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解脫之道─拜願開示(五)
目 錄
發菩薩心流通正法
學佛是跟誰學
寬為限緊用功
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
隨喜功德福報大
什麼樣的人可以學大乘
持戒的好處
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下手
韓館長生西十五週年特別開示
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
聞過願改成道有望
未來—決定於現前一念
發菩薩心流通正法
我們道場成立最重要的是講經、念佛共修、還有就是流通正法。佛法雖然有人說,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忙流通,那也是不圓滿。佛在經上多次囑咐大菩薩流通正法。我們雖然還不是大菩薩,但也希望大家能夠協助正法流通,正法的流通實在是相當地重要,這是種了成菩薩的因。祖師大德留傳下來的法寶,大家要多多去推廣。現代人看世間的報紙、電視樂此不疲,有的一天看好幾份報紙,包括各類的雜誌都要看,平面媒體看了還嫌不夠,還要上網路去看,深怕有一點點世間的消息,從眼、耳等六根之中漏失了。所以現代人大多數心很浮躁,更沒什麼耐心,靜不下心來看古德的註解。不然就推說沒有時間,或說我只要念一句佛號就好,不必看註解,也不用聽講經,說這是「不夾雜,一門深入,老實念佛」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。佛教我們:「無生之慧,從多聞而得」。學佛人為什麼能夠看破、放下煩惱習氣?就是因為聽經聞法後心開意解,才能把念頭轉過來。念佛也是要把妄念除斷掉,如果心念念攀緣、時時攀緣、在在處處攀緣,這樣子浮躁是沒有辦法入道的。
在國內,我們會儘量流通法寶。不論是個人需要、道場需要,都可以找我們來請取,沒有問題,不會做任何的限制,也不會有任何的刁難。聽說很多地方,去請法寶會被留難、找麻煩,譬如請幾本以上,就需要手寫登記,書明用途等等。甚至有的單位,你去請,還擺了高姿態,說他們單位是對全世界的……。像這種就不是真正在為佛法、為眾生,反而是在障礙釋迦牟尼佛的正法、障礙眾生的慧眼、障礙祖師大德的開示流通,這罪報相當重!我們不用管人家請了法寶回去,有沒有看、有沒有聽,即使他請回去放家裡,也許幾年後,善根成熟,就會看、會轉變他的人生。更不用自尋煩惱,去限制人家請法寶,你限制人,就是障礙正法,障礙正法就不能夠契入佛法。精舍這裡一直秉持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來流通正法,有人要請法寶,絕對不會干擾、絕對不會障礙,或影響到法寶的流通,這是我們堅持一定要做到的。聽說過有「請法寶要靠關係的」,離譜到這種程度,那只能說他個人因果自己負責。做了什麼樣的事情,造了什麼業,就會有什麼樣的一個果報在那裡。
現在精舍還有一個方便從國外,要來請取法寶的流通辦法。從國外來請法寶,在佛教界裡面比較少聽到,因為很少有道場,可以直接幫你寄送到國外的。人在國外,想要聽聞正法,確實也是相當不容易。在國外的道場如果想要印書,或有時沒有本子可以印,或是得考慮印刷費用過高;縱然能印,一次通常也只能印一種、兩種。如果一本書,一次印一千冊,也都是相同的內容;一個道場裡面,不會只有一種法寶在流通。所以我們開放讓全世界的同修,都能向精舍這裡請法寶,但運費請自行負擔。只要利用國際快遞,最快大概三天就可以到達你所在的目的地,最慢,七天到十天。如果不趕時間的話,也可以使用海運。花相同的經費,例如說用相同的印刷費用,就可以請到各種不同的祖師開示,以及經典來受持,可以利益一方的眾生,這是相當殊勝的事情。希望同修們,大家告訴大家,或是分享這個訊息,給其他的道場同修們:大乘定香精舍,這裡有提供這樣的一個服務,來幫助正法流通。我們所建議的這些國際快遞,加起來總共有一千多架的飛機,可以說是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,幫忙把佛法送到大家的手中。只要有人願意請、只要有人願意學,我們一定盡全力來幫助大眾成就。這是道場這裡,今年新推出方便國外同修請法寶的一個方案,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利用,幫助佛法弘揚到全世界去。這樣的方式也相當地殊勝,不要嫌遠,也不要嫌麻煩。
像精舍流通的法寶,我們也會請負責法寶的義工同修,標上尺寸、重量、厚度,方便大家統計重量,再由要申請、索取法寶的這一方,直接請快遞公司到精舍來收件,這樣也可確實執行法寶的送達,不會有延宕的問題。因為道場的空間有限,想要幫助眾生,流通正法,義工同修能做的都儘量做,也希望大家真正的來護持佛法弘揚、令正法久住。希望無論大眾是在世界的何處,想要接觸到佛法,都能夠隨時滿願。我們把佛教、把祖師大德的開示,送到全世界五大洲,讓大眾能夠得聞、親近佛法,受用真實的利益。所以不要想:我人到國外去,想學佛不方便,怎麼辦?因而就荒廢掉了。也有人就是因為這樣子,十年、二十年就這樣空過了,等到回國的時候,年紀也大了,學佛的心也提不起來,錯失了學佛的機緣,這就相當地可惜。有些人年輕時有接觸過佛法,正想發心要學的時候,出國求學、工作了,或是其他的因素,移居到國外了,在國外要聽聞正法,確實是相當、相當地不容易。但是沒有關係,現在精舍這裡,有這樣的一個法寶流通方案,相信大眾只要願意使用,一定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學佛是跟誰學
學佛要有清楚的認知,來到佛門學佛是跟佛菩薩學習。不要想:「佛都已經滅度了。」佛菩薩滅度是眾生的業有生滅,眾生的心有生滅,所以認為佛入滅了。佛在經典上講:「我雖說涅槃,是亦非真滅。」佛雖然入涅槃,但是,並不是世間人所說的:死掉再也不會活過來了!這是世間人的生滅心所造成的幻相。在佛菩薩分上,佛沒有生滅,從來不生,也從來不死。到道場來,發真誠心來跟佛菩薩學習,佛菩薩就會教你、會加持你。有一位老菩薩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書,不認識字,可是他很發心,想學《阿彌陀經》,因為發心非常地懇切,晚上睡覺的時候,就夢見佛菩薩來教他讀《阿彌陀經》;整部《阿彌陀經》他都會念。本以為他是隨便說說,就拿《阿彌陀經》問他,還真會。拿其他的經典考他,其他的經典他都看不懂,但是《阿彌陀經》他會背,可是拿《阿彌陀經》經文的字問他,也不會。他說是在夢中菩薩來教他的。這是真人真事。這是真正想學的人,有的一個感應。
來道場不是跟哪一個人學習,是來學佛的。現代人的情見比較重,往往只隨順自己的情識,例如:我看這位法師比較投緣,或是他講的話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很相合,或是所講的內容,有自己想貪著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情情愛愛,就來依止他,也誤認自己是在道場學佛。這樣的發心是不正確的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如果發心不純正,所想要得到的果報,也就不會是正確的。學佛最終的目的是要成佛,不是只在世間做個好人。還有人說只要把人做好了,就能成佛。那你得要做有覺悟的人才行。必須覺悟一切法,無生無滅,這才是「佛」。如果只是做做好事,把人做好就能成佛,那我們看古代的聖人,他們成佛了沒有?沒有啊!他們都是世間的聖人,沒有過失,是個世間的完人,也沒成佛。自己要清楚,來佛門裡面是要向佛來學習,向祖師大德來學習的。不是依哪一個人!你依人,人有生滅;祖師大德傳承的是佛的心印,所謂「佛佛唯傳本心,師師密付本意」。無論哪一個宗派都一樣,是學禪宗,或是教下的,乃至密宗、律宗或是相宗的都一樣,都是要明了這件事情而已。我們在講席裡面都是講這樣的內容,念佛也是為了讓你能明心見性,為了讓你能了生脫死,這才是真正的方便,方便卻能夠達到真實、究竟。
現代人的執著心非常重,對於世間不願意放下,很多地方名為「道場」卻為此狀況開了很多所謂的「接眾方便」。我們自己要知道,既然發心要來學佛了,就要學得像佛,不要老是想給自己開緣、給自己方便,想:「我是初學,沒有關係。」學了十年還說自己是初學,假裝客氣假裝謙虛,實際上是捨不下、不願意轉。所以在家的同修,雖然身相是在家人的樣子,但是你的心和行為,要發心、要有願力,要像個出家人,要學得像佛菩薩一樣,心裡面要這樣子想。所作所為都是要往成佛的路上走,這樣子功夫才會提升,境界才會轉變。如果學了幾年,或是學了十幾、二十年了,還認為:「沒有關係,我是個凡夫,可以慢慢來。」實話告訴大家,時間不會等人,無常也不會等人!說到馬上就到。三惡道離我們有多近?一口氣不來,馬上就是三惡道了。所以不要一直想:「我是初學,我是凡夫,可以慢慢來。」這種觀念不要再存在心裡面,這樣學佛腳跟才立得穩,才有基礎。學佛的基礎在於發心,發心要作佛,能發心作佛就會跟六祖慧能大師一樣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這一生絕對可以了脫,能夠跟佛菩薩一樣。
其實成佛沒有分所謂的凡聖,也沒有分業障厚薄,就看肯不肯去做,願不願意轉變?要真正願意轉,沒有轉不掉的煩惱。要真正願意改,也沒有改不掉的過失。那多半人為什麼業障還是業障,生死還是生死?就是因為不願意轉,不願意學!心想:「我就是這種個性,沒辦法,就是轉不過來,做人如此是在所難免!」有這種心,自己就要警覺,這就是懈怠、墮落、就是退轉。這種念頭如果常常起來,會越退越遠、越退越厲害,退到後來只剩一身海青而已,裡面全無實質。表面上像個學佛人,內在裡面踏踏實實的是個凡夫,是個世間人。甚至退到後來,連佛號也不想念了,到臨終的時候,貪生怕死的念頭全部湧上來,轉都轉不過來。所以才說發心的重要,有沒有發想成佛的心?有沒有想要跟佛菩薩學習?真發心跟佛菩薩學,他們一定會加持,讓我們的道業增進,煩惱習氣能夠銷落,甚至打破無明,明心見性,這都可以達到。所謂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」自己有沒有發成佛的心?還是只想要人天的果報?菩薩也有這樣的能力,如果只要人天的小果,也可以給你;但是在這裡我們試著去校量功德、利害得失,人天的果報終究是會敗壞的,是有漏的,而佛果則是如真金,從來不變壞的。我們所要求的是如真金的佛果。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發心。
寬為限緊用功
佛門裡面談到修學,除了要發菩提心,要了生死之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發「長遠心」。長遠心就是要有耐性、有恆常心,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,道心都不要退轉,這是很重要的。談到修學,佛在《楞嚴經》講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。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」。在理上可以頓悟,可以很快就了解;但是事相上的習氣,沒有那麼容易除滅。所以,如果覺察到自己習氣重,也不要氣餒,要發長遠心,慢慢地將習氣轉變,將煩惱除斷。如果退心,不想學、不想轉,那習氣還是存在,煩惱還是在那裡,不會因為退了道心就沒有習氣,更不會因退卻道心,就可以改正過來。
修學要發長遠心,這是相當重要的。在《弟子規》講到「寬為限,緊用功,功夫到,滯塞通」。其實《弟子規》這本書不錯,就看大家能不能領會其意,用來修行。
什麼叫「寬為限」?「寬」就是指要發長遠心,修學要發長遠心。「限」是期限,指以長遠的時間為限,亦即是要有耐心,不要輕易退心。但是如果在修學過程裡懈怠也不行。要是想:「沒有關係,我發長遠心,時限長得很。」像這樣每天懈怠一點的話,只是拉長退轉的時間。所以第二句講要「緊用功」。就是要時時刻刻用功,保持住正念,不要被人、事給考倒,這很重要。能夠斷煩惱,能了生死的佛法,已經在我們眼前,甚至又得遇善知識,如果被人、事境緣給考倒,這一生學佛的機緣就這樣錯失掉,實在是太可惜了!說到善知識也是一樣;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為什麼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:「對善知識不要見過失。」如果見過失而生了退心,自己也沒有辦法了生死,就自失大利了。而且,實話說,你所見到的是不是善知識真的有過失?也不一定喔。所謂「凡夫眼中看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凡夫」,這我們自己要相當地清楚。所以就這麼「寬為限,緊用功」的用功下去,不要退轉,不要放棄你的發心,不要放棄學習。「功夫到」。功夫純熟了,得力了,心裡面放不下的煩惱,轉不過來的習氣就叫做「滯塞」,自然就通達,就能夠開大智慧,能夠明心見性。
滯塞不通就是因為凡夫總是著在相上、著在音聲、著在言語、文字上、著在自己的我執、我見上,所以不能通達。如果放棄學習,不想學,不願意修,滯塞當然一樣不會通達。再者,除了自己要發心,也要勸別人發心,讓大家都能夠明了這個道理,真正發長遠心,真正用功修學,把煩惱除斷掉,自然而然這一生就能夠成佛作祖了。有些人剛開始發心很猛利,可是一遇到障緣,譬如:工作沒了,家庭也不順,就開始懷疑是學佛所造成的。其實是每個人的業不同,學佛之後,種種的考驗都可能會現前,工作上的、人事上的、乃至家庭的考驗,都在考你,看看你會不會退道心,是否真的有決心要成就?還有另一種就是冤親債主來干擾你,他看到你聽聞能夠了生死的佛法,他不甘心、不歡喜,不希望你出離三界。因為你出離了三界,他就沒有辦法討債了。還有一種就是天魔干擾,魔王認為人間、天上都是他管轄範圍。知道你要用功求生淨土,要出三界了,就會來障礙你。用種種的伎倆,讓你認為你自己不想學,不想做了,這種我們看過很多,也就是學到一半,突然退心了。
退心沒有關係,只要趕快再發心,不要讓妄念一直相續。一警覺自己在退轉,要趕緊回過頭來用功,跟自己講:「這退卻的念頭不是我,真正要精進的才是我。」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斷除妄念,那要多禮佛,多懺悔。懺悔自己宿世的業障,或是向自己的冤親債主懺悔,並且發願迴向:「我將來成就,一定幫助你,使你得度。如果你現在障礙我,你也沒有功德,也不能解脫,不如你不障礙我,讓我能修行,功德可以迴向給你,這不是兩利嗎?」懇心的跟冤親債主講,不管是有形的、無形的,都可以這麼做。有時是家人障礙你學佛,或是公司主管,用種種的工作來障礙你學佛,你如果能這樣用心,障礙自然能夠消除。這是引「寬為限,緊用功,功夫到,滯塞通」來為大家說明。希望大家能夠會用心,遇到境界來,不要退心,要發長遠心。想了生死的心念,要能夠一直相續。四弘誓願講: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也許在學佛的過程當中,會覺得自己的過失很多,改都改不掉、改不完。如果覺得怎麼這裡也有問題,那裡也有問題,這就是我們的業障,就是我們的煩惱心重。即使你退了道心,業障還是在,煩惱還是煩惱,憂愁還是憂愁,仍然沒有辦法轉變過來。所以說道心一定要能夠持續不退,要持守勿失!
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
很多人不清楚,學佛與學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!一般人都會誤以為,學佛與學其他宗教沒什麼兩樣,但其實裡面大有不同。世間人會認為:「我心地好就可以了,何必學佛,何必吃素,何必來修行呢」?在了解佛法跟一般宗教之不同前,首先要先知道什麼是佛教?佛教顧名思義,是佛陀的教育,是教學、是教育,是令人覺悟的教育。一般的宗教是屬於信仰。所以在佛門,我們自稱弟子,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。來到道場,尊稱出家法師為「師父」,自稱「弟子」,這是跟其他宗教明顯的不同。從佛門的用語,就知道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;在其他的宗教則是主僕關係。例如說,是某某在主宰你的一切,你是被他主宰的,這和佛教完全不同,光是稱謂上也不一樣。
一般宗教所做的,不外乎人天而已;都是從「我」作為出發點,所以「順之則愛,逆之則憎」。人有愛、憎之心則不能夠完全透脫。在佛教裡面,佛告訴我們: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都有佛性,完全一樣,沒有自他二相。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,徹底不同的地方。
所以佛法所講的善法,和一般世間所講的善,有絕對的不同。佛教人行善,是要人在善行裡面,沒有我相,沒有對待,亦即佛門常講的「三輪體空」。「三輪體空」是行善時,心中沒有我與眾生乃至所施之物。而一般宗教所做的善事,有我、有人還有所施之物,所以在做時多半都落「有為」;佛法講的是「無為」,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,是「用而不著」。在幫助眾生的時候,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,沒有一般人講的感情用事,亦即不用情識,不用愛欲。所以佛法講的善,跟一般宗教所說的不一樣。佛法所說的「慈悲」,也跟一般宗教所說的「愛」不相同,一般宗教所說的愛是「愛緣慈」,從「我」作出發點,這是我的親人、我的同事、我的朋友等等,都是從「我」作出發點,這叫「愛緣慈」。佛法講的慈悲叫「無緣大慈」。「無緣」就是沒有條件的,上至諸佛下至三惡道的眾生,普遍的包容,普遍的攝受得度,這是佛法不同的地方。
學佛人自己要清楚,什麼是佛教?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,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,是教我們要修行。一般人會覺得何必要修行,修行這麼辛苦,我心好就好了,何必學佛修行?那我們來想想: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心好?若跟人家老是結怨、勾心鬥角,這個心就不好;不單只是朋友之間、工作之間,乃至家庭兒女之間,人家順我意就很歡喜,逆我意就起瞋恨心。這心怎麼會是好的?說自己心好的人,結果還吃葷、還殺生,甚至說殺生是環保,殺生食眾生肉是隨順「食物鏈」……,這些林林總總的說辭;這樣的人心怎麼會是好的?所以,如果不學佛、不修行,就沒有辦法知道,什麼叫做真正的「純淨、純善」。世間人所說的善,總是善中帶惡,所以得的果報就是福中帶禍,雖然有福,但是這福不圓滿。我們尊稱佛是福慧二足尊,「福」就是福報,「慧」就是智慧,福報跟智慧都圓滿了、都究竟了,就叫佛。所以學佛就是要學福學慧。要怎樣才能得到真實的福報,真實的功德?要從經典裡面去求,要在佛法裡面去學,才能學得到。
一般世間的善法,總是善中帶惡,或是看似善法但是不圓滿;或是對這樣的人是善,對那樣的人又不善;總是有所欠缺、有所偏倚;在佛教裡就沒有這問題。佛法講的是教我們,無論在順境、逆境,都能夠得自在,在順心或不順心的時候,都能夠得解脫,這只有佛才能夠教給我們的,所以稱佛的智慧究竟圓滿,超出三界、超出十法界,不是一般凡聖所能比擬的。這樣就能了解,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之不同,以及為什麼要來學佛。不是佛教在和其他宗教比高下,而是要揀別出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。了解以後,心裡也不要起貢高心,這是佛所教誡的。
這樣了解之後,修學就會信心滿滿,就會踏踏實實,把從前這些錯誤的知見都放下,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、想法、看法。因為了解到佛法是教育,不是哲學,不是宗教,也不是學術,佛法是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教我們處處得自在,而不是掌控在別人手中的。其他的宗教,有的教你要去向鬼神求,向心外去求,求他保佑你,求他照顧你,讓你事事順心,讓你萬事如意。向外求非常地苦,有時候求得到,有時不一定可以滿願。在佛門裡不教你向外求,教的是把自己這念有求的心放下,所謂「有求皆苦」,得到的樂叫「壞苦」,沒有得到的叫「苦苦」,所以三界通苦。得到的又怕失去,失去的又想得到,「未得患得,既得患失」,這念求取的心,越轉越深,越來越苦。佛看到這苦的根源,教我們把它放下,教我們用念佛、甚至參禪、止觀等等的方式修行,把自己這念攀緣的心放下,把攀緣的行為放下,這是佛教修行的部分。
所以當你了解了,就會真正想學,會知道佛法確實無邊無際學不完,更不會還保有之前錯誤的觀念,認為「我心地好就好了」,或「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」。這種觀念不盡然是正確的。世間人有不信宗教的,但他也是勸人為善。佛教不光只是勸人為善,還勸人純淨、純善,在行善的時候,心不要染著,不起貢高,要把貪瞋癡給斷除掉。這是佛法與世法及一般宗教的不同處,今天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夠了解,能夠真正發心去學。不要迷信佛法。什麼是「迷信」?當你不明白而糊裡糊塗地相信了,這叫迷信。學佛要有正知正見,學佛法確實可以改變我們一生的命運,改變我們的習氣,改變了我們的人生,把你從凡夫轉為聖人,把你從六道輪迴轉為佛法界,這是佛法帶給眾生真實的利益!
隨喜功德福報大
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說到: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」隨喜功德的目的,在於對治眾生好嫉妒障礙的心。世間人沒有學佛,誤認為世間是實有的,認為自己的六根接觸六塵,所看到、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,所以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,起心動念,有種種的得失、利害。見到人家好,不願意生歡喜心隨喜、讚歎,看到人家做好事有福報,自己也不願意發心來做,還要惡意地毀謗,或是有意無意地說閒話。例如:「說人家做好事是別有用心,存善念是另有目的」,像這種都是造非常重的惡業。學佛的人,自己不要在這些事情上打轉,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動念,妄生分別,因為這個世間是虛妄的,不是實有的。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,錯認萬法為實有,所以就有得失、有利害、有嫉妒、有障礙。
應該要知道這個世間,每一個人的福報不同,縱然是做同樣一份工作,受用也不一定一樣。所以看到人家有福報,自己要懂得讚歎,懂得隨喜,那麼你的心,最起碼是歡喜快樂,是不嫉妒、不瞋恨的。要知道「嫉妒」也是瞋恨心的一種,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。人的瞋恨心一起,嫉妒心一起,百萬障門,「百萬」是形容詞,形容非常多。「障門」就是業障;起一念瞋心就迷失了本性,包括本性原有的功德、智慧,統統被這念瞋心給障蔽住了,所以稱為「百萬障門開」。「開」就是起作用。所以學佛人,要能夠懂得隨喜、讚歎,隨喜人家的發心,讚歎人家的福報受用、功德利益。自己想發心成就的善行,如果自己有因緣,就自己來做,如果自己因緣不具足,無法成就,見到人家發善願、做好事,或是護持三寶,或是發心做種種的善行,都要隨喜讚歎。
十方諸佛看到眾生能夠起一念善心,也都會隨喜讚歎,所以他們成「佛」。想一想自己為什麼還是「眾生」,還在輪迴?就是這一念心不夠廣大。菩薩已經見性了,菩薩們的功德可以互相融通,互相應用。初住菩薩可以用等覺菩薩的功德,沒有自他二相。絕對不會說等覺菩薩品位比較高,初住菩薩的修行就不如等覺;沒有,大乘菩薩的行為一一都是稱性的,在佛菩薩分上都是心量廣大,所以能斷煩惱,能出三界,不會再受六道輪迴。
在凡夫分上則不然,兄弟和兄弟之間,都還要計較利害得失,家親眷屬之間都還要耍心機,這是現代眾生的悲哀。所以學了佛就要知道,要放開心量,不要愛跟人家比較,比較物質,比較名聞利養……,愛比較就會愛計較,那只會使自己越來越苦,冤親債主只會越來越多。這「冤親」不是指無形的,是指看得到的活冤親會越來越多,跟你作對的人會越來越多,也就是世間人講的:「你的敵人會越來越多,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」。這都是因為自己一念高下心,愛比較的心理所使然。
所以當我們看到人家有,自己沒有的時候,不要去生羨慕心、嫉妒心,要反觀我們自己,業障有沒有消?乃至於自己是否真正能把煩惱放下?能放下煩惱,就是有福報的人。真正有福報的人,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,過什麼樣的生活,都很自在,都不會起煩惱。所以自己不要在境界上妄生分別,一妄生分別,就表示自己對這世間還非常執著,對這個世間認假作真。那說要放下,說要求生淨土,都是空話,所發的願更是虛願,虛願就不是真的。所以境界現前的時候,學佛人就要提醒自己,要能夠警覺,不要讓境界給迷惑了,千萬不要掉到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面去。能這樣子做,在佛法上,功夫就會更進一步,也有福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!
什麼樣的人可以學大乘
很多人不了解,究竟在學大乘以前,到底需不需要先學小乘?會不會因為沒有先學小乘,再學大乘就沒有基礎?要知道,大乘法有大乘法的用心,小乘法有小乘法的入門,大、小二乘在佛法裡面,實際上沒有分別。會分大、小乘是因為眾生,對於法的執著有厚薄、輕重的不同。如果眾生對於世間法執著得重,認為世間是實有的,認為有苦可斷,有道可證,有法可修,存這種心在看世間法,在學佛法,這就是小乘。大乘佛法是: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,心現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從這裡可以把煩惱全部除滅,這是大乘。從以上的說明來看,就可以知道大乘佛法的用心,跟小乘佛法的用心不相同。
佛在《佛藏經》說到: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」為什麼佛會這麼說,這裡跟大家解釋清楚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一代時教分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。天台宗判「五時八教」。五時八教就是現代人講的「觀機逗教」。佛觀眾人的根器而說法,甚至即使是說小乘法,只要裡面有少部分的眾生,具有大乘的善根,佛也會適時加入大乘佛法,引發他的善根,所以佛說小乘法時,並不一定全部都只是講小乘。佛在《佛藏經》裡面說的: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」那是在破外道見。
因為佛陀時代,有很多的外道來皈依佛門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尊者,以及他們的弟子都是外道,所以在他們心裡面,還存有許多外道的知見沒有辦法放捨、除滅。故而佛觀機逗教,教這些弟子們,先用因緣觀破自然論。佛先告訴他們:諸法因緣所生,並不是實有的,但也不是自然生的。「自然生」就是講:有一個主宰在創造,這是「自然生」,或是沒有因素而生,說為「無因生」。這都是外道見。佛說先學小乘,就是要你先放捨外道見,而後才能入大乘佛法。
小乘著重在事相上,所以很多小乘的戒律、律儀,論事不論心,事相上不要毀犯,心地上並不那麼講究。大乘則與小乘不一樣,大乘是論心也論事,在事相上有「開、遮、持、犯」。所以常講:大乘也論事。譬如說什麼時候該開緣,什麼時候不該開緣,要有智慧,從心裡面去作判斷,是不是惡意的,是不是有心的,是不是故意的,是臨時起意或是有預謀的?所以才說大乘佛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,不單是在事相上要求。那麼,對於自己的要求連起心動念尚且不可犯,何況是事相上錯誤的行為。很多人學佛,很會裝模作樣,心想:只要事相上不要被人家發現就好,心地上沒有關係。事相上雖表現得很盡心、很如法,但是心地上別有用心、存心不良,這在大乘佛法裡面,也是屬於犯戒。在小乘,則是偏重事相上是否做出犯戒的行為。所以說大小乘並不相同。
至於人天法能不能取代小乘?按照小乘的「三法印」來印證的話,那是不可以的。因為「三法印」講的是:「諸行無常」,是生滅法。也就是說:這世間一切法,無論善法、惡法都是生滅法。「諸法無我」,所以應該從心裡面徹底的捨棄。小乘講的「涅槃寂靜」,心完全空寂,沒有一絲毫的念想,連禪定裡面的「捨受」都沒有,何況是苦、樂、憂、喜。因此,現在外面有人說:可以把五戒十善當作是小乘,並可作為大乘的入門;那他是錯會了!因為佛法不是這樣的。大乘佛法講的是心性,講的是真如本性。當真如本性起作用,表現在世間善法上,所呈現的就是五戒十善的樣貌。真如的作用也包括:菩薩十重四十八輕,比丘二百五十,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,這是大乘佛法的表現。但大乘講的是「理事不二」、「性相一如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所現」。這是大乘。與著相的世間善法大有不同。
很多同修的疑惑在於:自己對大乘、小乘不了解,沒有辦法分辨。只聽說小乘是偏重事相上,並不知道學小乘,要先修五停心觀,而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……這三十七道品,需要把見思煩惱斷掉。看清涼國師講的:就單四念處,每一念處它有四支觀,總共四四十六,有十六支觀門,這還只在四念處上。所以小乘與一般的人天善法完全不同。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。這才是小乘。了解之後就會知道,而學大乘是不用先學小乘。
大乘佛法要怎麼入門?就以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從慈悲心入手。慈悲心就是「想利益眾生的心」。能發心利益眾生,自然而然就會把「我」放下,所以說學大乘從慈悲入手,以慈悲為本。「方便」就是用念佛的方式來斷除自己的煩惱,藉他佛念自佛,原來彌陀念彌陀。等念至離開自他二相,自然而然就能把煩惱給捨棄。所以大乘佛法入手相當地巧妙,不會在事相上打轉,也不會著於名相上,這是佛所教給我們的。
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出世講經,就是講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是根本法輪,講的就是大乘佛法,是一乘了義,只是眾生不能接受,所以方便說三乘。到了講《法華經》時,是「開權顯實,會歸一佛乘」。所謂「我此九部法。隨順眾生說」。目的是要引領直入大乘。佛也不會教已發心學大乘佛法的人,再退回去學世間法或學小乘,這種不叫有基礎。這種叫做「退轉」。這是退無上菩提心。用這錯誤的方式學法,只會越退越多,越退越回去;本來是發心學大乘,現在因為誤聽、誤信、不了解,結果退轉回去學小乘;小乘學沒多久,發現好像學不來,又更退回去學人天乘,越退越多……,所以三界永遠出不了,沒有辦法了生死、出離輪迴苦。
祖師大德告訴我們:修行要按定一門,決定在淨土法門上,一心念佛。這一門,不用管有沒有成就,也不用管煩惱有沒有斷,就是一心直念去,除佛號外其他的統統都放下。有成就也好,沒有成就也罷,就只要二六時中,佛號不間斷。能夠這樣子做,直至因緣成熟的時候,佛會來接你。甚至有人因緣成熟時,自會破迷開悟,會斷除無明。大家要了解,學佛就要學大乘。自己心裡要很清楚篤定,不要被人家三言兩語說個似是而非的道理,想想自己確實不夠好,信心就動搖,就退轉了,甚至還退回去搞世間法,錯失今生了生死、出輪迴的機緣,那就太可惜了!
持戒的好處
有一位居士說:「法師,出家人要是沒有修好,一定墮落得很慘!」我回答他:「其實,修行墮落,沒有分在家或出家;就是說如果造了業,不會說出家人會墮地獄墮得比較深,在家人就墮得比較淺。受果報是看造業的淺深,習氣的厚薄。習氣深厚的,造業深重自然罪報就比較重。」所以受業報沒有分是在家或出家,完全平等,所謂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!會墮地獄,這是業力所顯現的罪報境界,跟你是在家人或出家人沒有關係,如《無量壽經》講:「不可思議業力所致」。古德常常教訓學人說: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所以要想想:僧道只到地獄門前。
就是說:發心在修行的出家人,雖然也有習氣,造了惡業,但是當到了地獄門口,他會知道要回頭。而一般不學佛的在家人,怕是連地獄門都不會看到,因為直接就進去了!不知不覺下到地獄裡面去了。這也就是出家與在家不一樣的地方。發心出家是想要除滅習氣煩惱、利益眾生,出離生死輪迴的枷鎖,自有他發心的功德在。但一般在家人,就要看有沒有真正發心,如果沒有發心,天天只是為自己,修行也只為自己,修福也是為自己,像這種自私自利的心,等受到罪報或是地獄相現時,想要回頭就很難。這個觀念每個人都要清楚,不然大家會誤以為,自己只要不出家,不要受戒,那就沒有犯戒的問題,造作惡業就可以不用下地獄了,這是完完全全的錯誤觀念。
能發心出家,表示還有善根,自有發心的功德。而發心受戒,也有發心受戒的功德。雖然犯戒有犯戒的果報,但是因為有發心,所以犯戒的罪報很快就能懺除。要是沒有發心,不願意持守戒律,雖沒受戒,造作了惡事一樣是犯戒。因為「戒」有分「性戒」跟「遮戒」;犯了性戒,不論有沒有經過受戒儀式,統統都是要受果報的。「性戒」就是違背人的本性,也就是違背佛性,現代人講的違背自己的良知!假使能夠去受戒,這是多有福報,淨土宗的祖師都勸人家受戒!像永明延壽大師,就常常勸人要受菩薩戒,他自己是得戒和尚,戒子滿天下;逢人就勸說要受菩薩戒。「菩薩戒」非常殊勝,一受永受,永遠不會退轉,來世能夠常聞佛法,乃至得無上菩提。
大家不要認為受了戒,犯戒會有果報,那就不要去受戒。你不受戒那問題更大、更嚴重。有些同修在受五戒的時候;知道五戒有分:「滿分優婆塞、少分優婆塞、多分優婆塞」;滿分就是五條全受,多分是受四條,少分是受一條,所以他就挑著受。在受戒的時候,挑他能做到的受。譬如說:覺得自己要做生意,為要賺錢,不能不妄語,所以這條不妄語戒他就不受了。還自以為不受這條戒就沒有妄語的罪報。其實還是有的!因為他沒有發心受持,所以將來業報現前的時候,沒有之前發心的功德,就很難從自己的業報裡面轉出來。這是有因果的!要是有發心受戒,如果不小心犯了,肯懺悔、改過,這罪報會減輕,甚至會消滅。如果沒有發心的話,雖名為學佛,實則跟一般凡夫沒兩樣,也就一直這樣顛倒下去!而有的人認為自己要做生意,不能離開菸酒,所以「不飲酒」這條戒也不受;或有的是家庭主婦,要煮飯菜給家人吃,家人又沒吃素,怕自己不能夠做到吃素不殺生,所以不殺生的戒就不受。這種種的觀念都是錯誤的。
在菩薩戒裡面,能不能選擇哪幾條不受呢?不行。也沒有退戒的,一受永受。所以菩薩戒相當殊勝!關於五戒,大家可以多多去閱讀祖師大德這類的相關開示,像弘一大師所開示「五戒的戒相」,大家了解了才知道要怎麼樣持守。像有一些同修,五戒還沒有發心持到滿分的,要趕快發心把它補滿,不要再投機取巧。有一個真實的公案:這位老菩薩是在市場裡面做賣魚的生意,臨終時家裡找人幫他助念,助念的人幫他念佛,可是他這一輩子,因為做生意打妄語,自己沒有辦法念佛,反而做生意時的習氣一直現前,一直跟同修講:這魚多少錢,那魚多少錢……,就這樣障礙自己的正念,障礙往生。所以,大家不要認為沒有受戒,沒有持戒無所謂,想單靠臨終念佛就能往生,那得要相當大的善根福德因緣。所謂戒者,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能夠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能夠保護自己的善根,讓自己道心永遠都不會退轉。這是受持五戒、受持菩薩戒,跟一般善法不一樣之處。
一般的善法大多落在有相裡面;《華嚴經》是一乘了義的經典,《華嚴經》中講: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學是勤修功德地,於戒及學常順行,一切如來所稱美。」所以,能受戒並且發心持守,自有它的功德。大家千萬不要害怕受戒後,萬一有意或無心的犯戒。先不要說大家都還是凡夫,即使是圓教二地的菩薩,有時都還會誤犯菩薩戒。只要肯努力、肯學,總有一天可以持得圓滿。最怕是半途而廢,或是害怕犯戒而不肯受戒,那就不對了。所謂「有戒可犯名菩薩,無戒可犯名外道」。如果有人五戒只受四條,未全受的,說名為多分優婆塞,其實不是多分,是少一分;或是少分優婆塞,少分優婆塞就是不圓滿的優婆塞,要趕快發心給補滿、持好。要發願這一生定要往生淨土。往生淨土的資糧,可以說百分之八十,都是看你持戒、念佛的功德。念佛功德雖然大,但是如果不持戒,這功德會一直漏掉。就好像一個瓶子,破了五個洞,五戒持一條,將一個洞補起來,五條全持,五個洞完全補滿,完全補滿這功德才能圓圓滿滿的裝進去。想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想要了生死,要成佛作祖,就得從持戒下手,這點相當重要。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見,能夠發心持戒。
不要只想:「哎呀!出家人如果將來沒有成就,一定要還,一定要受報,會很慘。」大家可以去看看,地獄裡面是在家人多還是出家人多,一定是在家人比較多,出家人只是進去轉一下,稍微過個場,一念覺悟、一念懺悔就出來了。因為習氣沒那麼重。但是在家人不一樣,染緣很多,障緣很多,習氣天天在增長,念念在增長,時時在相續,那在地獄裡面就很難出離,這就叫做「無間」,你的心念無間,惡業無間,惡習氣無間,所以到了臨終時,就會墮到無間地獄裡面去。「無間」就是沒有間斷,時時在增長,天天在增長,越長越大,越長越結實。所以發心念佛、發心持戒,就是讓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要那麼堅固,不要那麼強烈。有發心想要出三界,佛光才能夠注照你,不然即使是佛站在你面前,因為業障很重,你也沒有辦法見到佛,這是《觀經》上說的,大家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、開示,裡面都有說到。
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下手
古人講:「千里之行,始於跬步」。就是說行菩薩道,就好比是行步千里,這千里之遙在初起步處,修行要知道怎麼入手,因為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。所謂「一方正後,方方正。初步迷時,步步迷」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初發心便成正覺」。修學的發心、用心要是正確了,那佛果可期。正確的用心,甚至能當下成佛,所以不要小看學佛的入門。剛入門修學,要是沒有善知識提點、教導,沒有好的環境來學習,是沒有辦法建立正知正見的,那在學佛的路上會障礙重重,甚至會變成迷信,學成求神通、求感應、求平安、富貴。反而把佛陀出世的本懷,以及要讓眾生了生脫死,出離三界六道的佛法本質給誤解了,甚至是曲解,以至於大眾以訛傳訛,佛教也因此變質、衰敗了。所以學佛剛入門時,有善知識引領,能確立正知正見,是相當的重要。
古德講: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。聽經聞法要「依義不依語」。看祖師大德的著作或聽經時,要知道佛講的每一部經,甚至每一會的時節因緣。例如:當時候的人,有什麼樣的毛病、習氣,所以佛要這樣說或那樣說。在每一部經典裡面,都有「正宗分」,也就是這部經最重點的部分,是這部經的宗旨,然後才有後面所謂的「流通分」。現在的眾生著在事相上,看經典容易斷章取義,譬如看到經典上講什麼東西能吃,什麼東西不能吃,心就著在這上面。像現在,有人講到香菜能不能吃的問題,那香菜到底能不能吃?在經典上是說可以吃的。那為什麼有人說香菜不能吃?那是因為有些喜歡練身體,著這個色身為實有的人,他想要修仙、想成仙人,所以他們有這禁忌,後世的人搞混了,以為香菜也不能吃。大家可以去看賢首國師:《梵網經菩薩戒疏》裡面就有說到。所以在讀經典的時候,要有智慧,不要只著在事相上。
修學想要有成就,要從心性上下手用功。心性相當地重要,心就是指真如本性,講淺白一點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。自己要能覺察自己的心念。譬如說,自己對哪一樣食物特別偏愛、貪著,不要因為佛制戒不能吃,只好忍痛割愛不吃,即使是佛制所沒有的,也不能吃,這就是自我約制、放捨心中的貪念。這就是「攝善法戒」。所以修行要學習觀照自己的心念,貪財的就要能捨財,這是藉由「捨財」把自己貪財的心捨掉。不能想,佛沒有制定在家人不能工作、不能賺錢的戒,那能賺就盡量賺,拼命工作,拼命賺錢,想方設法盡量地貪取、甚至用盡手段,用力地貪取,表面看來是工作賺錢,為養家活口,實際上是滿足自己對金錢的貪著不捨,這就不對了,要知道多欲為苦。
大乘學佛的行法,統統在於起心動念。即使事相上做得好像很如法,但是發心不真、用心不正、不純,那也不算持戒,也不算是真正佛弟子。所以為什麼講大乘的戒律,論心也論事,事跟理是一致的,也就是自己的存心要和所做出的事相要相應,俗話講的「表裡一如」,心是如法的,表現出來在事相上才會如法。心如果不如法,帶著貪瞋癡,帶著貢高我慢,即使表面做得再謙虛,做得再如法,跟真如本性也是不相應。雖然一般人看不出來,但是諸佛菩薩知道,天地鬼神曉得!你可以欺騙肉眼凡夫,但是不能欺騙諸佛如來。他們有神通,他們有道力,所以在結罪的時候,因果絲毫不爽。
佛門四眾同修,看經典或聽經時要善學、善聽,不要依文解義,更不要斷章取義。歷來祖師大德即使註同一部經典,雖都不離心性之旨,但有時候每一個朝代的註解,也會有不同方式的文意表達。因為經典是無量義,佛教經典義趣無窮,可以不受時空限制,能同時適合每一個時代,不同的背景,不同的根器,真是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:「如來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不光是當時候的眾生,乃至後世的眾生。佛法從傳到中國以來一直到現在,佛法的義趣,乃至修行的方法、準則,都能夠適合眾生。當我們知道佛法修行的原理、準則後,再來看註解,再看祖師大德的開示,再讀佛經,才不會錯看、會錯意,把不了義當成了義,把了義當成不了義,那就自失大利了。
這裡要再強調,學佛想真正「入門」,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,學佛過程中,犯的過失會非常多。看過有人雖然修學了幾十年,功夫沒有成就,學到後來甚至倒過來學世間法,搞名聞利養去了,搞他的家庭去了,還誤以為這也是在學佛。這就是在於初學佛的時候沒有碰到好的緣,沒有人給他正確的知見、觀念,所以學了幾十年之後,還是不了解學佛真正的意義和目標,學了幾十年反而退道心還不自知,這是相當可惜的事。把這一生能夠成佛,能夠除斷煩惱的大好因緣,就這樣一念之差而喪失掉了。真的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。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「若不往昔修福慧。於此正法不能聞」。如果大家不是往昔已修福慧,想要聽聞正法也是沒有辦法聽到,雖欲暫聞亦不能,想要聽到一字一句都沒有辦法。所以大家要照顧慧命,好好珍惜今生難得的學佛因緣。
韓鍈館長生西十五週年特別開示
相信老同修們都知道,三月五號是什麼日子。今年已經是華藏佛教圖書館,韓館長往生十五週年的紀念日。韓館長傾其一生,護持佛法三十餘年。在淨宗最衰弱的時候,給予最得力的協助。我們現在可以看到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,可以看到淨土宗弘遍全世界,成為佛教主要修行的宗派,可以說是韓館長的功德。當時候如果沒有她來護持,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聽到
淨空老法師講經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早年全台灣沒什麼人在講經說法,就只有少數幾位肯發心為眾生、為佛教的法師在講經說法;但是同時卻碰到相當大的壓力及障礙,可以說是處處障難,幾乎沒有辦法再說下去。幸而有韓館長來發心護持,她有智慧、有慧眼,知道什麼是佛法,什麼是正法,曉得什麼法門是大乘,什麼法門能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,所以她發心來護持。
韓館長不像現在大家看到的富豪,或是非常有錢的居士,她當初也沒有錢,但她就是有這樣的發心,做得如理如法,龍天善神自然就會護持。華藏圖書館從一間小小五十坪的屋子,逐漸的擴大,現在可說是遍法界虛空界!為什麼說「遍法界虛空界」?因為利用媒體,利用網路,深植到每一個家庭裡面,深植到每一個空間,放送的就是師父的講經弘法,所以叫遍法界虛空界。她做的是真實的功德。所以護持大乘佛法功德非常大,是不可思議。
大家來到道場,想發心護持,要學韓館長,首先要看道場所講的是不是正法,這很重要。無論是講說大乘或是小乘,是小乘一樣也能護持,若是大乘那更好,更為殊勝!佛在經上讚歎:流通世間法如同燭光,蠟燭忽明忽暗,而且有自燒之虞,會燒到自己。世間法如燭光,風向轉變了,蠟燭的火光,有可能就會反轉方向燒到自己。小乘法則如同螢火蟲的光,忽明忽暗,光度微弱,沒有辦法徹照到眾生的本性。大乘佛法如同赫日,如同大太陽徹照一切,即使有烏雲遮蔽,日光仍然常照。烏雲是比喻眾生的無明煩惱,或是種種的障難;大乘佛法如同日光一樣,能照破烏雲。大乘佛法如同太陽一樣普照萬物,沒有差別,所以能夠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,真實的受用。
只要是能弘揚正法,不要分別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。是佛弟子就應當要隨喜讚歎,隨喜護持。而護持的方式有很多,可以出錢、出力,甚至把法語分享給全世界的同修,這都是流布、護持正法。我們看到韓館長,這麼了不起的護法,所做出來的樣子,後來的學人應當要學習、效法。現在的人大多是趕熱鬧、錦上添花,看到道場熱鬧了,想這裡可能佛菩薩比較靈驗,就也來參加活動,看看能不能圖一點平安,得一點利益回家。韓館長不作此圖,而是真真實實的護持,三十年下來護持沒有中斷,護持 淨空法師講經沒有中斷。在今天晚上我們的講經迴向,會特別為館長做迴向,這事今後成為我們道場的例行公事。
我們今天講的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說是完全得力於館長的護持,後面的學人要飲水思源,不要讓佛法變質,不要讓經典變質,要能夠繼續承續下去。要懂得「飲水思源」這四個字。大家都要知道:「今天為什麼能聽聞佛法,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,那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素,因為什麼人的發心。」後面的學人要一代接續一代,一代傳承一代,就不會讓佛教的精神變質,也不會讓正法受到障礙。祖師大德護持正法,如護眼目,不惜生命,這也都是後來的學人要學習的。說實話,大家沒有辦法去想像當時候韓館長護持的難處,處境有多困難。早期的華藏圖書館,那裡只有垃圾,是流浪漢的住所,電梯裡面都是一股尿騷味,能夠有今天,能夠用那據點把佛法弘揚開來,館長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跟毅力,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,我們要效法她的這份發心。十五年了,後面的學人不要日子久了,就忘記了前人的辛苦和努力,要飲水思源。
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
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,無論是新學或老修,大家聽的佛法道理都很多,看的經典也不算少,可是一碰到境界來,心裡面雖然知道要用功、要修行,但正念就是沒有辦法提起來,因而使不上力,轉不過來,這就是凡夫與諸佛如來的差別。
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跟佛完全一樣,無二無別。既然跟佛完全一樣,當知煩惱習氣本空,沒有根本,而且是虛妄不實的。真如本性是眾生本來具足的。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,更要發奮用功,拿出堅定的意志力,這堅定的意志力就是所謂的「道心、菩提心」。不要隨順煩惱習氣,不跟煩惱相應,也不要跟懈怠相應,更不要跟我執、我見、貪、瞋、癡相應,久而久之就能夠轉變。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覺察到煩惱,趕緊提起佛號,用念佛的方式,把自己心力全部轉移到佛號上,不論是什麼樣的煩惱,是順境也好,逆境也罷,是過去的也好,是未來的也好,統統都不要管它,絕不隨著煩惱去,也不要被境界拖著走。要下定決心,這一生必定要了生脫死,決定要有個著落!不能再讓這一生空過。
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中,頭出頭沒,當眾生的時間非常長久,在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,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多生累劫的生死輪迴給終結掉。最起碼要有這樣的決心和志氣。所謂「了生死」,最起碼有兩種,一個是「了解什麼是生死」;一個是「使生死結束,叫終了。終了生死」。老實說,生死就是你的煩惱。當煩惱起來的時候,會感覺這就是自己的想法,是自己的看法,是自己應該的作法、說法,這就是凡夫。認六塵緣影落謝的影子為心,把煩惱當作是自己的心,把煩惱當作是自己的念想,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造作六道輪迴的業。這六道輪迴業,不光只是惡業,善業也是業;造惡業墮三惡道;造善業則生三善道,但都還是在六道輪迴繞轉不休。所以,無論遇到好的境界、壞的境界,是如意的、或不如意的事,都要能隨時提起佛號來,把善、惡境界和所有的念想,全部銷融到一句佛號裡面,業障自然就會消除。印光大師講:「念佛方能消宿業。竭誠自可轉凡心」。把這句話倒過來看,會覺得更貼切:「宿業念佛方能消。凡心竭誠自可轉」。就看自己在最關鍵的時刻,要依靠哪一邊?依靠煩惱習氣多的,就會變成凡夫;依靠佛號多的,就會成諸佛如來。
人的妄心妄識也可以轉成大智大慧。所謂「轉八識成四智」,轉前五識為「成所作智」。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識的作用,應緣接物時,了了分明,心不罣礙,這就叫成所作智。轉第六意識為「妙觀察智」,第六意識是對境分別、打妄想,要是轉過來了,那就是「妙觀察」,也就是「分別亦非意」。雖然隨順眾生的分別,但自己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罣礙,即所謂「隨順世緣無罣礙」。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。第七意識轉成「平等性智」;第八意識轉成「大圓鏡智」。第七意識叫末那識。迷惑顛倒、念念執著這個色身是我,有「我的想法,我的看法」,這都是第七意識,這是「俱生我執」。把它轉過來,不再執著為我,心是平等如如的。為什麼一定要轉?因為有我就有人,就有人、我相對,有人就有法,人、法相對,這個「法」就是境界、境緣,能夠照了諸法空,把它轉過來,萬境自如如,就叫「平等性智」。阿賴耶識轉過來就是「大圓鏡智」,阿賴耶識含藏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森羅萬象,所以叫「唯識所變」。只要肯念佛念至心清淨,完全轉過來了,那就叫「大圓鏡智」。本來凡夫所念的境界,事事不相容,處處相扞格。所謂「大圓」,大就是平等、廣大,圓就是圓融無礙。所以「小能入大、大能入小」,如同《華嚴經》講的:「光光互攝」。所以叫「大圓鏡智」。這是眾生本來的面目,本來的作用,也是眾生本性圓圓滿滿的功德。只因為一念隨順煩惱習氣,隨順貪瞋癡,隨順迷情,不知迷情本就是虛妄,只是幻覺、幻受,包括眼所對的色,耳所聽的聲,身所覺受的觸,鼻所嗅的香,舌所嘗的味,意所緣的法,這些法塵,統統都是虛妄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都是「相待妄成」。相待就是相互對待,指心、境相對時所產生出來虛妄的覺受,就像兩根蘆葦相交在一起,這支點是假的,但雖是假的卻有幻作用力。因為眾生不曉得這是假的,認為真的有作用力,所以就被境界所轉了。
很多同修對這道理雖然都能明白,但是境界一來,就忘失正念,提不上道力,既放不下、也轉不過來,心全掉到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,掉到自己的煩惱裡面去,所以即使想要出離都沒有辦法。唯有靠一句佛號,把心從妄想大海裡面拉出來,渡煩惱流,登涅槃彼岸。佛號的表法就像阿彌陀佛一樣,阿彌陀佛垂下一隻慈悲的手,就看眾生自己肯不肯拉住。得要肯拉住,「憶佛、念佛」就是肯拉住。「念佛」就是接受佛的救度,接受佛的幫助,自然就能離開煩惱。在離開煩惱的當下,現前得到的就是解脫。所以,念佛是非常重要的。念佛不必特別選時機,隨時隨地,在在處處,念念不要懈怠,不要中斷,要把念佛當成呼吸一樣自然。人沒有呼吸就會死亡,學佛人沒有佛號,法身就會隱匿。法身當然常住不滅,但是離開了佛號,就隱而不顯;即使顯現,也是眾生迷惑顛倒所起的作用而不是覺悟的。所以遇到境界時,道心要能提得起來,而這裡也就是佛與凡夫的差別。佛菩薩在境界中提得起道力,提得起決心、毅力,無論什麼樣的境界,都絕對不會被境界轉。因為他們是不顧一切,萬緣放下,這也是成就的主要原因。所有的經教講得再多,就是教大家「放下」而已。放下自己所罣礙的,放下自己所執著的,放下自己所貪戀的,難捨能捨,內捨外捨,內外俱捨,心中單提一念佛號,能這樣子做,絕對會成就。說實話,不用三年,三年還太長了,《阿彌陀經》講,若一日到若七日。根器好的,一日一夜就萬緣放下了。根器差的,業障重一點的就七日。肯真正這樣下定決心,平平常常地做去,絕對會成就!不要悠悠忽忽、散散漫漫地,以為沒關係,今天不念明天念也一樣;明天又有事了,自己又給自己找藉口,明天不念後天念,覺得沒有關係,命長得很。祖師教誡我們:「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至。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」。還有命光的時候,要常常想到自己即將要死去,要趕緊把握命光用功。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,才想到要發奮用功,來不及了!《無量壽經》講:「悔之於後,將何及乎」。後悔都太遲了。何不趁著現在,有這麼好的因緣,一定要好好地把握,同修、善友們互相勉勵,大家一同精進,把煩惱習氣在這一生統統斷除掉,共同成就無上佛道。
聞過願改成道有望
到道場是要把「我」放下,銷落煩惱習氣,放下我執我見,向佛菩薩學習,向無生中會去。可是,說實話,現代的法師很怕得罪居士,居士有過失也不太敢講!為什麼會如此?一個學佛人,聽到這話就要懂得自我警惕,好好想想:「為什麼人家不敢跟我結惡緣」?「不敢講我的過失」?問題就是因為自己的我執、我見非常重,聽不得真話。來到道場,法師告訴大家,威儀要自我要求,有些人改一些事相上的還可以,但是如果要再往深一層要求,從內心裡面更精進、提升,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了。所以現代的學佛人,來到道場學習,無論是聽經、聽開示,或是私底下告誡、勸說,一般都是挑自己愛聽,挑自己可以接受的道理去聽,只聽「順耳」之言,以至於修行永遠都在原地踏步。道場的法師也不願與人結惡緣,怕斷了人家修學機緣和法身慧命,所以也不好多講。
現在的人口雖說要學佛,但是卻講不得,也沒有辦法講,一講就不願意來道場共修了。反而心裡會想:「有什麼了不起」?「天底下道場多的是,我在家也是道場」。所以就不來道場用功,嘴上說是在家閉關,自己用功。雖說自己在家用功,其實心裡是覺得自己最大,想要怎麼用功,就怎麼用功,不必遵守任何道場共修的規矩;甚至於想要怎麼懈怠,也可以怎麼懈怠。所以現代退心的學佛人非常多,當然也是根器比較差,不願意接受教導;再則是把人家的善意教導,統統曲解成惡意,把人家教誡自己的言行,都誤以為是在故意找麻煩,挑剔過失。像這樣的心態要學佛,走到哪裡都沒有辦法成就。善財童子無論到哪裡,看每個人都視之如佛。想要修行用功有成,要做到印光大師講的:「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」。遇到或是讚歎、或是毀謗的、或是找麻煩的,都不要起心動念。
現代學人的通病就是來到道場,如果能夠恣意而為,心裡就很高興,回去還和人家分享,說自己到哪個道場感覺法喜充滿,其實這不是真的所謂法喜。要能經得起境界的考驗,下定決心改正自己的過失,不要只改表面上一些能接受的威儀。更不要有來到道場,對善知識的教誡一副能不能接受都無所謂的心態,反正來一天就裝一天。如果只是裝模作樣,那不會成佛,佛不是裝出來的,佛是轉變心裡的煩惱、習氣,改正外在的行為,性德自然透脫出來。真想學佛,那煩惱習氣要肯轉,要發願轉,越是困難,願要越大。如果不小心毀犯就要懺悔!再發願,每次發的願比上一次更堅固,久而久之業障自然就消除。如果不願意轉,來到道場,一不順自己的意就退心,退轉回去之後,過失還是在那裡,業還是在那裡,並沒有辦法消掉。永嘉大師講的:「觀惡言是功德,此即成吾善知識」。聽到人家教訓、數落,說自己的不好,要把他當作是成就自己的善知識。這叫會用功、善學,也就是懂得怎麼學。
學佛不是只有來念佛堂念佛或有念就好,混一天就交代過去了。如果是這樣,即使念個二三十年,煩惱習氣都還是潛藏在心裡面,更何況是起了煩惱,不願意來學。修學要發長遠心,不要因為一時的煩惱起現行就退心。想要道心不退轉,平常就要熏習佛法,不要搞世間事。現代的居士就如佛在經典上講的:「好營世務」。一閒下來,一有機會,第一個念頭要不是想看電視、睡覺,就是想找人講八卦、喝咖啡聊是非。一得空,心就開始散亂,想著世間的欲樂,這都是「好營世務」。要能想到自己沒有福報,在工作上這麼忙碌,都沒有因緣可以每天長時的熏修,一有閒暇、有精神,就要趕緊把握用功。趁著還年輕有體力,還沒有老、病,要趕緊讀經、聽經、念佛、修行。大家能把剛講的這番話記住,保證道心不會退轉,因為有了正念。這也叫「有願」。很多人都會講自己深信淨土,可是卻沒有願,即使說有相信淨土,實際上這「信」也沒有辦法成立。因為「信、願、行」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少了一個,念佛不會得念佛三昧,臨終一定是惡業現前。這裡說惡業,不是指善惡的惡,是指輪迴的業,是染業的意思。命終必然是隨著這一生所造作的去受生,經典上講:「強者先牽」。
佛在《那先比丘經》講:世間人縱然一輩子造善,有一點小惡,臨終也有可能如小石頭落海般快速的墮落。念佛人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加持,雖然有習氣、有毛病,但是有佛的願力,就像大船般能承載,絕對不會掉到生死業海當中。所以佛號要提得起來,要靠得定,要念得牢,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境界,都不要在意它。有三個字是念佛的真傳,就是:「直念去」!一直念下去,不要間斷,不要夾雜,不要管:煩惱斷了沒?也不要管菩提成就了沒?有沒有得三昧?都不要管。更不要妄想要見佛,若起念頭想要見佛,就是心有所著,一有所著,即使見到了佛,也是魔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以色見我。以音聲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見如來」。修行想要不退轉,就要天天熏習佛法,要發勇猛心,有決定不退的心,來道場用功、熏修。在日常生活環境中,處世待人接物上做到「處世不忘菩提」。
現代人不只是在佛門有一點不順心,就會想要轉換環境,連在世間法上也是如此,這就是心隨境轉。到這裡不順心,到那裡也不順心,處處都不順心,就是因為心隨境轉。如果心隨境轉,即使換再多的環境都不會滿意。因為心是亂的,是浮動的,要知道是心境的問題而不是環境出問題,這是修學的重要關鍵。蓮池大師有位徒弟,請問大師:「自己所在的環境非常地吵雜,沒有辦法用功,請問該怎麼辦」?蓮池大師講:「你的心若不能安住,換到哪裡心都是亂的」。在這裡不順,換到別的地方,難道就順了?當然,如果自己的工作會障礙修行,身為學佛人,就應當找一個適合學佛的工作,這是給自己好的緣,工作一有餘暇,就要趕緊用功,不要懈怠,不要退轉。來道場遇到同參,如果有人願意說出自己的過失毛病,要能放開心量去接受,這點很重要。永嘉大師講:「觀惡言是功德」。遇到真肯說你、肯罵你、肯修理你、甚至糟蹋你、作踐你的,這是善知識,這是在消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。即使是無中生有的毀謗,也要能作如是念:「這都是消我多生累劫的罪業」。不用跟人辯解,講得對,有則改之;講錯了,也沒有關係,心裡默念佛號,感謝消業障。能這樣子,道場就沒有是非,一切的爭端也會自然消弭於無形。這叫息諍論。
由此可看出,真正會用功的人,走到哪裡都是功德。不會用功的人,走到哪裡都是業障。學佛人自己要警惕:為什麼現代的人,到道場來學習,沒有人敢說你?連法師也不敢講,就是怕講了後,你會退心不學了,這一不學了,善根就斷掉了,法師不忍心斷人善根。但是像這樣下去,是不能在佛門裡面得到真實受用的。最終還是自己損失了最大的利益,而不是別人,也不會是法師損失,不會是善知識損失,是自己的損失最大。自己沒有辦法修行,沒有辦法成就,全都是在於一念我執不肯放下,一念我相不肯捨棄。就是現代人講的:面子掛不住,老臉放不下。但雖顧了面子,卻失了裡子。所以即使念佛念得再多,也沒有辦法得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;甚至連最基本的佛法都入不了心,一遇到境界馬上就顛倒,就起貪瞋癡,順境貪愛,逆境瞋恨,處處都要求人家要順從我、要配合我。像這樣子修學,即使佛號念得再多,經典看得再多,也是枉然,這點大家要曉得。希望每位同修都能發心,不要因為一點小小境界的考驗,就退失菩提心,退失所發願。為什麼無量劫來大家還在當凡夫、做眾生?就是因為時時處處在退轉,念念在退心。佛菩薩能成就是因為菩提道上時時精進,時時發願,所以能成佛。這也是佛與眾生不同的地方。佛菩薩是怎麼修學,怎麼修行,我們就照樣跟著學、跟著做,再難都要轉過來,再苦也要忍過去。轉變煩惱習氣,可不是開開玩笑,嘻嘻哈哈像兒戲似的,是要真幹,可不是在演習,是真正和煩惱魔軍打仗。能轉得過來,究竟成就;轉不過來,就究竟沉淪。只能選擇究竟成就,因為如果沒有轉過來,就是究竟沉淪,沉淪是淪落到三惡道去,惡道是非常痛苦的,希望大家有所警惕。更希望大家都能夠發願不退失菩提!
未來—決定於現前一念
蕅益大師說:「持戒為本。淨土為歸。觀心為要。善友為依。」修行就是要依著祖師所教的這四個綱領。
所謂「持戒為本」。狹義地說,戒就是戒律;廣義地來說,凡是對身心有益的律儀、開示,學人都要遵守,都要奉行。再究竟根本一點的,就是有肯學的心,這叫「持戒為本」。修學淨土的人都曉得,最後的歸宿在淨土,也就是最後都求生淨土。可以去想一想,人的一生從年輕到現在,或是從小時候到現在,經歷了這些人事,無論是好的或壞的、是順心或不順心的……,直到現在,究竟得到了什麼?這麼一回想,真是幾十年如一念。所有的事情都是幻化的,都是虛假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掌握得到的。正所謂「生不帶來,死帶不去」。人在這一生所做的事情,所造的業,到了臨終的時候,會做一次總清算,也就是一般人常講的:「算總帳」!這個時候就要看善業、惡業各累積了多少,善業強的生三善道,惡業重的生三惡道,多半都是這樣的。但這一生不論造善或造惡,俱是輪迴,都沒辦法解脫。
佛教我們:「不修善。不造惡」。明明是修善,為什麼叫「不修善」,這是說:雖然行善,但並無存「有所得」之心,不是刻意的造作,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心,自然流露出來的,這叫「不修善」。佛教導大眾修淨業,所謂淨業就是用清淨心。在淨土宗修淨業就是「一心念佛」。這世間都是虛幻不實的,無有一法、一物是真實常住不壞散的。就好像夢境,作夢時感覺好像很真實,實際上這夢是空的,只是心的妄想凝結出來的假相。這個世間也是這樣。即使再有名、再有利、生活再好、家庭再幸福美滿,或是課業、工作很順利,說實話那都是虛妄的,終究是空的。若了知是幻妄不實,又何必太在意?把不實的東西妄作為實有,只有自己受苦!如果處處要跟人家比較、爭出頭,比誰有名,比誰有錢,比誰權勢大;好還要更好,無休無止,哪是盡頭?是無有盡頭的。
第二句「淨土為歸」。現在學校的教育,多半都教如何爭名奪利,像考試、比賽,一定要拿第一名。甚至還聽說有些已學佛的家長,他小孩也發心學佛,卻要求小孩要去跟人家競爭。還說:「你學佛了,一定要拿第一名,才能做好榜樣」。根本沒有這種道理!學佛就是要把名利心放下,只要隨緣地去做,不是要無端地給自己壓力,讓自己痛苦。能把心安住在佛號上,就有歸宿、就有依止。這也是為什麼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念佛。現在能念,現前就得到平安。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是「安穩光佛」。念阿彌陀佛聖號心會安穩,身心就平安。還有一個名號叫「歡喜光佛」,你念,人家看到就會生歡喜心,不要說是人,連動物看到都會生歡喜心,所以叫歡喜光佛。念佛是必要的,念佛也是迫切需要的。除了念佛,還要觀心,簡要地說,就是要仔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有沒有與佛菩薩教誡的、與自己所嚮往的淨土相應?佛菩薩教誡的就是戒律,「戒」不是只有指戒條,還有教誡。教誡與經典是相應的,遵行教誡,起的心念才是如法的。如果動的心念,是與經典講的不相應,這念頭馬上要放下,不可以讓它再相續。這是「觀心為要」。所以觀心是要觀照自己的心。要「依戒而觀」。亦即依佛的教誡來觀照,也才能夠以「淨土為歸」。
在修學的菩提道上,不能沒有善友,「善友為依」。「依」就是依靠,這一句也是相當重要。修學環境、同參道友都是很重要的助緣。真正好的朋友,不是常在一起吃喝玩樂,是能夠幫助自己在道業、德行上有所提升的。學佛人的善友就是同參道友,可以互相幫忙、互相提點,所以善友相當地重要,其中也包括環境。工作環境不要選擇過於複雜,不要只想可以多賺一點錢,物質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,這種想法就是想讓自己:妄想多打一點,業造大一點,這就是世間人。學佛人的生活要平淡,不要跟著去追逐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進而耽溺其中。還說:欲望也是促使社會和文明更進步的動力。這種不是進步,而是退步。嗜欲深,只會讓心越來越貪、越來越苦,得不到真正的快樂。對一個學佛人而言,凡是會影響自己道業的環境,都要遠離、要迴避,哪怕只是一句話,如果是會影響到清淨心的,都要迴避,自己就要懂得「不要好奇,不要去聽,不要去看、不要去說,甚至也不要記在心裡面」。這才是以善友作為依靠。
佛在世的時候,對這點非常重視。佛叫弟子們住在「阿蘭若」。「阿蘭若」翻成中文,叫做「無喧雜處」。沒有喧鬧的地方,這個很重要,生活環境能不能讓自己提起正念?尤其現代人的根器沒有像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的根器這麼好。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電腦,那要怎麼樣提起正念?必須做到電腦不要只用來聽流行歌曲,要播放佛號、聽經,把心用佛號給攝住。電腦的桌布就擺放佛像,一打開電腦,第一眼見到的就是佛,每天要工作時,打開電腦一映入眼中的就是如來,這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。在自己的工作環境、生活環境當中,都要能夠看得到、聽得到佛法。精舍的法寶歡迎大家來請取,這些法寶放在家中會產生出非常好的磁場,所謂磁場也就是氣氛,幫助營造修學環境,這是相當理想的,比擺世間書好太多。世間書多數容易使人心散亂,裡面內容、種種的知見,不外乎三個字「貪、瞋、癡」,不能幫助攝心,但佛經可以。而且有佛經在的地方,龍天護佑。曾經有位印刷廠的老闆,他說有一年正好在印龍藏,印好龍藏後,就請了一套放在家中的一樓。那一年正好有颱風造成淹水,說也奇怪,水淹到家門口就停住了。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原因?原來一樓擺了一套乾隆大藏經。這才相信說原來經典所在之處,確實有龍天善神護佑。所以那天他家沒有淹水。但是後來隔天,看到雨下很大,又一直下不停,越想就越不放心,萬一藏經被水淹到,那就不好了。所以就把龍藏請往二樓擺放。一請到二樓後,說也奇怪,過沒多久,一樓就淹水了。他說:早知道就不要請到二樓。真是不得不相信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
有佛經在的地方,就會得到佛菩薩加持,道業會增進,所以佛像、佛書多請取。有人怕現在沒時間看,其實你不必擔心,將來善根發起來,因緣成熟了,說不定一看馬上就開悟,甚至道業突飛猛進,那也說不定。所以說環境的助緣相當重要。不好的環境,不好的人、事;甚至如果是還在上學的學生,不好的同學,把你帶去一些不善的地方,也可能會影響這一生,甚至影響到來生。或是再講近一點,你現在就受到迫害。什麼叫「受到迫害」?就是他們給你種了不善的知見在印象當中,有了這些不善知見的影子,時不時會起現行影響著你的想法和做法。這傷害不用等到來生,也不用等到十年後,現在就在受害!所以我們提倡要多觀佛,多接觸正法,多熏習佛號,這都是「善友為依」!
蕅益大師講的這四句教誡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不能分開。不能說:「我只要善友,不要持戒,也不要淨土」,那統統都沒有辦法成就。這四項缺一不可,做到一條,四條就同時做到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「一乘十玄門」。所謂「諸藏純雜具德門」。其中一句做到了,每一句也都受用到,這就是純雜門。所以要知道祖師大德的開示,裡面有密意!大家要發心去落實這四句教誡,這對修學佛法非常重要,一定要謹記,不要忘失。