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

是什麼導致煩惱輪迴?要怎麼解脫呢?│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(1)

 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】   (精彩節錄)


是什麼導致煩惱輪迴?要怎麼解脫呢?


悟顯法師 講述

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來雖說第二義門。今觀世間解結之人。若不知其所結之元。我信是人終不能解。世尊。我及會中有學聲聞。亦復如是。從無始際。與諸無明俱滅俱生。雖得如是多聞善根。名為出家。猶隔日瘧。唯願大慈。哀愍淪溺。今日身心。云何是結。從何名解。亦令未來苦難眾生。得免輪迴。不落三有。作是語已。普及大眾。五體投地。雨淚翹誠。佇佛如來無上開示。

「阿難白佛言。」阿難說:「如來雖說第二義門。」前面佛有講兩個決定義。他說:今觀世上要解結之人。有打結,你要把它解開,如果不知道這結在哪裡,那就沒有辦法解開。他說「我及會中有學聲聞。亦復如是。」「從無始際。」從無始以來,「與諸無明俱滅俱生。」被無明蓋覆住,因此隨著無明俱滅俱生,就是隨著無明生滅。「雖得如是多聞善根。名為出家。」雖然聽了很多經,聞了很多佛法,也出家了。但是「猶隔日瘧。」就好像今天病了,雖治好,但隔沒兩天又病了。

「唯願大慈。哀愍淪溺。今日身心。云何是結。從何名解。」這「隔日瘧」你也可以講是一生又一生。因為以日來當作一生,這裡是一輩子又一輩子;這一輩子學佛也沒成就,下輩子又遇到佛還是沒成就。在這一生,在修行當中,煩惱習氣今天滅了,明天又出現了,也可以算是隔日瘧。所以他說「今日身心。云何是結。」到底這個「結」在哪裡?我們應該怎麼來解開?「亦令未來苦難眾生。得免輪迴。不落三有。」「三有」就是「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」,所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也就是三界的意思。

「作是語已。普及大眾。五體投地。雨淚翹誠。佇佛如來無上開示。」

下面將示三觀之相。欲顯即妄即真。所以從生滅門上來發起。阿難聞前面第二義門,已知生死結根。他知道生死結根,但不知今日身心「云何是結。從何名解。」到底要怎麼把結來解開?於是疑不知真妄之元,所以特請解結之方便。

所謂「下手處」,即是最初方便。這是楞嚴大定,不是一般的小因緣,所以後面有十方諸佛放光攝受同聲說偈。

爾時世尊。憐愍阿難。及諸會中諸有學者。亦為未來一切眾生。為出世因。作將來眼。以閻浮檀紫金光手。摩阿難頂。

這是諸佛先示迷悟同源。然後再示觀相。先開示,再教你怎麼修觀。阿難雨淚翹誠,所以世尊摩頂安慰。

即時十方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微塵如來住世界者。各有寶光從其頂出。其光同時於彼世界。來祇陀林。灌如來頂。是諸大眾。得未曾有。

這是顯示諸佛的頂法,佛佛道同,所以從頂上放光,顯示說無上之法。「十方普佛世界。六種震動。」「微塵如來住世界者。」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如來住世界者,「各有寶光從其頂出。其光同時於彼世界。來祇陀林。」在楞嚴會上灌頂釋迦牟尼佛,這是顯示佛佛道同。

「十方世界六種震動」表破根本無明,則六根翻破,所以震動世界。這個世界本是一真法界,故云「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」微塵如來各有寶光灌如來頂,這表示佛佛道同。

於是阿難及諸大眾。俱聞十方微塵如來。異口同音告阿難言。善哉阿難。汝欲識知俱生無明。使汝輪轉生死結根。唯汝六根。更無他物。汝復欲知無上菩提。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。亦汝六根。更非他物。

所以前面告訴你生死結根是六根,這裡又告訴你,「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。」也是你的六根,而且是十方微塵如來,異口同音告訴阿難,你要識知俱生無明,讓你流轉的生死結根是你的六根,沒有別的。應該也要知道,要得無上菩提「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。」能夠速證涅槃的也是你六根。所謂從哪邊跌倒就從哪邊站起來。所謂:「就路還家」,你在哪一條路上迷的,你就在那條路上覺悟。

這是阿難最初「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。」今天正示觀相。諸佛同告,以表十方如來同一道故,出離生死。即所示者乃諸佛最初的方便。

使汝輪轉生死結根,是你的六根,更無他物。乃至證得涅槃安樂解脫寂靜妙常的,也是六根。這是示諸佛修證皆同,欲令阿難諦信不疑也。

阿難雖聞如是法音。心猶未明。稽首白佛。云何令我生死輪迴。安樂妙常。同是六根。更非他物。

這是阿難的疑惑。為什麼讓我生死的是六根,讓我安樂妙常的也是六根?

佛告阿難。根塵同源。縛脫無二。

佛告訴阿難:「根塵是同一源,本來沒有繫縛,也沒有解脫」。這就是直指一心,更無剩法矣。「剩法」就是再沒有其他之法。

識性虛妄。猶如空華。

阿難懷疑:既是一真,現前有無明識性。故佛曰: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,本無所有。」

所謂「見與見緣。并所想相。如虛空華。本無所有。」同樣的道理,這裡說「無明體空」。又懷疑:既然是本空,為什麼又有根、塵?根、塵是哪來的?

所以下面佛回答說:

阿難。由塵發知。因根有相。

「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」所以說「由塵發知。因根有相。」因根有相就是無明雖空,今既結妄成「根」,則有妄相,此明「根」跟「塵」兩個交妄發生。

相見無性。同於交蘆。

即此見相二分原是無明所成,無明既然本來是空,則此見相二分也了無自性,所以喻「如交蘆」,如同蘆葦相交在一起,蘆體本空而交處亦空。「蘆體本空」是喻蘆葦終究是會生滅的,乃至「相交之處」也就是:見相二分交雜在一起,也是空。這是表「妄元無體」,虛妄本來沒有。

是故汝今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。斯即涅槃無漏真淨。

什麼叫「知見立知」?就是無明、根、塵一一本空,「空」則一法不有,唯一真如獨存。講義說:但汝於所知所見性自天然,不必更立知見;如果強立一知見,就是「知見立知」。所謂「了了見,無一物」,可是如今你了了見有一物,那就是「立知」。這就是無明的根本。

所以即今返妄歸真不必別修,但於「知見」不起妄見,所謂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。於諸妄心亦不息滅。住妄想境不加了知。於無了知不辯真實。」這是《圓覺經》上講的,即是涅槃無漏真淨矣。這是顯示「迷悟同源」。

古代有一個人,他對經文有不同的斷句,一般我們是念「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。斯即涅槃無漏真淨。」他讀到這裡,他將句讀改了一下,就從這裡開悟,他講「知見立。知即無明本。知見無。見斯即涅槃無漏真。」稱他「破楞嚴」。

所以,道理是一樣的,只是不同的講法。

你立一個知見,知見立即無明本,知見無,無是知見,就是不隨妄了,「斯即涅槃無漏真。」所以妄當體本空,根、塵同時脫落,迷悟同源,云何是中更容他物,在這當中沒有別法。妄想本空,真性本有,所以「斯即涅槃無漏真。」

云何是中更容他物。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。

這是結指「真際」,而修行之要莫過於此。有未盡之義,後面要以偈頌的方式來為我們說明。

真性有為空。緣生故如幻。

無為無起滅。不實如空華。 

「真性」乃是我們佛門的根本,也是萬法的根本,所謂「萬法歸宗」,這「宗」是什麼?就是指「真性」。

偈頌一開始就先講「真性」,「有為空」就是指空觀。一切有為之法,依「真」而建立,這「真」就是指真性,雖有而性常自空,它當體即空,這就是空觀,以空則唯一真如,了無一法,寂滅湛然,這當作「奢摩他」的義趣,所以說「真性有為空」。

「緣生故如幻。」這是指假觀,真如體空,不變而隨緣,所以成就諸法;諸法本無,是因緣聚會而產生的,所以說「緣會而生」。雖有而性常自空,因此說是「如幻」,也就是「幻有」,所以講「諸法當體如幻」,叫做三摩缽提,也就是「如幻觀」。

「無為無起滅。不實如空華。」這是顯示中觀,第一個「無為」就是講「真如無為」,本無起滅,所以隨緣成事,似有起滅,「似有起滅」就是「好像有」。以幻妄不實,了無起處,所以形容如空中的華,以空華本無起滅,而空體一向寂然。所以講的真性寂然而不礙隨緣,雖任運隨緣而真源湛寂,這是「空、有」一起顯現,這當「中道觀」,就是「禪那」的意思。

言妄顯諸真。妄真同二妄。

這是講「真妄雙絕」。

「言妄顯諸真。」這句話,就是以「一心真源」為所觀境,所謂依一心建立三觀,所以叫「一心三觀」。三觀還照於一心,所以為「觀境」。

所謂「寂滅一心,真妄雙絕」。為什麼會說有「真」?那是對「妄」而說個真,所以說「言妄顯諸真。」妄真二者都是虛妄的,所以叫「妄真同二妄。」

猶非真非真。云何見所見。

這是講:真心不能說「真」與「非真」,怎麼會有「能見」跟「所見」,這一段的意思就是「根境兩忘」,「根」就是能見的,「境」就是所見的,「能見的」跟「所見的」兩個都不可得。

中間無實性。是故若交蘆。

「能、所」都是因無明而建立的,如果能了無明體空,則根塵自泯,能所雙忘。所以這「能」跟「所」攀緣產生出的虛妄作用,就如同「交蘆」,兩根蘆葦相交,中間產生出了支點,但是並沒有實性,體性非實。用「交蘆」來比喻能所,能所互相攀緣的時候,當體即空,也就是無明當體即空。

這一段就是講「無明體空」。

結解同所因。

只有這一句而已。

這是講「迷悟同源」,根塵相交之處全體本空,空則不結,不結則根塵頓銷,而解結之妙無尚此矣!解結之妙沒有超過這一番道理,所以說「結解同所因。」

後面講「六解一亦亡」。你要解開所謂五陰的繫縛,都要從根本上下手,所以叫「結解同所因。」迷跟悟是同源,都是同一真性;你悟,是悟真性,迷,也是迷真性,沒有另外一個源頭。所以說「結解同所因。」

下面的經文算是「孤起頌」,「孤起頌」就是他特別要講其他的道理,是前面的經文中所沒提到的,所以叫「孤起」。上面的有「重頌」的意味,就是把上面的重點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,所以說叫「重頌」,下面是孤起頌。

聖凡無二路。

這是指「歸源無二」。迷一心而變成無明,妄立「能所對待」,根塵因此而相互交妄發生,也就是妄有根塵互相攀緣,所以稱為「結」。今天要解開這結,必須要觀這根塵本空,才能夠解。「聖凡無二路。」凡聖同秉一心元無二路。不管你是凡或是聖,你是凡夫或是二乘的聖人,乃至你是大菩薩,那都是一樣的,你都要了達五陰即如來藏性。這就是歸源無二路。

汝觀交中性。空有二俱非。

這是「直觀中道」。

就是說你今天但觀根塵相交之中本無實性,你要從何來說你有結使,也就是結縛,結使結縛就是所謂的「煩惱」。

「汝觀交中性。空有二俱非。」無明妄立所以「非空」,雖「有」而無自性,所以說「非有」,「空有二俱非。」無論言空或言有都是無明,湛然一心故空有兩絕,所以說「空有二俱非。」

迷晦即無明。發明便解脫。

這就是為什麼講「迷悟是同源」。你如果迷,那就稱為無明,你如果不迷,那就稱為解脫。所以說:迷,是迷此一心;悟,也是悟此一心,迷悟是同源的。他說你但觀交中之性,「交中之性」就是當能所互相交妄之時,你去看交妄的根本,也就是能所互相交妄的根本,「相交」就是相互接觸,「能」攀緣「所」,它的根本是什麼?迷晦就是無明,也就是一念迷而已。迷沒有根,所以說是空的,如果能夠悟了這個道理,當下就解脫。所以說「發明便解脫。」

解結因次第。六解一亦亡。

根選擇圓通。入流成正覺。

「解結因次第。」第一句,是依圓根而能入理。就是說既有六結,要次第而解,所以叫「因次第」,若六結解開了,而一亦不存,所以叫做「六解一亦亡。」

那你要做到這樣,必須要選擇圓通本根,才可能入流成正覺。所以說「根選擇圓通。入流成正覺。」

所謂「根選擇圓通」就是要選擇看哪一根是此間眾生最為明利的,這是講大多數的眾生。二十五圓通裡面也有用其他方法,而不是用耳根的,用耳根的代表就是觀世音菩薩,其他用眼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觀色聲香味觸法的都有,隨著每個人業障習氣的不同,就有他比較利根或比較鈍的地方,所謂「利根」是相比之下,比如說耳根比較利,眼根比較利或是耳識比較利,是說他在哪一根特別的敏感,是講這個利根,這裡不是指他的智慧高低。像這世界的眾生多數都是耳根利,人在睡覺的時候都還會聽到音聲,即使隔著牆壁都還可以聽得到;可是眼根就不行了,就算只隔著一張紙,你就看不到,所謂「看不到」就是你沒辦法看穿。比如鼻子,一個天氣變化,你的嗅性就失靈了。所以講要選擇圓通本根,方能快速「入流」而成正覺。

陀那微細識。習氣成瀑流。真非真恐迷。我常不開演。

「陀那」就是阿陀那識,也就是第八識,它能執持種子及諸色根、令不壞故。

《解深密經》上說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,習氣種子成瀑流,我於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為我。」所以「陀那」下的指「根本無明」為「所斷」的惑業,「能斷」者是一心三觀,此識甚深微細,熏變難思,以習氣在妄心當中鼓噪,所以使湛淵的心體變成了妄想的瀑流,一念接著一念。所以真妄和合成阿賴耶識,所以到底是真還是妄,一般人搞不清楚,所以說「真非真恐迷。」到底是「真」還是「非真」,一般人沒有辦法清楚,所以說「我常不開演。」也就是怕外道、二乘,恐彼分別執為「我」,起斷見或常見,一般尋常不敢開演。

今「所斷」者正是妄識。

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不取無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

「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」這一句是講「真妄互立」。而「不取無非幻。」這一句是講「妄滅真亡」。「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」這是講「真窮惑盡」。這是開示我們頓證一心以顯三觀之用。由於迷真心而成業識,變起根塵諸法,皆是不達自心所現,因「執取」而起惑造業。你迷失真心變成了「業識」,一旦成業識那就變為「能緣」跟「所緣」;「能緣」的是根,「所緣」的諸法就是塵。因不達皆自心所現,所以執取而起惑造業,這就是「自心取自心。」眾生就是因為一個「取」字,所以令非幻之真,而變成了幻法。「非幻」就是「真」,「真」變成了幻法,變成了虛妄之法,所以叫「非幻成幻法。」所以你今天要返妄歸真,只要「不取」則根塵頓銷。「真」且不生,幻法就沒有辦法立,這是講「不取無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」所以說「真窮惑盡」。你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只要能夠了達「發業無明」本空,而潤生之「愛、取」當下銷亡。從「發業無明」也就是「一念無明」起念,後面的相續就叫「潤生」,為什麼叫「潤生」?就是講「愛、取、有」,「潤生無明」特別講的是貪愛跟執取,所以讓眾生一生又過了一生,在那裡輪迴,沒有辦法停下來。如果能夠了達「發業無明」當體即空,「潤生無明」當下銷亡,那就不藉劬勞肯綮修證。「肯綮修證」前面講過,「綮」就是骨頭跟筋結合的部位,是比喻作次第,不需要再次第來修行,所謂「不藉劬勞肯綮修證」,就是你不用在那裡次第修,你就能頓證無生。所以「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」講的是「真窮惑盡」。

是名妙蓮華。金剛王寶覺。如幻三摩提。

「是名妙蓮華。」底下這三句是總結「觀」的名字,也就是指楞嚴大定就如同妙蓮華一樣,本來無染,所以說猶如蓮華;無堅不摧,所以叫「金剛王寶覺」,「即有」以觀空,就是「即有觀空」,叫做「如幻三摩提。」,從一切的「有相」上面觀察自體原是空寂,所謂「緣生故如幻」,這就是「如幻三摩提」。

彈指超無學。此阿毗達磨。十方薄伽梵。一路涅槃門。

「彈指超無學。」就是顯示觀法能夠非常快速收到效果,就如同彈指一樣;彈指之間超過了無學。「無學」一般講的就是「二乘」,或是特別指次第不了義教,都可以用「無學」來做為代表。因為「無學」多半是指二乘人,「阿毗達磨」翻作中文叫「無比法」,這是顯示觀法的殊勝。

「十方薄伽梵。」「薄伽梵」就是世尊的意思,也就是「十方諸佛一路涅槃門」,是顯佛佛道同,同修同證,這是「一路涅槃門」的意思。

這樣「偈頌」就算講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