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你的心在哪裡? 楞嚴經 十番顯見 二顯見性不動

 
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】   (精彩節錄)


你的心在哪裡?


楞嚴經 十番顯見 二顯見性不動


悟顯法師 開示 


阿難雖復得聞是言。與諸大眾。口已默然。心未開悟。猶冀如來慈音宣示。合掌清心。佇佛悲誨。

這是講阿難所執的妄心,是依色、受二蘊,這個業已經被破掉了。今天會見歸心,茫然不知道自己的歸宿,口已默然,心沒有開悟。於是在這裡再次請法。

爾時世尊。舒兜羅綿網相光手。開五輪指。誨敕阿難及諸大眾。我初成道。於鹿園中。為阿若多五比丘等。及汝四眾言。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。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汝等當時因何開悟。今成聖果。

這「兜羅綿」在道宣律師的《四分戒經》註解裡面講到,他說是草木花絮也,也叫蒲臺花、或叫柳花、或叫白楊、或叫白疊花等。它的棉絮,也就是一種像棉花的樣子,主要是取柔軟的意思。就是世尊用他柔軟的手,開五輪指,剛才是握拳的,現在打開了。

「誨敕阿難及諸大眾」:就是跟大眾開示說:我初成道,在鹿野苑當中,為阿若多五比丘以及四眾講到,說:「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。由客塵煩惱所誤。」

下面就解釋什麼是「客塵」?

佛說:「汝等當時因何開悟。今成聖果。」你們當時候是怎麼開悟的?今天成就阿羅漢。

再補充一下這「兜羅綿網相光手」,「兜羅綿」是棉花的意思,「網相光手」是佛五輪指間有縵網相,而且有金色的光明,所以叫「網相光手」,都是講佛手莊嚴的相,因為是算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之一,這是他在形容佛手的時候,他順便把佛手的細節給我們講出來。所以不是只有文字敘述,也不是只有像文章這樣的形容方式,這是順帶讚歎佛的手,具足這樣的功德相。

時憍陳那。起立白佛。我今長老。於大眾中。獨得解名。因悟客塵二字成果。世尊。譬如行客。投寄旅亭。或宿或食。宿食事畢。俶裝前途。不遑安住。若實主人。自無攸往。如是思惟。不住名客。住名主人。以不住者。名為客義。又如新霽。清暘升天。光入隙中。發明空中諸有塵相。塵質搖動。虛空寂然。如是思惟。澄寂名空。搖動名塵。以搖動者。名為塵義。佛言。如是。

這裡是講「破凡夫顛倒妄見。」

告訴我們凡夫是迷在哪裡?所以是破凡夫顛倒。

「憍陳那。起立白佛。」他說:「我今長老」,在佛門出家很久,大概二、三十年以上,你就可以稱為「長老」。

「於大眾中。獨得解名。因悟客塵二字成果。」他是從「客塵」這兩個字開悟的。他說什麼叫客塵?譬如說一個旅行者,投宿在旅店,在旅店或是吃飯或是住宿,他吃飽住宿以後,就收拾他的行李,往下一站去,是不會在那裡常住的。

「若實主人。自無攸往。」如果真的是主人的話,就沒有來也沒有去,「如是思惟」以不住者名為客;安住的,不用收拾行李,不用前往下一站。他就不是一般的我們講的旅客,「安住的」就是旅店的老板,所以名為主人。「以不住者。名為客義。」不常住的,就是客人。

「又如新霽」,什麼叫「新霽」?就是下雨過後。下雨天過後「清暘升天」的時候,「清暘升天」是講雨後放晴的時候。

「光入隙中」,光線從這個縫隙照進來。就可以照明這空間當中,有微塵的這個現象,你可以看到灰塵在那裡飄來飄去,這灰塵是搖動的,虛空的是寂然的。如是思惟以澄寂者名為空義,以搖動者名為塵義。所以會搖動名為灰塵,就是他這裡塵的意思。前面是說什麼是「客」,就不安住者。要往下一站的,他是客。那什麼是「塵」?就是灰塵。它會動搖者,名為塵義。

「清暘升天」是講灰塵搖動而空體寂然。灰塵就當作是無常,會動來動去,會搖動,這是譬喻「生滅無常。」

佛說:是的。

下面破二乘人的顛倒,我們先把這兩段的內容看一看,到後面再作一個總結。

即時如來。於大眾中。屈五輪指。屈已復開。開已又屈。謂阿難言。汝今何見。阿難言。我見如來百寶輪掌。眾中開合。佛告阿難。汝見我手眾中開合。為是我手有開有合。為復汝見有開有合。阿難言。世尊寶手眾中開合。我見如來手自開合。非我見性有開有合。佛言。誰動誰靜。阿難言。佛手不住。而我見性尚無有靜。誰為無住。佛言。如是。

前面講過佛的手掌有千輻輪相,所以故稱「輪掌」。

剛才講的是如來於大眾中開五輪指,現在是講佛一下握拳,一下打開。

佛問阿難說:汝今何見?阿難說我看到如來百寶輪掌於眾中開合。佛告阿難說:「汝見我手」,在大眾中一下握拳一下打開,所以說「眾中開合」。那是我的手有開有合?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?那阿難回答佛,說:「世尊寶手眾中開合。我見如來手自開合。」是如來的手一下握拳,一下打開,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合。

這個就很明白了,就是生滅當中有不生滅。

佛言:誰動誰靜。這個當中誰是屬於動的、誰是屬於靜的?阿難回答:佛手不住。現象就是有這樣的一個變化。「佛手不住」,佛的手一下開一下合。「見性尚無有靜」,這能見的心尚無有靜,怎麼會無住呢?「無住」就是不住,也就是「動」的意思。怎麼會有所謂的動呢?

所以佛言:如是!

如來於是從輪掌中。飛一寶光在阿難右。即時阿難迴首右盼。又放一光在阿難左。阿難又則迴首左盼。佛告阿難。汝頭今日因何搖動。阿難言。我見如來出妙寶光。來我左右。故左右觀頭自搖動。阿難。汝盼佛光。左右動頭。為汝頭動。為復見動。世尊。我頭自動。而我見性尚無有止。誰為搖動。佛言。如是。

這是如來放光。

佛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的右邊,即時阿難他就看右邊,佛又放一光在阿難左,阿難又迴首左盼。

佛問阿難,說:你今天為什麼頭左右這樣搖動?

阿難說:如來放光來我左右,所以一下看左邊、一下看右邊,頭自搖動。

佛告阿難:汝看佛光左右動頭,「為汝頭動。為復見動。」是你頭動?還是見動?

阿難說:世尊,我頭自動,而我見性尚無有止,誰為搖動?佛言:如是!

這裡講說:「如來屈指飛光顯見不動,因為「二乘妄計五蘊身心以為無常」,所以故生厭離想,「不了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,故如來要破妄見,先屈五輪指之後放光。來告訴他,來為他開示。阿難從這裡就知道「頭在動而見性不動」,則知身境本不動搖,怎麼又可以計為無常。

「則知身境本不動搖。」這是叫你反觀,

這是佛放光,阿難右看阿難左看,屈五輪指,屈已開、開已屈。見性尚無有止,誰為搖動?

從這裡就告訴他,在生滅當中,境界雖然生滅,這當中見性尚無有止。所以指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那你怎麼可以再當作無常。

所以前面講的客塵煩惱,「塵」是動搖的,「客」是來去的。既然來去,它就不住,就是叫我們跟一般凡夫講這個世間,它會變化、會變異,你不要當作是真常。

那麼跟二乘人講,在變化變異當中,也是跟凡夫講,在變化變異當中,這個見性尚無有靜、尚無有止。

所以你不要把生滅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,不要認生滅以為真常,然後妄計無常,起無常想。

這在禪宗講這其實就是一個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」的方式,就是如來直接這樣子告訴他,阿難在這裡他就會有體會。

於是如來普告大眾。若復眾生。以搖動者名之為塵。以不住者名之為客。汝觀阿難頭自動搖。見無所動。又汝觀我手自開合。見無舒卷。云何汝今以動為身。以動為境。從始洎終。念念生滅。遺失真性。顛倒行事。性心失真。認物為己。輪迴是中。自取流轉。

這裡是將前面講的「客塵」,這裡講的「屈五輪指、飛光動頭」這些譬喻,在這裡作一個總結。

於是如來普告大眾:如果眾生以動搖者名之為「塵」,以不住者名之為「客」,那你們看阿難頭自動搖,而見無所動,又你們看我手自開合,見性沒有舒沒有卷。那麼為何你們如今以動為身、以動為境,把這個會變化的、會變異的,當作是自己的身,當作境界,把會變化的當作是真常的。

因為這樣搞錯了,所以從始洎終念念生滅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,把會變化的,當作是真常的。所以從始洎終,迷在境界裡面,念念生滅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。既然迷失真性,這真心本有的智慧就轉成妄見,所以說「性心失真。認物為己。」你就摶取少分四大,然後內有少分四大以為身心,當作是自己,外有世界。敵體相對,認物為己。「輪迴是中。自取流轉。」所以在這裡輪迴生死。

這裡是總責二妄,一個是凡夫、一個是二乘。以驅凡聖之計也!是告訴你不屬凡也不屬聖,意謂眾生既知動搖名為塵,則生滅不常。你就應該知道這個世間就如同客塵一樣,就如同來去不定的旅客一樣。那麼就應該知道這個生滅不常,怎麼可以認為是真常的。

那麼二乘人,若知道頭動則見性不動。則本自真常明矣!這見性不動,只是頭動而已。境界在變化,在變化當中有不生滅性,怎麼可以當作是無常的,這樣就很清楚了。

這裡是先用比較方便的方式去讓他知道,實際上到後面的「四科七大本如來藏」,就表示「色心二法」,包括我們看到的「地水火風空根識」本如來藏。這裡是先把它分析出來,讓你知道在生滅當中有不生滅。但一般人會覺得好像「生滅」跟「不生滅」是相對的。

實際上這裡只是剛開始而已,慢慢的從下面第二卷一直到第三卷結束的時候,會告訴你,讓你知道一切所謂「陰入處界本如來藏」。「四科七大本如來藏」,這「四科」就是指「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」,所以叫「陰入處界本如來藏」。這就包含「色、心」,只是先以飛光動頭讓他知道,原來見性不生不滅,尚無有靜。誰為搖動。所以二乘人如果知道:頭動而見性不動。「本自真常」這個道理就非常地清楚明了,怎麼可以當作是無常的。

那麼既知常與無常之義,「云何汝等以動為身。以動為境。」這句經文它「含有二意」,這裡面含有兩種意思,

「真、妄齊驅。」

意思是說這個無常的身境,凡夫你怎麼會認為是常的。這是責問凡夫。即此幻妄身境,是無常之身境,你不可以認為是常。

那麼同時又「責二乘」,什麼叫「責二乘」?就是我們講的責難他、告訴他、也就是教化他。這個幻妄身境本是真常。所謂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。」你怎麼可以當作是無常?所以不要把無常當作真常,也不要把真常搞成是無常的。這都是妄計,所以叫「真妄齊驅」,由此妄計,所以從始洎終念念生滅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,本有的真性、本有的心性失真,反而認物為己,輪迴是中自取流轉,斯乃總責顛倒也!

其實這一段祖師大德講得相當好,解釋得相當地清楚。釋迦牟尼佛用這個譬喻讓我們可以從生滅當中見到不生不滅,同時把二乘錯誤的認知導正。二乘不知身心原來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,所以佛用飛光動頭,讓二乘人知道這幻妄的身境本是真常,所謂「幻化空身即是法身。」

這邊說的:動搖者名為「塵」,則生滅不常,這個很清楚。而二乘知道頭動,見性不動,本自真常,也已經明了。那麼既然知道常與無常之義,那就不可以動為身,以動為境。所以凡夫不要認生滅無常以為真常。要二乘人知道此幻妄身境本是真常,不要當作是無常。

這一段要仔細地去看看。

阿難他既知只是頭動而已,而見性不動。這裡就應該知道這身境本不動搖,不要當作是無常想。

其實在這裡是憨山大師直接把你接上階,經文的意思就是讓你知道:眾生把生滅當作是真常。二乘人在生滅當中見不到真常,所以「飛光動頭」顯見性不動。

佛舉「客塵」之譬喻,顯示世間是無常的。在無常當中,要見到真性。所以動搖者,名為塵義,不動的就是光。那來來去去的是生滅的,生滅當中,這主人是不生不滅的,沒有來去。

而「飛光動頭」是顯示見性不動不搖,只是頭自搖動。「見」無舒卷。尚無動搖;尚無有靜,誰為搖動?這就經文的意思,是顯示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。文字上是這樣一直下來。

憨山大師這裡直接把他顯示出來:一個是讓凡夫應該知道,不要把無常當作是真常,二乘人呢不要把這個真常認為無常,這是作為一個總結知道身境本是不動不搖,所謂「幻化空身即是法身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