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一零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五頁倒數第四行「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」。這是我們上一次有講過的部分,那麼也就是這些大菩薩,示現在世間所說的佛法,超過所有的世間法,所謂「超、勝、獨、妙」。超是超過,勝就是殊勝,獨呢、就是獨特,妙就是這個絕妙、絕妙。那麼佛法確實是如此的,你們在學的時候,要用這種希有心─「如獲至寶」。後面世尊講的「如貧得寶」,就好像一個貧窮的人,獲得了無價的寶藏。可是現在大家學佛法,沒有這種感覺。對於佛經,也是啊、非常的隨便,沒有恭敬心。對於講經,也都是當作一般的講演來看待。那麼也因為現在時代的關係,所以在講經的時候,省略了很多的流程。以前講經要先念佛,就是把你的心安定下來,這儀式非常的隆重。這個佛號念完了,舉香讚、香讚哦,持香案到這個方丈室,請這個和尚升座說法。這個就光前頭的儀式,可能就要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。因為以前的道場非常的大,所以大眾的心是安定的。你的心不浮躁,那你的心是清淨的來聽法,那才能夠裝得了甘露法水。那透過儀式請法、拜法,那你才會對於佛法有「殊勝難遭」之想。可是現在這些儀式,很多都省略了。甚至呢,根本就忘記了。講經,攝影機架上去,那麼維那這個打引磬、三問訊、大眾就座,法師就開講了,都省略了。所以對於佛法沒有這種希求心,那你當然覺得,佛法不會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啊,甚至還說「佛法就是世間法」。這跟說佛法就是世間法,這跟經典講的不一樣啊!如果佛法就是世間法,那釋迦牟尼佛不必說佛法,說世間法就可以了。所以佛教講的五乘佛法是說-佛說過的法包含這五乘。要聽清楚,佛說過的法包含這五乘「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」,佛說過的。但是如果要說:什麼是佛法?那就不一樣囉,佛法是能出離的,出三界六道輪迴。所以要摒除人天乘,這人天乘排除在外,這個觀念要清楚。你問釋迦牟尼佛這一輩子說過了哪些法……五乘他都有說。那什麼叫佛法呢?人天乘要去掉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三乘才叫佛法,叫「出世法」,佛法是出世法。所以你不能夠說釋迦牟尼佛他有說過人天乘……佛法就是人天乘,那這個不對。就好像水跟波一樣,你不能說這個波浪,它是波動的,它就等於是靜止的海水,那不同啊。雖然同一水性,但是呢、動義非濕義故。一個是波動的,一個是潮濕的,不一樣。世間呢,就如同這個波動的一樣,但是呢、跟佛所講的心、本性是同一體性。那體性並不是波動,也不屬於靜止的。所以這個法才「即世間而離世間」,叫「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」,這個觀念你要弄清楚。你沒搞清楚你就會想到,佛法是五乘,沒有錯啊!那我是不是從人天乘這樣修上來?實際上為什麼說佛法有五乘,剛才講的,是這五乘佛法,釋迦牟尼佛有講過。但什麼叫做出離法、岀世法?那只有這個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這個才算是真正的出世的佛法。其它的不算,算世間法,所以佛法一定「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」。佛教並不建立在人天乘之上,因為佛法是超越次第。所以為什麼《無量壽經玄義》裡面讚歎的,「圓超圓攝無量法門」。又說「超情離見」,超情就是超越凡情。凡情認為要先修人天,再慢慢學上來─「凡情」,這佛法超過凡情。就是你凡夫思量的這種次第的這種境界、這種位次。離見呢?就是離開了你固有的見解跟成見。所以不是你可以幾句話,你就可以說完的。不是你腦筋動一動,你就可以想像得到的。這不可思議啊!它的殊勝,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,只有佛菩薩、佛跟佛,他才知道。所以這個是佛法的殊勝啊,你有這麼一點因緣接觸到了、遇到了,你都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報。那你遇到了,你要好好把握,跟諸佛如來學習,你不要跟世間人學習。世間人,說實話,看看聽聽就好了,沒什麼好學的。你跟佛菩薩學,跟祖師大德學,你的智慧必然會跟他一樣,所以要常常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,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。現在同學當中交朋友不講德行哪,德行是什麼?很貴啊,買不起啊,世間人都是這麼看的。現在道德對世間人來說是奢侈品哪,可是對於我們學佛人,那是什麼?日常用品哪,天天都要注意,天天都要修行。那世間的五欲六塵、親情愛情這些-那奢侈品,根本不會想買,也根本不會想要。那你有了這樣的觀念,你的福報、你的智慧就跟人家不一樣了,你的看法見解就跟人家不相同了,你這個叫超情離見哪,叫佛知佛見,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:「世間萬事甘讓人先,信願持名絕不落後。」夏蓮居老居士是非常有名的近代的詩人,連近代的這些大詩人都還跟他請教。他們家也是官宦之家,他爸爸在清朝是一品大員,是雲南提督,雲南提督在清朝是一品官,就是可以提調雲南所有的部隊,整個雲南省哪,當時候他的官非常大,後來又節制兩省的兵力,守衛北京城,他父親的官非常的大,是一品的武官,你看那個清朝的一品的武官,前面那個補圖是一個麒麟,他爸爸的官服上就是麒麟。可是夏老居士對於這些他毫不在意,這世間的這些名利他都放得下,他對古玩也很有研究啊,可是他都能放下,這些文章哪,之乎者也,他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誤時光的東西啊,耽誤修行的東西啊,所以他有的東西人家沒有,很多人希望能夠過他這樣的生活,但是他看得破、放得下。夏蓮居老居士不是窮苦出身的,是大戶人家出身,所以他不用工作,家裡非常的富有,又受到人家的尊敬,但是他都放得下,他知道這個佛法超過世間諸所有法,超過世間哪,那所以你們在交友的時候,跟同事、同學接觸的時候,你就要知道啊,這個人有沒有智慧,這個人能不能提升你的心靈層次,還是只是物質上的、欲望上的,如果他不能提升你的人品人格,那這個不是什麼好朋友、好同學、好同事啊,這個要知道啊,只會找你吃喝玩樂的,那叫酒肉朋友。當然很多人都吃素了,用酒肉朋友實在不適合,但是世俗話就是這麼說的,素酒素肉,酒當然一般都是素的,所以呢你要會選擇,世間法絕對不超過佛法,佛法你學了可以提升你的世間法,學了佛法世間法就通,學世間法,佛法不一定通,不一定,他會瞭解到一點點,可是呢只在皮毛上,沒有辦法真正透脫。所以你看以前為什麼出家人受到人家尊重、恭敬,就是他世間法也會,佛法呢一般人不會,他不但瞭解佛法,他還修證佛法,證入佛境界啊,所以帝王將相都拜他做老師啊,請他做和尚啊,做親教師啊,或是做他的教授師啊。為什麼呢?他世間法通,佛法也通,因為他通達佛法,所以世間法全通,所以這佛法確實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那麼下面講的: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」。心裡面常常想到要幫助眾生,這是菩薩的行願、菩薩的悲願,菩薩心裡面想的就是要幫助眾生,度世,幫助眾生能度什麼?度這個五濁惡世,所以叫度世之道。所以你看,什麼樣的法才能夠真正度五濁惡世呢?佛法才行,佛法裡面「淨土法門」才可以啊。其他的在現在,你要學那確實得有相當的根器,不是說不行,但是要契機契理,那他才能發揮他的作用。那麼用世間法,那是絕對不可能的,所以你看菩薩怎麼教化眾生的?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啊。自己修行,常常不忘菩提,幫助眾生呢用的是佛法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講的:「我若遇眾生」,我如果碰到這些凡夫啊,還沒成就的,「盡教以佛道啊。」所以表示什麼呢?菩薩因地就是這麼做,成佛還是這麼做。所以你看他現在給你弄這些世間法,那個是不是菩薩呢?那就很清楚了嘛,能不能成佛呢?絕對不可能,為什麼?因跟果要相應哪。這裡的大菩薩,心常諦住度世之道,成佛呢就遇眾生教佛法,你心裡面如果常常安住在這個世間之道,生滅、善惡、對待、染淨、同異、差別、你我相,你對我好我對你不好,人家蹧蹋我我怎麼回報人家,我以德報怨,這統統都是世間法,都是你我相沒有除啊,別人都是佛菩薩,只有我是凡夫,這個都是「我相」堅固執持,為什麼呢?你有自他二相嘛。別人是諸佛如來,你也是諸佛如來,為什麼呢?釋迦牟尼佛講的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那講這個話的人是誰?是佛,所以看一切眾生是佛。你看一切眾生是菩薩,自己是凡夫,你還是凡夫,為什麼?你只是功勳位啊,什麼叫功勳位?還在修行沒有真正的成就啊,沒有真正的透脫啊,那你想要真正的透脫,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,我也是諸佛如來,平等平等。為什麼會講別人欺負你、罵你的都是諸佛?因為如果不這樣講你自己不甘心,想要罵回去啊,打你的想要打回去啊。所以呢壓抑自己,忍辱嘛,忍到後來呢就忍無可忍了,火山就爆發了,「我對你的忍耐是有限度的,」佛菩薩不教我們這樣,忍辱不是忍耐,跟忍耐不一樣。忍耐是憋在裡面,憋久了就內傷,你就會生氣、會怨恨,到後來功夫還是一樣。碰到事情,哎呀不要火燒功德林,好,忍忍忍……這一件忍了,明天忍了,後天忍了,覺得好不容易,有長起來了,碰到一件事情,啊~完全不能接受了,這幾天忍的全部破功了。那佛門怎麼講呢?叫你化,沒有自、他二相,更沒有自、沒有他,哪有他是佛我是凡夫的這種思想、這種觀念,那都是我相未除呀!所以張拙秀才講的這個「光明寂照遍河沙,凡聖含靈共我家。」有沒有?凡、聖跟我是一體的,我家不是都住到我家來,你家住不下啊,是跟我是同一體的,這一種心境就是真正看破的人,所以這個境界不容易啊。修忍辱怎麼修呢?這個龐蘊居士講的「但自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鐵牛不怕獅子吼,恰似木人看花鳥。木人本體自無情,花鳥逢人亦不驚。」所以你這麼用心,就如同鐵牛跟木人一樣,鐵牛不怕獅子吼啊,木人看花鳥也不動心,花鳥逢人呢也不驚。「心境如如只這是,何慮菩提道不成。」你不用擔心你不會成道啊。這如同鐵牛面對獅子吼,人家怎麼罵你,我是一隻鐵牛,可是你不要催眠你自己哦,我是鐵牛、我是鐵牛,那是一個比喻呀,講到後來你是鐵牛,就變《水滸傳》裡面那隻鐵牛了,衝動了,就暴躁起來了。所以呢這個如同木人看花鳥,木人看花、看鳥不會說這個花今天特別好,寫一首詩,看這個鳥叫多麼好的意象,在那裡打妄想。那現在要看到花鳥這個不容易啊。你去逛百貨公司,在路上去這些電子用品專賣店,我不能講太明白,買一些手機的,現在最紅的手機,電子用品等等,你喜歡的、你愛的、名牌的,這奢侈品,你看到這些東西就如同木人看花鳥,但是一般這個木頭還不笨呀,會去刷卡,那你就沒有修行了,刷完說「心境如如只這是」,為什麼?心裡想要的得到了嘛所以心境如如,這就叫做凡夫,凡夫,那不能成就。那是不是東西都不要買啦?那你就真的變木人了,變成笨蛋了、白癡了,那也不能成就。該用的照用,心絕對不動。不要看人家有、同學有,啊我也要。同事有,我也要。那你的心就不是真正的學道人的心,剛才龐蘊居士講的鐵牛、木人。那麼你對境心不動、逢緣心不起,而能力用如如,這叫心境如如。心是心、境是境,了了分明,木人看花鳥照看,但是心不動如同木人。鐵牛有沒有聽到獅子吼呢?有,但是不會被它嚇到,這就心境如如,何慮菩提道不成啊。所以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」是這麼樣的諦住法。是不是每天讀個《無量壽經》,好了,今天有諦住了。持個大悲咒,今天功課有做、有交待,好了,對得起佛菩薩。你對得起佛菩薩沒有用,你要對得起你自己。不能交代了事,那你時時刻刻都要用功呀,所以我們昨天講這個一行三昧的課程,你們沒來上,那要去補聽。什麼叫一行三昧?那只是四種三昧的一種,最重要的呢是這個「非行非坐三昧」。什麼叫非行非坐三昧? 一般來說是指禪宗這個非行非坐,但是如果用在教下的話,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印光大師講的朝於斯暮於斯,念念提切,提切這個佛號,綿密不中斷。不中斷不是求定喔,也不是壓煩惱不中斷,心不起妄想,不打其他念頭,佛號保持著,念久了、功純了,這妄想自然就消掉了。剛開始念你就會被煩惱蓋覆住,被境界動搖,或是覺察心散亂,很難又安住回來,這都是道力不足。等到你心真正慢慢的有功夫了,熏習久了,一被轉馬上就轉回來,久而久之你能轉境。轉境不是拿個湯匙來想它變形,那個是搞神通,那個不是轉境。心轉境是不著於境上、不著於煩惱上,慢慢的你就會發神通,慢慢的才發,那叫道通。所以你不要一下子求神通、

求感應,就會著魔啊,所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下面的,「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」,這句話非常的好。每一個人都想隨意自在啊,最好不要有政府、不要有法律、不要有警察,隨意自在,《龍藏》愛怎麼標就怎麼標,也很自在,但是呢你要怎麼做到啊?這跟儒家講的: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」一不一樣?他也是從心所欲啊,他也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啊,這個有境界上的差別,差很多喔。孔子講的是他的心,雖然做一切事情,不犯到規矩。佛門講的即使犯跟持是相同的,這個境界高,沒有持犯的問題,那智慧相當的高超,該開的時候開,該持的時候持,而且佛菩薩對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,或現大身滿虛空中,同時喔,都可以同時,或現小身丈六八尺,或是上身出火下身出水,我們不要說這些大菩薩,阿羅漢就可以現十八種神變,同時一身當中現十八種神變,或在虛空經行,或在虛空打坐,或是入地或從地湧出,上身出火下身出水,下身出火上身出水,同時自在無礙,十八種神變,完全沒有問題。但是菩薩比羅漢更自在,不光是自身能現能變,像有的阿羅漢他能分身五百,只有五百,多一個沒有。菩薩,你看這些菩薩化身千百億啊,就像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這個化身他能夠利益一切眾生。就像《地藏經》裡面地藏菩薩一樣,從無量無邊的世界一時來集,都是地藏菩薩的分身,這是身自在,《華嚴》講的十種自在,對於佛法瞭解,對於世法一切法都通達,對於「義」能夠自在,這義是義趣啊,一切法的義趣,他能夠自在沒有障礙,能夠有情身現無情身,他可以變作山河大地,可以變作國土,可以示現劣應,示現這個三惡道的身,可以示現報身,能夠讓小能入大,須彌納芥子,然後能夠讓短劫入長劫、長劫入短劫,都可以,長短無礙,就是所謂的打破時空─時間跟空間,可以讓過去是現在,當現在是過去。這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因陀羅網境界門」,同時收攝一切法入一法。這一切法就包含時空,所有的所有啊,入一法當中,在這一法當中的一切法,又同時收一切法入一法,攝入無礙啊,所以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啊,這個就不是儒家可比啊,所以說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所謂「故於微塵現國土,國土微塵復示現。」這因陀羅網境界門啊,一微塵當中能現無邊國土,無邊國土各個微塵當中再現無邊國土,所以叫國土微塵復示現,重重無盡啊。那麼這只有兩重而已喔,微塵裡面的國土,國土裡面的微塵,國土裡面的微塵再攝國土,國土裡面還有微塵,這是如來的自在啊,華嚴境界,只講了其中一個,因陀羅網境界門,跟儒家講得一不一樣?不一樣啊。他還有規矩啊,他是不超過那個規矩。我們是超與不超都合規矩,持與犯是同一體性,持戒跟犯戒同一體性啊,貪瞋癡跟戒定慧是一如啊,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啊,外道所修的法即是菩薩六波羅蜜啊,這真的叫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。所以在華嚴的會上,沒有什麼善惡對待、男女老少,統統沒有這回事,那都只是相用而已,這個是佛菩薩的境界,我們只是略說少分之少分哪,真的是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:「若廣說者,百千萬劫不能窮盡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沒有辦法形容啊,這叫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。那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境界,《無量義經》講的:「如是等相三十二,眾生身相相亦然。」這些諸佛的相好德能,方便歸為三十二種,不管你是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身佛,都不離這三十二相,但是眾生的身相相亦然,而實無相非相色,一切有相眼絕對啊,這是真正的法報應三身是一如的,是一如的,是完全一樣。所以我們本來就跟諸佛如來一樣自在,一樣沒有障礙,但現在怎麼搞成這樣子呢?弱不禁風,什麼叫弱不禁風呢?境界風一搧你就起煩惱了。你看菩薩他的神通力,「最勝神通力,反覆大地不為難」哪。這世間有誰能反覆大地?在講《維摩詰經》的時候,向須彌燈王如來借八萬四千個法座入維摩丈室,維摩丈室從來不大,法座也不縮小,每一個座高三萬二千由旬,由旬是以「億」為單位,三萬二千億這麼高。維摩詰的室不過一丈,能把東方的世界移來西方,西方的世界移到東方去,人家說玩弄於股掌之間,但是我們眾生卻不覺不知,所以我們在這裡常常被移來移去啊,我們自己不知道啊,這個當然是開玩笑的,其他的諸佛如來,他有這個神力。我們本來也有,但是因為無明因為貪瞋癡,所以變成這個樣子,所以你看你不讀《華嚴》,你怎麼知道佛家的富貴,你怎麼知道佛菩薩的神通道力。現在的人放個光,離地三尺,哎呀,你就說神,那你要真的看到菩薩來給你現神通,那不得了了,你一定死心塌地跟著他,要比神通那是外道所不能及啊。菩薩能夠令—我們現在以太平洋來說好了,沒有辦法一下讓它乾枯啊。菩薩能令香水海啊,令香水海,一下子乾竭,又能乾竭於大海,能讓須彌山震動—須彌山。現在的科技可以炸山,可以把山剷平,可是呢它剷不倒須彌山。須彌山能震動。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,入水四萬兩千由旬,出水四萬兩千由旬,總共八萬四千由旬。你要撼動它那不是一般的力量啊。乃至呢,華藏世界最外圍的金剛輪圍山,他都能令它震動。金剛輪圍山那比須彌山大多了,須彌山在裡面頂多就一根小草啊。所以你不讀佛經,你要讀世間的經典,說世間法比佛法殊勝,我不相信,我第一個不相信。我們從小就讀經典,讀《華嚴》、讀《法華》、讀《楞嚴》,看清涼國師的疏鈔,看《宗鏡錄》這些大論,我們很清楚啊,世間這些怎麼會有佛的境界殊勝呢?我們不用講上位的菩薩,講下位的菩薩都比這些外道來的殊勝。所以你不要看到唉呀、會放光會動地啊、知道你昨天幹了什麼、睡覺打幾個呼,那個都不重要,晚上睡覺說了幾句夢話,做了什麼夢那個都不要緊。菩薩三千大千世界,不要說三千大千世界,十方法界,下幾滴雨他都知道,幾滴雨喔,眾生的心念他都曉得,這個大阿羅漢目犍連的神通,一晝夜—他花一晝夜的時間才能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,他的起心動念,他算得出來,他知道,他的神通。應該是說,這個娑婆世界有多少個眾生,他要算一晝夜。菩薩不用,一念他就知道了。所以你看到那些鬼神來附身,說誰又往生淨土啦,能信嗎?那個神通跟佛菩薩比,我們看那簡直是笑話啊,你以為他講一些你看不到的,你聽不到的,你就信以為真。人家佛菩薩的神力,都能讓眾生感受得到。你看像觀世音菩薩,常常就看到,飛機要墜機了,念觀世音菩薩,飛機引擎突然好了,可是平安降落以後呢,發現兩具引擎還是壞的。早期的飛機是很差啦,也沒有所謂的自動導航降落、最新的系統沒有,但是菩薩的神力可以引導它降落。火燒房子了,他手抓在鐵欄杆外,念觀世音菩薩,念到有人來救他,但是他下來的時候,奇怪!房子著火了,鐵欄杆怎麼不燙,還讓他抓得住。鐵會導熱啊!這個都是菩薩的神通啊!所以你去讀佛經,你就知道,諸佛如來的境界有多自在—不光空間自在、現身自在、智慧自在、對一切法一切萬物都隨意自在,不光能隨自己的意,還能隨眾生的意。所以,人家來問釋迦牟尼佛問題,佛說我用一字能普遍回答一切眾生,一字就能普遍回答。你看那個智慧有多高,所有的問題喔,眾生的所有問題,他一個字就能全部回答,舉各種的比喻,他都可以。這不是一般人的智慧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的,「刹塵心念可數之,大海中水可飲盡,虛空可量」,你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,「風可繫」,你可以叫風不要動;但是「無人能讚佛功德」,沒有人可以讚歎—這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。那一般人他只想到自己自在啊,沒有想到要幫助眾生;只想自己好受、自己輕鬆、自己快活就可以了。你要是這樣的話,你成不了菩薩,你沒有辦法成就。所以不能自私自利呀!這下面告訴你的—「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」,「庶類」就是凡夫、二乘,這些沒有修行的、不知道怎麼用功的,成就不了的,他主動來幫助他啊,用佛法幫助他。你不要看他講了一些世間法,實際上是要攝歸到佛法來。很多人就拿印光大師的話,說印光大師說要讀這個《了凡四訓》啊,《感應篇》啊,才有基礎。那他就只讀《感應篇》,不學佛了。人家祖師大德是善巧方便讓你來學佛,接引俗人用的,世俗人嘛,也不學儒家,也不學道家,俗人嘛,也不學佛。那給他講一點因果—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」。跟他講一些這個俗話,目的是接引他來學佛,不是說學了佛,還要回去學這個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,還說沒有這個不行!你是錯倒祖師用心。你已經學佛了,表示你能明信因果,你對因果你能相信啊,你對於孝親尊師,你能夠去做啊。其實孝不孝順,每一個人緣不同,為什麼說緣不同呢?就像這個,我講二十四孝最孝順的這一個好了。我們看是個孝子,可是他的父親、母親看他就是個逆子,他反而不喜歡舜,喜歡他這個弟弟象,為什麼?什麼原因—業緣。可是他這個弟弟呢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敗家子啊,專門敗家的;可是他父母當成寶。他這個弟弟再怎麼不孝,他父母還是覺得他很孝順。所以你看這個二十四孝,第一個,你世間心重的;你就說,舜王他是多孝順、多孝順,怎麼對他父母的。可是你出離心有的,你就會看到,這是業緣而已啊,裡面講的是業緣啊。緣起緣滅啊。惡緣消了,他後來就理解了這個他的大兒子了,可是有沒有說他不愛他小兒子呢?還是愛呀!還是沒有出離呀!你世間心重的,就想到唉呀我要回去對我父母像舜王這樣子,你沒有想到說你要度你父母出愛欲、出愛河啊,你自己心裡面不要罣礙,你父母對你的看法是好、是不好、是偏心、是寵愛,你要放下。對你好,你就回去孝順,對你不好,你就瞋恨,都是凡夫,所以二十四孝你是這麼看,用佛教的眼光來看,你是學佛人當然要這麼看,那裡面有一些跟佛法相違背的,二十四孝,看起來是孝順,實際上不孝順,所以妙蓮長老就講:你不要以為你給你父母端個茶、送個飯給他吃,就叫孝順,那個是你應該做的,就像佛門「得新食先供佛」,一樣的道理;在家裡有吃的、用的,先問父母所需,看他需不需要,那如果已經知道他不需要了,你就不要再問了,免得他起煩惱,或是他反對你購買的,你也不用再問了,但是你確實需要,我相信這個你們都會判斷,我就不用再說。那麼這個剛才講到的:「得新食先供佛」,你要孝順父母,那妙蓮長老還講說:你以為你父母愛吃肉,你就去殺生買肉給他吃,他說實際上你根本搞不清楚,這是在增長他的殺業,所以像二十四孝裡面有很多買葷的,殺生給父母吃、或偷東西啊;孔融這個讓梨啊,他不是讓梨,他偷梨放回去,放進去那是偷,這佛門一看就是偷,人家給他梨子他不要,還多拿了幾顆,被這個抓到了以後,說我這個是回去給父母吃的,那這個沒有智慧,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誰,沒有智慧還覺得他很孝順,偷啊,把偷當作孝順,不對,孔融讓梨可以啊,叫他讓酒不行啊,七步可以成詩啊,建安七子之一,很能吟詩作對,所以不是你看到那個樣子,就代表這樣是孝順,殺魚的、殺豬的,這些統統都是增長你父母的罪業,所以印光大師講:「勸親修淨盡儒道」,這話有點繞舌,勸你的父母親修行淨土,你才是盡孝道,儒道就是孝道,所以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,真正會學的人、想出離的人,他是跟他學佛法,他也讀《了凡四訓》也讀《感應篇》,但會歸的是淨土、會歸的是佛道,所以為什麼說:邪人解正法,正法亦成邪。那正人是不會去解邪法,只有心裡貪愛世間的人,解了正法,正法變成邪法、變成世間法,所以你們看到的二十四孝,你裡面你要斟酌,要看看有沒有犯到佛菩薩的戒律,給你制定的戒律,偷東西、偷梨的、這些殺生的、還有修行人娶妻生子的,這些統統都是不行,這世間人叫傳宗接代,佛法不講傳宗接代,沒有自他二相,哪有什麼傳宗接代的問題,佛法只有什麼?傳法,傳法,所以跟世間法不一樣,那你們看二十四孝,你就要清楚,有些道場,月曆印成也有二十四孝,我看了嚇一跳,裡面呢教人家殺生、教人家偷東西,也沒有教人家看破啊、沒有教人家放下,講的都是世間的情愛,他也說他是道場,什麼道啊?三惡道,三惡道的場所嘛,他印的東西就教你去輪迴啊,拿十方的錢做世間的事,好像是做了一點好事,但是問題百出,智慧不夠,所以他才會印這種世間的東西在上面,裡面講的是殺生、講的是情愛,連這個二十四孝,第一個這個孝道的故事,他都沒看透,那個就是世間人啊─愛欲、業緣,所以跟父母的業緣而已啊,沒有所謂的絕對的孝順,看這個你用佛法來看,一下就看透了、看清楚,想都不用想,你要是迷在裡面,你還會覺得幫父母去偷東西是可以的,甚至有的父母親是販毒的,或是黑道的,他從小就教他小孩,你不可以叫爸爸、不可以叫媽媽,他小孩很奇怪啊,你是我爸爸、你是我媽媽,為什麼我不能叫,他說你要叫大哥,看到媽媽要叫大姐,從小就教他,他也是講求孝道啊,你要叫爸爸、叫媽媽,掌嘴,修理他,那你說這個能學嗎?不能學啊,所以為什麼講說孝順要有智慧,不能夠盲目的孝順,要符合時代、符合現代,所以這裡講的:「為諸庶類。作不請之友。」這是說佛菩薩有這個能力,不光自己自在了,還能夠幫助眾生。所以你們要去多看經典,你才知道佛菩薩的境界是多麼殊勝,宏願─超世希有,真的是:「假使熱鐵輪。於汝頂上旋。終不以此苦。退失所發願。」乃至後面的這個法藏比丘所說的:「我行決定堅固力。唯佛聖智能證知。」所行的絕對堅固,只有佛跟真正第一等智慧的人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佛跟聖智就佛跟佛才能究竟。「縱使身止諸苦中。如是願心永不退。」你去看經典你才曉得,這佛菩薩度生的願望,希望眾生呢,統統往生淨土,統統呢能夠了脫生死,確實啊就像永明大師講的:「非二諦之所齊,豈百家之所及。」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,百家就是諸子百家,真俗二諦尚且要述說佛境界,尚且無法圓滿、無法說得,何況是諸子百家,確實佛法超世希有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可能要墮一千世,要加一倍上去,搞不好更多,所以不能謗三寶,一個念頭都不能有,因為阿羅漢慈悲告訴他說:我證阿羅漢,不是他自己被駡了不高興,阿羅漢你駡他,他也不會起心動念,但是駡的人就有過失了,駡的人就有罪報。所以菩薩呢,你怎麼損他、怎麼修理他,他都不會瞋恨,所以你們要學菩薩。最近都在念這個菩薩發願文啊,有沒有真正發願變成菩薩,還是念給菩薩發願,念給菩薩去發願,我不發願,我還是當個凡夫;菩薩發願文是叫你發菩薩願,這倒裝句是發菩薩願文,叫你發心做一個菩薩,不是菩薩發願,你念給他聽,叫他發願,這個錯誤啊,所以你自己發願、自己發心,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」你做所有的事情你要想到,我怎麼樣來增長我的道業,不要損害我的道業,這個很重要,世間人或是剛初學佛的,只要碰上一點難題了,馬上就說:哎呀!我道場不要去了、我素不要吃了、我佛不要念了,奇怪了,佛菩薩得罪你了,為什麼你遭難,就開罪諸佛如來,也不念佛、也不吃素了、也不到道場共修了,都把錯誤怪到佛菩薩頭上,都先退心,我是不是因為來共修,所以身體不好啊,打那種很莫名其妙的妄想啊,我大概是那天去打那個佛七,受了個寒,感冒了、生病了,你看我的舊疾又復發了,都是打佛七的過失、打禪七的過失,這就是凡夫啊,心沒有在道上,所以很多人就對於道場敬而遠之,為什麼?怕又感冒了、怕又生病了,這個呢就是沒有做到這裡講的:心常安住於度世之道,很多人這樣啊,都沒有這個道心,他在安排他的工作、安排他的事情,一定都是以他罣礙的為主,看看呢這個譬如說講到這一段,我就想到以前我們師父在講二次宣講的時候,他講這一段,要是告訴你,今天晚上你不要來聽經,你可以賺一億,保證你們都皈依金銀財寶去了,我們這個講座只剩攝影機,那看你有沒有安住度世之道,這個時候就看,有的同修會轉計啊,沒關係,我去賺來我供養三寶,這是看你的心,你有沒有安住在度世之道,來聽經,聽了以後轉念頭,這才是真正的在學佛,凡是傷害你的慧命的、傷害你的道心的、傷害你這個道業的事不能做,虧點錢沒有關係,損道的事不能做。連世間人學儒的,他都曉得,寧可殺身成仁,殺身啊,何況身外之物,他可以殺身成仁,那佛教呢當然也是如此啊。所以你看佛菩薩都是殺身成佛,他色身他放得下,那何況是你在做這些世間事情的時候,我總是常接到,來給我請假的,都是家裡什麼事啊,我們一問,都是無關緊要,你一有問題、一有事情,你馬上就把佛菩薩踢到一邊去,那你這個沒有道心,有沒有道心,看你面對事情的時候,你不用來問我,你問你自己,你是不是真正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利益,還是只想呢求個平安、求個順遂,心裡面有罣礙,也不敢跟先生講、也不敢跟小孩講,好吧,到佛堂裡面來拜個三拜,求個大悲水跟佛菩薩講,佛菩薩的功能就是聽你倒垃圾,把佛堂當垃圾場,進來哭訴自己多辛苦、多難過,那你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啊,你沒有得到佛教的好處啊,你來只是為了要什麼?增長貪欲,要你的名聞利養而已啊,得到了,你就把他踢到一邊去了,所以你這是在玩弄佛法,玩弄佛法,如果世間心還重一點的,看到佛門有利可圖,跟你的事業剛好有關係,順便推銷一下,跟佛菩薩還做起生意來了,那就叫「裨販如來」,這個罪報都不輕喔,你把佛菩薩拿來出賣,拿來當你發財的工具,當招財貓那不行,所以自己有沒有道心、有沒有真正在用功,就看你在佛法跟世間法這個上面,現前的時候,你選擇哪一個。常常罣礙,罣礙哎呀,我來道場共修啊,我太太反對啊,我的先生反對啊,反對他反對他的嘛,不要管他,反對久了,就不反對了嘛,你心罣礙了,他給你眨個眼,你也覺得他反對啊,給你皺皺眉頭,你也覺得他反對,為什麼?是你反對啊,你罣礙了,所以你覺得人家反對,人家只是不好意思不留你,希望你趕快去道場共修,但是人情上過不去,所以才給你皺皺眉頭、說一說,他巴不得你趕快去用功,他好在家看電視沒有人跟他搶,所以你都給自己作障礙,那麼佛菩薩教我們的: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」度世就超過輪迴,世間是輪迴,不但自己超脫,還要幫助一切眾生超脫,自利還要利他,「自他二利」,那佛門還會加一個「冥陽兩利」,這冥就是指已故者,往生的,陽就是還在世間,跟你有關係的,冥陽兩利。自利利他,冥陽兩利,統統都幫助到,都能夠使他「轉惡為善」、「轉迷為悟」、「轉凡成聖」,這三個轉啊,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的好樣子。念佛的人,不是自私自利,他為了要成就,躲起來念佛用功,目的是要幫助眾生,心在道上,他不是逃避啊,有很多人都毀謗,修淨土的是逃避啊,他放不下,他就說你逃避啊,但實際上念佛的人不是逃避,他是先找個好的環境來用功,就像在學校,要找個好的環境來念書一樣,學了技能回饋給社會、回饋給這個眾生,不過現在學校,好像沒有教這種觀念,都是學得技能,怎麼回饋給自己賺大錢,這種思想是錯誤的,從小就教你鬥爭,確實將來呢就是戰爭了,小時候呢就競爭、鬥爭再來就戰爭,所以為什麼後來的眾生呢,命越來越短,世界會毀滅,釋迦牟尼佛講的確實沒有錯,就是因為在教學上出了問題。那麼這一句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」我們今天呢就講到這裡,下一次再接著來說。好,我們來迴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