人講經,你們聽的人要想要得定、發慧,我看是不可能。為什麼?雖然我們這兩邊有投影機,可是我從來沒放過一張投影片……在講經的時候,為什麼?你的心會不定啊!為什麼你聽經的時候我都要求你筆記不要抄,因為抄筆記沒有用啊,記下來的是知見哪,你記那些佛學名相,那個也不用記啊,丁福保居士都幫你們查好了,一本這麼厚,你要嫌他的不夠、還有《三藏法數》、有《教乘法數》,都有啊,你要查公案,可以查《法苑珠林》,他都幫你整理好了,不用你親自抄啊,你只要專心聽就可以了。所以我看現在有的法師講經,哎呀!帶筆記型電腦啦,有的更進步的-平板電腦,那搭配這個無線播放,就在那裡給你秀這個圖、播這個幻燈片,所以你看了呢,你心不會安定下來,沒有攝受力啊。不像世尊講經,釋迦牟尼佛講經,自己身體放光,光中現佛剎,那個是真的,那個不是投影,那個也不是幻相啊,也不是大眾的幻覺啊,這阿難不是幻覺啊,他真的看到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要講大乘佛法,講了義當中的了義,身體先放光。這光呢能攝受眾生。那現在都是投影片的光,這投影機的光,也是威光赫奕啊,也是如融金聚啊,看起來很漂亮,有的講經甚至啊……又說又唱,就像演舞台劇一樣,這個都標新立異啊,不莊嚴。講經要讓聽的人能夠心安定,心要定,他對經典才能夠吸收,才能夠真正的契入。你不能弄一些聲光效果,他好不容易心定下來了,你又叫他眼睛張開,看投影片,好像你很先進、你有準備,但是呢這大眾的心是浮躁的,你坐在這裡,你聽一個小時,即使你聽不懂;你的定也能夠增長,定力啊也能夠增長。所以有些東西可以用現代化的,有些東西不能用現代化。你要會用啊,你要知道怎麼修行哪,你才會使用現代化的工具,你自己心沒有定下來,你也不會聽經,所以呢你出了家當法師,講經呢就準備一台投影機,自己準備一台筆記型電腦,插了都是線,開始在那裡講解,那學到了,聽的人學到的是什麼?知見。所以跟釋迦牟尼佛這裡講的不一樣啊,他很想學釋迦牟尼佛啊,可是還沒那個本事啊,所以他就用這個幻燈片、用這個投影片。那現代的人心很浮躁,他會覺得我好像有學到東西,他來佛門有學到東西。實際上呢,進來佛門是教你把東西放下、知見放下、學問放下、貪瞋癡放下,不是學了回去啊,你學到了什麼法,好像都講得出來,有這麼一回事,但是呢,這法有沒有用?所以有人說法師我來跟你請法,我每次聽到這個……請法,都是好聽話,請回去也不學啊,幹嘛請呢?所以你看這邊的-世尊放光現瑞;他不是像現代人用這個投影片、用這個幻燈片、或是用電腦這樣子來做教學。那個這一種教學啊,不會讓你得戒、定、慧,反而會給你起貪、瞋、癡。為什麼?你的心是浮躁的,你在攀緣哪。以前你要能進講堂聽經,那要有定力的才行啊。你有定力,你進來講堂聽經,一聽你能開悟、能發慧啊;現在呢,不光沒定力,這個講堂呢,連讓你熏修定力的能力都沒有,那就很糟糕了。有時候世尊一放光,眾生看了,他話都不用說就能得三昧、就能斷煩惱;現在呢,投影片一放光、這投影機一放光,眾生就起貪、瞋、癡,開始打妄想。所以同樣都是光啊,效果不同啊!那差在哪裡呢?差在釋迦牟尼佛有修行哪。那麼這些講經的人,把講堂弄得跟雜耍……在搞雜耍一樣,譁眾取寵,那不對啊。好像是接到眾,很多人來聽、很多人來看,接眾以後要接上階啊,你用的方法不能接上階啊。要知道啊,又說又唱,又唱又跳,把講台變得跟舞台一樣,講完了表演完了,大眾還給你拍手,戲看完了嘛。所以我要跟你們說,你們去聽別的法師講經,聽完了你不要拍手啊,你是來求法、你是來學法,不是聽講演看表演啊。講得好、表演得好,這一場沒有任何的紕漏,拍手。那你這個心不是恭敬的。所以按規矩……不能鼓掌,鼓掌呢那是世間人,這個要教、這個要學,人家鼓掌,你不要跟著起舞啊,他不懂啊,那我們要瞭解,人家聽完釋迦牟尼佛講經是合掌歡喜,作禮而去,沒有鼓掌,歡喜作禮而去啊。這些大阿羅漢是來學的,不是鼓掌,都是合掌作禮,代表受法的意思,就是接受佛陀教導,頂禮佛陀,然後才離開講堂。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好,所以這裡說的「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」是指光明非常盛大,而且讓人有尊重的感覺,所以叫「光顏巍巍」。那麼光中出現十方佛剎,那麼這麼莊嚴、這麼殊勝的一個境界,阿難自己心裡面想,我怎麼從來沒有看過,所以說「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」從來沒有看過,也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,將要宣說的是阿難從來沒有聽過的「淨土法門」。所以所現的光明、所現的這個瑞相是阿難從來沒有見過的,那麼光中顯現十方諸佛剎土,也就是代表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有法門,「淨土法門」最為殊勝,所以不光娑婆世界,乃至十方世界,為什麼呢?後面就有密義,我們到後面再來說。後面的意思啊從前面你可以看的出來,這裡講的寶剎莊嚴。下面「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」非常歡喜,能夠瞻仰如來這麼殊勝的境界,生希有心。講到這裡,你們有沒有生希有心啊?所以要隨文入觀,阿難生希有心,我們也要生希有心。不然你只是看-阿難生希有心,那你就沒有隨文入觀。你有沒有喜得瞻仰?我們今天雖然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講堂當中,但是呢也應當如佛在世一樣。喜就是喜得瞻仰,歡喜能夠聽到這一個《無量壽經》這麼殊勝的緣起的因緣,所以應當生這個歡喜心。「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」下面是請法的儀式「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而白佛言。」這是阿難本來坐著,當然他是打坐的,不是像你們現在坐椅子,那個時候也沒有椅子在僧團裡面給你們坐,給這些大阿羅漢坐,那麼他從座而起,這是請法的儀式。「偏袒右肩」他為什麼要「偏袒右肩」呢?因為佛門講的三衣,五衣是指下裙,所以他在作務的時候,上身是打赤膊的,做事情的時候因為會流汗,印度很熱,它很靠近赤道,所以比較熱,所以他們做事情的時候,上衣這個是幾乎算是沒有在穿的。所以五衣是指作務衣,它是下裙。七衣呢?它是包覆著半身,偏袒著右肩,叫做什麼?叫做會衣。在做課、學法、請法的時候都可以搭─七衣。那麼九衣就是他的這個肩上的衣服,那麼平常的時候去托缽,入眾啊入眾衣,去托缽的時候都會穿上,也就是像現代穿戴得整齊。那麼為什麼他要偏袒右肩呢?你們如果有去受菩薩戒的記得,這個衣是偏袒右肩,你不要偏袒左肩了,搭錯了。偏袒右肩是代表承事恭敬的樣子,它是代表說世尊如果有什麼需要,我可以馬上為世尊服務,這代表承事師長的一個態度,所以他是偏坦右肩。那麼身體呢是長跪,相信你們都知道,兩膝跪地叫長跪,有時候是胡跪,胡跪就是一隻腳著地一隻腳抬起,右腳膝蓋著地,左腳膝蓋抬起,那麼胡跪合掌,就像胡人在下跪一樣,所以稱為胡跪。那這裡是用長跪,長跪合掌,合掌就是合十,就是把散亂的心收攝回來,這是印度他的一個禮節,凡是請法為了代表恭敬,所以他會用合掌的這個動作。所以他這裡阿難是正常的一個請法儀式。那現在都沒有了,現在碰到法師─喂!法師我問你喔!有的是真的來問問題的,有的是來找麻煩的,那就是不好了。所以佛就制-有一些問題可以回答,有一些問題可以不必理會。比如說他是來找你麻煩的,他根本不信,輕視你、輕慢佛法,目的就是要來─我們現在講的「造口業的」,那你就不用理他,如果他是真的有問題要問,經典的問題、修行的問題要問,那當然這個可以就你所知道的為他解答,為什麼要說就你所知道的呢?你不要不知道你也說你知道。有些人很好心,不知道他也跟他說知道,亂答一通,那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倒說經律啊,倒說經律。所以你要知道,有一些人他來問問題他是來找麻煩的,那麼這個找麻煩的,我們就可以不回答他。那有一些人是真的有問題的,那你要好心為其解說,為什麼呢?你如果不好心為其解說,沒有耐心敎他-不光是佛法,世間法也是。學菩薩戒、學大乘、佛法跟世法都是要耐心喔、耐心敎他。那如果你不耐心,尤其在佛法上,還對他用打的、用罵的,你怎麼這麼笨,這個也不會,那個也不會,在你眼裡他就兩種事情不會嘛-這個也不會、那個也不會,都不會。你用這種心態在對待來跟你求法,來跟你求教的人,你自己犯菩薩戒,你沒有慈悲心,你沒有想要幫助眾生解脫的心,那你就不是菩薩了,你跟菩薩的心就不相應。如果你有犯,你要趕快懺悔,這是不對的,應當要好心為其解說,要耐心為其解說,這眾生嘛難得願意學佛,要善巧方便為他解說佛法,要有耐心。那有的呢他也假裝是想要學,也來跟你請法,目的呢是要跟你攀緣,要講世間話,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,你不能上當啊受騙啊。說他是來請問佛法的問題,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。那有的法師跟居士-你的禮節就要注意,你是出家人,他們是在家人,不可以因為談論佛法談成世間法;或是呢流於這個世俗的行為去了,這個都要清楚。這是在現代末法,很多的這些亂象在佛門裡面,我們自己要有警覺。那居士跟居士之間也都是如此,有問題男眾去問男眾,女眾去問女眾,不然呢道場這不清淨。有些道場它就是,男眾有問題跑去問女眾,女眾有問題跑去問男眾,很來問到兩個都有問題了,都結婚生小孩去了,問題就更大了。所以道場佛門要清淨,我跟你們講,你有問題女眾去問女眾,男眾去問男眾,如果不會的,女眾去問女眾法師,男眾問男眾法師,這個最清淨,這樣最好。不要雜做、雜問。問到後來兩個都出問題。以前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,本來要出家後來統統都還俗了,不要說還俗,是根本連家都沒辦法出,從出家變成家,那就很糟糕了,那這個我們要注意啊。所以阿難從坐而起偏袒右肩,這合掌包含很多請法的威儀,那你自己向人家請教,你不能我執我見,我認為是怎麼樣,你向人家求教,你自己的我見要放下,學佛的我見要放下、我執要放下,因為你是不會的,你不能說-我在哪裡看過,我認為那個是怎麼樣,那你就不是來求法的,這佛法是要用求的。現在雖然有很多開緣接眾的方式,但是你真正要學、真正要得力,你要用恭敬心求。什麼叫恭敬心?把你的我見放下。那麼對什麼樣的人求法呢?你不要亂求一通,這個也求那個也求,這個法師講的是大乘、講的是了義,不是講《弟子規》喔、不是講世間法,這世間法不用求你都會啊,你還比他行。所以要知道這法師講的是大乘、講的是了義,能夠了生死的這個方法,你不會-向他求。這求法。現代人喜歡到國外去旅遊,就說他去參學、去求法,實際上呢就是出國去玩,他不是去求法的,所以這個求法你要知道,那求法要有恭敬心。請問問題,其實以前在古道場要問問題,要設香案,要設香案。而且不是天天給你問,那天天問那住持一個人,整間道場有時候三百人、四百人,有時候五百人、有時候一千人,每個都來問他一個問題,他很快就可以退休了,就可以到如意寮去了,所以不是天天給你問,就是有固定的時間叫小參、小參,入室小參。把你的修學這個過程、或是你修學上碰到問題、經教上碰到問題,請問你的和尚、請問你的教授師,那一定要設香案,那香案就是戒、定、真香的那個香案,然後呢穿袍搭衣,進去這個可以小參的地方,那麼上三柱香,很嚴肅,不是隨便隨便問的,上香、頂禮三拜,穿袍搭衣,袍是什麼?這個海青叫袍,大袍。衣呢就是指他出家這個-有些是三衣全搭,搭三衣,有些是搭七衣,不一定看有的道場規定,我有聽過有三衣全搭的,也有這種地方,那非常的嚴肅。進去見到和尚,和尚坐著,頂禮三拜長跪。不是站著問,長跪-跪著跪著問,那把自己所修學的這些、怎麼樣的、完全的披露出來,跟和尚講、求和尚開示。所以不是現在看到法師,法師,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要是不理他,後面斜眼瞪你,有什麼了不起的,傲慢成這個樣子,我當你爸都可以了,我還問你問題,我這已經很謙虛了。現代人就是如此。你要知道啊善導大師二十四歲,二十四歲他出家,幫他剃度的呢-道綽禪師;他是修淨土的;八十幾歲。道綽禪師倒過來向善導大師請法,二十幾歲啊,也是用這樣的禮,所以人家沒有一點傲慢心,他向善導大師詢問,說:「我這一生修學淨土,往生有沒有可能,能不能往生?」善導大師說你等一下,我去極樂世界幫你查一下資料。他就真的入定到極樂世界去,見到阿彌陀佛,告訴他這個道綽禪師有三樣罪過,你教他怎麼懺悔,那善導大師出定以後告訴他的師父,說有。我已經幫你問到了,消息在我這裡啊。那跟他講:「有三件事情。」道綽禪師如法懺悔,那麼往生淨土。所以人家他不會看年紀;八十幾歲去頂禮一個二十幾歲的,要是現代那是不可能的。但是在古代這個大禪師、大和尚,他為的是要求道、求法,沒有這些世俗的禮儀,為了要學佛、學法能夠成道,他能夠放下身段,為什麼呢?善導大師的境界比他高啊,所以人家是從這個恭敬心中求。這釋迦牟尼佛捨身為了求半偈啊,捨身求半偈,身體都能捨。「諸行無常。是生滅法。」下面那兩句偈他不告訴他,那釋迦牟尼佛捨棄這個身體供養。那他再把下半偈跟他說清楚:「生滅滅已。寂滅為樂。」所以世尊捨身為了半偈。所以我們自己學佛,都要從恭敬心當中去求佛、求教,不能我執我見,認為我自己想法是對的、看法是對的、說法是對的。你只不過看了幾本書而已啊,也沒有定力、也沒有功夫,你就敢認為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。所以這個是現代的眾生,學佛之所以不能成就、不能成道,他的一個主要原因-就是不懂得恭敬心中求佛法,在恭敬心當中求佛法,他是一個傲慢心,沒有恭敬的。所以他學法不會得力、不會有成就。所以應當呢效仿古德,效仿古來祖師大德。從前古來祖師大德,為了求法,從四川走到這個浙江,五千公里啊用走的,那麼參訪的這位禪師才見了一面,見了一面,跟他說:「你的緣不在我這裡,你的緣在四川哪一個地方,你回去。」他也是跟他頂禮三拜作禮而去,又五千公里又回到四川,一句怨言都沒有啊。有的甚至亂棒轟出的,你緣不在我這裡你不要過來,你趕快到哪邊去,說完也不讓他住,把他趕出去,這些人有沒有怨言啊?沒有怨言啊。所以他對於佛法是這麼恭敬的,對於和尚、對於阿闍黎是這麼恭敬的,所以他能夠開悟、能夠成就啊。就像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老比丘,我們之前也講過,他很仰慕一個年輕的比丘,他覺得這個比丘一定有成就,一定是個大阿羅漢,所以他就去向他請法。那這個年輕的比丘就戲弄他,他想說我自己哪有功夫啊?你既然把我當佛一樣,我就戲弄你吧!你往東邊去頂禮,好了,你證初果了。四邊都頂禮,頂禮完了你就證四果了;他真的頂禮完,向四方禮拜,那麼禮拜完之後證四果阿羅漢,坐在這個空中。因為證果了他有神通了,那這個年輕的比丘嚇一跳,他說我只是戲弄你啊,他說-我沒有德行啊,他說:「因為我有恭敬心,那感謝你戲弄我,所以我在這個四方做禮拜,東、西、南、北作禮,作禮完之後呢證四果阿羅漢。」那他還感謝他成就他,所以你就知道恭敬心求法,它的功德不可思議,那麼這是阿難尊者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應當要學他的用心、學他的威儀。好,我們今天呢時間到了,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