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二零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,看第九頁經文第三行,中間的部份:「阿難當知。如來正覺。其智難量。」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,也就是佛叫著阿難,叫著阿難的同時也是叫著我們,應當要知道、要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,這一句話也有它的重要性存在,因為在後面《無量壽經》講:眾生為什麼往生淨土,不能得現前受用,而生邊地疑城,就是因為不能明信如來的智慧,他不能相信;對於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如來,他的般若智慧似信非信,什麼叫似信非信呢?你問他有沒有相信?他有,可是呢!心裡面還是懷疑,總是覺得這個諸佛如來萬德萬能,總是還有所不能,所以呢於此諸智疑惑不信,對於諸佛如來的智慧不能相信,所以臨終往生邊地疑城。那麼邊地疑城裡面的受用跟天宮一樣,但是呢!五百歲中常不見佛,等到他的疑心消除,他才能夠到阿彌陀佛身邊去親近聽聞,佛講經說法,所以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:要我們要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;那麼這個智慧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,就是我們常講的:「般若智慧」。有了「般若智慧」,你對於這個世間你能看得破,對於你的煩惱你能轉得過來,而且這個「般若智慧」不是從釋迦牟尼佛那裡送來給你的,不從外得,這「般若智慧」是眾生本具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」,又說「一切眾生即如」,這如就是什麼?「真如」。永嘉大師講的: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。同樣的道理、同樣的意思。但是我們眾生不能相信,總是認為向外求,人道的眾生、乃至六道的眾生,都是心向外攀緣、向外求。你心向外攀緣、向外求,那就是著相。二乘人他也是心向外求,只不過他求的是解脫,認為心外有解脫可得、心外有道可證,他是還是向外求,那麼真正對於大乘佛法明瞭的,他知道這個智慧不從外得,是我們眾生本來具足,不從心外而得,所以我們修行是「修斷本無,顯發本有」。修斷你真如本性當中,原來沒有的煩惱,顯示真心本性,這真心本性,本有的智慧,是你本來具足。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,他說:「雖滅度一切眾生,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。就是說他雖然度眾生,但是沒有一個眾生可以讓他度,為什麼?因為本來成佛。禪宗祖師講的:曾無一法與人,從來沒有教過你任何東西,《心經》上講的:「無智亦無得」,也不是傳授你般若智慧,你也無有般若智慧可得,因為這個智慧就是眾生本有的,那為什麼變成其智難量呢?祖師講的:從無始以來,迷失本性。《楞嚴經》上說的:「妄認緣塵分別影事」,認這個六塵虛妄的這個假合以為我的身,認這個四大假合為身,認這個六塵緣影為心,所以迷失本性;還講認悟中迷,什麼叫認悟中迷?悟是什麼?就是真如本性,於真如本性當中,摶取少分四大,有能所相,所以發生了迷情叫認悟中迷,所以妄成了這個世界、山河國土大地,乃至眾生相續、業果相續,你就是這麼個迷失的,我們一般講的:「無明」。從無明產生山河國土大地,那無明哪來呢?佛在經上講的很清楚-「迷本無根,性畢竟空」,覺迷,迷滅,覺不生迷。你能夠覺破無明,這無明就當下滅除,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講:可以「一念成佛」。那當然這一念是你迴光返照這一念;並不是說:不用用功,到時候就會有這一念,不是。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始終一如,這麼用功精進修行,到把這一個妄念轉過來,把無明看破了,那你就恢復你本來面目,不是說悟了以後不用修,也不是說只要修不用悟,那都是偏在一邊。所謂有解無行,或是有行無解,都是邪見、都是無明。所以這裡講的如來的正覺,就是指我們眾生本有的佛性,那因為眾生迷失本心,妄認六塵緣影以為心、四大假合以為身,所以無法測量如來的智慧,不要說你們沒有辦法測量,所謂「假使滿天下。皆如舍利弗,盡思共度量。不能測佛智。」所以你們要常常的聽經、常常的熏習,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,他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測度的,但是他都還是跟在佛陀的身邊,天天聽經、天天修行,尤其是聽經,建立正知正見非常的重要。一個人沒有正知正見,他就是像瞎子一樣,雖然有手有腳,但是沒有眼睛,什麼都看不到,現在的眾生、多數學佛的眾生都是生盲無目,什麼叫生盲無目?生下來他就迷失本心,雖然有眼呢但是沒有辦法見性,雖然在學佛,但不識本心,禪宗講的:睜眼瞎子啊!甚至有的法師還說不用想要明心見性,那個太高了、那個太難了,出家人講這種話,那可見佛法的衰敗,從前祖師講:什麼算是出家呢?明心見性才算出家。你以為剃了個頭披個袈裟,這樣就算出家啦!要嚴格來說,那叫光頭俗漢,剃了光頭的俗人,不是真正有功夫、有大成就的,那何況是在弄世間法的,是大光頭、大俗漢,所以在現代《楞嚴經》上說的:「邪師說法。如恆河沙。」為什麼叫「邪師說法。如恆河沙。」呢?因為這些邪師都利用廣播、利用電視台、利用網路,也就是說現代說的傳播媒體,把邪知邪見散播在你的生活當中,所以如同恆河沙數這麼多,數都數不清,那你不跟佛菩薩親近,你不看祖師大徳的,你不聽講經,你怎麼能夠倖免於難呢!六根對六塵,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邪師啊!眼見色被色轉,現在的物質的誘惑;耳聞聲被聲轉,音聲的誘惑;鼻嗅香被香轉,好的香水、好的氣味;舌嚐味被味轉;身感觸被觸受所轉,喜歡穿舒服的衣服……等等之類的受用;意呢對法,什麼叫對法?就是你前五根攀緣前五塵,所記錄下來的影子,叫做「法」,法塵,意對法被法所轉,生執著想、生分別想、生愛憎想,六根對六塵都是起邪知邪見,這個邪不光是錯誤的,包括正確的統統都是邪知邪見,世間人認為正確的,但是你的心不能離相,所以我們說他為邪知邪見。如果你的心正覺了,就像這裡「如來正覺」,正覺了、有智慧了,六根對六塵,那都叫正知正見,這「正知」就是「三昧」的意思啊!你就得三昧了。正見呢,你就見性了,叫正見哪。你才曉得什麼樣是如來的智慧啊,什麼樣是如來的正覺啊。這如來我們不講別人,就是講現在在聽經的每一位同修啊!要知道你的心跟佛完全一樣,只是現在著相了、染汙了,所以要透過佛法的修學,除了聽經,還要念佛,每天佛號絕對不中斷,順也念逆也念,快樂也念痛苦也念,什麼時候你都這麼用功,那你的業障就消掉了,這叫消業障啊!不是說你去拜個懺,做個三時繫念,這樣就能消業障,唱個懺悔偈-往昔所造諸惡業,把你的過去所做的錯事壞事再想一遍,那你又再造一次業。教你懺悔業障,告訴你往昔所造諸惡業已經過去了,未來未造的不生哪,現在這一念心清清淨淨、明明白白就是你的真如佛性哪,所以說貪瞋癡是無始啊,無始就是沒有開始、沒有來處、沒有去處,皆由無始貪瞋癡啊,那你認妄為真、認貪瞋癡為我,所以呢就發諸於身語意,所以一切罪根,這根在哪裡?根本沒有啊,皆懺悔啊。這煩惱性空、妄想性空、罪性本空啊、業性本空啊,就這麼個懺法啊,你這麼懺叫迴光返照,這個業障才懺得掉。我看你們拜佛,嘴裡都念念有詞,往昔所造諸惡業,你是不是這樣懺呢?不是只是磕頭在佛前求懺悔,你沒有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你不用跟他懺悔啊!當然如果你有做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的事情,你可以跟他懺悔,譬如說提倡《弟子規》的,弄《感應篇》,這個都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還弄《群書治要》,弄《群書治要》就不是出家人了。我給你一個建議,你如果真的這麼愛搞政治的話,你乾脆還俗比較好、較如法,當個在家人去看要怎麼弄政治,去弄個高興。出家人披了袈裟,絕對不干預政事,在家人也一樣,你學佛是來了生死,佛門不談政治,絕對不可以用任何政治手段在佛門裡面,佛法就是依止戒律。釋迦牟尼佛交代,他滅度以後,僧團「以戒為師」,修行「以苦為師」,這苦是什麼呢?之前就講過了,你不願意做的,譬如說你靜不下來,叫你靜下來很苦,你一定要趕快靜下來,叫你念佛你念不住,你覺得念佛很苦,趕快修,以苦為師。不是三餐沒飯吃,穿個破衣服,這樣就叫以苦為師了,那叫以乞丐為師,那乞丐是你老師,你不要搞錯了。苦就是什麼?你的煩惱習氣會磨惱你。你要知道這是我的煩惱,這是苦的,以這個為師。所以你轉過來了就叫煩惱即菩提。所以我們在懺悔,你要真的會懺。這裡講的「如來正覺。其智難量。」要相信佛的智慧,一般人沒有辦法想像得到,總覺得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世間人、是一個凡夫。認為佛有他的思想、他的看法。我看現在很多的,他都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的思想,那思想是凡夫,所謂聖人無思。連世間人他都講,這個詩曰「思無邪」。什麼叫「思無邪」?就無思啊。沒有這些凡情,也沒有聖解啊。當然《禮記》裡面說的這個講的不是佛陀的境界啊,是一般人的境界。這個要給你揀明清楚,不然你以為《禮記》裡面講的是佛境界,那就是講經人講錯了。只是名詞類似呀,常講的名同而義別也啊,名字相同義理不同,義理不相同。所以一般人他才有思想,佛呢?他不叫思想,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,照見,用照見,對一切法不著,如鏡現相叫照。如鏡現相是照見的意思。照見什麼呢?五藴皆空,連照見的照也不著,而且不是只照一時,我們一般人在修行能照一時,就是這麼一念迴光啊!這一念一迴光,下一念又迷了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,這「時」就是什麼?常常照見。這個常常不是說這個有無,有間斷相、有相續相。常常就是什麼?從來都是這麼看的,所以稱為常常。就像大勢至淨念相繼,淨念相繼不是阿彌陀佛一念接一念,相繼是什麼?不中斷的意思。淨念不中斷,不中斷就是淨念現前,所以他能成就等覺菩薩。你以為大勢至是跟你在那裡念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一念接一念不中斷啊。他已經把妄念都念斷掉了,淨念現前叫淨念相繼,所以他得三摩地,這一段話你要這樣解才符合這個《楞嚴經》的意思。所以像現代這末法,你要碰到真正能講正法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啊!像元音老人這種大德非常少見啊!在台灣能夠像道源長老這麼講經的實在是不容易啊!我們台灣講經講的最好的就是道源長老。他算是我們師公那一輩呀,你看現在佛門的長老,多數,多數都是依道源長老為得戒和尚。他說佛法可以深講,可以淺講,但是不能亂講。亂講是什麼?就是你們常說的方便說。現在方便說跟亂講幾乎劃上等號,幾乎一樣。出家人不負責任,拿了經囫圇吞棗的看一看,講一些有的沒有的道理,跟經典都不相應。所以他沒有辦法相信如來的智慧,甚至有人,也有出家人教人家學佛,入門學《弟子規》,我不曉得《弟子規》跟佛法有什麼關係。我們從小看經典,經典都背在腦子裡面,沒有任何一部經跟《弟子規》有一點關係。你學《弟子規》怎麼能來學佛?那是世間人呀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講:「外道相善,亂菩薩法。」外道也教你修善,也做出善的樣子,教你孝順。但是呢你就是沒有正法眼,以為孝順,以為行個善就是菩薩法了。錯亂啊,讓眾生誤解了。你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了,可是你誤解了。龍樹菩薩在幾千年前他就知道啦,他就看到了,所以在末法給我們開淨土法門啊,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。可是你竟然學淨土你又認為自己是下根,又自甘下愚不思精進,想說我只要做好人天的五戒十善,我就能往生淨土,這不肯精進哪。那你只想做好人,人天的五戒十善,結果呢,世間心起來了,五戒十善是做到了,但是出離心沒有了,那能不能出離呢?不能。你看三輩往生,《無量壽經》後面講的三輩往生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都是以發菩提心為主。菩提心是什麼?狹義的講,求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。當然我說這個狹義是指一般人的認知,廣義的來說要明心見性,至少你要發心要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。現代人發心不是上求佛道,上求人道。那人道就不叫上求了,你就在人道。他是上求人道,下化,下化眾生他沒有了,沒有發。都只是想自己啊!看看自己家庭能不能好一點呀,事業能不能發達,盡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他也說他在學佛。出家人在道場說假話、騙居士,說:唉,可以啊,這樣方便啊,學佛不一定要吃素啊。為什麼?他要跟你講實話,你就不學了,你不學他道場的收入就沒有了。所以出家人也不說實話。那由於他自己人情,自己不願意把真相跟大家說,所以導致自己的道業退轉。這個在《弟子規》裡面就有講到呀。所謂「過不規。道兩虧。」「過不規。道兩虧。」有很多同修一定以為我不會《弟子規》。整本我都會背啊。道理從小就學啊。「過不規。道兩虧。」有過錯你不給他規勸,不但損他的道也損你自己的道,所以就退轉了。我們講《弟子規》是講成佛法,他們講經典是講成世間法,這個不一樣啊。所謂啊這個「邪人說正法,正法亦成邪。」那正人會不會去說邪法呢?不會。你不要想說中國的文字可以這樣顛來倒去的,正人說邪法,正人不會說邪法,正人就是講正法,這個要清楚。下面講的:「無有障礙。能於念頃。住無量億劫。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」如來的正覺無有障礙,也就是說如來的智慧沒有障礙。《無量壽經》把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能力,不管是神通啊、這個種種的智慧啊、百千三昧門、種種的受用啊、國土莊嚴啊,總收用一個「智」來解釋,所以叫「其智難量」,為什麼呢?因為如來果地上的受用是從智慧顯現的,你看這個天上他為什麼富麗堂皇,壽命比人間還長,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,這個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,再往上,這個不是兜率,是忉利天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,再往上去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次第倍乘上去,所以夜摩天一天是人間兩百年。所以以前啊有大德入定到兜率內院去找彌勒菩薩,去問彌勒菩薩一個問題,彌勒菩薩叫他:好了你問題問完了你趕快回去,為什麼?有時差,我這裡一天是人間四百年,你在我這裡待太久,那個問問題的已經死掉了,彌勒菩薩知道……你趕快回去啊,那會有時差的。所以你要知道,有一些鬼神的附身,說他是什麼天說他能通第幾天,那個都開開玩笑而已,說他能入定到第幾天,回來再告訴你那裡怎麼樣,有的說他入定到色界天去,哇,那他一天是人間的好幾千年哪,中國歷史也才五千年,他上去說他在上面待了多久下來,你根本就不在了,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差的。那麼天上的這些福報,這些這個莊嚴的境界是從福報而來的,阿羅漢是從偏真涅槃而來的,如來是從般若智慧而來的,這些大菩薩也都是從般若智慧而顯現的這個現象,所以叫「實報莊嚴土」,我們這裡叫「凡聖同居土」。阿羅漢住的叫做「方便有餘土」,他的修行方法是方便,入的涅槃叫有餘涅槃,不是真的無餘涅槃,那有餘涅槃就是偏真涅槃哪,有餘就還有所欠缺。無餘就沒有欠缺,真的究竟圓滿,所以叫無餘涅槃,也叫究竟涅槃。那如來的智慧顯現出來的國土,他的國土是從智慧現的,所以不是從神通現的,一般道家的神通,他也能夠小中現大、大中現小,那是神通,菩薩他也可以。像你看這個呂洞賓,他就講的:「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鐺內煮山川」哪,小中能容大的這個境界,他是神通,不是真的稱性智慧而發的境界,如來的可以,而且如來的神通比他更大,豈止煮山川,把整個蓮華臺藏世界都拿來煮都沒有問題,西方極樂世界放到鐺內去煮也沒有問題。我們佛門講:「一微塵具無邊性德」,包括具無邊剎海、國土-這無情,具有情、具如來、具菩薩、具十界,乃至十界眾生、受生種種果報,都能於一微塵當中顯現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故於微塵現國土。國土微塵復示現。」這是「因陀羅網境界門」哪,那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,連菩薩都想像不到啊,阿羅漢也想像不到啊,你跟阿羅漢講,這微塵能現無邊剎海,他聽了頭上都冒問號啊,一頭霧水啊,他聽不懂,因為他的智慧想像不到,所以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,你看像目犍連、舍利弗他們的神通非常廣大啊!這神通是從他的二乘的智慧而來。像目連的神通,三千大千世界星宿眾生,於一晝夜悉知其數,他入定就能夠知道,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到底有多少,一晝夜就可以算出來,你們現在的科學要統計這個地球的人口,要費很大的功夫。我看你也不用統計啊,你要有機會啊,問大目犍連,他很快就幫你算出來了,他不光可以統計這個南瞻部洲的,乃至娑婆世界一百億個日月的六道眾生到底有多少,他都知道,他智慧力可以達到。可是他要去測度如來的智慧,百分不及一、千分不及一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,他就沒有能力去算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哪,給他算這個人天就好了,不要算大菩薩,他就算不出來了,這神通是大,但是不稱性,所以有所侷限。那麼如來,我們剛才講的他的神通、智慧、道力,都是依般若而現前的,就不是一般的用神通變戲法、變魔術誑惑眾生,他是從般若智慧,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緣起實德」,這個話講的好。緣起是什麼?心性顯發的,這稱為緣起,所現的相呢,是佛性當中真實的德能,叫「緣起實德」,這個緣起就不是因緣和合了,這因緣和合那就落在生滅相當中,它是不生不滅的現象。所以你看我們剛才講的,一微塵當中具無邊法、具無邊法界,那法界就是國土的意思啊!一微塵當中,微塵裡的國土無量無邊,每一微塵又具無邊法界,所以叫重重無盡哪,所以剛才講的,故於「微塵現國土。國土微塵復示現」,國土當中還有微塵哪,每一個微塵又能現無邊剎海,有諸佛如來、神通變化、乃至菩薩一切眾生因地,這個因地所行之事,六道受生統統都有,那當然也包含諸佛如來無量的三昧門,解脫自在、十力無畏,統統都有。所以每一法都稱性,它這裡講的無障無礙,無有障礙,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。《華嚴經》《漩復頌》講的:「一念照入於多劫。一一念劫收一切。」這華嚴宗的《漩復頌》,不是《華嚴經》,華嚴宗杜順和尙的《漩復頌》,一念能展開來為多劫,所以叫照入,用照的,用詞很巧妙,用「照」-如鏡現相,如帝網珠重重無盡,照入於多劫,「一一念劫收一切」,時間可以攝受空間。所以《華嚴》講的「十世隔法異成門」,這「十玄門」哪,「十世隔法異成」,就一念當中有九世,含第一念、含原本這一念,稱為十世,也就是說一念當中具足過去現在未來,過去還有過去現在未來,現在還有現在過去未來,這未來還有未來現在過去,總共為九世,所以一念可以照入於多劫,這一念是什麼?真心本性哪。天台家講的:「一念三千」哪,眾生起一念,具三千性相,真所謂一般我們常講的: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所以說眾生的心跟佛心完全相同啊!本來無障無礙啊!即使你現在還是無障無礙,只是你見不到、你受用不到而已。所以諸佛如來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,你不看大乘經你怎麼知道,甚至《無量壽經》講的:「十念一念皆能往生」,念佛,能夠從凡夫地直接橫超三界往生淨土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啊。如來,我們剛才講的,都是如來的自受用啊,都是大菩薩的自受用啊,淨土講的是他受用,能夠攝受眾生的受用,能夠讓眾生從凡夫地直接超如來位啊。所以念佛往生到淨土就是「阿鞞跋致」啊,就是「阿惟越致菩薩」,一樣的意思。這裡講的一念之頃能住無量億劫,這以「無量」為單位,有多少無量呢?億,無量億,也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意思啊,兩個不可說為一個無量啊,《華嚴經》上有教怎麼算數啊。那麼這是如來的智慧啊,智慧究竟,不是凡夫、二乘,你用世間的世智辯聰去想,我看很多人想,想佛的境界,你怎麼想的到?還有研究無生法忍的,怎麼研究呢?無生法忍是要證的,怎麼研究?我們講經都不敢說我們在研究無生法忍,因為沒有那個境界啊。這個無生法忍是你證入的境界,那時間跟空間突破沒有障礙啊,這方便說啊,叫時空突破啊。實際上不是時空突破,時間還是時間、空間還是空間,雖然交錯但是沒有障礙,泯除時空跟時空同時存在是沒有障礙的,這再講下去就非常的深,為什麼呢?下面講:「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」,不動本處能至無邊的世界啊。所以你看《維摩詰經》,維摩詰居士他的房間只有一丈,一丈,非常的小,我們就拿現在的坪數來算好了,一坪而已,但是呢他契入的境界,他可以向須彌燈王如來借三萬二千個法座,每一個法座高八萬四千由旬,這麼大,維摩的丈室沒有放大,這個法座也沒有縮小,他能手擒大千、手執大千,都沒有障礙。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所謂打破時空啊,這時間還是時間、空間還是空間,現在人講時空交錯那是錯亂啊,他時間跟空間還是清楚的,清楚但是沒有障礙,只有隱顯的問題啊,隱跟顯,如同月亮啊,半月跟滿月同是一月體啊,這個這些玄妙的境界都在《華嚴經》當中,整部《華嚴經》就是在講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內容,詳細的說明。所以不是我們用這種思惟心、用對待的心,有此一法無此一法,有無、能所、一異,去相對待、去思惟、去思考的境界,你用這些世間心要入佛知見,你做不到,你絕對做不到,所以你怎麼可能說把《弟子規》學好了《華嚴經》就聽得懂了,那你不是把大菩薩看做是凡夫嗎?《華嚴經》什麼人才能學?叫「大心凡夫」。什麼叫「大心凡夫」呢?你發菩提心,願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,能捨世間、恩愛貪欲,這就是基本上的大心凡夫,還不談修證,不談修證。那你要用《了凡四訓》做基礎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了了實實一個凡夫,你用凡夫想要成佛,佛說不可能,「欲求佛乘不生不滅。無有是處。」所以要知道,不要「非因計因」哪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境界,確實玄妙難測。那麼這裡所說的「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」,我們凡夫這一生報盡了,現在人講死了,死了他就輪迴了,身就滅掉了,諸佛如來



但是他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,不光法身不生不滅,報身也不生不滅,乃至應化身,你看到的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,在一乘教上說的還是不生不滅。一般的漸教說:這個化身有生滅。那二乘就不必說了,他是絕對見到有這個釋迦牟尼佛有滅相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上,阿難要去托缽,托牛奶要給釋迦牟尼佛吃,碰到維摩詰居士,維摩詰問他:阿難尊者,你上哪裡去啊,你要幹什麼?釋迦牟尼佛生病了,拿牛奶去給他喝,他說你不要亂講,佛怎麼會生病,佛的法身常住不壞是金剛身,不是凡夫業報身,你不要做如是見解,所以就知道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。所以連化身都不壞,前面講的:「於此中下而現滅度。」對中下根人來說有滅相、有生死相,對於上根利智這些大菩薩他來看......沒有生滅相,連化身都不生不滅,不要說諸佛如來的化身,你們現在這個業報身也是不生不滅,一樣的意思。那有一些人科學看太多了,他就說:欸,那就是物質不滅囉,他還是掉到生滅相裡面去,為什麼呢?他以為不滅就等於不生了。這不生不滅這四個字,「不生」很重要。生尚且沒有生相,從來無生,所以稱為不生,哪有滅相可得,什麼物質不滅、精神不滅,我看是你妄想不滅,那是妄想,你不能把它跟這個一般的科學混為一談。那有人又會問:你說一切法無生,那生無生者誰啊、誰來生無生呢?越問這個問題就越僵,所以問這個問題,你也沒有看得懂,不是告訴你無生,哪有生無生者。所以龍樹菩薩立的《中論》,立一切法無生,連文字都沒有辦法破啊。這裡講:「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」凡夫的身沒有見性,他這以為有生有滅,所以你會難過啊!看到你父母死去了,你會難過,見相生心這著相。所以阿難看到佛要滅度了,他就顛倒了,他就很難過啊!釋迦牟尼佛要滅度了。《法華經》講:我不是真的滅度,他只是到其他的地方去教化,暫時離開,不是真的如來的身有生滅啊。所以如來不光化身不生不滅,乃至國土身,如來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種身都是不生不滅,「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」這增減就是有生有滅,增就是出生的意思,減就是滅除的意思。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,不落生死當中,雖現生死而不落生死,這是真正的自在、真正的沒有障礙,無障無礙這是如來的智慧,不光身如是,一切智慧乃至六根都是如此,都沒有障礙啊。下面講的:「所以者何。如來定慧。究暢無極。於一切法。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」這做一個總結,要我們相信佛的智慧「其智難量。」為什麼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呢?於一念頃能入無量劫,不動本處能至十方,「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」為什麼,什麼原因呢?從定慧力而發,就像我們剛才講的:從智慧。所以講經,依經典就沒有錯了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智慧神通道力,定慧逹到最究竟。人天的這個禪定不是究竟法,甚至人天乘根本不是佛法,這是祖師大德說的,是釋迦牟尼佛講的:「人天乘不算佛法」,但是「佛法裡面有講到人天」,你不能說沒講,有講。但是這人天不是佛所要說的真正解脫生死的法,所以我們講的:「常隨佛學。」常隨佛學你要是用《弟子規》做基礎,那你是跟人學叫常隨人學。你要是學小乘,雖然是出離三界,但是你是跟阿羅漢學,不是跟佛學,你唯有學大乘才是「常隨佛學。」什麼是大乘?淨土宗就是大乘,淨土宗祖師講的:「大乘中的大乘,了義中的了義」。它非常殊勝,非常的容易學習,讓一切的眾生,用最方便、最簡單的方法,比起天台的止觀,比起禪宗的參究、直指,唯識觀,華嚴的法界觀,比起這些觀來說,來得簡單的許多,所以對他們其他法門來比,這是易行道,稱為易行。但是這個易啊,也不是你想像的這麼簡單,隨隨便便念幾句佛號,想說我把五戒十善做好了,你就能往生,那都是住相、著相,你到時候成就不了,那不能怪經典所說的不靈,是世間心不死,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。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根本,所以你用世間的典籍,你是跟人學;你用二乘的典籍是跟二乘學,所以你要用一乘了義的經典,這裡所說的「如來的定慧,究暢無極」。世間的禪定,不是真正究竟的;二乘的第九次第定,雖然出三界,也不是真正究竟;菩薩一般菩薩所得的:捨兩邊取中道所證入的但中佛性,他雙捨兩邊,不著空也不著有,取中,離空有之外有個中,這是一般的菩薩他的認知。佛法:「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,理就是事,事就是理,事事無礙,這是真正的了義,這才是真正的中道」。所以《心經》講的:「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」這才是諸法的真相:「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不增不減。」這個才是真正的中道了義。你依止這個叫做得究竟的定慧,定是什麼呢?「照了法界,本自寂滅」叫做定,慧呢?「知法寂滅,能生無邊的妙用,利益眾生」這叫慧,所以才叫「究暢無極。」在慧當中有定,在定當中有慧,這兩個同時現前、同時並起,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什麼叫定慧?你認為先修定再開慧,這個都是次第。定慧同時、定慧均等,《定慧相資歌》講的:「定為父慧為母。含孕千聖之門戶。」所以如來的定慧是同時的,不會偏在哪一邊,所以真正究竟,沒有能超過其上叫「究暢無極。」所以他能夠「於一切法得最勝自在」。這自在,《華嚴經》講的十種自在:壽命自在、智慧自在、解自在、化身自在都能自在,這是真正的自在。世間人以為有一點錢,有個房子住就自在啊,能夠不要被約束、上班不要被老闆駡,他就很自在,那個自在是「我相」,「我相」沒有除。佛的自在,那是在隨時隨地,他都能自在,所謂「地獄天宮同為淨土」,他下地獄跟在天宮是一樣的,到無間地獄去跟住這個諸佛如來自受用境界,他相同、他自在,無障無礙。那麼這一段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留在下一次,再來做解釋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