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二一)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九頁倒數第三行「所以者何。如來定慧。究暢無極。於一切法。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」這是上一次講到的。那麼這是世尊讚歎諸佛如來的智慧,他的神通道力,「能於念頃。住無量億劫。」這念頃就是一念之間可以展開為無量劫,這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,也很難想像得到。那我舉一個比喻其實大家你就能清楚。就是你在做夢的時候,你夢見過去的事情,很長很久遠。或夢見未來的事情,也非常長非常這個久遠,夢見到未來。那麼實際上呢,你還是躺在床上。甚至呢在很多醫學的研究下,你雖然感覺,在夢中的感覺是幾十年,但是呢在床上只有一分鐘,甚至幾秒鐘。這就是我們眾生呀,實際上也具有這樣的一個能力,「能於念頃。住無量億劫。」但這在現實生活上呢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被無明蓋住了,無明就是你不明白真心本性,認為有物可以與你的心相對。所以這個《楞嚴經》講:「元明照生所。所立照性亡。」因為無明起了一念照境之心,所以呢生出了所照的境界。本來沒有但是呢虛妄而有。那麼所立的、所照的境界既然現前了,你就迷失了真性,所以「所立照性亡」,就妄有能所。這從這個迷妄所以產生了虛空世界,這一念迷就稱之為無明。所以大乘經講的非常的清楚。但是佛把無明打破了,所以「能於念頃。住無量億劫。」不動本處能至十方法界。就像你做夢,一下夢見自己出國了,一下夢見自己到外太空去了,一樣的意思。只是呢在現實上你沒有辦法做到而已。為什麼?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你有煩惱。那實際上呢,你把煩惱打破了,那確實是可以的。所以這裡總結,所以啊「所以者何」,就是所以如來的定慧,究暢無極。這定慧,定就是講的禪定,慧就是講的智慧。佛法講「因戒得定,因定發慧」,這稱之為「三無漏學」。因為呢你守佛陀的教誡,這教誡不光是包含著戒律,也包含佛在經上講的開示,所以都稱為誡。那麼因戒呢能得定,你遵照釋迦牟尼佛教你的方法去修行,你能夠把你的煩惱給降伏,這是事上的定。那如果進一步能悟得真心,了知煩惱性空,知道煩惱本空,六塵非有,那這個定叫「首楞嚴大定」,所謂知法空寂啊名為大禪定。那麼從這個定你能打破煩惱,打破煩惱。前面事上的定是降伏煩惱,像阿羅漢他們的定都是事相上的,事定,它不是理定,事相上的。煩惱他是用伏住的,不是真的斷,所以稱為有餘涅槃。佛是真正證得無餘涅槃,所以他的定是到達究竟。菩薩的定呢,雖然與理相應,但是呢還不算究竟。為什麼?煩惱沒有降伏住啊,煩惱沒有完全降伏。所以啊如來的定慧是最究竟的。那慧呢?知道一切法空、起般若智照的妙用,利益眾生,自受用,他受用都沒有障礙,所以啊稱為「究暢無極」。究是究竟,暢是通暢。無極啊就是無過其上,沒有人能超過他。這個是諸佛如來的定慧。那麼我們下午講的,這定──禪定,這禪啊,現在有很多人修禪。有五種禪:一個呢是凡夫禪,一個是外道禪,這兩種禪都是啊取相分別,都是有目的的,想要呢得到快樂、得到捨受。所以呢厭下欣上,厭離這個世間,欣求天上之樂,下就是下界,上就是天上,厭下欣上。那凡夫禪是帶有正信的,外道禪呢是帶有異計的。異計就是所謂的顛倒想,邪知邪見啊、撥無因果啊、偏見啊,等等的、斷見、常見這些,那麼來修禪定,所以他得到的是這個不究竟的,甚至是偏的、是邪的。那麼錯誤的心態也能得定,但是他這個定不是正確,發的這個神通啊也不是很大。但是呢他只是拿來搞名聞利養。所以你看現在有一些他也教你修禪定,目的呢不是在於明心見性,不教你解脫,他教你要得神通,或是說你跟他學,你就會有什麼神通,還有傳授神通的,那麼這些方法都需要修禪定,只是他的這個定不究竟,是外道、是凡夫,凡夫禪、外道禪。所以你們去參加所謂的禪修,你就要很清楚,什麼是真正究竟的禪,你學了能不能得到定慧。那還有一種是二乘禪,像你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學小乘的、毀謗大乘的,說大乘非佛說,說大乘經典在這個小乘當中找不到,在小乘的國家找不到,為什麼?因為你是去小乘國家找嘛,你要是到中國找,一定找得到,都有緣由、都可以考據,找得到啊。那有的說他去印度考據,沒有,為什麼呢?因為印度把佛法傳來中國以後,這個印度就發生法難哪,有的國王聽信外道就滅佛法,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,很多經典在印度你就沒有看到了,所以現在的人再去考察,當然找不到,因為幾百年前就已經消失了,所以你不能毀謗大乘哪,你不能欺騙眾生哪。那麼這一類人現在在台灣、在這個世界上也不少,講的法呢,他是依小乘經典說的,但是呢在講經當中,常常毀謗大乘佛法,那當然這個毀謗大乘佛法,依小乘的戒律來說,你是自讚毀他,自讚毀他不通懺悔啊,你讚歎自己毀謗他人哪,甚至你毀謗佛法,是要割舌頭的,在小乘戒是這樣子,那麼你們這些毀謗正法的、毀謗大乘的,你自己就要想一想了。那麼這些人所修的,他也說他是禪定,也說他是禪,說他能夠內觀,能夠種種的……,但是這些觀法,佛告訴我們:不究竟。不究竟。他說小乘裡面的內容只是他方便接引而已啊,目的是要學大乘佛法,那些小乘法不究竟,不是最究竟了義,所以他悟得的,你用他的方式所悟得的叫偏真涅槃,證悟的,叫偏真涅槃,他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,知道我空,但是他不知道「法」從心所生,所以他只知道這個蘊中無我,五蘊當中沒有我,所以他契入的是偏真,那麼依此而修的是「二乘禪」。那還有一種是大乘,知道我法二空,在法中沒有我,知道法又是從心所現的,悟得常樂我淨的真我,那依此而修,用這種正知正見而修,而證得了常樂我淨,這叫「大乘禪」,可是都沒有講到真正的禪宗,所以你看像一般的教觀,天台的教觀……等等的,這些都是屬於大乘。那禪宗呢稱為教外別傳,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這很重要啊,禪宗的觀念,他的教學的方法、教學的手段哪,直指人心,不假修證,所以你問達摩:什麼是佛心?他說「你問我即是汝心,我回答你即是我心,你如果沒有心怎麼來問我,我如果沒心怎麼回答你,就是這個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,不曾生不曾滅」,《達摩血脈論》哪,我是有點把它翻成白話了,就是這一念你來問我的心,就是真心,這直指的方式,這稱之為「最上乘禪」,最上乘的,不用經歷次第,不用先修空觀、後修假觀、再修中觀,不用,直接指示這個叫最上乘禪。所以你們學禪,要得這個究竟的定慧,你要學正確啊。那麼淨土法門呢,它什麼禪?我看現在很多人學,學成纏縛的纏,所以才講這五種,依祖師才講這五種給你們揀別。淨土法門屬最上乘禪,為什麼呢?依經典而說,「若人專念彌陀佛。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那你們就知道了,這不是學淨土的人老王賣瓜自賣自誇,是佛講的,是最上乘,禪宗直指人心,你不一定能契入,阿彌陀佛很厲害,給你倒過來,你直接念佛,一般修學都要離相、要捨,可是眾生執著的這個習氣太重,他教你「就路還家」,你執著我就教你執持名號,念到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─能所雙忘」,你自然打開本來,也是直指人心,最上乘禪。所以為什麼這裡講「如來定慧。究暢無極」啊?就是在告訴我們哪,這個淨土法門是最究竟的了,可以幫助你成佛,可以讓你一生解脫啊!它的殊勝在於什麼?你這一生沒有功夫,無所謂,你可以帶業往生。帶業往生。你煩惱沒有斷,沒有關係,你念佛只要你能伏得住、降伏它,不起現行,那麼這個煩惱啊就能帶業,應該是說你就能夠帶業往生,這煩惱沒有斷掉沒有關係。而且一往生到淨土,真的就是直證阿鞞跋致啊,皆是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翻做中文叫「不退轉」哪,不退轉菩薩啊,一般人修行,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啊,才能夠到達不退轉的這個果位啊,也有祖師判往生淨土的眾生都是法雲地的菩薩,法雲地,那他們這麼判法也對,都有他的依據、都有他的道理,總之就是不會退轉,比我們這裡講的還要高。所以你看這個法門它的殊勝,難得遭遇啊,你能夠遇到淨土法門,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哪。因為你學了,就能直接跟如來的定慧圓滿的相應,所以「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」諸佛如來證得佛性,於一切法最勝自在。為什麼加個最勝,就是在自在當中最究竟、最殊勝叫最勝自在。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十種自在」。如來果地上有十種自在,不是一般凡夫能比。所以修行淨土法門可以達到這樣子,那麼為什麼可以達到呢?還是《華嚴經》說的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你跟佛完全一模一樣,這個是很重要的話。現代的眾生沒有信心、沒有菩提心,所以學佛不會成就,學一學,不學了、退心了,業障現前;不然就是緣不好,進來佛門學大乘、學淨土,卻碰到了邪師亂說的,還有的講世間法的,告訴你說:大乘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,不光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,他還告訴你:小乘就是世間法,就是《弟子規》、就是《感應篇》之類的,那當然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,因為小乘不是世間法,它是出世間法,出是出世間的,不是世間,那世間法是輪迴的,它帶有輪迴的性質,一般世間人認為,能夠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,這忠孝仁義做好了,他這個人就圓滿了。但是佛法它不這麼看,佛法講要有「出離心」,你沒有出離心,孝悌忠信做得再好,都不能出三界、都不能出啊,有「出離心」還要「用對方法」,用一般的小乘的,用一般漸教的方式,那個要修非常的困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使用大乘的方法,為什麼大乘方便呢?大乘佛法轉心念。你現在起煩惱了,看經典祖師大德給你開示,心念一轉觀念就轉,你錯誤的觀念一轉,境界就轉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若能轉物。則同如來。」你能夠不被境界轉,你能夠轉境界,那你就跟諸佛如來一樣了,所以說大乘殊勝;念頭轉,你的煩惱當下就消失了。那淨土法門更簡單,你起煩惱,教你......沒有別的竅門,三個字真傳-老實念,用佛號打除你所有的妄想,所以這個方式很巧妙,印光大師講的,講它四個妙字-妙妙妙妙,就是轉念頭。所以在末法應當提倡大乘佛法,應當提倡。大乘事理兼顧,小乘只重事不重理-就執事廢理,一般的小乘執事廢理,他事相上他做到,他不管心理上的,不管佛性的,他們的戒律只看你事相上有沒有犯,你的起心動念、你的動機他不管。大乘事相上不能犯,心念上更不能犯,不能起心,你譬如說殺生,你起了一念殺意了,雖然沒有殺,這屬於有汙染的,你心念就不清淨了,它是講求到這麼微細,理跟事兼顧,理就是心理,這是在戒律上。那修行上、教理上呢?也是理事齊備。理事能互通互融,沒有障礙,所以最圓滿的法,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,你要出三界,我就跟你講實話。有人說,唉,你悟顯法師怎麼沒有講《弟子規》等等的,我告訴你:那個是講假話騙你,我不忍心這麼說,穿袈裟受九衣奉持如來命、奉持如來的教誡,廣度諸群迷,絕對不跟你講那些不了義法,那些不能成就的,甚至是非因計因的法,說學《弟子規》、學這個《感應篇》能夠做佛教的基礎,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,沒有一絲毫正確,世間人去學這個沒有問題,國家去提倡這個是相當好的,但是你如果到佛門裡面來,你來問我:你修行要怎麼成就?我一定告訴你學大乘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講得一清二楚:「我若遇眾生。盡教以佛道。」什麼叫佛道?佛道就是大乘啊!可是眾生不能信受,「無智者錯亂,迷惑不受教」。倒過來要毀謗正法、倒過來要毀謗大乘,你說這個眾生愚不愚癡?所以講經,不是讓佛法來配合眾生,是眾生來學,世間人講的: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什麼叫未聞往教?就是絕對不會把佛法降格來配合你的根器,因為是要提升你的根器、提升你的心靈層次;現代人講的:提升你的見識。你從前著相,佛法提升你的見識,讓你不著相。所以講經說法,不能胡說八道,現代人胡說八道,他就說他自己是方便說,其實是隨便亂說,隨便說一說,不是真正對佛法瞭解。所以我們依大乘經典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、《般若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等的這些大乘經論,跟大家說明諸法實相,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要講大乘,不是要說小乘,更不可能說人天。為什麼呢?人天法就是他捨棄的。他為什麼要棄國捐王,為什麼要捨父出家、捨妻子出家?那些都是人天乘啊!四門出遊,你還看不懂啊?看到世間有生老病死,這個世間法做得再好,都是生老病死;到天上去也是一樣。所謂:「六欲諸天具五衰。三禪尚自有風災。」就算你「假饒修到非非想。不若西方歸去來。」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就看透了、想清楚了、想明白了,世間法做得再好,都是輪迴、都離不開生老病死。有錢人有生老病死,沒錢的人有生老病死,中產階級的也有生老病死,都有啊!所以唯有使用大乘佛法才能夠啊!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,學外道,做一些無益的苦行,學一些事相上的,總是不見性;最後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,見性成佛。看到這個星,知道我見性遍滿十方,無有障礙,無有侷限,從此打破無明,所以叫見性,見得一切法之性,所以他成就了。那麼成就以後三七日思惟,三七日思惟怎麼度眾生,他看這個世間的眾生貧窮沒有福慧,常常喜歡學一些不了義法,所以他心裡想我如果給他講大乘,他們必然馬上毀謗,所以方便開三乘,因為過去諸佛也是這麼教化眾生,雖然說三乘佛法其實為一乘,所以說「諸佛兩足尊。知法常無性。佛種從緣起。是故說一乘。」慢慢給你培養善根,到你根器成熟了,我給你講一乘,也就是大眾能接受了。那現代當然是宣說一乘的時候,為什麼?因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已經給眾生種下善根,所以我們剛才講的為什麼中國人,這眾生很喜歡學禪,就是佛給我們種善根,所謂所應度者皆已得度,所未度者皆已為作得度因緣,那你說眾生怎麼會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?那是在佛陀時代,佛滅度的時候就講:應當度者我已經度了,還沒度的人我已經為作得度因緣,你後面的人只管講大乘。我不曉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師喜歡倒說經律-顛倒講,我們觀察其目的就是貪圖名聞利養,喜歡人家恭敬讚歎,這個都是佛門的衰相,這佛教眾生都是教佛道,都是教怎麼能夠達到究竟的定慧,怎麼能夠究竟圓滿成佛,不光《無量壽經》這麼教,所有的經典都是這麼教的,絕對不用小乘法幫助眾生,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講:大乘平等法,這大乘法人人都可以學,每個人學了每個人成就,所以叫平等法,「若以小乘化」,我如果用小乘來教化的話,明明大乘能夠廣利群生,他卻不用,如果用小乘的話,「我則墮慳貪,此事不可為」,為不可就是不可為的意思,不能做啊!又說「佛自住大乘。如其所得法。定慧力莊嚴。以此度眾生。自證無上道。」所以《法華經》講的一清二楚,從來不用小乘法度化眾生,何況是人天佛法—人天乘的法,所以你們有去看經典,你就很清楚了,佛就是教你見性,不管你學淨土、學禪、學教、學密、學戒,統統都是教你明心見性,怎麼可能是用世間法作基礎?經典白紙寫黑字,寫得非常的明白,那麼這些無智的人,他要倒說經律,昧著良心做事情、昧著良心講話,這個欺瞞大眾,這將來都有很重的果報,這種果報我們非常清楚,所以我們不敢造這麼重的業,這造的業非常的重,你在破壞佛教,你讓眾生呢斷善根,你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,那麼這些人,你要是不曉得悔改,你自己的法身慧命也永遠斷掉。所以你看現在講世間法的,到後來袈裟他也不穿了,都穿世間的衣服,還說這樣很自在、很隨緣,那叫隨業,隨業,隨業流轉。出家人一定是講佛法,佛法當中絕對講大乘,你一乘直指人心的這種方式你不會,你能講大乘啊。所以這是佛教非常殊勝之處,我們自己遇到了要珍惜、要讚歎,你用這個方式你能得最勝自在,不光你現在得自在,你將來也得自在,在順境當中得自在,在逆境當中也得自在,為什麼?因為你心裡面沒有順逆這二種相,所以得最勝自在。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,所以下面講的:「阿難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。分別解說。」為什麼我們引《法華經》,就是要告訴諸位接下來要說的跟《法華》的境界完全一模一樣,是成佛的根本,人家我們佛門裡面講的:成佛的《法華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的奧藏、《法華》的秘髓,這《法華》的最精華的、最重要的......秘髓,肯定是一乘中的一乘,了義當中的了義,是一切諸佛的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絕對不會超出底下要說的正宗分,所以叫著阿難也是叫著所有的大眾,包括末世的眾生,「阿難諦聽。」你仔細聽,諦聽是什麼?不要打妄想啊,現代人聽經不會聽,邊聽邊打妄想,怎麼打呢?法師你講這個道理,可能不是喔,大概是怎麼樣,他在打妄想,心念是在浮動的。諦聽是什麼?把你的我見放下、把你從前的思惟放下、把你的立場放下,那都是你的煩惱,這個統統都要放下,才稱之為諦,因為你諦聽能夠聽到諦理,能夠聽到如來的第一義諦,聽了以後要思惟「善思念之。」要能夠善思惟不是邪思惟,善,這個善在淨土宗就是你要能夠深信切願,叫「善思念之。」那麼後面我們肯定阿難尊者做到了,他發願求生淨土,
你要真正善思、真正能夠憶持不忘,其實這一句包含了信、願、行,善思則具足信願,念之則具足行門,這信願行都具足啊。那麼底下講的:「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我會為你啊仔細的說明,為你分別解說,給我們說清楚,淨土宗裡面就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最清楚,《無量壽經》有五種原譯本,但是呢裡面出入非常的大,所以呢到民國初年,夏蓮居老居士才給我們會集了這個本子,有一些嫉妒障礙的人,說這個是偽經,實際上是他知見不正,雞蛋裡挑骨頭,依文解義,這裡每一句話都是從五種原譯會集進來的,你要毀謗《無量壽經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等同謗五種原譯,我勸你們不要謗,為什麼?毀謗這個會集本等同謗這個五種原譯本,謗經,不光五種原譯本你謗到了,十二種原譯本你都謗到了,為什麼呢?因為這一本經的經題就是會集了十二種原譯本的經題,等於你毀謗了會集本也毀謗這個十二種原譯本,字字句句都是從這個原譯出來的,你不要隨意的毀謗,否則造不善因,受不善的果報。在末法能夠遇到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善本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康僧鎧大師的本子雖然有四十八願,可是呢裡面有些願文是重複的,有些願沒有,這個我們都要清楚,他是名為四十八實際上不足,不足啊!有的譯本只有二十四願,有的呢三十六願,這四十八願他講不圓滿啊,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,那麼再加上文章的艱澀,從漢朝一直到宋朝,相隔非常的久,所以他的翻譯的文章,原譯的文章有漢朝的文章也有宋朝的文章,這宋是趙宋,法賢大師翻譯的,後漢支婁迦讖尊者也有翻譯,這是漢朝,那麼這些文章、文字用詞都非常的艱澀,朝代又相隔久遠,不容易持誦,只持一本又不能夠圓滿其他四本的意思,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,那麼從這裡開始:從「法藏因地第四」,一直到第四十二品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正宗分,序分就如同一個人的臉,一個人的臉,有眼睛、有鼻子、有嘴巴、有耳朵,那麼正宗分呢!就如同這個人的身軀,裡面有器官,有心臟、有這個脾胃等等的這個重要器官,也就是精華的意思。那麼我們來看第十頁「法藏因地第四」,這個品題很簡單的,顧名思義介紹法藏比丘的因地,法藏比丘就是阿隬陀佛還沒成佛的時候,他在因地的法名,因地的法名。那麼這一品你可以看到他是存什麼心在修行的,前面呢第一品、第二品是通序,第三品是別序就是發起序,第一品、第二品是正信序,第三品是發起序,這每一部經發起的因緣不同,這部經發起是佛現瑞相,阿難看到了向佛請問,世尊是在念過去佛,還是念現在佛還是念未來佛,世尊讚歎,讚許阿難並且呢為阿難宣說這個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它的發起因緣。那麼這裡就直接進入正宗分,就是佛要說阿彌陀如來,他因地是修什麼行、怎麼存心、怎麼用功的,所以稱為「法藏因地第四」。那麼再來看到這個第二行「佛告阿難。過去無量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。」告......「佛告阿難。」這告,上對下叫告,下對上叫白,所以你看阿難白佛......白,那佛是長輩,對學生叫告,我告訴你,「佛告阿難。」告訴他就是你要注意、要仔細聽,所以「佛告阿難。」過去......他講過去的事情,說一段歷史給我們聽,過去無量不可思議,就是指非常非常久-無量,無量有多少呢?到不可思議,想都想不出來的長久-「無央數劫。」這個單位,時間的單位是劫來算的,這一劫我們之前有講過,一顆大石頭大四十里,像一座山的大石頭,那麼每隔一百年有一個天人下來,用天衣在這個石頭上這麼拂一下,一直拂到這個石頭統統磨平為止,這樣稱為一劫,所以稱為劫石,這劫就是劫波的意思,時間的單位,那這個石頭叫劫石,不是膽結石、腎結石是這個算數的一個單位名稱,劫石,那以這個做單位,有多少?無央數,無央數就是無邊,沒有辦法算。那麼還有一個說法,這個劫啊,人的壽命以現在人的壽命來算,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減減減減,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十歲,又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樣一增一減一個小劫,一個小劫,二十個小劫,這麼二十次增減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一個大劫,四個中劫一個大劫,所以以大劫來算的話,算無央數,也就是非常的久遠,在《法華經》還有「塵點劫」的比喻,那這個你們自己再去查佛學辭典,或是直接看《法華經》,那個劫又更多、更久,那是用譬喻來講的「塵點劫」。那麼這裡說有佛出世,你要能夠遇到佛出世不簡單。像你們現在就遇不到。有一些外道說這個彌勒菩薩來啊!不曉得他在哪裡啊?彌勒菩薩現在不會出現,他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,他才會出現,那麼那個時候我們的人壽是八萬四千歲,八萬四千歲,人壽八萬四千歲,那他出現在世的時候龍華三會,在龍華樹下開三次大法會,度無量無邊的眾生。所以你們現在如果有妄見的、錯覺的,說彌勒菩薩再來,你不要相信,這個是真的。你講這些諸佛如來再來,你要依佛經而說啊,他來示現做佛,那外道常常說一些這些神通來狂惑眾生,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。那麼實際上彌勒菩薩離我們不會很遠,只是你還沒那個本事進去,他住兜率內院,兜率外院一般人很好去,內院呢!你進不去。為什麼呢?天親菩薩的哥哥獅子覺菩薩,他就是有功夫,到了外院就被天女迷惑了,就迷惑顛倒了,去了都沒有消息,後來天親菩薩問他的大哥無住菩薩,他說這個獅子覺菩薩上哪裡去了?他說他在外院就迷了,內院那要有相當的功夫啊,最起碼你也得證阿羅漢果啊!那一般人進不去。所以彌勒菩薩雖然離我們近,但是呢!你看不到,看到了你也不認識,為什麼?彌勒菩薩來這裡一定給你講大乘,一定教你受菩薩戒。有一些法師說他不傳戒,以為自己很清高,他看彌勒菩薩一定是個凡夫,彌勒菩薩一定給你講大乘、給你講《無量壽經》,因為佛叫他來流通《無量壽經》,他不會給你講小乘法,也不會給你講《弟子規》,這個是我們可以肯定的,所以一般的人,即使看到諸佛如來再來,也是看成凡夫,現在就算有祖師出現在這個世間,你也會覺得唉呀!祖師是小孩子。很多祖師十一歲就能講大經大論了,李商隱有一首詩讚歎悟達國師,悟達國師十四歲就會講經,「十四沙彌解講經」;十四歲沙彌的身份就能夠升座了,就能夠講佛法了,「似師年齡秖攜瓶」,在這個時候十四歲的小孩都只是負責端茶水而已;「沙彌說法沙門聽」,他是沙彌的身份說法都是這些大德、比丘在聽,他是真正懂的,因為他十世的高僧;「不在年高在性靈」,不是在於他年紀的大小,在於他對於佛法的明瞭,所以不是說唉呀!幾十歲才能講經、幾十歲才能夠出來接眾,不是的,是在你對佛法懂不懂,你對於佛法不懂,八十歲、一百歲都不能講,這個要清楚。世間人看年紀,佛不看年紀,也不看你的身份,像優波離尊者他的身份是首陀羅,可是他比他的一些皇親國戚的這些貴族子弟還要早出家,佛就要求後出家的向先出家的禮拜,這個都是佛門的制度,佛也不看年紀的,所以你看像鳩摩羅什大師十幾歲就能說法,龜茲國的國王護持他升座講經;玄奘大師也是從小他就能夠說法,包括你們現在知道的雲谷禪師、中峰國師都是從小啊!中峰國師人家在玩扮家家酒結婚,他在做法會啊!他自己做主法和尚在超度眾生;臨濟禪師五歲一開口講話,他媽媽帶他去寺院,他五歲前都不會說話,帶他去寺院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,問媽媽說那個是誰?他媽媽告訴他:這是佛,他說「與人無異,我亦當做佛」,五歲就會講話,講這種話;這個清涼國師十一歲講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寶性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十一歲就能說,「不在年高在性靈」;善導大師的和尚道綽禪師,道綽禪師八十幾歲倒過來向善導大師,善導大師幾歲?二十四歲,請法;他問善導大師我修行這一輩子能不能往生淨土?善導大師說你等等,我入定到極樂世界幫你查一下檔案,檢查一下看你還有沒有缺什麼,沒有補上的,出來告訴他:你還有什麼沒有持清淨要懺悔,所以不是在於年紀的問題。那是不是年紀大的人就不貪名利了,也不是。所謂「少時戒之在色,老時戒之在得」,貪得無厭,世間人講的,所以不是年紀的問題,是對於佛法懂不懂、對於世間放不放得下,這個才是我們佛法的真正的判斷的方式。他能夠講正法,你不要管他的年紀啊!所以我說你祖師即使出現在這個世間你也不認識,十幾歲就會講大乘經,現在你們看了一定笑一笑,我是什麼博士、什麼教授,我還聽你講大乘經,我自己著作等身,貢高我慢的不得了,我怎麼可能去聽你講,現在人就是這樣,所以沒有福報,祖師大德出現了,他也不認識、也不懂得。所以你們要會看啊!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小孩來學佛的都是祖師,你們自己要搞清楚喔,不要好奇務怪,有的道場這麼一說,道場的居士就開始好奇務怪,我兒子是不是祖師啊!我兒子他也很喜歡學佛,也很愛吃素啊!大概也是個祖師吧,你整天在打妄想啊。那麼這裡講的:世間自在王如來,在過去無央無數不可思議劫中出現於世。那麼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講到這裡。那麼這一段沒有講完,我們留著下一次再來做說明,我們來迴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