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一一七)


請掀開《無量壽經》看第八頁倒數第一行……「阿難。如來以無盡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興於世。」這一段啊,我們接著再來說明。那麼釋迦牟尼佛哀愍眾生,他這個大悲啊,沒有盡頭,所以稱為「無盡大悲」。為什麼呢?跟眾生是同一體性的緣故,同一體性。那麼這句話跟現代人說的「生命共同體」意思相不相同?文字上看好像一樣,但是義趣上看不相同。這世間每一個人,他的生命是一個個體,都依地球而住,所以稱為共同─生命共同體。如來呢、跟一切眾生同一法性,他不講這個一期的壽命,「無自無他」,所以稱為「無盡大悲」,稱為「同一體性」。體性是佛性、是法性,不是指哪一個星球,或哪一個地區,共同的生活、共同的目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,不光跟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同一體性,跟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都同一體性,體性是相同。什麼叫體性?就是你的心性,眾生的心性。你跟佛用的是同一個真性,沒有任何的差別,沒有任何的差別。只是呢?認妄為真啊!就好像八個人同看一個月亮,八個人同看天空上的月亮。那麼各往八個方向去,那這八個人都見到月亮跟著他,雖然有八個方位,但是呢,月體從來沒有改變。所以只是眾生呢,自分上的妄見而已,是妄現有六道輪迴,妄現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法,這是虛妄的。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,不是真正有心、有心所法,虛妄顯現的。那麼歸根結底跟諸佛如來是用同一個真性,同一個真性,依真如故而有無明啊。這無明雖然是幻有,但是呢、它沒有離開真如佛性,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了,可是眾生呢沒有看到。眾生跟眾生常起煩惱啊,諸佛如來他曉得、他知道,你本來是佛,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一切眾生不用修證,皆是諸佛如來,本來就是諸佛如來,不假修證。可是現在呢,迷失了本性,變成六道的生死凡夫,變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所以佛他知道這些眾生,芸芸的眾生跟我是同一體性,所以起了這個大悲心。由眾生界不可盡的關係,所以佛的慈悲心不可盡。由眾生體性無有、無有盡,所以呢大悲無有盡啊,心性不可盡啊,不可限量啊,那麼眾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心性啊。所以這個如來以無盡大悲,他這大悲心呢是依真如佛性而發的,不是世間人愛欲心啊。看到你,唉呀!好可憐啊,拿點錢、拿點吃的給你,他就說他是在慈悲救濟眾生啊,那治標不治本。那諸佛如來呢,他看到了,所以每一尊佛,其實都是這樣出興於世的。他看到眾生,欸!跟我完全相同,《華嚴經》講的「眾生即如」啊,如就是「真如」啊。迷失真如以後,所以叫「法身流轉五道,名曰眾生」啊。那麼佛菩薩知道,他知道了,所以發大悲心,教給你回頭的方法,教給你修行的方法。那剛才不是說,這眾生是諸佛如來、不用修?本來就是諸佛如來,不是修、修證而成的。但是你現在迷惑顛倒了,就假立修行、假立修證,所以這個永嘉玄覺禪師講「修證即不無」,就是不無修證啊。但是真如本性呢?「染汙即不得」,不得染汙,沒有辦法染汙他。所以魔王要破壞如來講的正法,他能破壞嗎?他不能破壞。佛告訴他:我所說法是心性之法,不可破壞。你要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人天乘,講的是《弟子規》這類的,那一定可壞。可是釋迦牟尼佛講:我講的是真如佛性之法,不可破壞。這個魔王他沒有辦法啦,他只好在末法的時候,化作出家人,給大家製造混亂的現象,實際上呢,真如本性之法還是不可壞。為什麼?大悲無盡的關係啊,同一體性的關係啊。所以佛菩薩他發的慈悲心,不是世間人的愛欲心。世間人就是愛緣慈悲,這個人跟我有關係、我認識,是我的親戚朋友,或是是我們這個同鄉、同一省的,他才有「愛緣慈」。到國外去,同一國的,他才有這個愛緣慈,所以他這個慈悲是虛假的。所以眾生不光慈悲心不能長遠,其實連所謂的煩惱、愛欲也都不能長遠,你看現代很多的這些社會狀況,你就很清楚了。本來是親人,後來變仇人,爲什麼呢?當初結婚的時候不是很好嗎?爲什麼後來變成仇人了,就表示他的愛欲心不是長久的,這愛欲不是真實的,所以你不要認為這世間的這些親情、愛情可以地久天長啊,那個沒有辦法啊,緣一轉變,心念也就跟著變了,眾生是隨緣隨變哪,隨著這個虛妄的這個境緣而轉變哪,所以他有再大的愛欲、親情,他也都沒有辦法永遠相續啊。所以你要識得這個虛妄啊,要回頭,依自性不依外境,依佛性不依情識,所以叫「依智不依識」,如來用這個做為大悲心,用佛性做為大悲心,所以也用佛性做孝順心,你看《梵網菩薩戒本》,佛常生佛性孝順心,他的孝順從哪來?從佛性來的。所以觀一切男子是我父、一切女人是我母,不是只有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,他是看到佛性,看到佛性上去了,不是在愛欲上、感情上講的這種孝道,所以佛法講的孝道,非常的實際,不好高騖遠,他把你無始劫來對於家庭的執著,對於親戚、朋友、父母的執著,全部把它給破掉。所以佛法講的孝順是依佛性而起,不是依習性、依感情,現在很多法師他不瞭解這一層道理,他說也偍倡孝親尊師,但是他敎你依的是什麼呢?依的是情識,說情識來孝順是根本,那他搞錯了,佛性才是根本,他敎你從枝葉學回來,那尋枝摘葉啊。我們大乘佛法,教你的是從心地做根本,從心地上起修,從這裡修你才能契入,你不用擔心沒有學《弟子規》契入不了大乘。念佛就能契入,念佛就是大乘哪。你對於佛法你不要懷疑,你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以無盡大悲所說的法,你就能契入了,你用跟佛一樣的心,所以我們講的「悟後起修」啊,你發出離心,欲了生死,想要把生死了斷,你這個心就跟如來的無盡大悲心就相應哪,用出離心來念佛,信願持名,絕對契入大乘哪。用世間心沒有辦法契入啊,學《弟子規》那根本「沙非飯本」哪,你把沙石要煮成飯,那是不可能哪,緣木求魚,那做不到啊,繞著木頭要找魚,找不到啊,叫緣木求魚啊。敲冰求火啊,把冰塊敲碎了,說我要在冰裡頭要找到火,找不到啊。所以要知道修行的根本在哪裡?要會修、會用心,什麼叫會用心哪?我看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怎麼來用心、怎麼會用心,心要無所住才會用啊,不是整天在這裡用什麼慈悲心、用什麼真誠心、用什麼看破心……等等的諸如此類,那個都是散心,散亂心,佛法講的真心本性你要會用。所以如來用無盡大悲這個大悲心……稱性哪,你也用稱性的心來念佛、來起修,這心不在別處,不在別處啊,在於你對於實相的道理能不能瞭解,這個道理是最契合實際的,不是空談哪。你搞世間法那個都是空談,你說要用這個五戒十善做佛門的基礎,這是空談,爲什麼?世間之法可壞啊。什麼時候壞呢?大三災來的時候全部壞光光,壞到三禪天,可壞之法,終不長久啊,那你有沒有聽過虛空被火燒壞的?沒有。佛性如同虛空,依不生滅來起修,你識得你有真如佛性,識得你有本心,這樣子來起修來念佛,所以蕅益大師講的:第一個要「信自」,相信自己有真如佛性,你要知道自己的心跟佛的心沒有差別,這祖師大德敎我們要信願行第一個─「信自」啊,相信自性佛,這才有根有本哪,所以人家是一代的祖師啊,淨土宗的高僧哪,他給《阿彌陀經》作註解,印光大師讚歎,假使古佛再來為《彌陀經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啊,所以蕅益大師敎我們,這《彌陀要解》裡面的內容非常的好。尤其是淨土法門,如來用無盡大悲心說的,你凡夫用你自己的想法在給淨土宗立次第,怎麼會跟如來的心相應,用你的思想見解告訴人家說要先學這個世間法,那怎麼會跟如來無盡大悲相應呢,你怎麼能體會得到淨土宗超拔一切眾生不可思議的神力,你想都想不到啊。所以呢,經典講的確實如此啊,「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。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。」後面講的:「聲聞億劫思佛智。盡其神力莫能測。」連一分都測不到,聲聞哦,每一位聲聞都跟舍利弗一樣聰明,用他的神力、用他的智慧力,我們現代講用他最高的智慧,用盡了他的腦力。用盡了他的智慧力。用多久呢?一劫……一劫大家知道,我們上一次講的,「劫」是這個時間的單位。有一座大山,有一顆石頭跟山一樣大,那麼天人每一百年下來,用天衣在這個石頭上這麼拂一下,拂到這個石頭化為灰燼,都沒有了,這樣叫一劫。所以叫劫石,劫石。不是你們現在那個腎結石的結石,是「劫石」,在佛門講劫石,時劫的那個劫,這樣叫一劫。那麼一劫乘以一億,億劫。思量佛的智慧,盡其神力不能測度。這「聲聞億劫思佛智。盡其神力莫能測。」 那麼「如來功德佛自知」,阿彌陀佛的功德,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。世間人怎麼知道呢?叫你要學這些世間法的人他怎麼可能知道?「唯有世尊能開示」,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告訴我們。所以你學淨土要依《無量壽經》啊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有沒有教你要學《弟子規》?有沒有教你學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?沒有啊!袁了凡根本就是個凡夫呀。碰到雲谷禪師,你們不曉得,雲谷禪師是禪宗的大善知識,是憨山大師的親教師啊。憨山大師會開悟,是因為雲谷禪師的教導。雲谷禪師小時候就知道要出家,他的和尚是天寧法舟道濟禪師,不是宋朝,是明朝的,也是禪宗的法脈。天寧法舟禪師他教他參念佛的是誰,他從這句話頭裡開悟。四十年不倒單,每天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十萬聲,晚上不睡覺的。現代的人不要說四十年了,看你能不能四天不要睡覺,每天都念觀世音菩薩十萬,不可能。他是禪宗的大德。了凡碰到他,他跟他開示:一切法唯心,一切法唯識。了凡先生一個字都聽不懂。聽不懂,雲谷大師他會觀機啊,你既然聽不懂,我就跟你講一些世間的善法好了,回去做個善人。本來他想跟雲谷禪師出家的,雲谷禪師看唉呀我講佛法你聽不懂,跟你講世間法,拿一支筆拚命抄,一直都把它記下來,你要的就是世間法,你何必跟我出家呢?我講的這些,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那就是鐵証呀。雲谷大師教他怎麼搞世間法,怎麼修福啊,怎麼修善積德啊。他就是一個世間的凡夫。你不跟雲谷禪師學,你跟凡夫學,哪有這種道理啊。所以憨山大師知道啊,他跟雲谷禪師學習,明心見性,一代的高僧啊。所以怎麼可能凡夫會知道如來的境界?用這種凡夫立的這種次第法,還是凡夫立的,還不是佛立的。凡夫教你的這種修行方式要來學淨土法門,那根本這是門外漢,門外又門外啊,遠之遠矣啊。所以講的這個「如來功德佛自知。唯有世尊能開示。」我們講經要依《無量壽經》。講淨土要依世尊講的經典。為什麼呢?只有世尊能開示啊。跟經典講的不一樣的,那不能學,一個字都不能學。為什麼呢?離經一字,即為魔說。所以怎麼可能跟了凡先生他去學佛,不可能。他講的《了凡四訓》怎麼能做為我們淨土宗的基礎?要是有,《無量壽經》一定會講,就表示不對啊。所以不能用世間人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,做為你修行的準則。《無量壽經》跟你講的很清楚 —「唯有世尊能開示」,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才是對的。也只有他的境界才能夠將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,理事、性相、因果、體、力、作,全部跟你講的一清二楚。只有他能夠做到。所以講經的人應當要依著佛經來說,不能講你自己的理念啊。這部經是如來以無盡大悲啊,無盡大悲就是從心性起大悲的作用,憐憫三界苦難眾生,開闡了無量壽如來這一會啊。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。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一乘當中的一乘。古大德讚歎是「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。」萬行的指南啊!所以不可以用世間語言、用世間的知見,要來入佛知見,那是做不到的,永遠都做不到。不要說世間,剛才講的「聲聞億劫思佛智」,聲聞人都做不到,不要說你用這個《感應篇》、這個《弟子規》、《了凡四訓》啊,不可能做到的,這個要清楚。那五戒十善能不能做到呢?要是只有學五戒、只有學十善,沒有發願往生、沒有出離心,只想求人天福報,佛告訴我們那是外道。以為靠著福報就能往生,六祖惠能大師講「生死大事,福不能救」,跟你講的一清二楚啊,在《六祖壇經》講的。他引他的師父五祖忍和尚說的「生死大事,福不能救」。所以你修五戒、修十善,頂多得人天福報,能不能救你生死呢?不能救。那為什麼淨宗能救呢?有出離心,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,所以能出。不要說你五戒十善沒有做好,即使你是五逆十惡、具諸不善,一樣能出三界。為什麼?「乘佛威德悉能超」你仰仗四十八願的威神力,念佛即是懺悔之時啊,都能超度,不光是人道能超,地獄道的眾生也能超,所以跟你們想像的不一樣啊,你用的是世間人的想法、看法,所以你會覺得,哎呀!做壞事的人怎麼可能往生淨土……做好事的也不一定能往生啊,要肯往生的才能,肯放下的人才能往生淨土,所以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出離心,不在於其他的修行,那麼有出離心再來念佛、再來勤修五戒十善,我們稱為善根具足,稱為善男子善女人,有往生最基本的條件,出離心,所以很重要啊,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。所謂「因地不真。果招迂曲啊。」你要看到後面的《無量壽經》你沒有看到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宣說,你這是因地不真啊,那你後面學淨土你想要學的深入,想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完全不退心你做不到啊,所以有法師問我:他說為什麼悟顯法師你對極樂世界這麼有信心啊?我的師兄弟問我的。因為我們知道諸佛如來不會打妄語啊,我自己的胎教又是念阿彌陀佛的,所以怎麼樣能往生淨土,那過去生就種了善根了,還沒出生以前就種了善根了,所以你要跟我講學《弟子規》能往生,我不會相信啊,為什麼?經典上面沒有講啊,祖師大德沒有說啊,有一些法師又要轉計了,經典沒有講有密意,什麼密意啊?有沒有這一層密意呢?我告訴你,沒有,為什麼呢,前面就有講啊,今天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會,是如來將他的本懷和盤托出,哪有什麼密意啊,把他心裡面要講的話都在《無量壽經》都告訴你了,還密意呢,沒有保留啊,和盤托出啊,你們聽《玄義》的時候就知道了,如來把他利益眾生最好的方法都拿出來了,沒有密意啊,毫無保留,所以你看「世尊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啊」,從昔以來所未曾見。哪有什麼密意,那轉計啊,邪知邪見,這部經,佛沒有給你密意,只有你自己看不懂,加入自己的妄想,說他會不會有密意,佛再怎麼密意,也不會告訴你要學世間法,所以這句話「如來以無盡大悲。矜哀三界。」世間法這些像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的這些內容,就是讓你待在三界裡面的東西啊,出不去啊,你想要出三界你對於世間的好樂、你對於世間父母、家親眷屬的放不下就把你綁在三界,這裡是釋迦牟尼佛以無盡大悲要拔濟你出三界的,怎麼會依世間法呢?所以「以無盡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興於世。」就是要告訴你,告訴你什麼呢?「光闡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實之利。難值難見。」啊。告訴你什麼是佛法,你要出三界要用什麼方法,今天世尊知道因緣成熟了,他要用最好的方法了,用最正確的方法,最契合眾生的方法,為什麼?眾生心念如同猿猴,比猿猴都還要浮躁啊,真的是連畜生都不如啊,很多畜生都還會念佛啊,那麼心猿意馬,這是眾生的大毛病,所以他教你念佛,眾生呢耳根最利,所以口念耳聽正是當機,所以叫光闡道教啊,光就是光顯,完全的闡述出來,道就是講的成佛之道,教呢就是教你怎麼來修行?怎麼來成佛?今天完全說出來,所以你看了這一篇,這裡沒有什麼高深的名相,也沒有《華嚴經》上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的境界,但是用心深廣啊,超過你一般人的想像,你沒有道心的人,你看這一篇你不會覺得殊勝啊,你沒有想出離的人,你看〈大教緣起第三〉,你只是看了一個發起序啊,不是真正能夠體會得到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用心啊,所以為什麼給你講阿含,阿含是什麼,誘引啊,誘引你來學佛,再來才方等彈呵啊,般若淘汰啊,法華才顯實啊,開權顯實啊,顯出來的實際跟《華嚴》所說的一模一樣,華嚴時是要學什麼,擬宜,什麼叫擬宜呢,擬定所宜,什麼是當學,什麼是不當學,告訴我們佛出世要做什麼,所以《華嚴經》末後,十大願王導歸淨土,就跟我們講一切法門的歸宿,歸西方極樂世界啊,所以你沒有道心,你沒想修行,你看這一篇,你會覺得講得很平常,要知道這世間是無常,一口氣不來,你就輪迴去了。你每天念願生西方淨土中,你有沒有想過你今天就要去了呢,面見彼佛阿彌陀,你有沒有準備好,你準備好了沒有,我今天就要見佛,你有沒有這個心理準備,還是有很多放不下的,罣礙的,哎呀!我小孩功課不好,我還有多少存款還沒交代,還有幾棟房子,那你沒有道心,所以祖師教我們,學道須是鐵漢,著手心頭便判,該放下的時候,立馬把它放下,直趣無上菩提,一切是非不管;一切是非莫管就是一切是非不管的意思。你要是個鐵漢,鐵漢是什麼?就是要出離三界、出離六道輪迴,沒有第二句話、沒有第二個思念、沒有第二個想像,這個才是堅固的道心。那麼你再來看《無量壽經》這第三品,你就能感受得到,釋迦牟尼佛給你的方法,實在是非常的好,人家再來告訴你要學別的,要再夾雜個世間法,你就不會想夾雜了。所以我的有一個師兄弟講的,他說我看你就是非常有信心。為什麼?我們對於道理懂啊。知道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,阿彌陀佛絕對會接引眾生、會幫助眾生。不是世間人想像的那樣子,沒有學《弟子規》就不能往生淨土,四十八願沒有這一條,現在四十八願,願願兌現,表示這些世間人、這些附佛外道講的話,那不可信,絕對絕對的不可信。你相信他,你就被他騙了,你上當了。你跟著他學,你將來學到哪裡去?沒人給你做保證。你跟著《無量壽經》學,那叫萬修萬人去,你要是根器好一點的「現世為人師,來世做佛祖」,這個可以肯定。所以看你是要依人還是要依法,而且這個人也不是聖人,是凡夫啊。清涼國師十一歲就會講經,講的不是一般的經典,講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寶性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百論》。《百論》一般人沒有聽過,三論宗的,古大德講若不通《中論》跟《百論》,沒有資格談心性。人家清涼國師十一歲就通了,學華嚴觀,一生講《華嚴經》五十遍,自己成就以後,有功夫以後,博通諸子百家、三教九流,九朝國師啊;唐朝九個朝代的國師,統天下緇素,也就是說他是大僧統、大維那,全天下的出家人都歸他管,在家、出家二眾都歸他統領,他是國師,這麼有學問、這麼有成就,臨終的時候還是跟大家交代「當取信於佛,無取信於人」,他自己有這麼高的成就了,他跟大眾講,他修行已經成就了,他可以廣學多聞,利益眾生;可是臨終的時候,交代弟子要取信於佛,佛的話要信,連他這麼有成就的人,講的話都要依佛經,那何況是沒有成就的人。所以你看很多經典裡面,像文殊菩薩智慧力再高,你都會看到有一段經文「我今承佛威神」。為什麼?依佛所說。不敢用自己的意思、自己的想法。清涼國師在唐朝,唐朝是我們中華文化非常鼎盛的一個朝代,他又是那個朝代佛教裡面的第一高僧,他要是有一毫的私心,要來給你夾雜一些世間法,你也聽不出來啊。他有絕對的權力,他的權力是實權不是虛名,不是人家恭敬推崇,是皇帝有給他實權,所以他都還教導弟子要信佛所說、依經典所教,不是依他的,告訴他的弟子,他講的都要跟經典的一樣。所有人講的都要跟經典的一樣,包括他自己。他有這種成就,他往生以後,有一個僧人要往印度的路上,碰到一位天神,他念咒叫那天神停下來,他問他:你到中土去幹什麼?他說我到中土去請華嚴菩薩的牙舍利,他說華嚴菩薩是誰啊?就是清涼國師。回去以後這個出家人把這件事情跟皇上說,那麼皇帝為了招信於大眾,打開棺木來檢查,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齒少一顆─三十九顆,被請到印度去供養。那現代的人有沒有他這種成就呢?我相信在這個世間,全天下沒有一個出家人,有像他這麼樣大的成就,沒有一個人。諸子百家全通,而且還是在唐朝的時代,文化鼎盛的時代,佛教他也全通,自己又有修證又有功夫,這麼大的成就還告訴他的弟子、告訴我們後面的學人「要取信於佛,不可以取信於人」;「要依佛教誡,不可以依人所教」,所以這個是真正的國師。那麼「如來所以出興於世。」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破迷開悟。「欲拯群萌。」希望能夠拯救眾生,使眾生的菩提心能夠萌芽,所以叫「欲拯群萌。」能夠發菩提心、能夠修行、能出三界,所以用無盡大悲。哀愍三界。出興於世。光闡道教。所謂「如來所以興出世。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這一句經文就可以做證明,那麼「惠以真實之利。難值難見。」這一句話非常的重要,給予我們眾生真實之利,可是你看不到,還是送個錢給你,你比較覺得真實,送一棟房子比較真實,送佛法不真實。一生氣掉頭不學了,沒什麼了不起,講經到處都有,我回家上網聽不也一樣嗎?一樣解脫。「真實之利。」他可以放著不要,他要的都是世間,要的呢是人家隨順他的我相、隨順他的我見、隨順他的我愛、稱讚他的我慢。他不覺得佛教有真實之利可得,而且這個真實,他也不曉得有多真實。他只覺得現前我有受用,世間人覺得我有飯可以吃、我有房子可以住、有車可以開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,他覺得很真實,所以他才會認為要提倡佛化家庭、要提倡《弟子規》,講說學《弟子規》就是什麼幸福的人生,他覺得這個才真實,那再穿鑿一下說這個也可以做為往生淨土的正因,真是天大的笑話,完全用自己的意思啊!佛要給我們眾生的真實之利,他體會不到;他告訴你諸法因緣生,緣生的當下是性空的叫緣起性空,一切法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;他不能相信。《中觀論》講的八不中道,他不能體會,他不曉得這是真實之利。他只好著於眼前他的受用─感受、覺受,他看到的家親眷屬、看到的父母師長,所以那是標準的凡夫,要是以淨土宗來看這稱之為非器啊,你不屬於修學淨土的根器啊。佛給眾生的真實之利,給我們講出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,告訴我們你再不好好修行,你將來你要受輪迴的大苦,你不相信,你把它當耳邊風,甚至有人把它當廢話,佛在《法滅盡經》講:尤其是末法的男眾,對於佛教毫不相信,對於佛的這個教法,視之如糞土。什麼叫視之如糞土?就把佛的經典當成大便一樣,視之如糞土啊。毫不關心、毫不在意。在意的是什麼?看看自己能不能多賺一點錢、事業有成、我慢可以顯現,所以眾生就是眾生啊。佛跟我們講的這些道理,不肯身心去體解、不肯修觀、不肯持咒、不肯念佛,希望呢看看哪一個大法師給你點一下,你就能見性了;哪一個大活佛來給你灌頂加持,你就能夠一念頓超,都是想要投機取巧,都想要撿便宜,看看能不能又能夠造業又能夠出三界,希望能造地獄之業又能夠享受天上的福報,他說為地獄天宮同為淨土,那那個是癡心妄想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就是要告訴我們諸法實相,一切諸法當體即空,當下如幻,不光是眼所對的色、耳所聞的聲,亦復如是,鼻所嗅的香,那所對的境界既然如幻,能對的心怎麼會是實有呢。你要常常這樣觀照、常常這樣思惟啊,那你對這個世間你才放得下,你才不會這麼執著、這麼在意,你要知道這些是無常,是生滅相、是變異相,不是真的;你不要在意、不要執著。你一在意、一執著,痛苦就顯現。這痛苦誰來的呢?你自己給你自己的。那再往深處去觀察,有沒有痛苦真的有來呢?沒有。無所從來、無所從去;生沒有來處,滅沒有去處,為什麼?剛才講的:「當體即空」。能生之心是變化相,會變異,所謂諸法無我啊,那沒有能覺知的我,怎麼會有所覺知的法,兩處皆破,所以稱之為「覓心了不可得」。這個慧可大師講的:「覓心了不可得」。你要找能覺受的心,找不到;要找所覺知的法,四大體各離,誰為和合者,不是真的有,這是佛要給我們的真實之利啊。那麼教你念佛、教你持名,你要真正去做,不要偷懶、不要懈怠,你會得到這個真實之利,這個功德是跟著你的。因為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你這個色身四大會分解,何況身外之物,你的錢財不會跟著你,你的名利不會跟著你啊,只有你念佛修行的功德你可以帶著,這個才叫真實。可是這個功德你看不到,世間人他就是看不到,所以他才會覺得佛教好像有點不切實際,那是他錯覺。佛法講的就是契合真如實際;甚至有人覺得學大乘佛法是空談,大乘佛法談空,不空談。它談空,它不空談。告訴你一切諸法當體即空,談空。只是你心太好樂了,一直認為是實有的,所以你放不下。跟你講空,你會覺得唉呀!我是不是放下以後,我什麼都沒有了。講到空就生斷滅空、起斷滅見,生這種斷滅的錯誤的見解,以為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,佛講的空不行啊,你心裡放不下,你抓得太緊了,所以要常常熏習,這就是業障沒有消啊。業障沒有消,你才會覺得,唉呀我放下了,我是不是什麼都沒有。我念佛那我的事業怎麼辦,我其他的事情怎麼辦,所以佛法你要修學,你要真的要有大的福報,這個真實的功德、真實的利益,你才看得出來,你才能感受得到,不是用世間認法為實有的這一念妄心,在那裡思量、在那裡推算計較,你所能夠測知的。所以為什麼這一句,我們用了這麼一點時間來做解釋,那麼當然「惠以真實之利。」我們還只是略說而已。那麼因為今天時間到了,所以我們接著下一次再來做說明,好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