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

佛海釋疑 ~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5問



問:什麼是一經通,萬理徹?
開示:
這個問題很大,因為大家都想偷懶,希望只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。所以有些人就藉這句話,教你只學一部經。

可是《華嚴經》講:「無生之慧。從多聞而得。」只學「一經」正與佛所教的相違?所以,「一經」的「一」就是真心本性。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、真如實際,也就是所謂的「一經」。華嚴是圓滿總持修多羅,名為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它也是講明心見性。

從此一經,悟得真心,就開悟了。六祖沒有讀過《金剛經》,他只聽到「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。」從此開悟。他不是學哪一部經,而是真悟得心。所以,要是心有所執,執定非從哪一部經來下手,那是不對的。就已經昧於心體,迷失本性了。每個人剛開始接觸佛法,因緣不一樣,有的人遇到《壇經》、有的人遇到《心經》、有的人遇到《無量壽經》……等等,你都可以依你的因緣,來學習這部經。

所謂「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」,所以不要執定,非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,其他的我都不看,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。可是有一些人他是不曉得學佛要學什麼,亂看一通,到處找答案,這就不在此列。古來祖師大德註經都有玄義。但今人講經幾乎不講玄義,因為他不會講玄義,也嫌麻煩,也認為你們聽不懂。抓不到重點,他就說為了符合現代,所以把它省略掉,變成「講經的因緣」,東拉西扯,說是誰來請他,是誰又託夢……亂七八糟的講一大堆。

祖師講玄義就是讓你抓得到佛教的重點,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什麼?從這裡就可以了解。再隨每個人的根器,去選擇經典,隨你的因緣而定,有人遇到的是《圓覺經》、有的遇到《華嚴經》、有的遇到《涅槃經》,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,就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,通實相義理,這點很重要。「一經通」是要通實相義理,實相之理通了,所有經都通。《楞嚴經》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基礎經典,所以可以從《楞嚴經》開始學。當你看到一經通一切經通、一經通萬理徹,你也不要執定只能學《楞嚴經》這一部,其他的都不能學,實際上經經是互通。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,別的比喻你卻轉得過來,所以講:「無生之慧。從多聞而得。」多聞就是廣學多聞。廣學多聞不是過失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,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,但是要知道,看這麼多部經,重點在哪裡?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經典,不是只看文字。有很多念書的、寫文章的,他為了要交論文、交報告,天天看文字,他看很多書,他也知道佛法講求明心見性,要學的是真如實相。他還是不能通,因為他沒有修行、沒有定力。定能發慧,慧能通經,慧能除斷煩惱。

所以要從定下手。那定怎麼學呢?從戒開始學。所謂攝心為戒,因戒得定,因定發慧。這才是通宗通教的根。學經教要掌握重點,重點是在於從戒、定下手才對。所以要念佛、持咒、修定,這「定」不是世間禪定,這定叫大寂三昧。自性本定,要與自性相應。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;參禪、離相就與自性相應;修教觀,也就是起觀、修止觀,也是與自性相應,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。不光不著世間相,也不著佛法之相,就與真心本性相應,那就有定力。了知諸法空寂,就是大寂定,才是佛門所講真正的定。而不是世間四禪八定。四禪八定是住於捨受上;沒有苦樂憂喜,但是他有捨受。住在捨受上還是有住著,不是真正離相。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人教你觀察色身。讓你去感覺身體變化,著在身體的感受,這都是住在捨受當中,是出不了輪迴的。修那種定,只會修成四禪八定,不是真正的大乘定,大乘說的定是自性本定,即是所謂的大寂定,二者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