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二二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十頁,經文第一行〈法藏因地第四〉,那我們上一次講了,第四品的第一小段,那麼我們再來重說一次。〈法藏因地第四〉,這裡是直接算是進入《無量壽經》的正題,也就是正宗分。那麼所要說的,就是阿彌陀佛還沒成佛以前,在因地的時候。因地就是還在修菩薩道,佛是果地,那還沒有成佛,還在行菩薩道就叫因地。這是上一次沒有講到的。所以像你們現在,在行菩薩道都算是因地。那麼修行要依不生不滅之性-依心性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。」你因地的發心,如果不是跟「真如佛性」相應,那你是用的是妄想心、用的是生滅心,那跟佛乘是不能相應的。欲求佛乘,不生不滅無有是處。那麼不生不滅心要怎麼用呢?有的人會講,我要是能用不生不滅心,那我豈不就成就了?禪宗大德講的好啊,「於一切時都不著相,即心不生」。心不著相,對事歷境了了分明,「境來不拒,境去不留」,這個心叫不滅。不生不滅就是佛啊,這個叫因地心,這是佛性、是大乘佛法。其他通途的,小乘、人天,他的發心是現代人說的三分鐘熱度,今天發了心,明天就退轉,遇到了一點小痛苦,不順他的意思、不順他的想法,跟他的感受相違背了,這感受包括六根對六塵所有的覺受,只要有相違背了、不順他的意了,他就退心了。他說要利益眾生,這是嘴上說而已啊,每天發願,那個願是假的,不是真實的,為什麼?因為你對於心性你不明瞭,你不曉得怎麼用常住真心,於一切時處不著相,這個才是真正在用不生不滅性。不生不滅性不是一物,就是在你不著相的時候,這才叫不生不滅。一著相、一起心一動念,那就落於生滅當中,你就落到生滅了。那麼從不著相入手,把煩惱斷掉,那你才能成就圓滿菩提,所以因地心跟果地心是一樣的。所以很多人就講要怎麼用因地心?用因地心怎麼不生不滅?東拉西扯講了一大堆,講不出重點來。我跟你們直接講明白了-就是「不著相」。這個就是不生滅心,不然你上哪兒去找?離生滅之外,無有不生不滅。所以中峰禪師講:「生滅無生生不生。」生滅與無生是兩個俱是無生-生不生;「樂邦那肯禁人行。」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即是,就在於你心生滅,所以隔著十萬億個佛國土;「誰知萬丈紅塵裡。」,萬丈的紅塵當中;「菡萏華開月正明。」菡萏華就是蓮花,你的心本自開明,在染而不染,在淨也不淨,不增不減,不是新得的,也不是把煩惱除了它才顯現,那什麼時候顯現呢?一切時一切處無不顯現,只是你著相。所以達摩大師講:「因為著相的緣故,所以不見性」。《楞嚴經》講的:「認物為己」。所以你的心是假的,這世間人講的愛情都會變,而且是馬上變,上一秒感覺到了,下一秒馬上就變了;上一秒說講說很喜歡,下一秒馬上就變掉了。所以世間人這些情愛是假的,我們且不說緣現前時,愛欲心現,緣散時,一工作、一忙忘記了,所以不是真的,不是真常,都是生滅心,所以為什麼夫妻會離婚、會吵架,當初不是很好嗎?就是因為用的是生滅心。這世間你用什麼方式去看的那些幸福人生的這些講座,夫妻怎麼相處都是枉然啊,因為你的心是假的、動的,那你要心是不動呢?不動就跟石頭一樣,所以為什麼講:叫「如如不動。」如如就是作用,如同鏡子一樣,「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」,現胡人的影像時,鏡子不會著於胡人的影像,現漢人的影像的時候,鏡子也不會著於漢人的影像,俗話講叫「用心如鏡」。所以你就知道了,我們修行之所以會進會退,就是因為你著相啊,這世界為什麼會亂?就是因為眾生用的是煩惱心,而且眾生的惡心比善心還多,惡心的、不好的習氣,唯識講的:惡心所有二十六種啊,善心所只有十一種啊─信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捨、不害。但是煩惱,根本煩惱就有六種,隨煩惱就二十種,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現行,隨煩惱裡面還分大隨煩惱、中隨煩惱、小隨煩惱,隨就是跟隨、連帶的。所以為什麼眾生的習氣難斷,天天迷惑顛倒,一接觸境緣就迷,不接觸境緣就打妄想,你讓他觸境他就隨境流轉,《楞嚴》講的:「循聲故流轉」,循聲哪。你不讓他接觸境緣,坐在那裡,他不是墮於無記,無記就是發呆,就是在那裡思前慮後,沒有一刻停得下來,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著相故啊,不見性哪,所以你為什麼修行會退,你對於心性不明瞭啊,為什麼學大乘後來要跑去學《弟子規》呢?因為他不明白什麼是大乘佛法,講的人不明白,聽的人那更不明白,對於佛法沒有信心哪,所以當初李炳南老居士講,說要「信佛」啊。你對於佛法能不能相信哪,對於佛法不能相信,你相信外道典籍、相信世間典籍可以解除你的煩惱,可以救這個世間,那你是世間人哪。你不瞭解佛性,你不知道一乘因果,你只知道世間的善惡、差別業因,你不瞭解一乘因果啊,所以這些想要救世界的、想當超人的,怎麼當呢?你要真正見性哪。真正見性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見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徳相,他這個是真正見性,眾生安住的是穢土,他同處不同住,他住淨土當中。所以你看《維摩詰經》,裡面世尊足指按地,他顯現的是什麼?是他自住的清淨境界,沒有任何的汙染,這就是他證得佛法,他瞭解了什麼是心性、什麼是佛性,這是學佛的基礎,其他的六度萬行、五戒十善都是枝葉,所以說以「心」為本。這心不是你打妄想、那個八識五十一心所那個妄心,你現在在打妄想的,但是有沒有離開?沒有離開,所謂「但向塵中了自心」,就是這個意思啊。這生滅之體即是不生不滅,就像海上的波浪,全波是水,這個海上它有波浪,這波浪就比喻作妄識,妄識的全體是佛性,是水,這水就比喻作佛性,你能不能把妄識滅掉呢?你滅不掉。你想滅妄識叫撥波求水,那做不到,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大乘佛法教你暸「全波是水」啊,「水外無波,波外無水」啊,這你才對於佛法有一點點基礎、有一點概念,這個是因地,從這裡開花結果,成就無上佛道,開花是成就菩薩,結果是成就如來。所以你看了這裡你才知道,修行要怎麼修,你跟法藏菩薩學習,不是跟人學啊,世尊教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,他為什麼叫法藏?法者諸法之義啊,諸法的密藏是什麼?真如本性哪,一切法從心想生,他的名字含蓋著這個意思啊,《楞嚴經》說的:「依不生滅。圓湛性成」,以湛,這湛就是湛寂虛靈的佛性,以湛旋其虛妄知見,旋其虛妄知見就是轉變你的虛妄煩惱,知見就是煩惱,「伏還元覺」,才真正見性,「得元明覺。不生滅性」,真正見性哪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,這是大菩薩直接給我們做示現哪,所以這一品叫「法藏因地」,那因為是屬於第四品,所以品題加上第四,這是講品題,讓我們明白阿彌陀佛在因地是怎麼修行的,他因地叫法藏比丘。那麼底下世尊告訴阿難,現在人說的這個公案、這故事,佛門不叫故事,佛門叫「公案」,故事是可以捏造的,公案是事實,所以佛門講這個、這些,世間人叫故事,我們不叫故事,我們叫做公案。好,你看第一行經文,「佛告阿難。過去無量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。」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,也告訴末世所有一切想要俢學淨土、想要成就無上佛道的眾生,包括告訴我們在內,所以佛說法,越三際遍塵道,塵說、剎說、無間斷說,沒有絲毫隔越,因為「經」具「貫、攝、常、法」,這個意思你們要懂得,因為這三世是一念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三世是一念哪,沒離開你這一念心。所以說過去不離現在、不離未來。那麼過去無量不可思議,這是形容非常非常的久-無量,而且你想像不到-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就是無法計算。無法計算-劫。以一劫為單位,無央數劫。那麼有佛出世,有佛出世,在字面上講有一尊佛出世。但是呢,一佛出世佛佛道同,都是一樣的。那因為呢要教化眾生,所以呢隨世間眾生的根器,而幻立假名-「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。」這名是假眾生根器而立的,不是真的實有凡夫的這個計名字相。凡夫見相生心,有能有所、有無明。無明生出能所,能所再相對產生了智相,智相以後呢,輾轉相續,有計名字相,叫做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。境界為緣長六粗。」長了六粗相,這就是眾生怎麼來的。現在科學研究眾生怎麼來的?講不出所以然。禪宗教你參「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個話頭很有意思。你父母還没生你的時候你長什麼樣子?叫你參。參,不是叫你想,有的人現在搞參話頭,亂搞一通,他那個不叫話頭,那叫話尾。參話頭就是問你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把你的念頭給打掉,父母未生之前哪有念可得,還去想什麼樣子,你就墮到二念,這叫話尾;就直接把你的眼睛給摀上,把你嘴巴給堵上,參話頭就是這樣,叫你參到「心言路絕」,再也不起思量。這時候一個機緣一到,豁然打開,親見本來面目,話頭這麼個參法。或是叫你參什麼是無,現代人什麼是無?在那裡想,想的時候就有了,還什麼是無。你在參,參什麼是「無」,要這麼個參法。用這個無字扼斷你的一切念頭。所謂「把斷要津」不起思念,掐住你的咽喉,讓你喘不過氣來,無有透息之處,這麼個參法。不是叫你在那邊想-什麼是無,這樣是無-因緣和合是無;經典講無生是無,都是有。所以現在的參話頭,還有更誇張的,雖然教你不參古代的死話頭,教你參現在錯誤的話頭,什麼話頭呢?那個也不是話頭,連話尾都不是。剛才講嘛參話頭參錯變成話尾-落思量。他叫你參什麼呢?人生有什麼意義啊,那根本也不叫參,叫胡思亂想。所以佛法教你別胡思亂想。你參人生有什麼意義?我看很多人參很有意義,寫了一大篇文章,又寫詩又作偈,特別有意義。那個就是現代禪宗的衰相。現代人喜歡想。而真正的禪,就像我們剛才講的:「把斷要津」。掐住你的喉嚨不讓你呼吸,摀住你的口鼻,讓你絕見聞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,這麼樣子,你才能夠成就、才能開悟。因為你一見聞,馬上就掉到你的分別意識裡面去,叫見相生心。見相生心。所以這裡隨世間假名,「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」。如來的名號,你不要想說如來有個什麼名,像這個世間人取名字,為什麼在道場一律不准用世間名字,用法名;出家人為什麼有一個道號?道號幹什麼用的,求道用的。你來這裡求道,來這裡修行叫做某某,就是來求道用的。來道場用法名,法名就不是你世間的業啊;為什麼叫居士穿居士服,我們道場也不給你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制服,穿那個世間衣服帶起來的就是世間業。都給你穿居士服,那居士服跟出家人的衣服很像,你就知道說自己是個居士,自己是來修行的,都有它的意義。世間人取名字,不離開名利、富貴,統統都是如此啊。希望自己有錢,有名、有財、有智,能夠得人稱讚,都是我相啊;他希望自己子孫,能夠光宗耀祖,都取的這些名字,所以那是世間之名。佛呢,他隨緣立號,沒有說唉呀,我希望叫什麼名字。這個世間的眾生,他度化他,該用什麼樣的名字他就用什麼樣的名字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,為什麼叫釋迦牟尼?釋迦翻作中文叫慈悲,仁慈的意思,牟尼翻作中文叫寂滅。不然你們天天在拜懺,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不曉得它的意思啊。釋迦牟尼是仁慈、寂滅的意思,就是說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慈悲心,心裡面呢天天打妄想、自私自利,不能得到無餘涅槃,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眾生與自己同一體性,所以他取名呢,示現在這裡叫釋迦牟尼佛,是這個用意的。像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慈悲心,看到人家放生,他不願意啊,泯滅眾生的慈悲心。放生、吃素這是世出世間最善的善行,為什麼?比你回去孝順父母都還善良,我給你講實話,人家不瞭解這個道理,我懂,你們一定會問孝順父母不是最善嗎?怎麼會說吃素、放生最善。《梵網經》講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你不殺生吃肉就是孝順一切父母,所以說為最善,這才是真正行孝道,不是只有個人的情愛,狹義的孝順這是不可以的,有的人學這個《弟子規》,學到後來自私自利,只想到自己的家庭,這種狹小的世間的這種孝順,這不是佛法,你要能夠打開心量啊,這一本書沒有什麼不好,但是你如果說它是佛教的基礎,從古到今的祖師沒有一個會認可你啊,不要說祖師不認可,諸佛如來更不會認可,你要說它是一本世間書,他會跟你點頭,世間書,那是一個世間人看的。但是你帶著自私自利的心在看,你就只想到我的父母、我的師長、我的兄弟、我的姐妹、我的親戚朋友,從「我」做出發點要行孝、悌、忠、信,都是我執,他不是真正的無我、把這個小我給放下,所以說這個世間人哪,我們講經的時候就講啊,《孝經》雖然不錯,但是世間人的孝道不離開我執跟身見,《孝經》一開始,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。不敢毀傷。孝之始也」,很明顯的不曉得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因為他認為受之於父母啊,他不知道「諸法無生、無自性」哪,你去看《中觀論》你就知道了。俗人在看,父親是因,母親是緣,生出我是果,《中觀論》講,這裡大概提一下,不要講太深,「因中無果性」,在因的時候,你没有辦法預測是什麼樣的果啊,「緣中也無果性」哪,「因緣都無果」,那你怎麼知道果長什麼樣子啊。很簡單,你母親在懷你的時候,知不知道你的長相、是男是女、是有是無,所以現在的人求子啊,去看這個婦產科看看是男的是女的、有沒有懷孕,所以很明顯的不曉得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啊,所以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龍樹菩薩講的「諸法無生」哪,那麼這是大概提一下。《孝經》的最後,最後面講的:「立身行道。揚名於後世。以顯父母之德。孝之終也」,這要是有一點假學佛的人就很高興了,你看,立身行道啊,他沒看到後面那一句,揚名於後世啊,立身行道只為名哪,儒家講的正名哪,就是要能夠揚名立萬、能夠光耀門楣,做個偉人、做個在這個世間有影響的人,我相不除為名利故啊。所以後世的這些學儒的、搞儒學的,多半都是為了名哪,所謂「習得文武藝,售與帝王家」啊,賣給皇帝啊,他要的是名利啊。雖然盡忠,但是也是圖個忠名,雖然清廉也是圖個清名,這「我」都沒有除掉,所以怎麼能說做為學佛的基礎。我們剛才講的:「你要用不生不滅心哪」,你一見相一生心就有我了,你的心怎麼會不生不滅。所以你們看很多以前,我們舉這個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大貪官-和珅,和中堂,他還沒當中堂以前,他是戶部的官員,戶部就像現在的財政部一樣,他是個大清官,很有操守的大清官,絕對不貪,自從雲南總督被抄家,他那個時候性情大變,因為這個事情是他督辦的,和珅晚年開始貪,越貪越多,聽說全世界歷史上貪官他排第五名,貪第五多的,非常的離譜,所用的這些器具都跟皇帝同樣的規格,完全僭越禮制,無君無父,他之前是個清官,為什麼後來是個貪官呢?用的是生滅心,所以會變節,他用生滅心哪。所以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真正清官、真正忠誠被人佩服,他這個心用得好,一輩子都不變,一生忠義,像這個關公,雖然忠義一生,但是死了以後當鬼啊,做鬼做得很不甘心哪,做什麼鬼?無頭鬼。他看到我們佛教的高僧-智者大師,向智者大師哭訴-還我頭來,智者大師度他,他才成為佛教的護法。所以用生滅心,雖然忠義,死後為後人景仰,但是仍舊是不離鬼道,所以都不究竟哪,都不是真正的有大成就啊,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。你不要好世間的名聞利養,你不要好樂五欲六塵,要把我放下,你不要這些,你再來行忠孝仁愛,世間人稱為大孝、大忠、大仁、大義,但是是真的是要真正做喔,你不要信口開河,空口說白話,發虛願,那就變成大忠似奸、大偽似真,假的,這是跟你們講世間法,世間法,佛法叫「俗諦」啊。俗諦你要怎麼行?依「真諦」而行,所以說「真俗無礙。二諦圓融」。現在人只行俗諦,不依真諦,那就叫俗人,所行的不叫俗諦,為什麼俗上面加個諦?就是與真實的諦理相應,叫俗諦,佛法遣詞用句有它的大學問在。那麼這裡講「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」,是應眾生的根器而立名,不是依他自己的好樂、依他自己的名利。那麼這個世間的眾生,沒有真正究竟解脫,所以不自在,他就「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」,自在王,王就是什麼?在自在當中最自在,我們人道的眾生,這有情世間,世間分三種-器世間、智正覺世間、有情世間,這三種世間。有情世間當中,人道比下三道的自在。這個地獄道是最不自在的,比較好一點的是餓鬼道,大體上是這樣分,裡面還有一些微細的差異。在畜生道,是比鬼道自在,有沒有畜生道比人道自在的?也有,那是特別稀少,也有鬼道比人道自在的,也有,那也是特別稀少,這帶過去生的福報,所以這個我們講清楚。就像有的畜生,你看牠小狗小貓,我們看是畜生,牠有爵士的身分,牠有好幾億美金的遺產,有專門的僕人在服侍牠,這是真的,真的有,所以牠在受用上、福報上比大多數人自在,這是非常特別的。還有一些畜生是你看不到的,像龍王、大鵬金翅鳥、這些鬼王,這個有的這些畜生類的,牠的神通、牠的福報比人還自在,但是牠是畜生,畜生裡面福報最大就是大鵬金翅鳥,牠這個大鵬金翅鳥,這翅膀一振,可以飛九萬公里啊,大鵬金翅鳥牠在休息的時候,牠不是住鳥窩,牠是住宮殿喔,牠的身體可以化為宮殿,自己進去受用,變化自在,這牠福報很大。所以人道基本上比畜生道自在,天道又比人道自在,那金翅鳥福報再大,也是大梵天王的坐騎啊。人中福報最大的叫金輪聖王,這金輪聖王現在看不到,他是一個非常有福報的人,轉輪聖王在世的時候,轉輪聖王有四種轉輪王-金、銀、銅、鐵,福報最大的是金輪聖王,他在世的時侯就是人的壽命非常長,這個他國土的人都可以受持五戒十善,這後面講的法藏比丘,就是轉輪聖王裡面最殊勝的,像金輪聖王一樣,有國主名世饒王,這後面再來說明。那麼剛才講的,天道比人道還要自在,世尊,這世間自在王如來,我們也可以稱世尊,超過人道、超過天道、超世間之自在,有情世間,比有情世間還要來得自在。那麼超越智正覺世間,智正覺世間就是羅漢、菩薩,羅漢是二乘,菩薩有權教的,也有大乘的菩薩,權教就是漸教它也算大乘,也有的是小乘剛迴小向大的,我們可以都稱為權教菩薩,權就是方便,還不是真正我們講的入大菩薩位,權教,佛超越他們,所以叫超凡超聖,能超凡超聖,非凡聖之所能啊,剛才只講兩種世間。第三種呢,器世間,佛能夠變現自身為一切國土,如來十身,有一個身叫「國土身」,能夠變現諸佛的剎土,自己於剎土當中,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行菩薩道,國土身,能夠變現自在,或是現江河利益眾生,或是在沙漠現泉水,能夠救濟這些急需要水源的這些商侶,他能現國土身。所以在器世間也得自在,三種世間都得自在,而且沒有人可以超過他,即使是等覺菩薩,假使滿世間,這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等覺了,智慧都跟文殊菩薩一樣,集合起來思量如來的境界,百千萬億所不能及啊。這百萬分不及一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,算數分、譬喻分,怎麼樣算、怎麼樣比喻都沒有辦法測如來的智慧,所以他立名為「世間自在王如來」,當然這個如來是十號之一,我們是順著講下來。下面就是圓滿佛的十個德號,這個德號就是顯示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功德,「應供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」,這是只有圓滿成就的佛才可以稱呼的德號,所以我們剛稱世尊是正確的,可以稱呼他世尊。那麼如來,如就是真如,依真如修行而來示現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所謂「如所從去。如所從來」,這個《維摩詰經》講的:「不來相而來。不見相而見」,這才是如來。如所從去,來去都不離自性,這「所」就比喻作自性,從佛性出生,所以叫如來,又從真如出生,故名如來。所以你們講的如來佛,到底什麼叫如來佛啊?如就是指真如啊。那麼他成就萬德萬行,《華嚴經》講的,我們常說的這一首偈子:「大海中水可飲盡。剎塵心念可數之」,你的心念有多少都可以算得出來,「虛空可量。風可繫」,虛空可以測量邊際,風可以叫它不動,風可以繫住不動,把風綁起來,繫就是繫縛的意思,但是呢「無人能讚佛功徳」,沒有人可以讚歎他。所以應受九法界一切眾生供養,所以叫「應供」,他這個應供比阿羅漢來得殊勝,阿羅漢沒有辦法跟他比啊,阿羅漢應三界之供可以啊,他的德行可以應三界之供、人天之供,他還沒有這個德行能應菩薩、如來供養,佛能夠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,所以像你們禮佛、你們頂禮法師,實際上你是頂禮如來的形象,尤其是出家人,他身穿這個袈裟,你去頂禮,是拜佛,袈裟是如來的正傳,龍得這個袈裟,將來就再不墮龍身。

不墮惡道。大鵬金翅鳥看到龍身上有袈裟,它不吃它,所以能夠令眾生免諸惡難啊。乃至演戲裡面,你扮演出家人,所以你們如果在學校要演出家人,趕快舉手,將來都能夠得出家身相,能夠成人天師範。戲裡披衣。有的人酒醉了,喝酒醉了,頭髮理光,穿出家人的衣服,爛醉如泥他也不曉得,這都種無量的善根。所以你們不要毀謗出家人,不要破壞僧團,什麼叫破壞僧團?就是把你的世間意帶入道場。用你的習氣在道場裡面,在與人應對,這都破壞僧團啊。到道場出了一點錢,想說修福,要人家給你特別,把你叫出來這個是大護法,這個是功德主,功德都沒有了。你供養法師,還要法師跟你說謝謝,這一說你功德也沒有了。所以為什麼說你修福,你要會修。我們之前也有講過啊。有人供養星雲法師,星雲法師是我的得戒和尚,供養他,他一直提醒他:師父,我供養你多少錢呀。好像好幾百萬,星雲大師給他點點頭。他還是怕星雲大師忘記,一直提醒他:師父,我供養多少錢。星雲大師就開口告訴他了說:你是要這幾百萬的功德,還是要無量功德?他說當然要無量功德。這個意思就知道了。所以這是出家人善巧方便啊,應受供養。所以你看到出家人,你不要管他有修沒修,有破戒──這個有持戒沒持戒,你就是恭敬、讚歎、供養。有一些人像現在假扮和尚,那麼一些無知的世間人說:唉呀,你不要供養他呀,他可能是假的。可能是真的怎麼辦?萬一他是哪一尊古佛再來示現。周邦道老居士還沒學佛的時候,他們家是信仰別的宗教的。有一天他的同修就看到一個出家人來跟他托缽化緣,把他趕走,不給他。後來他學了佛,嚇了一跳,那一天來跟他化緣的出家人,長的跟地藏菩薩一模一樣,該不會是地藏菩薩來跟我化緣,我沒有給他。給他種善根啊,讓他後來有機緣學佛,為什麼?《地藏經》講的,看到地藏菩薩一面,所謂「見聞瞻禮一念間」,一念之間,「利益人天無量事」。你造再重的惡業,在臨命終的時候,你聽到這個地藏菩薩的名號,跟你保證不墮地獄。真的啊,不墮地獄啊,你們去看《地藏經》,他是連續殺人犯也好,十惡不赦也好,臨終碰到這個地藏菩薩,有地藏菩薩的像跟它合掌、作禮、或是稱念,你就不會墮惡道。所以你不要看啊,有一些人他不懂,沒有學佛啊,不知道啊,他是假的和尚,他有他的果報。你是真誠供養,你修你的福慧。他造他的業,你不用想那麼多呀。所以為什麼永嘉大師講的,「中下多聞多不信」,想太多了,「上士一決一切了」,上士就是什麼?有福報的人,一念轉過來了,一切通達。所以你不要有福不會修,毀謗正法、毀謗出家人。這個來生呀,現在不用談到來生,這一生果報就非常的淒慘。這個是如來第二個德號。「等正覺」這個大家都很熟悉,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的一個簡說。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化,就稱「等正覺」。我們不稱他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因為名字太長,所以就把它略為啊簡單化,叫「等正覺」,也就是說他所得的覺悟無人能過其上。凡夫是迷而不覺,像你們看那個《了凡四訓》,那個袁了凡大凡夫,迷而不覺,你學他,你能出三界嗎?你出不了三界。他懂的是業報差別因果,不懂得真正心性五周因果,周就是周遍,自性周遍一切,分五個來說明,五周因果啊。這不生不滅因果,不是業報差別因果啊。世間有善有惡,造業受報,這個因果這個很好懂,沒有什麼困難之處啊。你造善一定得善報,造惡業一定得惡報,這個還用講嗎?不用講了。但是什麼叫不生滅因?不曉得。怎麼樣是不生滅?不知道。怎麼樣是如來果地?不曉得。這個才要學啊。所以祖師講通明因果者,必然證乎心性,是講的大乘一乘的不生不滅因果,不是世間那種淺學的業報差別因果。當然不生滅因果涵蓋業報差別。所謂後後勝於前前,後後勝於前前。所以你要學「佛」你跟了凡先生學,那是跟凡夫學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講「常隨佛學」跟佛學習,普賢菩薩是跟佛學,他沒有跟了凡先生學。他是個大凡夫,你不用跟他學,學了也沒有用。同樣跟他同一時代的,我們常介紹的,你學憨山大師。他也遇到雲谷禪師,一生了脫生死,明心見性。了凡先生沒有福報、沒有福慧,業障深重。碰到雲谷禪師跟他講大乘、跟他講一乘了義,他一個字都聽不懂,如癡如聾,他聽不懂啊。這個事情是憨山大師記載的。他曉得袁了凡先生來拜訪他的和尚,他的和尚跟他講大乘,一個字都聽不懂。跟他講世間法,怎麼得到名利,怎麼求福報,趕快抄下來、記下來。心中都是名聞利養啊。雖然轉了一點點命運,那是小業,真正的生死業沒有轉,根沒有解決,都在枝末上。你要是跟他學,你就跟他一起輪迴。所以我們道場絕對不會給你流通《了凡四訓》。你如果要看看世間的因果,可以去看看,它裡面講的確實還不錯。立命之學、積善之方……等等的,做一個世間人。但是你要成佛,我不推薦這本書。我推薦你看憨山大師《夢遊集》。你要嫌太多,你說你修學淨土,我給你印了一本書,叫《淨宗法要》,憨山大師開示的。這個你總不能再推托了。再不看,你要說你是學淨土的,實在是沒有辦法相信你呀。所以你要跟諸佛如來學習啊。那麼這裡講的「等正覺」就是指無上。所以不是凡夫,那更不會是二乘,不是凡夫、二乘,也不是權──權教菩薩,也不是這個一般的三賢十聖,他是正等正覺啊。所謂「三賢十聖住果報」《仁王經》講的,「三賢十聖住果報」他們所住的都是功勳位,住果報土啊。不是真正的究竟位啊,還是有修有斷──有修有證,不是真正究竟,沒有成就如來。所以《仁王經》講:「三賢十聖住果報。唯佛一人居淨土。」所以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所以叫做至高無上啊。覺不是普通的小覺,是大覺啊。自覺──覺悟自性,覺他──覺悟法即是心,一般阿羅漢自覺,他是知道法中無我,他沒有我所以叫做正覺。自覺,自己覺悟,沒有我,不能覺他,不了知這個一切法從心想生,不能覺他。不能方便力用那就只是一般的菩薩,像佛真正自在,覺行圓滿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就稱為佛。所以阿羅漢只知道在一切法當中無我,這自覺。菩薩知道無我也知道法空,但是還不自在。古德他有個比喻,就像一個坑,凡夫呢,是跳到坑裡面出不來。二乘呢,跳出來了不敢跳回去。坑就比喻作三界啊。二乘跳出來了不敢回來,怕,還是著有啊。菩薩呢,能夠啊這個跳進跳出。你們就想這個很厲害了,自在了。佛呢在內即是在外,在坑裡面跟在外面完全一樣自在。所以說「地獄天宮同為淨土」啊。用這個比喻你就知道了,佛比菩薩、比羅漢、比人那自在太多了。這人就包含這個天,包含三惡道的眾生。所以佛稱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那麼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我們就留著下一次再來做說明。好,我們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