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】 (精彩節錄)
如何解開心結,從何處下手
悟顯法師 講述
於是阿難及諸大眾。聞佛如來無上慈誨。祇夜伽陀雜糅精瑩。妙理清徹。心目開明。歎未曾有。
阿難合掌頂禮白佛。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。
「祇夜」翻作中文就叫「重頌」,或叫「應頌」,這是因為「長行」而頌,一般講就是「重頌」。「伽陀」翻作中文叫「孤起頌」,就是有它特別的道理。前面有「祇夜」跟「伽陀」,所以才會說「祇夜伽陀雜糅精瑩。」「雜糅精瑩」的這個「雜」就是雜合在一起,「糅」就是糅合,就是雜糅在一起,用「祇夜」跟「伽陀」相互組合在一起的名句文身了,這文章「雜糅精瑩」,是讚歎祇夜伽陀,前後照應,「精」就是文華精彩,「瑩」就是句法瑩明,所以叫「祇夜伽陀雜糅精瑩。」雜就雜合,糅者就是糅合在一起;就是使用祇夜跟伽陀,把道理講出來。簡單講就是這樣子。
「妙理清徹。」「妙理」就是圓湛不生不滅的道理,「道理清澈」就是非常清楚,纖塵不染,猶如蓮華纖塵不染,能頓破五陰,猶如金剛。聆聽之下,心目開明,所以叫「妙理清徹。心目開明。歎未曾有。」
「阿難合掌頂禮白佛。」他說「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。」「無遮」就是平等的,沒有遮蓋的。他聽到佛無遮「大悲」,「大悲」就是講從悲心顯露出來的。「性淨妙常真實法句。」講的就是諸法實相的義趣,所以叫「性淨妙常真實法句。」
心猶未達六解一亡。
但是他心裡面還沒有真正了解什麼叫「六解一亦亡。」
前面「祇夜伽陀」偈頌裡面講到「六解一亦亡。」雖然佛開示的道理非常清楚,但是阿難心裡還是有疑惑,所以說:未達六解一亦亡。
舒結倫次。惟垂大慈。再愍斯會及與將來。施以法音。洗滌沉垢。
「舒結倫次」就是對於「結」要怎麼解開?他心裡還不是很清楚,仍有疑惑,希望世尊再哀愍楞嚴會上以及將來,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,「施以法音。洗滌沉垢。」能夠再為後世的眾生開示,令眾生洗除心垢;也就是請問下手的方法。
即時如來於師子座。整涅槃僧。歛僧伽梨。攬七寶几。引手於几。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。
這個時候如來在師子座上,「師子座」就是佛講經的大座,「整涅槃僧。」「涅槃僧」就是裏衣,「歛僧伽梨。」「歛」就是收斂,收斂僧伽梨,「僧伽梨」就是大衣。也就是佛把衣服整理好。「攬七寶几。」佛的講桌是七寶所成,所謂「七寶所成」就是它這桌子鑲嵌有七寶。
「引手於几。」將手伸向桌子。「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。」這几上有「劫波羅天」所奉的華巾,這「劫波羅天」翻作中文就是「時分天」,也就是「夜摩天」的意思。這華巾是「寶疊華」所織成的,這巾是很特別的,所以說「取劫波羅天所奉的華巾」。
於大眾前綰成一結。示阿難言。此名何等。阿難大眾俱白佛言。此名為結。於是如來綰疊華巾。又成一結。重問阿難。此名何等。阿難大眾又白佛言。此亦名結。如是倫次綰疊華巾。總成六結。一一結成。皆取手中所成之結。持問阿難。此名何等。阿難大眾。亦復如是次第酬佛。此名為結。
佛就把疊華巾打結,每打一個結就問阿難以及大眾:「這是什麼?」阿難跟大眾就回答:「這個是結。」接著打第二結、第三結……,如是打了六個結,佛每打一個結,就這樣子問阿難大眾一次。阿難大眾也次第回答世尊:「這個叫做結。」這樣重複了六次。所以說「總成六結。」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。
佛告阿難。我初綰巾。汝名為結。此疊華巾。先實一條。第二第三。云何汝曹復名為結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此寶疊華。緝績成巾。雖本一體。如我思惟。如來一綰。得一結名。若百綰成。終名百結。何況此巾只有六結。終不至七。亦不停五。云何如來只許初時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。
這一段是藉由疊華巾打結顯示「一六義生」,到底是一結還是六結?
佛告訴阿難:「我初綰巾。汝名為結。」這寶疊華巾原本就只有一條,「云何汝曹」就是「為什麼你們」的意思;為什麼你們將第二、第三個也叫做「結」。
阿難就回答世尊,他說:這寶疊華「緝績成巾。」將麻捻搓成線,叫「緝績」,再把它織起來,也就是把寶疊華製造成一條手巾。「雖本一體。」寶疊華緝績成巾雖然是一條,「如我思惟。如來一綰。得一結名。」世尊您打了一個結,我們就稱為「一結」,如果打了百個結,那就稱為「百結」。今天寶疊華上面的結只有六個,也沒有第七個,也不是五個,它就是六個。為什麼如來只許初時叫做「結」?「第二第三不名為結。」這是阿難他的問題。
佛告阿難。此寶華巾。汝知此巾元止一條。我六綰時。名有六結。汝審觀察。巾體是同。因結有異。於意云何。初綰結成。名為第一。如是乃至第六結生。吾今欲將第六結名。成第一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六結若存。斯第六名。終非第一。縱我歷生盡其明辯。如何令是六結亂名。
這是借顯六根的同異。
佛告阿難,這寶華巾原來只有一條,經過打結打了六次,你看這寶華巾,巾體是同,是同一條巾,因結而有異,產生了六個結,有前後的差別,第一結、第二結、第三結、第四結一直到第六。「於意云何。」剛開始打結的時候名為第一個,如是乃至到第六結生。「吾今欲將第六結名。成第一不。」佛問阿難:第六個結可不可以當作第一個結?阿難回答說:當然是不行的。「六結若存。」第六結名「終非第一。」經文上說:「縱我歷生盡其明辯。」縱然再怎麼會講,再怎麼去說明,還是沒有辦法令六結亂名。
佛言。如是。六結不同。循顧本因。一巾所造。令其雜亂。終不得成。則汝六根。亦復如是。畢竟同中。生畢竟異。
這是結合六根的同異。
你看六根,前面比喻作巾上有六個結,其實原是一條巾所成,這就比喻是同一心而產生了六種作用,你說六根它是同嗎?你不可說它是同,為什麼?因為它六個作用不同;你不可以因六個作用不同,就說六根不同,因為它是同一心。就像六結,它同是寶疊華,「緝績成巾。」是如來把它打結,所以有六個結,六根到底是同?還是異?在這裡就解釋出來了。「六結不同。循顧本因。」六個結只是「一巾所造。」都是在同一條方巾上面。不要說方巾,就說是同一條手巾上所打出來的結,你要讓它雜亂,終究沒有辦法。
「則汝六根。亦復如是。畢竟同中。生畢竟異。」所以六根看起來好像不同,但是觀其根本原是相同的。
這是巧示六結同異的根源。
如來取劫波羅天所奉的華巾「作為結本」,就是把它打結。因為「巾有五色」,這劫波羅天的華巾有五種顏色,代表「迷一真而成五蘊」,將依此而妄分為六根也。這六結代表六根,巾有五種顏色,表迷一真而成五蘊。打了六個結,是指妄分成六根,這個解釋非常圓滿。
下面經文顯示「一六義生」。
這寶疊華巾先實一條,如果次第綰成六結,代表「元依一精明。分成六和合。」這就是經文裡面的義趣了。從「此寶華巾」這句經文一直到最後「生畢竟異。」這是借顯六根同異。就是藉由寶疊華巾來解釋「六根」為什麼是同,為什麼是異,所以叫「借顯六根同異」。
佛告阿難。汝必嫌此六結不成。願樂一成。復云何得。阿難言。此結若存。是非鋒起。於中自生此結非彼。彼結非此。如來今日若總解除。結若不生。則無彼此。尚不名一。六云何成。
這是佛告訴阿難說:你必要嫌此六結,「願樂一成。」你要是覺得六結是不對,你要恢復成原來的樣子,你要怎麼達到呢?「阿難言。」他說「此結若存。」六個結如果存在,則「是非鋒起。」那就都是是非,在這當中生起妄想:這個結不是那個結,那個結不是這個結。如來今日如果能夠把它們都解開了,「結若不生。」那就沒有彼此。所以「尚不名一。」就連所謂的「一個結」也沒有,又怎麼會有六結呢?
六個結解開,也沒有所謂一個結的道理;沒有一,也沒有六。所以尚不能名為是一,「六云何成。」哪有「六結」的問題?這就是「六解一亦亡。」顯示本無一與六的道理。
這就是佛藉由劫波羅天所奉寶疊華巾來解釋「六解一亦亡。」佛藉由事相上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叫「借事以明」。
佛言。六解一亡。亦復如是。由汝無始心性狂亂。知見妄發。發妄不息。勞見發塵。如勞目睛。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。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。皆即狂勞顛倒華相。
下面講的所謂「由汝無始心性狂亂。知見妄發。」「知見妄發」就是起虛妄的知見,也就是一念攀緣。然後「發妄不息。」就好像眼睛疲勞了,妄於空中見有虛空華。所以於元湛精明一真體中無因亂起,見到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以及生死涅槃,而這一切於真如當中,都是「狂勞顛倒華相。」這與「妄真同二妄」是一樣的道理,就是「妄滅,真亦不存」。「六解一亦亡。」也是這個道理。
阿難言。此勞同結。云何解除。
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。問阿難言。如是解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旋復以手偏牽右邊。又問阿難。如是解不。不也。世尊。
佛告阿難。吾今以手左右各牽。竟不能解。汝設方便。云何解成。
這是阿難請佛開示,他說「此勞同結。云何解除。」
「狂勞顛倒華相」就是指山河大地諸有為相,就像劫波羅巾上的結一樣,都是六根攀緣六塵,所產生的狂勞顛倒華相。「狂勞顛倒華相」就是代指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諸有為相,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。「云何解除。」也就是說,要怎麼來解開寶華巾上的結,告訴我們要怎麼來看破這個世界。「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。」「掣」就是拉扯。佛把巾往左邊拉。問阿難言:這樣可以解嗎?阿難回答:當然這樣不能解。佛又把巾從左邊拉到右邊去,「偏牽右邊。」又問阿難:「如是解否?」阿難回答:「這樣也不能解。」佛告訴阿難,說:我今「以手左右各牽。」一下拉到左邊,一下拉到右邊去,都不能解,你來想辦法看要怎麼解。
這一段是要開示解結的方法。所以說「此勞同結。云何解除。」這雖然好像是在問怎麼把巾上的結打開,實際上意在請佛開示解根結之方便,所以才說「此勞同結。」這個「勞」就跟「結」一樣,世尊巧示以手左右偏掣來問他,所以阿難都說不能解,這是顯示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「二邊無力」,「二邊」就是指要麼偏「空」,要麼偏「有」,要麼偏「斷」,要麼偏「常」,這都是錯的,都沒有辦法達到諸法的根本。這也是要令阿難能夠反觀,所以佛反問阿難,說:你設方便,應該要怎麼解?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當於結心解即分散。
這一下就講到重點了。
阿難回答:應當從結心把它解開。這就是用我們一般生活上的,把死結解開,大家都會的事情讓我們來了解,要怎麼來修行,所以說「當於結心解即分散。」釋迦牟尼佛當然知道從結心一解就開了,但是他故意反問阿難,就是要讓阿難知道下手處。所以佛印許當於結心,意令教我們「直觀中道實相」,這才是結心,才找到根本。
所以,你修學佛法沒找到根本,念阿彌陀佛也是枉然,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口善,這是事實,是《楞嚴經》講的。因為我知道有一些學淨土的人他不相信,他不知道,他以為念阿彌陀佛就天下無敵了,實際上大錯特錯。你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根本,口念彌陀心散亂,你口念阿彌陀佛,心中還是沒有辦法放下,重點是在「放下」,也有人不念也能放下,那當然就對了。可是多數的人你沒有聽經聞法,你沒有深入經藏,念阿彌陀佛,你心裡面還是轉不過來,修行盲修瞎練,以為混個五戒十善,你就能往生土,這都是自欺欺人而已。你的煩惱結使是斷不掉的,伏也伏不住,也不知道怎麼伏,如果沒有下手處,那是沒辦法的。包括學禪的、學教的都是一樣,或從空入手或從有入手,或是從戒律入手,你如果不達根本,是都沒有辦法成就的。所以為什麼達摩祖師講「成佛須是見性」,若不見性,念佛持戒都是外道法,都不能成就。所謂念佛得因果、持戒得生天,若要成佛,那終究是不可能的,就是因為沒有找到修行的根本,沒有從結心直接來解開。
佛告阿難。如是如是。若欲除結。當於結心。
這是佛印可他,若要解結,就從結心,要了解諸法實相,要直觀心性。這也是給後面二十五圓通做開啟,二十五圓通都是從從結心上下手,「六解一亦亡」完,後面就是選擇圓通,也是告訴我們這二十五個圓通都是從心性上下手,包括念佛圓通,包括耳根圓通、眼根圓通、鼻根圓通、眼識圓通、意識圓通……都一樣,都是直觀中道實相,所以得「六解一亦亡」它的實相道理。
無明煩惱解除了,也不存真如,所謂「無智亦無得」,生死涅槃都是虛空華,所以須從結心來下手。
我講的道理是完全有經典依據的,不是像你說靠著你相信誰?或你相信哪一個出家人,你用你個人的愛見那種相信,去相信淨土宗,那是不對的。因為你用這種愛見分別來學佛,你還是愛見分別在念佛修行,尤其是很多淨土的學人,他對於淨宗不了解,他只認為說:我就讀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念阿彌陀佛。整體上從道理來說這是沒錯的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涵蓋著甚深的義趣,你如果沒有透過學習、了解經教,你不知道淨土唯心,你修行卻不了達實相,這就不是佛法。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念到後來,有些人覺得好像外道:就是有一個萬德萬能的佛,無所不能,他能救度一切眾生。這就跟外道很像,有一個神,有一個什麼的,能夠超過因果,然後去如何如何,幫助眾生,赦免眾生的罪。實際上淨宗的道理跟外道道理是完全不同的。佛教是講不生不滅的因果,講的是諸佛如來不生不滅的大願,講的是不生不滅的淨土,而不是生滅有為之法。即使二十五圓通也是不離中道,一樣的道理。
阿難。我說佛法從因緣生。非取世間和合粗相。如來發明世出世法。知其本因。隨所緣出。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。亦知頭數。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。皆了元由。
佛說:「佛法從因緣生。」不是「世間和合粗相。」
如來發明世間出世間法,都能夠「知其本因。」知道是何因緣所生,「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。」連恆沙界外到底下多少滴雨,如來也都知道,現前種種的例如松樹為什麼是直的,荊棘為什麼是彎曲的,「鵠」是天鵝,鵠為什麼是白色的,「烏」是烏鴉,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,「玄」就是黑色的,「皆了元由。」如來都知道牠們的因緣。
這是解釋成佛的真因,讓當機者諦信不疑,世間到底怎麼來的?佛知道世間因緣所生。況且修行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關鑰所在,修行也要知道它的根本所在。
是故阿難。隨汝心中選擇六根。根結若除。塵相自滅。諸妄銷亡。不真何待。
這裡就是要選擇圓通了。
「隨汝心中選擇六根。」此「根結若除。」一切的塵相自當消滅。這是講能緣的妄心滅掉了,所緣的塵相也自然銷亡,因為它是互相對待而有的。所謂「諸妄銷亡。不真何待。」這是明確地說出來,由根來證入圓通妙性。
阿難。吾今問汝。此劫波羅巾。六結現前。同時解縈。得同除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是結本以次第綰生。
佛問阿難:六結現前的時候,有辦法同時解除嗎?阿難說:沒有辦法,因為它是次第而生。
這是回答「舒結倫次」,顯示「生因識有」。
下面你要「次第而解」。
今日當須次第而解。六結同體。結不同時。則結解時。云何同除。
這是要解釋後面的經文,「滅從色除」,這是藉由前面劫波羅天的華巾打了六個結來顯示,所以要次第而解,六結雖然同體,同是一巾所造,但是綁結不同時,「則結解時。云何同除。」這裡就講到五陰,所謂「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」,所以這「六結」在這裡就不能當六根,因為六根裡面就是「五陰」,五陰是「色受想行識」。所以他這裡好像是講六結,實際上是方便在用「六結」來借代五陰。前面是「六結」借代六根,這裡是「六結」借代五陰,所以說「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」。所以你要看它的義趣,不能只看文字,因為有人把這裡又配成了六根,那就搞錯了,大錯特錯,也就表示這經文他是看不懂的。
所以「則結解時。云何同除。」因為它是「生因識有」,再產生了行陰,產生了想陰。所謂識、行、想、受,還有色;妄心對妄境,五陰裡面四個是心,一個是境,心境相對,所謂「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」,就是從色相上,也就是色陰上除,所以它是慢慢地回來;後面五十陰魔也是這樣子。
是先破色陰,再破受陰、再破想陰、再破行陰、再破識陰。
佛言。六根解除。亦復如是。此根初解。先得人空。
這六根當中的「五陰」解除也是這個樣子,所謂「此根初解。先得人空。」就是由「奢摩他中道觀」,任運先斷「見思煩惱」,滅「分段生死」,所以叫「先得人空。」
空性圓明。成法解脫。
這是從「觀行位」以滿十信位。「空性圓明。成法解脫。」就是從三摩缽提中道觀,滅塵沙惑,分破無明,從「初住」以去經歷「三賢」而登地,所以說「空性圓明。成法解脫。」
解脫法已。俱空不生。
這就是由「禪那中道觀」入初地,所謂「中中流入薩婆若海」,這是從「登地」以後到「等覺」,所以「解脫法已。」則「俱空不生。」「能空的跟所空的都不生」就是「俱空不生。」就是要講到究竟。
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。
這是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法忍,因為觀心的緣故。所以結歸「觀心」是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入手處。
解結的方便沒有超過這裡講的觀心之法,這是如來大慈大悲為我們開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