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

楞嚴經上說的三種漸次修行│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(1)

 



【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】   (精彩節錄)


楞嚴經上說的三種漸次修行

悟顯法師 講述


阿難。如是眾生一一類中。亦各各具十二顛倒。猶如捏目。亂華發生。顛倒妙圓真淨明心。具足如斯虛妄亂想。

十二類生皆依一念妄念而有,但是隨著習氣的熏變,雖然各類自有他本來最根本的一種習氣,來成就他這一類的眾生,然而此一心融通身心,互涉世界,所以已遍具在諸類。所以他說:「如是眾生。亦各各具十二顛倒。」所以前面講的這十二種類的顛倒,其實每一類又各具十二種。

為什麼說這一類眾生是這樣的習氣?比如說貪心特別重,不是說貪心重的這一類眾生他就不具有其他的習氣,他也具有其他的習氣,只是說他貪心特別重,實際上十二種類的顛倒他都有。那為什麼感得這樣的報?就因為「強者先牽」。所以說「亦各各具十二顛倒。」

「猶如捏目。亂華發生。」就像是捏目,妄見空中有華,所以於「妙圓真淨明心。」當中產生了顛倒亂想。

汝今修證佛三摩提。於是本因元所亂想。立三漸次。方得除滅。

這是說:你要修證佛三摩提,就要立後面講的三個漸次,「於是本因元所亂想。」當中立三漸次,漸次來除斷,才能除滅。

如淨器中。除去毒蜜。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。後貯甘露。

就像淨器中,要把有毒的東西去掉,以諸湯水及雜灰香洗淨,你才能盛無上甘露,「灰香」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洗碗精。家裡的碗,你要用之前,你就要先把食器給洗乾淨,道理是一樣的。修行也是這樣,把身心習氣去掉,這個無上的佛法,你才能夠證入。

這一段是講「真依妄立」。因為顛倒的本源,元是妙圓真心,所以說「真依妄立」。修證佛三摩提則不必別求,即就眾生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,他這裡講真依妄立,實際上是要講「真妄不二」。我們一般會說妄依真而立,他這裡說真依妄而立。為什麼?因為「妄不離真」,主要是要講妄不離真,所以說顛倒妙圓真心。不用別求,就從這裡修證佛三摩提,你現在只要返本還源就可以。所以這個就是就眾生本因元所亂想立三種漸次,如果顛倒不生那就是如來真三摩地,而十二類顛倒當下除滅,就像淨器,先除去有毒的東西,然後再把食器洗乾淨就可以了。

這裡祖師講是「明真依妄而立」,這看起來是很奇怪的,但是實際上這主要是要講「真妄不二」。真不離妄,「真」實際上是不可能依妄而立,但是這裡因為你迷真而起妄,「妄」的當下是「全妄即真」,這是要講「真妄不二」,道理是一樣的,就是先後順序不一樣的。顛倒元是妙圓真心,修證佛三摩提就不必別求。

云何名為三種漸次。一者修習。除其助因。二者真修。刳其正性。三者增進。違其現業。

這裡是先列三漸次,讓我們知道「頓悟一心」,才是返妄歸真的根本。

什麼叫三種漸次?第一個就是你要「修習。」然後除去助因,什麼叫「除助因」?因為眾生積習念念熏變,已經非常難斷,若還有外來助發之因,那就越來越熾盛,所以斷習氣要先除助因。

第二個是「真修。」刳正性,「刳」就是挖空的意思,剜去的意思。習氣有多種,這裡特別講「淫欲」為生死根本,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;我們就曉得在眾生分上是以淫欲為正性。不管是十二類生眾生的哪一種,都是因為有淫欲才能受身的,所以你要「刳其正性。」「刳」就是剜去的意思。就像一個人被毒箭所傷,必然剜去中毒的肉,才不會傷到他的性命,「刳」就是斷他的毒根。

第三個是「增進。違其現業。」什麼叫「違其現業」?就是舊的種子熏習,習氣內鼓以成現業。如果不違現業,那新熏的會令習氣更加熾盛;就是你這種子在你意識當中鼓動,這就是現業,如果你不違現業,你又接觸到境緣,那種子它就會更熾盛。所以叫「種子起現行。現行熏種子。」那就沒有辦法出生死,所以必然要違其現業,現業不行則正性自枯。

第一個「除助因」:

云何助因。阿難。如是世界十二類生。不能自全。依四食住。所謂段食。觸食。思食。識食。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。阿難。一切眾生。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是諸眾生求三摩提。當斷世間五種辛菜。是五種辛。熟食發淫。生啖增恚。如是世界食辛之人。縱能宣說十二部經。十方天仙嫌其臭穢。咸皆遠離。諸餓鬼等。因彼食次。舐其唇吻。常與鬼住。福德日銷。長無利益。是食辛人修三摩地。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。大力魔王得其方便。現作佛身。來為說法。非毀禁戒。讚淫怒癡。命終自為魔王眷屬。受魔福盡。墮無間獄。阿難。修菩提者。永斷五辛。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。

這就是講「除助因」,為什麼佛門講「不吃五辛」?主要是根據《楞嚴經》,當然其他經典也有講到。佛說「世界十二類生。不能自全。」也就是說眾生不能自活,他必須要吃飯,所有的眾生他都得吃,民以食為天,其實不光是人,所有眾生他都得吃,因此有「段食。觸食。思食。識食。」

這「段食」就是以鼻舌,分段而食,以香味觸之「三塵」為體。就像我們一般吃飯一樣,分段而食,早餐、中餐、晚餐這樣子。有的是嗅香氣,因為有的動物牠是聞香,就過來找找吃的,或是喜歡那香氣,貪附其味,像蒼蠅。當然,有時候牠的香對我們來說是臭的,因為牠的業不一樣。以鼻舌分段而食,這個叫「段食。」

第二個是「觸食。」接觸喜歡的事,長養身者。就像有人他可以看戲劇,終日不食也不會餓,有的人他打麻將,可以幾天不吃飯,這就是以接觸他喜歡的事情,他就可以不用吃飯。

還有一種就是:鬼神,鬼神是觸食,凡遇飲食,只要接觸其氣。

第三個「思食。」以前翻譯叫「念食」,就是第六意識思所欲的境,生希望之念,以資助諸根者。就像人饑渴,你讓他去想飲食之處,所謂「懸沙止飢、望梅止渴」。

還有一種就是色界天的,因為禪天是沒有飲食的,但以禪思為食。

第四個「識食。」「識」即意識。小乘為六識,大乘為八識,八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,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。所以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四種飲食。其實大小乘都是以八識為體,不過小乘它只有講到六識,後面的兩個識小乘沒有講到,也可以說是他不曉得。

「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。」佛說:「阿難。一切眾生。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是諸眾生求三摩提。當斷世間五種辛菜。」眾生能吃的叫食甘,「甘」就是沒有毒,吃毒就死。主要是講眾生能吃的,有些東西有毒,我們是不能吃的,但是對有些動物而言,對牠來說是山珍海味,所以說「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」眾生求三摩提要斷世間五種辛菜,「是五種辛。熟食發淫。生啖增恚。」這就講得很清楚了。「世界食辛之人。縱能宣說十二部經。」十方的天仙、善神都嫌他臭,所以都遠離,不想聽,「咸皆遠離。」「諸餓鬼等。因彼食次。舐其唇吻。」吃五辛的人,到了晚上鬼就來找你,舔你的嘴,「常與鬼住。福德日銷。」常跟鬼相處,業障就越來越重。你看有的道場他就是這樣,他不誦楞嚴咒,還有出家人吃五辛的。五辛,你要當作是藥,那就另當別論,但如果你平常煮飯就習慣一定要加五辛,然後說這對身體也有醫療幫助,這個其實就是破壞你修道,像這種地方裡面都是妖魔鬼怪,裡面的人特別容易起煩惱,所以說「熟食發淫。生啖增恚。」「熟食」,你把五辛煮熟了吃,會增長淫欲。「生啖」,你吃生的五辛,脾氣大,瞋恨心重。所以說「福德日銷。長無利益。」吃五辛的人修三摩地,「三摩地」就是修行,不管你是修禪宗、修淨宗,哪宗都一樣的。「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。」無論你修什麼宗派,人家看到你都討厭,「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。」沒有菩薩天仙善神來守護,這時候「大力魔王得其方便。現作佛身。來為說法。」假裝是佛,來為他說法,會給他一些感應,其實就是來破壞他修行,或是會有一些鬼神來附身講話。所以你看看,現在有一些在學淨宗的地方,它裡面有吃五辛,吃五辛後,然後就有鬼神來附身,或藉由誰來傳話,跟他講:你好有修,請你來給我們做超度法會。……,給這人各種感應。「非毀禁戒。」就是非議、毀謗戒律。「讚淫怒癡。」什麼叫「淫怒癡」?就是提倡世間法,去搞世間法。「命終自為魔王眷屬。」這些人將來都是墮落,成魔眷屬的,「受魔福盡。墮無間獄。」魔也有福,等福享盡了,這些人就墮入無間地獄,因為他毀謗禁戒、讚歎淫怒癡,「淫怒癡」就是世間意,世間家庭恩愛不會離開淫怒癡的,佛說這些人將來都會墮落。

「修菩提者。永斷五辛。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。」所以一定要斷除五辛。

第二個「刳正性」:

云何正性。阿難。如是眾生入三摩地。要先嚴持清淨戒律。永斷淫心。不餐酒肉。以火淨食。無啖生氣。阿難。是修行人。若不斷淫及與殺生。出三界者。無有是處。當觀淫欲。猶如毒蛇。如見怨賊。先持聲聞四棄八棄。執身不動。後行菩薩清淨律儀。執心不起。禁戒成就。則於世間。永無相生相殺之業。偷劫不行。無相負累。亦於世間不還宿債。是清淨人。修三摩地。父母肉身。不須天眼。自然觀見十方世界。睹佛聞法。親奉聖旨。得大神通。遊十方界。宿命清淨。得無艱險。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

這裡講修行漸次,要「永斷淫心。不餐酒肉。」因為眾生的生死是以淫欲為根本,今天你要出苦,就必須永斷淫心,生死方能出。飲酒會助發淫心、會昏迷自性,所以斷淫心以後不可以喝酒、吃肉,吃肉會增殺業,這屬於盜貪,「冤債相牽」你也沒有辦法出離,人家會障你的道。所以祖師講,斷淫欲必須兼持四重戒。

雖然這裡講淫、殺、盜、妄,「淫」為最主要,你要出三界,斷殺、盜、妄這三個你也要兼著修持,不能說我只持不淫戒,然後就跑去殺生、偷盜,一樣都是不行的。所以講要兼持四重,四重戒要並持,如果你只持一個,你一樣是出不去。淫欲從渴愛而生,如果不生大恐怖,則不能生厭離,所以說「當觀淫欲。猶如毒蛇。」就像看到蛇一樣。「如見怨賊。」就像有賊人來一樣,趕快跑。

「先持聲聞四棄八棄。」其實「四棄」就是講殺、盜、淫、妄,「八棄」是「四棄」再加上比丘尼四棄,共名八棄。淫欲心摩觸男人身、獨與男人入隱蔽處……等、覆藏他人重罪而不檢舉、隨順供養犯罪被檢舉的比丘僧,這是事相戒。

「後行菩薩清淨律儀。執心不起。」所以是先從事相上持,再來是心地上除掉,「禁戒成就。」「則於世間。永無相生相殺之業。偷劫不行。無相負累。」你持戒成就,在這世間就沒有殺生、沒有偷盜,那就不會相欠。你也不用再來世間還宿債,所以「是清淨人。修三摩地。」你這「父母肉身。不須天眼。自然觀見十方世界。睹佛聞法。親奉聖旨。得大神通。遊十方界。宿命清淨。得無艱險。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」這四棄八棄雖然嚴,但是屬於小乘,但能執身不起而已;你後面還要修菩薩觀智,破無明,才能執心不起。所以重要的地方要知道。前面是說執身不動,後來你還是要學大乘,清淨律儀心地法門,要有菩薩的觀智才能照破無明,所以叫菩薩清淨律儀,所以菩薩戒很重要。菩薩戒是事相上也有,理體上也有,觀智上也有,所以才叫「禁戒成就。」你能持戒成就不用天眼,就能夠自然觀見十方世界,能夠睹佛聞法,親奉如來的聖旨,就是聽聞佛講經,或是有「得大神通。遊十方界。」「宿命清淨。」命根就清淨,生死永斷。祖師講心見發光,所以叫「宿命清淨。」沒有任何的障道因緣。這是「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」

這裡講「宿命清淨」,就是講你的業消了,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命根是清淨的,你沒有造這個業。

第三個「違現業」:

云何現業。阿難。如是清淨持禁戒人。心無貪淫。於外六塵。不多流逸。因不流逸。旋元自歸。塵既不緣。根無所偶。反流全一。六用不行。十方國土。皎然清淨。譬如琉璃。內懸明月。身心快然。妙圓平等。獲大安穩。一切如來密圓淨妙。皆現其中。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。從是漸修。隨所發行。安立聖位。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。

佛說「清淨持禁戒人。」心不貪淫,「於外六塵。不多流逸。」不流逸就是不攀緣六塵。「因不流逸。旋元自歸。」自然能返照自心。那什麼叫「塵既不緣」?就是不攀緣境界,這就是「境空」。「根無所偶。」「境空」就根無所偶,也就「心空」。心境皆空,根不緣境,境不入心,所以叫「塵既不緣。根無所偶。」自然心境皆空,返欲流而入一真法界,所以叫「反流全一。」六根銷復,所以叫「六用不行。」塵境既空,則身心內外一時清淨,所以說「十方國土。皎然清淨。」就像琉璃一樣,「內懸明月。」這就是頓破根本無明,使八識種子一時迸裂,此「通論全功」;就是講它整個功德。所以下面經典講:「識陰若盡。則汝現前諸根互用。從互用中。能入菩薩金剛乾慧。圓明精心。於中發化。如淨琉璃。內含寶月。如是乃超十信。十住。十行。十迴向。四加行心。菩薩所行金剛十地。等覺妙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。圓滿菩提。歸無所得。」所以叫做「一切如來密圓淨妙。皆現其中。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。」《楞嚴經》跟一般的不一樣,它在三漸次當中已證得無生,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就從此建立,這跟其他的經典不一樣,一般通途都是八地菩薩才得「無生法忍」。後面還有一個結論:「如是皆以三增進故。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」所以它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要算到「三種漸次」,三種漸次:除助因、刳正性、違現業-而後入乾慧地,這裡就算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開始,《華嚴》講四十二位,而《楞嚴經》講五十七位,它只是把後面那兩個拿掉,十信位前面加了乾慧地進來,然後就算到十地,所以說「十信。十住。十行。十迴向。十地」這樣五個,十地前有個「四加行」,這樣就五十四位,然後再加「乾慧地」,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沒有算等覺、妙覺,所以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」,是這樣算的。一般在判會用天台或華嚴來看,實際上《楞嚴》有它自己的判法,有它的講法,祖師還怕人家不信,特別講:你看後面的經文就講到:「如是皆以三增進故。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」所以要從乾慧地開始算,算到十地而已,等、妙二覺就沒有,所以中間加一個四加行。就是「十迴向」後面有一個四加行,所以說「一切如來密圓淨妙。皆現其中。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。從是漸修。隨所發行。安立聖位。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。」所以這裡是先頓破根本無明,就悟後起修。就像「頓悟漸修」這個意思。跟天台宗很像的是它先開圓解,跟大乘經一樣,華嚴也是一樣,位次有點不同而已。沒有關係,因為都有依憑、都有依據就可以。這後面祖師就有講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