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陰本如來藏
悟顯法師 講述
阿難。云何五陰。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阿難。譬如有人。以清淨目。觀晴明空。唯一晴虛。迥無所有。其人無故。不動目睛。瞪以發勞。則於虛空別見狂華。復有一切狂亂非相。色陰當知亦復如是。阿難。是諸狂華。非從空來。非從目出。如是阿難。若空來者。既從空來。還從空入。若有出入。即非虛空。空若非空。自不容其華相起滅。如阿難體。不容阿難。若目出者。既從目出。還從目入。即此華性從目出故。當合有見。若有見者。去既華空。旋合見眼。若無見者。出既翳空。旋當翳眼。又見華時。目應無翳。云何睛空號清明眼。是故當知。色陰虛妄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。
這一段直接為我們會歸 「陰入處界本如來藏」。
這裡就是會色陰,讓我們了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,「清淨目」比喻作「真智」,「晴明空」就是比喻作「真理」。瞪以發勞,同是菩提瞪發勞相,這個「瞪」就是一直看著,就代表「無明」。無明既然顯現,「勞」就代表妄見,「狂華」代表妄相,就是色陰。這是從「空」跟我們的「眼」,以辨別這「狂華」無體,如果狂華不從空來,不從目出,則知色陰本無所有,全一虛妄也!
所以這裡佛告訴阿難為什麽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這裡佛舉一個譬喻,「阿難。譬如有人。以清淨目。觀晴明空。唯一晴虛。迥無所有。」,但是這個人「無故。不動目睛。」,這人他一直看著虛空,於是就產生了疲勞,因為疲勞就在虛空見到虛空華,乃至一切狂亂的非相。「狂亂的非相」就代表這世間十法界。色陰當知亦復如是,色陰也就是這樣,佛用這瞪發勞相來告訴你這是色陰。
他說:「阿難。是諸狂華。」狂華從哪裡來,是從空來?還是從目出?又說「非從空來。非從目出。」也不從這些地方來,因為別人看是沒有的。只有這個不動目睛的人,瞪以發勞的人,他才見到狂華。
如是阿難,若空來者,既然從空而來,那回去還要進入空中,那空中就常有華了,那個是錯的。「若有出入」,因為虛空它不屬一物,有出有入,那它就有固定的方向,固定的處所,就不是虛空了,「空若非空」,那就不能叫「虛空華」,所以說「自不容其華相起滅」,「如阿難體」,不會再產生一個阿難,「不容阿難」。「若目出者」,如果從眼睛而出,既從目出,既然從眼睛出,出去見到虛空華,從眼睛來的,因為一般人會說這是從眼睛來,從眼睛來看到的,從眼睛出去在虛空,回來還要回到眼睛裡面,所以說「既從目出。還從目入。」你見到這個虛空華,從目而出,那這華應當有見,因為眼睛是拿來見的,就像我們中文講的「血脈」,你是你父親所生,那你就有父親的血脈,有他的特性。從眼出的,那它當然有能見的功能,所以說「當合有見」。「若有見者」,如果這個虛空華有見,「去既華空。旋合見眼。」,帶著見的功能出去了,在虛空有一朵虛空華,這個虛空華有見,那它可以反過來見到你的眼,「若無見者」,如果說這虛空華沒有見,「出既翳空」,虛空華出去了,既然在虛空有一朵虛空華,能夠擋住虛空,「旋當翳眼」,當這華回來眼睛時,會遮擋你的眼睛,那你應該看不到,「又見華時」又則見花的時候,當你看到虛空華的時候,「目應無翳」,為什麽?因為虛空華它已經出去了。云何睛空方號清明之眼?怎麽會說你見到晴空萬里的時候才叫清明眼,而「瞪發勞相」就叫做妄見,叫做疲勞的眼睛。
「是故當知。色陰虛妄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。」
這裡比較有問題的就是「又見華時。目應無翳。云何睛空號清明眼。」這是什麽意思呢?就是「華」已從目而出,這目中應當無翳,因為已經從眼睛出了。「而號清明眼」,你見到虛空華的時候,目中應當無翳,應當叫清明眼。為什麽?因為華已經從目而出。這是作一個假設,一般人會認為:「我的眼睛有問題,所以看到虛空有華。」那華既然從目而出的話,第一個,華有沒有見?它沒有見的能力。既然沒有見,那麽華從目而出,你眼睛應該就好了。那為什麽見晴空的時候才叫做清明眼,而見華的時候叫做生病的眼根。「云何睛空號清明眼」這兩句是反難,反過來問難。反難什麽呢?「云何見華現空,乃為翳眼,必見晴空,方號清明眼。」為什麼見華在虛空叫做翳眼,說這眼睛有病;必見晴空,才叫清明。華已經從眼睛出去,在虛空,既然出去的話那眼睛應該叫做清明眼,為什麽叫做翳眼?
所以「是故當知。色陰虛妄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。」
這一段就是為我們顯示「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」
所以你看,不從因緣而來,也非自然而出。因為自然而出,那虛空就自然有華,說自然,那他就無因,無因他就亂生,那就不一定只眼睛發勞時有,在眼睛不勞的時候,他也會亂生,所以說色陰不屬於自然。那色陰是從因緣生嗎?是因眼?還是因空?在這裡已經都破得很清楚,所以知道不屬於因緣。是「當體即空幻妄稱相」而已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,所以叫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」。既不屬因緣,也不屬自然,所以原是如來藏性。這裡講清淨目比喻「真智」,晴明空比喻「真理」,就是因為無故不動目睛,瞪以發勞,所以產生了妄見,實際上,正在妄見的當下,這真空還是真空,真智還是真智,這妄見的當下並沒有來處。你說虛空華從哪裡來?從眼根來?沒有來處。從虛空而出?也沒有從虛空而出,也沒有去處。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也不屬自然,若是自然,他就妄出。也不屬因緣,沒有來,沒有去,所以一總地來說,這色陰,體是虛妄的。其「當下」,為什麽叫當下?就是包括你在見到色陰的當下,你在見到這虛空、諸有為相的當下,就如同虛空華,虛空華的當下就是虛空,真智就是真理,所以這個譬喻非常地好。本是清淨目,你眼睛生病了,其實反過來他當下就是真智,反過來他當下就是真理。
有人說要「捨識用根」,你這識的當下,實際上就是真如,縱然是陰入處界,五陰妄識,它的當下就如「頻伽瓶」,頻伽瓶裡面的虛空跟外面的虛空是一樣的,就差在那個瓶子而已,所以是要破除你這虛妄的認知,破除你的錯誤知見,而不是把識捨掉。你要把頻伽瓶丟掉,你怎麽丟?你把頻伽瓶從東邊帶到西邊,西邊帶到東邊去,它瓶內外的空是一樣的,你怎麽捨?怎麼把妄識捨掉?所以佛門講「轉識成智」,有些人他認為說要捨識用根,捨識用根那是完全錯誤的,怎麽用?你說我用根中之性,那根中之性的話,你又要回到前面的七處徵心,為什麽?你的心在哪裡?你的性在哪裡?是在身內,根中之性?跟六根當中有性,那是他見的時候,臂腕骨髓、爪生髮長、筋轉脈搖,他都應該很清楚,從內而出,或是從外而來,還是隨和隨有,還是無著名為心,都是不對的,所以說覓心了不可得,這才是安心之法。
你搞了一個叫什麽?「捨識用根」,這反而障礙你見性,又有取捨,永嘉大師講「取捨之心成巧偽」,這個就是巧偽之心、虛妄之心,是沒有辦法見性。所以「捨識用根」,在大乘佛法裡面,它頂多就是所謂的「漸次教」,或是「不了義教」,相比《楞嚴經》圓教的義趣,是沒有辦法比。何況「識陰本如來藏」,包括彌勒菩薩用識大來成就,你要怎麽捨識,你把識捨掉了,誰來修證?你要用根,我們講的「念性元生滅。因果今殊感。云何獲圓通。」,這都是《楞嚴經》的經文,不符合這邊人的根器,縱然符合,這個根中之性又在哪裡?所以重點是在於「見性」。
當然我們講的「捨識用根」是揀別圓通,不是揀別圓通不對,是他這用根的方式不對,不是揀別圓通不對,所以我們拿揀別圓通的經文來破它用根,實際上也沒必要,因為他是對於這藏性,沒搞清楚,所以才會去講「捨識用根」,一講「捨識用根」,馬上跟彌勒菩薩的識大相違背,彌勒菩薩他是「我以諦觀十方唯識。識心圓明。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。得無生忍。斯為第一。」彌勒菩薩他用的是識大,不是一般人你說「捨識用根」,這個說法是不對的,所以這裡講色陰本如來藏,這個陰入處界本如來藏,你還捨什麼識?這裡四科七大本如來藏,包括後面「地水火風空見識」,或叫「地水火風空根識」都可以,皆如來藏,所以不屬因緣不屬自然,這就是大乘直接觀其體空,了其相假,現象假有,而後直見中道佛性,這就是教我們肉眼怎麽來見道,這個道理不同於二乘、凡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