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解脫之道-念佛開示(五)
目 錄
後不再造是真懺悔
和睦相處
什麼是魔
什麼是執著與不執著
一切法如夢幻泡影
真善知識
學習經典的方法
流通佛法開智慧
吃素與吃齋的不同
迷信與智信的標準
道心如何不退轉
量大天地寬
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
後不再造是真懺悔
我們在講經、念佛、拜懺開示常常講到,幫三寶做事情要用無所求、無所得的心來做,要用清淨心來修福,這樣修的福報是最大的。因為心有所求時,心就有一物,這一物就障礙真如本性,障礙福報現前。所以才常說要用清淨心來修福,乃至要用清淨心對所有的人事物,甚至包括對六道眾生,心都要沒有一物才行。如果抱著有所求的心,就是不清淨。
但有些人會誤解這樣的說法,以為幫道場做事,只要發心清淨就好,做錯就沒有關係。大家在三寶門裡發心,難免不小心犯了錯,把事情做錯了,就要到佛前,自己去向佛菩薩懺悔。當然大家都不會是故意做錯事,都是不小心的,也就是無意的犯錯。但是絕對不可以認為自己是清淨心在做,無意做錯沒關係,如果是這樣想的話,那心就不清淨了。因為你說這句話,只是在掩蓋自己做錯的事情,要真正懺悔,心才能清淨。懺悔是清淨心,懺悔是真誠心,這樣以後才不會再犯。無論做錯什麼事情都一樣,即使是不小心傷害到眾生,自己要在佛前,甚至要當面跟人家道歉、懺悔,這就是把我執我見放下。修行要能這樣修,心才會清淨,才是無所求,心裡才是真正無有一物。
凡事都有因果,因果不會錯,做好事必然得好報,做壞事必然得惡報。在佛門裡,所做的都有福報,即使做錯了,還是有福報的,可是這福報保不保得住,要看你做錯事有沒有懺悔!做錯事沒關係,但是要能懺悔、改過,如果不知道悔改,不懂得回頭,這個業就會一直存在,不會自動消除。除非你有大成就,不然都還是落在因果裡面,還是被因果束縛,不得自在,但即使有成就也是不昧因果。相反地,只要能懺悔,這個業就消掉了,你的心還是清淨沒有煩惱的。
像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開悟以後,達摩祖師傳法給他,慧可大師在傳法給三祖之後,要去還命債,達摩祖師告訴他說,你有傳法的責任,可以不用還,這一世就饒過你。慧可大師有功夫,確實可以不受這個果報;即使受了,也沒有苦。慧可大師回答達摩祖師說:「將頭迎白刃,猶如斬春風。」要是你也有這層功夫,那做錯事情,可以不用懺悔,如果沒有,還是有果報,還是落在三界因果裡面,跳脫不開,沒有辦法翻身。所以該做的事相上的懺悔一定要有,不能想「我心裡懺悔就好」,自己要在佛前,或向對方至誠披露懺悔。
理事是一如的。我們常常講: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心裡面有悔過的心,在事相上就會表現出懺悔的行為,如果沒有悔過的心,是不會表現出懺悔的樣子,縱然說得再好聽也沒有用。所以理事不可偏廢。有些人執理廢事,或是執事廢理。執事廢理就是事懺心不懺,那也不行,表面隨便應付。現代人講的隨便打馬虎眼,心裡面還是在造作,還是沒有辦法把罪給消掉。所以,不要拿「我是清淨心來幫道場做事」當擋箭牌,以為就可以為所欲為,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。雖然講犯了過失要懺悔,但也不要老把過失一直存在心裡面,重點是要做到「後不再造」,這才叫做真懺悔。要是常常犯錯不悔過,反而認為沒有關係,事情都已經過去就算了,不需要一直放在心裡,這就是世間人講的不負責任,有這種觀念就是誤解佛法。有人說:修學大乘是論心不論事;事實上,大乘是理事一如,是既論心也論事。佛菩薩個個都是大乘,佛菩薩就是心清淨了,再展現出這樣的莊嚴,怎麼會不論事呢?但是佛菩薩有智慧、有方便,懂得善巧,因為見性入了真如佛性,開啟般若智慧。所以一般講大乘論心,講的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當中理事不二,事事無礙,這必須要知道。講到懺悔改過,六祖大師說:「改過必生智慧」。不能想:事情都已經過去了,就無所謂了。講這話沒有見性,要真的見性了,就不會說這種話。佛門講的:「菩薩以空去執,凡夫以空滋愛」,用佛門的話來增長自己貪、瞋、癡,增長自己的我執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這是凡夫的行為。即使引經據典,還是凡夫。菩薩知道萬法皆空,在這當中因果不壞,因果不空,不空就是事相上,會有轉變、會有變化,但是體是空的,菩薩知道,所以菩薩即使是再小的、微細的戒,微細的過失,也不敢犯,何況是犯大戒。所以學佛自己要清楚,如果有過失,不光是在佛門,無論是在家裡、公司或在其他的地方,都一樣要這樣做。
道場是學習的地方,把在道場所學的運用到日用平常當中,運用到生活裡面,這叫做「轉法輪」。「法輪」的表法是用佛法可以輾碎煩惱,「輪」有輾碎的意思。在生活當中用佛法來消除煩惱,就叫轉法輪。不光指說法,不光指口頭上談論佛法叫轉法輪;用佛法來對治你的煩惱習氣,消除它,使心清淨再也不生煩惱,再也不生染著,這就叫做「轉法輪」。這是真正的懺悔業障,從心地上去懺除,徹底把毛病習氣給轉過來,把我執我見徹底放下。但也要自己覺察,能夠改過。有些人是只覺察卻不改過,這覺察是沒有用的。就像大掃除,雖然都看到很髒,可是不願意打掃,那看到髒也沒用!不打掃,房子仍舊是髒的。修行也是如此。心不願意轉,雖然修學幾十年,凡夫還是凡夫,還是跟初學沒什麼兩樣,因為都是在做自欺欺人的事情,自己欺騙自己,認為自己有在學,認為自己有在改過,有在精進。如果學佛這樣子學,這一生就空過了,根本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希望大家要注意,不要誤解佛在經上的義趣。
和睦相處
學佛人在日常生活中,應當要孝順父母、師長,也就是長輩;如果你是長輩,對於晚輩要能照顧周到。出門在外不要與人結怨,要多跟人結緣,不要跟人家起紛爭,這都是學佛人應當要做到的。自己心裡面則要看破、放下,不要心隨境轉。對於天地鬼神,應當存恭敬心,不要生輕慢心,但是恭敬即可,亦即儒家講的: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。鬼神是六道的眾生之一,確實是有,但是當他顯神通跟你講佛法,或顯神通以求供養,那就要仔細想想,跟經典相不相應!
在古代,就有一位菩薩叫覺明妙起菩薩,這位菩薩就是台灣講的:附身來說法。他是極樂世界再來的菩薩,自他以後就沒有了。因為顯示神通,鬼神也都會,所以為了怕混濫,他說再也不會來做這樣的示現。所以當時來示現是有他特別的因緣。
像現在有許多鬼神搞附身,冒充成佛菩薩的身分,或是一些古代有名的人,來跟你說話,甚至來講佛法,這些情況都要特別注意,都要敬而遠之。如果是來討東西吃,或是要燒紙錢的,在佛門裡面的在家同修可以開緣去幫他迴向,但是就僅限於結緣而已,不可過度攀緣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,不要隨順他所說的話去跟著起舞,就只是很單純的與他結緣,這樣做就可以了。現在這個時代,太多所謂鬼神附身的事情發生,學佛人自己要有正念,要有正知正見,這樣跟這些六道的眾生,自然都能和睦相處,平等心對待。
什麼是魔
修行是沒有假期的,因為時時刻刻,都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能一放假休息,修行用功的事也放假,就不用觀照,不用念佛,佛經也不用看了,這是不可以的。大家學佛,在菩提道上要努力精進。在儒家有句話講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。」就是人雖然放假休息,心不可以片刻忘記了道,雖然身體在休假,但是自己心裡面佛號不能中斷,正念要歷歷分明。要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些轉變,煩惱習氣有沒有銷落,有沒有發菩提心?如果沒有,就要再更加努力!如果有,就要繼續保持!
有人說:「我煩惱習氣重」。要知道,就是因為重,所以大家才來學佛。要是都沒有煩惱,都沒有這些妄想了,那也不用學囉,也不用釋迦牟尼佛出世來說法。佛說法正是為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。同修不要氣餒,老覺得自己妄想很多伏不住。沒有關係,日積月累、綿綿密密的用功,不知不覺當中,就能夠把煩惱、妄想給斷除掉。要做個檢討,並且發願,希望自己所有的過失都能夠消除,所有的煩惱都不再增長。
網路上有人問一個問題,他說:是不是過了中午以後就不要再念佛,晚上不要再念,他說會著魔?
修學佛法不能依人,要依法。相信聽過《無量壽經》的同修都知道,或有看過《阿彌陀經》的應該都曉得,佛教我們晝夜六時稱佛名號。沒有說過了中午以後念佛會著魔。如果說過了中午以後念了會著魔,因為時差的關係,台灣白天在美國是晚上,因為時差的關係,你要依哪裡的時間來分別白天或晚上?總不會在台灣有魔,在美國沒有魔。所以學佛要明白,要依照經典來修學。不會說你白天念不會著魔,晚上念會著魔,這因果不相應!念佛是心裡有佛叫念佛,心上有佛才叫念佛。心上有魔那叫念魔。所以念佛的人會不會著魔?是不會著魔。你心裡是覺悟的,心是想佛的,就不會有這些魔事的。要知道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這因果相當清楚,不會錯的。像這類言論很多,大家要有正知見才能辨別。甚至有一些人,他雖然現的是出家人的樣子,但是所講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法!所以你要能聽到正法,要相當有福報,也要相當有因緣,也要相當有智慧。聽聞正法,要依照經典,依照祖師大德所說的,就不會錯。
所以,說晚上念佛會著魔的這個說法基本上是錯的!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量光壽。心裡有佛,壽命、智慧自然增長。光就是智慧,有智慧心中就無有魔事。「魔」就是魔羅,也是煩惱另外的顯現,惱害你的身心,讓你不得自在!所以貪瞋癡在佛門裡面就稱為魔,它折磨、消磨你的菩提心,讓你起種種的惡念,這才是大魔王!其他所謂身外的天魔、外道,這些的影響還不一定很大。但是如果自己心裡面貪瞋癡不除,那真的是魔境現前!所以我們用念佛的方式,用功修行,你心裡面念佛,貪瞋癡自然就沒有了,在念的當下它就消除了。晝夜六時念佛,晝夜六時都不會受到不管是天魔、還是陰魔的干擾。這在經典上講得非常地清楚明白!現在處於末法,《楞嚴經》講: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如同恆河的沙,數不清,算不完,所以流通正法就相當要緊。尤其是流通祖師、流通有修有證大德的著作,他們的話可以給我們作為準則,奉為圭臬。有道是:「上山要問過來人」。我們依祖師大德的話來修、來學,絕對不會錯,祖師不會在經典裡加上自己妄心的揣度、臆測,所寫、所說的都是契入境界,真正用功過來,真正有修的,與佛是相應的。所以我們依照祖師大德來學、來修,就不會有問題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中間永無諸委曲相。」就是不會走冤枉路,在修行的菩提道上,不會受這些邪說的干擾,邪見的汙染。大家天天看,就跟祖師大德、跟佛菩薩齊聚一堂。心裡面有佛菩薩,就是跟佛團圓、跟菩薩團圓。要是把祖師大德忘記了,那就跟貪瞋癡團圓。當跟家親眷屬在一起時,心中起貪瞋癡時就是眾生,這貪瞋癡就會障礙你出三界,障礙你成佛道。
碰到吃葷腥的親友,能夠不吃就不要吃。有些同修現在不一定吃素,有的也還沒有因緣,也沒發心吃素,要是真吃了眾生肉,就要念往生咒幫牠們迴向!往生咒有很大的妙用,咒語是鬼神的話,牠們聽得懂,你可以念咒超度牠們,幫牠們迴向;但是你們的心裡可不要想:有往生咒,就可以盡量吃,拼命地吃沒關係。這樣就不對了,這是不得已而行之。親朋好友團聚用餐,最好是辦素食,素食是現代全世界的潮流,想要健康長壽就要吃素,要戒殺!過節時不要我們人團聚,這些動物卻因而妻離子散,要替牠們想一想,所以素食是最好。回去要跟家人講,如果有因緣就吃素。過年總要來一點特別的,吃素最特別了!(大眾笑)吃素最健康。新的一年,不要一開始就殺生、造殺業,要讓這一年都清清淨淨的,平平安安的,所以素食是最好的。尤其現在素食做得非常完美,不用擔心營養不良,絕不會營養不良。過去因為吃葷的多,素食的研發就沒有像現在這麼廣泛,現在不一樣了,大家對素食的概念也改觀,不再是只有青菜豆腐或是罐頭,素食也可以吃得非常豐盛,非常健康!
什麼是執著與不執著
說到執著跟不執著,大家心裡可能會想:「我沒執著啊」!其實在這上面,自己可以反省一下,是不是聽到要自己改正過失的時候,心裡馬上就生出這樣的念頭:「哎呀,不要這麼執著」!或是聽到有關律儀的要求時,自己心裡面煩惱就生起來,想:「啊!不要這麼執著」。換句話說,有些人凡是要做好事不願意做,改習氣不想改,就會給自己一個藉口:不要執著啦!或是做早課、晚課也都是一樣,不想做了就跟自己講:「佛在心中坐,不要那麼執著」。實際上自己去反觀,在這不執著與執著當中,自己是不是執著了煩惱習氣,執著了自己的毛病不願意捨棄,所以才用這三個字,「不執著」來做搪塞?如果是這樣的話,道業是不會進步的。所以自己在修行上要能夠覺察。很多人不是真心想學,也不想改,就用這句話來增長自己的無明,增長貪瞋癡,這是不可取的。在新的一年,我們要從這裡去下手,從這裡去進步。
今年是龍年,龍在佛門裡面也是相當吉祥的動物,我們常把一個人,具有大自在力比喻作龍,比喻作「那伽」。所謂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就是龍,或是象,大象,說是龍說是象,其實都是龍的意思。為什麼呢?龍有五種,有一種龍是象形的龍,牠也叫龍,但是長得像大象形狀,所以說是大象或是龍都可以。「那伽」就是龍的意思。「常在定」,定指的是「稱性的定」。龍是水中力量最強大的,象是陸地上力量最大的動物,用以象徵依據自性大定,能夠斷除一切煩惱,能夠把根本的無明給拔除。龍還有變化的意思,就是讓我們在瞬息萬變當中,要能識得不變,也就是佛在經上講的:「緣生無自性」,「因緣所生法,當體即空」。這就是龍,要能夠知道牠的表法。在生滅、遷改不停的外境當中,要知道真心是不變異的,從來沒有更改,從來沒有變化過;就像作夢一樣,夢中的境界雖然一幕接著一幕,但是顯現夢境的,都是你的心,都是你的真如佛性。眾生迷惑顛倒,誤認夢境為真實,總在生活中認境界為實有,沒有辦法在裡面超脫出來,所以被境界所轉。大家學佛之後,不再錯認夢境是真實,要從迷惑顛倒裡面回過頭來。
念佛可以讓我們從執著的習氣裡面回過頭來,不要再執著,不要再罣礙,不要再持續迷惑下去,這是依靠佛號的功德,和阿彌陀佛威神力的加持。眾生想要回頭,說實話,沒那麼容易,唯有依靠這句阿彌陀佛聖號,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像大船一樣,能夠承載眾生從煩惱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。知道了這層道理,知道了修行綱要,就能夠在萬變的境界當中,在生滅變異的環境裡面,見到不生不滅的實相。
實際上,根本就沒有生滅。生跟滅是兩回事,生滅從來沒有相續過,這才是佛教真正要講的,是每個學佛人都應該知道的認知。不論是專門念佛,還是專門持咒,或是專門禮懺的,都要知道,生滅是虛妄的。從這點來看,你的煩惱、無明、貪瞋癡,乃至塵沙惑、見思惑,統統都是顛倒相續,統統都是虛妄的。知道了這個道理,就能夠發菩提心。因為既然是虛假的,那也沒有隨它流轉的眾生了。從這裡反觀,一覺醒過來,就知道原來自己就是一尊天真的大佛。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我們自己的本性,念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這樣在剛講的執著與不執著,大家也就清楚了。要是迷失本性,認妄為真,那就叫做執著。要是識得虛妄,在一切境界當中能得自在,那就是不執著。所以不要再執著你的煩惱,不願意捨棄;不要再執著你的習氣,不願意更改;這些都是執著。只有真正地放下,真正地轉變過來,那才是得了大自在,才是我們講的不執著。所以「不執著」不是隨便,不是不守規矩,不是放逸。「不執著」是說在一切境界當中,都能得自在,都能夠「事事如意」。事事如意,這也是學佛所要學的,亦即是不論順境、不論逆境,順逆境界當中,我們都得自在。在一切境界當中,放下控制、占有的念頭與欲望,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,才會得到法喜充滿。有些人學了佛,雖然學了很久,都沒有得法喜,沒有辦法得大自在,就是因為沒有放下。常常講這句話:不要執著!只要叫他放下煩惱習氣,就跟自己講:不要執著!還會跟人家講,沒有關係!自己繼續隨順習氣、繼續造作,這樣子不是一個好的學佛人。希望大家都能夠發菩提心,能夠放下自己來利益眾生。放下自己一分,就對自己有一分的利益,放下十分,把我執、我見、貪瞋癡都放下了,那就成佛了,就能夠利益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。希望大家能夠發這樣的願,當作新希望,希望自己能夠成聖成賢,希望煩惱習氣能夠消除,能夠像佛菩薩一樣,希望自己在道業上,能夠再更進一步。煩惱習氣重沒有關係,可以改,有佛法就有辦法。沒有辦法一次頓斷,一次全部改進,沒有關係,慢慢來,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修。就怕站在原地不走,不願意向前,甚至還回頭,還退轉,那就不好。我們好不容易,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,能夠來學佛,不要輕易地放棄。遇到不順心的,就用佛法來觀照,用經典來提醒自己,看破、放下,在一切境界當中,都要做到不要執著。不要執著就是放下,識得虛妄就是看破,這個很重要。大家要能夠發心,要能夠努力,雖然功夫不到,沒有辦法頓除,煩惱現前時就用佛號解決。佛號是佛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,用這句佛號把念頭給轉化,把妄念統統銷歸到這句佛號裡來,它像個大熔爐,什麼東西丟到裡面,都能夠冶煉、消除。煩惱也是一樣,煩惱一起,佛號馬上提起來,不要忘記自己是學佛人、是念佛的人。常常這樣用,煩惱自然而然就不起、就消除,心會越來越自在,行為會跟佛一樣。心轉變了,不一樣了,不再是凡夫心,從凡夫心一念轉過來變成佛心,行為自然也從凡夫的行為,轉過來變成佛的行為,這是相當有效巧妙的一個方法。念佛是佛門裡面最善巧最方便的方法,希望大家好好地使用,把它當作無上的珍寶來珍視,無上的珍寶不是放在心裡,是要用在行為上,在行住坐臥中,都要不離佛號,不間斷、不夾雜。不夾雜是說心裡不要有妄念,不是說其他的經也不能讀,講經也不能聽,咒也不能念。是說我們心裡面不要起煩惱,自己佛號專念下去,但是不排斥其他的經教、不排斥其他的經咒。這才是真正的不夾雜、不間斷!
一切法如夢幻泡影
《金剛經》講: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這段話告訴我們,一切諸法,不管是你喜歡的,或是嫌惡的,都如同夢幻泡影。既然說為夢幻泡影,就是不實有的。就如同作夢一樣,在夢中所有的境界相,不論是好夢、是惡夢,醒來以後都了不可得。《圓覺經》講:「及至於醒。了不可得。」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要:「知幻即離。離幻即覺。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同夢幻泡影,那你是覺悟的,這個覺是真正解脫的,所以能得大自在。又講:「如露亦如電。」「如露」就是如同露水一樣,所謂美如朝露,但是太陽光一照射,就消失了。「如電」就是如同閃電,所謂電光石火一瞬間,一轉眼就不見,也就是說存在的時間都非常短暫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幻妄稱相。」只是幻妄稱相。那是誰讓它有這樣短暫的相續相?就是你的妄心、無明,讓你有這個錯覺,認為這一切相雖是短暫卻是實有;實際上,連一秒鐘尚且不住,甚至連生滅的變化相,根本是虛妄。所以講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」沒有一絲毫暫存,所以才叫「隨處滅盡」。就是經典講的「生法本空」!
眾生不知道,所以把相續相當作是實有的,以為心外真的有物,真的有一法讓心來攀緣,被心見到、聽到,乃至於舌頭嘗到、身體感觸到,甚至你的意識,腦筋想得到,意所緣的叫法塵,這一些都是屬於有為法。
眾生不能了解這有為法只是短暫的相續相,是會變化的,是不真實的,在這境緣裡面攬為己有,攀緣這些境界,認為是我的心所感受到,我的身所接觸到,在這裡面妄生顛倒、生分別、生執著。所以才有六道輪迴,才有四聖法界。實際上,本來無佛無眾生。迦葉尊者講:「法法本來法。無法無非法。」所以無佛無眾生,徹徹底底的平等如如,是一真法界,沒有凡、聖的差別。凡聖差別就是從這一念迷妄的心,迷惑顛倒的心來的。迷惑顛倒後,再妄把這迷當作是真實,當作是真實的感受、接觸到的,此時你就被四大色身所侷限住。變成眼睛只能見色,耳朵只能聽聞音聲,鼻只能嗅香,舌只能嘗味。本來是六根互用的,卻變成格格不入;本來是重重無盡,事事無礙的,現在卻變成處處是界限,處處有障礙。學佛就從這裡回頭,要能夠覺悟到,要從這裡深入。《維摩詰經》講:「深入緣起。斷諸邪見。」能知道一切法「緣生性空」,自然就能做到看破、放下。這裡說的只是在知見上、觀念上的認知,還要實地上去修行、去觀照,不是只把剛講的道理,存在心中,誤以為自己已經開悟見性。要是這樣,祖師大德講:「依他作解。」頂多得個「相似涅槃」,而不是真正涅槃。「相似涅槃」並沒有出三界!因為這只是從你的妄心、妄識當中,變現出來的虛妄覺受,不是真正的涅槃。
所以要從佛號入手,用佛號把這念攀緣心替換掉,這叫「從有念入無念」。「入有得空」「從有生入無生」。因為有生而悟無生,這是淨土宗最善巧的修學方式。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最後一句:「應作如是觀」。學佛的人要作如是觀想。要有這樣的觀念,要有這樣的認知,佛號才會念得精進。不是只說:「這個世間很苦。」天天喊:「苦啊,苦啊!」因為怕苦,對世間生厭離心,才想要出三界,這固然是助緣,可以當成入手處方便,但是要能從苦當中,覺察到有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四淨德,有: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。絕對不能把世間苦當作是究竟的苦,為要了苦才要念佛、才肯用功。一直這樣用功下去,是不行的!你的心性不能提升,道業不能真精進。佛在經上,對於一般剛開始接觸佛法的人,會讓他知道,「苦苦、行苦、壞苦」這些道理。但之後會再讓他知道「一切法本自無生」。讓他知道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。這樣子發心修行才會得力,無論是修學什麼法門,都能夠有最大的成就。
淨土法門不光是靠自力,還有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本願威神力加持,讓你的業障、執著的心、瞋恨的心,快速的消滅,快速的放下,這是跟一般通途法門不一樣的地方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這四句偈當中「金剛」表堅利。就是現代講的,它是所有物質當中最堅固的,所以稱為金剛。用以比喻佛性,能摧碎一切煩惱,不為一切煩惱所障礙。又真性能現一切法,不為一切法所壞,因此讚歎它為金剛。佛性是一切法中最堅固的,又叫「首楞嚴」,叫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。我們依佛性起修、依佛性來念佛,會得念佛三昧,會得理一心不亂,得到究竟圓滿。
所以念佛人,不要只是因為怕世間苦,用害怕、恐懼的這種心來念佛,那你還是認這虛妄、幻化的世間為實有,認顛倒妄想為真實。要知道,怕苦的心只是一個助緣,但是要再更進一步提升,必須了知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」這個認知相當重要,可惜很多念佛人,非常缺乏這種覺知,甚至都忽略了這個重點,只知道在事相上持守。就像有些世間人玩法律,在法條上找漏洞,學了佛之後就玩戒律、玩戒相,也只在形相上、表相上作功夫,不從心地上下手,這樣學佛學得再久,都沒有辦法成就。只有從心地上下手用功,在事相上才能夠轉變得過來。絕不會因為從心地下手,在事相上就有所偏廢。如果是這樣,那這心地也入得不真實,也沒有真正轉過來,這叫「執理廢事」,所解之理就稱為邪見;「執事廢理」則所做的事,叫做無明。所以,不是落在邪見裡面,就是落在無明裡面,心永遠不是無量光壽,而是永遠不覺。這個道理希望大家去深入體會。
這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核心宗旨。所有的宗派,所有的法門都一樣,都是依著這道理去修行,依著這道理去斷除煩惱,破除無明。連淨土宗也不例外,這叫「依不生滅起修」。也叫「稱性起修」。要是懂得這層道理,你念佛就叫「稱性起修」。要是不懂,那只叫做「事相上持名」。用事相上持名,當碰到煩惱,想要斷,想要叫煩惱立刻止住,是需要費相當大的心力,相當大的功夫。所以,諸佛如來出世,就只有講經、說法,所說的就是為了讓眾生明白實相而已,一旦你明白了,再配上修行的方法,很快就能有大成就。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便手段。
真善知識
大家學佛都很希望,能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。什麼是真正的善知識?顧名思義善知識,「善」就是善巧、方便,「知識」是指對於佛法有正知正見,有正確的了解,最好是有真正的修證功夫。這是對於善知識這方面而言。不但對佛法要了解,還要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,然後給予正確的方法,教導眾生斷除煩惱習氣,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。很多同修都希望能夠遇到一位善知識來點化,譬如說: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讓我們一悟便休,一勞永逸,再也不用這麼辛苦修行。這有沒有可能呢?除非你是上根,上根的人可以一聞千悟;但是中下根器的人佔大多數,這種偷懶的心態不可取。有很多人在心裡面,存著這樣的希求,所以到處尋求善知識,希望能夠早一點得到解脫。但是這樣到處找、到處求,心是亂的,即使真遇到善知識,也會當面不識而錯失!
其實真正的善知識,就在你的覺悟心當中,一念覺,肯放下,這就叫做善知識;一念迷,執著隨順煩惱習氣,這叫惡知識。惡知識的知見、習氣是不好的,惡知識也就是自己的惡心、惡念、惡習,會帶引我們起更大的煩惱,造更大的業。所以善知識在哪裡呢?就在於你自己覺不覺悟,能不能回頭?在於面對煩惱習氣的時候,是選擇哪一邊?若是選擇隨順習氣煩惱那一邊,就是惡知識在引領你,如果選擇佛法,選擇放下這一邊,就是善知識在帶引你。所以要認得,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,怎麼樣才能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迴,幫助我們放下得更多,放下得更徹底。
一般人都認為有修行的人,一定是和顏悅色,實際上不一定!要看學人個別的問題,還有善知識教學的手段,如果問題嚴重,那你的和尚或是阿闍黎會喝斥,讓你永遠都不敢再犯,這一種是所謂現「怒目金剛相」,這也是善知識的一種表現。就像觀世音菩薩,平常看他很慈悲,可是護起法來,就變成護法神的樣子,像密宗的大黑天,就是觀世音菩薩現瞋惱的樣子。所以佛門裡面的善知識,不一定是好言好語、好臉色!實際上佛門不光只是指道場;在生活上我們是個學佛人,在佛門裡面學習,懂得落實佛法,當知有時善知識,不一定是指特定的哪一個人,也許是違逆你的,也許是順著你的,違逆你的要懂得放下,順著你的要懂得警覺,所以沒有特定的對象,要看你會不會修行。甚至不一定是人,有時甚至是一樣物品,或是一件事情,全部都是我們的增上緣,在這當中,都是看看我們面對境緣時,自己能不能放得下、能不能覺悟!這些都是在增長我們的道業。所以真正的善知識,不一定對你有好話,甚至會懲罰你、會修理你、會讓你當眾出醜、會讓你很難看。我們自己遇到了要能善解、善學,「此則增益、成我善知識」!甚至有的還會示現破戒、示現犯戒,這在佛經上都有說過,也是在考驗弟子們,對於佛法有沒有信心,有沒有道力,是不是真正依教奉行,或是看人修,依人不依法。
所以回過頭來,善知識還是在於我們自己一念肯學的心,真肯放下,人、事、物,都是善知識,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。善知識這三個字的意義很深,含攝的範圍很廣,不能只看表相,只看形式上的,如果這樣子看,這樣子學,會錯過斷除煩惱的機會,會錯過很多成就的機會,這就是佛門講的「覿面失機」,當面不識!為什麼說凡夫,看一切佛菩薩都是凡夫,因為凡夫是用煩惱習氣在看所有的人,認為人都是帶有煩惱,帶有習氣,如果用這個心來看,那自己是標準的凡夫,是道地的凡夫,如果還是存著這個心,認為自己的觀念是對的,那你修行不會有成就,臨終惡報必然現前,念再多的佛都沒有用。因為你的心是惡的,看人家都是不好的,想人家都是壞的,這個心不是念佛人的心,這個心不是真誠的心,不是慈悲心,更不是智慧。所以我們佛門裡面講,要遇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識,那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。
現在要找善知識去哪裡找?我們剛講的,就從你一念肯學的心,肯放下的心上面去找,在這裡做功夫,這叫真參實學,真正修行,真正用功。所以一個學人,處處都能覺悟,順境能覺悟,逆境也能覺悟,不順不逆也不貪染,這樣會有功夫,會有成就。其實善知識離我們不遠,就在你起心動念處!不要向外求,到處去求,台灣求、大陸求,到西藏求、到印度求,大老遠到國外去求,都不如一念迴光,往自己起心動念上求,往自己言語造作上求,這是真正的善知識。在還沒有這覺察力以前,要多聽經、多讀經,真正把心安住在道業上,覺性會現前,如此覺照能力會越來越強,從弱漸強,這也是佛門修學的次第。凡是修行都離不開次第,即使是上根人,還是沒有離開次第,因為上根人是過去生種的善根,這一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,所以不能躐等。什麼是真正的善知識?希望大家要會學、要會轉,如此在佛法裡面,就會得到無比大的利益,會得到真實的受用,心是定的,不是亂的。像這些人到處求、到處找,想要找個某某大和尚大法師,找個活佛給你指點一下,以為這樣就能夠開悟,能夠一勞永逸,沒有這麼便宜容易的事。心要是不轉,即使遇到了佛菩薩,也會把他看成凡夫,也會把他看成是惡人,所以能不能成就是在於自己這一念肯學的心,不是向東西南北四處去求取,這觀念相當重要。
學習經典的方法
有同修想要學習佛法並了解經典,但是有個疑問:不曉得要到哪裡去學習?
一般的觀念都認為要到佛學院去學習佛教的經典。民國初年的時候,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,發展出佛學院型態,當時是一件好的事情。但是在佛學院裡上課的內容,必須要依照古來祖師大德用功的方式教學。古德教導學人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所以,想要真正學習並了解經典,不是在文字、名相上鑽研用心。「經」有四個意思:「貫、攝、常、法」。佛經所說的內容,就是講「真如佛性」。「真如佛性」不是文字,但是透過文字可以幫助你悟入;也不是語言,但是藉由語言,能夠幫助你會入。所謂「以指標月,指卻非月」。學人要是錯會,因而著在語言、文字上,不論是著在中文或是藏文、巴利文、乃至梵文,統統都是著相,著在語言、文字形相上,如此想要了解、契會經義,那是緣木求魚,是沒辦法的,即使修行也不會有成就。經典具無量義,無量義皆是「從心所現」!心性無邊無際,所以義趣無量。
在早期的道場,還保有這樣的道風,如想學習經教,就是遵循古來祖師大德的用功方式。漸漸到了現今,多數人貪多、求快。真正肯心秉承古德教誡傳承的方式來教學、修學的,幾乎是沒有了!如果真要選擇一個能夠學習經教的地方,他們教學的方式一定要符合祖師大德所教導的: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也就是讓你先從一部經入手,從戒定慧下手,教你先把煩惱習氣除斷。這樣子的地方,才是真正值得你去學習的地方,才是真正的道場。在這裡學佛,學習經教,身心會融入到經藏裡面,不會只墮在名相,在文字表面上作知解,甚至偏離了佛教的核心,把佛法學成了世間法,變成哲學、變成學術;這就與你所發的願及想要得到的結果相悖離了。
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能夠契入佛的境界,哪一本經都好,重點是你能不能持之以恆,能不能一心深入?不要一早才學《金剛經》,過一個小時後,又學《唯識三十頌》、《攝大乘論》,到了下午又學《大智度論》,晚上又學《阿含經》,這樣子的學習方法,跟真正有成就的祖師所教不相應。這樣子學習能不能成就呢?我們用經典來印證,就知道那是沒有辦法的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因戒得定。因定發慧。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修行、讀經、研教,都要符合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學,如果離開了這三學,煩惱是沒有辦法除斷的。
佛說在末法時代妖魔鬼怪很討厭《楞嚴經》,因為魔想要破壞佛法,所以不喜歡《楞嚴經》住世。整部《楞嚴經》把修行的心態、方法、宗旨、目標,全部說清楚了,所以叫「開智慧的《楞嚴》」。這個智慧叫「根本智」,有了根本智,心裡面的煩惱習氣、貪瞋癡一起現行,馬上就可以覺察,外面的邪知邪見立刻蕩盡無遺。這些魔想要破壞佛法,所以很不喜歡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等大乘經典,他們就出來質疑並反對,認為這部經不是佛說的。古德學習經典不是先學解義,是先學「無念無知」,把對世間的見解、出世間的見解,全部放下,等這些知見放下以後,才能夠契入經義,一旦契入,學什麼經都能通,所以叫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。不但通佛經,通外道的經典;通大乘,也通小乘的經典;不只通佛法,也通世間法,全部都通達。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修學、用功、成就的方式。
讀經非常地重要,讀經不先要求解義,這樣你的心是定的,照著經文、章節、品題依次去讀,這叫做「戒」;字字不要讀錯,心能安住在經典上,這叫做「定」;讀的時候,所有的妄想、分別,無論是世間的見解,出世間的見解,統統不起,這是「慧」;這是最基本的。如果沒有耐性,想要求快、求速成,絕對沒有成佛的道理。現在大藏經的版本有很多種,乾隆大藏經、大正新脩大藏經、卍續藏經,甚至外國巴利文的藏經。即使你大藏經看再多版本,會看、會念,甚至都會背了,也與自己的生死毫不相干。所以,想要找學習的地方,好的學院,那要看看是不是具足這樣的條件,是不是依古德教誡的方法來教學?如果不是,那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。你這一去就學,你的法身慧命會全部斷送在那裡。好不容易在這一生,能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,讓這一生成就的機緣,就這樣斷送掉了,這是相當可惜的事。在這裡要跟大家說明,讓大家能了解,因為很多同修想要學習佛法,只是沒有個入處,既不了解也沒有人講出來,一旦走錯路子跑錯了地方,本來可以成就,但是卻選成了輪迴路,那這一生就又空過了。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經典的學習,要遵照古德的方式,先從一部經真正深入,深入以後有定力,再來學其他的經典就很快,這叫觸類旁通;不然今天看這一部,明天看那一部,天天排不同課程,一個學期念下來,心是亂的。真正明眼人,看到課表排的課程,就知道這地方有沒有道風,有沒有學風,大乘跟小乘分不分得清楚。不要早上學的和下午學的互相衝突,這就沒有主軸!修行曉不曉得方向,看你排出來的課表,就相當地清楚。希望同修要知道,想要真正對經典了解,一定得沿用古德的路子,他們是真正有功夫、有成就的過來人。這樣即使沒去讀佛學院,也會有真正的成就。古來祖師大德,就是真正這樣用功,十年、二十年。
清涼國師的《華嚴疏鈔》裡講到,在五臺山有位比丘尼,讀《華嚴經》三十年沒有間斷,契入華嚴境界,見到自己身上毛孔,含攝十方微塵國土,真的是「一身復現剎塵身」,這是入華嚴境界。他讀經能契入,這是真正的功夫,真正對經典了解,經典所說的內容,完完全全展現在他的身上,這是「證悟」。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。這只是其中的一位,還有很多讀經真正能夠有成就的。所以一定要把學習世間法的方式能夠放下,不要拿世間法那一套來學佛,那樣不會有成就的。對經典不能悟入,更沒有辦法證入,縱然你能對每個名相都了解,但真要落實在自己身心上,那是既體會不到也覺察不出來的。
流通佛法開智慧
到道場來修學,都曉得印經的功德。印經的功德之所以大,就在於經典的內容可以令眾生破迷開悟,把煩惱斷除掉。然而在現代,願意印送祖師大德註解的人和道場,卻不是很多,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更應該做護持正法這件事。學佛人除了自己修行斷煩惱以外,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「幫助眾生」。
要如何幫助眾生?自己不一定有能力講經,或是來道場服務大眾。那就可以從印送、流通經典這方面去做。佛說三種布施裡面,法布施為最,是指法布施功德最殊勝、最大。在印經的時候,印送小乘的經典,比印送世間書的功德要大;印送大乘經典的功德又大於小乘。這不是眾生心在分高下,佛在經上有譬喻:佛說大乘經典,如同太陽一樣徹照天下。身為佛陀的弟子,就應當知道要怎麼抉擇經典。並不是說小乘的經典不好,但大乘經典卻能夠徹徹底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雖然看了小乘經也能種出世的善根、福報,但是證阿羅漢以後,還是得「迴小向大」,總不如大乘斷煩惱來得直捷、慶快。在大乘經典裡面,尤其以印送淨土宗的經典,像《無量壽經》等,淨土五經最殊勝,經典裡統統都是教我們「執持名號,一心念佛」,眾生看了,知道要念佛,念至一心不亂,個個都能夠了生脫死。如果能夠幫助眾生了生死,現前得的果報就是解脫煩惱。流通佛法給人智慧,自己得的就是出世間的般若智慧,不是一般世間的世智辯聰,這就是因果相應。
世智辯聰不算是智慧,是叫聰明。聰明在佛經上講是八難之一,「八難」是遭難,是讓人難以聽聞正法,或即使有機緣聽聞,也難以相應、契入。也就是說想修學佛法,有八種障難,「世智辯聰」便是其中一種。世間的小聰明,是發自於自私自利,還是著相的,能夠利益自己,也能夠損害別人,這種小聰明頂多就是利益到一個國家的人,但也可能同時損害到另一個國家的安危。這講的是世間的聰明。但是佛法的智慧,是沒有國界的,是遍法界虛空界;流通贈送佛法、送大乘經典、送祖師大德的開示,確確實實就是像佛在經上讚歎的一樣,功德無量。因為裡面所說的,是眾生本來的面目,是我們心性本具的性德,皆是稱性起用,本性無有邊際,所以功德無量。為什麼講印送經典是功德無量,就是因為它稱性。
再者,真正流通佛法,除了送經書、送開示給人家讀以外,最重要的是:佛法要流入你心中,要通達於心,這才叫「流通」。如果只曉得印經典、送法寶,但自己卻不能從經典中得絲毫受用,這樣佛法只是流通在你心外,這也是心外求法。心外求法是住相布施,住相的流通就是著相的,雖然福報也很大,但是不如能夠受持正法,使正法之流,通暢於你的心中,這就是經典講的「流通分」。「流通分」是經典中最後一句,總是說「信受奉行。作禮而去」。這才是真正的流通。我們佛弟子要清楚,要明白流通正法的重要性,從事相上到理性上,從解門到行門,想要流通正法,你得要知道什麼是正法,該怎麼流通?這個很重要。現代人通常搞不清楚,不知道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,以為流通世間法,勸善、做做好事,就是流通正法,實際上在這裡面有非常大的差異。世間善書、好書固然不錯,但是佛在經上將其比喻如同螢光,螢光就是螢火蟲的光,忽明忽暗;佛將大乘比喻作日光,徹照天下,不但照眾生心也照自己的心,能讓自己和大眾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希望大家能夠領會,知道印送、流通法寶,要以大乘為主。要印祖師大德的開示、註解,現代人自己解自己講的,還沒有蓋棺論定,所以靠不住!精舍流通的法寶,都是真正有修行、有證悟的祖師大德,看這些開示、註疏,如同祖師大德現身說法,能幫助我們深入經藏中的義趣。不要害怕祖師大德的註解很困難、很難懂;佛法是用至誠恭敬心在學,這樣就能將佛法學到心裡面,業障就會消,碰到任何境界來,煩惱不會再起,這就得大自在。這麼重要的經書,這麼好的正法,有待我們發心來流通、受持。希望每個人能自作教他,見作隨喜!
吃素與吃齋的不同
現在全世界吃素的人口很多,素食成了現代飲食的新趨勢。素食餐飲越開越多,越開越豪華,菜色也越來越精彩。可是卻有人說:「你們吃素的人,心都不是很好」。這種說法太牽強,也可說是各人不同際遇下,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。若說吃素的人心不是很好,那是指只有吃素食卻沒有在修行、沒有轉變煩惱習氣、沒有放下他的貪瞋癡的人。
每個人遇到的人事環境、因緣不同,現代吃素的人,不一定都是有宗教信仰,有的可能是為了健康、為了環保、或是為了愛心,也就是不忍心吃眾生肉,人人都有他的原因。當然,只要肯吃素,功德都是非常大,都有含攝到利益眾生,這福報就在你持守吃素不殺生當中。素食不單是對身體有益;在佛門,吃素叫吃齋,「齋」這個字的意思就是「洗心」,把心洗清淨了這叫齋,一般吃素的人在飲食當中,並沒有含攝修身的道理在其中,佛門在日常飲食當中,加入了戒律,叫「齋戒」。因為加入了佛教修行的道理,所以在吃素的時候,就能夠發揮洗心的作用。佛門的素食,跟一般人說的健康素食不一樣,佛教不吃五辛。不吃五辛就含有修行的義趣在飲食當中,就是在吃素的同時,還持著戒,持戒一般是持五戒,或是在六齋日、十齋日、佛菩薩聖誕的時候,受持八關齋戒。八關齋的功德相當大,也就是在家人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。
「八關齋戒」就是把五戒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欲,後面再加入三條,第六條就是「不著香花鬘、不香油塗身、不歌舞倡伎、不故往觀聽」。這一天就樸素、清淨地過,不要有使心放逸、散亂的活動,讓自己的心在這一天當中,能夠真正地清淨下來。這是第六條。第七條是「不坐臥高廣大床」。床,在以前叫「胡几」,也就是椅子,是現在看到的「羅漢椅」。這羅漢椅很大,可以坐可以躺,這會使人心生懈怠、懶散、多妄念。這是提醒大眾在這一天當中,都不要懈怠要精進。床就是指睡覺的床,這床在佛門是有要求的,就是床的高度,不能高過於膝蓋,寬度當然是以一個人為限,這個床就小小的,不能是雙人床的尺寸。「不坐臥高廣大床」,大於規定的尺寸,既不坐也不要臥,「不臥」就是不躺在上面睡覺或休息。第八是「不非時食」。不非時食就是「過午不食」,跟「日中一食」不一樣,「日中一食」是指太陽在中午的時候才吃;「過午不食」是過了中午之後不吃,也就是晚上不吃。同修有持「不非時食戒」的,也不要想自己今天過午不食,那中午以前就多吃一點,或是大吃特吃,把胃吃壞了那就不對。這樣對你的身、心都不是很健康。那持「過午不食」,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吃呢?必須到第二天早上天亮的時候。「天亮」就是你的手掌紋在不開燈的狀況下,可以看得清楚,這就算是天亮,這時候就可以開始進食了。也就是持齋當天從早餐吃過後,中餐在午前用完,晚餐不吃。基本上才一餐,不吃不會傷腸胃,反而有益於身心的健康。
大家可能會問:為什麼要過午不食呢?佛告訴我們:早上是天人吃飯的時間,中午是人道用餐的時間,晚上則是餓鬼道吃飯的時間。有一些餓鬼沒有福報,所以沒飯吃,尤其餓鬼道裡,有一類叫焰口鬼,焰口鬼的喉嚨細得跟針一樣,不是一般普通的針,是細得跟繡花針一樣,非常地細,所以他沒有辦法吞嚥,而且縱然要吃,只要嘴巴一張開吐出的全是火,會把食物全部都燒掉,所以沒有辦法正常地用餐。學佛的人發慈悲,晚上就不要吃,也避免餓鬼道眾生看到你能吃,他卻不能吃,心生瞋恨、心生嫉妒。這也是減少鬼道眾生的煩惱,慈悲眾生的緣故所以不吃。晚上不吃還有其他好處,比如:欲望會少、妄想會少,用功的時間可以增加。但現在一般道場都有開緣給「非時漿」。非時漿就是「非時食」的時候,肚子還是很餓受不了,或腸胃不好的人,就給你「非時漿」,讓你可以度過這個晚上,減少飢餓感。現在多數的道場都開緣變成「藥食」,把食物當藥來吃,所以叫「藥食」,這是簡單解釋「非時食」。佛門很重視「過午不食」,或是「日中一食」,目的也就是提醒大家在飲食當中,不要起貪欲心,不要起種種的分別想。這裡簡單講了八條的後面三條。這八條就像坐火車的車票一樣,時時要持守,時時要在意,不可以為這是小戒無所謂。就好像乘坐火車,上了車後,車票就往窗外一丟不要了,那到下車的時候,就會被誤會是坐霸王車,還要補票,所以這是不對的。戒律就像車票,身上時時要帶著,時時要看顧好,才能夠到達想到的目的地—成佛祖。
在佛門說到素食,含有修心的功能,能調整人的貪欲,轉變人的脾氣,調伏人的煩惱,跟一般所謂的健康飲食是不一樣的。健康飲食,只是針對色身去做調整,佛門裡面的素食,是色、心俱調,更圓滿。所以佛門裡面吃素、持齋,確實是世間最健康的飲食方式,沒有任何的醫學可以相比。因為佛門素食身心都調理,把自己的煩惱習氣、貪瞋癡,大幅度地減少,而且不會再增長。因為有持戒,戒律對身心有制約的功用,說到戒律不要就想成是約束,持戒是功德,所以叫戒德。我們有發願、有受戒,心裡面就有這個願力,提醒自己發了願,我是佛弟子,受戒了就一定要去持守,所以「戒」有防非止惡的作用。如果沒受戒,沒有發願,就沒有種這善根,那你的行為、德行,就沒有辦法像佛菩薩一樣。所謂「戒是佛行」,戒是佛的行為。有受戒的人,有受戒的功德,我們不要看人家沒有持好,會有很嚴重的果報;沒有持好固然有沒有持好的果報,但是不受戒的果報更慘。所以佛在經上講:「有戒可犯名菩薩」,有受過戒,無論是大菩薩或小菩薩都是菩薩。「無戒可犯名為外道」,沒受戒,那連菩薩都當不上,算是外道!
在佛門裡面,吃素是有修養的,能夠幫助道業增進,能夠有成就的。而一般人只是為了自己色身健康,所以不相同,他們愛的只有自己個人而已,頂多他的心再攀緣再擴大一點,照顧到兒女或是先生,照顧到家人,希望他們健康、長壽,所以他吃素,也就這樣而已,這和佛門的持齋是不一樣的。吃素在佛門裡面,是相當圓滿的飲食方式,因為從不殺生做起,有慈悲心不願意惱害眾生,後面的盜、淫、妄乃至飲酒,都是以不惱害眾生作為張本,都是依不殺生戒而生起來。所以跟一般人的素食不相同,不但是功德,而且能帶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。有些外道也吃素,但是不能出三界,因為用心不同,佛門的用心是可以了生死,可以出三界,因為放下的是你的貪、瞋、癡,放下的是你的我執、我見,所以跟外道吃素不相同,這是佛教素食殊勝的地方。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吃素。
吃素是佛弟子必要的行為,佛在《楞嚴經》講:「不吃素非佛弟子」。你自己雖然說是佛弟子,但釋迦牟尼佛卻不承認。有人辯說:那是佛對出家人說的。其實在佛法的修學,很多菩薩雖然是現在家相,卻是真正的出家。所以想要當菩薩,想要做如來的弟子,甚至想做彌陀弟子,那你必須得吃素。廣欽老和尚講:素食非常好,一個人只要這一輩子不殺生能夠吃素,他說,這個人不會造什麼太大的惡業,臨終要往生淨土,必然是有希望的。相反地,如果你不吃素,造種種的惡業;殺生就是最大的惡業,殺生必然障礙你往生,臨終的時候,你的冤親債主就會現前障礙你;先不要講臨終,現前身體就會不好,就會生病,這是真的,因為沒有做無畏布施,你吃眾生的肉,讓人家妻離子散,破壞了人家的家庭,讓人家親眷分離。去看看《地藏經》:「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,說骨肉分離報。」台灣殺生這麼嚴重,吃肉的人這麼多,什麼最高?離婚率最高。吃眾生肉,家庭必然不會幸福,我們看現實跟經典講的真是一模一樣,末法果報感應得特別快速,希望大家一定要發心吃素。
迷信與智信的標準
世尊一代時教講經說法教化眾生,到末後法華涅槃時,開權顯實,攝末歸本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,要說的是大乘佛法,導歸的是一乘了義,就是要告訴眾生每個人都本具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,就在這一生能成就,絕對沒有虛假。
佛在入滅前,交代了幾樣事情,阿難向佛請問:佛您滅度以後,經典集結,開頭要安什麼文字?佛回答:「如是我聞。」這四個字。那佛不住世了,應該要怎麼安住?以什麼作老師?佛教我們依「四念處」安住,「以戒為師」。遇有惡性比丘當如何與其相處?佛教我們,「默擯之」。不要理他是「默」,「擯」是擯除,當然還有更深的意思。這是世尊滅度前交代的,告訴後世學人,要怎麼樣安住和修學。其中最重要的精神,就是世尊在世時常講的「四依法」。簡要來說,無論這講經的人有沒有名氣,也許很有名,也許沒有什麼名氣,我們都要仔細觀察,他所說法是不是依「四依法」而說?有沒有教我們要出三界六道輪迴?還要觀察他所教你學習的方法正不正確?現在也有人,說要出三界六道輪迴,但是所教的方法卻是錯誤的,因為他教人修學的根是建立在世間法上,建立在道家、儒家上面。我們不是批評道家,因為它真的沒有辦法達到佛教講的:出三界六道輪迴。它所說的不外乎墮在空裡面,以心趣空,這是道教。而儒家則是墮在有中,有情有義、有恩有愛、有人我相、有對立念,這都有貪著在內,也沒有辦法出三界,脫離六道輪迴。所以這些都不能作為出三界的基礎。
佛教中尤其是淨宗,修學的根本在哪裡?大家聽《無量壽經》就非常清楚。就「信、願、行」這三個字,用另外一個講法就更明白了,就是「出離心」。沒有「出離心」,空有「信、願、行」也沒有用。甚至可以說:沒有「出離心」,就也沒有「信、願、行」。這是淨土宗修學的根基。
淨宗修行的宗旨在哪裡?就八個字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這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不清楚,想要依別的方式來修學,想用世間的生滅因緣,來作為出離的基礎,那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非常清楚明白。佛說:「用生滅心為本修因,欲求如來不生不滅,無有是處。」想要成就佛道,卻用世間的生滅法來修,不可能有成就的;這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」,所有你看到的一切都是「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」。心是眾惡之源,透過色身造作惡業,所以更是一切惡行的淵藪,「心是惡源,行為罪藪」。想要用貪瞋癡,貪戀世間的心,來作為出離輪迴的基礎,那是緣木求魚,因果不相應,絕對做不到的。
有人說《觀經》講的淨業三福,第一福要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其實這三福是要合起來看,不能斷章取義,只看第一福。佛經是圓融通達的,世間人只取自己貪愛的片斷來宣揚,這不行,一定要導正,否則,真的是三世佛冤!
做到了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能不能出三界?不一定。甚至說不能出三界。出輪迴生淨土全在於有沒有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這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。必須「一向專念」才能往生,這是往生的正因,其他的都是助緣。做到第一條,可以說你是世間的好人、善人,但不能說你的業是淨的。所以這三條要合著一起看。第二條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開始發心當佛弟子,具足佛的律儀、戒行後,還要發大乘心。第三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這三條合著看,才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不能只取第一條。
現在的人貪戀世間,放不下自己的家親眷屬,放不下妻恩子愛,想要掌控家人,貪著自己所執著的對象,就告訴人家:學佛就是告訴你孝養父母而已!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那釋迦牟尼佛不用出世了。學佛如果只像世間人以為的只是在家孝養父母,那釋迦牟尼佛就第一個不孝順,因為他「棄國捐王,行作沙門」,違背他父親的願望出家行道。所以看經典要有智慧,不能只選自己愛看、聽自己愛聽的去學,說這就是佛法。
從前的人講經非常地中規中矩,依佛所說,也負責任,依「四依法」,「依四念處」,「以戒為師」。現代人則不然,講經是依著自己的情識,依著自己的妄想、貪瞋癡,雖然表面上拿著經典在對大眾演說,但所說的卻無外乎都是教人繼續生死輪迴的方法,而不是真正的佛法。這就是把出世法解成世間法。佛在經上講:「佛說小法,上根的人聽了證大果。小根的人,聽大法證小果」。沒有根的人,看佛法卻看成世間法,這叫沒善根。也就是佛在經上講的「一闡提」,斷善根!現在聽講經則要仔細去觀察,不管他是多有名,多麼老資格,或他是哪一個大法師、大活佛的弟子,都要時時仔細觀察他所說的法,是不是正法,這是相當重要的。佛門裡面的亂象要能夠防止,這叫「防非止惡」。釋迦牟尼佛入滅前,交代弟子和後世學人的這些話,千萬要記得,要去做到。尤其講經的人不能夠隨著一己的愛欲,隨便亂說,隨著自己的喜好講經,這會貽誤後學。不論是有名氣或沒有名氣,自身的果報一定是在拔舌地獄、耕舌地獄。但如果覺悟了,一念反轉過來,就叫做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」。學佛人若是拿著大乘經典,卻把它解成世間法,還四處跟人家說這樣做能出三界,這樣做沒有關係,這就是「將如來不了義說,回為己解」那這個人就是「邪師」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果報非常嚴重。佛在《菩薩善戒經》講:「一個人一輩子殺生,臨終不一定會下地獄。」你們不要想那就可以殺生,是不一定喔,是要看他最後一念的存心。可是如果是一位出家法師,不依佛經說法,也不教導弟子,不好好教學,還到處跟人家講這些世間法。佛說這種人一定下地獄!因為壞眾生的正法眼藏,把眾生這一生成佛的因緣給破壞掉了。大家要曉得,淨土宗修學的基礎,不在於這些世間的名聞利養、貪瞋癡、情情愛愛上面,而是在於「信、願、行」。我們要有正見、要有正念。聽到人家把世間法說成是學佛的基礎,心裡要非常地清楚,這是魔說,是魔在說法。我們依祖師大德來修行,淨土宗十三代祖師中,從沒有說,在家當佛弟子可以貪戀世間,只要把世間法搞好就能成佛了。沒有一位祖師是這樣說的。
印光大師講:「敦倫盡分」。我們要清楚身為佛弟子該怎麼敦倫盡分?要想到:我身為佛弟子,應當要存著佛知佛見過生活。所謂「處世不忘菩提」。這才是佛弟子應盡的本分。「敦倫盡分」是講學了佛之後,佛弟子應有要盡的本分,不是教我們學了佛,又退回去當個世間人。然後「閑邪存誠」,世間法、世間意都是邪,佛弟子要怎麼閑邪?要怎麼存誠?這世間就是你的業所造成的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深信因果,老實念佛」。這是一個學佛人的樣子。後世的這些佛弟子,因為心多攀緣、心多迷悶,所以就把這話解成像世間事一樣,以為發心學佛了,還要再先退回去當個世間人,先好好地在家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不是的!佛弟子是要先看破、放下,這是佛弟子應盡的本分,自己所貪著的、罣礙的、難捨的這些都要放捨掉。怎麼放?用熏習佛法。每天要讀經,早課、晚課,一天念佛最起碼要兩萬、三萬,這是最基本的了,這才是佛弟子的本分。這樣才能「閑邪存誠」,心中的邪念、雜念、妄念、無明、貪瞋癡、自私自利,才能除掉,對於念佛成佛才能深信,這叫「深信因果」。如是相輔相成名為「老實念佛」。這是印光大師的開示!
「邪人說正法,正法亦成邪」。我們自己學了佛,要有正念,即使看到了世間法,也要轉成佛法,不能夠任由一己的習氣增長,不能任由世間心隨意發揮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希望大家真正發心做佛弟子,不辜負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這三百餘會的講座,為我們開示悟入佛知佛見。
道心如何不退轉
大多數人在學佛的過程中,一碰到境界,道心總是容易進進退退。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,一旦有疑惑就要發問。心有懷疑或是於法不能融通,這對修學佛法是非常大的障礙,所謂疑能生苦,苦又生疑。所以對於佛法的疑惑,如果不能斷除,是沒有辦法開明心性的,心性如果不開明,念起佛號來,就會越念越沒有味道。很多同修發心要學佛,要護持正法,但是做到一半就退心了,沒有力量再持續下去,這就是在佛法裡面沒有得到法喜,認為學佛是一件辛苦的事情。認為自己本來在家裡,生活過得好好的,不學佛時早上可以睡得很晚,三餐可以恣意而食,也不用吃素,也不用持午,甚至也沒有戒律約束,自以為很自在。可是學了佛,要持戒、要吃素、要做課,還有經典要學習,還有煩惱習氣必須要斷,難免會生疲厭的心。剛開始學是會這樣子,這時就要知道,這就是自己修道的障礙,障礙就是這樣子悄悄現前。這時要檢視看看,自己修行是在哪裡出了問題?要把問題解決,或是求佛菩薩加持。絕對不能退心!所謂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」無量劫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。《淨語》講:「若非夙植福兼慧,雖欲暫聞亦不能」。如果沒有宿世種無量的福報、善根,即使想要聽聞佛法,也是沒有辦法遇到的。現在遇到了,一定要堅持,不能只發五分鐘的道心,那叫「露水道心」,這樣此生沒有辦法成就。
在現代,世間的誘惑非常大,再加上大家還沒有學佛以前,有很多的貪瞋癡,習氣非常熾盛,越是熾盛、難斷,越要發心斷除,因為不斷除掉,它就牽引你往三惡道。所以越是難斷,越是要斷。這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誘惑,得到了看起來很歡喜,但是終歸是一場空。不可得的東西,想要去得、想要去貪,希望虛空花結果,對此,佛在經上有個比喻:「猶邀空花結為空果」。希望虛空裡的花能夠結果,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。所以空的東西,你想要去得、要去在意、要去執著,到頭來還是一場空!所謂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沒有一樣東西最後帶得走,即使現前再貪著,實話說,你也沒貪到,因為本性自空。如同夢境一樣,徹頭徹尾的不實有,不光是所貪的名利,連能貪的心也是空的,只是在攀緣的時候,會感覺好像有,那叫錯覺。就像作夢的時候,也會有夢境中的總總真實感覺,「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」都有,但是畢竟是夢,虛幻不實!所以我們要曉得,修學佛法實在是不容易,但是即使退轉了,不肯學了,煩惱習氣還是在那裡,沒有辦法更改。這裡講的退轉,最嚴重的當然是不學了,還有一種就是你的煩惱「時而興起」,就是常常現前!煩惱現前時,自己的正念、正智自然就銷亡,這也是退轉。所以要知道,退轉有分粗、有分細,最粗的就退轉成凡夫,完全不做、不學了。比較微細的退轉,就是心念起起伏伏,佛號不能相續,這個要仔細地去檢點、去反省。
好不容易遇到了正法,但自己心中有很重的習氣,但越是重越要下決心除斷,越是難捨越要捨離。想要做到能捨離,熏習的時間一定要夠長,不然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,絕對被拖著走,沒有辦法降伏。所以平常聽經、念佛一定要認真努力。世尊在世的時候,每天講經八個小時,大家就用功八個小時,那時候的人根器好,能夠證果。但現代人根器很差。怎麼說根器很差呢?
因為執著特別重,習氣特別重!譬如說一件事情生煩惱,只是小事也總是要氣好幾天,要是大事那豈不是要氣個三、五年、十年都有,甚至一輩子都在氣!這是現代人根器不好的地方。怨恨心重,貪欲心重,對一件事情念念執著,念念放不下。所以真的只有靠念佛能救!要是沒有念佛法門,這麼重的業習是沒有辦法斷除的。念佛是最直接的,將心念全心全意地投注在佛號上,用佛號來轉換、取代煩惱,這樣子煩惱能斷,菩提道業可成。對於念佛,平時就得要加強熏習,不能今天念一念,明天就休息,一休息就休息個十天、半個月,不念了。這十天、半個月都在搞世間事,這樣子念佛沒有辦法得力!要常常念、天天念、時時念,這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樣子。
修行人是什麼樣子?當在做世間事的時候,或工作的時候,心裡要清楚明白,這只是為生活而應付、應付而已!工作閒暇趕緊提起佛號來,所謂「忙裡偷閒」。雖然身在忙,但是心是在道業上,這就是有道心,這樣用功下來,久而久之就有道力。道力能斷煩惱,能成菩提。修學佛法會退心就是沒有死心塌地修行。再者,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沒有得到法喜,解得不夠深,解得不夠透徹。這個「解」不是指看過多少經典,看過多少祖師大德的註解、開示,這種不是解,「解」是心要打開、要能接受。要是只看這些經典的文字就能成就,那阿難尊者所聽的法,都不知比我們要多了多少倍,為什麼一碰到摩登伽女,仍舊是迷惑顛倒?就是心沒有開!所以同修們在道業上,在修行用功上,要互相勉勵,要互相提醒,共同精進,要做彼此的榜樣。不要看壞樣子,看到人家懈怠五分,就想:沒有關係,那我只懈怠四分就好,那就會一個比一個還要懈怠,一個比一個還要顛倒,這一生學佛必然空過。雖然碰到殊勝、稀有的淨宗法門,也沒有辦法成就。在末法時期,遇到淨宗法門沒有辦法成就,那修其他的法門也絕對不會有成就。釋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經》講:「末法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」。「億億」就是指非常多的人。修行是指修學其他的法門,很少有人可以成就。「唯依念佛得度生死」。所以佛號要是念不穩、靠不定,那就不能夠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這點要自我警惕。修學佛法不要懈怠,不要退心,護持正法要能夠長時相續,永不退轉。佛在經上說: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。」大家要以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的發心、決心作榜樣。
量大天地寬
俗話講:「宰相肚裡能撐船。」學佛人的心,要能容得下法界。法界是從心所現的,所以心量要大,不要為了一些小事情,斤斤計較,把人家的過失,在心裡面無限地放大,這樣就會非常地苦、非常地悶,所以「心不開」。
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樣,佛的心量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太虛就是太虛空,沙界就是十方法界,佛的心量有這麼大。有這麼大的心量,到哪裡都能自在。要是常常記著人家的不善、不好,哪怕自己做得再對,心仍舊是散亂、墮兩邊,沒有達到一心。「一心不亂」是:心裡面絕對沒有絲毫世間善惡的念頭,夾雜在裡面。所以真正念佛的人,看到好人也好、好事也好,甚至看到壞人、壞事,都完全不會落在心裡面,心是清淨的,如同鏡子一樣,「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」,是不會去分別、執著,這樣才是有功夫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譬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。蓮花浮在水面上不著於水。對事情用心,但是不黏著於事。就像日月能普照天下,但是不住於空。心包法界,但是不被法界所汙染,這才是達到一心不亂。要是常常記著人家不好,心裡就會存有世間、出世間這種對待念。
世間人嫉惡如仇,嫉惡如仇其實也是一種瞋恨心,瞋恨心重會下地獄,不會升天。我們看像很多鬼道的眾生,就是瞋恨心很重,嫉惡如仇,雖也有一點小福,但是畢竟墮落在鬼道;甚至,瞋恨心極重的,就直接下地獄,連鬼道都沒有份。所以學佛的人心量要放大,所謂「芥子能納須彌」。「芥子納須彌」就是:自性沒有大小。大小都是自己在事相上起分別,一念分別心,就有大有小,有好有壞,有美有醜,有順有逆,全都是分別。要是心不開,不能夠放寬心量,
念佛也不會得到功夫成片。看看《往生傳》,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甚至近代的《E世紀往生傳》,這裡面的人,哪一個是嫉惡如仇的?哪一個人是把人家過失一直存在心裡面、把人家的好處都忘記了?沒有啊!所以人家念佛,可以得到一心不亂。現代的人說要學佛,卻把人家的好處都忘光,人家的壞處,哪怕只是個不經意的眼神,都認為人家是看不起你、人家是看你不順眼,只有這麼小的心量,每天在佛前都說要度眾生,要成佛道,要學佛,怎麼做得到?
看看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發願,「普利十方法界」。普利十方法界的眾生,並不是在這其中夾雜個「我」,如果有夾雜個「我」來利益眾生的話,那眾生順他就生歡喜,逆他就生瞋恨,法藏比丘就沒有辦法成佛。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,稱為「彌陀願海」。「願海」就是指他的心量,一切善人他都度,一切惡人他也度。看他發的願:「輪迴諸趣眾生類。速生我剎受安樂。」輪迴六道的眾生,都是極惡的罪人,特別是對於三惡道,還有人道,這些沒有能力斷惑的生死凡夫,佛在六道裡面特別針對這四道,還加一個修羅道,共五道,都是業障非常深重的眾生,但是再怎麼深重他都願意度。「速生我剎受安樂。」這是佛的願。他的願不是只發五分鐘、十分鐘。下一句講:「常運慈心拔有情。」「常運」就是常常作如是念。「念念相續。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。無有疲厭。」就跟普賢菩薩一樣。「常運慈心拔有情」就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。佛菩薩的願是這麼大,無論惡人、惡事都容得下,都不在意,所以能成佛能得解脫,得大自在。
看《無量壽經》要會看,看看佛是怎麼做的,佛怎麼做就跟他一樣去做,所謂「心同佛,願同佛,解同佛,行同佛。」心、願、解、行都同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要是心量不大,還可以去讀《華嚴經》,《八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,《六十華嚴》。《六十華嚴》稱為《舊經》,又稱為《晉經》。《八十華嚴》是新譯的,內容大同小異。去讀心量會打開,不會再小心眼,天天想著人家怎麼害我,人家是不是要對我不利?這就是業障、這就是生死。要是常常起這種念頭,即使念佛,臨終必然有障礙,必然不能解脫,即使人家幫你助念,也不會解脫。因為還活著的時候,身體健康還沒有要斷命,就已經業習這麼重,臨終的時候,人的四大將要散壞的時候,心會散亂,第六意識沒有辦法做主,這一生的善惡俱時現前,強者先牽,就看是什麼樣的念頭最強,它就牽你去那裡。所以心裡要是常常記著人家的不好,瞋恨人,乃至事、乃至物,這個念頭一起現行,就跟著它去了。即使人家幫忙助念也沒有用!做三時繫念超度也沒有用!因為自業太強,惡業太大,什麼法師、大德都救不了你,這是真的。即使阿彌陀佛來了也救不了你,因為你心沒有轉、沒有改。
有些同修一件事情就氣好幾天,氣好幾年,甚至有的氣一輩子,一輩子跟誰勢不兩立,不共戴天。像這樣的人,自己要轉一轉,學了佛不一樣了,從前的恩怨一切放下。如果是自己欠人家的,甘心受報,如果是別人欠你的,心就要放開,不要再報復,不要再說他的是非過失,這樣學佛才有一點點轉變,才能說有消一點點業障,而且是粗的業障。如果連這點業障都消不掉,那真的沒有辦法成就。想消這個業障要怎麼消?還是那句老話:老實念!一直念下去,什麼業障都能消。只要這些貪瞋癡的念頭起來,馬上念,提起佛號把它替換過來,反轉過來,一切不管,將六根全部收攝回來,安住在一句佛號上,無論是苦是樂,是是或非,統統拋向十方法界外,就這麼一心安住,直念下去,自得心開。「心開」就是業障消了!業障消智慧就開,如果業障沒有消,智慧就不會打開,還是照樣跟人家計較,照樣跟人家搞是非、搞人我,那樣是不會有成就的。
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
佛在《梵網經》告訴我們,佛教講的孝道是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又說:「應當生佛性孝順心」。由此可知,佛教講的「孝順心」是稱性的,要與性德相應,跟一般世間人所認知的孝道,是有非常大的差異。世間人講的孝順,是從我愛、我執裡面生出來的。「這是我父母,跟我有血親關係的,跟我是有情感關聯的……」,這就是從我愛、我執衍生出來的!每一個人都在做孝養自己父母的事,可是,當這事跟別人的父母利益相衝突的時候,爭端就出現了,因為每一個人,心中所想的都是我自己的父母。所以佛在《菩薩戒經》裡面講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就是要把大家從我執、我愛生出來的情執孝順心,這種狹隘的孝心給突破,這也是佛在《梵網經》所說的:「要與佛性相應。」佛性沒有自、他二相,故說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有人說:「你們學佛的人要孝順!」其實,不管有沒有學佛,孝順父母是天性、是必然的,連畜生都懂得孝道,這是基本的。只是學了佛,更要懂得把小愛轉成大愛,從前只知道愛自己的父母、師長,現在要把心量放大到能愛一切眾生,對一切眾生慈悲、恭敬、孝順,這樣學佛才是正確的。不然心量永遠都只有我自己,沒有辦法放大,那念佛也不會有成就。我們道場沒有強調世間人所認知的那種孝順,因為會把你們的心量弄得越來越小,因為你所想的只是自己、自己所愛的、自己所在意的,這不是學佛的目的。
也有些人會誤會,認為學佛人或是出家人,對於家庭、父母、或是家親眷屬很疏離、很冷漠、很不孝順,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!就好像一位軍人,到邊關去戍守,保衛疆土,甚至為了保衛疆土,與敵人對陣作戰,即使父母親生病了,也沒有辦法回家照顧,甚至父母臨死,都沒有辦法見上最後一面。能說這個軍人不孝嗎?那是他把小愛轉成大愛!出家人亦復如是。出家是對治煩惱習氣魔軍,故而捨身棄命,不顧一切與之相抗,離開自己原有的家庭,放下自己的小愛,包容法界一切眾生,所以出家人的孝順是至孝、大孝!僧肇大師是三論宗的祖師,他講: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之德,孝之終也!」所以,出家人的胸懷與精神,心量之廣大,一般在家人哪能了解,或與之相提並論呢?出家人整天想的,不是只有自己的家庭,自己的愛欲。就好像佛經上講的,商主入大海去尋無價珍寶,為了得到無價珍寶,也是離開了家庭,入大海中尋寶。出家人更甚於彼,是「入煩惱大海獲無價如意寶珠」!為了父母及一切眾生得究竟安穩大樂,不是只為自己!所以古德讚歎:「出家之事,非帝王將相所能為!」皇帝沒有辦法做到,宰相也沒有辦法做到。為什麼佛讚歎出家功德有這麼大,堪受人天供養?因為出家人是人天的眼目!做三時繫念,就有讀到:「堪作人天功德主」。就是讚歎出家人心量之大!所以,如果有小孩,或是親戚、朋友出家,要讚歎他,要護持他,不能生障礙心,乃至一絲毫障礙的念頭都不能有,因為出家是不可思議的功德,一定要發心來成就,發心來護持。
像我俗家的母親,非常贊同我出家、讚歎我出家!她說:「我生你,就是希望你能來利益眾生。你能出家,這是好事情,家裡的事情,你不用操心,一切放下!」能夠有這樣明理的人不多。甚至她告訴我,即使她生病了,也不用罣礙,她會念佛求生淨土!這是真正把「我愛」放下了,把小我化成大我,這是真實的功德,真實的利益!像現在有一些出家人,自己腳跟不穩,聽到人家閒言閒語說:你出家,都沒有回去照顧家人,也都沒有關心。他自己心裡面也不曉得,到底出家是要做什麼的,就被在家人講了幾句話,心就動搖,就生疑惑;再聽到:學佛就是要孝順,心就整個無主、顛倒了!既已經出家,要孝順要盡本分,不是退轉回去搞世間那一套,是要將出家人的本分做好。出家拿著十方的供養,回去做世間的事情,會下地獄啊!這是真的。所以,要是看到有人發心出家行道,都要能夠隨喜護持,護持不光是拿金錢護持,還要隨喜讚歎,這才是幫助佛法弘揚,護持正法久住。千萬不要在旁邊閒言閒語講是非,這不是學佛人的好樣子。身為出家人要立定志向:「我這一生就是這麼做。」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。隨便人家怎麼講,要學習「道安法師」。道安法師十四歲出家,年紀慢慢大的時候,母親也病了,他舅舅勸他還俗,回家照顧母親,「還俗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。他告訴他舅舅:我出家本就是為了要了生死,不是為了我母親去出家,也不是為了家裡哪一個人去出家。所以他不理會舅舅的說法。道安法師非常有名,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的學生。他就是「彌天釋道安」,出家人為什麼會姓釋,就是他提倡的!「經開三分」,也是他判出來的,經典的序分,正宗分,流通分,在他那個時候還沒有人看得出來,他先看出來了,所以我們尊稱為「彌天高判。」他在佛教的成就非常大,連鳩摩羅什大師來到中國,也都是慕道安法師之名而來中國,他就有這一分道心。這是舉離我們比較遠的,像近代有大家熟知的虛雲老和尚,統統萬緣放下!
在家的同修,見人出家要能隨喜,要能發心護持,乃至於自己就要放下,不能想:我是在家人,可以不用放下,或是可以放下少一點,無所謂。那就想錯、說錯、也做錯了。能放下得越多,就越自在!所謂「在家的出家」,雖行世間的事情,不染世間的意念,這就是在家的出家,也是功德無量。學佛人要能夠知道,佛教講的孝道,跟世間人的想法不一樣。要是錯認為出家人要像在家人一樣,俗家父母生病了,要回家留在父母身邊侍奉湯藥,那就搞錯了,這都是情見沒有斷!如果學了佛還不懂這道理,自己這念頭轉不過來,還加以毀謗出家的菩薩,批評這些發心的出家人,那你罪過無邊,惡業無窮。當然出家人自己腳跟要能夠立得穩,不要讓境界風一搧就倒。要知道出家為的是什麼?是為了要了生死!人家的閒言閒語,不必管他,說你好、說你壞、說你孝、說你不孝,一切不管!要真的做到永嘉大師講的:「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」。隨便他毀謗,隨便他造謠,那也只像是拿火燒虛空而已。不要自己拿不定主意,就跑回去照顧在家人,這在佛門裡面是不如法。這是隨順世情、隨順世間意,這種亂象在今天的佛門看到非常多,所以在這裡要講出來。出家要有正知正見。在家人也要有正知正見,兒女如果出家了,就要萬緣放下,不能還想著:「他還是我的兒子、女兒」,或想:「反正他也沒什麼事。」出了家還叫他回來做俗家的事,那就不對了,那是損出家人的道業,壞人家的淨業,這是非常錯誤的,希望大家要有正知正見。在家人要有正知正見,出家人的心一定要能夠堅持下去,要發決定意,這叫「發菩提心,永不退轉」。這觀念非常重要。能不能成道,就看這一生。不要把世間人的想法,當成自己的想法,不用在意世間人的眼光,你就是一心一意的修道,請佛菩薩幫你安排,因果不會錯。要是毀謗你,他有他的果報,你就當作是消業障,罵得越多,業障消得越快,消得越順暢,成就越大,也不用跟他爭,那就是真正的自在了,這才真叫「從愛欲中解脫」。雖不敢說這樣子是有大成就的出家人,至少是像個出家人,像個想要了生死的「大心凡夫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