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 七處破妄 (七處徵心) 七破轉計無著
悟顯法師 開示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昔見佛。與大目連。須菩提。富樓那。舍利弗。四大弟子。共轉法輪。常言覺知分別心性。既不在內。亦不在外。不在中間。俱無所在。一切無著。名之為心。則我無著。名為心不。
佛告阿難。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。名為一切。汝不著者。為在為無。無則同於龜毛兔角。云何不著。有不著者。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。非無則相。相有則在。云何無著。是故應知。一切無著名覺知心。無有是處。
這是第七個,也是最後一個。
阿難說:世尊,我從前聽到佛與四大弟子,也就是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弗四大弟子在一起的時候,說法常說到「覺知分別心性」,也就是「覺知心」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也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名之為心。
阿難說:我認為我的心是一切無著的,我的心不著一切,也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阿難變成引用佛所講:一切無著名之為心。阿難請問佛:這樣認為到底是不是正確的?
本來阿難他是很肯定心在內,心在外,可是經過前面六次徵問都錯,他沒有辦法再想出其他的地方。於是他就想到佛講過:心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。所以他認為「一切無著」就是我的心。
這就是講:你縱然是引用經典,哪怕你講得跟經典的文字很相像,像有些外道他也講「非色非空」,他也講「非有非無」,他也講自性,講自心、理性等等,詞雖用得一樣,但是他說的境界跟佛教所說的是完全不同,這也就是《無量義經》上講的:「名同而義別」,名字雖然相同,但義趣卻是不同。就像井水、河水、江水,雖然都是水,但是畢竟它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,井水就是在井裡,河水就是在一條小河裡面,江水就像長江、黃河一樣,那大海水比江水還要廣大,同樣都叫「水」,但是有所不同。所以名詞上雖同,但是義趣上卻不同,你理解的不同,就導致你修行上得法、得道、得果完全不一樣。
所以阿難雖然學佛講「一切無著」名之為心,但是實際上阿難還是沒有搞清楚,什麽叫做「無著」。
所以佛就問他說:「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」,你說你的心一切無著,也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佛說那我問你:「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。名為一切。」,這個世間都不離開有虛空,有水陸飛行,有所有的種種的現象這些東西。佛說:「汝不著者。為在為無。」這裡所謂的「為在為無。」是說阿難你說你心不著,那是有一個「不著」,還是沒有?
佛說:「無則同於龜毛兔角。」如果說沒有個「不著」,那就像「龜毛兔角」一樣,烏龜身上不長毛,兔子頭上不長角。
「無」則同於龜毛兔角,云何不著?那你怎麽說你有一個不著的心?
「有不著者。不可名無。」那若是在這世間萬象當中有一個不著的心,那就不可以說你的心是無著的。所以「無相則無。非無則相。」「無相」就是「無有一個不著的心」。那就是真的沒有,這個心就確實如同斷滅。
「非無則相」,「非無」就是「有」的意思。有一個不著的心,那就代表說,還是有個心在那裡,阿難你怎麽說你的心不著。
所以這段是兩個合起來看的,就是合前面「世間水陸空行諸所物象。名為一切。」,阿難你說你的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所以說「無相則無」。就是講「無」則同於龜毛兔角,「非無則相」,「非無」則相,那則有心,有個「無著心」那就不可叫無著。所以說「相有則在」,就是講:你這個無著的心是有的,那就表示你還是有所著。「云何無著」?怎麼說無著呢?「是故應知。一切無著名覺知心。無有是處。」所以知道,說一切無著是覺知心,這是錯的。這是用了我們佛法講的「兩關」,到底是「有」還是「沒有」?讓他去做回答。
如果不解心性者,就像阿難,這個時候不了解心性。其實阿難這是示現他不了解心性,所以他就按照凡夫的方式去回答,因為凡夫不是著有、就是著無,要不然就著空。反正就跟猴子一樣,為什麽?《涅槃經》上講的,凡夫心跟猴子一樣,取一捨一、捨一取一,所以叫「心猿意馬」,就像這樣。那「意」的反應都在到處攀緣,就跟馬一樣,到處亂緣。這「亂緣」就是講隨意攀緣,所以心猿意馬。凡夫的心要麽著空,要麽著有。「是故應知。一切無著名覺知心。無有是處。」
下面是祖師講的:「今七處徵心之文,雖然名為徵心,其實潛破色、受二蘊」。佛教講五蘊,今破色蘊跟受蘊。妄想一向執四大為「我」,以為心在身內。這是一般凡夫都有的妄想,執色身為心所歸依之處!認為我心在色身裡面,由執心在身內,所以內求之而不得;又執心在身外,「外索之而不得」;裡外都沒有辦法找到,輾轉七處推求,都沒有辦法得到。「足知妄身不有」,所以知道虛妄的色身沒有,而執受以為我者,也是虛妄。所以一個是能執的妄心,一個是所執的妄色。
色,為什麽他講「受」?因為色當中有受,「受」就是感受、感知,你的觸覺、聽覺,這都是受蘊裡面,所以就是感受。這裡破色、受二蘊,「由是觀之,七處徵心之文實破色蘊,而受蘊亦隨破之矣。」就隨著帶破,這樣講算是比較精細一點。
七處徵心到這裡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