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

你的心在哪裡? 楞嚴經 十番顯見- 初顯見性是心非眼

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】   (精彩節錄)


你的心在哪裡?


楞嚴經 十番顯見  初顯見性是心非眼


悟顯法師 開示 


阿難。汝先答我見光明拳。此拳光明。因何所有。云何成拳。汝將誰見。阿難言。由佛全體閻浮檀金。赩(音夕)如寶山。清淨所生。故有光明。我實眼觀。五輪指端屈握示人。故有拳相。

 

 

佛跟阿難說:你先回答我,你看到這光明拳,這光明因何而有?云何成拳?這個是很簡單的問答。汝將誰見?「光明拳」就是如來握拳,因為拳上有光明。

 

阿難回答說: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,「閻浮檀金」就是如來身像的顏色。閻浮檀金色,也就是像紫金色一樣。「赩如寶山」,「赩」就是紅色的。「赩如寶山清淨所生。故有光明。」這是阿難讚歎佛,說他看到佛的身相是怎麼樣的:佛身是閻浮檀金色,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;如來的威德就像一座山一樣,高聳莊嚴。這是一個形容,但也是事實,因為他看到世尊給他的感覺,就像他這裡形容的一樣。

 

 

阿難說:「我實眼觀。五輪指端屈握示人。故有拳相。」他是用眼睛看五輪指,佛手上有千輻輪相。佛握拳在大眾中,握著拳頭告示大眾,所以有拳相。

 

 

這裡講小乘不知有八識,只知有六識。

 

有些人他問:為什麼有八識?因為小乘人他只知道六識。他根本不知道所謂八識,所以他一聽到有八識,他覺得很奇怪。你怎麼知道有八識?你證明給我看。

 

所以他根本完全不了解,你縱然再給他證明,或者他根本不信的。

 

他每天都在用,他沒有辦法知道。所以祖師還有釋迦牟尼佛在經上都講過,小乘人他不知道有八識,你跟他講,有時候他還不信,

 

因為他一向執根識相生,根攀緣色塵生眼識,以為眼睛能見。

 

我們以前學的所謂眼色為緣生眼識,這是一般小乘講的,但這還沒講到究竟,真正講到究竟,是在後面講的,所謂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」,後面講到「飛光動頭」猶如客塵,只是你頭動,見性沒有動,所以不生不滅。而不是「眼色為緣生眼識」,不是眼睛攀緣色塵生眼識,這屬於「生滅妄見」,是妄心,這個還不是真的。他這裡要顯示的就是,你看飛光動頭,只是頭搖動,見並沒搖動,顯示真心本性本不動搖,所以不屬生滅,不要認為是無常的。也同時指示凡夫,世間如同客塵,不要認為是真常的。

 

這兩個比喻是一起看的。

 

所以我們從前都認為眼攀緣色塵所以產生眼識,這個認知講出去,整個佛教界都知道的。但這是妄想心、顛倒心,是這裡要破掉的,他是要破小乘的妄見、凡夫的妄心。這裡是要顯示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。凡夫認為:我有攀緣到,我在想的這個就是我的心。二乘人他比凡夫清楚,他認為眼根攀緣色塵,產生眼識,識在眼、色當中產生出來,以為是眼能見,不知是心在見,是真如自性在這裡起作用。

 

 

 


  佛告阿難。如來今日實言告汝。諸有智者。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阿難。譬如我拳。若無我手。不成我拳。若無汝眼。不成汝見。以汝眼根。例我拳理。其義均不。

 

阿難言。唯然。世尊。既無我眼。不成我見。以我眼根。例如來拳。事義相類。

 

佛告阿難。汝言相類。是義不然。何以故。如無手人。拳畢竟滅。彼無眼者。非見全無。所以者何。汝試於途詢問盲人。汝何所見。彼諸盲人必來答汝。我今眼前唯見黑暗。更無他矚。以是義觀。前塵自暗。見何虧損。

 

 

佛告訴阿難:我今天實言告汝,諸有智者要用譬喻方能開悟!

 

佛在這裡舉了一個譬喻。他問阿難,譬如我握拳,如果沒有我的手,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握拳?一般人會認為是這樣。「若無汝眼」,那如果沒有你的眼睛,你這見是不是就沒有了。佛以這兩個事情來問阿難:沒有手就沒有拳、沒有眼就沒有見,一般凡夫都是這樣認為。

 

佛說「以汝眼根。例我拳理。其義均不。」你看這兩個道理是不是一樣的?沒有手就沒有拳,沒有眼你就沒有見,這兩個道理是不是相通的,所以說「其義均不。」

 

「阿難言。唯然。世尊。」阿難說:是的,世尊。

 

「既無我眼」,沒有眼睛,那我就看不到了,以我眼根例如來拳,這個道理是相類似的。「佛告阿難。汝言相類。是義不然。」你說相類似,那你搞錯了。「何以故」?為什麼呢?「如無手人。拳畢竟滅。」就像一個人沒有手,他確實沒有辦法握拳,但「彼無眼者。非見全無。」一個人沒有眼睛,並不代表他見性消失。「所以者何。」「汝試於途詢問盲人」,你問路上那盲人說:「汝何所見。」你看見什麼?「彼諸盲人必來答汝」,這個盲人一定回答你,「我今眼前唯見黑暗。更無他矚。」我眼前就一片漆黑。「以是義觀。前塵自暗。見何虧損。」所以前塵自暗,見沒有虧損。

 

 

這裡是「會見歸心」。

 

如來就以拳跟眼根這兩個來譬喻說明。「若無我手則不成拳,若無汝眼豈曰無見耶」?佛用這兩個譬喻來告訴阿難。沒有手確實不能成拳,但是沒有眼根,並不代表你的見性消失了,怎麼可以說是無見?

 

所以「故引盲人」,盲人是無眼的,所以唯見黑暗,但是呢,見黑暗,這個「見」還是存在的,並不能說他沒有見,他只是不見明。所以說「前塵自暗」,就是盲人他不見明而已,其盲人與暗室中人所見的黑暗並沒有差別。所以說只是「前塵自暗」,盲人只是見到一個暗相,並不是沒有「見」。

 

所以這一段,包括下面這一段都是「會見歸心。」

 

 

阿難言。諸盲眼前唯睹黑暗。云何成見。佛告阿難。諸盲無眼。惟觀黑暗。與有眼人處於暗室。二黑有別。為無有別。如是。世尊。此暗中人。與彼群盲。二黑校量。曾無有異。阿難。若無眼人。全見前黑。忽得眼光。還於前塵見種種色。名眼見者。彼暗中人。全見前黑。忽獲燈光。亦於前塵見種種色。應名燈見。若燈見者。燈能有見。自不名燈。又則燈觀。何關汝事。是故當知。燈能顯色。如是見者。是眼非燈。眼能顯色。如是見性。是心非眼。

 

 

這個就是「會見歸心。」

 

阿難說「諸盲眼前唯睹黑暗」,盲眼人是看到黑,怎麼會說他看得到?所以佛就告訴阿難說:諸盲眼前唯觀黑暗,那與有眼人處於暗室,這兩個有沒有差別?阿難就回答:「世尊。此暗中人。與彼群盲。二黑校量。曾無有異。」阿難說兩個都是黑,沒有差異。

 

盲者不管他是在有燈的地方或者在暗室當中,所見都是黑暗。跟有眼人處於暗室,眼前是黑暗,這二黑是沒有差別的。

 

 

佛告阿難說:如果一個人沒有眼睛,能見到前方的黑暗,「忽得眼光」,這眼睛突然好了,「還於前塵見種種色。名眼見者。」這眼睛好了,他可以見到種種色相,這叫眼睛看見;盲人的眼睛好了,見到燈光就叫「眼見」。

 

那麼黑暗中的人全見前黑,「忽獲燈光」,忽然有燈光,暗室中人燈光一打開,那是不是可以叫做「燈見」。是燈在見。

 

 

這個是世尊講的。

 

 

你說是因為眼睛在見,實際上不對,是見性在見,所以這裡舉一個比喻,就是:一個盲人前面見到的黑暗,跟一個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當中,這兩個黑是沒有差別的。

 

如果說這盲人眼睛突然好了,能夠再看到種種的色相,硬要說這個叫「眼見」的話,那跟暗中明眼人忽然獲得燈光,可以同時看到種種色相,那是不是可以叫做「燈見」?那就不叫眼見。

 

所以說是眼在見這是錯的。

 

前面是講盲人「獲得眼光」,眼睛突然好了叫「眼見」。

 

「忽獲燈光。亦於前塵見種種色。」那暗中人全見前黑,忽獲燈光,那應該可以叫「燈見」,對不對?因為他只是燈打開了。

 

這個盲人是眼睛好了,既然可以叫眼見,為什麼一個眼睛好的,在暗室當中燈突然打開,也要叫眼見,不對,因為他是因燈有見,應該叫「燈見」。

 

這個盲人是因眼有見?所以叫「眼見」;在暗室當中,燈光突然打開,他應該叫「燈見」。

 

若燈能有見,就不叫燈。那「又則燈觀。何關汝事。」那是燈在看,跟你沒關係。

 

所以說眼根不是真的有見,能見者是心非眼。「是故當知。燈能顯色。如是見者。是眼非燈。」眼能顯色,眼就像燈一樣能顯色。「如是見性。是心非眼。」

 

 

所以釋迦牟尼佛智慧之高,不是你凡夫說「是眼睛在見、眼見為實」,眼見都不一定為實。一般凡夫是沒有辦法知道的。這一段很清楚。

 

 

如來「以拳例眼根」,如果沒有手則不能成拳;若無汝眼,不可以說無見。所以引盲人是無眼,所見黑暗也是能見。這盲人跟暗室中人所見黑暗,其實沒有差別。「則知見不在眼」。若盲人忽得到眼光名為眼見。則暗室中人忽得燈光,那他應該名為「燈見」,所以說豈有此理。

 

以燈但是顯色而已,所以其「見」在人;是知眼只是顯色而已,而此見性是心非眼,這個就是「會見歸心」。

 

 

前面講「會見歸心」,下面要破這生死妄想心。驗明六識妄執五蘊身心為我,計常無常,起顛倒見。

 

凡夫執著五蘊身心以為真常,把無常當作真常。二乘不了身心本是真常,把他當作是無常,故云:顛倒。

 

為什麼他這裡這樣解?後面就有講到: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,如來之身名為正遍知,汝等之身號性顛倒;故知前文從身見所起的妄想分別心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